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中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常态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相互作用的过程,不存在必然的先后问题。但是,文言文体决定了学生在这类文体的阅读理解心理过程的序列——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着语文教学“活动建构”必须切合语文学科规律,更需要切合学生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规律的原则,本节课教学设计活动安排:“读、译、辩、评”,课堂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师成为活动的**者、引导者、参与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活动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习的资料,结合自己写成小短文准备课堂上演讲。

  2、教师上网搜集、整理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的文章(也可写下水作文),与大家共享,并制作成PPT准备在课上展示。

  二)课上活动

  活动一:读

  形式:个体自读,放声,读到基本能背诵下来。

  目标: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

  方法:

  ①虚词停顿鲜明如“之、焉、也”,读出文言的意味。

  ②语气舒缓,营造古朴氛围。

  再读

  形式:小组竞读。

  目标:看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方法:

  ① 分男女生两个组。

  ② 树立合作意识,齐心协力,不抢不拖。

  评比:哪个组读得好?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 朗读活动中,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形式。前者——个体自读,旨在熟悉课文;后者——小组竞读,旨在正确、整齐和初步的情感体味。朗读活动设计体现教学要求的层递性:只有在学生个体熟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齐读,并读出感情。

  活动二:译

  形式:个体自译;同桌对译。

  目标:对照注释,译成白话。不能译的圈出来质疑研讨。

  探究:质疑讲解。

  【设计意图】面对学生存在文言词句理解的水*差异,由个别学生的自主发现,从而引导全班学生的发现学习。课堂上在“译”的活动中不仅关注这些差异,而且利用学习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个体的自主发现”,并以此为例引发“群体性的自主发现”。

  活动三:辩

  出示问题组:

  ①文章的中心句子是什么?

  ②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③文章的脉络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了课文基本内容后,学生的阅读理解就回归了常态,既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对所要读得内容做出预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这段文字内部思路,解读文本。这时,“辩”成为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主题的脚手架。

  活动四:评

  问题思考:从这篇课文内容和语气看,文章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设计意图】此活动环节关注语文味教学法的亮点——文化开掘。初中学生阅读理解所加工的信息,不仅来自于学生从课本中获得的文字信息,还包括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所提供的信息。我设计的这个问题很有难度,让学生思考回答前,我做了一些铺垫。“评”为学生准确把握主题构建了一个隐形的支架。

  三)课下活动

  学生利用网络教学,搜集文章的配乐朗读并听读两遍。

  【设计意图】此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的感官因素。在目标明确、方法到位、时间充裕的科学安排下,活动感官越多,过程越扎实,活动收获越大。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四书”“五经”指那些书吗?它们都是儒家经典书籍,今天我们学习节选其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学习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1、一读正字音(点名读、正音、再读)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学问你作业,你将怎么办?

  六、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靠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七、作业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 yuè )命 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 食 旨 学 知不足 自反

  学习重要性 教学相长 学 学半

  至道 学 善 教 知 困 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念:想着。 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1)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3篇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2、《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此之谓也

  明确:

  (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君:名词作动词,**。念:想着。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2)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初一新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制订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情感与态度目标: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采用**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

  一、 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

  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

  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 ),弗( )食,不知其旨( )也。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

  故曰:教学相长( )也。 .

  《兑命》曰:“学( )学( )半。 ..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

  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

  (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

  (3)、然后能自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 .

  一词多义:(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

  (2)学

  教学相长(学习) 学学半(教) ..

  4.四读课文,读懂文意。 介绍“留、补、删、换、调”翻译方法,小组根据方法结合重点字词翻译原文。(两三句重点句,抽学生回答,检验学生是否掌握。)

  四、研读品析 (齐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大意后,归纳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五、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把课堂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 yuè )命 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 食 旨 学 知不足 自反

  学习重要性 教学相长 学 学半

  至道 学 善 教 知 困 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念:想着。 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

  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教和学的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 (二)读清句读 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读通句读,虽然文章已经有了标点,不过有些句子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之间还需要再次停顿,请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旨:甘美 善:好处 虽: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

  【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释重点实词

  困:不通

  翻译句子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学习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足,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对,坚持学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对,还是回到学习中去。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3)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

  教师分享故事: 事例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师*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性。

  反:反省 强:勉励 长:促进 (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

  3.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结合预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乎?”的意(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思(大概??吧?“ 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学字多了几个形状:表示房屋。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 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 即庐,(四)指导背诵 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请背诵第一句。

  学习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习。背第二句。 学习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学习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习;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习。所以说教学相长。背诵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尤其是从至道的学习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习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以**讨论)

  【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结束语: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

  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八、作业布置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

  九、板书设计

  附录: 《虽有嘉肴》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相关链接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书籍,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学记》,是*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古代一部典章**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三、预习作业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四书”“五经”指那些书吗?它们都是儒家经典书籍,今天我们学习节选其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学习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1、一读正字音(点名读、正音、再读)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学问你作业,你将怎么办?

