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教育论文(精选5篇)
环保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在我们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如高一化学课本,在硫酸的工业制法这一节,介绍了环境保护初步知识,在授课时我们可列举一些实例,比如,列举远的“世界上著名的公害”。近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海湾战争”,大范围的“外国、外盛外地区”,小范围的“本盛本区、本乡甚至本校”。再增加一些具体数据,比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有一亿五仟万吨,产生的废渣超过30亿吨,废水6000~7000亿吨。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达15亿元等。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即生动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适可而止。
另外,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NO、NO2、可用NaOH溶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通常就用酸液来吸收(如NH3用浓H2SO4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此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象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Cl2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在进行化学实验,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三、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12月
〔2〕高级中学《化学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
环保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人们往往认为环保是社会事业,与学校教育无关;除了环境专业和与环境专业相关的专业外,当前高校也很少有意识地把环保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去的。很多高校的环保教育都是通过一些社团组织主办的一些公益讲座或行动倡议来进行的,而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走个过场,就算对得起教育的社会责任和良知了。殊不知,环境保护,教育为先,学校教育是环保教育主阵地,而大学是学生在校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站,这一阶段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明显增强,抓住这段时间的教育对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有着深远意义。高校大学生环保教育应该成为我们今后思想教育紧抓的一个大方向,因为环保教育也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校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之间的距离很大。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食堂方便饭盒白色污染,大学生乱扔垃圾、浪费水电、随地吐痰、不爱护植物等行为随处可见,大学生基本环保知识的缺乏和环保行为的无意识状态让我们深感环保教育势在必行。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确环保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滴行为中。
2工科院校开展环保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环保教育也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不少研究者认为应该将环保教育列入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并且要加大对环保教育的人、财、物的支持,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但是就现状而言,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相应的大政方针的出台到各个高校进行贯彻落实,从而形成系统完善的环保教育模式,尚待时日。从西方国家以破坏环境为提前的工业文明的大发展,而后又遭受环境问题困扰与报复的情况来看,紧迫的形势不容我们再重蹈覆辙,不容我们再袖手旁观了。高校的管理者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对环保教育的投入,利用目前的教育资源加强和完善环保教育。下面就笔者所在的工科院校为例,谈几点开展环保教育的实现途径:
2.1将环保教育纳入到工科院校的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相关章节中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是教育体系内规定必须要修习的课程,特别是政治理论课,覆盖面广,课时有保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对培养学生的“三观”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各高校也在不断深入探索这两门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在这两门思想政治课程中将环保教育设立为独立章节完全有可能。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与实际相结合,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课堂形式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如参观考察,现场辩论,知识竞答等,让环保教育不断深入人心。
2.2将环保教育纳入到工科院校选修课的必需开设的课类中高校的选修课制度就是为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开设的,对于广大非环境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增加环境保护类或相关的选修课程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工科院校是以机械、电工、电子信息、水利、土建、化工、管理等专业为支撑的高等学校,这就为环保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专业和师资方面的支持。工科院校可以通过提高课酬和学分鼓励等方式来激励师生开设和选修环保课程,还可以通过改革选修课考核方式来提高师生们对环保类选修课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其他途径来说,通过这种系统教学的选修课的方式更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环保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
2.3将环保教育纳入到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传统习惯的总和,主要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环境和无形的精神文化环境两个部分。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校园文化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内在的教育作用,教育渗透性很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会将全校的师生员工带入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的环境中。那么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将环保教育纳入其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到科学健康地对待资源、珍惜环境的环保思想,从而起到其他方式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可以通过学报、广播、网站、宣传栏等媒介进行环保的宣传与倡议,利用世界环保日、世界粮食日、世界地球日等纪念日来进行主题班会、座谈会、专题讲座,也可以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比如:环保时装秀、环保知识竞赛、环保摄影赛、环保征文演讲比赛、环保科技创意展等,调动学生投入到环保知识的宣传和传播中去,并对努力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的先进个人、先进事例进行表扬和激励。
2.4将环保教育与工科院校的实验实践课相结合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更直观明了地普及环保科学,在开设理论课的同时,工科院校可以利用环保专业实验室或相近专业的实验设备,鼓励大学生观察或动手进行实验。比如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废旧材料的不合理扔弃对环境的危害,我们可以在材料专业实验室里开展废旧材料无害化处理,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客观检测到底废旧材料有多大的危害,并且怎么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如何才能将重金属和高分子材料进行回收再生利用;还有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子产品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等方面,都可以在实验课的开设进行教育。另外,现在高校里已经成立的环保志愿者、环保志愿联盟等学生社团组织,走进社区,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环保公益活动,广泛地将环保知识宣传和传播到社区的居民中,让更多的群众了解环保知识,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人人有责的环保事业中去。除此之外,笔者考虑能不能尝试将大学生的环保行为与在校大学生的评奖评优、保研等方面相挂钩,以及如何把握其中的衡量考核标准。这些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可以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环保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在生物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有很多。高中人教版第三册教材《稳态与环境》中,就有两章内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环境保护问题之间有密切联系。除此以外,教材中还有很多其他内容也具有环保教育价值,如何恰当地利用教材中的环保素材,传授给学生环保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利用教材中的环保教育资源,对于环保教育乃至整个生物教学活动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以后,学生了解到绿色植物对于控制大气中氧气的浓度、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调节气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此给学生介绍:当前地球植物覆盖正在急剧减少,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仅仅在过去的四十年间就已经消失了一半;与日本百分之六十的森林覆盖率相比,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百分之二十的警戒线等内容。结合刚学习的知识,学生对于绿色植物的减少所带来的环境危害会认识得更加清晰,会有效地树立学生保护绿色植物的理念。
