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3篇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1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3篇扩展阅读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3篇(扩展1)

——古诗词鉴赏技巧3篇

古诗词鉴赏技巧1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古诗词鉴赏技巧2

  一、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⑤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对诗歌的体载特征也应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常见题型解析:

  诗词鉴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但是还要根据试题的类型及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考试中,常见的类型有:

  (一)“诗眼”型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题目解读】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题型示例】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阔”,有的版本作“潮**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

  答:“阔”字更好。原因:

  (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显得格外宽阔;

  (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4)“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

  答:“失”字更好。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都看不见了踪影;

  (2)“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面*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二)名句赏析型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解读】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侧重一个方面。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1。请描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三)表达技巧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题目解读】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常见的表达技巧有: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

  (3)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当然,分析技巧时我们要综合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题型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答: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四)语言特色型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题目解读】这类题目不重在个别词的运用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此外还要准确地使用评价诗歌的一些术语。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等等。

  【答题要点】

  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活,概括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请分析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

  (1)全诗语言*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

  (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3)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情感赏析

  【答题要点】

  诗歌情感的赏析,在古诗欣赏题中也常常涉及。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探求在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从而进行归类。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热情奔放、抑郁忧思、昂扬激越、静穆闲适,如果再具体一些,我们将初中所学的诗歌进行归类,大致又有以下常见的一些:离别之情、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爱国、思乡、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请阅读以下诗歌,试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中哪两句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2、请说说诗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答2:本诗抒发了诗人静穆闲适的的情感。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3篇(扩展2)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菁选3篇)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1

  语文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知识积累与打好基础,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是成绩能够得到提升,还能够提升人的文化素养。

  古诗词在语文考试的板块里,会出现在两个板块,一是古诗词默写与鉴赏,还有就是作文板块里。但是渐渐的我发现学生已经慢慢学会在作文里引用古诗词作为作文的亮点,但是古诗词默写部分的毛病又开始“异军突起”了,本月月考中,看着学习们的试卷我有点头疼。

  诗词鉴赏在考试中往往是比较拉分的一道题目,很多孩子一看到这道题目就怕,很多孩子把几行的空格都写满了,但最后也只得1、2分,虽说在中考语文呢古诗鉴赏中有一些都是课外的诗词,但是出题的老师也会考虑到孩子的课外阅读不一定人人都是那么可观,所以会有一些相同的知识点,也就是说诗词虽然没学过,但是答题技巧是可以通用的。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经常有家长向我咨询孩子教育方面和学习方面的问题,最近有家长向我**:老师我家孩子现在上初中,在语文考试中,碰到古诗词默写总是丢分,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实际上,语文的诗词鉴赏具有一定 的开放性,鼓励同学发挥创新能力,根据自己的创意答题,但是这种题型答题要规范一点,同学们可以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能过于散漫**,讲究答题规范性,才不至于丢分。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2

  抓住诗歌的人生经历

  比如,2001年春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唐朝“诗圣”杜甫的五言格律诗《月夜忆舍弟》。从该诗中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这四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此诗是写于八年“安史之乱(755——763)”期间的。乾元二年(759年)之秋,48岁的杜甫带着家眷,跟着唐肃宗李亨出逃到秦川(今甘肃天水县)。而他的三个亲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却散落在山东、河南一带。整首诗的前四句是写“惨景”,后四句是写“惨情”。八年的**,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所以杜甫借这首诗来反映一个时代。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杜甫的这段人生经历,撰写出这样一篇鉴赏分析短文:“全诗借景抒情、感物伤怀、思乡怀亲:先以‘戍鼓’、‘雁声’、‘白露’等词语,描绘出一幅浓重悲凉的边塞秋景图;继以‘弟散’、‘无家’、‘断书’等历史实况,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严重后果,表达诗人此时内心凄哀痛心、颠沛飘流的焦虑不安、忧国忧民之情。”

  抓住诗歌的背景提示

  比如,2001年秋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南宋国词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在它的词牌下,有这样一段背景文字,同学们在考场思考时,要充分予以重视——“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如果把这段文字精确地译成现代文的话,那就是:“南宋孝帝赵眘**时期的1179年暮春,有‘抗金收土、复兴大宋’思想的40岁辛弃疾,从荆湖北路(前方)掌管钱粮财赋的漕司官署,后调至荆湖南路(后方)的机关去工作,官位与辛弃疾相同的‘转运副使’王正之,在江边一座小山上的亭子内,设置便宴,饯行送别,于是,心怀不满的辛弃疾,当场为他写下这首‘闲愁最苦’的双阕词,赠与同志好友”。在阅读了这段翻译之后,你再紧密结合词中的“怨、最苦、断肠”等等字眼,那就不难可以得出这首词的中心思想了,它应该是:“辛词形象点染春色年华的悄然离去,再融入‘典故、史实’,透露自己内心的最苦闲情,暗喻江山破败、时局飘摇,然而个人却依然‘红心依旧、忠君爱国’,并显示自己‘嫉奸恨佞、不怕遭妒’的正直高尚精神节操!”

