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俭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
勤工俭学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 勤工俭学的过程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已成年人的责任意识,通过课余时间的适当劳动取得理所当然的劳动报酬,这不仅仅使我认识到自身对于家庭的责任,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我有能力去减轻父母的负担,强化了我自身的自立自强意识。这种责任的担当和自立自强意识的强化可能是我在图书馆勤工的最大收获。
二、 在勤工的过程中,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交往面,增强了我融入校园生活的能力。在勤工中,通过与众多可亲的同学、可敬的老师(张老师、宋老师)的较经常性接触,使我也较大程度上认识并熟悉人大的各方面状况,并结识了众多好朋友,从而利于我更好地融入人大校园生活。
三、 勤工活动也较好地锻炼了我为人处世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性格较内向的我由于少与人接触故而交往能力相对较弱,而在勤工过程中,张老师、宋老师的亲切指导,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帮助,日常的到班下班,便逐渐使得我开始适应这种与在学业中单打独斗几乎大相径庭的工作方式:对人礼貌、工作守时、态度诚恳、言行举止落落大方。这无疑为我以后的工作形成一种和谐的过渡,使我逐渐接受以后社会中可能面临的工作方式。
四、 同时,在图书馆的工作也满足了我本人的“一点私心”-“博览群书”,在每天整理和收发书籍的过程中众多的新书、好书纷彩相呈,令我眼接不暇,使得我得以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增强了我的人文素养。
勤工俭学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高校学生勤工俭学现状勤工俭学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勤工俭学是我国青年学生的优良革命传统。学校对勤工俭学活动应加强领导,注意思想教育及安全教育。
一、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
经过对500名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在校学生的调查,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有:为了金钱、为了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了增长社会阅历、为了学习一些实用技能。
从表1可以看到,“为了钱”而去勤工俭学的学生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7%,这些学生中有的学生家庭贫困,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去勤工俭学,但也有部分学生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的需求而去勤工俭学。经过调查,在这57%的为钱而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的家庭并不贫困,他们去打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在校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有的是为了追求时尚,有的是为了支付谈恋爱的开销,有的是为了兴趣爱好等。总之,这些学生将勤工俭学当成了挣钱和满足自己对物质需求的一种手段。
除此之外,“为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增长社会阅历”和“为学习实用技能”而勤工俭学的高校学生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3%。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性趋于简单和绝对,功利性也越来越强。但是也不难看出“为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增长社会阅历”和“为学习实用技能”而勤工俭学的高校学生还是有一定比例的,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对学生实用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手段单一,甚至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及社会对综合素质的需求,还反映出高校学生对学校综合素质培养的信心不足。
二、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途径
经过调查,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高校的勤工助学中心提供的一些在校内为师生服务的岗位;另一种是通过招聘广告或他人介绍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而成为“打工一族”。两者相比,通过勤工助学中心获得的岗位多在校内,安全、便捷、工作量小,一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但同时工资待遇也比较低;而“打工一族”一般工作地点多在校外,存在安全隐患,工作量较大,常常会影响“打工一族”的学习和生活,但工资相对较高,因此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诱惑较大。
三、勤工俭学的现状
1.高校学生获取勤工俭学途径单一,勤工俭学内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档次高低不一。从服务类型看有家教、服务员、广告传单的发放、推销、策划、设计、卫生保洁、图书馆管理员、教师助工等,其中最受广大学生青睐的是家教,从事勤工俭学人员最多的行业是服务、保洁和广告传单的发放。
2.勤工俭学的体制不完善和不规范。各高校的勤工助学中心多设在校团委或校学生处等下属职能部门,虽有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但多因没有专职教师进行管理和拓展,因此很难得到有序和有规模的发展。即便有的学校勤工助学中心较为正规,但要不就是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难以满足高校学生对于勤工俭学岗位的需求,要不就是所提供的岗位薪酬太少,难以满足高校学生的经济需求。因此,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勤工俭学需求远远大于勤工俭学岗位的矛盾。
