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

  ⒈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⒉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 )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 2送别诗 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

  1、芙蓉楼在哪里

  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 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

  3、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 、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通过朗读古诗和注释知道了什么?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扩展1)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3篇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

  吴孤洛壶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正直。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第二句“*明送客楚山孤”,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的顽强**精神。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2

  一、解题导入,读题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芙蓉楼送辛渐”,生齐读)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适时正音辨音“洛(luò)”,认识生字“壶”。

  2、朗读检查。(正确、节奏、速度)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读好诗句是前提。从正确朗读、读好每一个字做起,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把握好速度。

  三、诗文理解,自主交流

  1、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你能不能读得懂?请你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生自学)

  2、同桌之间交流,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

  3、认为自己读得懂的请举手,说说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生答,师结合注释讲解字词意思)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从字词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弄清诗歌表达的主题。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诗意,考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

  四、诗文品读,赏析感悟

  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作者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的依据在哪里?如果你能说出来,说明你真的弄懂了。

  “连”“入”两个动词写出了“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黯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强烈的凄冷孤寂感)(板书“凄冷”“孤寂感”)

  【设计意图】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内心情志的,在理解诗歌大意之后,还需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一字一词推敲,从而由意象深入理解意境。

  2、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明”,王昌龄送别辛渐一共写了两首诗,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尉,后来因事被贬谪至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其间又遭人**,再次被贬为龙标县尉。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生读)

  【设计意图】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音韵之美、汉语之美,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的魅力、诗歌的意境。

  3、读一读后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品质)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是什么样子的?(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玉壶冰”首次见于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的“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至唐代成为一个久写不衰的意象,多次出现在诗词作品里。(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玉壶冰”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也是理解诗人精神品质的难点,知人论诗,因此补充“玉壶冰”的历来寄托就有了依据。

  4、想象:诗人会向辛渐说什么呢?

  5、归纳主题:全诗句句是景,句句是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6、指导背诵。

  送别诗我们学了很多,有的借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托物寓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有的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有的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还有像今天我们所学的,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自己的心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设计意图】拓展处安排群诗阅读,既对送别诗做一个小结,又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从人物语言、动作中感受人物品质”,围绕书后习题展开学习,群诗阅读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主题性阅读,這样的学习,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精神。

  古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节奏感、音韵感、画面感、意蕴感都需要反复诵读。朗读,是有方法的,需要字字入目读,教学生读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这是基础;入口入心读,让学生能够读懂诗句的意思;入情入境读,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读之有层次,在朗读中充分感受古诗的张力与魅力。

  古诗文字简练,但内涵丰富,意味无穷,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感悟,和作者来场穿越千年的对话,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意。

  古诗教学最终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而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思维的参与。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让美感流淌在学生心中,把文化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难点:

  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对诗游戏。(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导入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题。

  4、背景介绍。

  二、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读正音。

  (2)指导读出节奏美;指读、男女生共读。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范读,读出韵脚音调。

  3、生试读,指读。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让你看到了送别时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课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别时的天气下着雨。

  (2)“夜”“*明”可以看出送别的时间。

  (3)“楚山孤”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好友时的孤寂心情。

  四、走进诗人感悟品格。

  1、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

  (2)播放动画

  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3)补充“玉壶”典故诗句。

  3、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

  五、拓展延伸,对比阅读。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六、作业布置。

  1、默写古诗。

  2、搜集送别诗。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扩展2)

——四年级下册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四、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五、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2、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让我们先来品品第一、二句。(出示一、二句诗)

  六、品诗,悟情。

  1、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 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面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孤寂的内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师引生再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扩展3)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菁选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难点: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屏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赠汪伦》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

  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

  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

  2、**读诗3遍。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交换读

  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这是一首送别诗,朴实*淡的送,饱含了作者几多深情和惆怅呢?

  三、品诗意

  1、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提示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点评

  想一想:诗中的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诗。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有些同学不用老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习惯,这就是我们多年来养成的默契。

  2生反馈,

  寒:

  A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为,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板书:雨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B江,板书江

  此时江面感觉如何?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

  C吴地

  今江苏镇江一带,三国里的孙吴故地,称吴。这里用了连和入,字面上写雨势的*稳连绵,将于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感知。这雨何时来的?诗人感知到了吗?

  D这寒意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吗?对,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头上。

  3.透过诗句,我们也仿佛和王昌龄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

  这样的一幅画面,那就是(师指着板书,学生说,吴江夜雨图)

  此刻有这样的一幅画面在你脑海定格,你看到了寒气笼罩的江面上……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你看到了纷纷扬扬的秋雨……

  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雨点滴落在你身上,寒意侵入了你的……(心)

  此时你的感觉是,……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

  师:这就是诗人,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生:

  师:又一个诗人,是的,孤独,因为一想到朋友即将离我而去,一片估计油然而生……

  4.初解孤

  师:因为孤独,诗人在满江烟雨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楚山。

  师:怎样的楚山?生:孤独的,孤寂的。孤傲的,用孤说词语……

  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师:诗中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明”,什么时候感受到寒雨?什么时候看到楚山?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芙蓉楼送辛渐》,此为其一,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是描绘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形。

  出示另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指名学生读。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抽3—5人说

  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谁想读前2行。

  5、走进作者,品读文字

  师:猜猜看,这王昌龄何以孤独至此,中晚唐的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的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琐碎的事物上,

  《夜雨寄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声声慢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而王昌龄却将听觉、视觉、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气势,如若让你给这幅吴江夜雨图着色,你会用什么色调?

  为什么?想映衬作者的心境?什么境遇?

  生:

  师:你查过资料?什么叫贬谪?

  可能是因为屡遭被贬,现在的`我们谁也不清楚当时的王昌龄,送别辛渐的王昌龄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感到孤独,孤寂,孤僻,但我们分明感受到那种满江烟雨的寒意,冷意,孤意,抬头看黑板,大家看,在王昌龄严重,寒意的秋雨是景,浩渺的江面是景,孤寂的楚山是景,这样的景层层包围着谁?

  生:王昌龄

  师:听,王昌龄在吟诵……生跟着诵读

  四、悟诗情,再品孤。

  师: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

  生: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

  师:这些亲友见到信件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生:他为什么不回来?

  他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师:是啊,洛阳亲友的问题,疑惑,王昌龄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读: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

  当结发妻子问起时,王昌龄会深情地说……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

  师: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瑕)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呐喊,是想表白自己的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师: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开元**姚崇自写下《冰壶诫》“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李白也曾用冰壶自我鼓励。

  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的口信是什么?

  生:报**

  师:

  “玉壶”比喻什么?王昌龄的真心

  那为什么王昌龄却不是通常的**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操守的信念?

  师:王昌龄从清澈无暇,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精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洛阳亲友,这比任何相似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师:寒气漫天的夜雨,打湿了他冰洁的真心没有?

  烟波浩渺的吴江,隔断了他对亲友的倾诉没有?

  此刻,那孤独的楚山呢?在这吴江夜雨图中,又是怎样的气势?

  生:雄浑,豪迈,孤傲,

  师: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从军行,他同情,写了宫怨诗,这是怎样的王昌龄?

  积极向上,忧国忧民,壮志雄心

  师:这样的诗家天子王昌龄,在屡遭被贬后,仍壮志雄心,在他被贬期间,许多好友纷纷做事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指名读

  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尽管友人已离我而去,但作者的内心更加孤傲坚定,从孤独到孤傲,让我们走进冰清玉洁的王昌龄,齐读全诗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那苍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了诗人送别诗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孩子们,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五.拓展

  这首诗写了一种情绪,人人都会有的情绪,一个大写的孤子,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所以古今中外表达此情的诗歌不计其数。

  大屏幕展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李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师:正所谓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但孩子们,你们想过吗?人有悲欢离合,若没有了那场送别,这满腹的豪情壮志又与谁诉说呢?所以王昌龄这样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

  从此,送别诗成了传递情义,表达惆怅诉说衷情的上好方式。于是王勃写下了: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维在送别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诗:劝君更尽一杯酒……

  高适作别董庭兰寄语:莫愁前路无知己,……

  李白对自己粉丝王伦赠言:桃花潭水深千尺,……

  它送别故人孟浩然留下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 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 “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 “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三 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1、解释:

  *明——冰心——

  2、《芙蓉楼送辛渐》是朝诗人写的一首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具体地点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后一句是运用了表现了作者

