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十九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计[2023]8号是教育部于2023年8月17日发布的文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文章19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一、指导思想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社会要求与学生发展需要为契机,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多学科渗透,遵循中小学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全方位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为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学校德育工作新提升,特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目标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面向全体,实施养成教育。2、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学生终生发展和幸福生活打好基础。

  3、在德育队伍建设上抓培训、强素质;在养成教育方面抓过程、重落实、出效果。在创建平安校园方面抓安全、促和谐。

  三、领导小组

  组长:李雨清

  副组长:殷庆艳

  成员:主管德育工作的主任和各年级班主任

  四、工作重点

  认真贯彻党的和教育规划纲要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全过程,以校德育活动安排为载体,强化学生优良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持之以恒做好德育常规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以德治校强化德育育人功能根据学校实际时时完善德育管理组织。本着“学校无小事,处处是德育;教师无小节,时时是楷模”的原则,真正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通过日常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理素质的认识,促进教师自觉加强自身建设,锤炼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导处要抓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完善班主任工作和教师综合考核评估制度,提高德育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

  (二)立足课堂多学科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所教课程的德育资源,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如,尊老爱幼、拾金不昧、感受祖国地域的博大、文化的精深等等。同时强调,《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向小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任课教师要以国家德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德育内容课程开发为契机,恰当运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开展德育工作。如:1-2年级:着重引领学生注意安全、讲究卫生、勤奋好学、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热爱劳动、积极向上、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6年级:着重讲解个人成长,讲解家庭、学校、家

  乡、祖国,讲解世界,引领小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榜样,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

  (三)多方位拓展德育教育途径

  1、营造校园德育环境

  倡导“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陶冶师生情操,发挥其潜移默化高尚品行的德育功能。努力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把德育、科研、卫生等工作有机结合,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校园的新人、新事、新貌,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发挥校园板报、名人名言的育人功能,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2、构建学校人文德育

  明确全员育人的要求,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记,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加强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建设。把德育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基础道德教育。用信任、尊重、关怀的情感和行为关爱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发挥少先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教育功能,利用少先队这一主阵地,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活动,以提高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3、创建三结合德育网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全方位德育网络,形成“人人管德育、家家会德育、社会重德育”的德育机制。完善校长——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科任老师——全体教职工的学校德育管理体制。学校德育工作要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学校要主动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加强沟通合作,使三方面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要正确引导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家访等多种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掌握科学

  教育子女的方法。并重视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的作用,依托社会的各种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德育活动。

  (四)抓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要从日常行为生活中去抓学生的习惯培养,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教育学生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事要认真负责、学习要自觉努力。按照特色学校创建思路继续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通过方案制定、活动氛围营造、加强宣传、组织实施、督促引导,不断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教育引导学生“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庭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五)加强安全工作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继续完善强化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继续坚持落实好师生五层次值班制度,加强领导校门口带班值班制度,强化校园重点地段、楼梯楼道教师安全值班工作,确保在校园每个时段每个地方都无安全隐患存在;定期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组织男教师进行安保培训和灭火演练,定期组织师生进行消防、防震紧急疏散演练活动;定期对校园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夜间巡逻和双休日、节假日教师值班制度;继续投入资金,购置安设视频监控,争取校园全覆盖无盲点;加强门卫工作,坚持24小时落锁制度;建立集人防、物防、技防和险防为一体的学校安全管理体系,实现“零事故、零犯罪、零投诉”,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在做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学校会不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主题演讲赛、班级优秀案例评选等班主任比武活动,全面提高班主任管理素质;组织开展好学生社团活动及家长会;开展好节假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带头抓,副校长负责组织实施,教导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具体落实,形成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良好德育工作格局,力争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班主任管理素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德育培训,使全体教师人人树立自己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学生思想教育者的思想,自觉学习了解德育基本内容和教育目标,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科德育渗透性,把德育工作有机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于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做好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诚实、积极进取的人。

  (三)加强检查考核评比工作。学校要组织开展好各项德育活动,以活动促进教师德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导处平时要多检查多督促多记录多通报,及时进行总结,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和教师发展性评价中去。

第二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同志们:

  今天,教育系统党委、教育局召开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总结全县中小学近两年来的德育工作,对下阶段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全县中小学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强化措施,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再上新水平。刚才,对***个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个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和***名文明礼仪标兵进行了表彰;有4名同志分别代表先进学校和个人做了典型发言;另有12个单位的经验材料进行了书面交流,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我讲三方面意见:

  一、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简单回顾:

  两年来,全县中小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提高素质,不断优化德育队伍为前提,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xx年,我县教育系统被评为市县两级行风评议优胜单位、“**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一)以“两个教育”为主题,学校德育工作生动活泼

  为了进一步突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今年,我们把文明礼仪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目标,做到计划、教材、教师、课时“四落实”,引进课堂,并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深入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一是以文明礼仪教育年为契机,从服饰礼仪、谈吐礼仪、形体礼仪、亲情礼仪和课堂礼仪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文明礼仪习惯。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了以传唱文明礼仪童谣、制定文明礼仪规范、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文明礼仪主题班会、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文明礼仪之星评选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并在**镇中、第二实小召开了全县文明礼仪教育现场会,通过深入交流,相互借鉴,不断将活动推向深入,涌现出了以**镇、**营镇、**小学、**小学为代表的一批特色镇和特色校。二是将“从我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合并贯穿、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校自编八荣八耻歌谣、传唱八荣八耻歌曲、排演八荣八耻校园剧、组织书法作品展评、出版教育专刊、举办八荣八耻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班会评比、开展多种形式的签名、宣誓、征文等诚信教育活动,县职教中心、三中、一、二、三实小、**镇、**镇等单位在上述活动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初中、**初中也通过深入开展“两个教育”改变了落后面貌,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10月份,教育局对全县国办学校、农村初中、部分小学进行了全面评估验收,进一步深化了“两个教育”,突出了德育工作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二)以体育、艺术、健康教育为龙头,校园文化建设多姿多彩

  为了深入贯彻“两全”方针,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更宽广的舞台,县教育局制定并实施《**县学校体育、卫生、音乐、美术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通过音体美教学、大课间活动、举办中小学艺术节、运动会、开展体育艺术规范化学校评比等活动,实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同时、在**学校、**小学召开全县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进一步升华了学校德育工作。在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我们重点开展了以文明礼仪、八荣八耻、敬廉崇洁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各校围绕不同的主题,建设文化长廊、文化园地、墙报、板报等人文景观,为学生创设了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环境氛围,拓展了德育的教育功能,提升了环境教育的文化品位,提高了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县二中、**镇、**镇将艺术教育和环境教育有机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以“抓德育,促管理,提质量”为基本模式,教育教学整体推进

  两年来,全县中小学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素质为本、全面提高”为宗旨,按照“抓初中、促高中、带小学”的工作思路,通过抓德育、促管理,实现了学校工作的优质高效。**一中、**高中、**初中、**初中等单位立足实际抓管理,依托管理促德育,围绕德育提智育,学校育人质量全面提高。

  二、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收获充满欣慰,但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德育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产生消极影响

  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必然要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如腐朽落后的文化沉渣的泛起,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思想的泛滥,贫富差距的拉大等,不可避免地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此外,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信息传媒快速发展,在为我们提供迅捷信息服务的同时,也传递着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等有害信息,会严重腐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是内部环境对学校德育存在一定制约

  首先,一些单位、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德育为首”的观念没有真正确立,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工作机制不尽完善,习惯于单纯由党、团、少先队组织、政教处抓德育,唱“独角戏”,学校行政和其他机构在德育方面发挥作用不够,导致德育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两张皮,而且运行过程中缺少督促检查,使德育工作虎头蛇尾,实效性不强;其次,只注重做表面文章,存在形式主义,缺乏针对性,方法、手段沿袭传统模式,穿新鞋,走老路,缺少创新。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措施,认真解决。

  三、以人为本,立足德治,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下个阶段,全县教育系统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大力实施学校德育“一二三四五工程”为总体目标,按照“教学中渗透、活动中培养、管理中贯穿、评价中导向、家庭中影响、日常中巩固、实践中强化”的思路,创造性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确保县域教育事业均衡、快速发展。

  所谓学校德育“一二三四五工程”是指在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中要做到“坚守一个理念”、“深化两个主题”、“完善三个体系”、“增强四种特性”、“实现五项创新”。下面,我就围绕“一二三四五工程”的含义,对下阶段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五点意见:

  (一)“坚守一个理念”——就是要坚守“以人为本,立足德治”的理念

  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教育也越来越趋向于注重人的自主和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立足德治”也正是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所应遵循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坚守“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就是要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师生互动学习、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为本,以师生的共同自主发展为本。以教师为本一是要求我们为教师的德育工作创设宽松、协调、包容的工作环境,承认教师之间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不求全责备,以尊重、激励、关爱、发展为前提,为每个教师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德育工作氛围;二是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弘扬“爱与责任”主旋律,力行师德规范,深入开展业务培训,举行德育优质课评比、主题班会评比、德育论文评选等活动,三是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竞争上岗、培训、表彰、奖励制度,重点实施“培青”工程,加快青年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生本思想,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德育文化,深入开发德育资源,为学生构建身心全面发展的平台,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和自主发展的乐园。一是要树立“安全第一”思想,为学生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二是要以“一切为了学生”出发点,全方位建设和谐的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和谐的教育服务;三是以建设“平等、民主、交流、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动力,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实现德育引领下的和谐教育。

  坚守“立足德治”的德育观,就是要把道德教化作为主要的德育手段,追求道德的协调,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德治的理论在我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德治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立足在德治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用怡情的教育、育爱的教育、塑德的教育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二)“深化两个主题”——就是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两个主题

