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精选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篇1

  一、实施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步学习阶段,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因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受到新课改的影响,为了满足相关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以及阅读知识储备水平,单一的依靠语文课本教学已经远远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开展语文拓展阅读教育则成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及知识储量的必然路径。

  1、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想要学好小学语文知识,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拓展阅读教育期间,其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课外知识补充形式,在教育时要使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让阅读教育变得充满活力与趣味性,从而获得小学生的喜爱与欢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能够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储量,为其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2、帮助学生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开展语文阅读教育,能够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长小学生的见识,增强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通过语文阅读拓展训练,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数量,并进一步改善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因此,这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

  小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接触课本获取相关知识的。所以学生的阅读知识获取途径受到限制,这将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另外,由于小学生好玩天性的存在,很多学生都对枯燥的教学方式、无趣的阅读课等不敢兴趣。因此,这就导致了我国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工作效果不佳。以下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谈:

  1、阅读面不宽

  课程改革前夕,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多数是以语文课本为教学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语文阅读空间的扩展及内容的更新,从而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知识的积累,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化,使学生的语文水平也随之受到影响。另外,这也会让学生开始厌烦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育质量及教学效果。

  2、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成为了督促学生进行阅读的主导者,而学生恰恰缺乏这种主动阅读的能力与兴趣,在家长与教师这种鞭挞的方式下,学生自然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低。

  3、教学模式单调乏味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多采用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并且对阅读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没有做好日常的阅读训练。很多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采用机械分析法,仅仅在课堂上讲解课本内容,基本不与学生互动;或者仅仅对部分重点段落进行讲解,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导致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不断降低,从而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扩展。

  4、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过于死板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问题评价标准的把握中,往往单纯的以课后标准答案为基础,对学生自身从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及感悟基本忽略不见,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面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若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对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提升、知识储备量的增加等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因此,相关问题的存在必须制定有效的对策进行处理。

  1、拓展语文教育内容

  语文拓展阅读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拓展阅读内容,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要讲解书本内容外,还要讲解课外、生活中的阅读知识。例如,可以合理将一些吸引小学生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等纳入阅读内容。鼓励小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阅读,并认真撰写观后感或心得体会,并在此过程中鼓舞学生积极的进行阅读体会的交流与分享,从而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制造悬念、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索欲望。同时还可以鼓舞学生大胆的将阅读知识实践运用在生活中,并积极的引导学生阅读著名的成语故事、神话典故等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然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月活动,为学生制造课外阅读开放空间,让学生在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中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并通过读后感交流等方式分享自己所感悟到的知识与乐趣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此期间将学生所获得阅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加以利用。比如,在阅读“四大名著”之后,让学生总结出在其中学到的成语和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诗句,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就这些知识点进行探讨和教学,由于是学生自身搜集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会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学习。

  3、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的开展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拓展阅读训练的时候,需要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拓展阅读的灵活性及开放性。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的融入学生,和学生共同探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另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做好阅读文章的通篇讲解与分析。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情境再现教学,让学生办成阅读内容中的人物进行故事再现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利用阅读比赛的形式调动

  学生给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在开展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同学虽然表现的非常的积极,但是依旧有一些同学不喜欢参与课外阅读拓展环节,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参与阅读过程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拓展阅读教育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举办阅读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参与的兴致。例如,教师可以指定《成语故事》这本书作为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读物,然后分阶段的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比赛或者是成语接龙、故事接龙比赛,然后通过给予优胜者奖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积极性和参与性。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增加课外语文阅读知识,还能够进一步改善阅读的氛围,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进步。5、改善阅读评价语文教师应摒弃以答案轮结果的评价模式,教师应优化语文拓展阅读评价体系,把学生阅读后的感受与情感收获等放入评价模式当中。比如,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评价的过程中就可以鼓舞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进行合理的评价与引导。

  四、结束语

  总之,受到新课改的影响,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育与学生阅读能力的改善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在进行语文阅读教育时,应完善教育手段,积极地处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改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优化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以及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篇2

  一、前言

  语文教学的一大核心就是阅读教学,只有使学生阅读更多书籍并实施阅读锻炼,才可以增强其自身的语文知识储备和综合运用能力。当前,阅读教学应与时俱进,引入新兴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生本教育即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观念。所谓生本教育,即在实施教学期间全方位凸显出学生自身的主导地位、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凸显出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生本教育对比原本的师本教育尽管有相应的区别,但是没有本质方面的排斥及矛盾,而是师本教育相应的进步及健全。在生本教育这一观念的引领之下,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1]。

