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2课《手指》教案一等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2课《手指》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2课《手指》教案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2课《手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拇、弦”等14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拇、搔”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搔痒、窈窕、爱憎、养尊处优”等词语。

  2、默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感受语言的风趣,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谜底汲取: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猜谜语吧,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谜底是人身体的一个器官:“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谁猜到谜底了?(你们真聪明,谜底就是手。)

  2、问题交流: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们用这双灵巧的小手写字、画画、弹琴、打球……你或许用这双灵巧的小手帮助别人而得到过老师的表扬,你或许用这双灵巧的小手淘气惹祸被爸妈批评……这双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你仔细观察过这些手指吗?(学生自由发言。)你用心思考过这些手指吗?(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观察和思考你发现过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自己身上或身边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作家丰子恺就通过仔细观察手上的五根手指有所发现并借此写过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22、手指,学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丰子恺: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他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叙述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学生读准“关节、拇指、瘙痒、强硬、试探、冒险、窈窕、秽物、接触、螺丝、纽扣、相貌、堂皇、贴身、冲撞、渺小、附庸、养尊处优、功劳、鼻涕、团结”等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集体讨论。

  (2)指名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叙述的?(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标出描写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

  (2)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①大拇指:

  a、短处: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姿态不美)

  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讨好的事轮不上他。)

  b、长处:大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来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他揿门铃。(最肯吃苦。)

  ②食指:

  a、短处: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直直落落。)

  b、长处: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机枪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他主干的。(复杂、机敏。)

  ③中指:

  a、短处: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并不出力。)

  b、长处: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的幸福。(地位最优、相貌堂皇、曲线优美,养尊处优。)

  ④无名指和小指:

  a、短处: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b、长处: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2)指明五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读描写五根手指的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风趣。

  1、课文的语言很风趣,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画出文中风趣的语言进行体会。

  2、全班交流,感受文中分区的语言。

  (1)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来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他揿门铃。(“死力”“拼命”“用劲”一个吃苦耐劳的大拇指活脱脱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利用排比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2)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轮不上”“呆呆”让人感觉到大拇指的委屈的同时感受到他工作踏实、对人忠诚却不好大喜功的优秀品质。)

  (3)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利用排比句表现了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4)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由他主干的。(“必须”“虽有……终是……”写出了食指在五指中的重要地位。)

  (5)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借用小说中人物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中指的优越地位。)

  (6)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的幸福。(运用拟人的写法表现了中指“养尊处优”。)

  (7)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把一个好大喜功的中指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8)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一扬“多用于”,一抑“而已”,耐人寻味。)

  (9)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3、教师引读。

  (1)我是大拇指,我在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我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我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我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我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我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我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我翻书页;要进门——叫我揿门铃。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我。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我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2)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我食指。我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我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我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我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我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我消受的机会最多。我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我,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我主干的。

  (3)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我中指。我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我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我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我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我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我一人的功劳,其实我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我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4)我们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我们了。我无名指本身的用处——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我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我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我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我们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我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4、表演读——“五指争论”。

  (1)小组同学分工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

  (2)推荐学生表演给全班同学看。

  5、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学习末段,读文明理。

  1、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哪根手指的性格最像你或班级里的同学?写在这段话的旁边。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或他人最像哪根手指?

  3、全班交流,说想法,说理由。

  (1)具有大拇指特点的人:有的同学按时完成值日,值日时抢着做脏活累活;学校组织大扫除时,有的同学主动挑选繁重的劳动任务……就像吃苦耐劳的大拇指。

  (2)具有食指特点的人:班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学习委员辅助老师,带动和帮助全班同学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文艺委员和老师密切合作,组织各种文艺节目,活跃班级气氛,创造力浓厚的文化氛围……他们就像食指一样机敏能干。

  (3)具有中指特点的人:班里也有个别的“小公主”“小皇帝”,每逢做事,名义上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嘴上招呼得很响,其实做事时往往退在一旁,让别的团学去出力,他只在旁边略为扶衬而已。就像中指一样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4)具有无名指和小指特点的人:有的同学学习很好,老师和同学们对他们的评价也很高,可是由于缺乏锻炼,除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能力很差,遇到劳动、运动会、文艺汇演等集体活动时他们只是其他同学的附庸。他们就像无名指和小指一样能力薄弱。

  4、朗读课文具体描写五指特点的段落,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5、作者从这五根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学生齐读。

  (2)引读思考: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交流: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能举例说说吗?(学生各抒己见)

  (4)教师评议并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正如作者所说的,只要五根手指能够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我们人类更是这样,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了本单元的两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了课文中语言的风趣,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欣赏短文中风趣的语言,感悟短文中蕴含的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

  (作者:王凡选自:福州日报)

  2、 《五官争功》是1987年1月28日晚(腊月二十九)进行直播演出的1987年丁卯年度第五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央视春晚)上,由马季创作,并与刘伟、冯巩、赵炎、王金宝一起表演的五人群口相声。该相声采用拟人化的表现形式,通过作者马季的一个梦作为事情起因,用四个演员分别扮作作者的嘴、眼、耳、鼻,并通过它们与作者的争论及它们四方的相互争辩作为背景来构成包袱随即产生笑料,进而表达该作品的思想主题的,所以显得生动自然又妙趣横生,在新颖的比拟中给人以新的思考。从艺术构思、结构安排、包袱设计与文学品位来看,这是群口相声中的一篇佳作。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欣赏这一相声,感受演员们的风趣语言,受到启发和感染。

  3、我们每人都有五官。请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注意恰当地运用风趣的语言。

2、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2课《手指》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

  杨氏之子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按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意图导入(8)分钟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自由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互相交流:

  以上句子具有什么特点?(都是文言文,也叫古文。)

  3.交流古文:

  (1)古文中“曰”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的意思。)

  (2)“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吾)

  (3)那么“你”在文言文中怎样说?(汝)

  (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怎么说?(孺子可教也。)

  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指名多个学生背诵《自相矛盾》。)

  5.谈话导题: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学生齐读课题。

  6.理解课题:“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之”的。“子”儿子。“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7.了解《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8.简介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9.教师范读课文。

  交流文言文名句,联系以前的学习的文言文,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回忆以前了解的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教学重点生字。

  (1)“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

  (2)有两个多音字要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g”。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节奏。

  2.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3.教师领读,学生再读。

  4.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现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学生首先遇到的困难。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朗读,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2课《手指》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梅花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题

  梅花魂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葬、腮”等1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3、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学习梅花的这种品格。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学习梅花的这种品格。

  教学

  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葬、腮”等1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课件出示梅花的图片,并配字幕: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飘来阵阵的香气。

  2、播放完毕后引导谈话:

  同学们,欣赏了优美的梅花图片,阅读了图片下的字幕,你想到了哪一首古诗?(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从这首古诗,你了解到什么?(这首诗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3、总结导题:在我国,梅花,因为它所代表的品格,历来都为文人墨客所钟爱。这节课,我们就和作家陈慧瑛一起,通过一篇课文,了解发生在一位华侨老人身上的与梅花有关的几件事,感受这位华侨老人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梅花魂)学生齐读课题。

  4、交流解题:

  (1)你能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吗?(本文中的“魂”是指崇高的精神。“梅花魂”就是梅花崇高的精神。)

  (2)弄懂了课文题目的意思,再来说一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想了解些什么?(梅花具有什么样的崇高精神?作者围绕梅花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以梅花图片及其古诗字幕引发交流,创设出优美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初步感受梅花的美,激发了学习参与课堂活动兴趣。

  了解与梅花有关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新课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标记。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7]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指名领读,全班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描写了与梅花有关的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因梅花而想到外祖父。

  第二部分(第2—15自然段):回忆与梅花有关的一些往事,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和他所珍藏的梅花图,表现了外祖父时刻思念祖国。

  第二层(第4—15自然段):写临别回国前,外祖父送给“我”梅花图和绣着血色梅花图案的手绢。赞扬梅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老华侨热爱祖国的情怀。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照应开头,写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赞扬华侨的爱国精神。

  四、细读课文,了解事情。

  1、课文主要写了外祖父的几件事?

