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3篇 将相和改成文言文100字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原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彊而燕弱,而君幸於赵王,故燕王欲结於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於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彊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柰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原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彊,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彊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後,乃设九宾礼於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於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彊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於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鲊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鲊,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鲊。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鲊。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鲊”。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於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於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後私雠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

  翻译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2

  原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原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彊而燕弱,而君幸於赵王,故燕王欲结於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於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彊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柰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原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彊,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彊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後,乃设九宾礼於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於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彊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於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鲊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鲊,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鲊。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鲊。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鲊”。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於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於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後私雠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

  翻译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阅读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1)

——《塞翁失马》文言文原文和翻译3篇

《塞翁失马》文言文原文和翻译1

  塞翁失马

  ——选自《淮南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文章主旨】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有两面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说明了好与坏在一定条件或情况下会相互转换。

  【文章启示】

  福祸不单行。我们要善于用冷静的头脑,辩证的眼光看待福与祸。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换。

  【文章寓意】

  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3篇翻译

  【成语释义】

  1、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解释:“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既不以福喜,也不以祸忧。

  2、说明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淮南子》简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塞翁失马的经典典故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 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塞翁失马》文言文原文和翻译2

  作品原文

  近塞上(1)之人有善术者(2),马无故亡(3)而入胡。人皆吊(4)之,其父曰:“此何遽(5)不为福乎?”居(6)数月,其马将(7)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8)祸乎?”家富(9)良马,其子好(10)骑,堕(11)而折其髀(11)。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12)入塞,丁壮者引弦(13)而战。近塞(14)之人,死者十九(15)。此独以跛(16)之故,父子相保(17)。

  字词解释

  (1)塞上:长城一带。塞,边塞。

  (2)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善:擅长。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

  (3)故:缘故。亡:逃跑。

  (4)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5)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6)居:过了。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指经过的时间。

  (7)将:带领。

  (8)为:是。

  (9)富:很多。

  (10)好:喜欢。

  (11)1堕:掉下来。

  (11)2髀(bì):大腿。

  (12)大:大举。

  (13)引弦(xián):拿起武器。

  (14)近塞:靠近长城边境。

  (15)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

  (16)跛:名词,指腿脚不好,走路失去*衡,一拐一拐的;瘸腿。

  (17)保:保全。

  作品翻译

  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未必不会是一种福气。”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说不定就是一种灾祸。”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故事赏析

  《塞翁失马》通过一个循环往复的极富戏剧性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人物争议

  “塞翁”与“善术者”应指一人。“其父”不应解释为“他的父亲”,而应为“那个老翁”。

  作者简介

  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2)

——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文言文原文和翻译1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典故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3)

——文言文口技翻译和原文

文言文口技翻译和原文1

  《口技》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地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一家**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个八尺高的帷幕,这位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目罢了。客人们围绕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帷幕里醒目拍打了一下,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只听到遥远的深巷里有一阵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在说梦话。紧接着小孩子醒了,大声的啼哭。她的丈夫也醒了。妇女安抚着小孩给他喂奶,小孩子含着**啼哭,妇女拍打着小孩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紧接着大孩子醒了,连续不停的说话。就在这个时候,妇女拍打小孩子的声音,口中发出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备。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微笑着,默默的赞叹,认为奇妙到了极点。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鼾的声音发出来了,妇女拍打小儿子的声音一会儿拍一会儿停。渐渐听见有老鼠在活动,翻倒倾斜盆子的声音,妇女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的坐正了身子。

  忽然有一个**声呼叫:“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女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孩子一起哭。霎时间,成百上千的**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成百上千的狗在叫。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声音,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都一齐发出来了;又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起用力的呼喊声,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是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不能指明其中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嘴有一百只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任何一种声音。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人是没有变了脸色离开座位的,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打哆嗦,几乎想要先逃跑。

  忽然醒目拍打了一下,所有的声音都停止了。撤走帷幕一看,仍然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目罢了。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4)