  六、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靠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七、作业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重点难点】

  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自主学习】

  1、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弗食

  知其旨也不知其善也

  然后能自强也虽有至道

  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5、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6、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7、(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堂检测】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与《》《》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解释等的问答,记述。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说明了

  的道理。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课后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多**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 《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 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教学反思

  学校搞教学研究月活动,身为新进教师的我自然是要上节汇报课的。思来想去,我选了新入编的课文《虽有嘉肴》。我是新人,它是新课,“新新”相映,“新新”相惜,没准能给听者一些新意呢——我当时这么想着。

  因为是第一节课,所以很多老师调了课光临指导,这既给了我动力,亦让我的那点“表现欲”膨胀起来。

  开课前,学生们凌乱地坐着,我便要求学生们将前排坐满,还联想起《百家讲坛 彭林说礼》中的观点 “教训”起他们来:“同学们,古人重礼仪,没坐满的位子被称为‘虚席’,‘虚席’是对主讲者的不尊重, ‘座无虚席’是一种礼仪,请做一个知礼之人!”学生立马填满了前面的空位。

  于是,我便引入课文。我以26日*去了孔府,谈了儒学的重要性说起,又强调了“四书”、“五经”的具体书目,后介绍了《礼记》、《学记》,还顺势介绍了《虽有嘉肴》篇名的由来。接下来诵读,翻译,学生在预定的轨道上实实在在地学着。当学生理解了文意后,我让学生就谋篇布局、文句意思等方面质疑,学生的问题或浅薄,或无厘头,偶有一两个切中要害的,我欣喜着,引领者去解决,可一看手表,坏了,只剩十一二分钟,来不及了。“撤!”我暗地里命令自己,于是我赶紧将预设的两个问题做了点拨,希望能赢得“宝贵的时间”,完成既定任务。总结、拓展,布置作业,“飞速”完成了。我庆幸自己较完整地展示了课堂的环节,尤其是较有创意的“质疑”和“拓展”。

  下课后,我找了两个同学问了问:“刚才讨论得几个问题你们懂了吗?”学生苦笑说:“不大明白,我来不及思考。”是啊,我将他们思考的时间“抢”了过来,他们被牵着鼻子,哪有那么多思维的火花呢?于是,我问自己:“课堂是谁的舞台?”“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一堂课非得完成既定任务,来不得一点变通吗?”

  我反省自己: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教师是也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过多的展示势必撼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缺乏了表现的机会,缺乏了“绽放”的体验后肯定是影响***的。这节课,我何不在“质疑”、“解疑”上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呢?何不取消那几个“有梯度”、“见水*”的预设问题呢?

  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只关注教师素质的检阅,还应成为学情研究的真实素材。

  过多地关注教师素质,只会促使“**”、“表演”,而关注学情,课后共同研究学情,则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增强。比如这节课中,学生不能提出“‘由学讲到教没有过渡,缺乏逻辑性’的说法正确吗?”这个问题,教师值得研究;学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抄笔记值得研究;*日里学生发言积极,大型活动就胆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绩最差的张文迪同学大胆发言,正确地回答出问题值得研究……

  完不成既定任务又何妨。

  绝大多数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坦承:“这课还得‘回火’,不然孩子没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讲深讲透文意,否则学生月考就要“愁断肠”了。何不上成常态课?何不实实在在地完成前几个环节?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课,就尽情地读,敞开了说,热烈地讨论,不见得不精彩。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会发觉自己课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着“人的教育”的初衷不变,惟愿学生们能快乐地驰骋!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3)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菁选3篇)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

  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教和学的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 (二)读清句读 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读通句读,虽然文章已经有了标点,不过有些句子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之间还需要再次停顿,请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旨:甘美 善:好处 虽: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

  【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释重点实词

  困:不通

  翻译句子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学习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足,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对,坚持学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对,还是回到学习中去。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3)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

  教师分享故事: 事例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师*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性。

  反:反省 强:勉励 长:促进 (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

  3.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结合预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乎?”的意(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思(大概??吧?“ 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学字多了几个形状:表示房屋。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 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 即庐,(四)指导背诵 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请背诵第一句。

  学习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习。背第二句。 学习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学习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习;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习。所以说教学相长。背诵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尤其是从至道的学习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习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以**讨论)

  【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结束语: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

  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八、作业布置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

  九、板书设计

  附录: 《虽有嘉肴》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相关链接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书籍,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学记》,是*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古代一部典章**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初一新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制订此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情感与态度目标: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采用**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

  一、 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

  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

  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 ),弗( )食,不知其旨( )也。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

  故曰:教学相长( )也。 .