  4、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坚强冰心

  孤乐观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

  教学目标: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透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潜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关于送别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以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即将结束小学生活,离开美丽的校园。随着毕业的临近,不知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在四月的花香中开始弥漫离别的气息;那么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2、过渡揭题:别急,我们暂且把这种思绪搁置一下,先来共同学习一首应时应景之作——其实是一首关于送别的诗歌。

  播课件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穿插《出塞》)

  二、学习古诗:

  1、**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群众诵读

  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播课件(重点词句)

  播课件,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情绪。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必须要问到诗人的状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个性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此刻的状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证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1、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课件出示)

  2、那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齐读一读。

  (课件出示)

  四、拓展。

  1、赠言示范

  2、写离别赠言(课件播放送别)

  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写景:渲染气氛——寒雨

  叙事点出送别——送客

  抒情:证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4

  学习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⒉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 )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 2送别诗 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 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 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 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 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通过朗读古诗和注释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明白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但是,这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四、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2、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让我们先来品品第

  一、二句。(出示

  一、二句诗)

  五、品诗,悟情。

  1、教学

  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

  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 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面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孤寂的内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

  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师引生再读)。

  (2)指导朗读

  一、二句。读出诗人与朋友离别时的惆怅,那份送别好友时的凄凉孤寂。

  2、教学

  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什么话呢?但是诗人王昌龄却是只是嘱托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后两句诗)

  (2)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3)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课件插入诗人生*简介: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四十一岁时因事获罪,被贬谪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底毁,五十一岁时又一次遭到贬谪,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龙标。王昌龄一生中竟两次被贬。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时间,为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可以说,他一生壮志未酬。但是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从未改变过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也从未改变过报效国家的志向!)

  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4)引读:所以当年迈的双亲问他:你会因横遭诽谤非议而改变志气吗?王昌龄会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他:你会因为处境艰难而向**的环境屈服吗?王昌龄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亲密的兄弟问他:你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吗?王昌龄会坚决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情深意重的友人问他: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吗?王昌龄依然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呐喊:(师引生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王昌龄写的《芙蓉楼送辛渐》其实共有两首,这节课学的是其中一首,描写的是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出示诗句“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描写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我们来读一读。(生读)从“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又再一次道出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但不管环境怎样**,内心怎样孤寂,始终改变不了诗人的高洁情操,因为他始终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并引生再读此句)

  2、师配乐解说: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行,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写诗给自己的朋友。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3、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岸上的踏歌,是碧空下的孤帆,是*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在**的古典诗歌中,还有很多表达离情别怨的诗歌。比如说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王维的《山中相送》等等,大家课后可以去欣赏、品味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 山孤

  孤寂

  高洁

  冰心 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7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通过朗读古诗和注释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8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9

  课时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是诗歌的**,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写正确)

  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师引导: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生交流。

  ③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④师引导:读了这些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⑤生**读诗题。

  ⑥示例:这些诗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行。

  ⑦师引导: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别董大》《赠汪伦》《山中送别》

  (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伟大的传世之作呢?

  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朗读。

  (2)师引导: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吗?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注释,仔细读读,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②生交流。

  示例1:我从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情。

  示例2:我从第3、4句诗中体会到作者高尚、坚定的.品格。

  (4)学习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生**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相机出示课件)

  ②师: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③(课件出示图片)师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④师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⑤师指名朗读诗句,引导读出自己的体会。

  (5)学习诗句“*明送客楚山孤”。

  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从“*明”,即天刚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孤”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板书:楚山孤)

  ②师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师引导生继续看图: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诗人和朋友来到江边,依依惜别。远处的山,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④师相机引导:在作者的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板书:孤独)

  ⑤师指导: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6)学习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师引导: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

  ②师指名读第3、4句诗。

  ③师引导朗读: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润州,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愁别绪,溢满心头。诗人想到朋友马上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己洛阳的亲友,诗人就想让朋友告诉亲友……

  ④生齐读第3、4句诗。

  ⑤师引导想象: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⑥生交流。

  ⑦师引导朗读: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

  ⑧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课件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壶)

  ⑨师生合作朗读。

  (师)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导理解:冰、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表明什么?

  示例: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

  (板书:顽强纯洁**正直)

  3、总结全诗,领悟写法。

  (1)(课件出示全诗)师引导: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送别诗,送别的是朋友,表达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己,这也是送别诗的魅力。越读越能看出诗中的别样的意境,越读越能感受到诗人的情谊深远。(生再**读)

  (3)生**读后师指名读。

  (4)师小结:秋雨绵绵,江水悠悠,寒意阵阵,两个夜行的人,他们是即将分别的朋友。天还未明,早起的两人依依惜别,远处的楚山见证着一切。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呀——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内心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匠心啊。

  4、默写古诗。

  5、拓展练习。收集送别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却屡遭奸佞小人**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屈服,顽强**,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拓展阅读:《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扩展4)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5个汉字,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地识记“蕊”字。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全诗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第五小节“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

  2、学会仿照诗歌说话、续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直接板书“话”,**:这是什么字?(话)一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再板书“大地的”,要求学生思考:大地会与谁对话?

  3、师:大地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它到底和谁对话了,说了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地的话》。(多**出示课文内容)[设计意图:这是十分具有个性化的宽泛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导入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二、品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师:现在老师配上音乐把诗歌朗诵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大地在和谁说话?指名学生回答。(板书: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设计意图:指导阅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这非常符合诗歌的特点,要在读中体会诗歌意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范读,再加上音乐,让学生很快进入诗歌意境,对诗歌有个整体感受。]

  2、学生**读诗,自学生字词。

  (1)**地轻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同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以及理解情况。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生字词)纠正容易读错的音,比如“嘟噜”、“吐蕊”、“驱赶”等;重点识记“蕊”字。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的能力,这符合新课程“自主学习”理念。]

  3、默读诗歌,理解内容。

  (1)默读诗歌,并在书上做些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读后的体会,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的问题。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诗并做批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4、分角色读,指导学生用“心”说话。

  (1)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

  (2)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自己就是大地母亲,你想对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说些什么?其他同学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大地的话,看能否听懂大地想对你说些什么?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接读课文前四节,教师点击相关课件(每一小节都制作动画课件),读后其余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分角色读,让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用心说话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其他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认真倾听;另外,评价别人,也加深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换位抒情。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或大地体内的其他生灵,听了大地母亲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母亲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延续上一个环节,在与同位互相扮演大地向对方“表达说话”时,对方能够认真听,此时才能够让学生在换位思维后,感悟到大地的话语对说话的对方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是感悟语言的作用和魅力。]四、总结升华。

  1、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3、随机设疑: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板书:……)(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落叶、石子……)

  4、听课文录音,放动画课件,再次欣赏诗歌,感受大地的宽广胸襟。[设计意图:课文最后一节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升华,意在让学生明白大地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向大地上的所有的生灵表达:“你们都是我的宝贝,我的体内所有的一切都是宝藏。”并通过省略号的理解以及诗歌欣赏,为下文的续写做好铺垫。]

  五、以说促写。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大地母亲,你一定还有很多话语倾诉,你还想对谁说什么?请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来吧!(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课件出示)仿照诗歌前四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将自己要倾诉的话语写一节小诗。全班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以说促写,这是让学生实现思维的跳跃,这样的训练更接近诗歌语言,直接与课文内容对接,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课堂的品位就高了,这才是真正对语言的拓展。]

  六、课后拓展。(课件出示)课后继续修改自己写的小诗,准备活动课上评比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评比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自评自改作文的能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5个汉字,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地识记“蕊”字。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全诗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重点: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第五小节“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

  2、学会仿照诗歌说话、续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直接板书“话”,**:这是什么字?(话)一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再板书“大地的”,要求学生思考:大地会与谁对话?