  (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圈画出文中描写与外祖父有关的几件事,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了解和体会。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根据交流结果归纳。

  [出示课件10]

  ①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

  ②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

  ③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

  ④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

  ⑤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血色梅花图案的手绢送给“我”。

  2、以上五件事中,哪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中的五件事,独立思考,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2)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从“‘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这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在识记生字、理解词语的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方法进行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五件事,初步感受到这位漂泊他乡的华侨老人挚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辨字组词。

  侨()缕()绢()甚()

  骄()楼()涓()其()

  梳()衰()稠()眷()

  流()哀()绸()着()

  二、选字填空。

  竟竞境

  (1)想不到外祖父()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2)智力()赛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了。

  (3)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4)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凉飕飕的。

  (5)保护环(),人人有责。

  三、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拉:A用力使东西朝自己所在的方向或某处移动;B用车载运;C拖长;D闲谈;E牵累、拉扯;F拉拢、联络;G帮助。

  1、老师拉长声音说话。()

  2、妈妈正和保姆拉家常。()

  3、现在,他有困难,我们应该拉一把。()

  4、小东正和看门的大爷拉交情。()

  5、船快开了,母亲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

  [答案]

  一、辨字组词。

  侨(华侨)缕(一缕)绢(手绢)甚(甚至)

  骄(骄傲)楼(高楼)涓(涓涓细流)其(其中)

  梳(梳理)衰(衰老)稠(稠密)眷(眷恋)

  流(流水)哀(悲哀)绸(丝绸)着(看着)

  二、(1)竟(2)竞(3)境(4)竟(5)境

  三、1、(C)2、(D)3、(G)4、(F)5、(A)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2、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学习梅花的这种品格。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说说课文描写的外祖父的五件事,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五件事,初步感受到这位漂泊他乡的华侨老人挚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学习梅花的这种品格,深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3、[出示课件3]故乡的梅花又开了。一年一度,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学生朗读,交流感悟。)(板书:引起下文。)

  检查交流课文描写的外祖父的五件事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借此提出学习要求,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感悟爱梅,感受品梅。

  (一)感悟外祖父珍爱梅花。

  1、引导交流:课文中的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板书:珍爱墨梅图)

  2、课件出示有关内容。[出示课件4]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幅画而已,有什么稀罕的呢?

  3、指名读这段话。小组交流:外祖父对梅花的热爱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偶尔摆弄古玩老人也不甚在意和分外爱惜墨梅图家人碰也碰不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母亲:‘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①通过老人的语言“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感受外祖父对“我”的慈爱,从对比中感受到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

  b、指导学生用严厉的语言读好外祖父的话,从严厉的语言中感受到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

  ②通过老人的行动“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感受到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

  b、指导朗读,读好“轻轻”“慢慢”,在朗读中表现出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

  4、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5、交流过渡:

  (1)问题交流:“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幅画而已,有什么稀罕的呢?”你能揭开作者心中的疑问吗?(学生各抒己见。)

  (2)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有关内容,解开作者心中的疑问。

  (二)感受外祖父品味梅花。

  1、引导交流:课文中的哪件事最能解开作者心中的疑问?(板书:赠送梅图)

  2、课件出示有关内容。[出示课件7]

  “是啊,……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3、探究交流。

  (1)外祖父赞美梅花的这段话讲了哪几层意思?(第一层是赞扬梅花那种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第二层是说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那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第三层是对外孙女的勉励,希望她学习梅花的品格。)

  (2)外祖父说的这段话中的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3)外祖父珍爱梅花是因为梅花色彩鲜艳吗?(不是。)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4)课件突出显示“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并交流:

  ①梅花的秉性是什么?(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也是谁的秉性?(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②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③从外祖父对赞美梅花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人赞梅花,实际上是在赞美什么?(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精神和不肯低头折节的气节。)

  (5)从“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一句中你感受到什么?(这句话说出了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的目的——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秉性和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4、读了外祖父的这段话,谁能把对课文题目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说给大家听?(《梅花魂》中的魂,在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鼓励学生试着用外祖父的语气读好这段话。

  6、谈话过渡,从外祖父分外珍爱墨梅图我们感受到一个华侨老人对祖国深厚的爱。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教“我”读唐诗宋词经常流下眼泪;外祖父因为不能回国而呜呜地哭了;送“我”上船时眼含泪水。)

  三、读“三哭”,悟真情。

  (一)一哭:[出示课件10]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1、学生默读上面一段话,指名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板书:吟诗落泪。)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探究:

  (1)从外祖父“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感受到了什么?(外祖父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表达了外祖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目的还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2)你能说说对课文中提到的诗词的理解吗?(这些诗词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3)读到一些诗句“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是因为什么?(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所以伤感地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二哭:[出示课件15]

  有一天,母亲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中国去!”

  …………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鸣呜呜地哭了起来……

  1、学生默读上面一段话,指名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板书:不能回国。)

  2、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从外祖父因为不能回国体而难过地哭了,感受到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感受到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段话,在分角色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三)三哭:[出示课件16]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

  ……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1、学生默读上面一段话,指名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板书:递梅花巾。)

  2、从“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一句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是思乡的深情和不能回国那孤独的痛苦,一下子使外祖父变老了许多。)

  3、读“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一句话,思考:外祖父让“我”带回的只是一块手绢吗?(外祖父让“我”带回的不只是一块手绢,外祖父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眷恋。

  四、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出示课件17]

  当年的我,……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心哪!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板书:照应开头)

  3、再读这段话,结合全文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4、女生朗读课文的开头,男生接读课文的结尾。

  五、学习写法。

  1、快速默读全文,感受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1)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文章抓住外祖父的五件事进行叙述,在叙事中表达了外祖父喜爱梅花、赞颂梅花品格以及通过梅花寄托的热爱祖国之情。

  ②语意含蓄,感情深厚,借物抒情,充分地揭示了课文题目“梅花魂”的含义。

  ③文章在写法上首尾呼应,结构非常严谨。开头写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板书:眷恋祖国)

  2、指导朗读。

  (1)谈话引导:本文语句含蓄,感情深沉,首先要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进行有感情朗读,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舒缓,语速不能太快。

  (2)学生练习感情朗读全文。

  通过问题交流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梅花在外祖父心中的地位,使学生初步懂得梅花的含义。了解字词的作用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对学生写作手法的积累,并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引导学生感受梅花的精神和品格,更加了解了梅花的深层含义,理解“魂”字的含义,懂得“魂”指的就是梅花精神,是外祖父的一颗爱国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导语相照应。

  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读写结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梅花魂》一课以梅花为线索,课文由故乡梅花的开放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作业。

  (1)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产生了无尽的思念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请收集并诵读有关的诗文,并和同学进行分享。

  (2)学唱歌曲《我的中国心》《红梅颂》。

  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中描写的人和事,升华了文章表达的情感。

  板书

  内容

  引起下文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梅花魂不能回国眷恋祖国首尾呼应

  赠送梅图

  递梅花巾

  照应开头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被选答案的序号处画“√”。

  1、能书善画

  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③友好,和好;④擅长,长于;⑤容易,易于。

  2、颇负盛名

  ①背;②担负;③依仗;④遭受;⑤享有;⑥失败。

  3、独在异乡为异客

  ①有分别,不相同;②奇异,奇特,特别;③另外的,别的;④惊奇,奇怪;⑤分开。

  4、愈是寒冷

  ①(病)好;②较好;③叠用,跟“越……越”相同。

  二、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正重其事()颇副盛名()蜡月天气()

  眷峦祖国()好好宝存()顶天力地()

  三、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例:叶明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叶明说,他长大了要当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吴小东说:“我要像小明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句意,在括号里画“√”。

  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A、赞美梅花不怕寒冷,生命力强,象征着中华民族。()

  B、梅花争在别的花之前开放,象征着中华民族。()

  五、阅读《梅花魂》片段,回答问题。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母亲:“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幅画而已,有什么稀罕的呢?

