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第1篇: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以下是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焉似丧其耦③。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15),而独不闻之??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激者(20),?者(21),叱者,吸者,叫者,?者(22),?a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
【译文】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道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好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好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道:“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道:“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些好像鼻子,有些好像嘴巴,有些好像耳朵,有些好像圆柱上*入横木的方孔,有些好像圈围的栅栏,有些好像舂米的臼窝,有些好像深池,有些好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好像湍急的流水声,好像迅疾的箭镞声,好像大声的呵叱声,好像细细的呼吸声,好像放声叫喊,好像嚎啕大哭,好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好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道:“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道:“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注释】
①南郭子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旧道为楚庄王庶出的弟弟,做过楚庄王的司马;疑为庄子中寓托的高士,而非历史人物。隐:凭倚。机:亦作几,案几。
②嘘:吐气。
③?(tà)焉:亦作“嗒焉”,离形去智的样子。耦:匹对。庄子认为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对立统一体,“耦”在这里即指与精神相对立的躯体。丧其耦,表示精神超脱躯体达到忘我的境界。
④颜成子游:子綦的学生,姓颜名偃,子游为字,死后谥成,故名颜成子游。
⑤居(j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⑥固:诚然。槁:干枯。
⑦心:思想,精神。固:岂,难道。
⑧“今之隐机者”与“昔之隐机者”实指一人,即南郭子綦,意思是南郭子綦今日隐机入神出体与旧时大不一样。
⑨偃:见注④。
⑩而:你,人称代词。“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乃是“尔问之不亦善乎”之倒置。
(11)簌(lài):箫,古代的一种管状乐器,这里泛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响。“人簌”即出自人为的声响,与下两句的“地簌”、“天簌”相对应,所谓“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声响。
(12)敢:表示谦敬的副词,含有“冒昧地”、“斗胆地”的意思。方:道术,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实含意。
(13)大块:大地。噫(yī)气:吐气。
(14)是:此,这里指风。唯:句中语气词,含有仅此的意思。作:兴起。
(15)窍:孔穴。?耄ǎ瑷ⅲ铮?阂嘧鳌昂拧保?鸾小?/p>
(16)??(liú):亦作??,大风呼呼的声响。
(17)林:通作“陵”,大山。畏佳(cuī):亦作“?郊选保?瘁痛蓿?搅旮呔?难?印?/p>
(18)??(jī):柱头横木。
(19)污:停滞不流的水塘。
(20)激:水流湍急的声音。
(21)?(xiào):这里用来形容箭头飞去的声响。
(22)?(háo):嚎哭声。
(23)?a(yǎo)深而沉。
(24)咬(jiāo):鸟鸣叫的声音。一道哀切声。
(25)于、喁(yú):风吹树动前后相和的声音。
(26)泠(líng)风:小风,清风。
(27)厉风:迅猛的暴风。济:止。
(28)调调、刁刁:风吹草木晃动摇曳的样子。“刁刁”亦作“**”。
(29)是:这样。已:矣。
(30)比:并合。竹:这里指并合在一起可以发出声响的、不同形状的竹管。
(31)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后缺“天簌者”三字。
(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们自身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道“己”当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联系上下文不宜从此解。
(33)咸:全。
(34)怒:这里是发动的意思。
第2篇:齐物论原文及翻译
导读:《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齐物论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题解】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满辩*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得细加体会和分析。
【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焉似丧其耦③。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15),而独不闻之??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激者(20),?者(21),叱者,吸者,叫者,?者(22),?a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
【注释】
①南郭子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旧说为楚庄王庶出的弟弟,做过楚庄王的司马;疑为庄子中寓托的高士,而非历史人物。隐:凭倚。机:亦作几,案几。
②嘘:吐气。
③?(tà)焉:亦作“嗒焉”,离形去智的样子。耦:匹对。庄子认为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对立统一体,“耦”在这里即指与精神相对立的躯体。丧其耦,表示精神超脱躯体达到忘我的境界。