  二、借助生本教育理念中的小学阅读教学对策

  (一)凸显出小学生的主导地位

  由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即一类基本型科目,其相应的阅读教学对于增强小学阶段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层次而言无可或缺。所以,小学阶段对语文开展阅读教学就变成了小学阶段语文有关教学内的一大根本科目及关键科目。伴随了生本教育这一观念以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应意识到在实施教学期间学生自身的主导地位,并把学生当作开展教学的核心及主导,在开展阅读教学期间也应全方位凸显出这一观念[2]。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期间就应引领学生对部分关键的字词、句式、语段实施深层次剖析。比如,在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诗词开展教授期间,由于即古代诗词这一模式,在诗词内的部分意象内就会涵盖了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小学阶段的学生较难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及把握。为此,教师就应细心地引领学生开展思索,指引其对诗词内的句子实施深层次的探究,并可以在学生对诗词本身的含义具备相应的把握过后实施示范性的诵读,把这一诗词内所涵盖的对好兄弟的思念、想念一类感情加以体现,以辅助学生可以获得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在生本教育这一观念之下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实施阅读教学,教师应全方位凸显出自身的辅助功能,大力实施引领,让学生可以体现出其在教学内的主导地位[3]。

  (二)构建良好的阅读教学情境

  小学时期即学生被教育的初始时期,在学生自幼儿园内迈进小学过后,部分依旧不能很好地紧跟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步调,就体现在学习期间注意力过于分散与开小差等。若班级中出现少数学生过于活泼,则整个教学相应的成效及次序等都会有所降低。因此,在还未开展教学以前,教师就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状况,构建一个紧贴平时生活的教学情境,让整体的教学气氛更为欢快及放松,这也即增强学生自身的加入欲望与对学习本身兴趣的重中之重。比如,教师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文章期间,可以寻找一些与西沙群岛有关的旅游简介及小文章以让学生开展阅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西沙群岛本身的魅力。在阅读结束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依据阅读的成果说出自己心中的观念,以锻炼其本身的表述能力。此外,虽然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期间借助了引进式这一教学方式,但是其所构建的情境不够合理,不单不会吸引到学生自身的关注,还会使情境相应的教学丧失其根本的功用。为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情境相应教学的成效与质量,教师就应自如下几个方面着眼实施改良:其一,对语文有关教学情境实施构建,要将学生自身的兴趣当作根本,能够让学生想要加入,并与学生自身的认识特点相一致。其二,在开展教学期间,为了提升并锻炼学生单独进行思索这一能力,教师应借助疑问型情境与矛盾型情境,进而开启学生自身的革新型思维,同时提升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实施阅读教学相应的成效。

  (三)纾解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实施阅读期间无法避免地会碰到部分问题,此时,教师就应增强与学生进行交谈,把握其实施阅读的状况及进展,探究学生自身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产生了错误与否。而对部分内涵充实但是对学生而言过于繁杂的内容,教师就应引领学生一同开展阅读,借助多媒体一类辅助方法以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比如,教师在对《荷花》这一文章实施教授期间,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掘文章本身的情感及内涵,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一类方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去网络内下载部分与荷花有关的图片及小视频、小文章等给学生进行展现,以让学生更易把握文章本身的情感,并凸显出其中的重难点。而对于某部分语段,还能够裁取各式影视片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文章内关键的观点、具备教育价值的理念,或是部分写作方式及技能,教师均能够借助多媒体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把握其内的关键点,使学生在对文章实施探究期间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述出自身的想法。如此,不单使学生把握了文章内部的关键点,还增强了其相应的表述技能及阅读技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本教育这一观念应用到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实施阅读教学应着眼在将学生当作主导以实施教学,教师不单应给学生予以阅读条件及阅读空间,还应激励学生学会独立思索,勇于表述出自己的观念,对自身所喜爱的作品应尽力达成情感方面的共鸣,以提升阅读成效。同时,对学生自身获得的成就,教师应多予以激励,使学生不单可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还可以更具自信心,并凭借最优的状态加入至阅读内,逐步增强自身的表述技能,以促使小学阶段的语文有关阅读教学获得更为长远的进步。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篇3

  一、现代教育技术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师生视野,激发师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教学,它是学生、文章和老师之间的对话交流过程,学生和文章之间的对话交流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积极的思维运转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有所思考、获得启迪,而老师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为其拨开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重重迷雾,引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老师的个人理解和阅历引导学生,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范围难免受到限制,要求学生多读多思考、熟读精思成为空话套话。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所谓的“熟读精思”成为现实,现代教育技术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阅读材料,为学生多读精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各方面的信息量呈现爆炸趋势,信息越来越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倘若依靠老师的个人阅历来丰富学生见识显然是行不通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方面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种方式全方面、立体化为学生呈现各方面信息,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开拓了师生的视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以往的“死水”课堂变为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泉水”课堂。

