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诗歌(精选5篇)

廉政诗歌范文第1篇

俯看一条条高速公路大地上纵横。

该怎样描绘,又该怎样形容?

呵,那是一幅狂草,写成一个字——龙!

这是时代的浓墨重彩的汇聚,

这是__的激情才华的喷涌!

一百个亿的交通工程投资,

四个令人难忘的春夏秋冬。

宁通、京沪200公里的高速公路,

全市每个县都在它的拥抱之中!

__啊,你要腾飞,你要走向世界,

交通人,已为你铺就了万支彩虹!

党恩、民心化作胸中豪情,

汗雨、心血饱蘸笔锋,

大地的龙字,

写得如此的狂放、如此的豪壮、如此的生动!

巨龙一样的高速公路呵,

不只是在大地上完成龙的造型,

更把龙的魂魄、龙的风骨展现得如此从容!

路出精品,人出精兵,

路铺得好,像九天彩虹,

人站得直,像泰山青松!

有过教训,曾经让我们沉痛!

当年建设的功臣,写了龙字的一笔,

就成了不可饶恕的蛀虫!

刚放下剪彩的银剪刀,

铮亮的手铐便锁定了所有的好梦!

警钟声中的反思让交通人心疼,

反思后的觉醒像龙打滚夹起的雄风!

开辟交通重点工程的第二战场,

让廉政的旗帜飘扬在工地上空。

百里工地作讲台,强化廉政教育,

在轰鸣的机车声中敲响长鸣的警钟。

龙潭监狱,犯人作反面教员,

在没有阳光的地带体验阳光的厚重!

召开干部家属廉政会,夫妇同上廉政课,

在诱惑的进攻面前,封死心灵大门的每一道门缝!

在电视新闻里,合同的签订,

总是伴随着鲜花、笑容、高脚酒杯的叮当相碰;

而在__,签一份工程项目的合同,

同时还要签订一份廉政合同!

签字的老总们放飞着希望的鸽子,

同时还得接受啄木鸟的监控!

签字的手有些沉,

落下笔心灵却格外轻松。

是的,如果我们拒绝啄木鸟的光临,

我们就无法拥有树木的葱茏,

我们就无法造一支如椽大笔,

写下大地上的龙字,写下我们的辉煌和光荣!

一百亿元的工程,没有倒下一个人,

一百亿元的工程,没有一个豆腐渣工程出笼!

200公里的路面坦坦荡荡,

坦荡得就像__交通人光明磊落的心胸!

96.66的质量总评分亮亮堂堂,

亮堂得就像__交通人正气昂扬的面容!

梦笔生花呵,大地走龙!

廉政诗歌范文第2篇

一、服从组织、任劳任怨

我院干警吴俊彬,男,汉族,46岁,身份证号(10077)。1988年7月毕业于新疆司法学校法律专业,爱好书画文学写作。现为三级法官。1988年工作至今,安心在偏远落后的山区法院工作。一直没有调动,该同志工作认真, 团结同志,服务人民,用青春书写着公平和庄严,尽管工作20多年还是科员,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求作到最好,各项工作得到大家的好评。他办理的民事案件,注重调解,庭上调解重说理、庭后调解重疏导,极大地消除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案件当事人很多都主动履行。判决案件无一上诉改判、申诉。他平时爱学习,他始终怀以“敬民、爱民、亲民、为民”之心,坚持司法为民理念,遵循党的群众路线,成为情系百姓冷暖、善断家长里短的“贴心法官”,赢得很多当事人的好口碑,在这里,你可以看见路上经常有10几年前他办理过案件的当事人,热情的和他打招呼。他把别人喝酒应酬、打麻将的时都用来学习充实自己, 业务水平和个人素质不断提高。

二、为单位分忧,争创佳绩

我们这里一般单位搞活动很多,(包括板报宣传、文艺汇演、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知识竞赛)都是聘用外单位有特长的人员,这需要花费大量经费,而且单位形象会大打折扣。 但在法院这一切都有吴俊彬承担了。他每项活动都积极参加。他还利用个人的书画爱好,承担单位的黑板报制作、宣传20多年,他的歌唱的好,经常代表单位参加县上和州上的活动,参加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参加这些活动有20 多年。他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有的单位排练一个节目就需要2000元,但吴俊彬参加这些活动却没让单位出过一分钱。这些事情单位的人都看在眼里,他们内心可以感受到的。