  1、仿照句子“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用“分外”写一句话。

  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这两句话前后形成了明显的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④ 2、⑤ 3、③ 4、③

  二、正重其事(郑)颇副盛名(负)蜡月天气(腊)

  眷峦祖国(恋)好好宝存(保)顶天力地(立)

  三、吴小东说,他要像小明那样关心集体。

  四、1、(B)

  五、1、远处,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绿树成阴,又有花儿映衬,把整个山峰打扮得分外妖娆。

  2、对比外祖父特别珍爱那幅墨梅图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阅读,感受文本。

  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读中主动用心的感受课文内容,加深阅读理解和情感体验,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并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对学生的阅读交流及时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对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与同学、与教师、与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鼓励学生继续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阅读习惯。

  通过阅读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到课文以“梅花”为线索,讲述了作者由梅花想到外祖父,透过吟诗落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悲哀落泪、赠送梅图、赠送梅花手绢这五件事,感受到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体会到这位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二、借助课件,补充资料。

  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让学生欣赏梅花的图片并朗读感悟与梅花有关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在吟咏古诗词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从梅花的秉性来了解外祖父的思乡情怀就水到渠成,学生从梅花的秉性来了解中华民族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也顺理成章。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教师参与课堂活动的频率过高,教师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过长,教师参与课堂活动所涉及的内容过多。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自由的空间。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在主动探究中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并自觉得到情感的熏陶。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梅花魂》一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华侨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了”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最后又借梅花点明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本课的重点是借外祖父的几件事的描述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爱梅花就是热爱中华民族,爱梅花就是热爱祖国。课文中写的外祖父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之情,如,对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分外爱惜,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血色梅花图案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对小学生来讲,本课的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与外祖父有关的具体事例感受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外祖父挚爱梅花中感受外祖父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二是准确理解文中提到的外祖父教外孙女的几首诗词,感受其中表达的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表达了诗人王维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能回来吗?(“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作者写眼前景物,观落花轻飘,细雨蒙蒙,触目伤情,用“轻描淡写”的笔法,融情入景,明写景,实写人的愁怨。

  三是准确理解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感悟其中表达的情感。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赞扬梅花那种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第二层是说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那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第三层是对外孙女的勉励,希望她学习梅花的品格。

  四是理解课题。《梅花魂》中的魂,在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陈慧瑛,女,1946年生于新加坡星岛,归侨,祖籍福建厦门。厦门市作家协会__、厦门市文联副__。

  著有作品集《梅花魂》《无名的星》《一花一世界》《展翅的白鹭》《厦门人》《生命的田园》《芳草天涯》《神奇的绿岛》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东南亚: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细长部分叫马来半岛。

  星岛:

  星岛,新加坡的别称。位于东南亚,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

  华侨:

  华侨是指旅居国外的中国人。“华”与“侨”,就其中一词的含义来说是明确的。“华”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寄居、客居之意。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人称为“侨人”和“侨士”。随着移居国外人数的激增,“华”“侨”二字就被联系在一起,用来称呼在国外寄居、客居的华人。

  相关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宋代: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陈慧瑛回国

  祖籍地是厦门同安丙洲的陈慧瑛出身于书香世家,她是著名爱国将领陈化成将军的嫡系第五代孙,祖父是前清秀才,外祖父是前清举人,自祖父这一代开始出洋到新加坡,经过努力与奋斗,陈家已经是新加坡无人不晓的华侨领袖。

  自小生活在这样家境的陈慧瑛,因为聪慧也备受疼爱,她熟读经书,9岁便能写诗。从小,陈慧瑛便受到祖辈们去国怀乡情结的耳濡目染,但对年幼的她来说,祖国只是地图上一个模糊的概念。终于,1959年,陈慧瑛的外祖父──新加坡著名的富商、爱国华侨洪镜湖先生把最疼爱的外孙女送回了祖国。这一送,有两个目的──一是让陈慧瑛回来探望居住在厦门鼓浪屿的祖母;二是希望陈慧瑛能回来传承中华文明,他不希望陈慧瑛变成黄皮白心的“香蕉人”。

  带着外祖父多年珍藏的“墨梅丹青”图,陈慧瑛踏上了回国的路途。这一别,她便再也没见过外祖父。

  在太平洋上航行了7天7夜的陈慧瑛和母亲回到了厦门。很多年以后,历经艰辛的陈慧瑛才明白,为什么外祖父要让她带着这一幅画回国,傲雪而立的梅花正是老人爱国之心的写照,也是外祖父对她的寄望。陈慧瑛把这些写进了她的文章《我的梅花魂》中,入选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的此文,写的正是陈慧瑛的家人以及她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偶然()()爱惜()()

  希罕()()快乐()()

  二、将下列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

  2.一枝梅花,有什么希罕呢?

  3.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三、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不是打比方的句子,是的在括号里画“√”,不是的画“×”。

  1、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重点段落品析。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给下列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保存(cún chún)骨气(gú gǔ)秉性(bīn bǐng)

  2、用“”画出文中的排比句;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别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3、梅花与、并称为“岁寒三友”。你能写出一首描写梅花的诗句吗?

  4、“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中的“他们”是指。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人吗?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八、“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一句中的省略号省略了神态、语言等。现在请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把省略的内容写出来。注意写出对祖国无限思念的感情。(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偶然(经常)(偶尔);爱惜(糟蹋)(爱护);希罕(普遍)(希奇);快乐(痛苦)(欢乐)

  二、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得的。2.一枝梅花,没什么希罕。3.这就是您最宝贵的画。

  三、1、(×)2、(√)

  四、1.cún gǔ bǐng 2、保存大抵欺凌

  2、排比句: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比喻句: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仿写排比句示例:春天像一首歌,歌里有小河的流水声和鸟儿的叫声,还有小朋友们的笑声;春天像一个魔术师,它变来了飞翔的小燕子,给天空带来生机;春天像个闹钟,叫醒冬眠的动物,唤醒沉睡的小草。

  仿写比喻句示例:春风像一只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3、松竹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中华民族史上有气节的人物郑成功、戚继光(答案不唯一)