二、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来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尤其是生物学科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更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发生着直接的联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素材都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生物环保教育的资源。因此,教师在进行环保教育的时候,可以尝试着把它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渗透环保理念。例如,日常生活中的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可以让我们为环保事业作出贡献。这样,把环保教育用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不但会让环境保护变得更加具体实用,同时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为“绿色之美”能够在生活中实现发挥出力量。
三、结合社会热点渗透环保教育
环保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生活中,一些事件一旦涉及环境保护问题,很容易会演变成社会热点问题,这些与环保有关的社会热点对于我们的环保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教育素材。教师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可以围绕着教学内容,结合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有效的环保渗透。例如,在给学讲到“食物链”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食物链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笔者就给学生举了一系列的例子,最典型就是“水俣病”。人以动物和植物为食,那么人与自然因依靠食物链而有了联系,动物和植物又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而生长的,当环境里有了汞污染,通过一些微生物的作用汞变成了有机汞,水里的鱼类吃了这些微生物,有机汞就在鱼体内富集,附近的人们吃了这些鱼,有机汞进入人体神经细胞,引起蓄积中毒就会患上水俣病,这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对于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并不陌生,而结合“食物链”的知识进行环保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利用食物链的知识更专业的分析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既加深了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理解,也强化了环保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四、利用生物实验深化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教育;立法;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9-0296-02
近年来,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21世纪的热点议题之一。中国也遭受了雾霾为主的大气污染等自然灾害,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不科学的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意识的严重缺失。未来,环境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立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国外环境教育萌生于20世纪60年达国家的“生态复兴运动”,随着世界各地相继出现的几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爆发,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世界各国都开始对国民进行环境教育。国外环境教育从萌芽到现在的发展成熟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教育法律体系。而中国的环境教育真正开始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将环境教育提升行政日程比西方国家晚了近三十年。至今,中国环境教育体系从建立到推行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而成效却不显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将环境教育提上法律的高度。中国环境教育体系一般以道义劝导宣传为主,公民保护环境意识并没有深入人心,而法律的强制性可以很好地规范公民的做法。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更好地推行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立法对环境教育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国家应当把规范公民保护环境行为的内容明确表明,确定为法律条例,这样才能使公民依据法律条文调整自己的行为,强制性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规范个体行为。因此,环境教育立法十分必要。而目前,中国的环境教育立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可行性。
第一,环境教育立法的理论基础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伦理理论是环境教育立法的基本理论。1972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首次提出《人类环境宣言》,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视为环境教育问题进行政策讨论,这为环境教育立法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正式表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针对当时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而提出,而这一理论的推出成为环境教育立法的首个理论依据,并且这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是人类共同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在西方学术界也称之为“环境哲学”或“环境伦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一门道德科学,虽然它的研究对象是应用伦理学,但是它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同样呼吁人类要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错误“人类中心论”,主张环境教育应该将道德伦理约束力转换为具体的法律效力。这一理论的提出无疑为环境教育立法提供了强有利的理论支持。
第二,环境教育立法的法律基础基本形成。目前,中国法律体系日趋走向完善和健全,长远来看,环境教育立法也应该成为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社会的经验看,环境教育立法均取得了较好成就。如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环境教育法》,并在实践中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在这部法律的推动下,美国各州市也相应地制定了地方环境法规。在美国各届政府领导人的大力支持下,该法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美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英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不断制定环境教育的相关纲领性文件,并于1993年了《环境责任――高等教育议案》,这一议案为高校环境教育提供了有利依据,是推动英国环境教育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之一。日本也在1993年正式制定了《环境基本法》,将环境教育提升到宪法的高度,为亚洲各国环境教育立法提供了典范。就中国环境教育发展历程来看,1980年颁布的《环境教育发展规划(草案)》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学校计划大纲,这是中国环境教育事业上发展的一次里程碑,为中小学普及环境教育知识提供了现实法规依据。1996年的《全国环境教育宣传行动纲要》将环境教育提升到完善中国教育体系的高度。2023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了改革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等观点,这些法规和意见都为环境教育的立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环保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充分认识做好“*”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资源、能源消耗将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把环境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强调提出,环境保护必须加快实现历史性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宣传教育是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意志的重要方式,环保、宣传、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
(一)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进一步深化了对环境与发展、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要通过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使社会各界深入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社会以至人类文明发展的长远影响,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央的有关决策和工作部署上来。
(二)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是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是党中央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新形势下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必然选择。要通过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使全社会充分理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同步”以及“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大力创新环境保护工作思路,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是完成“*”时期环境保护任务的需要。到2023年,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及约束性指标是: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0%。实现以上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必须进一步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推进环保工作历史性转变的要求,使全社会统一认识、增强信心,群策群力,为完成“*”环境保护任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时期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精神,紧紧围绕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大力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环境意识,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强化环境法制观念,普及环保科普知识,弘扬环境文化,形成热爱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新风,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方针原则
