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论文(精选5篇)

新能源汽车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讨论的新能源汽车仅限于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而将先进柴油动力车和使用生物液体燃料的汽车归为节能汽车的范畴。所谓纯电动车是指以蓄电池或燃料电池为动力行驶的用电动机驱动的汽车;燃料电池车有很多种,目前公认的最佳办法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这种技术的特点是以氢为燃料,通过电子的运动产生电能,储存并使用;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是指由传统的汽油机或柴油机与电动机结合提供动力的汽车。 一、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大意义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以石油为燃料的传统的汽车工业,在为人们提供快捷、舒适的交通工具的同时,增加了国民经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深了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源与环境双重压力的持续增大,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 (一)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缓解石油短缺的重要措施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减少对国外石油依赖,解决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与石油资源终将枯竭的矛盾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2009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突破7000万辆,产销量双双突破1300万辆,石油年消耗量将会达到1.2亿吨。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消费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加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机动化的重要阶段,汽车需求的快速增长难以避免。我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仅为38辆,与139辆的世界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汽车消费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3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5亿辆,如果全部使用化石能源,石油年消耗量将达2.5亿吨,约占届时我国石油总消耗量的55%。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缓解我国石油短缺、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的重要措施。 (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新能源汽车不燃烧汽油和柴油,所使用的锂电池是国际公认的环保电池。加之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车在启动时没有污染,具有极好的环保性能。就效率而言,传统汽车的能源转化效率只有17%,电动车的效率是90%,即使考虑燃煤发电的效率损失,电动车的总效率也大于30%,约为传统汽车的二倍,节能效果十分明显。特别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高度关注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问题,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水平较低,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今后所面临的国际社会的压力将逐步增大。有调查显示,全球大概25%的二氧化碳是来自于汽车的尾气。我国如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将会改变我国在气候变化上的被动地位,并为全球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做出贡献。 (三)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能源汽车将催生汽车动力技术的一场革命,并必将带动汽车产业升级,建立新型的国民经济战略产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的成本非常低廉。将其百公里的用电成本进行换算,电的成本仅是油的成本的20%,也就是说,使用新能源汽车仅需花五分之一的钱就可以跑到与原来相当的公里数。普通汽车,不论是手动档的,还是自动档的,都用变速箱变速,电动车变速是电机驱动,没有变速箱,而且非常强劲。此外,电动车的四轮驱动,原理简单,容易实现,且运行维护方便,不用换机油。新能源汽车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设想到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占届时汽车保有量的20%,约3000万辆,年可以节约石油5000万吨,相当于一个大庆油田一年的石油产量。 (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电力系统,实际用电负荷的波动性与发电机组额定工况下所要求的用电负荷稳定性之间存在固有矛盾,如何