  二、现代教育技术能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通常是采用学生自主阅读做题和老师讲解的模式,这属于典型的被动式教育,学生阅读的重点是为了做题而老师讲解的重点也大多是做题方法,学生对文章中蕴含的道理以及文章的巧妙之处大多知之甚少,这属于典型的死水教学,整个教室安静得如同一汪死水,老师提问投石方能掀起点滴涟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多基于老师讲解的层面。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还使得辛苦备课的老师吃力不讨好,虽然口干舌燥、体力不支,教学效果仍然微乎其微。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不再“沉默”,多媒体的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对阅读文章进行了解,这种绘声绘色的情境教学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效率提到显著提升。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小女孩的处境凄惨,我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以及视频资料、图片,使学生对其有了充分的认识,再来让学生相互交流,用具体的形式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诗词阅读以及文言文阅读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非常有效,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传统既枯燥难懂又乏味无趣的文言文和诗歌课堂也变得生活活泼起来。如在教授古诗《早发白帝城》时,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教授资料查询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询关于长江和白帝城的资料,通过观看网上的资料,学生对长江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白帝城所在位置有了大致了解,再回到课程本身,告诉学生课堂内容就是追随大诗人的脚步游览三峡风光,学生便兴奋不已,很多同学对课堂内容充满期待,由于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以往课堂的胆怯心理不复存在,整堂课的氛围非常活跃。

  三、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教导我们:“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主动学习、想要学习的意识才是课堂教学最应重视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非常有限,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体,都是他们没有见过的,小学生对这些物体的客观认识不足导致课堂上他们对这些文章提不起兴趣,这时候,老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查询相关物体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让学生对这些物体有一个基本的视觉认识,再学习课文就会容易很多。

  在小学语文阅读文章中,有很多文章都是童话故事或者是虚拟的故事,这时候,要想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文章中的故事及人物,老师就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令他们身临其境。如《穷人》《凡卡》《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章,这些故事都有相应的视频资料,老师可以下载视频资料或者相关图片给学生观看,以视觉的直观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同时,由于这些文章的结局都具有不确定性,老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解和认识对文章中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编排,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这种没有固定模式和答案的教学演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在自我学习中更好的领悟文章的美妙之处。

  遇到科技类的文章,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更显得重要了。科技类文章通常都行文严肃、古板,没有故事类文章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也不如风景类文章富有想象力,往往科技类文章是学生容易感到厌恶的文章类型,这类文章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难以教授的类型。如文章《蝙蝠和雷达》,这是一片典型的科学小品文。蝙蝠长什么样子,什么是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它的作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萦绕在学生心中,是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绊脚石,倘若这些疑难得不到有效解决,学生对其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习这篇文章想要训练的创新思维也就难以实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只能依靠老师的个人理解对学生进行讲解,然而,新时期,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这些问题不再艰巨,利用互联网进行查询,学生看过之后,开阔了视野也活跃了思维,再去学习文章内容,便不再困难。

  四、现代教育技术能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能依靠公式也不能按照定理,一个简单的词语运用往往需要旁征博引、再三举例,因此,有人比喻说语文教师要给人一滴水,就必须有一桶水的装备和储量。同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需要再三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语文学习必须有广泛的学习面。传统的语文教学囿于书本,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广度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也随之受到影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传统的教学资源壁垒得以打破,好的文章、优秀的教案以及文学作品、音视频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不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获得教学资源,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从数量上以及质量上得到明显提升。这也符合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对《观潮》的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虽然大体上了解了钱塘江大潮,但是大潮的气势却不是通过文字就能表现出来的,很多同学没有去过钱塘江,更没有观赏钱塘江大潮的经历,这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引入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以及新闻报道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学生看过之后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更深刻了,对文中的相关描述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认识,学完,《观潮》之后,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都表示想去亲眼看看。这种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加形象的感受到文章描写的壮观景象,是文字描写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有更多的创新之处和发展之处。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语文阅读课堂,对于拓宽师生视野,激发师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都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篇4

  一、积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1、情境教学。

  教师要努力创设条件,营造出适合学生的阅读氛围。例如,精心布置班级,让班里充满“文化味”。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激励学生时刻与书为伴,理解读书的意义。也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比赛、成语故事比赛、古诗文朗读比赛等,让学生走进班级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阅读情境,让学生把握住主动权,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咀嚼出字里行间的味道来。

