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精选5篇)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范文第1篇

首先,同学们要学会学习,要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在理解基础上做点笔记。其次,要先预习后听课,先看书后做作业,先理解再输入大脑识记。再次,要会制定学习计划,会利用时间充分学习,会进行学习小结,会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学习,会阅读参考资料扩展学习。还要调试学习心理问题,刚开始学习要有决心,碰到困难有信心,研究问题要专心,反复学习有耐心,向别人学习要虚心。还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熟记一些必需知识,发挥听觉容量的最大潜力。本人想就以下几个问题从四个方面做些探讨。

一、指导学生读

目前初中新生学习数学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读数学书,他们往往是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平方根概念时,同学们都知道“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可是在做判断题时,4是16的平方根( );16的平方根是4()。这两道判断题前面一道总是做不对,后面一道倒是都能做全对。因为他们更熟悉“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却不能很好的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就因为没好好读懂平方根概念,这使初一新生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因此,重视读法指导对提高初中新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新学一个章节内容,先粗粗读一遍,即浏览本章节所学内容的枝干,然后一边读一边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所在,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然后细细的读,即根据每章节后的学习要求,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其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再次带着研究者的态度去读,即带着发展的观点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并归纳要点,把书读“懂”,并形成知识网络,完善认识结构,当学生掌握了这三种读法,形成习惯之后,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了。

二、指导学生听

初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重视听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学习思想专注、专心听讲,激活其原认识结构,并使学生的信息接受与教师的信息输出协调一致,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其次,要培养学生会听,注意听教师每节课强调的学习重点,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一节课最后的小结,这样,让学生抓住重、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使其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三、指导学生思考

数学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同化”或“顺应”的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要进行思法指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几点:①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会思考;②从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追根究底的思考习惯,使学生学会深思;③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善思;④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来开展评价,培养学生去分析,使学生学会反思。还有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四、指导学生写

初中新生在解题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比如在学习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下列这些错误学生很容易犯,(-3)2=-32,(2×3)2=2×32,(34)2=324等等。还有在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8-8×(32)2=0×94=1,这主要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大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在教学中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易犯的错误,比如:①要教会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还要注意数学符号中数学演算的前提条件;②要将学生在推理的同时学会书写表达,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熟练掌握常用的书写格式;③要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作图,正确地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以便更好的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这样经过多形式、多层次去强化训练,让学生过好分析关、书写关,使学生在注意严谨性、逻辑性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五、指导学生记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方法

怎样学好数学?它是刚步入初中的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大家在以前学习数学时,往往偏重于模仿,依赖性较强,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不够,很少去探究知识问的联系和应用,到了中学,这种学习方法必须改变,那么如何学好数学呢?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我的建议。

一、增加阅读量

主要是指认真阅读数学课本。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把课本当成练习册,部分学生不知怎么阅读,这是他们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地,阅读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

(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阅读。预习时,我们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一定都要深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结合教师的讲授,进一步阅读课文,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3)课后复习阅读。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后,必须先阅读课本,然后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课本,对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

二、勤思考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教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数学不是单纯靠做题做出来的,方法永远比单纯做题更重要。如果仅仅记住了一道题,而不仔细思考它的每一步是怎样想出来的话,做再多的题也没用,反而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好的做法是:首先上课认真听讲,并不要求把教师讲的每道题都记下来(这样复习时要花很多时间),只要是自己已经懂、解题思路也与教师一样的题目就大可不必再记,关键要记那些自己不懂或自己已懂但教师的方法更简便的题目。记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最好不要在教师讲的时候同时记,这样教师讲的一些没法写出来的思路就有可能被漏掉。要掌握数学的解题思路,不提倡随便地做些繁杂的课外习题,上课时,教师常常会在讲完一道题目时再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们记笔记,使学生听记两不误。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少时间,还掌握了许多有效的解题方法。

三、适量的练习

主要是指做习题。学数学一定要做习题,并且应该适当地多做些。做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韵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把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沟通起来。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做?能否有简便解法?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接下来是课后:数学不像别的科目,一天不练就会生疏一些。当天的内容一定要当天复习,否则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要想再赶上就会比较吃力。复习主要靠做练习来巩固,也不必漫无边际地做,主要是教师布置的练习一定要完成。如果学有余力的话,再去找课外题来做。否则就不必强求。做不出的题第二天教师讲时一定要做好笔记,理清思路,并且当天就要把它掌握,隔几天再复习几遍,直到记牢为止,到考前那几天,数学还是以看题为主,关键是看自己平时做错或者不会做的题目(平时就应注意把这类题用红笔标出),记住解题方法。如果要做题的话,就做最近各地的模拟试题,那些题一般针对性更强些。总之,还是三个字――不要断,坚持每天都花一点时间在数学上,肯定会有提高。

四、多问

多问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是否有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经验的教师认为:能够发现和提出疑问的学生才更有希望获得学习的成功;反之,那种一问三不知,自己又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学生,是无法学好数学的,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呢?第一,要深入观察,逐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第二,要肯动脑筋,不愿意动脑筋,不去思考,当然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也提不出疑问,发现问题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向教师、同学、家长,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强的人请教,不要有虚荣心,不要怕别人看不起,只有善于提出问题、虚心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强者。

