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创业故事:挑战屋顶菜园的别样商业模式

农业创业故事:挑战屋顶菜园的别样商业模式

  创业是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他们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创业故事:挑战屋顶菜园的别样商业模式相关内容。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下面分享成功的创业故事。

  让屋顶这个城市中的消极空间因你亲手种的菜而变得积极起来,朱胜萱以一种类似农业地产的生意圆了都市人的田园梦。

  “自从16岁到省城昆明读大学时离开了耕作的土地,我觉得自己的记忆、梦想,对味道、气味和触觉的感受,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家乡。”在一篇随笔中,朱胜萱这样写道。这位来自云南农村的景观设计师、上海世博会景观工程设计负责人对于田园始终有一份特殊的情怀。

  2023年底世博项目结束,加上动了一次大手术,朱胜萱从紧张的工作中稍稍解放,他想,是时候让心中一直藏着的田园梦付诸实践了。“我相信在这座城市里,还有很多人有着与我一样的情怀,我要为他们找到一个能够倾诉这份情怀的地方。”

  一边是寸土寸金的城市,一边是充满了泥土芬芳的田园,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沟壑,朱胜萱需要找到一条通道。景观设计师的身份让他能够以不同于常人的视角去观察这座城市,很快他找到了圆梦的舞台——城市中大量闲置的屋顶。

  将众多的闲置屋顶变成田园、种上蔬菜,从技术层面来说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做好足够的防水措施,铺上专门的轻质土,再加上一套排水灌溉系统,一个天空菜园就诞生了,到2023年,这样的菜园逐渐被他放到了一些工厂和商务楼的屋顶上。

  然而对朱胜萱来说,这只是梦想的起点,要让这座城市千千万万个闲置的屋顶都变成田园,他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为天空菜园打造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毕竟,此前这些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仰仗与物业方理念上的契合,但要大规模复制、推广,就必须有一个让参与各方都能从中获得实际利益的商业模式。

  “当时的想法就是与大型的Shopping Mall合作,利用它们的大面积屋顶建设天空菜园,在出租菜地的同时,还在屋顶开设诸如儿童教育、果蔬餐饮等一系列的业态。”朱胜萱说。

  但很快,这样的想法就遭到了挑战:尽管技术已经成熟,但当时固定式种植的模式并不是个讨巧的做法:对物业方来说,在自己的屋顶上用黄沙水泥建起一个固定的种植区域,这终究不容易接受;而对朱胜萱来说,这种建设固定工程的方式也使他面临更多风险:如果项目建成之后没多久即因为种种因素被终止,之前的所有投入将血本无归。

  较之技术层面遇到的挑战,政策上的困难显得更为棘手,如果说单纯在屋顶种菜还处于政策许可的范围,那么诸如儿童教育、餐饮服务等业务在屋顶上经营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就成了巨大的疑问,这一政策空白给整个项目带来的巨大不确定因素让朱胜萱放弃了这样的模式。

  “去年我们都已经与一家幼教机构谈好了合作计划,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朱胜萱告诉笔者,去年一年他都没怎么增加项目的数量,一直在思考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模式。

  首先做出调整的是种植技术,既然固定式的种植方式不利于商业运营的推进,朱胜萱决定转而使用一种更为便捷灵活的种植模式。为此他带领团队专门开发了一款名为V-BOX的生态种植箱,这一款种植箱除了能够借助虹吸原理在无需电源与人工操作的`情况下进行灌溉之外,更关键的价值在于可以随时装卸、随处移动,此前固定式种植模式对各方造成的障碍顿时消失。

  克服了技术上的挑战,选择什么样的经营方式便成了唯一的问题。考虑再三,朱胜萱最终还是决定采用一种看上去最为简单的“地主模式”,即先与ShoppingMall的物业方签订协,按照前3年免费、之后按一定比例进行收益分成的方式,获得一块屋顶10年以上的使用权,然后以种植箱为单位,将一块块位于屋顶的小小菜园以一定的价格租给消费者。

  “这一模式避开了之前困扰我们的政策风险,而对于物业方来说,天空菜园的存在无疑也能为其带来一批具有相当消费力的客流。”朱胜萱想了一圈,这样的模式最令他满意。

  然而很多团队成员却不认同他,“这个模式太简单了,别人若要模仿简直是太容易了!”这些疑问成了朱胜萱的家常便饭,但他仍然显得很淡定。他坦言,作为一个赚不到什么大钱的农业项目,其对于资本的吸引力显然有限。