新能源汽车论文范文第2篇

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总是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致力于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将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作为考量商业与经营模式的核心与关键,是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核心问题,所谓的机遇也就蕴含此中。 今年,最热门的词汇是节能环保、低碳、新能源。对于车界,新能源汽车则是大潮流。从表象上看,新能源汽车更多停留在讨论层面、技术层面,但在深层次上,这涉及中国汽车的战略发展方向,是事关全局的大事,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有争议、有杂音,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2009年的中国车市令人瞠目结舌,用“井喷”、“火爆”来形容毫不为过,再次续写了独特的“中国加速度”。在全球金融危机一片惨淡破产之声下,中国汽车每月销量以接近30%到40%的同比增长速度,不断的超越着人们心中的预期。 “提前完成销量”和“产能扩张计划”是本次广州车展上听到最多的声音。 车展中的相当大部分车企都表态,已经提前完成了今年的年度销售目标。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东风日产、长安汽车、东风本田、东风雪铁龙等10多家的车企都已经顺利提前完成2009年度销售目标。豪华车路虎中国市场经理陆皓表示,路虎2009年的任务目标已经完成,车展上销售的车要到明年4月份才能够拿到。 产能扩张也成为车展上众多车企公布的明年工作重点。上海汽车通过适当工厂改造,进一步提高产能,预计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产能将达到90万辆以上。广汽集团将从目前的80万辆产能提升到2023年的100万辆以上。东风日产在广州花都扩建新工厂,预计全国工厂2023年最大产能增至70万辆。华晨汽车集团将进一步投资50亿元人民币,用于扩张宝马在中国的产能。 本次广州车展与上届相比展出面积扩大11%,规模是今年东京车展的5倍。参展的企业包括70家整车制造商和600余家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用品生产商,共计展出了车辆720余辆,盛况史无前例。无一不显示汽车巨头们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殷殷期盼。权威专家预计2023年中国年产辆将达到2000万辆,而大众中国CEO范安德则预测2023年的中国车市将保持15%的增长。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内生性需求 资本的嗅觉、企业的敏感和国家的战略规划,总是先于市场的。不是忽视市场,是利益体对于市场长远发展的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同样如此。本次广州车展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几乎每一家参展厂商都在低碳、节能、减排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举措,超过60%的车企在企业战略中涉及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发展规划。 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是外界压力,更是中国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内生性需求。新能源汽车必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方向。根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规划要求,到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占全部汽车的二分之一,约为6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实践经济可持续发展诺言和政治博弈的重要举措。 目前中国人均拥有汽车比例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据有关统计,法国汽车保有量为每千人500辆,日本人均汽车保有量约为每千人600辆,而中国现在每千人仅40辆。按照市场规模与人口关系的角度来估测,美日最大市场规模约合人口60%。按照这个规模,中国会拥有8亿辆汽车,比较合理的是按照人口10%计算,中国最高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亿。新能源汽车将有效实现交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月25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相应的目标、政策措施和行动。会议决定,到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3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每一次重

新能源汽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发展战略

一、前言

本文将基于汽车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代表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还能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基本是“政府+市场”型,即政府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市场推广,带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主研发,努力达到量产并成功推向市场的模式。

1.政府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纵观世界各国,国家能源战略的强力引导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中国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比如2007年l1月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范围。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2009年2月17日,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相关公共服务领域示范推广单位购买和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这是我国第一次直接用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2023年6月,国家决定中央财政对5个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2023年9月8日,国务院确定加快培育和发展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有利于鼓励汽车企业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水平,有利于鼓励汽车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2.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角,汽车企业担负着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重任。近年来,国内车企纷纷涉足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及其产业化进程。比亚迪、奇瑞、东风、长安、上海汽车、一汽集团等是主要的参与者,目前已经成功研发多款轿车、客车及客车底盘。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测试评价能力。可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方面考虑,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想要规模化、产业化地走向市场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瓶颈难题。

价格高昂和节能环保的消费观念尚未形成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主要障碍。以比亚迪汽车为例,其F3DM 双模电动车与普通车型的价格相差近10万元。以一辆家庭用车每年行驶约2万公里计算,电动车每年可节省油费约5 000元,10年可节省费用5万元,这对于目前没有开放补贴试点城市内的个人消费者来说,显然还缺乏吸引力。而普锐斯的价格则在25万~30万之间。另外,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信任,担心维修的便利性,燃料添加不方便等,也是消费者不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理由。

目前我国已出台的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中,对消费者购买的支持力度不够。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普遍通过减免各种税收或直接补贴等方式来支持消费者购买。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预测,由于对消费者购买方面的激励不足,到2023年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占整体汽车产量的比例仍将低于2%,而同时全球混合动力汽车的总产量将达到420万台,日本和西方市场将会是混合动力汽车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这主要因为政府强制执行降低CO2排放措施,要求提升燃油的使用效率,并向购买混合动力车的消费者提供激励。

第一,科学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科学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和新能源汽车的相关安全法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条件,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帮助汽车企业少走弯路。

第二,完善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激励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政府应重新审视现有的科研体制,防止少数企业的“拼装”车骗取国家补助和科研经费。在明确支持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的前提下,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把钱分配给真正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加速相关技术的研发。

