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原文翻译
第1篇:完璧归赵原文翻译
导语:完璧归赵,是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完璧归赵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j相如于??,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而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文】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人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人,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又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人。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如果)想要使偏邪在秦国一方,那就应该放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请求。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香来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不会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宝物;但那十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现在秦王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将十五座城池交给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会抱怨秦王丢弃他们象丢弃小草一样。秦王你不交出城池从而欺骗赵国得到了和氏璧。但是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表明秦王的失信。”象这样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只不过现在蔺相如叫门客带着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那时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假使秦王生了气而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白起带领十万大*来攻打邯郸。获胜一次就能将蔺相如一家灭族。再次获胜那么和氏璧还是属于秦国的。
于是我认为:“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关系啊!
第2篇:完璧归赵文言文翻译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十五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完璧归赵”,直到后来,人们仍然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赞赏有加。以下是完璧归赵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作者: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2)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3),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4)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5)相如于市,武安君(6)十万众压邯郸(7),而责(8)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9),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10),柔廉颇(11),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1)情:真实意图。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节。
(4)绐(dài):欺骗,欺诈。
(5)僇:通“戮”,杀。
(6)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7)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8)责:求,这里指索取。
(9)族:灭族。
(10)劲渑池:指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
(11)柔廉颇:指蔺相如对赵大将廉颇委曲容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不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况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第二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能完璧归赵的原因,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
评价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逆平常观点而提出这样一个看法:“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意思就是直言秦王既然已经看着地图划给赵国城池,又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斋戒(五天)后要接受和氏璧,那情势就不能不给城。王世贞认为秦王已经表现出了愿意用十五城换和氏璧的决心,而蔺相如却又将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赵国,这就反而显得蔺相如失信了。反让秦王得了理,秦王完全可能斩蔺相如并发兵攻打赵国,以其失信。之后王世贞得出结论,蔺相如此次实在是侥幸。赵国逃脱灾难也是侥幸,是上天保护了理亏的一方。
这是《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的大概内容,然而我不敢苟同,请仔细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第三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宁以负秦曲”可见蔺相如对“理亏与得理”之间是有相当正确的把握的。在赴秦之前已经权衡了利弊得失,因此王世贞在“理”上的思考或许是多余的。
最关键的还是在下面,原文第六段中蔺相如的一番言语:“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蔺相如的这番言语实在是完全得了理。现在的*形式是秦强赵弱,否则也不会有您秦王一句话而赵王就派遣我立即送璧而来。试问处在弱势地位的人如何去保护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的人如何使自己不受到损害?而下面不卑不亢的话就更是精*:您如果真的想要和氏璧,那就先将十五城割让给我赵国,我赵国岂敢不给你和氏璧?我将不但输在理,还输在义上,届时您秦王可率三*,往其他五国宣扬我赵国的不讲信用,恐怕愿意联秦起兵的不止一国吧?恐怕虎视眈眈妄图侵吞赵国土地而找不到机会的国家也不止一个吧?因此从弱者赵国来看的话,蔺相如此番言语实在是精*,切合实际。
第三,秦王其实并不想给赵国十五城。哪怕秦王又斋戒又设“九宾”之礼,那也只是做个样子,走个形式。破绽其实就出在原文的一句话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这句话恐怕经常容易被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忽视吧?其实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和氏璧的取得与否是秦国占有主动,然而当蔺相如秘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并自己也全身而退后,秦王便再无音讯,倘若其真心实意想通过平等的手段来获取和氏璧,途径实在是有。然而这件事却终究不了了之,而戏剧*的是,这样一件不了了之的事最终成就了蔺相如。
再次思索时觉得不敢非议王世贞先生的论断,然而在阅读中自己产生了些许拙见,便忍不住要跃然纸上,也便浊了读者的耳目了。
[完璧归赵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第3篇: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获得和氏璧的消息传到了秦国,秦昭王马上写信给赵王,表示愿意以十五个秦国的城来换取和氏璧。
赵王对秦国的这个要求大伤脑筋,召集了大臣们来商量。大家觉得秦国是强国,却不大讲信用,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王,而秦国不肯给十五个城,那岂不是平白受秦国的欺骗?如果不把和氏璧送给秦王,又怕秦国兴兵问罪,赵国恐怕不容易抵挡。这真是一件左右为难的事。
大家商量很久还是得不到结论,最后一致认为最好派一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希望能保住和氏璧却又不致让秦国有借口攻打赵国,可是这种弱国对强国的外交任务是极为艰难的,谁能担当这个任务呢?
