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1、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4、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5、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学生能概述泌尿系统的组成难点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温故知新
(1)谁最先发现了血型?包括哪几类?
(2)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3)小明同学说:“我是万能输血者”,小华同学说:“我是万能受血者”,小明、小华的血型分别是什么类型?
2、导入新课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需要排出体外。糖、脂肪在代谢过程中完全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氨基酸会经过一系列转化后转化为氨、尿素或尿酸。
它们怎样排出体外呢?今天我们来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复习旧知,准备新知。
倾听,思考。
检测上节课的重点问题,温故而知新。
引出主题,吸引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一、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1、知道泌尿系统的组成;
2、理解肾脏的结构及与尿形成有关的结构特点;
3、阐明尿的`形成过程及叙述尿的排出过程;
4、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二、实施目标目标导学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2、结合教材回答:
(1)人体有哪些废物?
教师出示图示总结:
(2)什么是排泄?什么是排遗?
教师总结:排泄:人体将组织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水和无机盐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3)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有哪些?
教师总结:排泄器官如:肾、肺和皮肤;
排遗器官如大肠和肛门等。
3、出示泌尿系统示意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描述肾的位置。
教师总结:肾位于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
(3)描述肾的形态结构。
教师总结:形似蚕豆,前后略扁,表面光滑,呈红褐色。
(4)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肾单位
(5)肾小球由什么组成?肾小球有什么特别之处?毛细血管壁的特点是什么?
(6)肾小管有什么特点?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结构像什么?
教师总结: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目标导学二:尿的形成与排出
1、出示尿的形成示意图,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1)原尿在哪里形成?
教师总结:部分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过滤形成原尿
(2)原尿包括哪些成分?
(3)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180升,而每天排出尿液约为1、5升,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
教师总结: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分、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吸收进入毛细血管中。
(4)在哪里对原尿进行重吸收?
(5)对原尿重吸收后剩下哪些成份?
教师总结:水和无机盐、尿素
(6)哪些是大分子物质?哪些是小分子物质?
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
(7)原尿与血液相比不含哪些物质?
(8)尿液与原尿相比不含哪些物质?
(9)流入肾脏的血液和流出肾脏的血液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教师总结:流入肾脏的血液成分:血细胞、蛋白质、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流出肾脏的血液成分:血细胞、蛋白质、水、无机盐、葡萄糖
(10)请归纳尿液的排出过程。
(11)排尿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排出体内的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目标导学
三、其他排泄途径
1、教师出示幻灯片,分析以下问题:
(1)汗腺由哪两部分构成?
(2)汗液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
(3)请归纳排汗的意义。
教师总结:排出代谢废物;
调节体温。
2、拓展延伸:
运动时汗液显著增多有什么意义?尿液为什么减少了呢?
教师总结:运动时汗液显著增多,汗液蒸发时能吸收人体较多的热量。汗液分泌多,蒸发多,体内散失的热量就多些。由于运动时水主要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尿液就相应减少了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学生朗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本目的知识,初步勾画知识点。
学生结合所知介绍:排遗: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学生读图,分析教材并回答如: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学生举手汇报,如: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学生根据教材图示回答如:漏斗状。
学生读图,结合教材分析,如: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形成原尿。
学生举手交流: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学生回答如: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原尿的重吸收。
学生读图分析,如:血细胞、蛋白质学生对比回答:葡萄糖学生小组归纳如: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学生观看幻灯片,分析回答如: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
学生总结:汗腺的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当血液经过时,血液中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进入汗腺形成汗液。汗液通过细长的导管排出体外。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本目主要内容,便于下面的教学与学。
通过幻灯片展示泌尿系统示意图,使学生形象生动的得知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及肾脏的位置和形态结构等知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识记。
教师通过幻灯片,出示尿的形成示意图,形象的给学生介绍尿的形成,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原尿的成份及对原尿重吸收等知识,旨在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突出知识重点。
教师通过幻灯片片,形象的展示血液的组成,使学生能够清晰准确的识记知识点。
在讲述其他排泄途径之际,通过幻灯片,形象的展示二氧化碳、无机盐等物质的排泄,梳理重点,同时引出排汗的意义等知识。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好,所以这一课相对来讲比较难,需要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还需要理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尿的形成过程;②对资料的分析和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教学难点 ①尿的形成过程;②对资料的分析和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人体内废物的排除
活动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在每天的课间时不时地都要往一个地方去。这地方是哪里?去干什么?
2、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有哪些?
3、认识排泄和排遗。学生阅读80页的引言,理解排泄的途径,课件出示讲解。
4、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活动二:探究新知
(一)、 泌尿系统的组成
1、观察课本80页的图,思考:输尿管和哪些结构相连?泌尿系统主要有哪些器官组成?各个器官有哪些功能?尿是在哪儿形成的?这个器官与血管相连吗?有哪些血管?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
2、指名说说,教师课件出示:“泌尿系统结构图”并强调各个器官的位置和作用。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外形似蚕豆,新鲜时呈紫红色,表面光滑;质地柔软,重约120-200克。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二)、 尿的形成
1、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本80—82页的内容。
2、肾的结构:
(1)哪一个器官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你的理由是什么?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2)教师课件出示81页的“肾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肾的内部结构和组成。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3、资料分析
(1)、引导学生:比较血桨和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有什么变化,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
(2)、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却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肾小管对营养物质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3)、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排尿主要排出的是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及尿素。)
4、尿液的形成
阅读课本82页—83页的内容,加深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和肾的各种结构的功能。
活动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板书小结)
活动四、课堂练习:完成83页的练习。
八、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相关练习。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
二、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三、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人体内废物的排除
活动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在每天的课间时不时地都要往一个地方去。这地方是哪里?去干什么?