3.勤工俭学的用工秩序混乱。一些公司或个人常常利用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等特点把高校学生的勤工俭学视为“廉价劳动力”,不但肆意安排加班加点,还任意克扣、拖欠工资报酬,甚至有打着勤工俭学“招工”的旗号进行欺诈和行骗的行为。而一旦高校学生在校外的勤工俭学过程中自身权益受到了侵害,想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甚至校方出面都无法为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勤工俭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高校支持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一个经济收入的平台,帮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如今许多大学生已经将勤工俭学作为追求物质生活的一个途径,甚至因“打工”而旷课和夜不归宿的现象也在高校屡见不鲜。这不仅扭曲了高校勤工俭学的初衷,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四、结论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让高校师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勤工俭学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勤工俭学对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性,让高校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勤工俭学与学习的关系。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班会等形式,广泛宣传,让社会、学校、广大师生认识到勤工俭学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规则制度。勤工俭学既然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那么其管理和发展就应列入高校的学生管理的工作范围,具体规章制度的制定就应围绕如何让勤工俭学有序健康的发展来制度。并建立相应的人才供需信息库,不仅与学校各部门,也要与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及时有效地建立起供需双方的桥梁。最主要的是为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建立强大的后盾,不仅提供信息、提供维权等方面的支持,更对高校大学生的勤工俭学进行监督。
3.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奖学金制度,国家对高校学生也有奖助学金的制度。一个真正努力学习并且家庭贫困的学生,平均每年能得到学校和国家的奖助学金大概在3000~5000元左右,学习成绩优异工作突出的甚至能得到更多。因此,仅仅是为了钱去勤工俭学外出打工的同学就不如踏下心来好好学习,去争取奖学金。所得的奖助学金不仅仅是一笔钱,更是一份荣誉。而出去打工所得到仅仅是那有限金钱,而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在大学的这些学习资源,更失去了自己在大学期间美好的学习时光。
参考文献:
勤工俭学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勤工俭学
【中图分类号】G647
勤工俭学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它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勤工俭学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将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及时而又满意地就业或更好地创新创业。勤工俭学将不仅帮助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顺利完成学业,而且使他们把握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带来的契机,培养创新意识、凝聚创造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家境相当贫寒的学生,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自觉找兼职维持生活,也有一部分家境较好的学生,他们找兼职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丰富阅历。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得到并将一直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以及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将勤工俭学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虽然大学生勤工俭学对于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现有的勤工俭学制度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主要缺陷在于勤工俭学的运行体制不健全和不规范。各高校的勤工俭学中心,一般为设在学生处或团委的下属职能部门,并制订有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但不少高校没有配以独立的办公场所和专职老师,多是由团委或学生处的老师兼管勤工俭学工作。①而当前社会用人需求量较小,相对勤工俭学的学生很多,供需矛盾突出,这就更需要有效的管理。这种因体制的不健全和不规范,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均不能充分到位,致使勤工俭学发展缓慢。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是否可以尝试将大学生勤工俭学纳入到其完成学业所必需完成的社会实践科目的学分管理之中;
根据长江大学新近制定的《长江大学关于制订2023级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的内容,校、各院(系)必需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研制出实用产品或取得专利等来获得课外学分。学生毕业除完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应至少获得10学分的课外学分(专科生6学分)。各院(系)在全校性第二课堂活动及学分安排的基础上,应视具体情况制订各专业获得课外学分的内容、形式及要求。目前我院对勤工俭学只有学工部门一个老师具体负责,很难对申请勤工俭学的学生信息进行准确的核实,也无法对学生勤工俭学的过程及效果进行动态的评估与考核,这里造成的结果就使得大学生勤工俭学变成了单纯的校内打工挣钱的活动,出现“勤工俭学”变成“打工误学”②的情况,这无疑背离了这一制度设立的基本宗旨。尝试着通过将勤工俭学与学生完成学业的必修学分相挂钩,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勤工俭学制度体制上的不健全与不规范的情况;极大的提高了对其进行管理的广度与深度。
由于我院实行的是学生管理的素质导师制,素质导师直接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关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某些基础性工作应当也能够由素质导师参与管理,这可以大大提高勤工俭学制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如果将勤工俭学纳入学分管理,则可以将学院对学生的教务管理与学工管理有机地联系起来,届时就改变了目前我院勤工俭学的“一维管理模式”,而代之以“多元管理、集体负责”的管理模式。管理职能的横向联系以及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以往对大学生的单一的评价体制,这将有利于提升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将勤工俭学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管理的几点建议:
1、高校教育理念应有所转变。随着高校勤工俭学人数的不断攀升,不再停留在“勤工俭学仅仅是为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而进行的有偿劳动”这一层面,要充分认识到勤工俭学既有助学、又有育人的双重功能。③将大学生勤工俭学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将其作为正规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要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研,加强和社会的沟通、联系,扩大勤工俭学选择的空间,丰富勤工俭学活动的内容,创造更多渠道,搭建更宽广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选择中成长成才。