五、增强记忆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范文第3篇

摘要:初中数学的复习过程,不是旧知识的机械重复,而是对知识点综合加工的教学过程。通过对知识点的综合加工,一要把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归纳、融会贯通,达到牢固掌握;二要提高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结合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时的经验,谈几点感受。关键词:初中数学;复习方法;教学过程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适应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材的需要,教育界开展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为适应这种转变,在教学中应突出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思想。能力离不开知识,掌握好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不上去,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会受到限制,能力也就难以提高。理性认识可以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注意启发学生的内因,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切忌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生吞活剥,采取题海“战术”,以至于使学生因超负荷的作业而害怕理科。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所以,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不再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学,而是主动地想、大胆地说。教师应在课下多做题,然后精选例题,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自己头脑中没有来龙去脉,知识是一堆僵死的材料,不能随心所欲地提取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也就落了空。如果采取毫无目的让学生多做题、教师多讲的方式,结果会事倍功半,到头来学生叫苦连天,教师也愁眉不展,犹如竹篮打水――一场空!要防止把做题和复习分割的做法:一段时间内专门复习,让学生呆读死记;另一段时间则全是做题。猜题押宝、大海捞针、以多为胜,企图以题堵漏。这种方法之所以不可取,一方面在于它起不到巩固知识、促进理解的作用,认识不到学生对问题的模棱两可及错知错觉等等,只能结合具体实例才能澄清和纠正。必要的做题正是摸底和纠正提高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还在于这种做题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用做题来代替复习,过高地估计了做题的作用。由于针对性差,起不到查漏补缺和推动复习深入进行的作用。复习应遵循“以纲为准,紧扣教材”的原则,在弄懂课本知识,理解掌握“双基”的基础上,弄清知识的区别联系。最近几年,初中数学试题覆盖面广、有一定难度,而且越来越灵活新颖,在复习中应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发挥课本的指导作用。教师必须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抓住数学的知识点和知识的先后联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及时归纳、总结,查缺补漏;复习不能从教师愿望出发,克服拔苗助长,要抓两头、促中间,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逐步提高。所以,教师要把复习内容同灵活多样的例题、习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习题“查漏补缺”的作用,巩固所学的知识,做到“听、想、练”三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爱学、会学、学好”。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是思维方法的训练,用以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题组练习,边练边讲,练讲结合,训练解题技巧,加快解题速度,提高解题质量。当今,复习资料很多,如果不正确引导,学生就会陷入题海不能自拔。而要在课堂45分钟内通过讲解习题达到复习目的,就必须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选题,所选习题应有利于知识点的进一步加深和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以通过对所选题目的教学来加深学生对习题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既管教会,又保证学生学会,才算尽到了责任。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引导,若是基础差、没有掌握,那就辅导他们相关的知识,再讲清现在存在的问题。若是没有注意听讲不认真学习造成的不会,则既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他们以后改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数学既要传授数学知识,也要做思想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我常对学生说:你们小时候就憧憬着当科学家、教授、工程师等,可是如果你现在不拼搏,就可能被淘汰,理想就可能化为泡影。而现在你努力学习了,以后无论做什么,都难免用到这些知识,这是人生中一个重要时期,不可轻易放过。以此来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未来储备能量。复习不是简单的再现以往的知识和机械地重复。要努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思路,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初中数学复习阶段,教师不要无目的、盲目地去组织学生复习。因复习枯燥无味,所以教师要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兴趣,采取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复习方法和手段,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解题和深化理解的复习中,都要努力领会和掌握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立足于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培养。方法比结论更重要。所以讲题、复习都要讲究方法、研究思路。有了思路,学生才能掌握方法,使学生主动努力,做复习的主人。一般做题“画龙”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睛”提高。

总之,系统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复习,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向着多方向发展,让学生在解题思路方面有所扩展、解题层次方面有所提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复习质量。复习时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教无定法”,但都离不开实例;离不开联系与综合,一般由教师提出课题然后引导出结论。可以说,参与越多的学生知识巩固得越好,能力也越高。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几何;学习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3)12-0145-01

初中几何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难点.也是学习的重点,由于小学所接触的几何知识过于公式化,逻辑思维不强,而进入初中以后,几何知识就较抽象,需用大量的公理定理来加以推导,逻辑思维强,解决方法灵活多变!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就感觉困难.久而久之就失去学习的信心.对此不感兴趣,到后来破坛子破摔,不努力、成绩差,根据这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

1.树立信心

信心是做任何事成功的前提,没有信心,任何事都不能成功,因此在教学之前先要对学生进行树信心教育,第一,开一次讲座会,讲明学习几何的重要性,明确它在初中乃至整个数学领域的重要性,使之明确几何知识是教学领域中不能缺少的.也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第二,谈一次体会,听完讲座后,要让学生谈一谈对几何知识的认识,把学习几何的热情提起来,发言气氛要浓;第三,写一份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写份切实可行的计划.不一定要详细,只要订出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就可以了。

2.联系实际

初中几何以推理为主,学生理解较困难.讲解叫尽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学生易理解,看得见.摸得着,使之能懂愿意学,当然并不是每节都能与生活联系起来,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汁课堂教学,使学生觉得亲切易懂,轻松感兴趣。

3.巧解疑问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已有知识来巧设疑问,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积极思考,积极探索,迫切得到结果,在讲解过程中也要不断提问,不断设疑,使之始终处于欲望中,激发灵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4.适时的激励

适时的激励对学生来说是一剂好的药方,很多时候,教师的一句激励,胜过其自身的多日努力. 在初中平面几何学科的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激励性教育,发现激励性教育在几何教学中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运用之中,教与学将是一片阳光明媚.