  《兑命》曰:“学( )学( )半。 ..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

  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

  (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

  (3)、然后能自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 .

  一词多义:(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

  (2)学

  教学相长(学习) 学学半(教) ..

  4.四读课文,读懂文意。 介绍“留、补、删、换、调”翻译方法,小组根据方法结合重点字词翻译原文。(两三句重点句,抽学生回答,检验学生是否掌握。)

  四、研读品析 (齐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大意后,归纳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五、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把课堂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

  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教和学的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 (二)读清句读 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读通句读,虽然文章已经有了标点,不过有些句子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之间还需要再次停顿,请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旨:甘美 善:好处 虽: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

  【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释重点实词

  困:不通

  翻译句子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学习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足,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对,坚持学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对,还是回到学习中去。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3)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

  教师分享故事: 事例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师*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性。

  反:反省 强:勉励 长:促进 (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

  3.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结合预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乎?”的意(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思(大概??吧?“ 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学字多了几个形状:表示房屋。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 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 即庐,(四)指导背诵 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请背诵第一句。

  学习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习。背第二句。 学习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学习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习;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习。所以说教学相长。背诵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尤其是从至道的学习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习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以**讨论)

  【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结束语: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

  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八、作业布置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

  九、板书设计

  附录: 《虽有嘉肴》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相关链接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书籍,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学记》,是*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古代一部典章**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4)

——乐嘉爱情的格言警句3篇

乐嘉爱情的格言警句1

  1、屁大一点儿冲突就上纲上线,从来不去思考自己性格的局限,认为自己当初瞎了眼,把离婚与结婚都当作儿戏;

  2、认为要对子女负责,再大的痛苦也要忍,孩子**后说“你们傻啊,为何你们当初不离?”

  须知:过去,离婚少,离异家庭的孩子被社会观念觉得可怜;现在,太正常;未来,更正

  女生应该懂的:

  1、当你从床上下来那一刻,你在他心中就开始贬值了。如果你把一切都给了现在的男友,那么,除了老公这个称呼你还能留给你未来的丈夫?

  2、一个女人的品位在于她身边站着一个怎样品位的男人。女人一生最成功的事情之一,便是选了一个对的男人。

  3、一个男人爱你的时候,你往往会感动于细节,同样,一个男人不爱你了,你也可以从细节中来发现。

  5、想了解一个男人的好坏,先去看他身边是一群怎样的朋友。

  6、女人的友情来的快,去的也快。其实男女感情远没有你跟姐妹的感情可靠,所以,珍惜你们之间的友情吧。

  7、把买化妆品的钱去买两本好书,漂亮的容颜固然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丰富的内涵却能让人经久不忘。

  8、虚伪的男人总倾向于喜欢你的容貌,真正的男人总倾向于爱你的内心。一点点语录网

  9、男人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好,可以真爱,但不要深爱,在爱情里为自己留个退路,否则受伤时会措手不及。

  10、不要相信男人的甜言蜜语,面对喜欢的女孩时,不认识字的男人也会变成一个诗人。而诗人本来就不生活在现实中。

  11、去发现一个有潜力的男人,往往比去傍大款更切合实际。并且你会更有成就感。

  12、随时预防遇到色狼。必要时向他胯下踢,用力程度自己把握。

  13、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你爱的,除了父母,只有你自己。

  14、爱情不是追来的,所以,永远不要认为被男孩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你对他的考验是必须的。

  15、当一个清高的女孩遇到一个高傲的男孩时,总有一个人会卑微下来,但是如果可以,不要把自己放得太低。

乐嘉爱情的格言警句2

  1、不要去羡慕别人的人生,你看见的,并不是他们经历的所有。你只羡慕他们的光鲜外表,却看不到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和努力。生活不是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才叫精彩。每个人都在演以自己为主角的偶像剧了,在这场戏里,你的角色与戏份没有人能够取而代之。

  2、最美好的事,是看到某人的微笑;而更美好的事,是他因你而微笑。

  3、至于判断感性和理性的标准,对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只有一个标准:如果你的情感比较丰富,你比较容易受到情感和情绪波动的影响,你整体上偏感性。你的情感不是那么丰富,你基本上不太容易受到情感和情绪波动的影响,你就是偏理性。这是判断感性和理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

  4、那些不喜欢拿目标束缚自己的人,有一个目标会让自己前进更有动力;那些太过于拿目标要求自己的人,可以放慢自己的脚步,这样生活会更加轻松。

  5、无论你的后天如何训练学习其他性格的优点,性格的核心本质很难改变.这**着,我们在两性关系相处中,可以通过训练磨合,更好地适应对方,但仍然无法改变彼此的本质性格。就像有**。

