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则喜》原文及翻译

第1篇:《闻过则喜》原文及翻译

导语:出处唐·韩愈《答冯宿书》:“然子路闻其过则喜;禹闻昌言则下车拜......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有:同“又”.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③与人为善:与:偕同.

翻译

孟子说:“子路,别人把(他存在的)过错告诉他,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益的话,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的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大家的优点,非常快乐的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这也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第2篇:闻过则喜

刘邦闻过则喜,方能“安得猛士兮走四方”;勾践闻过则喜,方能“三千越*可吞吴”;廉颇闻过则喜,方能“化干戈为玉帛”。

第五届*电影节刚刚落幕,“金扫帚奖”颁奖时却无人领奖。只有杜海涛和导演傅华阳发表了获奖感言,景甜甚至一听说是“金扫帚奖”便挂断了电话……人们习惯了接受表扬与夸奖,而对批评则人人恶之,唯恐避之不及,令人深思。

闻过则喜方能开创贞观之治。李世民身边有魏征敢于直谏,“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因为李世民善于纳谏,才开创了太平盛世。

闻过则喜方能战胜于朝廷。邹忌从身边人奉承自己得到启发,入朝见威王,威王大喜,当即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剌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国家富强,指日可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之谓战胜于朝廷。

闻过则怒的人则会自掘坟墓。晚清时代,腐朽的清王朝岌岌可危,虽有左宗棠等赤胆忠臣,也是独木难支,难有回天之力。谭嗣同、梁启超等欲维新变法拯救清王朝,公车上书激怒了慈禧,她容不得半点指责,于是密谋杀害维新派……积重难返,清王朝在慈禧的统治下走向终点。

电影节上获奖是一件光荣的事,而在电影节上获得批评同样也不是一件坏事。而现在人们急功近利,殊不知批评才更利于成长。

“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让闻过则喜的雅量伴随我们成长。

@_@我是分割线@_@

第3篇:闻斯行诸原文及翻译

“闻斯行诸”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例子。子路和冉有同样问“闻斯行诸”,孔子却作了不同的回答。由于子路*勇敢前,做事有时不免轻率,所以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时最好向父兄请教后才去做。而冉有则由于个*谦退,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后立刻去做。孔子这样以一进一退来适*教育弟子,便能使他们避免过与不及的毛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闻斯行诸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原文

子路(1)问:“闻斯行诸(2)?”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3)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4),敢问。”子曰:“求也退(5),故进之;由也兼人(6),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翻译

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还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立刻就去做?’冉有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作品品析

这一章,又一次看出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在了解其不同的品质之后,给予不同的教育。这是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时,通过这一章孔子对学生有退有进的教育,大家应该对自己进行一番反思,如果属于临事退缩的,就要勇敢一点,做事不够勤奋的就要勤奋一点;如果自己是过于果敢、轻率的就要退缩一点凡事再思而后行,如果自己是过于勤奋休息太少的就要注意休息好、注意卫生之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