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案一等奖评课

这是蜀相优秀教案一等奖评课,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蜀相优秀教案一等奖评课第 1 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

  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蜀相优秀教案一等奖评课第 2 篇

 一、“得”

  本节课,我自认为有以下两个地方我做的还是比较合理:

  1、讲析前设置问题。

  现在的学生都具有惰性,什么都等老师指出来,给他讲明白,而语文科目正是需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科目,所以在讲前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讲,效果会要好很多。并且限制时间,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考试型的练习,在考试中做到诗歌鉴赏,他才不会怕,才会得心应手。

  2、朗诵。

  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便是朗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悟和

  品味课文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艺术魅力,古典诗歌更是如此,诗歌是特别适合于朗诵的,在朗诵中品味,在朗诵中沉醉,在朗诵中光芒显现,走进人的记忆,获得持久的传播。而诗歌最好的学习、鉴赏方式就是朗读。反复朗诵,慢慢咀嚼,伴之以细细品味,心胸渐渐深入诗里,那诗歌的“滋味”才能涌现出来,诗歌形象的意味才能显露出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学习诗歌的基本切入点,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素。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能成功地应用抑扬顿挫等各种朗诵艺术技巧来朗读或朗诵,能够把作者的“喜、怒、哀、乐”及其他极细微的“情绪”和“心情”表达出来,这样会使读者整个身心都受到影响,受到感染,让读者一下子浸入到诗的意境里。

  二、“失”

  经过课后反思,还有些地方做得不好,还要提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启发学生的力度还是不够。

  2、上课时面面俱到,讲的太多,重难点不够突出。

  3、课堂气氛还需要更活跃。

蜀相优秀教案一等奖评课第 3 篇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诗歌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本课想通过对《蜀相》(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鉴赏,找到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门径。

学情分析

本诗是咏史怀古类诗歌,这一类诗歌在中学课文里入选比较多,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类诗歌,教给学生鉴赏这一类诗歌的方法和情感。;

学生在学必修课时对此类诗歌有一定的认知,但鉴赏起来还是懵懂不清;

如何把握咏史怀古诗方法和情感应该是学生最难把握的。

教学目标

1、了解怀人伤己类怀古诗的基本特点和思想情感;

2、运用本单元的“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方法,解诗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怀人伤古类怀古诗的特点及《蜀相》表现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

背诵《蜀相》《越中览古》(咏史怀古诗)

二、复习高中学过的怀古诗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三、比较阅读,找出《咏怀古迹》及《念奴娇 赤壁怀古》共同点,初步了解怀人伤己类咏史怀古诗的共性。

共同点:临古地 - 思古人- 忆其事 - 抒己志

即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个体)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怀人伤己型的怀古诗又分两类:

(一)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负,建功业,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贬)

(二)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即是。

四、品鉴《蜀相》,进一步体会怀人伤己类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1、知人论世,了解杜甫及其写作对象其人其事。

2、整体把握诗歌主旨和表现手法。

设题:从整体看,《蜀相》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哪些丰富的情感?

答: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自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佩与赞美之情,因没有实现理想的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同时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伤感, 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壮志未酬的伤痛。

3、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及其具体写法。

设两题:

①如此丰富的情感,主要集中在诗中的哪些诗句?这些诗句涉及缅怀对象的哪些重要事件?

A.主要集中在第三、四联(颈联和尾联)

B.涉及三顾茅庐,定天下大计:联吴抗曹,西取蜀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②本诗重在写诸葛亮其人,那么,诗中景物描写是不是可以删掉呢?为什么?

答:不可以。其一:怀古伤己类咏史怀古诗必须有一个触发点,否则显得突兀。而“森森”,正是祠堂所在的标志,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奠定景仰的感情基调。

其二:碧草映阶,自为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隔叶,空作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 渲染苍凉的气氛,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总结: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以景(乐)衬情(哀)

五.小结

1、怀人伤己类怀古诗结构和感情基本相同:

①临古地 - 思古人- 忆其事 - 抒己志

②通过古人与自己的对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2、写法同中有异:

?相同的可以有很多说法: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等

?关键要注意具体写法的细微区别:

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实写虚、虚实结合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背诵复习--比较阅读--品鉴《蜀相》--小结 设题提问

1、比较判断

2、归纳总结 把握怀古诗的特点及表现情感的基本方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临古地 - 思古人- 忆其事 - 抒己志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对咏史怀古的怀人伤己类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的表现方法基本上掌握了。

教学反思

学生参与度较高,对咏史怀古的怀人伤己类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的表现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鉴赏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得到较为普遍的重视,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比较到位;

不足的是,本人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做得不够,学生对具体语句的鉴赏方法的认知还不是很充分,还得通过更多的实践让学生充分理解,精准把握。

蜀相优秀教案一等奖评课第 4 篇

本节课我采用了学案的教学方式进行。学案中又分为了预习案、赏析案、演练案、巩固案这样四个环节。突出体现了我校“四五四”教学模式。在课上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少讲,学生多讲。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由学案引导学习,老师只是适当引导,省时省力,体现了高效课堂。下面具体说说。

  预习案主要是检验学生预习情况,是一些识记知识的积累,由学生自行完成。这一环节很快很顺利完成。下面赏析环节又分为初步赏析和重点赏析。由学生根据学案提示问题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这一环节需要老师适当点拨,同学交流共同来完成。另外,在议论和记叙这两个区分上老师给以了讲解点拨。在重点赏析时,对于炼字这种高考题型,我进行了方法指导。给出了高考经常出现的题型和答题模式,这样处理使得学生有方法可抓,这一赏析也就迎刃而解了。之后的演练案让学生进一步对于炼字题实践,反馈。作业巩固案贴近本课,给学生复习本课知识点做了充分准备。

  本课总体上完成了事先预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使得学生能参与其中,体现了学生学位主体,老师教为辅助,省时省力,高效。

  当然,本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课堂节奏把握不好,前松后紧;引导学生诵读时应多做示范;运用多媒体课件固然方便,但是板书作为体现本课精华的手段,还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的手里的教辅材料应给以规范;应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多肯定,多赞赏;还应积极学习提高语文素养,感染学生;课程最后应小结本课,再对一遍诗歌或背诵。

  今后,要积极听课,积极反思,积极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技能,更上一层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