  2、做好示范,建立一个阅读的标准。

  教师可以先示范,让学生听,也可以让阅读能力优秀的学生来做示范,其他学生模仿。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都是很强的,因为他们正处于塑造期,示范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正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只有学生自己读得多了,才能体会其中的真意。

  3、教学形式多样。

  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不能单调,时间长了学生容易厌倦。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的朗诵除了齐读、分组读、赛读、分角色朗读外,教师也可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把内心的情感迸发出来,配合美妙的背景音乐,使朗读更富有感情。开展各种课外阅读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对各种活动评选,促进学生阅读,定期引领学生去图书馆、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报刊,并让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摘录手册,摘抄自己读过的精彩片段和优美词句,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二、教会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只有在积累下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阅读,只读不积累,阅读没有任何效果。积累就是指日积月累,不进行大量的诵读、背诵,不累积大量的素材,要想学会写作是不可能的。季羡林先生曾提出过这样的建议:21世纪的学生应做到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还要背诵200首古诗和50篇古文。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的是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例如,在教学中,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课文主要内容,再让学生细读,逐步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力。再就是增强学生的词语积累。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丰富的词语,我们的表达能力就不准确,在与他人交流中不能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所以积累词汇非常重要。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积累词语本,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语记到本上并且做到经常“翻看”。遇到好的句子、好的段落或好的词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地方好在哪,只有真正理解了,学生才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变成理解性的记忆。久而久之,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了,表达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

  读书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要慢慢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看得懂的书才是有意义的书。教会学生阅读,首先要教会学生理解内容。汉语博大精深,一字多义。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理解语言文字内容,不是单纯地对内容简单的理解。在理解过程中,学生不但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画面,还从中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和积累生活经验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使学生终生受益,就得教给学生自己捉鱼的方法。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教学和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篇5

  一、保底阅读,底之三保。

  高林生教授称:保底目标,如同万丈高楼的地基,要强基固本。在“读”与“背”的保底方面,他提出:会朗读、默读、浏览、略读,字数达160万字;背诗文160篇,低(50)中(50)高(60)。高教授强调:保底不打好,永远做不好。笔者认为,阅读保底应确保以下“三保”――

  1、保证阅读时间。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绝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监督阅读。我们可以建立“10分钟读书工程”,开展“10分钟读书”活动。首先课内阅读有充足的时间保障,《建议》第13条明确提出:“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我们就把此称为“课堂10分钟阅读保底”。课堂10分钟保底阅读亦可在课堂上先进行30分钟的集中授课活动,剩余10分钟用以学生阅读课堂的拓展性文章。

  课外阅读时间更要保底,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比如减少作业量,自主阅读10分钟,让学生每天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不少于10分钟;师生坚持每天共读10分钟;亲子共读10分钟;晨诵暮吟午读10分钟等等。

  2、保证阅读数量与质量。

  “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这是阅读数量的界定。有了数量才能谈质量,正如诗圣杜甫在诗中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小学生来说,读书并不难,难的是读好,读完,每天阅读有量的保证。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对一般孩子是否要求养成“三定”习惯?一定书,即阅读的书一旦选定,一定坚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二定时,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学生有效地自主地选择读书时间,长期坚持;三定量,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水平,制定一个阅读计划,不超也不落,阅读适合自己的书籍。我们还可在每天的阅读课上抽出时间,安排学生讲述自己读书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既矫正学生课内外阅读中的不足,也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升阅读的质量。

  3、保证阅读环境

  阅读需要一定的环境保障,创设一定的阅读氛围。很多学校都在积极争创书香校园,大造阅读声势,学校的阅读环境已得到很大改善。但是,阅读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家庭阅读环境、社会阅读环境还是极其令人担忧的,尤其在农村、城镇。据不完全统计,班上绝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拥有的书在30本以下,有一半以上的父母很少阅读,甚至从来不读。还有一小部分家长固执地认为只要读好教科书就行了,无论从态度上还是经济上都无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支持。再看社会环境,新农村建设改造后,开放了很多公共设施,可小镇上不见有像样的图书馆、阅览室,连租书店也越来越罕见。农村孩子还不具备去市图书馆借阅,而且整个社会阅读氛围也尚欠浓厚。农村教师,尤其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必须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为改善阅读环境而努力。

  二、保底阅读,读之三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灵的真正的阅读。”保底阅读,有了上述“三保”为基础,我们要努力去达成这样一种真正占据学生心灵的.阅读,在“三味”目标上下功夫。