  八、示例:看到外祖父这么伤心,我紧紧地抱住了已经泪眼模糊的他。外祖父停止了哭声,他努力地向窗外望去,向祖国的方向望去。并自言自语地说:“我又看到长江黄河了,我又看到万里长城了。”似乎外祖父早已飞回了祖国,脸上竟然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4、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2课《手指》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祖父的园子》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祖父的园子》,感知园子的世界。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著名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曾经写下了这样的感受——“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2.自由交流: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童年是纯真的,充满童真稚趣的,自由的,快乐的……周围世界对儿童的关爱、包容也给童年带来温暖,于是一切的美好便融人了童年的生命,成了我们学习、生活乃至生命的起点,同时也是我们最后的栖居地。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就记录了这样的感受。在萧红的记忆里,难以忘却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童年的记忆,走进《呼兰河传》节选的——《祖父的园子》。(板书: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引导:“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的总体目标要求。在这节语文课上,我们又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再现《祖父的园子》呢?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读”来再现“祖父的园子”。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读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作为高年级同学,我相信你们事先一定预习并朗读过课文了。课文一共20个自然段,请选择在预习中,自己认为读的还不够充分的,或者特别喜欢的段落,朗声地读一读。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并进行朗读。

  5.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1)交流读好第1自然段。①指名学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

  ②学生自由评价,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朗读第一句话时,应该特别注意顿号之间的停顿。注意词语间的停顿,读出句子停连的节奏。

  ③学生朗读体会顿号停顿的节奏。(课件突出显示: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中我和祖父的对话。

  ①指名学生朗读这几个自然段的人物对话。

  ②学生自由评价,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这是作者和祖父祖孙俩的对话。朗读时候应该注意萧红和祖父年龄的不同。

  ③学生分角色朗读萧红和祖父的对话。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自然段。

  ②学生自由评价,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这一自然段是课文中最长的一部分。朗读时不仅要注意标点的停连,还要注意内容的停连。

  a.(课件突出显示: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我发现刚才同学在读这个地方的时候,在两句话中间的句号处停顿了一下,这是因为什么?(一句话结束了,句号处应该停顿;花儿写完了,下一句又换做写鸟了,应该停顿。也就是说朗读的语气要根据标点和朗读的内容确定停和连。)

  学生练习朗读。

  b.(课件突出显示: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我发现刚同学读这个地方时,中间的句号处是连着读的。这又是因为什么?(几句话写的都是一种景物,朗读时,要注意连在一起。)

  ③学生练习朗读这一自然段。注意根据标点和内容的异同,该停的时候停,该连的时候连。

  (4)交流发现。

  ①通过阅读课文,你发现在祖父的园子里都有些什么?(学生思考。)

  ②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a.祖父的园子里有花儿、鸟儿、虫子。

  b.祖父的园子里还有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c.祖父的园子里还有蜜蜂、蜻蜓、蚂蚱。

  d.祖父的园子里还有祖父和萧红。

  ③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初读课文和互相交流,就把祖父园子里的世界再现到了我们的眼前。是啊,祖父的园子里有花儿、鸟儿、虫儿,还有蔬菜、庄稼、树木、人等等。

  ④谈话过渡:那么,这园子里的世界是怎样再现在我们眼前的呢?我们又该怎样用朗读来细细再现园子描绘的世界呢?下面我们一起继续读课文,相信同学们在祖父的园子里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更感人的发现。

  二、朗读“样样都有”,感受“花园”的世界

  (一)感受昆虫的世界,样样都有。

  1.指名学生把第1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师生评议,学生自由朗读。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在朗读中的发现,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1)谁能把这一段中最能概括本段内容的一句话朗读给我们听。

  ①学生朗读,课件突出显示: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②课文的开头萧红就告诉我们,这个大花园里有这些可爱的小昆虫——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读昆虫名称时,教师一边读,一边掰着手指。)

  ③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掰着手指,一副可爱的样子)读: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④作者萧红在这句话里说的是“样样都有”。我觉得,在祖父的园子里不仅有这些种类的小昆虫,一定还有更多。谁来告诉大家还有什么?(除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这些小昆虫之外,还会有蟋蟀、蚯蚓、飞蛾、毛虫、蚂蚁、甲虫……)

  ⑤指名大声朗读第一句话,师生评议,教师范读: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学生练读。)

  ⑥交流过渡:作者萧红在这部分课文中除了介绍昆虫种类“样样都有”,还描写了什么也“样样都有”?(昆虫的颜色“样样都有”。)

  (2)指导学生读好作者对昆虫颜色的描写。

  ①谁能把这一段中作者对昆虫颜色的描写朗读给大家听。

  ②学生朗读。(课件突出显示: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③评议学生朗读,指导朗读:怎样在你的声音中感受颜色的不同?(“白蝴蝶”读得色彩轻浅一些;“黄蝴蝶”黄比白读得稍微重一点儿;“大红蝴蝶”突出朗读“大红”,表现它的艳丽浓重;对比前面,“满身带着金粉”中的“金粉”最突出;“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突出“金”和“绿”。)

  ④学生练习朗读。

  ⑤教师小结: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真是,要什么颜色就有什么颜色。

  ⑥交流过渡:祖父的园子里,昆虫的种类“样样都有”,昆虫的颜色“样样都有”,除了这些“样样都有”,还有什么“样样都有”?(昆虫的声音以及它们飞行的样子“样样都有”。)

  (3)指导学生读好作者对昆虫声音和样子的描写。

  ①谁能把这一段中作者对昆虫声音以及它们飞行的样子“样样都有”的描写朗读给大家听。

  ②学生朗读。(课件突出显示: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③评议学生朗读,指导朗读:怎样在你的声音中让人感觉到昆虫的声音以及它们飞行的样子“样样都有”的特点?

  a.模仿昆虫飞行时“嗡嗡”的声音,重读“嗡嗡”,读好象声词,在读中突出表现昆虫飞行时的.声音特点。

  b.有点夸张,粗声粗气地读“胖乎乎、圆滚滚”,在读中突出表现昆虫的样子特点。

  c.“飞”读得较快,“一动不动”读得较慢,在读中突出表现昆虫的动作特点。

  ④学生练习朗读,说说自己的朗读感受。(读好“嗡嗡”“胖乎乎”“圆滚滚”“飞”“一动不动”等,在读中表现出蜜蜂飞行的样子,感受到小蜜蜂的可爱。)

  ⑤引导交流:这段只描写了蜜蜂飞行的样子,没有具体写蝴蝶飞行的样子,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作者没写的内容补充出来,要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出蝴蝶的特点。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评议并小结: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了解到原来这些小昆虫飞行的样子、飞行的声音各有各的特点,真是“样样都有”。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5.教师评议: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感受到这些小昆虫的颜色啊,样子啊,种类啊,声音啊,样样都有。也让我们感受到祖父的园子就是昆虫的世界!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作者对这座大花园的赞美,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自豪!

  7.交流过渡:在祖父的园子里除了昆虫“样样都有”,还有什么“样样都有”?(学生各抒己见。)

  (二)感受园子里的“树”,及其他“样样都有”。

  1.谈话引导:萧红在文章的开头说“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在这个大花园里除了这些小昆虫,还有什么呢?

  2.小组同学自由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引导交流。

  (1)感受祖父院子里的树。

  ①指名学生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师生评议,学生自由朗读。

  ②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在朗读中的发现,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③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a.(课件突出显示: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养羊,羊把果树给啃了,果树渐渐地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还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萧红内心的遗憾的同时,感受羊的自由,感受樱桃树和李子树的自由。

  b.(课件突出显示: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朗读时读好“呼叫”“冒烟”“发光”“闪烁”等词语,表现出榆树旺盛的生命力。

  ④学生自由朗读。

  (2)感受祖父园子里的太阳和太阳光下的其他事物。

  ①指名学生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师生评议,学生自由朗读。

  ②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在朗读中的发现,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③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原来祖父的园子里啊,有天上的,有地上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长在地上的,藏在地下的,朗读着,朗读着,祖父的花园就这样再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父的园子是一座大花园,这里样样都有!