  3、师:大地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它到底和谁对话了,说了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地的话》。(多**出示课文内容)

  二、品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

  师:现在老师配上音乐把诗歌朗诵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大地在和谁说话?指名学生回答。(板书: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设计意图:指导阅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这非常符合诗歌的特点,要在读中体会诗歌意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范读,再加上音乐,让学生很快进入诗歌意境,对诗歌有个整体感受。]

  2、学生**读诗,自学生字词。

  (1)**地轻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同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以及理解情况。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生字词)纠正容易读错的音,比如“嘟噜”、“吐蕊”、“驱赶”等;重点识记“蕊”字。

  3、默读诗歌,理解内容。

  (1)默读诗歌,并在书上做些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读后的体会,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的问题。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4、分角色读,指导学生用“心”说话。

  (1)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

  (2)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自己就是大地母亲,你想对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说些什么?其他同学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大地的话,看能否听懂大地想对你说些什么?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接读课文前四节,教师点击相关课件(每一小节都制作动画课件),读后其余学生评价。

  三、换位抒情。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或大地体内的其他生灵,听了大地母亲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母亲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3、随机设疑: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板书:……)(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落叶、石子……)

  4、听课文录音,放动画课件,再次欣赏诗歌,感受大地的宽广胸襟。

  五、以说促写。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大地母亲,你一定还有很多话语倾诉,你还想对谁说什么?请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来吧!(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课件出示)仿照诗歌前四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将自己要倾诉的话语写一节小诗。全班展示交流。

  六、课后拓展。(课件出示)课后继续修改自己写的小诗,准备活动课上评比展示

  教学目标:《语言的魅力》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衣衫褴褛、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点:

  理解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悟其打动人心的原因,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图片(春天美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魅力”这个词语,谁能上黑板写一写?(可以让曾经写错过这个词语的学生板演,从书写是否正确、规范上给以评价。)

  2、谁能说一说“魅力”是什么意思?(很吸引人)在现实生活中,你觉得什么事情很有吸引力?(启发学生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如:学生说春天的景色很吸引人,教师要引导学生简洁地描述一番,并注意相机地给以总结:这是大自然的魅力(书的魅力、网络的魅力、电视的魅力……)

  其实,你知道吗?有时候语言也有它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魅力。学生齐读课题。)

  究竟是哪句话有这么迷人的魅力呢?让我们赶快打开书,去寻找一下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出示小黑板:衣衫褴褛头发斑白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绅士嬉戏)

  (1)学生自读、同位读、开火车读。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处理方法:一要注意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衣衫褴褛,在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后,可再结合插图加深理解;二是将字典适当的引进课堂,区分“良辰美景”中的“辰”与“晨”在意义上的不同;三是注意评价,如:绅士,提议男生都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3、指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正音时,可以强调:穿着(zhuó)华丽)

  4、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3名学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无动于衷什么也没有得到

  春天到了,可是……得到的钱多极了

  随机理解:无动于衷)

  三、再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过渡:同学们,随着木牌上的字的变化,人们由无动于衷到纷纷解囊相助,老人乞讨的钱也由无到有,而且还多极了,一天之中竟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可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从早到晚什么是不变的?

  1、默读课文,找一找什么情况没有变?(还是那个盲老人,身旁还立着一个木牌子;还是在巴黎繁华的大街上。)

  2、既然还是在巴黎这条繁华的街上,还是那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还是旁边立着一个木牌子在乞讨,可是为什么人们的变化这么大呢?

  过渡:这一切一切的变化,只是因为木牌上的字变成了――

  (学生齐读。老师范读。注意把握“可是”的语气。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

  3、品读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让学生结合板书,发挥想像,充分发言。如果学生说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可让他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再来体会。)

  4、(出示图片)是的,看到这句话,我们想到了春天的万紫千红,它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是那么的令人陶醉。

  (合上图片)可是,这良辰美景,(引读)――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

  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就(引读)――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板书:产生同情)

  5、一句充满魅力的语言,唤醒了人们的同情心,让我们饱含感情的读一读第六自然段。(**读。指名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过渡:一句有魅力的话有着神奇的魔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试着发挥语言的魅力,写几句话?(出示图片:1、不要踩草坪!2、浪费水罚款!)

  请你用有魅力的语言说说,注意语言要少而精。

  (对于学生那些有创意的语句,教师可鼓励他们制成卡片,贴于宣传栏上。)

  五、课下延伸:

  在我们新建的校舍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黑黑的脚印,请你设计一个警示语,好吗?如果你认为在新校舍的哪些地方还需要警示语,也请你动动笔,运用恰当的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来爱护我们美丽的校园。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叫——(生读题)《惊弓之鸟》

  这“惊”——(生接)是害怕。对!这“弓”(生**答)是弓箭、弓弦的意思。这“之”在这里是“的”的意思。

  师:那么:“惊弓之鸟”的意思是——

  生:害怕弓弦声的鸟。

  生:被弓弦声吁怕了的鸟。

  (在审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字词的含义,理解课题的意思)

  师:同学已预习课文的生字,读读——(卡片认渎)

  悲惨can愈合yu什么意思?(生答:伤好了!)

  魏国嘣beng注意后鼻音

  孤单失群,失,什么意思?

  生:离开,孤零零的,离开了大家。

  师:示“更赢”。(读lei)

  生:我记住”赢”是“亡、口、月、羊、凡”组成。

  师:挺好。我们接着自己学。听清要求——

  生:一边读,一边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在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词句下做上“~~~~”在不理解的有疑问的词句下做上“——?”(板书,1.、2.~~~、——?)

  这些都叫“读*号”,其实,不少同学*时也已经在用了,是吗?好,我们开始自学。

  生:(自学,做读*号)

  师:(巡查,边查边交流)几个自然段?

  生:八个!

  师:我看到不少“~~~~”,很少看到“——”?没有疑问!

  生:我有疑问的!(指书)我觉得这样写不妥当!

  生:我也有疑问的……

  师:不错,能发现疑问的孩子就在钻研课文了2现在,我们就以第一句为例,谈谈你研究了哪个词?

  生:我在“射箭能手”下面打上“~~~~~”。

  生:(**接话)我也是的,我也是的!

  师:那么,有没有不理解的词,打上“?”的

  生:(静场)

  师:建议你们再仔细读读,看看有不明白的词语吗?

  生:(再接,仍表示没有疑问)

  师:那么,老师请教大家古时候的魏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有知道吗?(众都说不知道)那么,怎么不打上“?”呢?(生笑,并问,什么地方?)

  师:古时候的魏国是现在山西一带。以后,可要认真读呀!好,我们接着往下研究”

  (以一个学生可能疏忽的词作例子,不仅让学生学会用读*号,而且促进形成认真钻研课文的习惯)

  师:刚才你们打“~~~”的是哪个词?(生齐答,射箭能手)

  师: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说明更赢是个“射箭能手”?读一读,用~~~表示。

  生:(读,并做“~~~”记号)

  师:请读:

  生:“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举手说)x x把“更赢指着大雁对魏王说。”也打上~~~,我认为没有必要吧?

  师:你们认为呢?

  生:(**答)不该划!应准确i

  师:对,我同意。应准确。谁来读读这句话,我想该读出更赢的气魄是吗?

  生:我来试试:“大王!……”

  师:怎么样?

  生:还可以,但不是更赢,还是他自己!

  师:我来试试?(范读)

  生:(评价)很不错!

  师:谢谢。你们再试试。(生练)

  (x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等的身份与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抓时契机进行引导,促进孩子提高。)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读的哪句话中,有一个词是用错的!

  生:(纷纷接上说)对啊,是“射!”

  师:是啊!不用箭,怎么可以说是“射”?我们给他改!

  生:(众)改成“惊”改成“吓”。

  师:那么拿起笔——(生纷纷拿笔欲改)

  师:真改?是课文的错误?(一生悟,大du‘‘没错!是故意这样写的!”——不少人响应!)

  师:好,我们别争,以理服人,改,要有理由,不改,也要有理由,请先讨论讨论。(生立即进入**议论、热烈)

  生a:不改!作者用“射”,自有他的道理,读下去自然会明白。

  生b:不用改!这不是错误,而是有意这样安排的。

  生c:不改!这是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越读,越有味道。

  师:大家说得有道理,作者这么写,激起我们读者的兴趣,吸引我们往下学!

  继续学!请找一找,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

  注意!把让大雁送命的字圈出来!(x设置一个“研究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的研究点,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让全体参与、全体投入。)

  生:(纷纷将团好的课本递给老师看。)对吗?是吗?

  师:(巡视,批改,给学生以肯定与否定的表示,对团错的学生示意再想想。……)

  师:一齐说,哪个字:

  生:“嘣”!

  师:为什么“嘣”置大雁于死地!

  生:(齐说,七嘴八舌地)“嘣一声响后,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从半空中掉下来。”

  师:这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生:第四自然段?

  师:对,我们好好地读一遍,行吗?

  生:(较整齐地朗读了第四自然段)

  师:不错!(打开投影)请大家仔细看。这幅图画的是课文第四段中哪一句话?

  生:(立即看书,并主动动笔)

  师:哪句话?