  1、读晓“文味”。

  所谓的“文味”,即阅读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要立足文本,透过语言文字,建立起“生本对话”,读晓文本中最本质的美。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做到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启迪学生,使之快速有效地读懂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知识和情感。便捷读晓文味的方法很多,由文本的“题眼”、“中心词”入手进行研读就是其中一种。课题往往就是课文的浓缩,比如《全神贯注》,写了谁全神贯注的做什么?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怎样全神贯注?读懂人物言行神态等的入微描写。全神贯注地做有何意义?读懂作者的写作目的。再如《与象共舞》,抓“共舞”一词,谁与谁共舞?深入文本后读出泰国的象的独特之处,再细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描写共舞的一个场面,体会人与象之间的那份和谐。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学生不会提问题,是阅读的最大问题。无论是学一篇文章还是一组课文,都要让学生先自学,有一点自己的感受,能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整合出少量的有价值的问题。课外阅读也一样,与文本的对话中,注重引导学生言意兼得。

  2、读出“韵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篇6

  一、逐步增大识字量,提高阅读速度

  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大,学生会越来越喜欢阅读。一开始读书的时候,学生可能读得慢,还可能会有增减字、读错音、读破词、停顿不当等现象。学生往往觉得读书非常吃力、紧张,对所读内容也不是很理解,只是为读书而读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扩大识字量,并逐步掌握阅读技巧。

  二、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完生字和生词后,应给学生留出大量的阅读时间。在课下、在生活中,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言交流也变得越来越自如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进而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学生独特的看法进行表扬和鼓励,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温馨、和谐、自由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善于阅读。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合理提出阅读要求,找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文本,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阅读。例如,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拼音读一句话,知道这句话的大体意思就行;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要稍高一点,要求学生断句阅读要准确,要能准确理解语句的含义;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要更高一些,要求学生能把单句话放到文中去理解,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等。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阅读要求,根据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可能还不理解什么是方法。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阅读方法,对阅读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开始,要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词句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大,让学生学会欣赏小说,学会快速阅读和略读。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在阅读的海洋里畅游,学习过程才能得到优化,语文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坚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不能想起什么读什么,还应养成做笔记、摘抄、写感想的好习惯。每个学期,教师都要为学生开列阅读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当然,选择书目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四、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如果学生只读不思考,阅读教学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耐心解释,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因为学生一旦对所阅读的内容提出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这种“疑”的产生,正是学生阅读收获的表现。例如,在学《草船借箭》一文时,一位学生问道:“借来的东西是要还的,这箭借来了,还用还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这名学生把文中的“借”和日常生活中的“借”联系起来了,并有所分析,有所感悟。我便趁机把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陷害诸葛亮的做法讲给学生听。于是学生了解了借箭目的,理解了“借”的含义。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样,学生的阅读目的就会更加明确,也会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由此可见,优秀的语文教师通常会采用“启发式”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总之,阅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篇7

  一、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工作重心放在分析文章结构、归纳文章大意上。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并且不利于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偏低。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当。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内涵。一些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讲解的内容过于广泛,或者对于阅读讲解内容的取舍不当,导致阅读教学中抓不住重点,或者对于重难点的讲解不够深入。这种重难点讲解不深入的教学方式,无异于让阅读教学成为摆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缺乏深刻的理解,无法把握文章的重点,严重制约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营造阅读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较强,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营造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此达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循序渐进,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以免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讲解一些与文章相关的故事和人物等,或者综合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例如PPT、歌曲等,营造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此有效开发学生的阅读潜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章语言的优美,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进而在日后的学习中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2、将"五读法"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快速通读一遍课文,大体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思想,然后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将"五读法"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此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对文章进行第一遍阅读后,可以掌握文章中比较生僻的词汇,让文章阅读更为流畅。通过第二遍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大体结构,为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打下基础。第三遍阅读指导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学会分析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意义。第四遍引导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阅读,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第五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摘录文章中优美的句子,增加自己的词句积累,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记忆能力引导学生记忆。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通过"五读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初始阶段可能感觉不适应,在教师没有引导的情况下可能会无所适从,但是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且掌握学习思路后,可以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完成语文阅读学习。在学生运用"五读法"进行阅读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促进小学生智力和爱好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篇8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小学语文阅读素材的作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生态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生态道德教育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开展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活动,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生物和生态环境知识,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在这一教育中,师生、知识、社会之间形成了多层次的互动,因而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

  二、如何实施小学语文阅读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这一教育新课题,教师应该多加探索,不断实践,促进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1.依托阅读素材,感知美好环境

  小学语文阅读素材中有很多被附上美丽的插图,还描绘了美丽的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阅读素材的道德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感知美好的环境。例如,在学习《山中访友》时,教师可以利用阅读素材中的插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古桥、溪水、山林、悬崖等自然美景,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好会在学生心中唤起感觉,这时再来学习课文,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增强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中美好的景物,如草原、森林、田野、城镇等,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环境的美好。