  抓住诗歌的简要注释

  比如,2004年秋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明朝杜庠所写七言格律诗《赤壁》。在它的注解部分,清晰的`有这样一段文字,同学们有时会粗心忽视掉——“【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如果再将此段文字扩充一下的话,那就是:杜庠,明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字公序,是“景泰(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钰的**,从1450至1457年)”期间的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小攸县(今湖南**沙市的攸县)的县令。可他做了极短的时间,就罢职归乡。于是往来于湖、浙一带,与好友游山玩水、饮酒唱诗,并自称是“西湖醉老”,就此度过“清淡自得”的一生年华。又因曾到过“赤壁”题诗,故人们称他是“杜赤壁”。毕生撰写有《楚游》、《江浙》、《歌风》等诗集,寄情抒怀、评古论今。在他的这首诗里,有“不堪回首”四个字,实际上这是作者借助轰轰烈烈的三国“火烧赤壁”旧史,目睹今日的“荒矶鸥鸟满烟芜”,再联系到自己的坎坷仕途,不由无限感慨,于是,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一段主旨内涵:“全诗运用强烈对比,抒发历史苍凉、人生无常的凄怆情愫:‘豪气冲天’的曹瞒与‘兵销炬影’的下场;‘战火纷飞’的昔日与‘荒矶烟芜’的现实;‘壮志凌云’的周郎与‘仕途失意’的自己……凭借这‘纵横逸宕、气势雄迈’的赤壁怀古,一展沉郁惆怅、命运坎曲的人生意绪。”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3

  1.**方式: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解答分析:

  这类**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3.答题步骤:

  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3篇(扩展3)

——高考古诗词答题技巧 (菁选2篇)

高考古诗词答题技巧1

  在默写古诗词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不要因为书写有误丢分。要注意那些同音异义词,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应知其音,明其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这类词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另外,如果题干中要求“只做两小题”,就要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句中没有生僻难写字、易错字的两题作答,否则阅卷时只按答出的前两题计分,所以答题时一定要看清填写要求。

  在注意以上三点的同时,以下几个方面也需要注意。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识记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可能做完其他题后又会突然回忆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发现并纠正。

  如果命题是三选二,答题时就应以最有把握的题做起,做了两题就够了。如果三题都做(最好不要这样),要确保前两题完全正确,因为高考阅卷评分有时规定只看你做的前两题,有错误即扣分,即使你第三条做对了也不给分。

高考古诗词答题技巧2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五)要留心语句顺序

  (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3篇(扩展4)

——佳人古诗词鉴赏3篇

佳人古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暮景萧萧雨霁。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冷浸书帷梦断,却披衣重起。临轩砌。

  素光遥指。因念翠蛾,杳隔音尘何处,相望同千里。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

  译文翻译

  傍晚雨过天晴,庭院里一片寂静。天高云淡,微风细细。在这如水月光中,星光与之交相辉映,仿佛没有边际一般。书房中的冷气将梦打断,只好披上衣服又一次起来。来到台阶前。

  月光高照。因为想念远方的妻子,远隔千里的音信在何处,同时望着天上的明月。尽凝视。寂寞无法入睡。天色将明,仍独自倚着阑干。

  注释解释

  佳人醉:词牌名,《乐章集》注“双调”。双调七十一字,上片七句五仄韵,下片八句六仄韵。

  暮景:傍晚的景色。

  萧萧:萧条,寂静。雨霁(jì):雨过天晴。

  月华:月光。

  金波:本谓月光,月光浮动若金之波流,借指月亮。

  银汉:银河。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此指星光月光交相辉映。

  书帷:书斋中的帷帐,代指书斋。

  轩砌:屋前台阶。

  素光:月光。

  翠蛾:妇女细而长曲的黛眉,泛指美女。

  杳隔:远隔。音尘:音信,消息。

  凝睇:凝望,注视。

  厌厌:无精打采。

  雕阑:用彩画装饰的阑干。

  创作背景

  柳永成年后离开家乡福建崇安县,虽寓居京都汴梁,但生活一直比较动荡。羁旅行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他对羁旅漂泊的苦况有着深切的体会乃至清醒的认识,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羁旅行役词,这首《佳人醉》就是其中之一。观词中内容,此词应为早年远游时思念家室之作。