  生:大雁忙往上飞……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大雁忙往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生纷纷举手,但不是绝大多数)

  师:不着急,还是请你从课文中划出来。(生又投入课文中)

  生:“忙往上飞”是因为它心里害怕。

  生:“直掉下来”是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划的词句都在……

  生:第八自然段。

  生:第八自然段的最后两句。

  师:对,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话。

  生:“它一听到弦响,jll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读得好!请大家看黑板,我们看看谁说得清楚……

  我说第一句:因为这只惊弓之鸟听到“嘣”的一声,所以……

  (生接上:心里害怕) (板书嘣害怕)

  生: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拼命往上飞。(板书往上飞)

  生:因为拼命往上飞,所以伤口又裂开了。(板书裂开)

  生: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就直掉下来。(板书直掉下来)

  师:能用“因果句”分析这只惊弓之鸟吗?大家自己试着说说。

  生:(经过准备后,一组同学一个接一个练习说话)

  师:能变一种形式说吗?先说结果,再说原因——比如:大雁直掉下来,是因为伤口又裂开了……

  生:能:能:(很自觉地投入先果后因的句式练习)

  师:你们的思路很清楚!(打开投影,试动了一下)是活动的,谁能把它受惊后的活动演示一下?

  生:(纷纷举手)我来!我来!

  师:(x,来演示,大家仔细看!我们说“嘣”后你就表演,明白吗?)

  生:(齐)嘣——演示的同学让“惊弓之鸟”忙往上飞,然后又让它“直掉下来”!

  师:对不对?是这样吗?

  生:(齐)对!

  师:这个“忙”和“直”演示得特别好,是吗?

  生:(笑)

  (x无论是句式的.练习,还是词义的演释,尽量都让孩子们在欢愉的气氛中进行,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同伴的评价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师:好了,大家都明白了,谁置大雁于死地?

  生:“嘣”!

  师:(指名)小a,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如果,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会“嘣”的一响,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生:小a(楞了一下,摇摇头)不会。

  师:那么,这只惊弓之鸟怕的是更赢的“嘣”,而不是小a的“嘣”?(众楞了,又顿悟!)

  生:(齐)不是!不是!它怕的就是“嘣”!

  师:你们是说,不管淮拉弓,只要有“嘣”的声响,它就会怕:对吗?小a拉出“嘣”,他也会掉,是吗?

  生:(响亮地)是!

  师:(故作不解)那更赢有什么了不起,把大雁吓下来的本

  事,谁都有,小a也有,更赢算得上射箭能手吗?

  生:(纷纷发言:更赢有本事的,有本事的。)

  师:更赢的本事是什么?你能用这个句式写话吗?

  更赢的本事不是()而是()。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书上的第六段,完成练习六的第二题。其他同学按自己的想法写。

  (x将作业设计成梯度形式,让各类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练习)

  生:(作业)

  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师:完成的,可以先读给大家听。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会拉弓,而是看出这是只嫁弓之鸟。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只会拉弓吓大雁,而是他能从雁鸣声中知道这是一只惊弓之鸟。

  师:不错,谁再说说。

  (继续巡视,继续讲评)

  这“一眼识破”用得好,你读一下: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只会拉弓吓大雁,而是他能一眼识破这是一只惊弓之乌。

  师:好吗:(众:好!)“这是一只”改成“那是一只”更妥,是吗?

  生:对,因为大雁远在天上。

  师:好,做完的同学**交流,我们第一节课学到这里。

  下课!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的可爱。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课文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方法:

  读议感悟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自然风光?生说。老师这儿也有些风光图片,请大家欣赏,你能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他吗?生描片。是的,这就是牧场之国的荷兰,让我们随作者一同去感受异国风光吧。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

  2、读了课文,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生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3、荷兰牛羊成群,骏马奔驰,多让人神往,让我们走进荷兰,来欣赏美妙的一天。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请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读,把体会写在旁边。

  2、谁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生说,师评价。

  4、白天,在荷兰,这个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牛羊、小鸡、马群、黑猪是主人,那儿是它们的王国,那么夜幕降临晚上的荷兰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同桌之间读读第五段,找出一个最能概括荷兰晚上的词语。

  5、生读,找词语,读出感受。

  6、就让我们在读中来欣赏这真正的荷兰吧!欣赏图片8——11

  7、文中四次提到了,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你能说说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吗?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个——的地方!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个——的地方!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个——的地方!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个——的地方!

  8、所以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生齐读句子,练习说句子:是……也是…

  9、欣赏图片14——24

  四、课外延伸

  1、读读资料袋中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2、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总结全文:

  虽然我们没有去过荷兰,但学了课文,这个国家就如此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感受到了荷兰景色的优美,动物与人的****,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风光图片,并写上简短的描述。

  板书设计:

  牧场之国

  碧绿草原黑白花牛成群骏马绵羊成群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反思:

  本课,我的教学思路是:初读课文,给你留下的印象,在读课文,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练习说话,说感受,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是积累词句,难点是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为了能解决这两点我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最终,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节课的缺点是评价语言的单一,部分学生*翘舌音不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这方面训练学生。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会认生字,能正确读写.

  3、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第一教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合作交流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三、品读感悟:

  1、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四、巩固延伸:

  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二)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三)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播放多**软件:一幅“象山图”出现,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甜啊!

  (四)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播放多**软件:出现两幅人们在水中玩耍的情景,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五)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秀,可读得*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边读边出示多**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

  (1)桂林的山真奇啊!

  (2)桂林的山真秀啊!

  (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28篇主体课文,安排了12个主题单元,其中第7单元为开放单元。这些单元与学生的生活和想象世界相结合,围绕这些主题或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册课文内涵丰富,文化含量加大,弹性内容增多,阅读的要求相对较高,重视学生自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围绕课文和单元主题创设问题情境,强调习作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与日记结合,引导学生在表达实践中学会表达,并且指导学生如何对自己的的习作进行修改。除在阅读教学和课后思考题中安排续写、仿写、补写等小练笔,引导学生积累、领悟、及时揣摩写法外,还在“语文天地”中设有专门的习作练习题——“笔下生花”,它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使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实践能够与单元文化主题整合起来,使习作成为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机部分。

  本册教材在交际能力、交际质量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集中体现在:①做重点发言人;②做讨论主持人;③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等;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对方意识,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42人,男生18人,女生24人。经过三年半的学习,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特别是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语文有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也有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能够主动预习、复习,坚持课外阅读。阅读中能基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品味一些重点词句。大多数学生有积累的习惯,并能用积累的词语丰富表达的内容,用好几种常用的标点符号。

  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情况不一,学生的

  学习效果存在差距。个别学生对字词的掌握量不足,课外阅读的书籍偏重于“笑话”、“漫画”类,语言的积累少。另外,学生的认真书写,写好字仍是本学期继续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字学词,写好摘录笔记,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正楷字,认字240个,写字200个。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3.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4.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勇敢发表个人见解、针对同学发言发表意见。在交谈中认真倾听,能把握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

  5.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和社会,书面和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在趣味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师个人要熟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掌握单元和每篇课文教学目标,并且根据学生情况,制订课时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达到发展。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积累的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每天中午有固定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时间、好书推荐

  卡、课外精彩片断诵读、全班共读一本书……坚持读好书,写积累。

  3、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鼓励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会组更多的学生越来越会学。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写活动,写自己的生活,多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日记、小练笔不拘形式去写,对于大作文,鼓励学生在完成作文草稿后,运用已学的修改方法自改、互改、读给家长……教师的面批一定要注意保留学生的思想、学生的语言。对于优秀的作文要在班级展示栏里张贴。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主题单元教学内容计划课时实用课时第一周1、话语9课时

  第二周2、春潮7课时

  第三周3、花9课时

  第四周4、手8课时

  第五周5、智谋6课时

  第六周6、眼睛9课时

  第七周7、纪念日4课时

  第八周期中复习检测6课时

  第九周8、舟船7课时

  第十周9、太阳8课时

  第十一周10、路6课时

  第十二周11、快与慢8课时

  第十三周12、回归7课时

  第十四周课外阅读6课时

  第十五—十八周总复习24课时

  第1单元话语

  单元分析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语言的力量,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

  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三篇主题课文,一篇自读课文;分为一首诗歌和三篇记叙文。记述文中有一篇*历史故事,两篇外国故事。《大地的话》歌颂了大地母亲博大、无私的情怀。《语言的魅力》则体现出有魅力的语言的重大作用。《秉笔直书》表现出史官们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求真精神。《难忘的一句话》用**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语言就是爱的纽带。

  “语文天地”中安排了摘录笔记、读一读、仿写句子等语文练习。“畅所欲言”通过读、背、写、自选和交流体验,积累关于话语的名言。“初显身手”帮助学生认识无声语言——符号、标志、图案??“笔下生花”继续练习写事写自己对话语的感受;“金钥匙”引导学生在标画、品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突出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

  9课时

  大地的话

  教学目标

  1、**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5个汉字,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地识记“蕊”字。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全诗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第五小节“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

  2、学会仿照诗歌说话、续写。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能根据关键词,理解诗意并仿写。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直接板书“话”,**:这是什么字?(话)

  一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再板书“大地的”,要求学生思考:大地会与谁对话?