正当群臣们面面相对,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一个叫缪贤的宦官站出来,推荐一位可以出使秦国的人选蔺相如。
没有人听过蔺相如的名字,赵王也怀疑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怎能负起如此重大的任务?
“我相信蔺相如有能力完成任务。”缪贤说,“我把我自己的故事说给各位听。有一次,我犯了法,想逃到燕国去躲避,蔺相如问我怎么知道燕王会保护我?我说:有一次燕王和赵王相会,我在旁侍候,燕王在背着赵王的时候,握着我的手,要和我结交为朋友,所以,我认为燕王会庇护我。
“蔺相如说:燕王之所以对你这样好,是因为赵强而燕弱,同时,你又是赵王相信的人,他和你结交,是想和赵国亲近。现在你犯了法逃到燕国去,燕王一定怕赵国向他要人,就会把你送回赵国来,他怎么会庇护你?到那时你后悔都来不及了。所以,你不如坦白地向赵王认罪,也许赵王会原谅你的。
“我听了蔺相如的话,就向大王认罪,果然大王赦免了我的罪。从我自己经历的这件事来看,蔺相如实在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
赵王听了缪贤的话,便下令召见蔺相如。赵王告诉蔺相如秦国索取和氏璧的事,问蔺相如有什么计谋。
“秦强而赵弱,所以我们不能不答应。”蔺相如说。
“如果秦王得到和氏璧,却不肯给十五个城,那怎么办?”赵王问。
“秦答应用城来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是赵国理屈。赵国答应给和氏璧而秦国不给城,那便是秦国理屈。以两者衡量,宁可让秦国理屈。”蔺相如回答道。
“可是,谁能出使秦国呢?”赵
王用期待的眼光看着蔺相如。
“如果大王没有适当的人可派,我愿意为国效劳。”蔺相如的口气缓慢而有自信,“如果秦国给城,我便把和氏璧给秦国,如果秦国不给城,我一定会把和氏璧完整地送归赵国。”
赵王高兴得站起来,握着蔺相如的手,诚恳地说道:“这个重责大任就付给你了,如果你能完成任务,我一定会重重谢你。”
于是,赵王正式任命蔺相如为赵国特使,带着和氏璧和几个随身侍从,出发到秦国去。
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到了秦国,秦王十分高兴,在王宫里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踏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了王宫,知道自己正身处龙潭虎穴,必须谨慎而勇敢地面对这个危险的局面。蔺相如终于走到秦王面前,很恭敬地双手奉上和氏璧。秦王接过这块美玉,高兴得大笑起来,把和氏璧给左右大臣和后宫美人传看,左右的人都高呼万岁。
蔺相如默默地观察秦王的举动,知道秦王只想霸占和氏璧,却没有割让十五城的诚意。于是,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和氏璧有一点小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不知道蔺相如的用意,以为和氏璧真的有瑕疵,便把璧交还给蔺相如。相如拿着璧,靠着一根大柱子站立,愤怒地对秦王说:“大王向赵国要求以十五个城换和氏璧,赵王和群臣商量,大家都说,秦国贪而无厌,不会让出十五个城,所以认为不能把璧给秦国。
“我却以为老百姓交往还讲究诚实不欺,何况秦是一个大国呢,而且因为一块和氏璧而损害秦赵的友好关系,那是不合算的。赵王同意了我的看法,于是,斋戒五天,派我带和氏璧来献给秦国,表示对秦国的尊敬。“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对我的礼节很傲慢,又把璧传给美人,分明是戏弄我。我看大王没有诚意偿还十五个城,所以我现在把和氏璧要回来,如果大王逼我,我就把和氏璧撞碎,我也会撞这柱子而死。”