④颜成子游:子綦的学生,姓颜名偃,子游为字,死后谥成,故名颜成子游。
⑤居(j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⑥固:诚然。槁:干枯。
⑦心:思想,精神。固:岂,难道。
⑧“今之隐机者”与“昔之隐机者”实指一人,即南郭子綦,意思是南郭子綦今日隐机入神出体与旧时大不一样。
⑨偃:见注④。
⑩而:你,人称代词。“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乃是“尔问之不亦善乎”之倒置。
(11)簌(lài):箫,古代的一种管状乐器,这里泛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响。“人簌”即出自人为的声响,与下两句的“地簌”、“天簌”相对应,所谓“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声响。
(12)敢:表示谦敬的副词,含有“冒昧地”、“斗胆地”的意思。方:道术,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实含意。
(13)大块:大地。噫(yī)气:吐气。
(14)是:此,这里指风。唯:句中语气词,含有仅此的意思。作:兴起。
(15)窍:孔穴。?耄ǎ瑷ⅲ铮?阂嘧鳌昂拧保?鸾小?/p>
(16)??(liú):亦作??,大风呼呼的声响。
(17)林:通作“陵”,大山。畏佳(cuī):亦作“?郊选保?瘁痛蓿?搅旮呔?难?印?/p>
(18)??(jī):柱头横木。
(19)污:停滞不流的水塘。
(20)激:水流湍急的声音。
(21)?(xiào):这里用来形容箭头飞去的声响。
(22)?(háo):嚎哭声。
(23)?a(yǎo)深而沉。
(24)咬(jiāo):鸟鸣叫的声音。一说哀切声。
(25)于、喁(yú):风吹树动前后相和的声音。
(26)泠(líng)风:小风,清风。
(27)厉风:迅猛的暴风。济:止。
(28)调调、刁刁:风吹草木晃动摇曳的样子。“刁刁”亦作“**”。
(29)是:这样。已:矣。
(30)比:并合。竹:这里指并合在一起可以发出声响的、不同形状的竹管。
(31)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后缺“天簌者”三字。
(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们自身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说“己”当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联系上下文不宜从此解。
(33)咸:全。
(34)怒:这里是发动的意思。
第3篇:庄*论幸臣原文及翻译
庄*论幸臣
原文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1)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2)?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a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铅胶丝(3),加己乎四仞之上(4),而下为蝼蚁食也。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5)。俯白粒(6),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7)。昼游乎茂树,夕调乎*咸(8),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9)。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10)。游于*海,淹乎大沼,府(鱼卷)鲤,仰啮陵衡(11),奋其六翮(12),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者,方将修其b卢(13),治其d缴(14),将加己乎百仞之上。被m(15),引微缴,折清风而d矣(16)。故昼游乎*河,夕调乎鼎鼐(17)。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18)。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19),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20),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21),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y侯(22)方受命乎秦王(23),(24)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25)”
注释
(1)该文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庄*,楚臣,楚庄王的后代。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怀王之子,怀王被骗死在秦国,襄王继位,“淫逸侈靡,不顾国政”,庄*于是进谏。幸臣:君主宠爱的臣子。
(2)蜻蛉:即蜻蜓。
(3)饴:糖浆,粘汁。
(4)加:加害。仞:八尺,或说七尺。
(5)黄雀因是以:因,犹。是,此。以,通“已”,语助词。因是以:仍然是这样啊。即不以蜻蜓为鉴。
(6):同“啄”。白粒:米。
(7)以其类为招:类,同类。招,招诱,即靶子,自身成为*击的目标。
(8)调乎*咸:用*咸调味,指被烹煮。
(9)“倏忽”二句,清王念孙认为是“后人妄加”的。
(10)黄鹄:俗名天鹅。
(11)衡:通“蘅”,水草。
(12)六翮(hé):翅膀。翮,本指羽毛的茎,代指鸟翼。
(13)b(bō)卢:石键。即石制箭头。卢:上了黑漆的弓。
(14)d(zēng)缴(zhuó):捕鸟的用具。
(15)m:被:遭,受。m:锋利。:同“b”,石镞。
(16)d(yǔn):同“陨”,坠落。
(17)鼎:古代烧煮食物的器具。鼐(nài):大型的鼎。
(18)蔡灵侯:蔡国的国君,名班公元前53年被楚灵王诱杀。蔡国在今河南省上蔡县。
(19)茹溪:源出巫山,在四川省巫山县以北。
(20)高蔡:上蔡。
(21)子发:楚大夫。
(22)y侯:魏冉,秦昭王舅父封于穰。
(23)秦王:指秦昭王。
(24)这两句说,秦国将要用重兵进攻黾塞以南,把楚王俘虏送到黾塞以北却秦国去。
(25)黾塞: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南平靖关,当时是楚国北部的要塞。所以黾塞之内是指楚国境内,黾塞之外是指秦国。
译文
我听俗语说:“看到兔子后,才想到呼唤猎犬捕捉。也不算太晚。在一些羊逃跑之后,立即去补修羊圈,也还不算太迟”。我过去听说汤王,武王。起初只有一百多里的地方,而能够兴盛起来;桀、纣有了天下,而免不了要灭亡。今楚国的地方虽然小,但是截长补短,一共算起来,还有好几千里,何止一百里呢?