第三,适时颁布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和私人购买的扶持力度,通过减免购置税和消费税,或给予现金补贴等方式激励消费者购买。此外,还要加强节能环保宣传,转变消费者消费观念,提倡购买新能源汽车。

第四,合理规划插(充)电基础设施。充电基站的建设前期投资大,风险高,具有强外部性,是适用于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产品,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充电基站的分布。此外,插电式电动车还有一个充电或更换电池的商业模式问题,需要在试点中进行方案选优。

五、结语

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补贴标准的出台,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将更接近于普通消费者的可承受范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将大幅度提高。然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据工信部副部长苗圩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最多占总销售的15%,剩下85%仍然是以石油为主要能源”。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还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期间必定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应当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从现在起到2023年,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的关键阶段,努力奋斗,完成中国汽车产业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升级换代,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卡洛斯?戈恩.新能源汽车时代已经到来.商务周刊,2023,(1).

新能源汽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池;租赁行业;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23)08-0150-01

引言

当今社会,全世界各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由于这种情况,使得能源消耗过多,废气排放过多,对于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当今世界应该共同解决的问题,就是气候变暖,气候与全世界各国人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的发展行为,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我们不仅要关心到自己的利益,还要关心后辈的利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应对与改变。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人们对煤和石油这种传统能源的需求也逐渐增大。但是,由于传统能源的过度使用,环境问题就随之而生,这些问题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很大程度上是碳的排放量过度。面对气候变暖的现状,低碳经济也随之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前景。要想使得经济长远地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极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新能源汽车产生的原因

(一)全球的化石能源消耗过多过快导致的。几次工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世界的经济格局带来了很大的改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消耗,但是也滋生了能源和经济之间愈发严重的矛盾。随着化石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多,可使用的储量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能源价格飞速攀升。而且,中国的化石能源储量更是少之甚少。每年全球消耗的能源总量又在逐年增加,因此,消耗过多过快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旦爆发能源危机,经济秩序将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大部分石油的消耗也是提供给汽车使用,汽车的耗油量直接关系到能源的使用量。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不断需求,早晚有一天,将会被消耗殆尽。

(二)符合清洁交通和低碳发展的要求。汽油是石油产品中消耗量最大的,作为汽车的动力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它随着尾气排放到空气中,将会引起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得全球的海平面上升,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存安全和生存质量,这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据资料统计,汽车的数量还将会逐年增加,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大,这样,机动车排放的有毒物质,将持续不断地对环境带来压力,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要给交通部门提供清洁的能源,以保证交通系统给环境带来最小的危害。

二、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分析

在全球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化石能源逐渐被消耗的现状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于石油的依赖程度极大,为了应对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一直在积极寻找对策,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和方法。国家逐渐出台政策,允许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各家公司都想要掌握尖端技术,把握市场的前进方向。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国与国外的一些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在电动汽车等方面,也已经取得了难得的突破性进展。各大知名汽车公司也加入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行列,进行自主创新,从我国的市场情况出发,创立了新能源汽车创新基地,研发各类科研课题。虽然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这个行业的发展还是一个缓慢和长久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研发出好用的新能源汽车,还要使这些汽车可以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去,不仅仅是小众消费,而要面对大众市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也离不开一些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说路边随处可见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加气站,这些也都算在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成本只中。我们要考虑如何降低电池的成本,如何将这些成本转换到其他方面,这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研究的方面。我国的能源现状不允许我们再有任何浪费,因此,我们的新能源行业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前景良好,在电池租赁上也大有可为。

结论:

本文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和租赁行业进行了专业系统的分析。通过研究大量资料与数据,对新能源汽车的租赁行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先从租赁的基本理论开始,对于电池租赁的研究起到了指导和借鉴作用。后面阐述了新能源汽车产生的原因和在使用中以及推广中的作用,最后,着重讨论了新能源汽车租赁和使用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了可行的解决方法。发展新能源汽车,要顺应低碳经济的需求,这样也有利于整个环境的发展。就长远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不仅可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因此,这一行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这种优势,不断地推动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羞月,彭华涛. 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的财税政策研究[J]. 财会通讯,2023,(01):29-32.