蔺相如说着,就拿起和氏璧靠近柱子,作出要把和氏璧撞击柱子的样子。秦王怕蔺相如真的把璧给打碎,立刻劝相如不必如此,而且立刻召集主管地图的官员来,在地图上指了十五个城,答应让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只是一套虚情假意,等到拿了和氏璧以后,一定不会把城让给赵国。于是,相如提出一个条件,要求秦王和赵王一样,也斋戒五天,然后召集群臣观礼,接受和氏璧,以表示郑重。
秦王眼见蔺相如坚决的态度,如果强夺,蔺相如一定会把和氏璧打破,秦王想蔺相如既已在秦国,便不怕他逃掉,于是,答应斋戒五天。蔺相如被安置在一个叫“广成传舍”的招待所里住宿,相如预料秦王绝无割让城邑的诚意,便嘱咐跟他一同来秦国的同伴,改扮成为老百姓,带着和氏璧,偷偷走小路逃回赵国,把和氏璧归还赵王。
到了第六天,秦王宫中热闹非凡,乐队不断地演奏,群臣奉召一早就*在大殿外,还有各国到秦国来的使者,也接到通知一起入宫,大家参加赵国把和氏璧赠送给秦国的典礼,同时也想看一看稀世珍宝的和氏璧究竟是怎样的宝贝。穿过群臣和各国使者的行列,蔺相如步入秦王的大殿,对秦王行了礼,然后朗声说道:“秦国向来不重信用,我恐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已经命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了。秦国是强国,大王只要派一个使者到赵国,赵国立刻就会把璧送来。现在,只要秦国先割十五个城给赵国,赵国岂敢不送和氏璧来?我知道我的行为有欺骗大王的罪嫌,如果大王要处我死罪,我也愿意接受,请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再作决定吧!”
蔺相如的话让秦王宫廷中所有的人都呆住了。秦国君臣没有料到蔺相如有这一步棋,一时竟不知所措。秦王招一招手,把几个大臣召到身边,低声商量如何应付蔺相如所下的怪棋。
“我原想从蔺相如手里把和氏璧先骗来,再用别的理由不肯交出那十五个城,没想到蔺相如竟把璧送回赵国,这个人胆子真大,命都不要了。”秦王摇着头说。“不如杀了蔺相如,指责赵国无礼失信,然后,我们出兵攻打赵国。”有位大臣说。
“不太好吧!”另一位大臣表示反对,“蔺相如没有说不把和氏璧给我们,他只是提出条件要我们先给十五个城,赵国一定给和氏璧。”其他的大臣有人主张用强硬手段对付赵国,有人主张别把事情闹大。最后,秦王做了结论:“如今如果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伤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我原本就无意割让十五个城给赵国,纵然没有得到和氏璧,我
们秦国也没什么损失。我看,放了蔺相如算了。”秦王回到王座,下令召见蔺相如,用温和的语气对蔺相如说:“你的行为的确很让我生气,我本来可以杀了你,但也于事无补,我想了很久,我觉得你这个人颇有机智,又有勇气,是个人才,我也不为难你,你回赵国去吧!”蔺相如恭恭敬敬向秦王行了礼,很诚挚地说:“万分感谢大王的恩惠,我知道大王是明理的人,所以才敢作出冒险的举动。我相信以大王的睿智,一定能使秦赵两国维持友好的关系。”蔺相如终于平安地回到赵国,和氏璧仍旧保存在赵国,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之为“完璧归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