2、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有哪些?
3、认识排泄和排遗。学生阅读80页的引言,理解排泄的途径,课件出示讲解。
4、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活动二:探究新知
(一)、 泌尿系统的组成
1、观察课本80页的图,思考:输尿管和哪些结构相连?泌尿系统主要有哪些器官组成?各个器官有哪些功能?尿是在哪儿形成的?这个器官与血管相连吗?有哪些血管?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
2、指名说说,教师课件出示:“泌尿系统结构图”并强调各个器官的位置和作用。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外形似蚕豆,新鲜时呈紫红色,表面光滑;质地柔软,重约120-200克。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二)、 尿的形成
1、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本80—82页的内容。
2、肾的结构:
(1)哪一个器官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你的理由是什么?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2)教师课件出示81页的“肾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肾的内部结构和组成。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3、资料分析
(1)、引导学生:比较血桨和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有什么变化,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
(2)、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却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肾小管对营养物质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3)、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排尿主要排出的是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及尿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设计思路:
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一个一级主题。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内容之上的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3)教学条件分析: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师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更加灵活。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学中。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2、 能力目标: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通过生活实例以及与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引出泌尿系统的作用。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并对肾脏有一个新的认识。通过课本、课件以及资料的分析,让学生试着描述原尿中的成分种类有哪些,以及原尿与尿液的区别。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对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的形成和排出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学生已有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迁移人体还有哪些其他的排泄途径。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摘要: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对抽象概念的认知过程,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吻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重心也逐渐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主上,因此,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迫在眉睫。
关键词:
模拟性实验;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模拟性实验作为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新事物,在突破课程时间约束、拓展教学空间、节省课程资源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通过模拟实验场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模拟性实验的作用
模拟性实验是以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情况为基础创建的实验教学平台。模拟性实验的目的在于提升初中生的生物学科涵养,把探究性学习融入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初中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和理解知识。相较于实际演示实验,模拟性实验能节省生物材料和费用,操作也比较简单。通过模拟性实验,学生能更为直观地了解一些抽象的生物现象,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到局部、从简单到困难、从宏观到微观,让学生有效掌握实际的实验原理。模拟性实验有助于初中学生很快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满足新课改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标准。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模拟性实验的应用分析
1.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重现生物实验教学场景
模拟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重现虚拟的实验教学场景,如观察人体基因突变、试管婴儿、细胞破裂、人体构造、蝴蝶翅膀扇动频率等。这些生物现象都是十分抽象的,通过模拟性实验教学,能打破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直观地理解生物习性、结构特征、生存环境等,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如在讲到“人的个体发育”内容时,人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漫长而抽象的过程,每个生长发育阶段又会涉及各种各样繁杂的影响因素和事物,如果仅凭教师的言语讲解和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难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模拟性实验,模拟出人的生长发育过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自己从出生到现今各个时期的照片,并制作“我的成长过程”展板,并让学生自己翻阅书籍或是在网上查阅青春期发育特点、卫生保健等相关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和仔细体会。然后再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我的成长过程”展板和观察的人各个成长时期的图片相互交流讨论,最后再鼓励学生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人生长发育的模拟性实验,在实验演示过程中,一边给学生讲解,一边要求学生对比自身的成长过程,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还能让学生产生“心理期待”,自发地去探究和学习,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
2.利用实体化实验模型,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活动
利用实体化实验模型展开模拟性实验教学,积极改进教材里的探究性实验,一来可以有效节省实验成本,二来能帮助初中学生更直观、更清晰地感受实验现象,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生物概念及现象,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如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尿液的形成”的教学。尿液的形成涉及滤过作用与重吸作用,这两个概念都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是很困难的。因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设计模拟性实验: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适量芝麻、绿豆、沙粒、黄豆等材料,教学生用淘米篮子筛除材料里的沙粒,让学生亲身感受“滤过”过程。在用淘米篮子筛除沙粒时粒径较小的芝麻也会被一同筛除,换言之,过滤出的物质除了有沙粒外还有芝麻,而芝麻是有用的材料,因此需要重新“捡回”,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体会“重新吸收”作用的过程。如此一来,学生对尿液形成也就具备一定的认知了。接着,教师就可以借助计算机给学生展示动态化的泌尿系统结构图和肾脏结构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动手操作的模拟滤过作用和重吸作用小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尿液的形成过程。设计简单的模拟性小实验能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化和具体化,在教学时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教学起来也很轻松,效率也高。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能巩固概念,实现知识的再认识。其次也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模拟性实验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价值。将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融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再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模拟抽象的生物现象,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同时也是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使用模拟性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