——《将相和》教学反思10篇

将相和改成文言文100字

《将相和》教学反思1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难点是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本课后,主要收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前预习比较到位,从四年级**到现在,学生在预习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除了查字典正音理解字义方面,还对文章中新出现的词语进行重点理解,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地了解时代背景,加深了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二是从本文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出发,从整体上弄清楚“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是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如议议:自己喜欢谁,为什么?出现分歧,适时让他们辩一辩,学生还可以从文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

  四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课堂出现的渑池之会部分原文的理解和学生所知道故事的讲述及对资料袋的学习,激发他们今后去读读原著。

  本课的教学,虽然尽可能地照顾全体,但是对于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还存在对文章没吃透,课堂不发言很被动学习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2

  第二课时时,我决定采用以读为主要教学**,分析人物形象。其实,要读懂这个故事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廉颇还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因此,我设计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朗读,希望能通过读,让学生找到感觉,身临当时历史环境中。通过学生的读来展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蔺相如的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廉颇的骁勇善战、知错就改,以及二人的共同的爱国心。在读有关描写蔺相如的句子时,我用不同的激励语言鼓励学生,当学生读出了胆识过人的蔺相如,我会称赞"好一个胆识过人的蔺相如";当学生读出理直气壮的蔺相如时,我会肯定"多么理直气壮的蔺相如啊!"这种激励手法,实是想让学生真正的投入课文中,潜移默化,从各方面去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渐渐地人物形象在学生的朗读中鲜明了,精神品质也逐渐在学生们头脑中清晰了,那么以读为本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多层次读的训练中顺利完成了,并随机板书。

  最后,我对本文的语言进行的`总结,希望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有所进益。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矛盾的发生、发展与结果依次展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都是对人物刻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用词力求简洁、精准。

  本次教学中,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对故事的分析,对人物的分析,对语言的分析。课堂节奏较为紧凑,对于重点的把握较为准确。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投入兴趣较大。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更注意让学生成为主体,更多地让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正如德国***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另外,在以后的备课中,应当更加仔细,对小细节进行雕琢。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较为成功。一个完美的课堂需要反复的雕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改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将相和》教学反思3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又是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4

  《将相和》这篇课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不算难点,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有关论述,教师确定了“蔺相如”和“廉颇” 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着三个故事之间的互相因果关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节分析课,教师抓住了《目标》中的一道作业提和教学的重.难点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质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他们对文中难懂的词句进行了讨论,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中,提高了综合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对课文进行了分析,看到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也为学生的发言感到欣慰。但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却是我遗憾的一面。这主要从中差生的作业中反映出来,完成的质量不高,表现在答案上不完整,对个别词语理解也不够准确。

  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在本节课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

  “双基”教学必须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出发,走“三维目标整体挺进”的新路子。在坚守语文本位,打好语文基础的前提下,激活学生的思维,兼顾“双基”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将相和》教学反思5

  自己长期教学了课文后,留下了许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正是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教学才日趋成熟。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处值得提倡之处:

  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

  以我执教的《将相和》为例谈谈怎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懂的。

  第二课时教学,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

  先让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生自读后体会到第一句用骄傲的语气读,第二句用妒忌的语气读,第三句用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快速读课文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

  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读中沉淀阅读的方法。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二、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1、在学习“负荆请罪”内容时,结合文章此处的留白,让学生自已设计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表演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全文学完后,我利用班队课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组合,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小故事,重点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剧本,再**表演,表演后要向“观众”说明你为什么要这么演,使每个人在“合作”演的同时,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提高认识,获得深刻的体验。

  2、听了我校老师的课后,她在上课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读了小故事后填写一句俗语:“将军额上能走路,**肚里能撑船。”我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板书设计做了一点新的尝试,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板书了上联是:**肚里能撑船,让学生结合人物品质,对出下联来,学生很快就对出:将军背上能负荆,对人物的品质铭记于心。

  结合区教研活动的评课,以及自己的教学,觉得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的评价我总觉得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阅读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教学这类历史性的课文,要鼓励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将相和》教学反思6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且又互相联系。