  (三)教师小结:祖父的园子的确是一幅多姿多彩的风景画!难怪萧红说“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在以上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朗读再现了祖父的园子里花园般的世界。

  三、朗读五件事,感受童年的乐趣。

  (一)整体感知五件事。

  1.谈话引导:萧红从小生活、玩耍在祖父的园子里,这园子就像一幅五彩缤纷的风景画,园子里的一切深深印刻在萧红的脑海里。在祖父的园子里,让萧红难以忘怀的还有什么呢?请读读4-15自然段,提取关键信息,朗读给大家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4-15自然段,提取关键信息。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在朗读中的发现,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朗读)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栽花、拔草、种小白菜。)

  ②(朗读)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铲地。)

  ③(朗读)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始我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摘黄瓜、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

  ④(朗读)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浇菜。)

  (4)教师小结:你们真棒,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让萧红“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几件事情都写在文字里了,让我们把萧红隐藏在文章里的这些信息提取出来,一起朗读。

  ①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②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③祖父种菜,我就种菜;

  ④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⑤祖父浇地,我也过来浇。

  (二)变换语气朗读五件事。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小组交流读好五件事应该注意的问题,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用浑厚的声音强调“祖父”)戴(重音强调“戴”)一顶大(重音强调“大”)草帽,我(用清脆的声音强调“我”)戴(重音强调“戴”)一顶小(压低声音强调“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2)祖父拔(重音强调“拔”)草,我就拔(重音强调“拔”)草。

  (3)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慢条斯理: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一板一眼: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调皮的语气)。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语速适当加快)。

  (4)祖父铲地(语气特快),我也铲地(语气也特快)。

  (5)祖父浇菜(语气特快),我也过来浇(语气也特快),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调皮的语气),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欢快的语气)

  4.师生合作进行朗读训练。

  师: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

  生: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师:祖父(用浑厚的声音强调“祖父”)戴(重音强调“戴”)一顶大(重音强调“大”)草帽,

  生:我(用清脆的声音强调“我”)戴(重音强调“戴”)一顶小(压低声音强调“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重音强调“拔”)草,

  生:我就拔(重音强调“拔”)草。

  师: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慢条斯理: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

  生: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一板一眼: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调皮的语气)。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语速适当加快。)。

  师:祖父铲地(语气特快),

  生:我也铲地(语气也特快)。

  师:祖父浇菜(语气特快),

  生:我也过来浇(语气也特快),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调皮的语气),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欢快的语气)

  5.交流小结:同学们,在朗读中你感受到了萧红有着怎样的童年生活?(自由、快乐、幸福……)

  (三)重点朗读“铲地”这件事。

  1.谈话引导:童时的萧红就这么调皮,这么任性,又是这么可爱。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铲地”这件事,细细地朗品味。

  祖父铲地……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2.学生自由朗读,说说自己的朗读感受,教师相机引导。

  (1)(课件突出显示: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通过调整、变幻语速和语气,表现出“我”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活泼任性。

  (2)(课件突出显示: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我看祖父还在笑……)读好祖父的笑和祖父的语言,把笑声含在语言中,表现出祖父是一个豁达、民主、慈祥的老人,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

  (3)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温和的语气。)

  我说:“谷子。”(心不在焉的语气。)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疑惑的语气。)

  我说:“是的。”(一本正经的语气。)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严肃的语气。)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郑重的语气。)

  3.教师小结:难怪童年的萧红是那么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活泼任性。原来是因为她有一位这么慈祥的祖父。无论萧红多么调皮,祖父不变的是永远的慈祥,饱含对萧红的宠爱。

  (四)朗读“浇菜”这件事。

  1.谈话引导:儿时的萧红在祖父面前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让我们再细细朗读体味浇菜这件事,继续感受在祖父面前的萧红的顽皮、开心、快乐!

  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2.学生自由朗读,说说自己的朗读感受,教师相机引导。

  (1)小小的萧红当时是怎样大声喊的?谁来朗读给大家听。(学生朗读,教师相机引导。)

  ①“下——雨——啰——!下——雨——啰——!”(语气适当放慢,读出萧红陶醉的样子。)

  ②“下雨啰——!下雨啰——!”(语气前低后高,读出欢快的语气。)

  ③“下——雨——啰——!下雨啰!”(语气前慢后快,表示心情的变化。)

  ④“下雨啰!下——雨——啰——!”(语气前快后慢,表示心情的变化。)

  (2)教师小结:在这祖父的园子里,萧红想怎么喊就怎么喊;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她是快乐的!她是自由自在的!

  3.结合交流,深化课题。

  (1)问题交流: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觉得这究竟是谁的园子?(不仅是祖父的园子,更是萧红的园子。)

  (2)你为什么觉得这是萧红的园子?(因为在这园子里萧红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喊就怎么喊。她在院子里是快乐的,是自由的,是任性的,是幸福的……)

  (3)你又为什么觉得这园子是祖父的?(因为萧红在院子里的快乐、自由、任性的、幸福等都是祖父给予的,是祖父的理解、宽容,是祖父的慈爱,甚至是宠爱、溺爱,才使童年的萧红拥有了自由、快乐和幸福。所以,萧红要在题目上强调是“祖父的园子”。)

  (五)朗读园子里感受到的快乐。

  1.谈话引导:在祖父的园子里,不只是萧红自由的,你还发现了那些自由的事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太阳也不知道。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学生评价,教师相机引导:通过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正是这自由的世界,给萧红的内心带来无限的欢乐。于是在作者的笔下院子里的一切都自由的、快乐的成长着。

  3.教师引读。

  师: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

  生: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师: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

  生: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

  师:叫一两声,

  生: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师:花开了,

  生:就像睡醒了似的。

  师:鸟飞了,

  生: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师:虫子叫了,

  生:就像在说话似的。

  师: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生: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生: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师:若都不愿意,

  生: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师: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生: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蝴蝶随意地飞,

  生: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

  师: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

  生:太阳也不知道。

  4.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进行朗读。

  师:我是倭瓜——

  生:我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我是黄瓜——

  生:我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我。

  师:我是玉米——

  生:我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我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我是蝴蝶——

  生:我们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我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5.教师小结:原来,祖父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6.指导朗读:全体学生“自由”地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园子里的“自由”。

  四、朗读全文,感受生命的家园。

  1.祖父的园子里“样样都有”,那各种各样的昆虫令“我”自豪。

  (指导学生轻轻地,陶醉似地朗读)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2.童年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尽情地享受着祖父给我的无尽的欢乐——

  (指导学生骄傲地朗读)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菜,我就种菜;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地,我也过来浇。

  3.祖父园子里的一切一切都和“我”一样,享受着无限的自由和快乐。

  (自由地读)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

  4.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我玩累了——

  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1)学生自由朗读。

  (2)同学们朗读的语速渐渐变慢了,同学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变弱了。小萧红就在你们的朗读声中慢慢地进入了梦乡,她正在做着园子里的梦呢。

  (3)鼓励拓展阅读:你想了解萧红梦中更多的故事吗?你想通过萧红的梦境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吗?那就快去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吧,你会看到那里更多的世界,会发现更多属于自己心灵的园子,到那时你一定会说——“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五、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请同学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说一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1)学生阅读全文。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2.作者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本《呼兰河传》记录了曾经的点点滴滴。《呼兰河传》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3.《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学生阅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院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会变出来一只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磨坊里那些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准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5、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2课《手指》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0课《金字塔》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金字塔