2、要建立规章制度, 进一步规范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与直接的扶助资金相比, 勤工助学作为间接的扶助形式在高校扶贫助困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勤工俭学主管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配以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全面负责管理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培训、考核等工作,促使勤工俭学工作走向有序有效,并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安全方面狠下功夫,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服务;邀请用人单位到校设岗招聘、形成兼职市场,双向选择。
3、充分发挥学工部、素质导师和教学事务部的作用。三个管理主体应当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管理与服务。具体而言,由学工部门负责勤工俭学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及培训、勤工俭学工作过程及效果的考核;由素质导师负责提供参加勤工俭学工作学生的准确信息、参与勤工俭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及服务、初步审核由用人单位所出具的勤工俭学考核材料;教务部门负责制定将勤工俭学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管理的具体规定及考核办法、具体评定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相应学分等;
①邓演平等: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与研究, 现代教育科技,2004年第2期。
勤工俭学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勤工俭学 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01(a)-0192-02
随着高校实行收费上大学制度的变革,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面临着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影响上学,为此,同志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各级政府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尽可能公平的教育机会,尤其重视欠发达地区人群教育问题增加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教育资助,对此政府和各级高校对这问题十分重视,并提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口号”,高校有义务帮助,引导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特困生政策如奖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勤工俭学等等。为此,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勤工俭学。一方面,缓解他们家庭困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和团结协作等各方面素质。本文对当前“勤工俭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提出了促进“勤工俭学”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1 当前“勤工俭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当前“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家中以农业为主,来自城镇的不是下岗就是单亲家庭是导致他们贫困的原因,就因为贫困,多数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有沉重的自卑感,不愿积极劳动接触社会与人交往,不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与人交往中自尊心特别强,对事物显得相当敏感,可能一件小事或一句简单的话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反应,但是在勤工俭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确实也存在着一些直接或间接伤害着贫困大学生的利益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1.1 有限岗位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在各高校的勤工俭学都坚持以学校为主,而校内岗位受校园环境的局限性,一般都较少而需要的人又多,名额少的情况下,一些不是太困难的学生却通过关系可以得到岗位,用人单位未能核实,只要提供就用,从而使勤工俭学资金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有困难的人,出现了分配上的不公正性,即使实行竞争上岗,如果制度不完善,也会出现工资高舒适的岗位多人争,而工资少辛苦的岗位却很少人,甚至无人竞争的尴尬局面。
1.2 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
校内的勤工俭学多以饭堂服务员,图书馆岗位为主,随着高校后勤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服务与学校脱钩,实行独立核算,因此追求经济效率成为其最根本的目的。以饭堂为例,大多数高校安排在饭堂的勤工俭学的岗位是让学生在饭堂帮助人洗碗筷,搞卫生每天中午下午各1小时,饭堂负责学生一日两餐,再适当向学生发放一定数额的岗位助学金,学生一日两餐得到解决,又可以锻炼自己,本是一举两得的好事,然而,有些高校里的勤工俭学的学生工作没能得到跟踪管理,实行信息反馈,即使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在执行中往往走了样,有的饭堂管理员,由于有了学生的帮助,就有意减少原有工人人数的使用,让学生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也把应该属于自己的工作交给学生,劳动强度大,而报酬未增加,特别是学生在中午一点半钟左右才能吃饭他们早已是肌肠辘辘,吃起来自然多点,这又会引起管理员的不满,个别管理员素质差的还会对学生冷嘲热讽,甚至发生争执或解雇学生。并对外宣布此学生表现差,而勤工俭学管理部门负责人由于工作多,疏于向学生了解真实情况,即使了解有的学生出于自我保护也不一定会如实讲出,为此,就会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从而引起贫困学生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产生一些过激思想和行为。
1.3 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还不够重视