  首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在读课文中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了《完璧归赵》,同时让学生在自己的悟中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继续探索蔺相如的为人处世和廉颇之间的矛盾起因。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这些重点语句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体会廉颇为什么不服气;引导学生站在客观面来评析人物的心理:如果站在廉颇一边,他会说:“廉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对抗敌人,多危险啊!所以廉颇不服气,我能理解。”被他这么一说,个别学生一致赞同他的看法,都觉得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就爬到廉颇头上,觉得不公*。之后,引导学生继续探讨问题:“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通过学习讨论,找出句子说明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给您看”这就是智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智勇。“我就跟你拼了”这是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这体现了不畏权势、为国争光。

  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了解: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再次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的特点:蔺相如**眼光长远,懂得权衡利弊,不与廉颇争执,心胸宽广,机智勇敢,一心为国,维护国家尊严。廉颇的基本是英勇善战和勇于认错。

  结合生活实际,最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成长经历,连这样官位居高的廉颇将军都有这样的悔改精神,你在生活中犯了错是怎样处理的,以小练笔形式呈现。

《将相和》教学反思7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整个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为课文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是在一堂课上只能把握其精髓,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是通过品读人物蔺相如为主线,精读前两个小故事,深入研究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劝服廉颇,得出“将相和,*天下”这个故事所宣扬的主题。

  几次磨课试教的大致过程和体会是这样的:

  根据课堂教学的预设,我第一次执教课堂,具体分三个板块开展:

  首先是在“走进名著,了解内容”这个导入环节,教师导入说:“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其实,除了“四大名著”,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还有很多。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写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其次是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将”和“相”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能和好?)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待到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历史背景。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说说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预习充分的学生能说出一二,可也出现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到此时,课堂上还未进入品读人物环节,文本也刚接触。

  第三,在“深入研读,感受形象”环节,教师预设问题:“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两人不和。”根据学生的找读,出示重点句子:“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接着指导学生读读这段话,说说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让学生试着把那种不服气和不满读出来。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以后,说:“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就有麻烦了。你能劝服正在气头上的廉颇吗?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再去浏览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只是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待到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大家“劝服”廉颇。师生交流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虽说是尽力让学生去说,学生也积极响应。但到头来,没有让学生朗读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学生都是脱离文本在发议论。人物的特点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内化。课堂上也没有完成必要的书面练习,就匆匆结束了课堂。

  课堂结束以后,一方面自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个:从课堂开始至出示课题,这个导入环节时间近4分钟,导入节奏缓慢,罗嗦,超时;研读人物脱离文本没有深入;课堂缺乏语言文字的训练,人物形象没有得到内化。在听取了听课老师的建议以后,我进一步研读教材,重新梳理课堂教学内容,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了修改。

  几天以后,我按照预设的四个板块第二次施教,具体可以从以下环节看出来:

  在“走进历史,揭示课题”这个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出示地图,在激烈的厮杀背景下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利用情景,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马上出示课题《将相和》。设问: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是什么呢?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很快进入故事,阅读全文,进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先带领检查文中词语,帮助扫除阅读障碍。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后,老师接着说:

  师:课文就是写将相怎么“不和”,后来又怎样“和好”的过程。

  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两人不和。请你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1:很嫉妒。

  生2:很不服气。

  生3:对赵王和蔺相如都很不满。

  师:是啊,此时的廉颇心里窝着火哪!

  师:你能把那种不服气和不满读出来吗?学生读,教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在座的同学们,廉颇认为“蔺相如的成功是靠一张嘴。”而你们是亲眼目睹过蔺相如带着国宝出使秦国的,你们也经历过蔺相如在渑池会见上的情形的,你认为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呢?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前两个小故事,把描写蔺相如的重点句子或重点词划出来,看看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

  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准备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教师指导学生体味句子,品读人物。

  ……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3篇注释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我廉颇现在才知道蔺相如是一个不畏权势、有勇有谋、忠君爱国的人啊!他的确是一个有能耐的人哪!是我错怪他了。我这就去向蔺相如认错赔罪(教师出示“负荆请罪”的画面)。