三、结合个人爱好,做出突出成绩

1、作好纪检监察常规工作

以前法院纪检组工作被上级单位提出很多次批评。为改变现状,2023年吴俊彬被调到院纪检组负责纪检监察工作,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院纪检组只有3个人,后来又调走一个。人员少,任务重,吴俊彬除了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效能建设、日常督察、重点督察、权力内控等工作,还要不断加强法院干警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每天他要早上1小时组织单位干警业务学习、党风廉政建设学习。他草拟上报了《八条禁止规定》、《警示诫勉工作制度》、《案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廉政风险防控措施》、《“七个一”廉政预警模式》、《审判人员办案行为规则》、《审判人员与当事人双向监督的规定》、《法院工作人员遵守纪律的规定》等57项新规章制度及专项活动各类方案、计划等80多份材料,达到单位以制度管人,人人自我约束的良好机制。另外他还要负责每年主持定期开展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月”十个一和州法院、县纪检委的各专项活动。仅2023年他先后组织开展专项活动8个,录相教育6次,受教育人数达200余人次;预防职务犯罪讲座2场,参培人数120余人次;请院长和纪检书记上党课2次,参课人数达80余人次;实行廉政谈话、廉政交心20余次,督查10次、案件倒查20件、查岗20次、开展绩效考核两次、签订责任书60人,极大地提高了我院全体法官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政勤政水平,来信来访办结率达100%。2023年我院被县纪检委提名为“廉洁从政和谐机关”,得到县纪检委的高度赞许。近年来,我院干警无一人违法、无一人违纪、无一人违规,实现了“三零”的目标,廉政建设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当地纪委及上级法院的一致肯定,树立了人民法院新形象。并成为司法公开示范单位。

2、结合个人爱好、创新廉政文化宣传载体

当您走进特克斯县人民法院,会有一股廉政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近年来,吴俊彬做了大量廉政文化创新工作。他利用多年时间作了15种宣传法院廉正文化的载体模式(自办法院纪检监察月报、书画、摸板、诗歌、法院廉政文化视频、诗配图、廉政漫画、速写、浮雕、廉正短信手绘信封、剪纸等),制作发表宣传材料1000余次,这些作品全部组织干警参观,干警反映良好。他的作品每年各种宣传材料被各类网站、报刊媒体如《中国法院网》、《新疆法院网》、《散文网》、《天山网》、《新疆平安网》、《伊犁党建网》、《特克斯公共信息网》、《特克斯党建网》、《伊犁审判》、《新疆审判》、《新疆经济报》、《伊犁日报》、《伊犁晚报》等采用。每年都不低于130篇次,(以上作品可以随时输入吴俊彬诗歌、书画、摸板、廉正文化等字百度搜素核实)。他的论文《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调研报告》、《“五个严禁”的价值探讨》、《法院文化建设》、《特克斯县法院党风廉政建设》等12篇都已经被中国法院网等采用。

3、多次举办、参加书画、诗歌活动获奖

由于热爱书画,他先后参加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大观大赛、第四届欧阳询奖全国书画大赛,都获得金奖。在绿天庵奖中国书画大赛、第二届“洞庭湖.岳阳楼杯”全国书画大赛、当代书画新作鉴赏大赛、唐诗、宋词、元曲“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得银奖。在首届“盛世中华”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在首届中国红色之旅“井冈山杯”文学艺术大奖赛中获得优秀美术创作奖和德艺双馨美术家荣誉称号等。获奖总数达80余次,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传世名典》、《当代书画名家代表作典库》、《中国书画宝典》、《当代书画家真迹选集》等,并被聘请为中国画家协会理事、被当代书画艺术家资格认定委员会评为东方艺术研究院终身艺术顾问。

廉政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 《孤独的刈麦女》 诗歌

威廉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也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巅峰诗人。他的文笔清新、流畅、朴素、有力,题材多为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村生活,这种充满灵气的浪漫主义诗风一扫古典主义的略嫌呆板之气,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鲜多彩的世界。

《孤独的刈麦女》是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以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景为背景,清新流畅地将强烈情感自然流露。无韵白体诗的格律给了它自然的乐音,短小而又精致,其飘逸的文笔,汇同大自然的旋律,声声刺入煽情的灵魂,使肉体的麻木,不再衍生。诗文中穿透了音乐与地名的神秘结合,从眼前的歌声一直到遥远的夜莺和赫伯里底群岛的涛声,联想的丰富与迅捷展示了诗人想象力的活跃。