[2] 席晓霞. 融资租赁模式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J]. 商场现代化,2023,(23):238-239.

新能源汽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新能源技术、轻量化和智能化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汽车材料的创新和应用是推动我国由世界汽车工业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为了培养具有源头创新能力、车辆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的高端人才,该文介绍了同济大学“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立,为我国学科交叉和创新型汽车工业人才培养探索新路。

关键词:车辆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科交叉 源头创新 未来汽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3)08(a)-0150-03

Subject Crossing Talent Cultivation for Source Innovation of Future Automotive Industry

Lin Jia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2304,China)

Abstract:New energy, lightweight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ar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automobile revolution.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utomotive materials is the one route to change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from industrial giant to the power.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sourc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ubject crossing in vehicle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the Materials-Automobile-New energy innovation experimentation area for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cultivation in Tongji University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A new kind subject crossing and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for automotive industry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Vehicle engineering;Materil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ubject crossing;Source innovation;Future automotive

自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深切的变化。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工业大国的支柱产业。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自主建设汽车工业,并于20世纪80年代起通过大规模引进和消化吸收、自主开发,我国的汽车工业已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大国,产量占全球第一,不过在汽车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1]。

随着人类社会对资源消耗的大幅增加,化石能源短缺、温室效应、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建立在大规模资源消耗的汽车工业则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能源技术、轻量化、智能化已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诸如:锂电池、轻量化材料、传感器材料等一大批汽车新材料不断涌现,成为新一轮汽车工业革命的源头动力[2]。

1 我国汽车相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

为了培养我国汽车工业研发、技术与管理人才,国内一些高校相继建设了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一批汽车类专业,成效显著。但目前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相近,即偏重于汽车生产制造和汽车服务保障,各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3,4],在汽车技术源头开发创新人才培养上则有所欠缺。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在车辆工程等本科专业教学实践中已逐渐认识到,单纯偏重于车辆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模式已不完全适应汽车产业的高端人才培养所需,因此,相继开展了跨学科培养试点。如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近年来除了在车辆工程专业中新增了“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外,还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建立了汽车造型专业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江苏理工学院将车辆工程与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相结合开展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试点。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一些汽车材料类课程,为车辆工程或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一些跨学科元素。[5-7]

自古以来,材料科学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推动现代工程技术创新的源头动力。未来汽车技术的变革离不开在汽车材料领域的源头创新[8-11]。在目前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偏重于机械、汽车技术方面的知识点教学,而对于汽车生产所用材料科学领域的知识点则多局限在应用范围,汽车工业人才的培养缺乏汽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发领域的积淀。

因此,为了适应国家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兼具汽车材料源头创新和汽车设计制造创新的高端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学院结合各自优势,强势联合,在国内首创“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将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汽车技术有机结合,重点培养服务于新一代汽车工程技术与汽车材料创新、具有源头创新思维的汽车产业领域高端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之急需。

2 创新实验区建设理念及思路

从现有的本科培养体系来看,车辆工程专业是研究汽车等各类车辆的理论、设计及制造技术、培养从事上述领域高级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的本科专业,目前我国数十个高校开设了此类专业。该专业除了要求掌握必需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备扎实的力学、电工、电子、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工科基础知识。其主干课程包括车辆工程、机械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内燃机理论、汽车设计等。

材料类专业则是全国综合性高校大都拥有的本科专业,是一类涉及材料学、工程学和化学等方面知识的宽口径专业,其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重点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材料类专业又可细分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随着新材料研究和应用开发的不断深入,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等一些新的本科专业也都有招生。

2023年在上海汽车集团考察时就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未来汽车的发展必定围绕着新能源技术、轻量化节能减排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汽车材料上的进行不断创新,才能进而实现汽车技术上的变革。