从广东省高校落实奖学金和勤工俭学工作来看,部分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到位。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说,积极主动做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不够深入,特别是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高校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存在以国家助学贷款代替勤工俭学工作的问题。二是资助经济费落实不到位,客观上只重视教学保障和发展教育资源工作主观上未积极主动地落实10%的勤工俭学金和3%~5%的奖学金。三是勤工俭学岗位设置不够充足,部分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上,工作思路不够开阔,没有很好地统筹和整合校内资源,岗位设置还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四是极少数学校对学生勤工俭学、奖学金工作的管理不够规范,随意扩大勤工俭学资金和奖学金开支范围。五是积极主动争取和赢得社会上的更多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不够,工作思路和渠道还比较狭窄。对此最重要的是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学生认识不足,为何学校对勤工俭学的管理还不够得力,这些问题都是长期经济影响所致,以上这些问题长期互相牵扯和影响。领导普遍意识淡薄,为采取有效的解决贫困生的问题和减轻院校负担,怎样才为贫困生办实事办好事,应引起高校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2 促进“勤工俭学”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为此要认真惯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决定,切实做好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高校负责人要把落实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来抓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学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勤工俭学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希望得到全体师生的广泛关注,笔者提出几点意见。
2.1 立“勤工俭学”管理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完善助学解困保障体系,努力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首先设立勤工俭学管理中心,中心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组织广大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既帮助部分同学解决了生活困难,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职业技能。勤工俭学管理中心的特点:一是坚持依靠学生,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系统。二是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积极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三是坚持规范管理,不断完善制度。四是坚持多品牌,多种途径的道路,五是坚持勤工俭学与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2.2 思想教育为“勤工俭学”者开辟绿色通道
由于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更重要,主要是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战胜暂时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真正地自强,自立起来。勤工俭学是件光荣的事。要借助勤工俭学的岗位,上岗了就要认真负责,按质按量完成任务要经常开座谈会并拟写工作报告,并及时对他们的工作加以评价。记入实践证,同时还要为特困生开辟“绿色通道”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即开展学生家庭经济调查和摸底弄清谁属于贫困生,谁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建立贫困生资料库是顺利开展勤工俭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只要他们是具有民政部门的证明,通过调查核实,学校采取先注册报道,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同时济出岗位,让他们上岗,使其基本生活得以保证。
2.3 把补助转为“勤工俭学”的报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贫困生是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部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长期依靠传统发放贫困补助来解决贫困生的具体问题的做法,往往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严重者会造成其人格扭曲养成不劳而获的心理。认为国家对贫困生有照顾政策,补助是应该的不拿白不拿,这个问题应引起注意,除了加强正面的思想教育外,逐步把补助转为“勤工俭学”岗位的报酬。哪怕是把岗位的报酬提高一点。也比全部补助好,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一方面可以使他们的心理趋于平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则,有些高校把校内环境卫生全部由外边企业单位承包。钱自然外流,建议将所有的校内卫生交给在校大学生,包括家属楼道,学生宿舍以及各个部门的卫生工作,除了保留因个别人长期替代不可缺的位置而学生又有课时,其它全部由学生承包。当然还包括校内环境保护,废品的回收,又可以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收购处理废品,还可以换一定的钱额,只要有钱,这些学生在一种组织管理下进行,他们乐意接受挑战,去劳动而获得报酬。当然还包括校内教师请家教,钟点工。或陪伴退休老人等,只要全体广大师生献计献策,共同去关心,去发现,挖掘,结合自身学校情况,基本上可以解决、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有岗位的话,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也会参与劳动中来,在实践中获真知的切身感受,并帮助大学生们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熄的精神。
2.4 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进一步挖掘岗位