  2.依托文章亮点,激发生态意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教师可以依托文章的亮点知识,激发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一些是借景抒情,有些是托物言志,还有一些是借古讽今等,教师可以利用文章的写作手法,抓住文章的写作亮点,向学生上一次生动的环境教育课。例如,在学习《白杨树》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白杨树与边疆战士的关系,学会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对白杨这一景物产生崇敬之情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周围景物,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心中燃起对环境的赞美之情。

  此外,教师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还可以借助于课外活动形式,如减少制贺卡送祝福数量、312种植行动、保卫山林拾垃圾、调查水污染等活动促进学生的保护道德意识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篇9

  一、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重要的审美阵地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教育规律,有很多内容都体现了社会的和谐之美以及自然的生命之美。其中有很多是描写大自然的,比如《观潮》《海底世界》《记金华双龙洞》等,这些文章都体表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这些内容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独特的审美享受。此外,关于人类社会的美,表现内容也相当丰富,在现实社会中,处处都体现了社会之美,然而社会美的核心内容是人性的美好,它涵盖人的节操、智慧与情感等。总的来说,美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处处得到了体现,教材中蕴含美的地方是广泛而且丰富的。这些美好的东西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可以说这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的建构提供了权威的语言资料。

  二、小学生语文审美心理的发展特征

  童年是人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此时儿童的身心发展处于相对平稳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儿童已经能够掌握书面语言,并且可以借助于学校的教育和教材,有步骤、有计划地学习文化知识。但小学生也有其较为特殊的一面,即分析能力相对薄弱、辨析能力较弱、记忆力强、充满好奇心和想像力、敢于创新及喜欢活动等。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与其审美心理结构充分结合,普遍认为,审美心理结构主要由审美情感、审美行为倾向及审美情感组合而成,这三种成分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通过这种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可以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心理培养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从稚嫩向成熟逐渐过渡,将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进行相互的整合,同时其容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扩展,但心理过程仍旧以接受为主。表现如下:在审美认识发展方面,对于审美的感知从以前的零散、粗犷逐渐向整体、精细的方向发展。小学生在初期对于审美的认知以及审美的经验是相对匮乏的,审美兴趣也显得相当淡薄,通常不能够整体把握审美形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审美经验的持续积累,他们的参与热情以及兴趣会不断提高,感知缺陷同时会有所改善。此外,小学生通过美的熏陶,审美的范围也会随之扩大,内容也逐渐丰富,之后创造性想象开始出现,而审美理解也从开始的模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能够将自然或者社会中发生的事物和美联系到一起。但是小学生相对缺乏审美经验,知识积累更是匮乏,对一些思维方式在运用上还显得不够熟练,对于一些语言的意义只能够进行初步理解,无法深入理解语言的深刻意义,所以一些理解往往是浅层的,随着小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其理解能力完全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的孩子缺少感知美的基本能力,所以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是一个具有一定分量的课题,在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之下,语文教育必须要坚守育人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产生对美的向往,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这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所以要求当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绝不能成为教学的附属品,必须要为审美建构创造出独立、宽松的环境,这样才能达成小学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篇10

  一、激励学生循环阅读,体会阅读素材趣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小学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多多进行文章阅读,通过循环阅读的方法扩展小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满足学生各类异样的需求。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室中时而响起的幼稚阅读童声不仅是对课文的阅读,更是学生学习知识状态的展现,并且从某一种意义层面来说,这种循环阅读的方式对于学生加深课文印象和素材趣味理解有着重要作用。

  二、致力策划精品课堂,强化学生阅读感悟

  课堂策划包含内容十分广阔,不仅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而且还包括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进度与内容提问等方面,以上内容的整体协调才可以帮助老师创设出精品课堂,才能对学生的阅读感悟进行深化。就拿《画杨桃》这节课程内容来说,老师提前要规划好教学时间和课程进度,其次借鉴文章精髓于课堂上借用某一物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后开展提问环节等告知文章深意,进而强化小学生的阅读感悟。

  三、注重学生读后表达,升华阅读教学目的

  经笔者研究发现,每一节阅读课结束后,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文章结构和深意,对于阅读教学的理解是一个升华,也是保障阅读有效教学的方法。比如《七色花》这一篇小文章,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有一朵七色花的话,希望实现什么愿望?”等类似问题,小学生自然会回答出各种天马行空的答案,这样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而且也在读后表达的过程中升华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为有效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四、结语