华兹华斯于1790、1791年两次去法国,并在法国生活了两年,他目睹革命初起时的景象,非常之兴奋,并且加入了属于温和派的吉伦特派。1793年1月,华兹华斯因经济原因被迫回到英国,然而他还一直心系法国革命,但雅各宾派专政和拿破仑的崛起使得他的梦想幻灭,他在痛苦中度过了苦思的五年,只有通过大自然才能来抚慰自己政治理想和情感上的伤口,所以在华兹华斯的诗里总会有一种沉思甚至忧郁的情调。本诗中又一次体现了华兹华斯对人生的忧患——“只是唱自然的哀伤苦痛——昨天经受过,明天又将重逢?”这样的沉思进一步增加了诗的感染力,增加了感情的重量和哲学的深度,从而使诗文更加耐读。

The Solitary Reaper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h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本诗的语言清新质朴,用民间日常生活的语言来代替“诗的词藻”,在诗歌格律方面的舒展、自由,富于音乐性,诗词自然,清新;意象既明朗素朴,又深刻隽妙,境界开阔,为浪漫主义抒情诗歌典范,隐含着淡淡的忧伤,读起来优美流畅,令人回味不已;即如诗中所述,尽管歌者已不再唱歌, 可余音缭绕,长久地在诗人心中回荡,读罢此诗,读者的感触想来与诗人相同,可谓绕梁三日,余音不绝。而对于诗人来说,其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已于诗歌本身融为一体;对于读者而言,了解一些其创作特点,则会有助于使已有的感知力更加细致入微,想象力更加丰富大胆,从而进一步体会其优美的辞句,动人的情感和浑然天成的结构,更好地欣赏英诗之美。

诗人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乡间景象:一位苏格兰少女独自在田间劳作,她一边收割,一边唱着忧郁的歌。那优美动人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时而让我们忘记尘世的忧伤,时而让人内心充满惆怅。即便那歌声已经消失,但那悠扬的调子依然在诗人心中流淌回响。有歌有景,有静有动,诗人用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通俗的语言传递给读者一种莫名的忧伤。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选择了在田间乡陌劳作唱歌的普通农家少女为诗中主要题材,在平凡中蕴寓深厚的感情,正如他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所写到的:“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的确,他所说的是“普通生活的事件和情景”加之以丰富的想象,“使它在我们面前显得既奇特,又熟悉,令人喜爱,这便是浪漫主义的诗学。”诗人让我们感受的是在身边时时都存在的生活之美。即便这种美被人忽略,他还会提醒我们, 对我们说:“看! 那位独自在那边田地里的高原姑娘!”“啊,听!她的歌声漫过深深的丘壑。”

那歌声如此的美妙,即使那能在阿拉伯沙漠中可歇息的树阴中,给疲倦的人们唱歌的夜莺也唱不出比这儿更悦耳的歌儿,“杜鹃的歌喉也没这么动听, 尽管它在春天的啼叫, 跨过大海的沉寂, 传遍遥远的赫布利底群岛。”夜莺和杜鹃愈加衬托了刈麦女那动人的歌声: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越是渲染夜莺和杜鹃的歌声之美,越能突出割麦女的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为姑娘的歌声平添了一分神秘,飘渺,悠远的美。“事件和情节上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此段诗节充满了异域风情和瑰丽丰富的想象力,在富于特征性神秘意蕴的各种奇特现象中揭示了这种美的存在,进一步体现了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诗言志,歌永言。这少女唱的是什么呢?“也许是那悲哀的歌谣, 是为了那伤心的往事,遥远而古老, 和那多年前的战争纷扰,也许是歌曲的一段,唱的只是世人熟悉的事端?” 诗人所提及之事, 皆为世人为之伤心的永恒主题, 如战争,离别之苦,过去发生,今后也不会终止的自然的悲伤,失落和痛苦。在此诗人点到即止,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天地,歌词的主题从而得到无限的扩展延伸,姑娘那忧伤的歌声也升华成一曲人世间永恒的哀婉之歌。

姑娘那忧伤的歌声为什么让诗人如此的感动?也许与其说刈麦女孤独,不如说是诗人感到孤独;也许诗人在借以抒发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的失落感;也许歌声唤起了他的压抑、孤独和苍凉之感;在芸芸众生和滚滚红尘之中,诗人倍感孤独的伤感悲戚之情难以掩饰,对人类命运的悲悯体悟跃然纸上。这使诗歌寓意愈加深远,使其在清纯自然中融入了严肃的哲理思考,这也是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诗人,遵循其创作原则,即着重描写了个人主观世界,以及对景物的内心反应和感受,较为深刻地探索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华兹华斯身体力行地隐居英国北部湖畔,体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18世纪,卢梭就曾呼吁返回大自然。作为处于工业化开端的诗人,华兹华斯深受卢梭影响,提倡返回与文明社会相对立的大自然。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在华兹华斯的创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生态整体主义。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或高于自然中其他万物的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之子,因此人类与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应该同一切生物平等相处。这些思想,都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得以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华兹华斯的很多诗歌都可以归入生态文学。而生态意识,恰恰是与启蒙理性相对立的。因此,它是华兹华斯诗歌反现代性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廉政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文学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3)02-0074-02