——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社会、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增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维护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和社会稳定。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宣教引导社会、教育公众、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功能。
——坚持与时俱进,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推进环境宣传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上下联动,部门互动,密切配合,提升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水平。
三、努力形成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相适应的环境宣传教育格局
到2023年,环境宣传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环境新闻宣传影响力不断扩大,舆论引导更加有力,环境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环境宣传活动更加活跃,环境教育培训更有成效,公众环境意识显著提高,环境宣传教育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的环境宣传教育队伍,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势及要求相适应。
(一)环境新闻宣传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反映时代主旋律,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及时报道党和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宣传环保工作的新进展、新经验,努力营造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舆论氛围;加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把握新闻宣传的主动权;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组织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加大典型宣传的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环境教育培训要深入研究环境保护战略、理论、实践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国家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措施、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计划,建设高素质的培训师资队伍,分级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教育培训;将环境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充满活力的环境培训体系;加强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不断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
(三)环境宣传活动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团结、吸引更多文化艺术工作者投身环保事业;引导民间环保组织、环保志愿者为环保事业多作贡献;运用市场机制繁荣环境文化,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四)环境图书出版要全面、深入宣传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供思想、文化、技术支撑;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多出精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进一步深化出版体制、机制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五)环境期刊要根据自身定位,深入研究环境保护理论,探索环保历史性转变的伟大实践,对环境保护工作和先进典型进行深度报道;分析自身特点,研究市场变化,办出特色,提升影响。
四、着力抓好面向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
(一)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制度,及时准确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除环境专业传媒外,其他主要传媒,如报社、期刊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重要门户网站等要开设环保专题栏目,在栏目确定、版面设置、节目制作、播发播放等方面优先环境宣传,并制定科学、详细的环境宣传教育计划。
(二)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相关课程中要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中小学校要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时间,因地制宜地开展与环境教育有关的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推进环境科学专业教育,加强对高职高专、普通高校大学非环境专业学生和师范院校师范类学生的环境教育。
(三)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要拓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通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等活动,鼓励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环境教育基地,供公众参观、学习、体验,免费或优惠向公众开放;积极引导、规范环保志愿者、环保民间组织有序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环境维权、参与环保行动。
(四)加强重要宣传活动的统筹。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重要环境纪念日,全国环境宣教系统要上下联动,宣传、教育以及广电、新闻出版、科技、文化、民政、商业等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要积极配合,设立统一的宣传主题,策划创意新、影响大、效果好的环境宣传活动。
(五)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宣教品牌。选择具有广泛影响、吸引力强的宣传教育项目,精雕细刻,去粗取精,打造成宣传教育品牌。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出一批优秀的环境科学、环境教育、环境科普以及环境专题影视片等环境科学、文化、艺术精品。
(六)深入开展不同类型的全民环境教育试点工作,实施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五、切实加强环境宣传教育队伍与能力建设
(一)提高宣教业务水平。环境宣传教育的广大干部职工要深入学习**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和关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论述,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对环保形势和政策的分析把握能力,开阔宣传教育的思路,提升宣传教育工作水平;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钻研业务,把握宣传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深入研究宣传教育的内容,把握要点,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研究宣教对象、宣教方式,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与接受能力,采取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宣教方式。
(二)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各地环保部门要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机构建设,充实宣传教育队伍,理顺体制,通过强化宣教行政能力,带动环境宣传教育社会化发展;按照《决定》的要求,保证必要的宣传教育工作经费;实施环境宣传教育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公自动化、教育培训电子化、宣教手段多样化,落实《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
(三)加强宣教理论研究。各地要吸收社会各界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学者专家以及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者,为环境宣传教育事业的发展出谋献策;及时总结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经验,探讨环境宣传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指导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实践。
(四)加强工作的沟通、交流与信息共享。建立并完善舆情、信息报送制度,加强舆情信息态势分析;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基础调查,建立环境宣传教育基础数据库,整合宣教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五)拓宽环境宣传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加强与国际组织、环境教育机构、院校和友好人士的联系,举办国际环境教育的研讨与交流,组织环境教育人员考察和学习交流,注意吸收国外先进的环境文化理念和宣传教育经验;适时中国环境宣传教育国家报告,扩大我国环境宣传教育的影响。
六、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联动,共同推进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一)各地要切实加强对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把环境宣传教育的目标任务纳入全国宣传教育的总体规划,与其一起部署,一起实施;环保部门要建立健全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部门之间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制定绩效评估标准和考核办法,创新奖惩机制,推进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