  过去的两年,我们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在以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将仍然把“两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继续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全局。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全县各校要在前段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基础上,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素材,使之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去触动孩子们的心灵,通过鲜活的事例、生动的情感引领他们成长;二是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注重从校园生活中寻找德育素材,捕捉育人契机,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提炼荣辱观,在校园文化的熏陶里培育荣辱观,在实践活动中升华荣辱观。

  继续把文明礼仪教育做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今后,我们仍然要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期性指标,常抓不懈,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文明的举止、良好的习惯、优雅的风度、高尚的人格;各学校要进一步开展《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引导他们根据《守则》、《规范》强化养成教育;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用学生的文明礼仪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有一个“文明中国”节目,它的宣传口号是“有一种财富叫精神,有一种高贵叫文明”,这句话从根本上为我们诠释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也为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以德治校,文明兴校。

  (三)“完善三个体系”——就是要完善好常规德育体系、三结合德育体系和德育网络体系

  一是继续完善常规德育体系:在深化两个主题教育的基础上,坚持“实践中立题、探索中完善、普及中升华”的工作思路,将学校常规德育工作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扎实深入开展。各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按要求开齐、上好德育课,还要大力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乡土课程资源;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力求实现“常规活动系列化、艺术活动特色化、实践活动社会化、评优活动多样化、共建活动经常化”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充实、深化学校课程的德育功能;同时,我们要高度重视德育在其他各育中的有机渗透和融合,抓好德育课以外的所有学科的教学,要引导全体教师全面理解所教学科课程目标与教育意义,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细化各项德育指标,充分发挥所有教育因素的育人功能,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又传递积极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是继续完善三结合教育体系: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链条,任何一方面工作做不好,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各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协同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立体教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设立家校合作日,召开家长座谈会、成立家长代表会,定期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开通家校联系热线、建设网上家校互动平台等形式,让德育走进家庭;通过聘请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组建好校外德育团队,引入社会协同教育的积极因素,加快完善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设施建设和合理利用,让德育走向社会,从而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

  三是继续完善德育网络体系:德育工作网络化是增强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要求,力争实现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德育工作格局。第一要选派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精神的人员从事德育工作,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全体成员坚持“一岗三责”,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德育,三手都要硬;第二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便于操作的工作制度和德育工作评价、奖励机制,实行德育工作一票否决制;第三以加强德育团队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网络体系,即:由校长—政教处—学科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组成的管理育人网络;由校长—教导处—学科组长—任课教师—家长组成的教书育人网络;由校长—工会—总务处—后勤服务人员—社会有关部门组成的服务育人网络;由校长—党组织—团组织—少先队—学生会(班委会)组成的活动育人网络,四个网络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密切配合,协调联动,运转有序,使学校德育工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动德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四)“增强四种特性”——就是要充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德育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实效性,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要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就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上下功夫。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通过抓重点工作、抓重要活动、抓基础建设,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得到明显增强。我们的文明礼仪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科技创新教育都是在增强针对性和时代感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明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我们就可以此为契机,鼓励广大青少年学生努力学习,开展为“十一五”规划建功立业活动,增强学生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拼搏的时代感和自豪感。

  要增强学校德育的趣味性,必须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那种德育内容由教师主观臆定,过程由教师主宰,活动由教师指挥,貌似周密的德育模式实际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改变以上状况,就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在德育活动的创设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由“灌输者”变为“参与者、引导者”,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受到教育;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要利用各种法定的节日、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入队、入团、成人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契机,精心设计、挖掘活动本身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要增强学校德育的实践性,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超前意识,有预见、有创造性地跨越德育工作路子越走越难、越走越窄的困境。摒弃零打碎敲、没有深度,匆匆走过场的活动方式,较好的克服德育工作虚、浮、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要变“封闭式”为“开放式”,确实把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的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警民共建等渠道,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获得直观的感知,形成宝贵的社会经验;不断挖掘、丰富德育实践活动的内涵,转变认为只有主题德育活动、社会调查实践等有形的、专门的活动才是德育实践的片面观点,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细节,重点设计一些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活动情境承担不同角色,自觉履行角色义务,使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在角色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进步,例如,注重站姿、坐姿、仪态、仪表等生活细节;握笔、书写、应考、心理承受力等学习习惯细节;集会、出操、卫生等公德细节,始终坚持“德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让德育实践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要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坚持长期教育、全面教育的观点。邓小平同志说过"抓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工作抓起,从一件一件事情做起",我们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更是这样。德育是人心工程,需要的是浸润式的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要被孩子们认同,才能受到实效。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重从细微之处入手,以“好习惯是幸福之源”为立足点,大力加强养成教育,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从最基本的道德情感熏陶开始。坚持贴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创设孩子们可接受、可感知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德育生活化、生命化、情景化,把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我们的学困生转化工作一直局限于批评教育和学习帮扶这两种简单方式,很难收到实效。所以,我们要将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面向全体,科学评价每一位学生,树立抓住学困生就等于抓住了全体的理念,从尊重、关心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全方位帮扶,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持之以恒,切实提高管理成效。

  (五)“实现五项创新”——就是要全面实现德育情感的创新、德育视点的创新、德育评价的创新、德育载体的创新和德育内容的创新

  1、德育情感的创新:在传统的德育中,教育者往往是立足硬性说教的起点,带着强制命令的色彩实施教育,往往很难收到实效。带着感情开展德育工作,这是新时期我们对每一名德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情感创新的主旨。因为我们深知“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和孩子之间没有情感的交流和互动,教育效果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一定要以师爱为动力,带着浓厚的爱生情感开展德育工作,并在工作中强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示范意识、“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民主意识、“充分肯定,表扬为主”的赏识意识,让学生和家长时刻能感受到学校、教师所给予的浓浓的人文关怀和温暖。

  2、德育视点的创新: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空洞无物,而应当外化在视而可见、触而可及的一言一行中,既要“形于外”,更要“成于心”,要着力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实际提高。简而言之,所谓视点的创新,就是要在常规性的传统德育活动中发现新内容,找出新抓手,实现新突破。重视常规活动和各种专项德育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同时,更要注重同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例如,每周的升旗仪式由各班轮流组织,并配合以爱国主义歌曲大合唱、专题宣誓、签约仪式、总结奖励表彰等活动,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又把学校的日常管理融入其中,使德育工作在有形中升华,在无声中细化;另外,随着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以及流浪儿童的增多,他们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予以特别的关爱和教育。在做好入学工作的同时,学校和社会要特别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平等对待,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加强与这些学生的家长、生活的社区、村委会的联系,共同做好教育工作,真正让每个孩子感受到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德育内容的创新:德育内容的变革同样会很充分的体现德育的时代性。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变,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状况比过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德育所面临的任务也有了很大程度的转移和丰富,这就需要不断扩张德育内涵,让德育回归生活。开展“讲良心、讲孝心、回馈天下父母心”的感恩系列活动,如写一封让父母感动的信、做一件让父母感动的事、写一篇以感悟亲情为主题的作文、参加一次以报答亲情为主题的演讲、朗诵、故事会等;开展“知荣辱、守法纪、成长路上与法同行”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如模拟法庭审判实践、成立校园“110”等;开展“知荣辱、改陋习、树新风”自我教育活动,如举行国旗下宣誓仪式、向不良行为告别签字仪式、组建文明监督岗等。通过这些创新活动,使德育充分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4、德育载体的创新: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发展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青少年对网络的兴趣,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倡导文明上网,远离黄色网站、暴力赌博网站等,同时,鼓励广大教师开设教师信箱、bbs、公开qq信息、教师博客、个人主页互动等多种交流方式,为德育教育搭建长期稳定有序的网络化交流平台。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依托学校德育工作,建设专门德育网站,开辟多个板块,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网上征文投稿等,利用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5、德育评价的创新:我们要站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坚持从平时入手,从微观入手,深入开展德育评价机制的创新改革,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首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评、互评方式,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的有效手段;加强教师评语的改革,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模式和只靠班主任写评语的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评价方式,以鼓励、提示、建议和悄悄话等善意的人性化的语言,发挥“师生评语”、“自我评语”、“学科评语”、“即时评语”、“作业评语”的评价功能;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将随机评价、个性评价、专门评价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进行纵向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终实现各种评价方式合理综合运用,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有效手段。

  同志们,摆在我们面前的德育形势是严峻的,任务是艰巨而光荣的。让我们以勤奋、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守“以人为本,立足德治”的育人理念,全面实施学校德育“一二三四五”工程,努力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为构建县域教育事业的和谐局面努力奋斗!