为了培养服务于未来汽车工业领域源头创新、能够从事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化汽车相关材料、装备及整车开发的综合性高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济大学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入研讨汽车、材料、新能源技术领域学科交叉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于2023年设立了“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正式对外招生,以培养兼具物理、化学、力学、机械、设计等工科基础知识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等必备专业知识的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定位于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同时与车辆工程专业开展学科交叉密切合作,在未来汽车产业紧缺人才培养上协同创新,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新一轮变革提供源头推动力。

3 创新实验区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分别开设了物理、化学类基础课程、电工、设计等工科基础课程以及大量材料类专业课程,专业总学分为175。而车辆工程为5年制本科专业,除了大量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力学、机械、电子、电工等工程基础课程,5年总学分达211.5,即使在扣除其第二外语课程设置后,总学分也高达179.5学分。由于国家及学校对本科教育的总学分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创新实验区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简单合并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需保证学生有适宜的课堂学习强度和足够的课外学习时间。

因此,在设定实验区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时,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遵循以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融合汽车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强化新能源技术、轻量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特色交叉课程教学的培养模式,开展复合型人才的教学与培养工作。创新实验区课程体系在保证完整的材料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必要的物理、化学类、电工、设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车辆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和必要的力学、机械等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大规模开展材料-汽车-新能源技术学科交叉课程建设,在保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必须的专业课程总学分和毕业要求基础上,同时满足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要求。

因此,在创新实验区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三大化学、电工学等理工科基础课程外,还增设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制图、制造技术基础等力学、机械类基础课程。在材料类课程中则保持了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方法等全部材料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功能材料学、功能材料制备工艺基础等重要专业课程。对于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来说,则根据创新实验区培养目标开设了车辆工程导论、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车用新能源及动力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核心专业课程。与此同时实验区通过深入研讨开设了诸如汽车工程材料、新能源材料、轻量化汽车技术与材料、车用传感器技术与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论等学科交叉课程,同时两院合作设立了材料专业与车辆工程专业综合实验、车用新能源技术及材料综合实验、汽车构造实习等一批学科交叉型实验实践类课程。这些学科交叉课程的设立不仅使创新实验区学分分布可满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也能够满足学生在车辆工程专业继续深造和就业的要求。同时创新实验区的总学分控制在17分,保证了学生能顺利完成在4年本科阶段学习。(如图1)

为了进一步加强材料-汽车-新能源技术学科交叉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采用本-硕-博贯通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训练,完全具备同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继续学习深造、工作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选拔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或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同时也提供赴美、英、法国等知名高校进行国际联合学位培养的机会,以培养在汽车工业领域国家急需之才。学生也可以经过本科学习直接进入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行业工作。

4 结语

创新实验区的学生经过创新实验区的跨学科模式人才培养,将兼具材料学科和车辆工程的专业知识,材料研究和汽车工程开发相结合,在车用材料开发时直接掌握汽车应用之需,而在汽车研发和生产、维护时则明晰各类车用材料的特点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材为车用,车以材先,对于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未来汽车技术源头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济大学将在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中不断探索,优化并健全实验区课程体系,并由学科交叉型本科教学逐渐向教学、科研并重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延伸,并希望在不久将来建设成一个汽车材料相关学科交叉新专业,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力支持,同时为高等教育跨学科融合式人才培养树立典范。

参考文献

[1] 吴斯.追逐数十载 中国汽车工业落后之痛缘何还在[N].现代物流报,2023-5-13(C3).

[2] 唐科祥.浅谈汽车未来发展趋势[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3(4):148-151.

[3] 王旭飞,康芹,施绍宁,等.地方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4):50-52.

[4] 陈茹雯,张雨.车辆工程专业同质化现象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3(11):156.

[5] 张兰春,赵景波,刘晓杰.车辆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3,20(6):112-114.

[6] 王天国,罗成,李建.面向汽车工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时代教育,2023(18):5.

[7] 常颖,李晓东,魏志勇.汽车材料类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实验室科学,2023,17(6):190-192.

[8] 牟宁博.关于汽车新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探讨[J].化工管理,2023(4):89.

[9] 周贺祥.汽车用新材料的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23,44(2):41-42,4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