  师:同学们,就是这一跪一扶,标志着将相和好,从此坦诚相对,共同辅国。就是这一跪一扶,给朝廷百官做出了团结协作的榜样,从此国家空前团结,国力大增。也就是这一跪一扶,给赵国百姓带来了十多年安定祥和的生活。《将相和》这个千百年的故事,尤其是蔺相如这个人物在告诉我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天下。同学们,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经典故事,就请你走进《史记》,走进名著!(阅读资料袋)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觉教得还算轻松,学生学得也较愉快,课堂教学效果也大为改观,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大了课堂参与度,课堂学习研讨氛围浓烈。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不过细究起来,还是有些欠缺:首先是词语教学部分还需改进,重点应该突出对成语的理解,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积累这些重点词语。对于梳理课文内容部分,还要帮助学生建构故事体系,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研读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尤其在朗读廉颇的不满语句时还不够到位,当时还是有些忽略;二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还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三是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对人物进行说写,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使人物形象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内化。

  两次的课堂实践,使我对于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除了把词语教学部分适当改进,在人物体会之后增加小练笔环节,我更多的是花时间去朗读课文中的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因为这是统领课堂教学的关键句子,围绕这句话开展学习,全课教学的思路就十分清晰。

  所以,在展示课(第三次上课)上,我大力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廉颇说话时的感情,指导学生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我问学生:“蔺相如的成功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认识到自已错了,让学生把廉颇心中的话表达出来,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成功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体会后说写人物语言,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将相和》教学反思8

  在执教《将相和》第一课时,我希望能突出文味、扎实基础,培养思维、激**感;认真钻研教材,注重挖掘语言训练点。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一、落实教学目标。

  《将相和》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和书写“完璧归赵、无价之宝、负荆请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完璧归赵”的事件是造成将相不和的原因之一。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在于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为国家的尊严不怕**的爱国**精神。力求体现《语文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语言刻画人物的词句、表达方法、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感受,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二、重组教学内容。

  《将相和》是根据**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幅较长。第一课时,我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是自学生字词和概括主要内容,主要是读懂《完璧归赵》的故事,重点体会蔺相如的对话,感受蔺相如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丰富人物形象,我增加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让学生初步了解两位人物的出身和廉颇的勇猛的个性特点,为下文学生理解产生不和的原因做了铺垫。也许进入得有点突兀,出示原文和译文后,我问:“在这片断中你分别了解到廉颇、蔺相如是怎样的人?”由于学生没有理解到我的意图,所以学生半天没有明白过来。我想不要**应该作为背景介绍更为合理。

  三、巧排教学结构

  我没有串讲三个故事,我设计了“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对课题中的“和”作了巧妙地处理。我先让学生找出不和的体现“廉颇不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而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职位比廉颇高.。这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探究过程,引领学生弄清三个故事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不和”,然后在通过人物语言形象的对比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和”。通过师生共读课文的方式,通过教师的谈话,以(一条语言文字训练线,一条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线)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升,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的**。这探究的过程学生讨论得开始热烈起来。

  在学习故事中,我设计有效的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课文怎样运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句段,让学生潜下心来静静地默读课文,走进文本,去对人物进行情感的感受并作批注。而在读文本,体会人物形象和性格时,学生则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我没有按照我预设的评析顺序,而是随着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学生思维得到迸发、碰撞,较好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四、设计读写结合

  我原来是设计了写的练习,希望让学生精心思考,想象,表达,有效的进行语言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有静有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动相宜,**有效。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读书,以读带讲,读中理解,读中感受。在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蔺相如还敢见秦王,还敢**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花,先把十五座城池交给我,我国马上派人把避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我设计假如你是蔺相如的话,你是如何揣摩秦王当时的心理的。补白:蔺相如如心理活动的描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他心思缜密,计划周全,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实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但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没有实现。

  我力求希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方向,体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希望上一节扎实、真实、有思维的语文课,但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不够,教学效果与我预想的有点距离,我根据学生的学情调节了教学的环节与节奏。这也有我设置的训练梯度准备不足,未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达到有效性的学习效果,特别是没能让孩子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朗读或演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其大智大勇的特质,感到非常遗憾。