  课题

  金字塔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文中的“译、愧”等10个生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了解两篇课文介绍金字塔的不同方式,发现两篇课文中相互印证的内容。

  5、搜集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了解两篇课文介绍金字塔的不同方式,发现两篇课文相互印证的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5)分钟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

  (2)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你会想到哪些古建筑?(万里长城、故宫布达拉宫、颐和园、秦始皇陵、赵州桥、黄鹤楼、岳阳楼……)

  (3)说到埃及,你又会想到什么?(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4)展示资料:老师曾经让同学们课下收集有古关埃及和金字塔的图文资料,谁来展示一下你收集的资料。(利用投影展示多个同学收集的资料。)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让我们和作者穆青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板书课题:金字塔)

  穆青(1921———20xx),当代著名新闻记者。

  从交流学生熟悉的四大文明古国导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接下来关于金字塔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课

  教学

  (32)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金字塔夕照》

  1、(板书:金字塔夕照)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文章采用描写式开头的写法,通过把对金字塔壮丽景色的描绘来作为文章的开头,用形象的描绘推出说明对象,给读者以形象、具体的感受。

  在金色的夕阳下,……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这些文字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又因循着语言固有的意思和想象的功能,是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交融渗透的产物。通过这些极具色彩的景色描写,使得文章信息含量巨大,加上光与影的刻画更细致入微,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感。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板书:开阔而雄浑的画卷)

  (2)文章对意境的描绘十分出色。文章意境之美,可以说是得益于其对音乐、美术、摄影等的借鉴上。作者十分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的、局部性的特色,并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例如: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这些文字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通过这些极具色彩的景色描写,使得文章信息含量巨大,加上光与影的刻画更细致入微,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感。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3)接着作者又写在金字塔边看到的情景及自己的感受。

  从少小时候起,我就听说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如今,当我来到金字塔下,望着这人间的奇迹,更经不住思绪激荡。我不知道“金字塔”这个译名中的“金”,最早是怎么到来的,究竟出于象形,还是会意?无论哪一种考虑,我认为都是绝妙的。说它象形,你看它多像一个“金”的汉字;说它会意,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①作者运用浓重笔墨描述自己的感受,歌颂了人类伟大的创造。

  ②这些形象的描绘,描绘出金字塔的神秘和绝美,十分形象、具体。就这样,作者层层展开,带领着读者一起欣赏它的外部形象——多像一个“金”的汉字,感受几千年来金字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板书:比金子还贵重)

  (4)最后,作者通过金字塔自身的鲜明对照,抒发了对金字塔夕阳无限好令人陶醉的情怀,饱含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同时又有作者眼见的现实写照,流露出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板书:怀古的幽思)

  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化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引起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4、教师小结:《金字塔夕照》既是一篇典型的“风貌通讯”,又是一篇独具匠心、极具意境之美的散文。在作者流畅又饱含韵味的文笔下,展现出了一幅幅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描述厚重文化遗产,歌颂人类伟大创造。

  5、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二)学习《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板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借助课文旁边的批注读懂课文,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交流:

  (1)从金字塔的重量、体积、底面积了解到金字塔的庞大。

  塔的重量:约600万吨

  塔的体积:约260万立方米

  塔基面积:约5、3万平方米

  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数字进行说明,准确地说明了金字塔重量大、体积大、底面积大的特点。

  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数字使人感受到修筑工程的'浩大、艰巨,其规模的巨大而令人惊叹。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板书:工程的浩大、艰巨,其规模的巨大)

  (2)建造金字塔过程中的采石、运输、施工等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板书:建造工程未解之谜)

  用大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整个胡夫金字塔相当于50层楼高,塔基面积有126个篮球场那么大。

  当时的人们是怎么修筑金字塔的?

  你能说一说当时的人只怎样运送这些石头的吗?

  (3)如此精湛的工艺,出自几千年前的工匠之手,叫人难以置信。金字塔以其高超的建筑技巧而得名。

  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你能说一说当时的人是怎样将这些石头叠加在一起的吗?

  (4)数据之谜:更为令人吃惊的奇迹,并不是胡夫金字塔的雄壮身姿,而是发生在胡夫金字塔上的数字“巧合”。(板书:数据未解之谜)

  塔高的10亿倍正好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从塔基的正中间向正南正北画一条延长线,正好可以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数字“巧合”还在不断地出现:

  几个数字所显示的精确的等式,使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都迷惑不解。

  等式一∶(金字塔)自重×l0l5=地球的重量

  等式二∶(金字塔)塔高×l0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公里)

  等式三∶(金字塔)塔高平方=塔面三角形面积

  ……

  谁能相信,这一系列的数据,仅仅是偶然的巧合?

  还有,金字塔的塔基正位于地球各大陆引力中心。

  还有,大金字塔的尺寸与地球北半球的大小,在比例上极其相似。

  这些数字的“巧合”说明了什么呢?

  (5)古埃及一览:了解古埃及其他方面的文明成就。

  ①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的岸边?(人类的文明大多发育在河流沿岸,在那个时期人们都是沿河流定居的。尼罗河水每年定期泛滥,淹没陆地,滋润土壤,使耕地肥沃,农业发达。埃及因此成为历史上最早不用将全部劳力投入到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放在其它用途,比如建造金字塔。)

  ②古埃及人已经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们将一年定为365天,并规定每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

  ③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1954年在胡夫金字塔旁的地下发现的大木船,也是用作运载国王灵魂升天的。)

  ④除了金字塔,古埃及人还有石窟陵墓、神庙等多种令人惊叹的建筑成就。

  (三)引导学生了解两篇课文中的相互印证的内容。

  1、金字塔的建造位置:

  (1)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金字塔夕照》

  (2)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它每年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金字塔就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2、周围的环境:

  (1)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来源,都是从它们哪里放射出来的。

  《金字塔夕照》

  (2)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这些船能在尼罗河上航行。

  在尼罗河上游,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人的采石场遗迹。

  除了金字塔,古埃及人还有石窟陵墓、神庙等多种令人惊叹的建筑成就。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3、智慧的结晶:

  (1)从少小时候起,我就听说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如今,当我来到金字塔下,望着这人间的奇迹,更禁不住思绪激荡。……说它会意,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金字塔夕照》

  (2)用大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整个胡夫金字塔相当于50层楼高,塔基面积有126个篮球场那么大。

  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4、不解之谜:

  (1)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化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觉,引起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金字塔夕照》

  (2)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塔高的10亿倍。从塔底的正中间向正南正北画一条延长线,可以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1、小组讨论: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借助课文内容,大胆推测,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评议。

  让学生在学会字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放手学生小组交流,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觉投入到探究交流之中。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的读、思、想、论、写、说,合作、商量,积极参与,随时询问老师,深刻地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对话,从而获得自我感悟。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3)分钟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板书: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2、试写调研报告。以课堂学到的知识为主,介绍你的探究成果,可以联系你的课外知识,加以介绍。

  让学生撰写调研报告,既是课内的总结,又是课外的延伸。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查找积累资料,把研究引向更大的课堂,引向更深的层次。

6、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漫画的启示》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漫画的启示》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漫画的启示》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第十册习作八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写一写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怎样使学生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写出受到的启示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在本次习作教学中一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激趣导入,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利用课件展示搜集的不同风格的漫画,先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对学生的视觉和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打开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漫画,生活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学生喜闻乐见,兴味盎然。当学生畅所欲言说图意、说联想,还没有意识到是在学习时,教师已经在学生不经意间,引导他们进入了怎样读懂漫画的学习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联系生活,引导取材: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具备感悟生活的能力,能从生活中广泛的取材,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充实,才能生动感人,所以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充实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修改习作,提高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对照写作要求对初稿进行修改,可自改,高声诵读,边读边修改;可同学互改,取长补短;可请教老师,指导修改;可对比范文,比中修改。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鉴赏评价,张扬个性:

  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习作的“亮点”。这样的鉴赏评价,既肯定了习作者的长处,又使欣赏者本身从中得到潜意识的启发,既尊重了习作者的个性体验,又展示了欣赏者的独特感受。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成功,张扬个性的场所,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体现了“新课标”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培养求异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的要求。

7、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七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料,写一份简介。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确定重点,选有特点或有价值的内容,把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在习作中体会历史遗产的魅力或感受祖国美好山河的美丽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课前指导,收集材料。

  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虽然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能亲自去游览的学

  生却并不多,而且以前学生很少接触过简介文化遗产一类的写作,这无疑增加了习作的难度。这次习作,如果课前没有收集资料,学生将无从下笔。因此几天前,我就布置学生确定景点,然后通过书籍、网络等收集材料。为了让学生人人课前对“文化遗产”有所了解,对上网收集资料有困难的同学,我让有条件的同学助他一起合作查找资料,力争人人手中都有一点资料,准备习作素材。

  二、抓住重点,适当取舍。

  如今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材料。但在大量的材料面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能力。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要老师一步一步指导,才能逐步提高。在课前收集材料的时候我告诉学生,一处世界遇产的资料很多,不可能都摘录下来,要有所取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有趣的收集下来,待习作课上用。课堂上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取舍材料。引导学生重要的就保存,不重要的就删掉,这样步步教给学生处理和运用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先说后写,降低难度。

  “说”是前提,写是说的书面表达,只有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写才有望水到渠成,在动笔前,我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和整理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通过汇报和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习作的写作方法;在听、说中,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

  四、参与实践,获取新知。

  本次习作蕴涵着很强的实践性。在课前查找资料,给了学生大量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也是很快乐地学习知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中也注重让学生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新知。学会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简介,掌握写作技巧。正如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在我身上,一是课堂调控能力不强,二是本身对我国的世界遗产知之甚少,三是教师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总之,这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

8、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我有幸参加了泉河头镇的同课异构活动,感谢每一位领导的指导。通过今天的执教,基本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也发现了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一、,在《猴王出世》这一节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把握并领悟其中的意思,进而指导朗读,让学生对经典的语言敬佩、欣赏,进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二、在研读“猴子称王”的部分,通过增、改、删、减重点词语、句子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感悟石猴的形象。使学生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是“怎样写”的。这对于学生的阅读、习作水平提高是大有好处的。

  三、在教学“石猴是如何称王”时所给学生阅读时间偏少,学生没能抓住重点语句、重点词语进行提炼,教师又急于“要”答案,就有些过于“主体”,语言也出现了反复。在今后对于学生的默读速度和质量要进一步训练提高,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今后也注意“引导”,切不可“急于求成”。

  四、教学以“读”主导整体教学过程,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指导读、换语气读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师的指导读和齐读效果显著,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读”出自己心中的“美猴王”,应让学生更多的个性朗读,给学生展示自我认识、理解的空间、机会。

  五、细节处理不够到位。

  比如:“连呼了三声”之后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我只抓住了“我进去!我进去!”进行品读体会石猴的勇敢,效果虽然不错,但是听完王乃爽老师的同课教学后我发现,如果将她所关注的“连呼三声”部分教学融入的话,让学生先体会到群猴的胆小不敢进去,怕有危险,在有石猴的“我进去!我进去!”这种勇敢自信进行对比,那么对于理解品悟石猴的形象会更水到渠成。我想这也是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的初衷吧。

9、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一、关注语言形式,注重文章表达。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秘密。”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弄清楚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关注语言形式,发现文本秘妙。内容与形式是一张硬币的两个面,一种恰到好处的形式更能够准确表达内容。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读与写要紧密结合。根据本单元目标以及阅读提示,确定这篇课文教学重点是通过品味石猴的动作、语言去体会石猴的不凡形象。

  这篇文章节选自《西游记》,是章回体长篇小说,是用古代白话文写成的。古代白话文跟现代文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一些词语的用法习惯、相同词语的语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另外,表述风格也是不同的,比如写石猴动作的一段话,形式整齐对称,富有韵味,用词准确生动。要让学生品味经典作品语言的魅力。

  二、预设要充分,指导要得法

  预设要充分,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比如,石猴动作一段,一读感受形式整齐的美,二读体会用词变化准确,三读体会人物形象。用词准确上,食、饮,能相互调换吗?为什么?如果学生不会,则从意思上入手解决这个问题:水只能饮,草木只能食;另外采与觅能调换吗?为什么,也是先理解意思,采摘,寻找;然后对象山花可以采摘,但是树果不是很多,需要寻找,也就是觅,这样学生就清楚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使用。

  “我进去!我进去!”这一语段,我让学生读,然后评价读得怎样?好或者不好,都要讲出理由。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应该怎样读,也明白了理由。为了感悟形象,我设计了问题进行引导,其他猴子为什么不敢进水帘洞?(害怕,怕有危险)那么石猴呢?他不害怕吗?(勇敢,敢于冒险,想称王,有胆略)最后进行比较,我进去吧!我进去吧!一对比,马上能够感觉其犹豫不决。

  称王的一段话,我设计了这到关联词,让学生填写,通过这一环节,感受猴王语言有条理,而且理由充分。听了石猴的话以后,如果你们是众猴,你们愿意拜石猴为王吗?为什么?这样的好处是让学生转换身份,去思考,成为一个表达的点。最后是设计了一个反问句与祈使句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判断出第一句好,语气强烈,有霸王之气,不可辩驳的理由,让众猴信服。

  要做到导而弗牵,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自己讲,让学生多讲,老师少讲。让学生多读读,多想想,许多问题都能解决,不要太急了,唯恐学生不会,过早揭示答案。三、突出一个“趣”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有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体验阅读名著带来的乐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在读中理解与感悟,还在读中体验到乐趣,比如开头老师的范读,有一种说书的味道,读石猴动作的一段话,朗朗上口,富有韵味,带给人美的享受。让学生表演读,最后一个环节是赛读,读出猴王的霸气。

  原著衔接,选择的是美猴王龙宫得金箍棒的一个片段,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评课的时候,老师提出,我应该再放得开一些,引进说书的形式,利用老师的范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觉得很有道理的。一方面,带给学生新奇的感觉,一方面,让学生知晓说书这一传统文化的形式,让课堂变得丰厚起来。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这是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10、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心愿》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习作:心愿

  教学目标

  1.选择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在许愿纸上。

  2.选择一种适合的表达方式,将心愿写下来。

  3.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语言的通顺、流畅。

  4.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特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激发写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选择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出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语言的通顺、流畅。

  教学策略

  1.小组交流:小组交流自己的心愿。

  2.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写好后,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选择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在许愿纸上。

  2.选择一种适合的表达方式,将心愿写下来。

  3.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语言的通顺、流畅。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唱心愿,激发兴趣贴心愿

  1.师生齐唱歌曲《心愿》。课件出示《心愿》的歌词。

  2.书写心愿。

  3.将许愿纸贴在“心愿墙”上。(板书课题:心愿)

  通过歌曲演唱的形式导入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心愿、表达心愿,从而有效过渡到课堂习作教学的情境。

  板块二创设情境说心愿,营造氛围诉心愿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流星雨图片)

  有这样一个传说,当流星雨出现的时候,如果虔诚地许下自己的心愿,你的心愿就一定会实现。看,流星雨来了,你能说说你的心愿吗?

