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论原文及翻译

第1篇:荀子天论原文及翻译

《荀子·天论》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著作,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荀子天论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列星随旋,日月递?荩?氖贝???跹舸蠡??缬瓴┦??蛭锔鞯闷浜鸵陨??鞯闷溲?猿桑?患?涫露??涔Γ?蚴侵?缴瘛=灾?渌?猿桑???湮扌危?蚴侵?教臁Nㄊト宋?磺笾?臁?/p>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大意

本篇论述天人之间的关系。在这段文字中荀子指出,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它无所偏袒。顺应这个规律就吉祥,违背它就有灾凶。所以智者、圣人只考虑世间之事,只考虑如何顺应自然,而不去考虑怎样改变自然规律。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若夫志意修,德行厚,智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则可畏也,???思冢?篷袷В??帐?瘢?锛诙瘢?峁竺窦ⅲ?缆*兴廊耍?蚴侵?饺说n;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yín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乘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甚惨。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可怪也,而不可畏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而不舍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大意

国家的治乱与自然界没有关系,天地自有其规律。君子也象自然界一样,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并时刻遵循;小人只计功利,变化无常。事实*,可怕的不是天,而是世人的种种违背礼义道德的举动(人袄)。因此,荀子反对那些祈求天神的迷信仪式。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大天而思之,敦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乱生其差,治尽其详。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之谓也。

大意

作为国君应该重礼尊贤,这样才可以做天下之王。放弃人的作用而时刻关注天的变故,是不符合万物的实际情况的。治理国家要遵循经过历代检验过的、今天仍然存在的治政原则。在这段文字中,荀子提出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观点。

第2篇:苏轼《荀卿论》原文及翻译

导语: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小编就来分享苏轼《荀卿论》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恶。桀、纣,*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译文:

我曾读《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而且说话一定要谈到先王,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虑之深啊。(他说的一些道理,)好像茫茫无边,但其实并不遥远;好像浩瀚浑厚,没有边际,但其实并不深奥。他说的那些事情,普通人都如道,但实行起来,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唉!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假使后世有人能按照孔子说过而未做到的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成为一个少犯错误的人啊。

子路的勇敢,子贡的巧辩,冉有的智谋,这三个人,都是天下人认为难能可贵的人。但是这三个人,却经常不被孔子喜欢。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其实,向圣人学习,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孔子认为后世必定会有人不能执行他的学说,也必定会有人曲解他的学说而做不义的事。所以他的话通俗易懂,直来直去,而不敢做一些不同寻常而又值得炫耀的高论,主要是为了让后人不好随便篡改。

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

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搞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人*本恶。夏桀、殷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

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

如果做父亲的杀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荀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孔、孟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如果天下真没有人赶得上他们,那么哪里用得着追求标新立异呢!

[苏轼《荀卿论》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第3篇:苏轼《荀卿论》原文及翻译

导语: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苏轼《荀卿论》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恶。桀、纣,*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译文:

我曾读《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而且说话一定要谈到先王,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虑之深啊。(他说的一些道理,)好像茫茫无边,但其实并不遥远;好像浩瀚浑厚,没有边际,但其实并不深奥。他说的那些事情,普通人都如道,但实行起来,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唉!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假使后世有人能按照孔子说过而未做到的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成为一个少犯错误的人啊。

子路的勇敢,子贡的巧辩,冉有的智谋,这三个人,都是天下人认为难能可贵的人。但是这三个人,却经常不被孔子喜欢。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其实,向圣人学习,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孔子认为后世必定会有人不能执行他的学说,也必定会有人曲解他的学说而做不义的事。所以他的话通俗易懂,直来直去,而不敢做一些不同寻常而又值得炫耀的高论,主要是为了让后人不好随便篡改。

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

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搞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人*本恶。夏桀、殷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

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

如果做父亲的杀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荀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孔、孟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如果天下真没有人赶得上他们,那么哪里用得着追求标新立异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