《将相和》教学反思9

  《将相和》这篇课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不算难点,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有关论述,教师确定了“蔺相如”和“廉颇” 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着三个故事之间的互相因果关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节分析课,教师抓住了《目标》中的一道作业提和教学的重.难点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质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他们对文中难懂的词句进行了讨论,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中,提高了综合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对课文进行了分析,看到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也为学生的发言感到欣慰。但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却是我遗憾的一面。这主要从中差生的作业中反映出来,完成的质量不高,表现在答案上不完整,对个别词语理解也不够准确。

  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在本节课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

  “双基”教学必须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出发,走“三维目标整体挺进”的新路子。在坚守语文本位,打好语文基础的前提下,激活学生的思维,兼顾“双基”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将相和》教学反思10

  《将相和》是第十册书中的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思想。

  教学开始,我从课题入手,使学生分清文章中的人物及关系,由和引出不和,也由此理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在概括故事梗概上有一定困难,说明自己在这方面对学生的训练还有欠缺。

  随后,我让学生谈谈对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的印象。由于此前学生预习比较充分,学生都能谈出蔺相如机智勇敢,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思想。在交流中一个学生说廉颇很自私,部分学生也表示赞成。这里我没有给学生明确的答复,而是在把自私板书到黑板上,并在后面打**?,我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很快学生就找出了廉颇作战勇猛和负荆请罪的表现,从而得出了廉颇并不自私,因为他心中也时刻装着国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了疑问,也是这节课我的收获之一。

  在教学负荆请罪这部分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所以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深化学生对人物爱国品质的理解。

  此时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负荆请罪的课本剧,虽然学生表演得比较幼稚,但是我觉得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5)

——《将相和》评课稿3篇

《将相和》评课稿1

  《将相和》是12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思想。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今天听了张老师讲的这一课,我就这课的教学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优点:

  1、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二课时,张老师以复习导入,复习过程设计的较好,通过复习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引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在表演时,把文中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人物的对话,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要学懂课文上的内容,还要自觉地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表演之后,让学生做出评价,又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并且能我口说我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如边读书边画出表现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等。

  4、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时刻参与教学过程之中,板书仅扣故事内容,简洁明了。

  不足之处:

  1、课后练习中的资源,教师应该加以利用,如“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可以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为课堂教学增加气氛。

  2、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及表现人物品质方面。

  总之,本节课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尊重学生,能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鼓励学生**思考。教师的教学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将相和》评课稿2

  感谢赵老师为我们**一节这么好的高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为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赵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

  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二、课前准备充分。

  赵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对文章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熟悉,讲解内容正确、到位,过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赵老师课前备课十分认真,没有这么认真的备课,就不能上出这么好的课,我认为,赵老师这种敬业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读一读、划一划、说一说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四、内容的感悟强调了朗读训练。

  课程标准强调对课文的理解要重感悟,教师较好地体现了读中感知、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抓住重点内容,做到长文短讲。

  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如果老师逐段讲授,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听得辛苦。赵老师在这节课中始终突出了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如,在教学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之后,马上提出了训练的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是个怎样的人,并使这“从言行看品质”的思路贯穿了课文的学习始终。

  六、**交流感受和质疑问难。

  思源于疑,赵老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质疑问难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且对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再分层次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改变了学习中的被动位置,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负荆请罪”这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想象蔺相如与廉颇见面时会说些什么话的环节。这个环节虽然篇幅不长,所花的时间也不多,却让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心理、品质和课文堵塞内容加深了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锻炼、提高和发展。

  八、文本结合,重视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

  一、教学的形式单一,不够多样。建议:设计如果能做到读、说、写、演相结合,如,先让学生读一读故事,说一说人物的言行、品质,写一写“负荆请罪”时说的话,演一演课文的三个小故事,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二、词句的推敲与积累欠缺。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脱离了重点词的教学,我认为应该结合重点的词句来理解重点的句子,再结合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另,语文的教学特别重视积累与运用,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且摘录下来。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6)

——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译文 (菁选2篇)

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译文1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译文2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