  3、师:大地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它到底和谁对话了,说了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地的话》。

  二、品读悟情

  1、听课文录音。

  师:现在老师把诗歌朗诵放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大地在和谁说话?指名学生回答。(板书: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2、学生**读诗,自学生字词。

  (1)**地轻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同桌检查生字词的认读以及理解情况。

  (4)全班交流,纠正容易读错的字。

  3、默读诗歌,理解内容。

  (1)默读诗歌,并在书上做些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读后的体会,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的问题。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4、分角色读,指导学生用“心”说话。

  (1)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

  (2)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自己就是大地母亲,你想对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说些什么?其他同学就

  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大地的话,看能否听懂大地想对你说些什么?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接读课文前四节,读后其余学生评价。

  三、换位抒情

  1、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或大地体内的其他生灵,听了大地母亲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母亲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

  一、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认识“憔、悴、愚”3个生字;

  2、理解“憔悴不堪、声嘶力竭、愚笨”3个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抓住重点段落的朗读,体会“母爱的呼唤”中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难点**阅读课文,争取用前三篇课文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三、学法指导:

  讨论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

  四、自主学习预习导学:

  1、读文识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通过看拼音、查字典或问别人来认识,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

  2、通过以上认真朗读课文,你能认准生字吗?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

  憔悴不堪愚笨声嘶力竭

  3、请你再把课文读一遍,在读不明白的词语下打“?”自己能解决的词意,我就自己解决,不依赖别人。你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憔悴不堪:愚笨:

  声嘶力竭:温馨:

  五、问题解决:

  1、通过朗读课文,知道这篇课文围绕,主要讲了三件事:

  把三件事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同桌一起把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连起来深情地读读,你们发现课文是呼应的写法;再联系全文想想:全文具备的叙述特点。

  六、达标测试: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两个装进课后的词语花篮里。

  一()一()()()而泣()声()语

  ()憔()()()嘶()竭天()海()

  2、收集一些关于母爱的名言、诗句,写在采集本里。找一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写下来。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

  一、导入

  1、出示橡树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树?

  (枝叶茂密、郁郁葱葱、粗壮……)

  2、是的,这就是一棵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的橡树。板书:橡树(橡注音,三拼指导)

  3、简单介绍橡树:橡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叶子比手掌还大,它是世上最大的开花植物,通常能开出黄色的花朵。果实坚硬,是小松鼠的最爱。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橡树有关的课文。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

  过渡: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小朋友打开书本,**读课文,注意读书要求

  1、**读课文,要求:(1)读准文中带拼音的生字(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件什么事。

  2、生字词:**读、指名读、男女分读

  字音:“延”整体认读音节,“尚”后鼻音,“楔”字特别难认,多拼读。

  字形:“延”和“挺”字后半部分区分。

  字义:楔子结合图片理解,保持固定位置,上粗下尖的物体马蹄形结合简笔画理解。

  3、交流大意:(若概括有难度,预设:人们在南北两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的公路,但因为——改变了计划,最后公路——。)

  在南北两座大城市之间,原计划要修建一条怎样的路?板书计划宽阔*坦漂亮这条路计划中和实际建成的存在着不同。实际建成的是什么样?板书实际找出这句话中的一对反义词板书笔直弯曲但它却只是一个地方弯曲板书只在一个地方

  三、细读文本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描写橡树的句子。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它具备了怎样的特点?

  齐读本句,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作者会把橡树比做哨兵?

  (草原上的哨兵给你怎样的感觉?不怕风吹日晒,笔直挺立有精神,守卫草原有意志)

  橡树和哨兵有共同之处充满生命力,挺拔,粗壮结实经得起考验,经历了风风雨雨依然挺立着)

  哨兵守卫草原为草原放哨,那橡树呢?它守卫着什么?

  朗读指导,读出橡树的生命力

  4、如此一棵高大、结实、挺拔的大树出现在修路工程中,人们又有怎样的反应呢?配合读(4-6自然段)

  工程师:什么话也没说(没有命令,不知道怎么办,计划不能随意修改)长久地(内心复杂,可能在想什么)叹气(应该保护、计划不能修改,如何是好,为难)

  工人:沉默不语意思理解,为什么会沉默不语(不想砍,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等待安排)沉重叹气(工程师没有答复,担心,心情沉重)

  3、要保护橡树,只有公路绕行,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是笔直的了。工程师无奈。最后问题解决了吗,采用了怎样的办法?引读第7段。

  工程师为什么要在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打进楔子呢?(不影响橡树的成长,让橡树的根部不受到伤害)

  看到这个办法你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保护了树木,为了保护树木而弯曲,甚至影响了美观)

  朗读指导:我们和工程师工人一样,关心着橡树的命运。它被保留下来,大家都松了口气,轻松多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读读这个决定。

  4、几年过去了,当坐车过往这条笔直而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的公路时,人们总不约而同地赞叹。

  理解“不约而同”的意思,“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他们的做法大家很赞同,认为很好)

  高尚的心是一颗怎样高尚的心呢?(爱护橡树、保护大自然……)

  四、深化总结

  1、如果是你,还会怎样赞叹呢?

  2、现在,这棵挺立在路旁的高高的橡树,成了这条宽阔的公路旁一道特别的风景线,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啦响,它似乎在说些什么。

  3、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你们在赞叹工程师和工人的同时,自己也被深深地触动,相信你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想他们一样保护一草一木,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

  五、板书

  8、路旁的橡树

  粗壮、结实、挺拔

  计划实际

  宽阔、*坦、漂亮--------笔直只在一个地方弯曲

  改变高尚的心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

  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2.**读课文,根据文章记叙的线索,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注意抓住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和表达深刻的语句。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抛出钓线湖面涟漪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大鱼挣扎小心翼翼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筋疲力尽拉鱼上岸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不容争辩放鱼回湖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获得启示遇到**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简单问题道德实践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出示一则有关诚实的格言,让学生体会。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描写“我”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的**,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

  是。

  四.拓展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会认“嚣、看”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看”;会写“吠、促”等15个字。正确读写“即将、姿态”等16个词语。

  2.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趣味。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相处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教师:唐朝骆宾王七岁就作了一首儿诗《鹅》大家还记得吧!一起比比谁背诵得更好。同学们都喜欢鹅吧!请用自己手中的笔画一画鹅。(抽生用粉笔在黑板上简笔画鹅)

  请同学们相互简单评一评。

  2.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白鹅》。

  3.介绍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看、嚣、吭、吠、促、颇、奢、侈、苟、侍、窥、伺、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一丝不苟、狂吠、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出示“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é”,而不是“jiǎo”。自己读两遍。

  3.请学生**朗读课文。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难字、难句时作上不同的标记。把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同桌相互启发读。

  4.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

  三、课堂作业

  1.写生字。

  2.抄写生词。

  3.**读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候……)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二、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

  1.出示两句话:

  (1)鹅的叫声很高傲。

  (2)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1)厉声厉声大叫厉声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2)鹅的步调,的,颇像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四、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研读、交流。

  如:(1)“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

  (2)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候的?

