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可打印(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思维题)

1、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会正确的读、写小数。

4、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归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学法:

教师指导点播、精讲。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多练习。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开展教学

1、引入小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出示课件)文具。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好的,请同学们把这些文具按价格分成两类

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

教师出示自己的分类。

书包:45元。

钢笔:3.50元

剪刀:12元

橡皮:0.20元

彩笔:3元

曲别针:0.15元

3、引入课题

象3.50、0.20、0.15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这个小点叫做小数点,(板书3.50、0.20、0.15)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小数

1、试读小数

师:生活中处处有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请大家读一读屏幕上的商品价格

教师提问: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让学生完成屏幕上填括号。

总结:小数的读法。(结合板书的小数学生再读)

2、你还在那里见过小数?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肯定。

3、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小数知识,大家想了解吗?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搜集的小数知识图)

4、小结:看来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用小数表示价格,还可以表示质量和长度等。

三、探究新知,教学例题

1、汇报自己的身高

学生汇报后教师说,刚才同学们都是用米和分米或者是米和厘米作单位,如果我们只想让自己的身高用米做单位,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呢?现在同学们可以自己自学来解决这个问题。

2、自学提示

(1)仔细阅读课本89页上的例1,想一想,用你学过的知识写出用分数和小数表示的数。

(2)你发现什么问题,在小组说说,并想办法解决。

(3)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做一做,填一填,完成课本中的括号内容。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师生交流

板书: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1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7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7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1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3米

18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8米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是3分米)

6、出示89页做一做,让学生填在书上,全班交流。

四、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1、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做完后师生交流

2、试一试我能行

学生口答,师生肯定

五、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并且会读小数,知道了小数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相信同学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掌握更多的小数知识。

2、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1、能识别小数,正确得读写小数。

2、知道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学难点:

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导入

2、看学习用品价格并调整价格

(1)课件出示:书包4500元油笔320元铅笔40元橡皮25元师:你觉得这些商品的价格合适吗?不改变原有数字,你能试着调整价格吗?

(2)汇报:

板书:45.00、3.20、0.40、0.25

(3)整数与小数的比较

师: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呢?你发现了吗?

3、揭示小数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小数的读写

1、认识小数点

师:分数中间的那条线我们叫它分数线,那么小数中间的小数点你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小数点

2、小数的.读法

(1)同学试读上面的小数

(2)读小数时你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法

举例:18.18读作:十八点一八

(3)练习开火车读小数

3、小数的写法

(1)生试着说说如何写小数

举例:十二点七五写作:12.75(强调小数点的书写位置)

(2)练习写小数

(二)理解小数的实际含义

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

(1)出示主题图价格表

(2)试填价格表

(3)揭示小数在价格中的意义(小数点每一位都表示什么)

(4)找找书上文具盒里的小数

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师:你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师:一米有多长?一分米呢?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课件出示:一米长的线段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

师:写成小数是0.1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板书:分米)

师:3分米表示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

练习:0.8米是()分米.0.7米是()分米5分米用小数表示是()米.

同学互说

(2)认识两位小数

师:一厘米有多长?米和厘米有怎样的关系?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

师:写成小数是多少呢?(0.01米)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什么?(厘米)

师:3厘米呢?18厘米呢?

练习:33厘米是()米?0.72米是()厘米?

(3)比较这两组小数有什么区别?

(4)说自身的身高如何用小数表示.

(5)揭示小数在长度单位中的意义

举例:1米31厘米=1.31米

(三)质疑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说一说

(1)老师这个月的手机费是85.50元,就是()元()角.

(2)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3)小明买了一盒牛奶,用了两个一元和一个5分,这盒牛奶()元.

2、猜谜语

(1)长颈鹿高度可达5.8米.

(2)丹顶鹤体长1米20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

(3)大象高度可达3.5米,.重可达5.25吨.

师;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你想说些什么?

3、游戏:蜜蜂采蜜

4、拓展:用2、6、8加小数点能组成多少个小数?

四、课堂小结,浅谈收获

3、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蚀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思维题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4、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蚀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5、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6、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 ,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xx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师: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帖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帖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组有6颗帖,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我们组有6颗帖,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我们组有6颗帖,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帖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帖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7、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练习本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学习新知(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请典型案例同学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

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是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师板书:12÷4=3

除号

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完成板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除号的由来(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12÷4表示什么?

8、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练习本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三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可打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学习新知(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请典型案例同学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

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是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师板书:12÷4=3

除号

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完成板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除号的由来(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12÷4表示什么?

(12÷4表示把12个竹笋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

师: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个竹笋,4表示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3表示每个盘子里有3个竹笋)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出示课件上由例题改写的3道题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x)个,除法算式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x)个,除法算式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x)个,除法算式

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读作:8除以4等于2;9÷3=3读作:9除以3等于3;

6÷2=3读作:6除以2等于3;15÷5=3读作:15除以5等于3;

16÷4=4读作:16除以4等于4。

2、课件呈现教材13页做一做第1题

师: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动手用连线的方式来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师:根据分的结果,大家写出了除法算式15÷5=3

师:谁来说一说15÷5=3表示的含义?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已经理解了除法算式所表达意思,真不错。

四、课后作业。

9、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的例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学习指导:

一、自主准备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

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三、自主质疑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认识温度计

知道测量气温要用什么吗?(出示温度计)谁能把温度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温度计的结构、计量单位、类型、表示温度的方法等)

2.交流例1

(1)出示例1,全班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以这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为例,说一说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气温,正数和负数又是怎样读和怎样写的?