第三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要求,切实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价值观。努力塑造一支“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职教师资队伍,坚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与诚信教育相结合、与德育常规工作相结合,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德育队伍建设与领导

  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导向、推动和保证作用。因而,全校教职员工、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保证德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1、调整、充实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校党支部书记、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干部、团委书记、班主任、政治课教师等组成,并由校长担任组长,负责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每学年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成员。定期组织开展学习和研讨活动,健全落实德育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大纲》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认真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实行每周一次班主任例会制度和班会集体备课制,做到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班会课,保证团支部活动时间,逐步实现班会、团会活动规范化、系列化。加强对班主任的思想理论和工作方法的培训,通过培训、专题研讨、老带新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每位班主任都要主动承担德育研究任务,每学期每人至少确定一个德育研究专题,提高德育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

  共青团要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培养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团委要切实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对团总支、学生会和团支部工作的指导,发挥他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4、积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协调小组的作用加强对“三结合”教育协调小组的领导,每学年调整、充实“三结合”小组成员。定期召开三结合小组会议,加强对德育的研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努力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和社区教育环境。

  三、德育内容、形式与实施途径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的思想,把德育当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常规教育、专题教育、系列教育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为保证,社会实践教育为辅助,开辟多种德育途径,使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㈠常规教育

  1、认真贯彻和落实《国旗法》,坚持每周星期一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结合形势教育、传统节日、纪念日及学校大事等,安排好国旗下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讲话内容。

  2、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守则》、《规范》和《学生一日常规》。

  3、继续推行校园文明礼仪监督岗值勤制度,让学生干部参与校园管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锻炼的能力。

  4、组织“校园巡摄”活动,用影像真实记录校园内发生的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并利用闭路电视、宣传画廊进行宣传和曝光,弘扬正气,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5、继续实行定期评定学生品德行为和定期评选文明班级、先进团支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的制度,利用校会、表彰大会等形式,表彰先进典型,促进良好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

  ㈡专题教育

  1、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如“五四”青年节,举行表彰大会、校园艺术节等,弘扬五四传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七一”举办“颂歌献给伟大的党”演唱会,激发学生对党的感情。国庆节开展“祖国巨变”、“家乡变化”等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对改革的信心和责任感。“一二·九”举行专题报告会、革命历史歌曲演唱会,让学生了解历史,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志向。

  2、结合集体主义教育,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每年3月5日学雷锋,9月10日“教师节”前后,团委、学生会围绕“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这个中心,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为社会、为学校、为教师做好事、办实事,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自我教育,学会关心他人,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结合“三五”普法,开展法制教育。根据“三五”普法要求和学校特点,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校纪校规、交通安全、法制常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努力使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㈢系列教育

  1、按照《侨心学校十大教育系列》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通过举办报告会、专题讨论、演讲会、主题班会、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理想向往水平、基本道德水平和意志行动水平,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2、办好“业余团校”,组织优秀学生和进步青年定期上团课,开展专题讨论,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党团基本知识,认清当前改革形势和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团委要指导各班团支部成立学党章小组,并定期开展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推荐优秀学生作党的发展对象的“推优”工作。

  ㈣主渠道教育

  坚持德育为首,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是我校一贯做法,全体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德育意识,坚持教书育人,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内容、特点,挖掘教育素材,各教研组、备课组在制订教研计划、教学计划时,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突出教材中显性教育因素,二是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教育因素,三是补充教材外的相关教育内容,四是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渗透。各科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艺术,不断探讨渗透艺术,提高渗透教育效果,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必然的、和谐的联系,努力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春风化雨式的教育。

  政治学科教师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优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地突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结合教材、时事政治和富有教育意义的录相、影片等,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解决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实际问题,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分析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辨别思维的能力。

  ㈤心理健康教育

  1、举办专题讲座。

  结合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卫生知识,使其学会想事做人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设立心理咨询室

  在普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少数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碰到的一般心理问题给予辅导和帮助,通过咨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掌握对付挫折和不良情绪的应对策略,形成良好的人格。

  3、成立家长学校

  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我校将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教育经验交流会等,较为系统地向家长传授心理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㈥社会实践教育

  利用班会、团会、业余团校或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汽车站、社区、工厂、农村等地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或公益劳动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勤奋读书的社会责任感。

  四、德育工作管理与考核

  加强对德育的管理,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制度,是保证和推动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各职能部门要注意加强调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与途径,同时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建立过程(平时)考核与终结(期中或期末)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考核的考核评估机制,努力使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正常化。针对当前我校德育工作实际情况,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抓计划的制定

  首先各部门要结合学校工作要求,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坚持德育首位,明确德育工作内容,寓德育于管理、教学、服务之中,并指导制定具体的德育活动计划。

  2、抓计划的实施

  校长办公室根据各部门制定的德育内容,按月制定德育活动安排表,并纳入学校月工作计划,每周公布,在全校执行,各部门要认真抓好月计划的落实,确保活动按时按质进行。

  3、抓工作的检查

  德育处、团委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检查与评比,实行量化管理,要把每日常规检查与临时抽查结合起来,常规检查由值日干部和老师进行检查,逐日公布检查结果。教导处、团委要不定期对班级管理、班会、团会、常规教育、宿舍管理等进行抽查,按时评讲,促进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4、抓工作总结

  为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每学期各部门、班级要进行德育工作专题总结。每学年进行一次德育工作成果汇报会,交流德育工作经验。

  5、抓评比表彰

  各部门要在校长室的指导下,在开学初完善各种岗位职责和评比办法,明确德育内容和要求,加强对部门工作人员的指导、管理和督查,增强评比工作的透明度。教导处要做好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考核工作,要引入竞争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年度考核等结合起来,与各个部门的整体工作评估结合起来,以此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促进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四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23年修订)》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导权,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坚持遵循规律。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三)坚持协同配合。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四)坚持常态开展。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创新途径和载体,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三、德育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学段目标

  小学低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小学中高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初中学段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

  高中学段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德育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生态文明教育。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五、实施途径和要求

  (一)课程育人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严格落实德育课程。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

  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发挥其它课程德育功能。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

  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

  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外语课要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树立维护祖国统

  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统筹安排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展法治教育、廉洁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影视教育等专题教育。

  (二)文化育人

  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格调高雅,提高校园文明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

  优化校园环境。学校校园建筑、设施、布置、景色要安全健康、温馨舒适,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学校要有升国旗的旗台和旗杆。建好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积极建设校史陈列室、图书馆(室)、广播室、学校标志性景观。

  学校、教室要在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小学生守则(2023年修订)》。教室正前上方有国旗标识。

  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可悬挂革命领袖、科学家、英雄模范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进行主题创作。

  营造文化氛围。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

  鼓励设计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点和办学理念的校徽、校训、校规、校歌、校旗等并进行教育展示。

  创建校报、校刊进行宣传教育。可设计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服。

  建设班级文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等,增强班级凝聚力。

  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提倡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半小时、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1小时。

  建设网络文化。积极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搭建校园网站、论坛、信箱、博客、微信群、QQ群等网上宣传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开展主题班(队)会、冬(夏)令营、家校互动等活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避免沉溺网络游戏,远离有害信息,防止网络沉迷和伤害,提升网络素养,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

  (三)活动育人

  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

  利用植树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热爱劳动、尊师重教、爱护环境等主题教育活动。

  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及地球日、环境日、健康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航天日、航海日等主题日,设计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要体现庄严神圣,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与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展示相结合。

  严格中小学升挂国旗制度。除寒暑假和双休日外,应当每日升挂国旗。除假期外,每周一及重大节会活动要举行升旗仪式,奏唱国歌,开展向国旗敬礼、国旗下宣誓、国旗下讲话等活动。

  入团、入队要举行仪式活动。

  举办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活动。

  开展校园节(会)活动。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实学生校园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会。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发校园节(会)活动,做好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

  开展团、队活动。加强学校团委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明确中学团委对初中少先队工作的领导职责,健全初中团队衔接机制。确保少先队活动时间,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

  发挥学生会作用,完善学生社团工作管理制度,建立体育、艺术、科普、环保、志愿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学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社团提供经费、场地、活动时间等方面保障。

  要结合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及办学特色,充分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等社团活动,创新学生课后服务途径。

  (四)实践育人

  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

  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利用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墓)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利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开展法治教育。

  利用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开展文化艺术教育。

  利用科技类馆室、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设施等开展科普教育。

  利用军事博物馆、国防设施等开展国防教育。

  利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展览馆、污水处理企业等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利用交通队、消防队、地震台等开展安全教育。

  利用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社区机构等开展关爱老人、孤儿、残疾人教育。

  利用体育科研院所、心理服务机构、儿童保健机构等开展健康教育。

  加强劳动实践。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

  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

  要考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研学旅行。

  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要广泛开展与学生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

  发挥本校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工作。

  做好学生志愿服务认定记录,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加强学生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

  (五)管理育人

  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校规校纪,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治理行为,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

  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学校周边综合治理机制,对社会上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依法严肃惩处。

  明确岗位责任。建立实现全员育人的具体制度,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规范教职工言行,提高全员育人的自觉性。

  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加强班集体管理,强化集体教育,建设良好班风,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各学科教师要主动配合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宣传师德标兵、教学骨干和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

  细化学生行为规范。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23年修订)》,鼓励结合实际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熟知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践行每一项要求。

  关爱特殊群体。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教育关爱,完善学校联系关爱机制,及时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提供情感关怀,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

  (六)协同育人

  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构建社会共育机制。要主动联系本地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卫计委等部门、组织,注重发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六、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和管理。学校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推动解决重要问题。校长要亲自抓德育工作,规划、部署、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思想性、先进性、自主性、实践性优势。

  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经费年度预算,完善优化教育手段,提供德育工作必需的场所、设施,订阅必备的参考书、报刊杂志,配齐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等。

  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德育队伍人员培养选拔,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计划地培训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中学团干部,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工作专业化水平。

  加强督导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区域、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学校要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反映学生成长实际状况。

  加强科学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组织力量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定期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第五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按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段、高中学段四个阶段,《指南》提出了分层次的德育目标。

  学段目标

  ■小学低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小学中高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初中学段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

  ■高中学段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项主要内容

  围绕德育目标,《指南》提出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理想信念教育。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生态文明教育。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6大实施途径

  德育工作重在落实,要把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落实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方面和各环节中,在总结提炼各地德育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可操作性,《指南》提出了“六大实施途径”。

  1.课程育人。从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等方面,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

  2.文化育人。从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建设网络文化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

  3.活动育人。利用节庆纪念日、仪式教育活动、校园节(会)、团队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

  4.实践育人。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管理育人。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从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细化学生行为规范、关爱特殊群体等方面,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的细节之中。