  (3)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4)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1)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

  (2)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3)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

  (4)有人“侍候”的句子。(堂倌、非……不可)

  ⑸狗“扬长而去”的句子。

  3.回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体会情感,朗读背诵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六、作业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语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习作。

  板书设计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教学反思

  品味语言,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学生要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现在就应该有丰厚的语言积累,所以我把“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抄写、背诵部分描写生动的句子。”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在学习“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是让学生抓住“大模大样”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鹅走路“高傲”后,引导学生读出鹅走路“大模大样、从容不迫”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背诵这个句子,做到积累语言。在学习第六自然段的“鹅狗争食记”时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有趣的一句练习读,抓住关键词读出画面感并背下来。课堂中也安排了把句子补充完整,找一个写得生动有趣的句子抄下来练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主动、扎实。课堂上能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很多精彩的课堂生成,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扩展5)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10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1

  1、关于整堂课的结构

  所谓“凤头、猪肚、豹子尾”作为课堂教学而言,是要有精彩的开篇,容量足够丰厚的课堂主要内容和**处的干脆收尾。我在这课当中没有注意详略得当,开篇占用了太长时间,反复读有关送别的古诗,再缓缓进入主题之后,虽然有亮点诞生,但是结尾明显啰嗦,余味少了一些。

  2、古诗教学应打破传统逐字逐句牵引的模式,而放手让孩子们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翻译式的`古诗学习方法,冲淡了古诗的韵味,实为败笔。学生只需要讲出大概意思,教师启发想象当时情景就好。

  3、学生不能主动讲出诗意的原因是:老师给孩子自学的时间太少,充分读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4、学生无法说出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因为课前不了解背景,老师也没有介绍。

  5、学生在最后两句诗句中存有疑问,应该让学生自己发问。

  自我反思:

  备课时我做到了从普通读者的欣赏性阅读出发,感受文本美、意境美、人格美。

  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感悟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上做得有所欠缺。

  尚待解决的问题

  1、出示资料的顺序最合理的是什么?王昌龄和辛渐的资料口头讲就够了吗?

  2、学诗部分是否配乐?配在什么地方?

  3、学生自己发现:王昌龄难道不思念亲人?思念谁?有这个必要吗?

  4、图片可不可以用书中的寒江、楚山?可以指导学生看图。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2

  这是一首选自课外的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针对本次教学实际,粗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我们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声调节奏,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韵律美,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诗眼,把握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开拓想象,感悟诗人的内心。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形成的,它需要感性熟悉和情绪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昌龄孤寂的内心时,抓住诗眼“孤“来层层深入理解。

  首先通过词想象画面。如:让学生找出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引导说具体,再发挥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想象中理解诗的大意,避免了以往以词解词的教法,既淡化了诗意,又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然后通过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明“引出《芙蓉楼送辛渐(一)》,这是前一天晚上王昌龄和辛渐在芙蓉楼饮酒话别的情景,结合一夜的寒雨体会此时诗人那种忧愁、孤寂的心情,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情渐渐浓了。最后穿插王昌龄的生*资料,在他坎坷的仕途中,再次体会与好友分别时的心境,再读前两行,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在理解后两句时,采用的换位想象,如果你是家中的某一位亲友,见到辛渐会如何询问?而诗人在与辛渐分别时只有一句嘱托,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再抓住诗眼“冰”和“玉”了解其特点,通过三次引读深入感悟诗人那种高风亮节、矢志不渝的品格。通过多元解读,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深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的思考仍在继续,无论是自身的素质还是业务能力都需要不断地提高。以人为本,完善自己,改进课堂,我会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探索。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3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阔的襟怀胸襟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重在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触领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群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讲授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听读、范读、领读、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之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由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传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4

  一、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我们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声调节奏,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韵律美,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诗眼,把握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开拓想象,感悟诗人的内心。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形成的,它需要感性熟悉和情绪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昌龄孤寂的内心时,抓住诗眼“孤“来层层深入理解。

  首先通过词想象画面。如:让学生找出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引导说具体,再发挥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想象中理解诗的大意,避免了以往以词解词的教法,既淡化了诗意,又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然后通过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明“引出《芙蓉楼送辛渐(一)》,这是前一天晚上王昌龄和辛渐在芙蓉楼饮酒话别的情景,结合一夜的寒雨体会此时诗人那种忧愁、孤寂的心情,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情渐渐浓了。最后穿插王昌龄的生*资料,在他坎坷的仕途中,再次体会与好友分别时的心境,再读前两行,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在理解后两句时,采用的换位想象,如果你是家中的某一位亲友,见到辛渐会如何询问,而诗人在与辛渐分别时只有一句嘱托,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再抓住诗眼“冰”和“玉”了解其特点,通过三次引读深入感悟诗人那种高风亮节、矢志不渝的.品格。通过多元解读,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深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有缺陷的课才有探讨的价值和改进的动力,通过实际教学,也呈现出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和说话的口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的*台,而并不是单纯的我说你听,要拉近师生间的关系,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诗人。

  2、要关注学生的感受,问题的提出要符合学生思考的规律,应环环相扣,不露痕迹。如:让学生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这样**显得有些生涩,破坏了学习这首诗的整体感。何不这样问:读着这首诗,你感觉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心境,引导学生抓住字词来体会,再出示《芙蓉楼送辛渐(一)》再次抓词感受诗人的心情,这样就从整体到部分,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3、教学的主线要明确。理解后两句时,应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想,辛渐即将返乡,诗人可能会让他捎回什么去呀,,再插入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对诗人遭遇的了解中,就会明白诗人那种高风亮节,冰清玉洁的品格。最后作为了解王昌龄的边塞诗出示了《出塞》,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5

  1、关于整堂课的结构

  所谓“凤头、猪肚、豹子尾”作为课堂教学而言,是要有精彩的开篇,容量足够丰厚的课堂主要内容和**处的干脆收尾。我在这课当中没有注意详略得当,开篇占用了太长时间,反复读有关送别的古诗,再缓缓进入主题之后,虽然有亮点诞生,但是结尾明显啰嗦,余味少了一些。

  2、古诗教学应打破传统逐字逐句牵引的模式,而放手让孩子们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翻译式的古诗学习方法,冲淡了古诗的韵味,实为败笔。学生只需要讲出大概意思,教师启发想象当时情景就好。

  3、学生不能主动讲出诗意的原因是:老师给孩子自学的时间太少,充分读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4、学生无法说出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因为课前不了解背景,老师也没有介绍。

  5、学生在最后两句诗句中存有疑问,应该让学生自己发问。

  自我反思:

  备课时我做到了从普通读者的欣赏性阅读出发,感受文本美、意境美、人格美。

  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感悟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上做得有所欠缺。

  尚待解决的问题

  1、出示资料的顺序最合理的是什么?王昌龄和辛渐的资料口头讲就够了吗?

  2、学诗部分是否配乐?配在什么地方?

  3、学生自己发现:王昌龄难道不思念亲人?思念谁?有这个必要吗?

  4、图片可不可以用书中的寒江、楚山?可以指导学生看图。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6

  这是一首选自课外的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针对本次教学实际,粗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我们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声调节奏,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韵律美,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诗眼,把握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开拓想象,感悟诗人的内心。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形成的,它需要感性熟悉和情绪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昌龄孤寂的内心时,抓住诗眼“孤“来层层深入理解。

  首先通过词想象画面。如:让学生找出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引导说具体,再发挥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想象中理解诗的大意,避免了以往以词解词的教法,既淡化了诗意,又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然后通过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明“引出《芙蓉楼送辛渐(一)》,这是前一天晚上王昌龄和辛渐在芙蓉楼饮酒话别的情景,结合一夜的寒雨体会此时诗人那种忧愁、孤寂的'心情,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情渐渐浓了。最后穿插王昌龄的生*资料,在他坎坷的仕途中,再次体会与好友分别时的心境,再读前两行,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在理解后两句时,采用的换位想象,如果你是家中的某一位亲友,见到辛渐会如何询问?而诗人在与辛渐分别时只有一句嘱托,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再抓住诗眼“冰”和“玉”了解其特点,通过三次引读深入感悟诗人那种高风亮节、矢志不渝的品格。通过多元解读,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深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的思考仍在继续,无论是自身的素质还是业务能力都需要不断地提高。以人为本,完善自己,改进课堂,我会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探索。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7

  这是一首选自课外的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针对本次教学实际,粗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我们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声调节奏,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韵律美,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诗眼,把握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开拓想象,感悟诗人的内心。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形成的,它需要感性熟悉和情绪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昌龄孤寂的内心时,抓住诗眼“孤“来层层深入理解。

  首先通过词想象画面。如:让学生找出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引导说具体,再发挥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想象中理解诗的大意,避免了以往以词解词的教法,既淡化了诗意,又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然后通过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明“引出《芙蓉楼送辛渐(一)》,这是前一天晚上王昌龄和辛渐在芙蓉楼饮酒话别的情景,结合一夜的寒雨体会此时诗人那种忧愁、孤寂的心情,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情渐渐浓了。最后穿插王昌龄的生*资料,在他坎坷的仕途中,再次体会与好友分别时的心境,再读前两行,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在理解后两句时,采用的换位想象,如果你是家中的某一位亲友,见到辛渐会如何询问?而诗人在与辛渐分别时只有一句嘱托,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再抓住诗眼“冰”和“玉”了解其特点,通过三次引读深入感悟诗人那种高风亮节、矢志不渝的品格。通过多元解读,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深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的思考仍在继续,无论是自身的素质还是业务能力都需要不断地提高。以人为本,完善自己,改进课堂,我会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探索。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8