  6、欲的人,可以把自己的**行为变得柔和,却永远无法消除**欲。

  7、我的建议是把“报复”换成另一个词“还击”,只要你是有进攻性的人,你就会有还击性,有还击性的人就会有报复性,只是“还击”听上去比较中性,而“报复”就会听上去比较难听,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差别。

  8、对于“没人喜欢我的时候,你不来找我,而当我被很多人喜欢的时候,你也来找我。”这种事,那些性格当中存在极强反弹性的人,他们会认为这并不是信任,这是一种我并不需要的你对我的示好。

  9、能够承认自己曾有虚弱的地方,这就是人生有力量的开始。

  10、人的付出有二种,一种付出是为了得到。另一种付出只是为了付出,他是大爱大美,我们去享受它吧。

  11、你不说话,别人会觉得你深不可测;你话越多,别人越觉得你像小屁孩儿。

  12、人生是痛苦的,别迷。活着是短暂的,别慌。欲望是无穷的,别贪。身体是自己的,别懒。工作是大家的,别抢。钞票是消费的,别存。生活是丰富的,别烦。假期是休闲的,别忙。朋友是永远的,别忘。

  13、有人曾搞定我,使用方法如下:不停地对我好,不停不停,且从未提任何要求,永远不要任何回报,直到有一天,我彻底崩溃,臣服于石榴裙下,因为我欠得太多,愧疚的力量比逼迫的力量强大得多。所以,我现在也用这恶毒的招数,放长线钓大鱼,只是付出不要收获,只要看准不是对白眼狼,只要足够耐心,嘿嘿。

  14、性情中人常被有城府的人干掉,绝不仅是因为前者在明后者在暗。更重要的是,性情中人认为情绪是力量,只要自己首先足够真实,就可感染世人;而有城府的人认为情绪是魔障,所有的情绪都须为目的服务,你真实与否无妨,只要你能表现出来让世人感觉你真实就够了。乐嘉

  15、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被圈在自己设定的.圈子里出不来。就像一只蚕,丝吐的越多,对自己捆绑得越紧,直到最后完全把自己包上,想出也出不来。趁还没有把自己完全包上之前,勇敢做自己吧!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5)

——仓央嘉措《见与不见》赏析3篇

仓央嘉措《见与不见》赏析1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仓央嘉措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厦门嘉庚精神3篇

厦门嘉庚精神1

  “海洋是没有路的,但海洋也到处都是路。”陈友信说,其实海洋文化跟现在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样的,它带出的就是创业之路。陈嘉庚当年漂洋过海去创业,正是体现了福建人的爱拼才会赢的精神。

  陈友信表示,集美作为嘉庚故里,更应好好弘扬嘉庚精神。要弘扬嘉庚精神,最好的方法是用现代的语言,让它深入下一代的内心。“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会有青苗计划,将小学生带到我们的纪念馆,和他们做各种游戏,让小学生从游戏里面来了解嘉庚精神。我们还有书法比赛,把陈嘉庚所有的语录弄成模板,让孩子们在练习书法的同时也了解嘉庚精神。”陈友信介绍了许多向下一代传播嘉庚精神的好办法。

  “要全面学习嘉庚精神是不容易,可是至少要学习他的精神的精髓。”陈友信说道,陈嘉庚经商成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他又用这笔财富捐助社会。他还倡导年轻人事业有成之后要回报社会,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嘉庚精神的体现。

  据陈友信介绍,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会设置了“嘉庚精神奖”,颁给服务社会的人,不分种族、不分职业。今年7月份,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会还将**学生到集美故里开展“寻庚之旅”,让他们来交流对嘉庚精神的体悟。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7)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菁选3篇)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1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嘉肴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⑶,弗学,不知其善也⑷。是故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⑻也。故⑼曰:教学相长⑽也。《兑命》曰:“学学半⑾。”其此之谓乎?

  此文的体会:我们在学习中应重视实践,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在给同学讲解习题的同时加深了对此类题目的理解,而且又发现此类题目的新解法,可谓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

  【注释】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鲜美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因此;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翻译】

  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能更好的反省自己;知道困难,这样之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2

  虽有嘉肴【原文】

  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肴:带骨头的肉。(3)旨:甘美的味道。④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5)困:不通。(6)自反:反躬自省。(7)强(qiang):勉励。(8)学(xiao)学半:意思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译文一】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译文二】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读解】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3

  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肴:带骨头的肉。(3)旨:甘美的味道。④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5)困:不通。(6)自反:反躬自省。(7)强(qiang):勉励。(8)学(xiao)学半:意思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译文一】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译文二】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读解】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