  6.协同育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

第六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为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落实党和国家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致力于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联系、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形成全体人员培养、全方位培养的德育工作结构,制定本指南。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落实中小学生规范(2023年修订)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工作机制,全面提高中国工作水平,提高中国工作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方向。加强党对中小学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导权,保证中小学成为坚持党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坚持遵守规则。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重视学段联系和知行统一,加强道德实践、情感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努力加强德育工作的魅力、感染力和目标、实效性。

  (三)坚持合作。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作力。

  (四)坚持常态发展。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创新渠道和载体,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贯穿学校日常工作,努力形成一贯、长期成功的德育工作长期机制。

  三、德育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了解、认同和支持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段目标。

  小学的低年级学生。

  教育与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亲长、热爱集体、热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关于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信勇敢、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小学的高中生。

  教育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荣耀革命传统,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律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培养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中学阶段。

  教育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传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律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市民意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培养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品质。

  高中学段。

  教育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有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德育内容。

  (一)理想的信念教育。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解党中央管理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想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深刻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继承红色基因,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感情认同、价值认同,不断建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育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入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守护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心、外化。

  (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家国情感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生态文明教育。加强节约教育和环保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约粮食的节约水电教育活动,推进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培养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关系、情绪调和、升学选择、人生计划、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教育,控制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情和良好的个性心理质量。

  五、实施渠道和要求。

  (一)上课培养人。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分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严格执行德育课程。根据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和法治、思想政治课,执行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用。

  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发挥其他课程的德育功能。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各课程中包含的德育资源,有机地将德育内容融入各课程的教育中。

  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应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的思想质量。

  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程应加强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质量、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外语课要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应加强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

  使用好的地方和学校课程。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根据地方条件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果,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建立保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统筹安排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展法治教育、廉洁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防毒教育、电影教育等专题教育。

  (二)文化育人。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根据当地条件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提高,格调高雅,提高校园文明水平,使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

  优化校园环境。学校校园建筑、设施、配置、景色安全健康、温暖舒适,校园内草木、砖石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学校必须有升旗的旗台和旗杆。建设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积极建设校史展厅、图书馆(室)、广播室、学校标志性景观。

  学校、教室应在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小学生规范(2023年修订)》。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标志。

  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可以悬挂革命领袖、科学家、英雄模范等优秀人物的图像和格言,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和主题创作。

营造文化氛围。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

鼓励设计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点和办学理念的校徽、校训、校规、校歌、校旗等并进行教育展示。

创建校报、校刊进行宣传教育。可设计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服。

建设班级文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等,增强班级凝聚力。

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提倡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半小时、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1小时。

建设网络文化。积极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搭建校园网站、论坛、信箱、博客、微信群、QQ群等网上宣传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开展主题班(队)会、冬(夏)令营、家校互动等活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避免沉溺网络游戏,远离有害信息,防止网络沉迷和伤害,提升网络素养,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

(三)活动育人

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

利用植树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热爱劳动、尊师重教、爱护环境等主题教育活动。

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及地球日、环境日、健康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航天日、航海日等主题日,设计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要体现庄严神圣,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与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展示相结合。

严格中小学升挂国旗制度。除寒暑假和双休日外,应当每日升挂国旗。除假期外,每周一及重大节会活动要举行升旗仪式,奏唱国歌,开展向国旗敬礼、国旗下宣誓、国旗下讲话等活动。

入团、入队要举行仪式活动。

举办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活动。

开展校园节(会)活动。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实学生校园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会。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发校园节(会)活动,做好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

开展团、队活动。加强学校团委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明确中学团委对初中少先队工作的领导职责,健全初中团队衔接机制。确保少先队活动时间,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

发挥学生会作用,完善学生社团工作管理制度,建立体育、艺术、科普、环保、志愿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学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社团提供经费、场地、活动时间等方面保障。

要结合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及办学特色,充分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等社团活动,创新学生课后服务途径。

(四)实践育人

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

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利用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墓)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利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开展法治教育。

利用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开展文化艺术教育。

利用科技类馆室、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设施等开展科普教育。

利用军事博物馆、国防设施等开展国防教育。

利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展览馆、污水处理企业等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利用交通队、消防队、地震台等开展安全教育。

利用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社区机构等开展关爱老人、孤儿、残疾人教育。

利用体育科研院所、心理服务机构、儿童保健机构等开展健康教育。

加强劳动实践。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

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

要考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研学旅行。

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要广泛开展与学生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

发挥本校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工作。

做好学生志愿服务认定记录,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加强学生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

(五)管理育人

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校规校纪,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治理行为,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

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学校周边综合治理机制,对社会上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依法严肃惩处。

明确岗位责任。建立实现全员育人的具体制度,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规范教职工言行,提高全员育人的自觉性。

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加强班集体管理,强化集体教育,建设良好班风,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各学科教师要主动配合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宣传师德标兵、教学骨干和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

细化学生行为规范。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23年修订)》,鼓励结合实际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熟知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践行每一项要求。

关爱特殊群体。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教育关爱,完善学校联系关爱机制,及时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提供情感关怀,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

(六)协同育人

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构建社会共育机制。要主动联系本地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卫计委等部门、组织,注重发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六、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和管理。学校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推动解决重要问题。校长要亲自抓德育工作,规划、部署、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思想性、先进性、自主性、实践性优势。

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经费年度预算,完善优化教育手段,提供德育工作必需的场所、设施,订阅必备的参考书、报刊杂志,配齐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等。

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德育队伍人员培养选拔,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计划地培训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中学团干部,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工作专业化水平。

加强督导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区域、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学校要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反映学生成长实际状况。

加强科学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组织力量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定期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1]

第七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一、指导思想

  以党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立志成才,报效家乡”教育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学校德育内涵和少年儿童成长规律,把理想教育、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不断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儿童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管理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管理更具科学性,从而保障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工作重点

  (一)以德治校,强化德育育人功能

  健全学校领导体制,完善德育管理机制,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本校特点的德育评价方法,形成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体系。

  1、完善德育管理组织。校长任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成员。本着“学校无小事,处处是德育;教师无小节,时时是楷模”的原则,真正实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理素质的认识,促进教师自觉加强自身建设,锤炼良好的师德形象。对待事业甘当“奉献型”教师;对待学生要做“爱心型”教师;面对挑战敢为“竞争型”教师;教育教学应为“创新型”教师;师生关系成为“伙伴型”教师;自身素质炼成“专家型”教师。

  3、坚持德育例会制度。抓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完善班主任工作和教师综合考核评估制度,提高德育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

  (二)以人为本,规范学校德育内容

  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理念,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制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三)课堂为主,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向小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任教教师要以国家德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德育内容课程开发为契机,恰当运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开展德育工作。

  (四)踏实工作,拓展德育教育途径

  1、营造校园德育环境

  倡导“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陶冶师生情操,发挥其潜移默化高尚品行的德育功能。1

  努力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把德育、科研、卫生等工作有机结合,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校园的新人、新事、新貌,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利用橱窗、板报、名人名言等激励师生“为国增光,为校添彩”的责任意识。

  2、构建学校人文德育

  明确全员育人的要求,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记,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加强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建设。把德育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基础道德教育。用信任、尊重、关怀的情感和行为关爱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教育功能,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活动,以提高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3、抓好三个重点管理

  一是抓好以文明守纪为中心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用制度规范学生的上课、自习、作业、集合、劳动、卫生、锻炼等。认真落实值日、值周、升旗、广播站制度,发挥其督促、管理、自我约束、自主教育作用。完善班主任工作评价制度,做好量化考核工作。二是抓好时机,坚持正面教育。提倡善诱会导,把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各项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系列,强化渗透。运用各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英雄人物精神教育、法制教育、形势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三是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现代健康观出发,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效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有计划地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专栏,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咨询信箱,解决学生学习、交友、家庭中的种种心理问题。

  4、打造三个窗口形象

  一是校园环境、校园设施和校园文化。要因地制宜,节俭实效,处处体现“美”。二是大课间操。要内容丰富,动作到位,整齐划一,处处体现“活”。三是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学校与家庭衔接的纽扣,使家长学习教育理论的课堂。它能够提高家教水平,能展示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特殊”窗口,要处处体现“新”。