由于贫困生多、学校可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相对较少,要全面做好这一点就必须积极开拓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为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先不谈及社会,就拿学校来说就有许多岗位没人去考虑去挖掘。首先学校各部门的就应该尽量不招聘临时工和辞退临时工,特别是大字不识的临时工。除特殊岗位需要文化素质高的临时工外,据观察有些高校为了照顾家属或朋友介绍有部分临时工素质差,不说初中生,就连小学生都未毕业或根本没上过学,如何在高校生存,在一个学校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文化素质却可以长期不怕影响学校的形象,好好地工作?对此,领导应重视在保证一些岗位确需技术含金量高,并要长期固定的某一岗位,在聘用素质好,文化高的特长临时工外,其它一律清退把岗位让给有需要的“勤工俭学”的贫困大学生们,相信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不仅把工作很好地完成。他们甚至把工作做得更出色,这些懂得感恩的大学生们感激学校给他们通过劳动获得力量,他们会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更好地报效社会,报效祖国,同时让他们通过劳动树立敬业精神和主人翁精神并通过劳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2.5 利用宣传工作,获取社会资助或用人单位自助
加大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宣传力度,让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家喻户晓。对于勤工俭学不仅仅是一个筹款求学的问题,更是一个大学生通过服务社会,认识现实增长才干,培养自强意识的过程。例如2002年由《广州日报》和广州市招生办牵线,由知名企业单位集团和鼎湖山泉共同出资50万元资助100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这一举动在广州教育界引起很大轰动效应。而对于用人单位是教育事业直接受益者,理应以多种形式回报高等教育事业,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各自宗旨和意愿,在高等院校设立各类奖学金,特困补贴和勤工俭学基金等。扩大资助面,也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岗位或把双方的技术合作,人才培养,定向就业等与助困工作结合,形成用人单位资助教育,同时又得到相应补偿机制,不仅可以保障部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可以为用人单位在资助期间发现和考察人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通过以上资助,要鼓励贫困生自建网站,内容和平时社会招聘人一样或内容更新鲜,比如个人简介、特长、家庭情况、需要些什么样的岗位等,依托学校的支持为后盾,通过网站,墙报专栏,和办理勤工俭学专刊等多种措施,为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总之,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因而在资助策略方面应采取个体式与团体式介入相结合的策略,用感召的力量服务和沟通达到资助和教育的目标。在介入的过程中,采取整合式,开发式的方法动员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实施平等的助人原则。只有这样的介入,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经济资助中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国家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巨大努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创新的精神来改革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使资助工作制度化,规模化,专业化,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小鲁.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上讲话.扩招后的学生教育与管理.中山大学出版,2002,12:1-10.
[2] 刘艳.论勤工俭学中贫困大学生权益的维护,学生工作创新与发展[C]//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2004,9:266-269.
[3] 尹霞.高校贫困生的现状与资助工作机制创新的探讨[M].中山大学出版,2004,9:253-258.
[4] 李伟德.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构建[M].中山大学出版,2004,9:274-278.
[5] 陈建群.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介入策略思考[M].中山大学出版,2004,9:249-252.
勤工俭学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勤工俭学;就业;管理
一、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
目前大学生勤工俭学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根据调查可知,大学生获取勤工俭学信息的方式基本上有五种,分别是54.3%自己寻找兼职信息、32.7%通过中介机构获取兼职机会、12.4%通过校园兼职协会获取信息、10.6%选择其他。勤工俭学的工作种类总体上非常少,基本上都是层次较低,以体力活为主的促销员、服务员等工作岗位,此外家教是大学生兼职中相对层次较高、时薪较高的工作种类,但是对于非师范类学生的就业影响也很少。大学生选择勤工俭学的原因各自不同,丰富课余生活、赚取额外生活费、积累社会经验、提高抗压能力等都会促使大学生们在空余时间选择勤工俭学。但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大学生们所遇到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注意,如遭遇黑中介、雇主克扣工资、耽误学习等。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制度也未完善,所以如何保障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合法利益以及如何正对对待和合理利用勤工俭学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2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再创新高,预计达到690万。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政策的改变,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也快速增长。通过表1,表2数据说明。
由以上数据可知,虽然2023年就业率有所回升,但是从总体上而言,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依然偏低。预计近年内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总量和增量的高峰,与此同时,目前也是我国社会就业的高峰时期,2023年前后,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700万。而我国每年只有大约1000万个新增岗位,可见就业缺口巨大,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我国就业环境也受到了国际影响,海外人士的回流、中小企业的减少、大企业门槛的提高都将导致就业形势更加艰难。我们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作为能够获取工作经验的勤工俭学也渐渐引起了大学生以及社会的关注。
三、勤工俭学对于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勤工俭学对于就业的影响可分为利弊两方面。
