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原文赏析及解读
这是《赠刘景文》原文赏析及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1
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时年苏轼54岁,任杭州知州第二年。这是苏轼第二次到杭州任职。苏轼第一次到杭州任职是在熙宁四年(1071),时隔18年。
苏轼两度到杭州任职的原因,颇具戏剧性。第一次到杭州任职,是因为苏轼站在旧党的立场上书议论王安石新法的弊病,王安石恼怒之下命令御史谢景向神宗陈说苏轼过失。为了暂避政敌的锋芒,苏轼主动要求外放,于是被任命为杭州通判。第二次到杭州任职,是因为已经得到高太后信任与重用(任翰林学士)的苏轼,看不惯旧党执政后排挤打击王安石改革派、尽废新法等行为,对旧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得罪了新旧两党的苏轼,在朝廷里的尴尬处境可想而知。苏轼再一次主动提出外放请求,于是被任命为杭州知州。
2
刘景文,即刘孙季,景文是他的字。此人比苏轼年长四岁。苏轼到杭州任知州的时候,他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为苏轼的举荐,不久升为隰州(在今山西临汾)知州。苏轼任职杭州期间,跟刘景文有密切的交往,诗歌唱和频繁。显然,苏轼相当欣赏将门之后刘景文,称其为“慷慨奇士”。从诗歌唱和情况看,刘景文还是个收藏爱好者,收藏了不少前代名人字画。
3
从《赠刘景文》诗的内容看,应该作于元祐五年秋天。同年秋天,苏轼还写了多首因秋起兴的诗。这些诗歌对于读懂、理解《赠刘景文》诗应该有所帮助。请看: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晚秋客兴》)
野鸟游鱼信往还,此身同寄水云间。
谁家晚吹残红叶,一夜归心满旧山。
可慰摧颓仍健食,此身通脱屡酡颜。
年华岂是催人老,霜鬓无端只自斑。
(《秋兴三首》之一)
故里依然一梦前,相携重上钓鱼船。
尝陪大幙全陈迹,谬添承明愧昔年。
报国无成空白手,退耕何处有名田。
黄鸡白酒云山约,此计当时已浩然。
(《秋兴三首》之二)
浴凤池边星斗光,宴馀香满上书囊。
楼前夜月低韦曲,云里车声出未央。
去国何年霜鬓雪,黄花重见一枝霜。
伤心无限厌厌梦,长似秋霄一倍长。
(《秋兴三首》之三)
看得出来,这一次任职杭州期间,面对秋天景色,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旅思、乡愁、政治挫折、生命老去等落寞伤感情绪外,也有苏轼终生不渝的随遇而安和乐观旷达精神。
4
读苏轼这首诗,不能不令人想起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的这首七绝,全诗如下:
?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因为《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说她“独爱”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使得这首诗更加广为人知。
苏轼的《赠刘景文》诗跟李商隐的这首诗,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赠友人之作;都是秋景;都以枯荷为重要意象;都并不沉湎在悲愁情绪中。根据这些相似之处,可以想象,苏轼作这首诗,是受到李商隐诗影响的。
但是,也有不同之处:李商隐诗只有黑白颜色,而苏轼诗中除了黑白,还有橙黄橘绿,色彩明艳。色彩上的不同,意义重大。橙黄指菊花,诗中明言是“傲霜残枝”;橘绿没有交代,但是众所周知,屈原《九章·橘颂》以降,橘就有用于比喻君子忠贞美德的传统。例如张九龄《感遇》组诗有专咏丹橘一首,“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可见,苏轼的“橘绿”,跟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励志信念一脉相承。
显然,苏轼《赠刘景文》诗是以身处逆境而初心不变的君子品格勉励友人,同时也勉励自己。
论思想,论意境,苏轼的《赠刘景文》都比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高远,乐观,积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