第八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教基〔202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经研究,我部制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该《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学。各地要加强组织实施,将《指南》作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纳入校长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价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请将贯彻落实情况及时报我部。
  教 育 部
  2023年8月17日
  中 小 学 德 育 工 作 指 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23年修订)》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导权,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坚持遵循规律。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三)坚持协同配合。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四)坚持常态开展。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创新途径和载体,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三、德育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学段目标
  小学低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小学中高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初中学段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
  高中学段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德育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生态文明教育。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五、实施途径和要求
  (一)课程育人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严格落实德育课程。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
  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发挥其它课程德育功能。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
  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
  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外语课要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统筹安排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展法治教育、廉洁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影视教育等专题教育。
  (二)文化育人
  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格调高雅,提高校园文明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
  优化校园环境。学校校园建筑、设施、布置、景色要安全健康、温馨舒适,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学校要有升国旗的旗台和旗杆。建好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积极建设校史陈列室、图书馆(室)、广播室、学校标志性景观。
  学校、教室要在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小学生守则(2023年修订)》。教室正前上方有国旗标识。
  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可悬挂革命领袖、科学家、英雄模范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进行主题创作。
  营造文化氛围。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
  鼓励设计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点和办学理念的校徽、校训、校规、校歌、校旗等并进行教育展示。
  创建校报、校刊进行宣传教育。可设计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服。
  建设班级文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等,增强班级凝聚力。
  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提倡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半小时、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1小时。
  建设网络文化。积极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搭建校园网站、论坛、信箱、博客、微信群、QQ群等网上宣传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开展主题班(队)会、冬(夏)令营、家校互动等活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避免沉溺网络游戏,远离有害信息,防止网络沉迷和伤害,提升网络素养,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
  (三)活动育人
  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
  利用植树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热爱劳动、尊师重教、爱护环境等主题教育活动。
  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及地球日、环境日、健康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航天日、航海日等主题日,设计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要体现庄严神圣,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与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展示相结合。
  严格中小学升挂国旗制度。除寒暑假和双休日外,应当每日升挂国旗。除假期外,每周一及重大节会活动要举行升旗仪式,奏唱国歌,开展向国旗敬礼、国旗下宣誓、国旗下讲话等活动。
  入团、入队要举行仪式活动。
  举办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活动。
  开展校园节(会)活动。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实学生校园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会。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发校园节(会)活动,做好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
  开展团、队活动。加强学校团委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明确中学团委对初中少先队工作的领导职责,健全初中团队衔接机制。确保少先队活动时间,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
  发挥学生会作用,完善学生社团工作管理制度,建立体育、艺术、科普、环保、志愿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学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社团提供经费、场地、活动时间等方面保障。
  要结合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及办学特色,充分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等社团活动,创新学生课后服务途径。
  (四)实践育人
  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
  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利用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墓)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利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开展法治教育。
  利用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开展文化艺术教育。
  利用科技类馆室、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设施等开展科普教育。
  利用军事博物馆、国防设施等开展国防教育。
  利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展览馆、污水处理企业等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利用交通队、消防队、地震台等开展安全教育。
  利用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社区机构等开展关爱老人、孤儿、残疾人教育。
  利用体育科研院所、心理服务机构、儿童保健机构等开展健康教育。
  加强劳动实践。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
  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
  要考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研学旅行。
  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要广泛开展与学生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
  发挥本校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工作。
  做好学生志愿服务认定记录,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加强学生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
  (五)管理育人
  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校规校纪,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治理行为,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
  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学校周边综合治理机制,对社会上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依法严肃惩处。
  明确岗位责任。建立实现全员育人的具体制度,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规范教职工言行,提高全员育人的自觉性。
  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加强班集体管理,强化集体教育,建设良好班风,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各学科教师要主动配合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宣传师德标兵、教学骨干和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
  细化学生行为规范。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23年修订)》,鼓励结合实际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熟知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践行每一项要求。
  关爱特殊群体。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教育关爱,完善学校联系关爱机制,及时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提供情感关怀,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
  (六)协同育人
  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构建社会共育机制。要主动联系本地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卫计委等部门、组织,注重发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六、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和管理。学校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推动解决重要问题。校长要亲自抓德育工作,规划、部署、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思想性、先进性、自主性、实践性优势。
  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经费年度预算,完善优化教育手段,提供德育工作必需的场所、设施,订阅必备的参考书、报刊杂志,配齐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等。
  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德育队伍人员培养选拔,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计划地培训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中学团干部,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工作专业化水平。
  加强督导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区域、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学校要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反映学生成长实际状况。
  加强科学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组织力量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定期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第九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23年修订)》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导权,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坚持遵循规律。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三)坚持协同配合。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四)坚持常态开展。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创新途径和载体,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三、德育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学段目标
  小学低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小学中高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初中学段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
  高中学段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德育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生态文明教育。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五、实施途径和要求
  (一)课程育人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严格落实德育课程。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
  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发挥其它课程德育功能。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
  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
  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外语课要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统筹安排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展法治教育、廉洁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影视教育等专题教育。
  (二)文化育人
  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格调高雅,提高校园文明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
  优化校园环境。学校校园建筑、设施、布置、景色要安全健康、温馨舒适,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学校要有升国旗的旗台和旗杆。建好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积极建设校史陈列室、图书馆(室)、广播室、学校标志性景观。
  学校、教室要在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小学生守则(2023年修订)》。教室正前上方有国旗标识。
  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可悬挂革命领袖、科学家、英雄模范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进行主题创作。
  营造文化氛围。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
  鼓励设计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点和办学理念的校徽、校训、校规、校歌、校旗等并进行教育展示。
  创建校报、校刊进行宣传教育。可设计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服。
  建设班级文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等,增强班级凝聚力。
  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提倡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半小时、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1小时。
  建设网络文化。积极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搭建校园网站、论坛、信箱、博客、微信群、QQ群等网上宣传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开展主题班(队)会、冬(夏)令营、家校互动等活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避免沉溺网络游戏,远离有害信息,防止网络沉迷和伤害,提升网络素养,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
  (三)活动育人
  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
  利用植树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热爱劳动、尊师重教、爱护环境等主题教育活动。
  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及地球日、环境日、健康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航天日、航海日等主题日,设计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要体现庄严神圣,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与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展示相结合。
  严格中小学升挂国旗制度。除寒暑假和双休日外,应当每日升挂国旗。除假期外,每周一及重大节会活动要举行升旗仪式,奏唱国歌,开展向国旗敬礼、国旗下宣誓、国旗下讲话等活动。
  入团、入队要举行仪式活动。
  举办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活动。
  开展校园节(会)活动。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实学生校园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会。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发校园节(会)活动,做好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
  开展团、队活动。加强学校团委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明确中学团委对初中少先队工作的领导职责,健全初中团队衔接机制。确保少先队活动时间,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
  发挥学生会作用,完善学生社团工作管理制度,建立体育、艺术、科普、环保、志愿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学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社团提供经费、场地、活动时间等方面保障。
  要结合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及办学特色,充分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等社团活动,创新学生课后服务途径。
  (四)实践育人
  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
  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利用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墓)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利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开展法治教育。
  利用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开展文化艺术教育。
  利用科技类馆室、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设施等开展科普教育。
  利用军事博物馆、国防设施等开展国防教育。
  利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展览馆、污水处理企业等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利用交通队、消防队、地震台等开展安全教育。
  利用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社区机构等开展关爱老人、孤儿、残疾人教育。
  利用体育科研院所、心理服务机构、儿童保健机构等开展健康教育。
  加强劳动实践。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
  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
  要考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研学旅行。
  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要广泛开展与学生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
  发挥本校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工作。
  做好学生志愿服务认定记录,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加强学生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
  (五)管理育人
  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校规校纪,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治理行为,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
  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学校周边综合治理机制,对社会上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依法严肃惩处。
  明确岗位责任。建立实现全员育人的具体制度,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规范教职工言行,提高全员育人的自觉性。
  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加强班集体管理,强化集体教育,建设良好班风,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各学科教师要主动配合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宣传师德标兵、教学骨干和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
  细化学生行为规范。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23年修订)》,鼓励结合实际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熟知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践行每一项要求。
  关爱特殊群体。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教育关爱,完善学校联系关爱机制,及时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提供情感关怀,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
  (六)协同育人
  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构建社会共育机制。要主动联系本地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卫计委等部门、组织,注重发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六、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和管理。学校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推动解决重要问题。校长要亲自抓德育工作,规划、部署、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思想性、先进性、自主性、实践性优势。
  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经费年度预算,完善优化教育手段,提供德育工作必需的场所、设施,订阅必备的参考书、报刊杂志,配齐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等。
  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德育队伍人员培养选拔,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计划地培训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中学团干部,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工作专业化水平。
  加强督导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区域、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学校要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反映学生成长实际状况。
  加强科学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组织力量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定期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第十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共金昌市委、金昌市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实施“甘肃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行动计划”的意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推进“以德治校”、“以法治教”进程,根据《永昌县教育局关于转发<金昌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永教字[2023]148号)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为重点,以创办特色学校为动力,以“体验成功、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德育为首,质量为本”原则,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安全自救与自我保护知识教育,促进学校德育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落实《小学德育纲要》,加强“五爱”教育、养成教育、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谐校园,实现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的奋斗目标。

  二、工作目标:

  1、各校要建立健全德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德育教育阵地,建立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责任落实到人,制定德育工作三年规划。

  2、德育队伍建设常规化,形成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3、常规工作制度化。完善升降国旗制度、重要节日、纪念日、传统节日活动制度,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班集体的评选制度。重视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及后进生转化工作,各校要定期召开校委会、班队会,坚持上好“两操”。

  4、养成教育重实效。认真贯彻上级会议精神要求,开展好经常性的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使学生文明守纪,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

  5、坚持开展优化育人环境。有计划地作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文化工作,建立和完善德育基地建设,不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图书、广播、板报的作用,有思想教育和学生作品展示长廊。

  6、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依据《课时计划》开足开好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各学科教师自觉地贯彻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要求并有成效。要开发适合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

  7、重视德育科研工作,制定科研计划,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思路,并取得一定成果。

  8、认真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

  9、定期开展德育宣传及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并取得良好成果。

  10、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师生精神生活,开展必要的体育、艺术教育活动。

  11、通过“平安、健康、文明”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把安全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抓,做到常抓不懈。

  12、深入贯彻落实“”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着力点,切实提高道德水平,做到全学期无一人因违法乱纪而受到有关部门的处理。

  1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营造“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氛围,培养一支敬业、务实、高效的班主任队伍。

第十一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教育部日前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突出分类指导,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教育规律,按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段、高中学段四个阶段,分别提出分层次的德育目标。

   《指南》提出了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分别是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了六大实施途径,包括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在课程育人方面,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文化育人方面,从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建设网络文化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在活动育人方面,利用节庆纪念日、仪式教育活动、校园节(会)、团队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在实践育人方面,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管理育人方面,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从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细化学生行为规范、关爱特殊群体等方面,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的细节之中;在协同育人方面,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