  总之,如今的课堂教学其目的总是归结于有效教学,并成为每一位教学老师的奋斗目标,当然对于小学老师也不例外,细细研讨阅读教学细节,发现其处于多元动态的状态之中,需要老师既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也善于运用优秀教学手段,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目的,希望笔者个人的一些见解对于此课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篇1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阅读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1、让学生自己读书。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2、让学生自己提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读。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3、让学生自己说话。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倡导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与合作学习,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阅读,积累内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四、拓宽阅读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创意朗读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2、适时引导学生想像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3、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篇12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最不可缺少的因素就是语文,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借助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借助文章背景感悟人性光辉

  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材涉及人文、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内容,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且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详细介绍阅读材料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具体生活情境和文化背景,进而让学生深层次体会与感悟阅读内容。可以说学生科普作者人生经历或写作具体背景,使学生能走进作者的写作世界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文化之美。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抗日战争时期文章时,就先给学生介绍抗战爆发原因,抗战过程及结果,让学生掌握文章知识的同时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且神情缅怀为国家而牺牲的抗战烈士,更能引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共鸣,提高人文意识。再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司马光》一课时,就在引入文章之前详细介绍历史著名史学家司马光,通过了解司马光的从政经历及对文学史做出的贡献后怀着一颗敬意的心阅读课文,深度感受司马光的高尚品质。在分析文章字词运用及表达技巧时,吸纳文章向读者传递的人文情怀,从而促使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也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二、借助阅读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选取的阅读教材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但内容有限,如果教师想借此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效果不高。所以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扩充阅读范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浅到深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通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来进一步深化其人文素养。语文阅读教学中受课堂教学时间限制和繁重教学任务影响,有必要指导学生预习让其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桃花心木》一课时,某小学语文教师就提出,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习阅读基本要点,现在有哪个同学可以给老师说一说在进行阅读时应注意哪些要点。学生回答:“阅读中要注重阅读内容的分层学习,阅读材料一时找到其中存在的规律,阅读材料二是应用其规律,材料三则是归纳和总结阅读规律。”之后教师又提出:“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只有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今天我们所学习的《桃花心木》中就应用横向阅读理念,大家在阅读这篇文章时需要从三个阶段进行横向阅读:第一阶段:同学们先自己阅读后分析这篇文章中的优美句子。第二阶段:分析文章主旨,种桃花树的人身上蕴藏怎样的品质以及自己从中学到怎样的品质。第三阶段:自己写有关桃花木的读后感。通过完整的阅读教学体系使学生深度理解课文传递的人文素养知识,提升自身内涵。

  三、借助课外阅读拓展人文视野

  小学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从而更好地拓展人文视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告知学生阅读范围,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有效阅读。通常和课内有关的阅读材料都是语言优美和主题深刻、内容详细和主题深刻,这种阅读材料要有精度,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理解能力,学生也会在阅读中产生新思维且通过课外阅读拓展逐渐扩充学生综合知识。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草船借箭》一课时,就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过三国演义吗,知道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吗?”。学生立即回答:“听说过,这是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故事。”教师又提问:“那同学们指导谁《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吗?”学生回答:“诸葛亮”!教师:“是的,这篇文章表现了诸葛亮高深的智慧谋略以及从容不迫的品质。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诸葛亮的了解,需要在课后阅读《舌战群儒》、《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等故事,大家要仔细阅读,之后在反复品读《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同时分析这些故事中诸葛亮如何通过自己的才智获得胜利,思考如果自己处于诸葛亮的位置该如何表现,看自己是否能从中学到什么知识。通过课外阅读扩展学生知识面,从不同教材中提升人文素养。

  四、结语

  总之,基于人文教育视野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强调的教学观念,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尤其小学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阶段,因此语文教师应借助人文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篇13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加大学生阅读量,增加背诵篇目,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更丰富、视野更宽阔。小学语文阅读课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效性,这是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

  一、强化词句训练,提升阅读能力

  掌握一定的词句是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基础。阅读文章时,要想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首先要理解文章中的词语与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来造句,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词语的理解、累积、运用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词句训练时,理解与运用要并重,注意学与用的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说话与写作时积极使用所学的词句,让其体会到这些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与用法,语文教师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等进行变换,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展主动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阅读课教师不能自导自演,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比较差,我们要学会引导他们在交流互动中思索与发现,有意识地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文教师要为师生搭建好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探究、感悟、体验、交流。