  这是一首送别诗,“七绝圣手”王昌龄果然名不虚传,诗意密而又清。诗题一个“送”字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不舍的、伤感的!一个“孤”字更是道明了,好友归家乡后自己的生活状态孤独、孤寂!虽然内心深处很难受,但依然坚守本心。

  本诗与其他送别诗又不一样的地方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更表现了诗人那颗初心不改的坚定,以及追求“冰心”之心的坚强。

  在教学中,学生预习完整仔细。所以我只补充了一些课外知识,如古代衣食住行、驿站、长江中下游等。发现补充了这些知识之后,学生对于古诗本意更理解了。也成功的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心,课后还有学生特意跑过来跟我说他最近在看《**上下五千年》呢!另外我还发现四年级的孩子好奇心非常重,对历史地理方面还是很想去了解的。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9

  1.关注预**惯培养。

  古诗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预**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将课外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和古诗有关的资料。为古诗学习和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抓住关键词语学习。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通过对关键词“寒”“孤”“夜”“满”“淡墨痕”“清气”等词语的'理解,进一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人物品质。

  3.注重在读中促进品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特别是激情引读的创设,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内化了学生积淀。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10

  一、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我们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声调节奏,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韵律美,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诗眼,把握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开拓想象,感悟诗人的内心。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形成的,它需要感性熟悉和情绪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昌龄孤寂的内心时,抓住诗眼“孤“来层层深入理解。

  首先通过词想象画面。如:让学生找出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引导说具体,再发挥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想象中理解诗的大意,避免了以往以词解词的教法,既淡化了诗意,又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然后通过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明“引出《芙蓉楼送辛渐(一)》,这是前一天晚上王昌龄和辛渐在芙蓉楼饮酒话别的情景,结合一夜的寒雨体会此时诗人那种忧愁、孤寂的心情,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情渐渐浓了。最后穿插王昌龄的生*资料,在他坎坷的仕途中,再次体会与好友分别时的心境,再读前两行,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在理解后两句时,采用的换位想象,如果你是家中的某一位亲友,见到辛渐会如何询问,而诗人在与辛渐分别时只有一句嘱托,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再抓住诗眼“冰”和“玉”了解其特点,通过三次引读深入感悟诗人那种高风亮节、矢志不渝的品格。通过多元解读,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深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有缺陷的课才有探讨的价值和改进的动力,通过实际教学,也呈现出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和说话的口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的*台,而并不是单纯的我说你听,要拉近师生间的关系,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诗人。

  2、要关注学生的感受,问题的提出要符合学生思考的规律,应环环相扣,不露痕迹。如:让学生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这样**显得有些生涩,破坏了学习这首诗的整体感。何不这样问:读着这首诗,你感觉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心境,引导学生抓住字词来体会,再出示《芙蓉楼送辛渐(一)》再次抓词感受诗人的心情,这样就从整体到部分,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3、教学的主线要明确。理解后两句时,应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想,辛渐即将返乡,诗人可能会让他捎回什么去呀,,再插入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对诗人遭遇的了解中,就会明白诗人那种高风亮节,冰清玉洁的品格。最后作为了解王昌龄的边塞诗出示了《出塞》。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扩展6)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5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

  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 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

  吴 孤 洛壶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 ”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明送客楚山孤 ”,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 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正直。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第二句“*明送客楚山孤 ”,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的顽强**精神。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四、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2、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让我们先来品品第一、二句。(出示一、二句诗)

  五、品诗,悟情。

  1、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 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面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孤寂的内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师引生再读)。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难点: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屏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赠汪伦》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

  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

  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

  2、**读诗3遍。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交换读

  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这是一首送别诗,朴实*淡的送,饱含了作者几多深情和惆怅呢?

  三、品诗意

  1、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提示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点评

  想一想:诗中的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诗。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有些同学不用老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习惯,这就是我们多年来养成的默契。

  2生反馈,

  寒:

  A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为,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板书:雨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B江,板书江

  此时江面感觉如何?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

  C吴地

  今江苏镇江一带,三国里的孙吴故地,称吴。这里用了连和入,字面上写雨势的*稳连绵,将于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感知。这雨何时来的?诗人感知到了吗?

  D这寒意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吗?对,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头上。

  3.透过诗句,我们也仿佛和王昌龄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

  这样的一幅画面,那就是(师指着板书,学生说,吴江夜雨图)

  此刻有这样的一幅画面在你脑海定格,你看到了寒气笼罩的江面上……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你看到了纷纷扬扬的秋雨……

  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雨点滴落在你身上,寒意侵入了你的……(心)

  此时你的感觉是,……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

  师:这就是诗人,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生:

  师:又一个诗人,是的,孤独,因为一想到朋友即将离我而去,一片估计油然而生……

  4.初解孤

  师:因为孤独,诗人在满江烟雨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楚山。

  师:怎样的楚山?生:孤独的,孤寂的。孤傲的,用孤说词语……

  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师:诗中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明”,什么时候感受到寒雨?什么时候看到楚山?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芙蓉楼送辛渐》,此为其一,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是描绘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形。

  出示另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指名学生读。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抽3—5人说

  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谁想读前2行。

  5、走进作者,品读文字

  师:猜猜看,这王昌龄何以孤独至此,中晚唐的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的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琐碎的事物上,

  《夜雨寄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声声慢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而王昌龄却将听觉、视觉、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气势,如若让你给这幅吴江夜雨图着色,你会用什么色调?

  为什么?想映衬作者的心境?什么境遇?

  生:

  师:你查过资料?什么叫贬谪?

  可能是因为屡遭被贬,现在的我们谁也不清楚当时的王昌龄,送别辛渐的王昌龄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感到孤独,孤寂,孤僻,但我们分明感受到那种满江烟雨的寒意,冷意,孤意,抬头看黑板,大家看,在王昌龄严重,寒意的秋雨是景,浩渺的江面是景,孤寂的楚山是景,这样的景层层包围着谁?

  生:王昌龄

  师:听,王昌龄在吟诵……生跟着诵读

  四、悟诗情,再品孤。

  师: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

  生: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

  师:这些亲友见到信件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生:他为什么不回来?

  他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师:是啊,洛阳亲友的问题,疑惑,王昌龄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读: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

  当结发妻子问起时,王昌龄会深情地说……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

  师: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瑕)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呐喊,是想表白自己的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师: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开元**姚崇自写下《冰壶诫》“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李白也曾用冰壶自我鼓励。

  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的口信是什么?

  生:报**

  师:

  “玉壶”比喻什么?王昌龄的真心

  那为什么王昌龄却不是通常的**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操守的信念?

  师:王昌龄从清澈无暇,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精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洛阳亲友,这比任何相似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师:寒气漫天的夜雨,打湿了他冰洁的真心没有?

  烟波浩渺的吴江,隔断了他对亲友的倾诉没有?

  此刻,那孤独的楚山呢?在这吴江夜雨图中,又是怎样的气势?

  生:雄浑,豪迈,孤傲,

  师: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从军行,他同情,写了宫怨诗,这是怎样的王昌龄?