   同时,《指南》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

第十二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下简称《意见》,云南省教育厅印发了a教德[xx]7号文件。xx县教育局印发了x教发[xx]23号文件,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这是新时期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纲要性文件,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我校根据校情,制定措施,群策群力,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开展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主体,学校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承担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性任务。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此项任务,我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工作的方案,结合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教职工学习《意见》精神,切实提高教师对《意见》精神的认识、领会、真正理解、掌握《意见》精神。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有效措施,组织和领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二、具体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开展调研,摸清底细。

  了解和掌握学生当前思想道德状况,是我们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为了掌握情况,我校在各年级进行了一次认真全面的调查摸底。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还有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如:1、在孝亲敬长方面,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老师不够尊敬,不听从教导、任性,做事不考虑后果。2、在团结友爱方面,有的学生存在不顾本班级的荣誉,做出一些有损班级荣誉的事来。集体意识淡薄,缺乏主人翁精神;心中无他人。同学之间的友爱、谦让做得不够,在学习生活中,只顾自己想不到别人,自私自利。3、文明礼貌方面,对一些礼貌用语,没有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基本礼节掌握不够,爱说脏话、粗话。4、遵守纪律方面,部分学生不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5、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会自主学习,不能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6、勤劳节俭方面,不爱劳动,不会省吃俭用,花钱大手大脚,不体谅父母的艰辛。7、遵守公德、诚实勇敢方面,有少部分学生不爱护公共财物,不爱护花草树木,不爱护环境卫生。8、诚信方面,有的学生对父母、老师说谎话,做错了事不敢承认并改正,诚信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形成不良行为的原因,大多是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造成的,社会上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是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罪魁祸首。

  (二)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道德状况,结合校情,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利用课堂学科进行教育。

  思想品德课本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编写的适合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教材,内容浅易,通俗易懂。我们充分利用这门教材内容,结合身边实例,生动形象、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利用各种图画文字,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家乡,热爱革命领袖爱集体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公德,教会他们弃污取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利用少先队对学生进行教育。

  少先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充分利用少先队组织为载体,是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运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教育,例如:通过开展“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广泛开展读书,用书活动,开展各种书画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建立文明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有礼貌的行为习惯;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优良品质;开展“我帮妈妈干一份活”的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果实的优良品质;开展“比学习,不比吃穿”的活动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努力学习的好习惯;开展“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主题签名活动,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求他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利用各种节庆日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国庆节期间开展“歌唱祖国”歌咏比赛,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的教育;在教师节开展“我为教师献一份礼”活动,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尊敬师长的教育;在“六一”节期间开展少先队简史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少先队的发展历程,了解少年英雄事迹,从而激发向少年英模学习的欲望,树立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的远大理望。

  3、开展“爱校、爱班、爱老师、爱同子、爱他人”的主题队会,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

  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各种法律法规,强化学生道德规范和提高学生法规意识。在学生中创建少先队员维权岗,设立意见箱,维护学生自身的基本权利。成立纪律检查小组、卫生检查小组,开展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的评比活动,促进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利用少队报,黑板报,国旗下讲话,周末小结等形式表扬和倡导“好人好事”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是从家中带来的。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各班教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掌握和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并倡导家长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言行举止要成为子女的楷模,主动向家长宣传教育子女的方法、典型,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达到教育的目的。

  5、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省教育厅印发了云教德[xx]20号文件关于印发《云南省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并下发了《云南省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的教材。我校根据文件精神,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以《实施意见》为依托,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开展分层次教育和因材施教,结合小学生生活常识和社会常识,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

  6、为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每年请法制副校长到校给我校师生上法制课,提高法律意识,使教师能依法治教,让学生知法守法,做一个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好少年。

  (三)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我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组织学习,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基[xx]2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通知》)(教人[xx]9号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云教德[xx]1号)的精神。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其次,制定各种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大力表彰师德高尚和教学成绩卓著的教师,严肃处理品行不良、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玩忽职守、影响恶劣,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再次,树立典范,采取帮教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把“身教、严教、乐教、爱教”作为学校教风,切实把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各教师都应看着是自己应尽的神圣义务和崇高责任。

  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件艰巨而长期的工作“百年树人”就说明了思想教育的持久性,也说明了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遵纪守法的创新人才。

第十三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1
  《指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导权,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2.坚持遵循规律。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3.坚持协同配合。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4.坚持常态开展。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创新途径和载体,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2
  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
  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
  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
  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
  各学段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小学低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小学中高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初中学段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
  高中学段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德育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1. 理想信念教育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 生态文明教育
  5. 心理健康教育
  5
  德育工作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1.课程育人。从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等方面,强调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
  2.文化育人。从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建设网络文化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的场所,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
  3.活动育人。利用节庆纪念日、仪式教育活动、校园节(会)、团队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
  4.实践育人。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管理育人。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细化学生行为规范、关爱特殊群体等方面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贯穿落实到学校管理的细节之中。
  6.协同育人。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

第十四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要求,我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工作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推动德育工作全面开展,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成人、成才、成杰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整体素质。
  1、加强师资队伍学习,深入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牢固树立“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观念,增强每一位班主任老师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规范制度,强化管理。
  2、定期开展班主任例会,加强班主任之间优秀管理经验和管理案例的交流,在学习、交流和思考中博采众长,积淀经验,更新观念,引领实践。鼓励人人都做智慧型的班主任,推荐优秀班主任交流自己的管理经验和做法,鼓励班主任勤写德育随笔,把自己与学生、家长的故事及时的记录下来,加以总结。以进一步提高我校德育工作水平,让“孩子的习惯是我的责任,孩子的智慧是我的品味,孩子的未来是我的动力”成为全体班主任的共识。
  二、继续深化德育管理,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站在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抓好常规工作,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文明礼仪训练中,关注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件小事,持之以恒地反复抓,提高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努力做到抓细节不含糊,抓问题不手软,优化育人情境,提升学生文明形象。让人人都能自觉做到“三好”:在学校,做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里:做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有教养,有责任,守公德的好公民。
  1、扎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把语言文明作为抓学生规范的切入点,要求校园内外使用礼貌用语,倡导主动问好、排队礼让等“礼仪行动” 。
  每学期各班至少开展一次以“讲文明、讲礼仪”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制定班级文明公约,进行班级“文明之星”评比,让全校都参与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评议,使学生养成文明、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
  2、进一步加强文明班检查评比制度,促进各班班风班纪不断好转,学校每天加强对各班班容班貌、班风班纪、学风、学生仪表、卫生、两操、集会等情况的检查,做到每天检查、每周小结、每月评比,表扬先进班,鞭策后进班。
  3、利用好班会课、活动课,加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本班情况备好每节班会、队会课,重在对学生的品德表现、学习活动等情况做阶段性的点评,培养学生自主、自理、自护能力,颁发各类“进步奖”。
  4、明确常规工作具体要求,做到行动有标准,检查有目的。卫生要求为:地面净,桌椅齐,抽屉清,讲台窗台洁具角整洁,黑板及时清刷。   5、严格抓好广播操、集会训练管理,做到进退场安全有序而快速,开学第一周就进行广播操进退场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养成习惯。
  6、设立每周好习惯训练制,每周每班根据自己的情况训练一个重点,将文明言行的具体要求以简明的短语统一写在黑板左上角,明确要求,时时强化,直至养成习惯。
  7、加强爱护公物教育,各班订立爱护课桌椅公约,爱护门窗,爱护墙壁,爱护电器,爱护教学活动器材和设备,做到桌椅无划痕,墙壁无脚印。
  8、坚决杜绝校内吃零食现象。各班班主任要加强教育,禁止学生或家长带零食到学校,向学生宣传食用“三无”食品的危害,不提倡学生课间到小卖部购买零食。
  9、培养学生保持校园环境整洁的意识,做到不乱丢废纸杂物、瓜皮果屑。平时见脏就拾,见乱就理,除继续实施“学生会卫生检查制度”、“卫生保洁制度”外,在全校实施“弯腰工程”,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
  10、加强法制教育、安全教育 。继续加强领导带班制度、教师的值日制度,避免因管理不力而引发的安全事故。继续利用每周一安全讲话与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强化“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邀请梅溪派出所干警到学校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讲座,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三、搭建活动育人载体,拓展德育活动空间    1、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好每期一次的家长会,使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孩子,了解教育,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更新家长育子观念,为孩子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校迅通、优学通、微信等家校互动平台作用,进一步与家长进行沟通,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形成家校联合教育网络。
  2、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1)开展“青少年书信文化比赛”。以祖国发展、学生成长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书信活动,以书信的形式向同龄人或父母、师长倾诉心声,回顾成长历程,引导学生感悟祖国发展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感受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变化与欢乐,感激成长过程中陪伴和帮助自己的人,他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牢固树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2)“共享阅读快乐,争当阅读之星”读书活动。
  以快乐阅读为主题,结合“书香校园”创建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勤奋读书、快乐读书,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营造知书达礼、好学求进的校园氛围,让浓浓书香陪伴学生的成长。
  3、开展“我文明、我进步、我成长、我快乐”为主题的学规范、争先进养成教育系列活动。这一活动将贯穿于整个学期始终。具体做到礼貌待人,文明游戏,习惯养成。
  4、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及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
  结合六一节,我们将举行师生书画展,评比表彰等综合性全校性的活动。九月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十一国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5、结合一些特定的节日组织相应的活动,如3月5日学雷锋日组织团员志愿者打扫街道行动;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陵园活动,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9月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活动、黑板报,10月开展“爱国月”的爱国主义教育,12月宪法日开展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教育。
  四、重视德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德育科研,提倡班主任老师以案例、随笔、博客等形式积累教育过程的点点滴滴,记录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研讨交流等活动,反思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水平。要求每个班主任老师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班主任工作论文、德育案例或教育随笔,以相互学习,创建特色班级。
  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指南》,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十五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23年修订)》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导权,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坚持遵循规律。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三)坚持协同配合。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四)坚持常态开展。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创新途径和载体,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三、德育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学段目标