  三、树立整体观念,促进整体发展

  小学语文包括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等多个部分,这些内容各成体系,通过科学的组合形成了语文学科体系。在课文教学时,有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课文的整体性,只注重某些词句的理解,或者只关注一些生字词的默写,或者只重视主题思想的感悟等等。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对课文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从课文在课本单元中地位入手,知道课文的作用、重点,课堂教学中要以此为主线贯穿始终。在学生层面,则要在了解课文大意,逐步深入,最后再总体阅读,才能对课文有更深刻的体会。每一阶段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每节课的重难点,还要把握前后知识的联系,有计划地进行序列训练,全局把关,层层夯实,以此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四、启发学生质疑,调动其主动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喜欢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我们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对于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要学会主动查字典,查字典不能解决的再主动请教老师。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并提出来交流讨论。如果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就要主动提问学生,以此启发、引导学生。长期坚持,学生就能逐步养成阅读时质疑的良好习惯,阅读能力也能得到大大提升。

  五、课内外结合,体验阅读之美

  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传授读书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用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乐于接受的方法。如,对于一些诗词等易于上口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吟唱,这样便于他们强化记忆。对于一些长期积累的句子,则可以进行分组比赛,以此来激发他们背诵。另外,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有计划地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籍,安排他们有计划地阅读。利用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电子阅览室等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书香校园,提高阅读能力。

  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阅读能力

  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对人们的学习方式也有重要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我们广大教师要积极利用好校园多媒体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校园网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空间;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一些美文,为学生时时获得审美体验;还可以利用好班级博客开展阅读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脚步,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手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完善评价体系,坚持长期阅读

  要想让学生的阅读活动能长期处于快乐积极的状态,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通过积极地引导,调动其阅读积极性。语文教师可以定期举办“故事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读书小沙龙”及板报、手抄报等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阅读、爱积累,帮助他们养成多读、善思的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广大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开展多角度阅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篇14

  1、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首先要使教学计划更具条理性,课堂提问的问题所包含的范围要广,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的思考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使学生轻松自然地参与教学,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间要有足够的思想交流互动,教师要用教学内容构建有效的课堂。

  2、建立不同的教学类型

  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类型,对于阅读教学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它包括积累、消化、解析和鉴赏。不同的教学类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假设问题的答案,再通过仔细阅读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这样有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3、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明确、适度、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基础,同样也是教师的教学依据。教师要能够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融为一体。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教学前先创设问题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跟随教师去感知教材。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拥有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是感悟,提高小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对学生的潜能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标注,对于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可以教小学生如何去查字典,让小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解决生字词的问题,然后再读课文,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即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扎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教师正确的指导,使小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小学生具有对阅读甚至对语文乃至各学科学习的探索精神。通过阅读教学,使小学生总结出一定的学习规律,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另外,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小学生使其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书,扩大阅读的范围,正确引导小学生从课堂走向讲外,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素养,为将来的写作和语文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篇15

  一、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学生不但应该有自读的能力,更要在阅读中养成专心仔细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阅读习惯方面积极培养。积极的阅读习惯包括阅读过程中的细心和阅读之后的思考。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一心一意地读完课文,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萌生出问题,要勇敢地发问,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讲解《乌鸦喝水》一课时,可以在阅读课文之前让学生猜一猜一只渴极了的乌鸦会采取什么方式喝到瓶子里的水?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于乌鸦行为的想法,让学生把课文的优美句子标注出来进行赏析。如果学生能够经常这样阅读,就可以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教学效率,减少了整堂课的费力讲解,也能使教师省心省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方式之中,把课堂变得绘声绘色,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讲解《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可以利用投影仪放映一段关于丹顶鹤活动的视频,使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然后说:刚才视频里的动物漂不漂亮?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之后,就可以对学生说: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课程是《美丽的丹顶鹤》,同学们可以通过这篇课文更多的了解这个美丽的动物。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更加好奇,让学生产生阅读课文的欲望,这也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培养学以致用的观念

  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学得的知识,学以致用,将习得的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在讲解《石榴》这一课时,可以减少讲解的时间。学生在阅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写作的任务,让学生仿照课文动手写写自己喜欢的水果。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阅读的能力,也可以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四、创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处在平等的地位上的,所以教师不应该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压力,也不能为了树立“师威”而对学生幼稚的问题不屑一顾、呵斥甚至体罚。例如在学习《“黑板”跑了》一课时,有学生没有看课文内容就对教师说:“老师,这个题目根本就不对,黑板又没有长腿,怎么可能跑了呢?”这时,教师不应该呵斥学生,而是应该和颜悦色的对学生说:“黑板当然不能跑呀,想要知道为什么,就自己读课文看一看吧。”只有这样,才能够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也让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之中获得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五、总结

  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以致用的观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这些是缺一不可的。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长期不断的坚持,教师要加快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努力,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终极目标不断奋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