  即使有人想要涉足其中,诸如V-BOX种植箱之类的前期研发投资成本无疑也是一个壁垒。但抛开这一切,单就实施天空菜园项目的初衷而言,朱胜萱并不认为被人模仿是件坏事,“等以后城市建筑的屋顶都布满了天空菜园的时候,人们谈起这件事情都会记得最初是朱胜萱做起来的,这不是很好吗”。

  就这样,今年3月,位于上海七宝凯德购物中心屋顶的天空菜园正式开业,消费者只需每月支付50元的租金,就能获得一个V-BOX种植箱的菜地,蔬菜种苗与日常养护,会有专业人员提供。市场的反应很快印证了项目的价值,到目前为止,七宝凯德的屋顶上已经有超过600个种植箱被出租出去。

  梦想与现实的美好结合,让朱胜萱显得兴奋,他说只要再有5个类似的屋顶,整个项目就能实现盈利。“记得帮我们一起来找屋顶,找到合适的屋顶,我送你4个种植箱!”采访结束临别之际,他对笔者说。他希望带来更多的天空菜园,圆更多的都市田园梦。

  扩展:现代农业创业故事

  “不做老板做农夫”是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而烟台莱州市朱桥镇村民王景波却义无反顾。二十年间,王景波把荒岭改造成了现代化的农业庄园,同时他采用基地连农户,农户挂企业的产业组织形式,推广绿色种植养殖、成立合作社、推行订单农业、实施绿色无公害品牌,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数百户农民致富,当地农民亲切的称他为“农民董事长”。

  1994年,王景波“弃商从农”,放弃纺织厂老板的身份开始着力于农业产业化和荒岭开发,当年开始种植杨树,1997年在莱州市朱桥镇由家村东琅琊岭上开办养猪场,1998年组建了琅琊岭畜牧场,2007年组建了莱州市朱桥镇景波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莱州市琅琊岭小龙农业合作社,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

  回忆当时,王景波说虽然当时织布厂很赚钱,但他却更看好农业。“感觉纺织这个行业很难有大发展。”王景波说,当时纺织业也正在酝酿变革,他觉得前景不明朗。在那个十字关头,由家村村委找到他,说村里有150亩的荒地没人包,找他帮忙,愿意以每亩40元的价格承包给他,就当为村里做贡献。大气的王景波以一亩地100元承包了下来,开始尝试种树,开始向职业农民转型。

  咬牙忍耐干农活

  麦收时节,王景波虽然大部分土地种的是果树,但王景波的农场里也是机器轰鸣一片忙碌。“活太多了,实在忙不过来了”,王景波说,现在庄园里雇了30多个周边村庄的农民,一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工资是10块,但在农忙时间人手还是捉襟见肘。

  “干农活,不咬牙忍耐干不来的。”在当农民的这十多年里,王景波出了多少力,受了多少苦,经历多少挫折别人是无法体会的。

  王景波一开始种杨树,但因为荒岭地,水肥跟不上,3年赔了1万多元钱。然后他又卡实尝试养猪、种大姜、果树,也都经历不少挫折。王景波说,别的困难都好说,农场摊子大,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这个难题是最折磨人的,而当时从事农业申请银行贷款又特别困难,他经常靠贱卖农产品来渡过资金难关。

  如今,王景波在农场周围打了20多口水井,建起了水利灌溉网络、沼气池、冷藏库,路越走越宽。

  “抱成团”好赚钱

  从2003年开始,王景波在朱桥镇小郭家村,由家村,矫家村,作阳村,小矫家村以及西由镇的王贾村、诸冯村等16个村庄流转土地到目前为止共计2700多亩,涉及农户600户。

  “农业产业化是大势所趋。”王景波说,国家在出台政策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农村的土地集约经营、产业化经营是必然之路。

  琅琊岭农业生态园现有员工516人,注册资金200万元,固定资产5000万元,其中出资入股员工16人,土地入股员工160人。蛋糕做大了,效益好了,王景波把流转的土地租金从最初约定的100元提高到300多元。

  同时,生态园负责合作社蔬菜、林果的种植和畜禽的养殖及农副产品的加工、保鲜等全程管理,辐射带动邻近村庄近万名农民,无偿提供给农民技术指导和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农民不断发家致富,赢得当地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肯定和广大社员及农户的良好口碑。

  下一步,在王景波的规划里,打造一座以养殖、沼气发酵、粮食、水果、冷库为一体的“农业工厂”,是他的梦想和一直奋斗的目标。

  有了梦想,我们每个人才有奋斗的勇气。创业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勇气和一种挑战,我们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更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