  积极向上,忧国忧民,壮志雄心

  师:这样的诗家天子王昌龄,在屡遭被贬后,仍壮志雄心,在他被贬期间,许多好友纷纷做事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指名读

  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尽管友人已离我而去,但作者的内心更加孤傲坚定,从孤独到孤傲,让我们走进冰清玉洁的王昌龄,齐读全诗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那苍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了诗人送别诗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孩子们,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五.拓展

  这首诗写了一种情绪,人人都会有的情绪,一个大写的孤子,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所以古今中外表达此情的诗歌不计其数。

  大屏幕展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李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师:正所谓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但孩子们,你们想过吗?人有悲欢离合,若没有了那场送别,这满腹的豪情壮志又与谁诉说呢?所以王昌龄这样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

  从此,送别诗成了传递情义,表达惆怅诉说衷情的上好方式。于是王勃写下了: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维在送别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诗:劝君更尽一杯酒……

  高适作别董庭兰寄语:莫愁前路无知己,……

  李白对自己粉丝王伦赠言:桃花潭水深千尺,……

  它送别故人孟浩然留下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⒉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 )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 2送别诗 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 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 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 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 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通过朗读古诗和注释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5

  一、解题导入,读题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芙蓉楼送辛渐”,生齐读)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适时正音辨音“洛(luò)”,认识生字“壶”。

  2、朗读检查。(正确、节奏、速度)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读好诗句是前提。从正确朗读、读好每一个字做起,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把握好速度。

  三、诗文理解,自主交流

  1、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你能不能读得懂?请你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生自学)

  2、同桌之间交流,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

  3、认为自己读得懂的请举手,说说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生答,师结合注释讲解字词意思)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从字词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弄清诗歌表达的主题。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诗意,考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

  四、诗文品读,赏析感悟

  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作者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的依据在哪里?如果你能说出来,说明你真的弄懂了。

  “连”“入”两个动词写出了“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黯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强烈的凄冷孤寂感)(板书“凄冷”“孤寂感”)

  【设计意图】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内心情志的,在理解诗歌大意之后,还需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一字一词推敲,从而由意象深入理解意境。

  2、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明”,王昌龄送别辛渐一共写了两首诗,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尉,后来因事被贬谪至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其间又遭人**,再次被贬为龙标县尉。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生读)

  【设计意图】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音韵之美、汉语之美,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的魅力、诗歌的意境。

  3、读一读后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品质)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是什么样子的?(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玉壶冰”首次见于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的“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至唐代成为一个久写不衰的意象,多次出现在诗词作品里。(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玉壶冰”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也是理解诗人精神品质的难点,知人论诗,因此补充“玉壶冰”的历来寄托就有了依据。

  4、想象:诗人会向辛渐说什么呢?

  5、归纳主题:全诗句句是景,句句是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6、指导背诵。

  送别诗我们学了很多,有的借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托物寓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有的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有的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还有像今天我们所学的,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自己的心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设计意图】拓展处安排群诗阅读,既对送别诗做一个小结,又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从人物语言、动作中感受人物品质”,围绕书后习题展开学习,群诗阅读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主题性阅读,這样的学习,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精神。

  古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节奏感、音韵感、画面感、意蕴感都需要反复诵读。朗读,是有方法的,需要字字入目读,教学生读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这是基础;入口入心读,让学生能够读懂诗句的意思;入情入境读,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读之有层次,在朗读中充分感受古诗的张力与魅力。

  古诗文字简练,但内涵丰富,意味无穷,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感悟,和作者来场穿越千年的对话,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意。

  古诗教学最终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而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思维的参与。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让美感流淌在学生心中,把文化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扩展7)

——《芙蓉楼送辛渐》诗词鉴赏3篇

《芙蓉楼送辛渐》诗词鉴赏1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译文二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禄等世情的玷污。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芙蓉楼送辛渐》诗词鉴赏2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人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重点字词解释

  ①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扛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赏析鉴赏

  “寒雨连江夜人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连”字和“人”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扛面上,进人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扛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清澈勰、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扩展8)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菁选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四、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2、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让我们先来品品第一、二句。(出示一、二句诗)

  五、品诗,悟情。

  1、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面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孤寂的内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师引生再读)。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2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扩展9)

——送芙蓉楼辛渐教学反思

送芙蓉楼辛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芙蓉楼辛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送芙蓉楼辛渐教学反思1

  1、关于整堂课的结构

  所谓“凤头、猪肚、豹子尾”作为课堂教学而言,是要有精彩的开篇,容量足够丰厚的课堂主要内容和**处的干脆收尾。我在这课当中没有注意详略得当,开篇占用了太长时间,反复读有关送别的古诗,再缓缓进入主题之后,虽然有亮点诞生,但是结尾明显啰嗦,余味少了一些。

  2、古诗教学应打破传统逐字逐句牵引的模式,而放手让孩子们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翻译式的古诗学习方法,冲淡了古诗的韵味,实为败笔。学生只需要讲出大概意思,教师启发想象当时情景就好。

  3、学生不能主动讲出诗意的原因是:老师给孩子自学的时间太少,充分读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4、学生无法说出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因为课前不了解背景,老师也没有介绍。

  5、学生在最后两句诗句中存有疑问,应该让学生自己发问。

  自我反思:

  备课时我做到了从普通读者的欣赏性阅读出发,感受文本美、意境美、人格美。

  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感悟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上做得有所欠缺。

  尚待解决的问题

  1、出示资料的顺序最合理的是什么?王昌龄和辛渐的资料口头讲就够了吗?

  2、学诗部分是否配乐?配在什么地方?

  3、学生自己发现:王昌龄难道不思念亲人?思念谁?有这个必要吗?

  4、图片可不可以用书中的寒江、楚山?可以指导学生看图。

送芙蓉楼辛渐教学反思2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选自课外的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送芙蓉楼辛渐教学反思3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七绝圣手”王昌龄果然名不虚传,诗意密而又清。诗题一个“送”字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不舍的、伤感的!一个“孤”字更是道明了,好友归家乡后自己的生活状态孤独、孤寂!虽然内心深处很难受,但依然坚守本心。

  本诗与其他送别诗又不一样的地方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更表现了诗人那颗初心不改的坚定,以及追求“冰心”之心的坚强。

  在教学中,学生预习完整仔细。所以我只补充了一些课外知识,如古代衣食住行、驿站、长江中下游等。发现补充了这些知识之后,学生对于古诗本意更理解了。也成功的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心,课后还有学生特意跑过来跟我说他最近在看《**上下五千年》呢!另外我还发现四年级的孩子好奇心非常重,对历史地理方面还是很想去了解的。

送芙蓉楼辛渐教学反思4

  1.关注预**惯培养。

  古诗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预**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将课外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和古诗有关的资料。为古诗学习和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抓住关键词语学习。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通过对关键词“寒”“孤”“夜”“满”“淡墨痕”“清气”等词语的理解,进一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人物品质。

  3.注重在读中促进品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特别是激情引读的创设,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内化了学生积淀。

送芙蓉楼辛渐教学反思5

  这首送别诗以事件命题,前两句写事,后两句借景抒情,比较好理解。所以,我采用多读多想,想象画面,理解诗意的方法。让学生把各自理解的诗句组合起来,成为对整首诗的理解,就像拼图一样拼出完整的画面。

  学生在反复自渎的基础上,开始表达自己看到的画面。

  韩旭说:“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是——“只见长江向天边流去。”唯,只。天际,天边。我说:对。我让学生随手做了笔记。再读理解想象其他三句的画面。

  曹花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尽是尽头。碧空是蓝天。封伟思说:孤帆,一只孤单的帆船,远影,我启发全班同学想:孤帆远去,江面上会看见船的什么?——影子。连起来说这句诗意思是——“一只孤单的帆船连同它的影子,消失在了蓝天的尽头。”

  邹玉接着说:“*明送客楚山孤”客,指老朋友辛渐。孤,诗人很孤独。我补充:*明,指早晨。连起来,是说——“早晨,送走老朋友,觉得楚山和自己都很孤独。”

  张嘉***说:“寒雨连江夜入吴”寒雨,雨很寒冷,是秋天的雨。江,长江。我补充说:连江。秋雨灌满了长江。夜,黑夜。如,来到。连起来是说——“在秋雨绵绵的黑夜,我赶到吴地送别老朋友。”

送芙蓉楼辛渐教学反思6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阔的襟怀胸襟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重在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触领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群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讲授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听读、范读、领读、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之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由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传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送芙蓉楼辛渐教学反思7

  一、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我们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声调节奏,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韵律美,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诗眼,把握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开拓想象,感悟诗人的内心。

  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形成的,它需要感性熟悉和情绪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昌龄孤寂的内心时,抓住诗眼“孤“来层层深入理解。首先通过词想象画面。如:让学生找出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引导说具体,再发挥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想象中理解诗的大意,避免了以往以词解词的教法,既淡化了诗意,又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然后通过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明“引出《芙蓉楼送辛渐(一)》,这是前一天晚上王昌龄和辛渐在芙蓉楼饮酒话别的情景,结合一夜的寒雨体会此时诗人那种忧愁、孤寂的心情,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情渐渐浓了。最后穿插王昌龄的生*资料,在他坎坷的仕途中,再次体会与好友分别时的心境,再读前两行,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在理解后两句时,采用的换位想象,如果你是家中的某一位亲友,见到辛渐会如何询问,而诗人在与辛渐分别时只有一句嘱托,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再抓住诗眼“冰”和“玉”了解其特点,通过三次引读深入感悟诗人那种高风亮节、矢志不渝的品格。通过多元解读,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深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送芙蓉楼辛渐教学反思8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