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重点考点《曹刿论战》

第1篇:中考文言文重点考点《曹刿论战》

一、按原文填空

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

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二、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上取信于民;(2)*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上有远谋的*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从战争阶段的角度看来,本文重点写的是:

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曹刿提问及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上拥有远见的卓识。鲁庄公*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取信于民是战争的先决条件。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原因:夫大国--伏焉目的:判断敌情。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曹刿的远谋或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或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否一肯,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上的远见。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能把握战略战术,抓住战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通过文中曹刿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爱国,有责任心,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见。对鲁庄公小大之狱的认可说明他有*远见;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作战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敌情,掌握战略战术,及时把握战机,说明他有卓越的*事才能。

判断击鼓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事思想?

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事思想;表现了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事指挥才能。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鲁庄公*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格特点?

急躁,冒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与昏庸的国君不同。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可见他*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智慧,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国君不同,鲁庄公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齐*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既克,公问其故。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答: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有*远见和卓越的*事才能。*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从选文第二段中,你发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事才能?

答:战略上深谋远虑,作战时善于把握有利时机,战争结束后小心谨慎,不骄不躁。

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⑤具有卓越的*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曹刿的*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答: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到一点即给2分)

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上取信于民

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公鼓之,鲁师士气已竭。

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2分)

答:不设统一*。(2分,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各得1分。)

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选自《孙子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答: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吻合。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和*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从选文第二段中,你发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事才能?

答:战略上深谋远虑,作战时善于把握有利时机,战争结束后小心谨慎,不骄不躁。

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⑤具有卓越的*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曹刿的*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答: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到一点即给2分)

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上取信于民

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公鼓之,鲁师士气已竭。

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2分)

答:不设统一*。(2分,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各得1分。)

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选自《孙子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答: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吻合。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和*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第2篇: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曹刿论战》

内容预览: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原文

十年春,齐师(2)伐(3)我。公将战(4)。曹刿请见(5)。其乡人曰:“肉食者(6)谋(7)之,又何间(8)焉?”刿曰:“肉食者鄙(9),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10)战?”公曰:“衣食所安(11),弗(12)敢专(13)也,必以(14)分人。”对(15)曰:“小惠未遍(16),民弗从(17)也。”公曰:“牺牲(18)玉帛(19),弗敢加(20)也,必以(21)信(22)。”对曰:“小信未孚(23),神弗福(24)也。”公曰:“小大之狱(25),虽(26)不能察(27),必以情(28)。”对曰:“忠(29)之属(30)也,可以(31)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32)乘。战于长勺。公将鼓(33)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34)。公将驰(35)之。刿曰:“未可。”下视(36)其辙(37),登轼(38)而望(39)之,曰:“可矣。”遂逐(40)齐师。

既(41)克(42),公问其故(43)。对曰:“夫(44)战,勇气也。一鼓作(45)气,再(46)而衰,三而竭(47)。彼竭我盈(48),故(49)克之。夫大国,难测(50)也,惧(51)有伏(52)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3),故逐之。”

三、注释

(1)战:战略,战术。(2)师:*队。(3)伐:攻打。

(4)战:迎战。(5)见:拜见。(6)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

(7)谋:商量。(8)间:参与。(9)鄙:鄙陋,目光短浅。

(10)以:用,靠。(11)安:养。(12)弗:不。

(13)专:独自占有。(14)以:把。(15)对:应答。

(16)遍:遍及。(17)从:跟从。(18)牺牲:指猪、牛、羊等。

(19)帛:丝织品。(20)加:虚夸,谎报。(21)以:按照。

(22)信:诚实。(23)孚:使人信服。(24)福:赐福,保佑。

(25)狱:案件。(26)虽:虽然。(27)察:明察,弄得清清楚楚。

(28)情:实情。(29)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30)属:类。

(31)以:凭借。(32)之:他,代指曹刿。(33)鼓:击鼓。

(34)败绩:*队溃败。(35)驰:驱车追赶。(36)视:察看。

(37)辙:车轮压出的痕迹。(38)轼:古代车厢前用做扶手的横木。(39)望:眺望。

(40)逐:追赶,这里指追击。(41)既:已经。(42)克:战胜。

(43)故:原因,缘故。(44)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45)作:振作。

(46)再:第二次。(47)竭:尽。(48)盈:充满。

(49)故:所以。(50)测:估计,预料。(51)惧:害怕。

(52)伏:埋伏。(53)靡:倒下。

四、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派兵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让当政的人去商量吧,(你)为何去参与呢?”曹刿说:“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他问道:“您凭借什么跟齐*队作战?”庄公说:“吃的穿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应答说:“这种小恩小惠并没有遍及到全体百姓身上,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谎报,一定按照实数(上报)。”曹刿应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审理)。”曹刿应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齐、鲁两国的*队在长勺开战。庄公将要(下令)击鼓。曹刿说:“不可以。”齐*队击过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队大败。庄公将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察看了齐*战车留下的痕迹,登在战车前眺望齐*,说:“可以了。”于是(下令)追击齐*。