(3)全班交流。(以0摄氏度为标准,0摄氏度以上用正数表示,0摄氏度以下用负数表示。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 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我们以前认识的数都是正数。而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

10、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士标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感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承前启后

1、出示主题图。教材第2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 和 2℃ 各代表什么意思?)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引领

1、教学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2℃表示零下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2℃表示零上2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读作:三摄氏度。

(2)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3、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11、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第87页例1、例2,8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12、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第87页例1、例2,8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13、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的例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学习指导:

一、自主准备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

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三、自主质疑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认识温度计

知道测量气温要用什么吗?(出示温度计)谁能把温度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温度计的结构、计量单位、类型、表示温度的方法等)

2.交流例1

(1)出示例1,全班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以这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为例,说一说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气温,正数和负数又是怎样读和怎样写的?

(3)全班交流。(以0摄氏度为标准,0摄氏度以上用正数表示,0摄氏度以下用负数表示。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 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我们以前认识的数都是正数。而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

14、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士标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感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承前启后

1、出示主题图。教材第2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 和 2℃ 各代表什么意思?)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引领

1、教学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2℃表示零下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2℃表示零上2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读作:三摄氏度。

(2)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3、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15、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复习课》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课本第六册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础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

学生准备:答题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是些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可二年级的两位同学却因为自己的高矮闹矛盾,你们愿意用自己学的知蚀帮助他们吗?

师:事情是这样的,二年级体检后王东的身高是1.3米,李明的身高1.30米, 他们都说自己高。(课件演示)

引导学生判断并说说判断方法。

师:在判断时,你用到了哪些知守?

师:对,咱们班的同学真棒,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别人了。

师:看到这些小数又让你想起有关小数的哪些知识?

师:很好!今天咱们就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帮助低年级同学解决问题创设复习情景,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就有数学。引出复习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建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本再梳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汇报整理成果,教师随机引导,板书:

小数的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结合板书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师:谁能说一说你身边的小数?

指名回答后,说说自己小数的意义。

然后进一步让学生同桌间写小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两种商品的价格,引导学生算出两种商品一共多少元?

再板书两名同学的身高,先让学生比较,再计算他们相差多少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复习小数初步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知识的能力,以身边的小数为例,体现数学知蚀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师:同学们对小数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随老师到商店走一走一吧

课件出示:商店的一角

1、复习小数的读法

师:谁能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想一想读小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小数点左边的数按整数读法去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按顺序读数字。

2、复习小数大小的比较

小组内任选两种商品比较大小,并说说比较的方法。

集体汇报,订正,明确小数各个数位表示的意义。

3、复习小数的加减法

任选两种商品计算一共用多少元。

一种商品比另一种商品贵多少元。

买一包饼干和一包瓜子,带10元钱,够吗?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用5、0、7、和6这几个数字写出下面的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1、小于1而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大于7而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设计意图:以超市购物这以活动进一步复习小数读法,比较,计算,感知小数含义,并重视生成资源的运用,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一)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的闯关太棒了,一起来摘星大擂台吧。

师: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题卡,开始吧。(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

一、填空(6颗★)

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六点七七千米,写作( )千米;

2、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它的高度可达3米5分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3、一种书包商店标价是56.50元,也就是( )元( )角( )分。

4、比较大小。0.47( )0.49 0.65( )0.56 1.1米( )110厘米

5、把下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起来。

6.5 6.05 6.65 6.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大于5小于6的两个小数( )、( )。

二、判断对错(5颗★)

1、小数都是比1小的数。( )

2、大于2小于3的小数有9个。( )

3、30.20元表示30元2角。( )

三、计算(8颗★) 1.4-0.8 7.8+0.5 3.8-1.9 6+0.6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16颗★)

1、一本《童话故事》定价6.4元,一本《动脑筋大王》定价12.7元。

(1)《童话故事》比《动脑筋大王》便宜多少元?

(2)他各买一本书,20元钱够不够?

2、一根绳子剪去2.5米后,还剩1.7米,这根绳子原长多少米?

3、8路车从儿童公园到火车站一共有20公里,10公里以内票价1元,每增加1公里增加0.2元,小东坐车走了12公里,他应该付多少钱?

(二)评价完善

生做完题后,交流展示。师:谁是今天的摘星擂主?

师:这节课自己表现的如何?那些地方让你很满意?哪些地方还需要继续努力?你打算以后怎么办?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题目,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综合性的巩固掌握,正确的评价自己,别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16、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探究怎样把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和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渗透转化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时,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渗透了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再看看我们使用的黑板有多长(学生估测黑板的长度)。要想准确地表示它的长度,需要进行测量。

2、量一量。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组1:黑板长2米多。

组2:量出2米后还多出36厘米。

组3:量出是2.36米。

3、交代学习目标,引出新课。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探究新知

(一)探究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剩余的36厘米怎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呢?

3、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在探究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4、归纳学生的方法。

(1)多出36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1厘米,即1米=100厘米,1厘米=米。36厘米=米,也就是0.36米。

(2)在把36厘米转化成0。36米的过程中,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

5、师生共同总结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根据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先把低级单位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

6、尝试练习。

12克=千克=( )千克

500克=千克=( )千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获取新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