  小学低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小学中高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初中学段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

  高中学段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德育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生态文明教育。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五、实施途径和要求

  (一)课程育人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严格落实德育课程。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

  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发挥其它课程德育功能。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

  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

  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外语课要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统筹安排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展法治教育、廉洁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影视教育等专题教育。

  (二)文化育人

  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格调高雅,提高校园文明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

  优化校园环境。学校校园建筑、设施、布置、景色要安全健康、温馨舒适,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学校要有升国旗的旗台和旗杆。建好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积极建设校史陈列室、图书馆(室)、广播室、学校标志性景观。

  学校、教室要在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小学生守则(2023年修订)》。教室正前上方有国旗标识。

  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可悬挂革命领袖、科学家、英雄模范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进行主题创作。

  营造文化氛围。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

  鼓励设计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点和办学理念的校徽、校训、校规、校歌、校旗等并进行教育展示。

  创建校报、校刊进行宣传教育。可设计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服。

  建设班级文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等,增强班级凝聚力。

  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提倡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半小时、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1小时。

  建设网络文化。积极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搭建校园网站、论坛、信箱、博客、微信群、QQ群等网上宣传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开展主题班(队)会、冬(夏)令营、家校互动等活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避免沉溺网络游戏,远离有害信息,防止网络沉迷和伤害,提升网络素养,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

  (三)活动育人

  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

  利用植树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热爱劳动、尊师重教、爱护环境等主题教育活动。

  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及地球日、环境日、健康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航天日、航海日等主题日,设计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要体现庄严神圣,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与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展示相结合。

  严格中小学升挂国旗制度。除寒暑假和双休日外,应当每日升挂国旗。除假期外,每周一及重大节会活动要举行升旗仪式,奏唱国歌,开展向国旗敬礼、国旗下宣誓、国旗下讲话等活动。

  入团、入队要举行仪式活动。

  举办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活动。

  开展校园节(会)活动。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实学生校园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会。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发校园节(会)活动,做好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

  开展团、队活动。加强学校团委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明确中学团委对初中少先队工作的领导职责,健全初中团队衔接机制。确保少先队活动时间,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

  发挥学生会作用,完善学生社团工作管理制度,建立体育、艺术、科普、环保、志愿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学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社团提供经费、场地、活动时间等方面保障。

  要结合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及办学特色,充分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等社团活动,创新学生课后服务途径。

  (四)实践育人

  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

  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利用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墓)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利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开展法治教育。

  利用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开展文化艺术教育。

  利用科技类馆室、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设施等开展科普教育。

  利用军事博物馆、国防设施等开展国防教育。

  利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展览馆、污水处理企业等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利用交通队、消防队、地震台等开展安全教育。

  利用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社区机构等开展关爱老人、孤儿、残疾人教育。

  利用体育科研院所、心理服务机构、儿童保健机构等开展健康教育。

  加强劳动实践。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

  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

  要考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研学旅行。

  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要广泛开展与学生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

  发挥本校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工作。

  做好学生志愿服务认定记录,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加强学生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

  (五)管理育人

  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校规校纪,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治理行为,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

  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学校周边综合治理机制,对社会上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依法严肃惩处。

  明确岗位责任。建立实现全员育人的具体制度,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规范教职工言行,提高全员育人的自觉性。

  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加强班集体管理,强化集体教育,建设良好班风,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各学科教师要主动配合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宣传师德标兵、教学骨干和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

  细化学生行为规范。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23年修订)》,鼓励结合实际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熟知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践行每一项要求。

  关爱特殊群体。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教育关爱,完善学校联系关爱机制,及时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提供情感关怀,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

  (六)协同育人

  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构建社会共育机制。要主动联系本地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卫计委等部门、组织,注重发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六、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和管理。学校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推动解决重要问题。校长要亲自抓德育工作,规划、部署、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思想性、先进性、自主性、实践性优势。

  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经费年度预算,完善优化教育手段,提供德育工作必需的场所、设施,订阅必备的参考书、报刊杂志,配齐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等。

  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德育队伍人员培养选拔,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计划地培训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中学团干部,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工作专业化水平。

  加强督导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区域、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学校要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反映学生成长实际状况。

  加强科学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组织力量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定期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第十六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要求,我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工作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推动德育工作全面开展,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成人、成才、成杰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整体素质。

  1、加强师资队伍学习,深入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牢固树立“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观念,增强每一位班主任老师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规范制度,强化管理。

  2、定期开展班主任例会,加强班主任之间优秀管理经验和管理案例的交流,在学习、交流和思考中博采众长,积淀经验,更新观念,引领实践。鼓励人人都做智慧型的班主任,推荐优秀班主任交流自己的管理经验和做法,鼓励班主任勤写德育随笔,把自己与学生、家长的故事及时的记录下来,加以总结。以进一步提高我校德育工作水平,让“孩子的习惯是我的责任,孩子的智慧是我的品味,孩子的未来是我的动力”成为全体班主任的共识。

  二、继续深化德育管理,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站在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抓好常规工作,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文明礼仪训练中,关注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件小事,持之以恒地反复抓,提高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努力做到抓细节不含糊,抓问题不手软,优化育人情境,提升学生文明形象。让人人都能自觉做到“三好”:在学校,做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里:做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有教养,有责任,守公德的好公民。

  1、扎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把语言文明作为抓学生规范的切入点,要求校园内外使用礼貌用语,倡导主动问好、排队礼让等“礼仪行动”。

  每学期各班至少开展一次以“讲文明、讲礼仪”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制定班级文明公约,进行班级“文明之星”评比,让全校都参与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评议,使学生养成文明、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

  2、进一步加强文明班检查评比制度,促进各班班风班纪不断好转,学校每天加强对各班班容班貌、班风班纪、学风、学生仪表、卫生、两操、集会等情况的检查,做到每天检查、每周小结、每月评比,表扬先进班,鞭策后进班。

  3、利用好班会课、活动课,加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本班情况备好每节班会、队会课,重在对学生的品德表现、学习活动等情况做阶段性的点评,培养学生自主、自理、自护能力,颁发各类“进步奖”。

  4、明确常规工作具体要求,做到行动有标准,检查有目的。卫生要求为:地面净,桌椅齐,抽屉清,讲台窗台洁具角整洁,黑板及时清刷。

  5、严格抓好广播操、集会训练管理,做到进退场安全有序而快速,开学第一周就进行广播操进退场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养成习惯。

  6、设立每周好习惯训练制,每周每班根据自己的情况训练一个重点,将文明言行的具体要求以简明的短语统一写在黑板左上角,明确要求,时时强化,直至养成习惯。

  7、加强爱护公物教育,各班订立爱护课桌椅公约,爱护门窗,爱护墙壁,爱护电器,爱护教学活动器材和设备,做到桌椅无划痕,墙壁无脚印。

  8、坚决杜绝校内吃零食现象。各班班主任要加强教育,禁止学生或家长带零食到学校,向学生宣传食用“三无”食品的危害,不提倡学生课间到小卖部购买零食。

  9、培养学生保持校园环境整洁的意识,做到不乱丢废纸杂物、瓜皮果屑。平时见脏就拾,见乱就理,除继续实施“学生会卫生检查制度”、“卫生保洁制度”外,在全校实施“弯腰工程”,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

  10、加强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继续加强领导带班制度、教师的值日制度,避免因管理不力而引发的安全事故。继续利用每周一安全讲话与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强化“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邀请梅溪派出所干警到学校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讲座,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三、搭建活动育人载体,拓展德育活动空间

  1、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好每期一次的家长会,使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孩子,了解教育,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更新家长育子观念,为孩子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校迅通、优学通、微信等家校互动平台作用,进一步与家长进行沟通,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形成家校联合教育网络。

  2、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1)开展“青少年书信文化比赛”。以祖国发展、学生成长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书信活动,以书信的形式向同龄人或父母、师长倾诉心声,回顾成长历程,引导学生感悟祖国发展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感受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变化与欢乐,感激成长过程中陪伴和帮助自己的人,他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牢固树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2)“共享阅读快乐,争当阅读之星”读书活动。以快乐阅读为主题,结合“书香校园”创建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勤奋读书、快乐读书,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营造知书达礼、好学求进的校园氛围,让浓浓书香陪伴学生的成长。

  3、开展“我文明、我进步、我成长、我快乐”为主题的学规范、争先进养成教育系列活动。这一活动将贯穿于整个学期始终。具体做到礼貌待人,文明游戏,习惯养成。

  4、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及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

  结合六一节,我们将举行师生书画展,评比表彰等综合性全校性的活动。九月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十一国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5、结合一些特定的节日组织相应的活动,如3月5日学雷锋日组织团员志愿者打扫街道行动;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陵园活动,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9月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活动、黑板报,10月开展“爱国月”的爱国主义教育,12月宪法日开展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教育。

  四、重视德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德育科研,提倡班主任老师以案例、随笔、博客等形式积累教育过程的点点滴滴,记录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研讨交流等活动,反思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水平。要求每个班主任老师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班主任工作论文、德育案例或教育随笔,以相互学习,创建特色班级。

  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指南》,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十七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xx中心小学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要求,我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工作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推动德育工作全面开展,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成人、成才、成杰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整体素质。

  1、加强师资队伍学习,深入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牢固树立“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观念,增强每一位班主任老师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规范制度,强化管理。