  诗文赏析

  上片先写夜景。“暮景萧萧雨霁”两句写玉宇在暮雨初霁之后的恬静、幽美和辽阔。“云淡天高”让人体味出阔大,而只有在静境中才会感觉到“风细’。前句的“萧萧雨霁”作为时间背景也烘托了后句的环境氛围。正是“萧萧”雨声之止才让人更鲜明地体察到“云淡天高风细”之景。下面三句紧承“暮景”二字,着力描写月色,“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夜空中,明月与银河交相辉映,波光闪闪,在这如水的月色中,天地如同浸入水中的玻璃世界。“月华”、“银汉”原本既是博大又壮丽的自然意象,词人在这里更以“潋滟无际”四字来有意识地突出它们的浩瀚与无限。柳永是善于描写月色的,像流传千古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寒蝉凄切》),融情入景,在一弯残月中寄托了万种离情;而《倾杯乐·皓月初圆》一词又在“皓月初圆,暮云离散,分明月色如晴昼”中写尽了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这首词则以如水的月光多方烘托词人的怀人之情。接下来,“冷浸书帷梦断”三句写词人因冷气侵入房中而从梦中醒来,披衣来到台阶上。这三句远承“风细”二字,由自然景物写及人的认为方式,以“冷浸书帷”来体现“风细”,并修饰“梦断”,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词人因难耐月夜的清冷之气,而从梦中醒来,其实不然,下面一句“披衣重起”的“重”字暗示了其中端倪。“重”是又一次,再次的意思,说明词人在这一夜中已不是第一次“梦断”而起。那么,词人为何一次次地从梦中醒来?不停打断他梦境的又是什么?

  过片首句继续写景,“素光遥指”,但“遥”字已透出念远怀人之意。“因念翠蛾”三句道出了上片词人梦断重起的真正原因,所思的女子远在千里,音讯难通。一同沐浴着如水的月光,“杳隔音尘”的她显得若近若远,若即若离,这正契合了词人此刻思之而不得的惆怅。接下来一句“相望同千里”,远承“月华”,近承“素光”,从双方着笔,同望明月,借月传情。典出自谢庄《月赋》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又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柳永不是苏轼,他是没有苏轼的旷达的,所以他“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一直注视着夜空中的明月,孤独惆怅,难以入眠,天色将明,仍独倚雕阑,其内心的哀伤由此可见。

  全词以明月为主线贯穿情思,虽叙相思,却逸怀超尘,语言清雅,乃柳永词中之佳作。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3篇(扩展5)

——好了歌古诗词鉴赏3篇

好了歌古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诗文赏析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形象地刻画了人类社会的人情冷暖,世事无常。在这个传统的“人治”社会中,伦理道德变得虚伪、败坏,人们普遍丧失了对古典人文**的信仰,人性**的方面开始扩张,又加上**环境的动荡、变幻,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深刻怀疑、失望都表现得十分清楚。这种“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景象,是传统*社会内部兴衰荣枯转递变化过程大为加速的反映,因为小农经济基础已经日渐腐朽,但终究是上层建筑首先开始腐朽、堕落,这主要来自于人内心的贪欲与傲慢,是上层核心人物因为**的过分集中、扩张、膨胀,而变得肆无忌惮、物欲横流,导致这些**者们严重败坏了社会的整体道德风气和公*正义,表现出封建礼教等**秩序已经无法维系,封建社会上层建筑正在解体,这些征兆都具有时代的典型性。作为艺术家的曹雪芹是伟大的,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极其生动的封建末世社会的讽刺画。当他尝试着对这些世态加以解说、并试图向陷入“迷津”的人们指明出路的时候,他走向了超越之路,走向了哲学与宗教形式上真正的“大自在”解脱。他善于借助机智的语言,去揭示那些人生无常、万境归空的超越性智慧和断绝俗缘(所谓“了”)便得解脱(所谓“好”)的透彻观照式的、古典却又精辟的宣传,借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究竟真理的向往。这样,他自然地就使自己开创出了新的哲学性思维和创作思路。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3篇(扩展6)

——桃源行古诗词鉴赏

桃源行古诗词鉴赏1

  原文: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译文

  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

  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

  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

  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注释

  行(xíng):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歌行”。

  望夷宫:秦国宫名.秦相赵高在此杀秦二世胡亥。鹿为马:史载赵高欲作乱.恐群臣不听,乃指鹿为马,凡言鹿者皆被杀。后以“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里用来概指秦国**的黑暗。

  长城:秦始皇***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乃修筑长城。由于工程浩大.环境艰苦,死了不少人。这里用来指代秦国繁重的劳役。

  避时:逃避乱世。

  商山翁:指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老人.史称“商山四皓”。

  桃源:代指桃花源。

  经几春:度过了多少冬春。

  薪:柴火。

  渔郎”二句:本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诸语。漾舟,泛舟。

  世上:指渔人。山中.指桃源中人。

  长安:西汉的首都,这里泛指中原故国。吹战尘:指发生战乱。**先是有“八王之乱”。随后是外族人侵.终至**。

  重华:即舜,名重华,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宁:岂。

  赏析:

  头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诗开篇,点明了陶花源的来历。陶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举两件事:一是指鹿为马胡亥,二是修筑长城害民伤财。说明秦政昏暗朝纲乱,民心尽失,并独创“种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之意。

  “此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等的社会生活。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果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创“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虽源于陶诗“秋熟靡王税”,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远,虽有血缘亲情,但没有封建等级**,人人***等。

  “渔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叹。渔人荡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为惊叹。“惊相问”“山中岂料今为晋”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知道暴秦无道的具体情况。此句并说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隐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汉、魏、晋多个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沧桑之变。

  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的感慨。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战乱之苦,悲泪泣下而沾巾,感叹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出现了,桃源人只经过一次秦末之乱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换代,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沧桑之变故的残酷现实。真是可叹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厌恶与对和****等生活的向往。

  本篇故事新咏诗,与晋唐朝诗风格调有异,一是重整体脉络而不作具体描绘,二是叙述以议论出,语意出新取胜,虽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则自创新格,以议论为特点,浓缩陶渊明诗意,精炼词句,独造名句,运思谋篇上胜过了前人。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3篇(扩展7)

——潼关古诗词鉴赏

潼关古诗词鉴赏1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

  翻译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

  注释

  终古:自古以来。

  簇: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不知道什么是*坦。解,懂得。

  创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赏析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3篇(扩展8)

——相思古诗词鉴赏

相思古诗词鉴赏1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代五言绝句《相思》译文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参考资料: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4-215

  唐代五言绝句《相思》注释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多采撷(xié),此物最相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采摘。相思:想念。

  唐代五言绝句《相思》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3篇(扩展9)

——赤壁古诗词鉴赏

赤壁古诗词鉴赏1

  赤壁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翻译: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3篇(扩展10)

——遣兴古诗词鉴赏

遣兴古诗词鉴赏1

  原文: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译文

  骥子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前年牙牙学语的时候。

  就知*问家里来的客人的姓名,也能背诵我的的诗了。

  世*不太*可怜骥子还是个小孩子,家中贫困,全部仰仗你母亲来照应。

  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不知*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全年到处是举着麾旗的**,战乱不止。

  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争取早日见面,决不拖延。

  注释

  遣兴(xìng):犹“遣意”,也就是以写诗来消遣之意。

  骥(jì)子:杜甫儿子宗武的小名,这一年刚五岁。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指骥子三岁时,知*问家里来人来客的姓名,能背诵他父亲的诗。这是称赞骥子的颖悟。

  渠:他,指骥子。

  仰:依赖。

  鹿门:山名,在襄阳(今属湖北)境内,汉江东岸。东汉末,****,庞德公携全家隐居于此。后大为隐居地的代称,这里意思是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

  不遂:不大。

  雁足:事见《汉书·苏武传》,大意是,汉求苏武,匈奴单于诡言已死。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大泽中,于是声称:汉天子射上林苑中,得雁,足系帛书,知武所在。单于大惊,只好放还苏武。此处指难以料定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军麾(huī):军旗。形容全年各地都处于战乱之中。

  战角:军中号角。

  傥:通“倘”,如果。

  免相失:免于相互离散。

  迟:延迟。

  赏析:

  杜甫有二子,长子名宗文,次子名宗武,宗武乳名骥子。《遣兴》这首诗怀念的对象是儿子,慈爱之情溢于全篇。

  这是一首排律(俗称长律),中间四联全是对仗。全诗可分三层,“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前两联回忆过去,写骥子两三岁时颖悟过人,就能问知来客的姓名及能背诵杜甫的诗句;杜甫通过回忆前年牙牙学语时娇趣的憨态,极力把儿子宗武可怜可爱、天真无邪的神态表达出来,激起读者的同情,催发读者亲子之情。[3]中间两联“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写骥子当前的遭遇,因逢“世乱”,居无定所,又值父亲外出,音信全无,只能仰赖母亲的爱抚,更让诗人后悔不已的是没能携带全家一起逃难,以致如今分隔两地,不知何时才能互通音信;最后两联“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描写上的是一副国破乱世的情景,到处都是举着军旗的**,号角声声激起诗人心中无限悲凉,于是诗人感叹曰,如果能有举家团圆的机会,必定不敢迟慢,表达了诗人在这种国破家碎的情况下急切盼望和*及和全家团聚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先写过去是有深刻用意的。按作诗的时间来推算,骥子“学语时”当为公元755年,战乱还没有发生,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就在这年的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战争波及广大地区,使千万个家庭流离失所。诗人先写骥子在先前的颖悟的表现,再写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此外,从“怜渠小”“仰母慈”诸语中还能看出诗人因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而深感内疚的心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