  2.学生交流心愿:我希望爸爸能送一个显微镜给我,我希望……

  3.心愿素材归类。

  (1)对自己:有机会看高山、大海等。

  (2)对别人:好朋友永不分离等。

  (3)对社会:空气和水不再被污染等。

  4.探究愿望:是什么原因使你有了这样美好的心愿呢?(板书:产生心愿的原因)

  5.随机采访,交流原因。

  小结:对自己: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对别人:希望周围的亲戚、朋友健康幸福;对社会:希望生活越来越好。

  6.学生讨论实现心愿的方法。

  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心愿,使学生有话可说,喜欢说,愿意说,为接下来的习作环节做铺垫。

  板块三表达方式定心愿,范文借鉴写心愿

  1.确定习作的表达方式。

  (1)大家的心愿中有对自己的,有对别人的',还有对社会的。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

  (2)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记叙故事写信创作诗歌日记

  (3)教师小结:同学们选择的写作方式真多,有记叙故事的,有给爸爸写信的,也有创作诗歌的,还有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心愿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同学的心愿。

  2.范文赏析。我的心愿

  每个人都有心愿,这个心愿也许非常宏大,例如到外太空旅游、环游世界等,可我的这个心愿却非常渺小,也很现实——帮老爸戒烟。

  “叮咚”,老爸下班回来了,嘴上依旧叼着一支烟!当他看到客厅正前方墙上挂着的“吸烟有害健康”的字幅时,惊讶瞬间从他脸上掠过。“这是你的‘杰作’?墙上的十字绣呢?”“爸,我这是在提醒您,从今天起您就别再吸烟了!”话音刚落,那张字幅已香消玉殒了。

  “作战”计划失败后,我飞快地跑进老爸的房间,对仍旧在吞云吐雾的老爸说:“吸烟有害健康,您难道不知道吗?另外,吸二手烟更可怕!为了我们的健康,请戒烟吧!”我态度诚恳,老爸有些触动了,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表示同意戒烟。可过了几天,我发现老爸又在偷偷地抽烟,一气之下,我使出了最后一招杀手锏。

  那天,见老爸又要点烟,我走到他面前,宛如一只温顺的小白兔,说:“爸爸,您配合我做一个实验吧,老师让我明天上交实验过程报告呢!这次实验在我的升学成绩中占有一定分量啊。”老爸一听和学习有关,赶紧说:“好吧好吧,我帮你。”一听这话,我迅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先把鱼缸顶部用塑料袋罩上,并且捅一个小孔便于小鱼呼吸,把吸管从小孔里插进去,然后严肃地对老爸说:“爸爸,从现在起,您每吸一口烟,就将烟雾吐入吸管里。”老爸照做了。起初,小鱼的动作变缓慢了,接着,它的身体慢慢向上浮,最后,小鱼竟然漂在水面上一动不动,就这样,小鱼被爸爸的二手烟熏死了。看到这一幕,老爸的表情突然变得凝重,又略带着几分恐惧。

  于是我趁热打铁,说:“爸爸,您不希望我和妈妈也像小鱼那样吧?”片刻的沉默后,爸爸径直走向卧室,不一会儿手里就提着一个装满香烟的塑料袋下楼了……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家的烟味没了,爸爸的咳嗽声没了,妈妈的吵闹声也没了,一切都变得那么平和,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开头点明自己的心愿是帮爸爸戒烟。语言描写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氛围紧张起来。

  通过实验,二手烟的危害显而易见。不愧是杀手锏,一招“制敌”,也看到了爸爸对家人的关爱。

  3.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心愿写在作文本上。写好以后认真读一读,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出示范文为学生写作提供具体参考,这样既照顾了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心理,也有利于帮助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发散思维。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特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激发写作兴趣。

  2.让学生学会发现和借鉴其他同学的作文的优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习作内容共赏析,互评互议促成长

  1.激情导入:同学们借助提纲已经完成了初稿,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篇习作,一起探讨这两篇习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赏析佳作。课件出示:

  3.学生评价。

  (1)这是一位同学的习作,今天就让大家做一次小老师,给这篇习作打分。(课件出示评价标准)课件出示:书写认真字数达标内容真实方法合适情感真挚

  (2)认真品读习作,交流意见。读完后,同桌之间交流意见,给出这篇习作最终得分,并说说你们的评价理由。

  (3)学生交流。

  4.找出下面这篇习作的不足之处,修改作文。(课件出示习作)课件出示:

  我的心愿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愿,当然,我也不例外,我的心愿就是长高一点。因为我排队做操时总在第一个,座位也在第一排。

  上个月篮球比赛,我也上场了,但是一次失误,我被换下场了。失误是这样的:敌方一个队员把球传向我身后的一个人,我像兔子那样一蹦三尺高也没拦住,都怪我太矮了,手指离球只有几厘米,但还是没拦住。于是我被换下场了。

  我以后一定要多吃饭,多运动,让自己长高一点!但愿我的心愿能早日实现。

  看了这篇习作,你们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5.教师小结: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很快总结出一篇好的习作一定要做到这几点:书写认真、字数达标、内容真实、方法合适、情感真挚、语言通顺流畅。6.习作要了然于胸,修改作文助提高。

  (1)让学生结合五星评价法,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彩笔给自己画上星星,并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2)修改后展评。

  赏析作文,重在“赏、析、评”,欣赏优秀作文,学习其优秀之处;分析不佳之作,避免走入同样的误区。五星的评价方式让课堂更具趣味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习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但心愿对学生来说,那就是一个万花筒。因此,我注重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想变为所写。

  1.宽松情境。

  上课伊始,我在教室定下“心愿墙”,让学生写下心愿粘贴在上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习作教学做好了铺垫。

  2.师生交流。

  贴上心愿后,我随机请学生交流产生这个心愿的原因,以及如何实现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习作的内容,让学生有文可写。而后根据心愿的不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

  3.五星评价。

  五星评价机制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优秀习作的可取之处,以及部分作文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让自己的习作更优秀。

1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卷反思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检阅》这篇课文选自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4课。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首都华沙,人们欢庆国庆时发生的一件事。博莱克是一名残疾队员,要靠双拐走路,队员们决定把他放在队伍的最前面接受检阅,经过检阅台时,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却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是权利面前人格平等的表现。这与我们今天的研究主题──“课堂上关注人,还是关注课”是一致的,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一、激情导入,激励学习心灵

  关注课和关注人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就是以教材为媒介,培养学生和谐发展。关爱学生,激励学生,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便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伊始,我精心设计对话紧紧抓住“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一评价语,巧妙地把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赞扬博莱克真棒,进而激励全班学生的学习也一定很棒,老师时刻关注你们这样的设计,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和对人格的尊重。

  二、读中悟情,注重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的有机结合。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感悟博莱克身残志坚和儿童队员们和善友好相互尊重的美好心灵,我设计了三次读文。第一次指导学生读博莱克参加检阅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博莱克当时的心情,第二次指导学生读队长的话,进一步体会队员们关爱心灵关爱人格的情感,第三次指导读队员的话和观众的评价语,感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采用了练读、导读、教读、有感情的读,来引导学生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三、尊重差异,促进整体提高

  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素质教育思想。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设计提问时,我有意识的'做到有梯度,照顾到全体学生。对于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我都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你又进步了,谢谢你听得这么认真”、“虽然你的声音不大,但你却很有勇气”等这种激励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信任与尊重,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课的和谐统一。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2课《手指》教案一等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