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战胜的)原因。(曹刿)应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和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耗尽。敌人士气耗尽,我*士气高涨,所以战胜了齐*。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恐怕有埋伏。我察看发现齐*战车痕迹混乱,远远望见齐*战旗也倒了,所以追击他们。”

五、字词

1.字音、字形

曹刿(guì)间(jiàn)鄙(bǐ)小信未孚(fú)忠之属也乘驰辙夫(fú)战彼竭我盈望其旗靡(mǐ)

2.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间参与隔开,不连结。加虚夸,谎报增加

狱案件监狱信诚实诚信

牺牲指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安养安稳

狱案件监狱,关押犯人的地方福赐福,保佑幸运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男子的统称可以可以,凭借许可,可能

鄙鄙陋,目光短浅卑鄙,道德品质恶劣师*队老师,师长

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忠诚、忠心

3.一词多义

故公问其故(原因)故逐之(所以)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

从民弗从也(跟从)战则请从(跟随)以何以战(凭借)必以信(按照)

4.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六、理解*默写

故事发生的背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鲁**的时机:彼竭我盈。

鲁*追击齐*的时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忠之属也”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的句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的句子:夫战,勇气也。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准备(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

说明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一件事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文中叙述了利于*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文中还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

从鲁庄公的三次答话中可以看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的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本文的线索:远谋。

七、简答题

1.概括全文的主旨。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和卓越的*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2.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写战前。记叙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写战中。记叙鲁*与齐*战于长勺,击溃敌*的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记叙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事见解。

3.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曹刿--有深谋远虑的*远见、敢于负责的态度,沉着果断,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卓越的*事才能的爱国的平民*事家。

鲁庄公--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上无能,*事上无知,急躁、轻率;他敢于并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是一个较为开明的国君。

4.出自本文的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5.本文的对比手法是怎样运用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将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这样可以突出曹刿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事才能。

6.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忠于职守是当今社会每位公民必备的素质,我们都要做到忠于职守。

7.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注重战前的准备,强调的是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战略思想。

②战中采用了“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的*事指挥才能。

③战后通过他的论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的原因,又进一步表现了他的“远谋”。

8.文章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是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面对双方对峙交锋是略写,这样安排有力地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9.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①有功劳--鲁庄公知人善任,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他有一定的功劳。

②没有功劳--他是一位平庸鄙陋的君主,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上,可见他*上无能;作战中他急切求战,说明他*事上无知,所以他没有功劳。

10.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第3篇:中考语文《曹刿论战》必背知识点归纳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入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一定按照实情相报。”曹刿回答:“小的信用,不能被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一点去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作战。庄公将要击鼓进*,曹刿说:“不可以。”(等到)齐国的*队三次击鼓进*(后),曹刿说:“可以了。”(于是)齐*大败。庄公将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以。”曹刿从车马上下来查看齐*队车轮辗出的痕迹,登上车马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眺望齐*队,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队。

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其中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队。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我)担心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辗出的痕迹混乱,看见他们的*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

1、曹刿:又名曹沫。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队

4、伐:*,攻打。

5、我: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8、间(jiàn):参与。

9、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10、乃:于是,就。

11、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后文“可以一战”以字同此解。

1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3、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4、徧:同“遍”,遍及,普遍,普及。

15、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6、加:虚报夸大。

17、孚(fú):信任。

18、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9、狱:诉讼案件。

20、察:明察。

21、情:(依据)实际判断。

22、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忠,本职。属,类,一类。

23、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可:可以;以:凭借。

2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25、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6、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队出击。

27、败绩:大败。

28、驰:驾车马(追击)。

29、辙(zhé):车轮辗出的痕迹。

30、轼:车厢前的横木,作扶手用。

31、遂:于是,就。

32、逐:追赶,追击。

33、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攻下。

34、夫(fú)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5、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

36、再:第二次。

37、三:第三次。

38、盈:充满。这里指旺盛。

39、伏:有埋伏。

40、靡(mǐ):倒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