大王您难道没看见蜻蜓么?六只脚,四只翼,在天地之间盘旋飞翔,俯身捉食蚊、虻,仰头承饮甘露,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五尺高的小孩子,正要调好黏糖,粘在丝绳上,加在它身上,将它从空中粘下来,给蚂蚁吃了。
蜻蜓的事还是其中的小事啊,黄雀也是这样。向下啄食米粒,向上栖息在树上,展翅奋飞,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王孙公子,左手拿着*弓,右手按上*丸,拉紧弓弦,要在很高的地方*击它,正把黄雀的颈作为**的目标。白天还在树上游玩,晚上被人加上*_的作料做成菜肴了。顷刻间就落到了公子手里。
黄雀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天鹅也是这样。它在*、海遨游,在大水池边停留休息,低头啄食水中的o、鲤,抬头吃菱角和水草,举起它的翅膀,驾着清风,在空中安详高飞,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手正准备他石制的箭头和黑弓,整治他系有生丝线的箭,要在很高很高的地方*击它,它带着锐利的青石做成的箭头,拖着箭上的细丝绳,在清风中翻转了一下身子就掉下来了。因此,白天在*湖中遨游,晚上就放在鼎鼐中烹调了。
天鹅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蔡灵侯也是这样。他南游高丘,北登巫山,在茹溪河畔饮马,吃湘*的鲜鱼。他左手抱着年轻的爱妾,右手搂着心爱的美女,和她们一起奔驰在高蔡的路上,而不把国家的安危当作正事。可是没想到子发正从楚王那里接受了攻打蔡国的命令,最后他自己被红绳拴上去见楚王。
蔡灵侯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君王也是这样。左边有州侯,右边有夏侯,辇车后面还跟着鄢陵君和寿灵君,吃着由封邑进奉来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所供纳的金银,和他们一起驾着车子奔驰在云梦的路上,而不把天下国家的安危当作正事,没想到穰侯魏冉正从秦王那里接受了攻打楚国的命令,陈兵在黾塞(河南省平靖关)之内,而把自己驱逐在黾塞(河南省平靖关)之外了。”
赏析
《战国策·楚策四》记载的这一段史实,讲述的是庄*见到楚襄王,大胆直言,规劝襄王终日与幸臣为伍,淫逸奢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襄王不但不听庄*的忠言劝告,反而恶语相向,庄*预料楚国必亡,于是避祸于赵国。秦果然攻克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亡藏匿在城阳,楚国几乎遭到亡国之祸。于是,楚王派人招回了庄*。庄*以由小而大,由物及人的比喻,层层深入地告诫楚襄王为王的道理。庄*最终说服了楚襄王。楚襄王封庄*为成陵君,并用庄*之计重新收复了淮北之地。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庄*以浅显生动、寓含深刻的层层比喻,以及前喻后正的手法,告诫楚襄王不能只图享乐,而应励精图治,"以天下国家为事",否则必将招致严重后患的道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