5.手工折纸

折纸是一项学生比较熟悉的手工活动,很多学生都尝试过把一张纸折叠成不同的形状的图形,但是他们还不知道其中所包含的几何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示范折纸的每一个动作,并明确指出其中所包含的几何知识,然后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就容易体会得到,原来他们十分熟悉的简单动作中就包含了不少几何知识,《几何》这门学科并不难学。

6.拼搭图形

让学生自己动手拼搭各种图形,可以增强对图形感性认识,培养空间观念。

比如,先让学生剪好两块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教师通过示范,把这两块直角三角形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采用不同的拼合方法,看看还可以拼出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将拼合出等腰三角形,长方形,另一种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到各类图形的结构,而且不知不觉地接触、了解了图形拼合的思想方法。

7.说理与证明

"几何难,难在证明",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共识,也是产生畏难情绪的主要原因。所以,我认为。在起始阶段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证明"是怎样一回事,以便消除学生对几何的畏惧心理,为顺利过渡到推理论证的教学作好铺垫。在教学设计上,应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比如,

可以从 等于多少?引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 等于多少?

生:等于 。

师:你们怎么知道等于 呢?

生:因为 。

师: 根据什么?

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都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师: ,根据什么?

生:根据同分母分数加法法则,即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师: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已初步具备了证明的能力。

到此,同学们会感到惊奇:"怎么?我们从没学过证明,老师说我们已具备了证明的能力!"证明"这个问题,原来并没有我们以前想象的那么神秘"。

师:对,同学们已经说出了 的理由,说明你们已经会证明这个问题了。如果把刚才的问题改成"证明 ",这就是一个征明题,刚才你们的回答,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证明。

此时,学生便豁然开朗:"哦!原来证明就是说理由找根据"。对于学生得出的这个结论,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对,证明就是说理由找根据,不过几何中的证明要遵循一些规则,待同学们学了这些规则后,就会顺利地做证明题了"。

象上面那样设计教学,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学生会觉得几何中的证明原来并不难,学习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8.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自尊心、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的途径,把一些值得争辩,探讨质疑的问题,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来完成,主要以组别、性格、性别、成绩差异,能力高低来分组,做到分工合作.责任明确,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范文第5篇

一、设计发散型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程度与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密切相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道试题的题意产生出不同的假象,然后就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就无所事从,放弃解答。为此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适时合理且经常地设计发散型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数学可供设计发散式问题的内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发挥自身的优势,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能力。

二、设计互变型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通常评价一位学生思维灵活与否,其主要的判别条件之一,是考察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强不强。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初中教材中定义、公式、法则、图像等通常是按照正向思维方式给出,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正向思维,而不习惯逆向思维,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造成思维方法上的刻板僵化。所以在教学中,对于每一节教学内容,在向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向思维训练后,应根据学情在教学的各层、各阶段中,适时地设计有一定梯度的互变式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设计陷阱式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地设计一些陷阱式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这类题是为突破消极思维定势而有意设下的陷阱,使题型与方法错位,诱使学生“上当”、“中计”,从而使学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上当”、“中计”后幡然悔悟。在醒悟境界中学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思考问题越来越深刻,思维批判能力也就随之而生了。

四、设计变角型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变角式问题是指从同一事理的不同角度去提出问题,它与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设计变角式问题进行的训练,可以暴露问题,从而进行追根求源,防止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克服思维的呆板性,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例如:农机厂职工到距工厂15千米的生产队检修农机,一部分人骑自行车先走,40分钟后,其余人乘汽车出发,结果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3倍,求两种车的速度。当学生解完此题后,可变换角度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变式:甲、乙两人各做15个零件,甲先做40分钟后,乙才开始做,由于乙的工作效率是甲的3倍,结果两人同时完成了任务,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几个零件?

从表面上看来,它们分别是行程问题和工程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距离就是工作总量,速度就是工作效率,因而行程问题和工程问题有着本质的联系,并能由此推及其它与这相关的数学问题的解答。

五、设计探究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探究式问题是指做完一道习题后,保持已知条件不变,探究能否得出更深刻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逆向的或更一般性的、高一层的命题,并探究它的正确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锲而不舍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六、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能力

缜密思维要求考虑问题全面,周密而不遗漏。数学教学中若能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数学能力,而且有益于学生严谨品格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有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时,要么思路不清晰、考虑问题欠周密,导致解题不严密。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地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