首先,参加勤工俭学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工作经验,较之他人,更早地接触了社会,可以获取更多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在目前社会企业更看中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大学生能通过勤工俭学丰富自己的履历为将来就业增加了筹码。其次,目前很多大学生都会出现对于未来规划、职业预期迷茫的情况,通过勤工俭学接触不同的工作岗位,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定位未来就业方向,有助于其职业生涯的规划。然后,大学生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也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论是找工作、面试、与他人交际等方面,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都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锻炼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培养了岗位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有助于将来就业。最后,丰富大学课余生活、赚取一定的额外生活费也是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获得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好处。
勤工俭学虽然能给大学带来以上各种积极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勤工俭学所带来的消极作用。
根据目前勤工俭学的现状可知,社会上能提供给大学生兼职的岗位非常少,不仅层次低、以体力活为主,而且报酬也非常低,普遍时薪只是目前最低工资标准。此外,在大学生寻找兼职岗位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黑中介等各种求职陷阱,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求职过程中过于急切,往往缺乏警惕心,容易上当,而且缺乏基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不与雇佣方签署有效的劳动合同。再者,目前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管理体制也不健全,尤其是在大学生兼职方面。最后,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出现金钱攀比、为兼职逃课耽误学习等不良现象。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导致了错误的价值观念。
四、勤工俭学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如何有效发挥勤工俭学对于就业的积极作用)
根据调查所知,大学生的勤工俭学过程中遇到了四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工作种类少、层次低。大学生由于自身工作能力和社会经验较少,所能获得的工作岗位也很少,并且多是基础的体力劳动,层次低,对于就业帮助少。对此提出三方面建议。首先,学校应该针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总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当代企业需要,拓宽大学生勤工俭学适用工作范围。其次,学校社会及国家政策应该适当增加勤工俭学岗位和鼓励大学生勤工俭学,对此提供一定帮助。再者,大学生自身应该从本专业出发,从正确的勤工俭学目的出发,不纯粹为兼职而赚钱,更应该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选择与之为了工作方向相符合的兼职岗位,锻炼自身工作能力和素质,熟悉相关行业。
2.获得勤工俭学的途径少、权益不保障。从调查中可知,目前54.3%的大学生是自己寻找勤工俭学的工作机会,其他则是通过中介公司、校园兼职协会以及兼职网站等获取兼职信息,途径少、诚信度低,所以在寻找和选择兼职岗位的过程中,不少大学生上当受骗,这不仅损坏了其经济利益,更对其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建议学校能提供一定的兼职机会并成立专门的兼职机构,对校园的兼职协会进行有效管理和引导。
3.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的劳动法等相关法律并未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方面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使之难以得到劳动者权益保障,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一旦遭遇黑中介、克扣工资等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情况,大学生们也由于缺乏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以及社会经验等原因选择忍气吞声,不再追究。对此,我们提出两方面建议。首先,国家应该尽快完善相关的劳动法律制度,明确大学生勤工俭学中的合法权益。并且,相关执法部门、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增加对中介机构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其次,学校应该在大学生教育中普及基本法律法规,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其维权能力。引导大学生在勤工俭学及生活中积极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大学生自身也应该更理性客观地选择诚信合法的用工单位。
4.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在勤工俭学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成熟的金钱观念,所以容易出现攀比、为兼职逃课等不可取的行为。建议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自身也应该明确勤工俭学的目的,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不本末倒置,发挥勤工俭学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虽然目前大学生勤工俭学是个普遍现象,但是,勤工俭学所带来是正反两方面影响也值得我们关注。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也不应仅仅是为了赚钱或者丰富课余生活。我们更应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与此同时,学校社会也应该为大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岗位帮助和职业培训,以及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帮助其正确选择和进行勤工俭学,有效发挥勤工俭学对就业的积极作用。另外,对于勤工俭学方面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也应该逐步完善。为此,希望引起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本身对勤工俭学的关注,正确对待勤工俭学,合理利用勤工俭学,有效发挥勤工俭学对于就业的积极影响,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陈文姣 胡莉月 江姣娜,高校学生勤工俭学与就业关系的研究——以中日在校大学生的认识差异对比为中心,科学时代,下半月2023年第1期.
[2]孙晓红,大学生勤工俭学与劳动法适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