  2、定期开展班主任例会,加强班主任之间优秀管理经验和管理案例的交流,在学习、交流和思考中博采众长,积淀经验,更新观念,引领实践。鼓励人人都做智慧型的班主任,推荐优秀班主任交流自己的管理经验和做法,鼓励班主任勤写德育随笔,把自己与学生、家长的故事及时的记录下来,加以总结。以进一步提高我校德育工作水平,让“孩子的习惯是我的责任,孩子的智慧是我的品味,孩子的未来是我的动力”成为全体班主任的共识。

  二、继续深化德育管理,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站在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抓好常规工作,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文明礼仪训练中,关注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件小事,持之以恒地反复抓,提高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努力做到抓细节不含糊,抓问题不手软,优化育人情境,提升学生文明形象。让人人都能自觉做到“三好”:在学校,做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里:做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有教养,有责任,守公德的好公民。

  1、扎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把语言文明作为抓学生规范的切入点,要求校园内外使用礼貌用语,倡导主动问好、排队礼让等“礼仪行动”。

  每学期各班至少开展一次以“讲文明、讲礼仪”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制定班级文明公约,进行班级“文明之星”评比,让全校都参与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评议,使学生养成文明、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

  2、进一步加强文明班检查评比制度,促进各班班风班纪不断好转,学校每天加强对各班班容班貌、班风班纪、学风、学生仪表、卫生、两操、集会等情况的检查,做到每天检查、每周小结、每月评比,表扬先进班,鞭策后进班。

  3、利用好班会课、活动课,加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本班情况备好每节班会、队会课,重在对学生的品德表现、学习活动等情况做阶段性的点评,培养学生自主、自理、自护能力,颁发各类“进步奖”。

  4、明确常规工作具体要求,做到行动有标准,检查有目的。卫生要求为:地面净,桌椅齐,抽屉清,讲台窗台洁具角整洁,黑板及时清刷。

  5、严格抓好广播操、集会训练管理,做到进退场安全有序而快速,开学第一周就进行广播操进退场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养成习惯。

  6、设立每周好习惯训练制,每周每班根据自己的情况训练一个重点,将文明言行的具体要求以简明的短语统一写在黑板左上角,明确要求,时时强化,直至养成习惯。

  7、加强爱护公物教育,各班订立爱护课桌椅公约,爱护门窗,爱护墙壁,爱护电器,爱护教学活动器材和设备,做到桌椅无划痕,墙壁无脚印。

  8、坚决杜绝校内吃零食现象。各班班主任要加强教育,禁止学生或家长带零食到学校,向学生宣传食用“三无”食品的危害,不提倡学生课间到小卖部购买零食。

  9、培养学生保持校园环境整洁的意识,做到不乱丢废纸杂物、瓜皮果屑。平时见脏就拾,见乱就理,除继续实施“学生会卫生检查制度”、“卫生保洁制度”外,在全校实施“弯腰工程”,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

  10、加强法制教育、安全教育

  。继续加强领导带班制度、教师的值日制度,避免因管理不力而引发的安全事故。继续利用每周一安全讲话与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强化“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邀请梅溪派出所干警到学校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讲座,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三、搭建活动育人载体,拓展德育活动空间

  1、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好每期一次的家长会,使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孩子,了解教育,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更新家长育子观念,为孩子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校迅通、优学通、微信等家校互动平台作用,进一步与家长进行沟通,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形成家校联合教育网络。

  2、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1)开展“青少年书信文化比赛”。以祖国发展、学生成长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书信活动,以书信的形式向同龄人或父母、师长倾诉心声,回顾成长历程,引导学生感悟祖国发展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感受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变化与欢乐,感激成长过程中陪伴和帮助自己的人,他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牢固树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2)“共享阅读快乐,争当阅读之星”读书活动。

  以快乐阅读为主题,结合“书香校园”创建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勤奋读书、快乐读书,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营造知书达礼、好学求进的校园氛围,让浓浓书香陪伴学生的成长。

  3、开展“我文明、我进步、我成长、我快乐”为主题的学规范、争先进养成教育系列活动。这一活动将贯穿于整个学期始终。具体做到礼貌待人,文明游戏,习惯养成。

  4、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及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

  结合六一节,我们将举行师生书画展,评比表彰等综合性全校性的活动。九月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十一国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5、结合一些特定的节日组织相应的活动,如3月5日学雷锋日组织团员志愿者打扫街道行动;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陵园活动,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9月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活动、黑板报,10月开展“爱国月”的爱国主义教育,12月宪法日开展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教育。

  四、重视德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德育科研,提倡班主任老师以案例、随笔、博客等形式积累教育过程的点点滴滴,记录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研讨交流等活动,反思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水平。要求每个班主任老师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班主任工作论文、德育案例或教育随笔,以相互学习,创建特色班级。

  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指南》,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十八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教育部最近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南》提出,中小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登记、年度审查、职务(职务)审查、职场录用、评价奖励的首要标准。

  《指南》指出,要严格执行德育课程。根据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和法治、思想政治课,执行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用。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指南》要求学校、教室在明显位置公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小学生规范(2023年修订)》。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标志。

  《指南》提出,应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应体现庄严神圣,发挥思想政治领导和道德价值领导作用,创新方法,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展示。严格的中小学升旗制度。除寒暑假和假日外,每天都要升旗。除假期外,每周一和重大节日活动举行升旗仪式,唱国歌,向国旗敬礼、国旗宣誓、国旗讲话等活动。

  《指南》建议,要组织研学旅游。将研究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育计划,促进研究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研究实践基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究旅行活动。考虑到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研究旅行。规范研究旅游组织管理,制定研究旅游工作规程,明确活动有计划,行前有记录,应急有计划,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指南》强调,制定学生欺负和暴力预防制度,健全应急处理方案,建立早期警报、事件处理、事后干预等机制。与有关部门建立学校周边综合管理机制,依法严厉处罚社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

  《指南》同时指出,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一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庭学校的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育改进措施,提高家长教育水平。[2][2]]

第十九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一、指导思想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社会要求与学生发展需要为契机,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多学科渗透,遵循中小学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全方位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为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学校德育工作新提升,特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目标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面向全体,实施养成教育。2、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学生终生发展和幸福生活打好基础。

  3、在德育队伍建设上抓培训、强素质;在养成教育方面抓过程、重落实、出效果。在创建平安校园方面抓安全、促和谐。

  三、领导小组

  组长:李雨清

  副组长:殷庆艳

  成员:主管德育工作的主任和各年级班主任

  四、工作重点

  认真贯彻党的和教育规划纲要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全过程,以校德育活动安排为载体,强化学生优良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持之以恒做好德育常规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以德治校强化德育育人功能根据学校实际时时完善德育管理组织。本着“学校无小事,处处是德育;教师无小节,时时是楷模”的原则,真正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通过日常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理素质的认识,促进教师自觉加强自身建设,锤炼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导处要抓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完善班主任工作和教师综合考核评估制度,提高德育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

  (二)立足课堂多学科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所教课程的德育资源,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如,尊老爱幼、拾金不昧、感受祖国地域的博大、文化的精深等等。同时强调,《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向小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任课教师要以国家德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德育内容课程开发为契机,恰当运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开展德育工作。如:1-2年级:着重引领学生注意安全、讲究卫生、勤奋好学、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热爱劳动、积极向上、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6年级:着重讲解个人成长,讲解家庭、学校、家

  乡、祖国,讲解世界,引领小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榜样,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

  (三)多方位拓展德育教育途径

  1、营造校园德育环境

  倡导“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陶冶师生情操,发挥其潜移默化高尚品行的德育功能。努力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把德育、科研、卫生等工作有机结合,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校园的新人、新事、新貌,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发挥校园板报、名人名言的育人功能,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2、构建学校人文德育

  明确全员育人的要求,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记,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加强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建设。把德育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基础道德教育。用信任、尊重、关怀的情感和行为关爱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发挥少先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教育功能,利用少先队这一主阵地,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活动,以提高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3、创建三结合德育网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全方位德育网络,形成“人人管德育、家家会德育、社会重德育”的德育机制。完善校长——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科任老师——全体教职工的学校德育管理体制。学校德育工作要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学校要主动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加强沟通合作,使三方面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要正确引导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家访等多种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掌握科学

  教育子女的方法。并重视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的作用,依托社会的各种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德育活动。

  (四)抓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要从日常行为生活中去抓学生的习惯培养,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教育学生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事要认真负责、学习要自觉努力。按照特色学校创建思路继续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通过方案制定、活动氛围营造、加强宣传、组织实施、督促引导,不断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教育引导学生“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庭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五)加强安全工作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继续完善强化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继续坚持落实好师生五层次值班制度,加强领导校门口带班值班制度,强化校园重点地段、楼梯楼道教师安全值班工作,确保在校园每个时段每个地方都无安全隐患存在;定期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组织男教师进行安保培训和灭火演练,定期组织师生进行消防、防震紧急疏散演练活动;定期对校园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夜间巡逻和双休日、节假日教师值班制度;继续投入资金,购置安设视频监控,争取校园全覆盖无盲点;加强门卫工作,坚持24小时落锁制度;建立集人防、物防、技防和险防为一体的学校安全管理体系,实现“零事故、零犯罪、零投诉”,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在做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学校会不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主题演讲赛、班级优秀案例评选等班主任比武活动,全面提高班主任管理素质;组织开展好学生社团活动及家长会;开展好节假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带头抓,副校长负责组织实施,教导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具体落实,形成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良好德育工作格局,力争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班主任管理素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德育培训,使全体教师人人树立自己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学生思想教育者的思想,自觉学习了解德育基本内容和教育目标,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科德育渗透性,把德育工作有机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于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做好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诚实、积极进取的人。

  (三)加强检查考核评比工作。学校要组织开展好各项德育活动,以活动促进教师德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导处平时要多检查多督促多记录多通报,及时进行总结,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和教师发展性评价中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