王玉红(1983-),陕西人,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助教。

众所周知,文学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它的发展必然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中,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阶级斗争也激励文学的发展。文学的历史使命就是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记载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因此,文学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特点。英国文学史上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也不例外,它们也是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真实反映。

一、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相同点

新古典主义在英国文学中主要是指1660-1798年这一阶段,即从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去世后,查理二世(Charles Ⅱ,1630-1685)王位复辟开始到1798年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和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共同出版诗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1798)为止。英国新古典主义受到了1688年的光荣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革命派分化为两个敌对政党:自由的辉格党和保守的保守党。文学的主题也不可避免地由这些竞争派系的利益所主宰。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一些公共咖啡馆和众多的私人俱乐部悄然出现在伦敦街头,它们成为了作家们的最爱,几乎所有的作家都会经常光顾这些咖啡馆。自然地,人们在这里闲聊和讨论的话题就成为作家们文学中的主题。与此同时,私人俱乐部的老板们总是时尚的引领者,他们注重礼仪,从行为举止到穿着打扮,无不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这些也影响到作家们,他们的文学更加强调形式或风格的规范性,像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一样创作散文,或是像蒲柏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一样创作诗歌。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一样,也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运动早在18世纪的下半叶就在英国出现了。随着由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柯勒律治《抒情歌谣集》的出版,浪漫主义开始并逐渐建立了其在英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1832年,沃尔特·斯科特爵士之死(Sir Walter Scott,1771-1832)以及改革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标志着浪漫主义的结束。

浪漫主义深受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劳动者却越来越贫穷,直到他们无法养活自己。最终,他们不甘压迫,了机器,来表达他们对资本家和资本主义剥削的仇恨。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经济基础。革命宣告了人的权利和废除阶级差别。在英国,劳动人民和进步知识分子为法国大革命欢呼,对其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而欢呼。革命对英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致使许多作家如乔治·戈登·拜伦、雪莱创作,甚至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也被触动,从中得到启发,想要自由表达内心,写出有丰富内容的作品。

二、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差异

首先,新古典主义主要是指18世纪早期的文学,是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主张理性至上、尊重传统道德价值、倡导公民义务等的义文艺思潮。新古典主义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即反对华丽的装饰,尽量以俭朴的风格为主。以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学作家荷马、维吉尔以及当代法国作家伏尔泰、狄德罗等的作品为典范,在形式和风格上刻意模仿。例如,顺序、逻辑、比例、准确性、品位和礼仪等,并且克制个人情感的表达。作家的散文、诗歌以及戏剧创作一般以严谨清晰的思想、简约优美形式与和谐完整的结构为主。

然而,浪漫主义者认为诗歌拥有治疗伤痛的巨大能量,他们认为诗歌可以净化个体灵魂和社会。浪漫不仅是对丰富想象力的赞美,而且可以随性地表达和激发灵感。浪漫主义者认为这些才是诗歌真正的关键。浪漫、自然世界的诗意想象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其次,新古典主义的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自己的原则。散文应该准确、直接、流畅和灵活;诗歌有抒情的、英勇的、说教的、讽刺的或戏剧性的。戏剧应该是英雄双韵体,时间、空间和表演应该严格遵守要求。遣词造句必须坚持规律,角色类型不能有个性。

相反,浪漫主义诗歌不拘泥于形式,浪漫的作家总是会寻求超出实际的想象。他们可以选择普通的人或普通生活为话题,采用任何他们想要的形式来创作他们的诗歌。他们也会对诗歌语言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原有的结构和风格基础上设计、构建多种形式。

第三,18世纪见证了英国诗歌繁荣的古典风格,代表人物有约翰·德莱顿高潮、亚历山大·蒲柏和塞缪尔·约翰逊。尽管对于现代读者而言,除了优雅结构和用词,它似乎缺乏想象力和感染力,但新古典主义诗歌严肃和认真的基调和恒定的启蒙主义还是值得赞赏的。

浪漫主义和这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工业革命一样,可以看作是一场艺术的革命。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和济慈是主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开始反抗新古典主义文学,后来被视为诗歌革命。他们探索创新诗歌写作理论和技巧。他们倡导用普通的语言来表达普通人的生活。

三、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的差异

亚历山大·蒲柏是古典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威廉·华兹华斯是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因此,对两个作家的生活和诗歌特点的分析,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关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亚历山大·蒲柏是英国散文家、讽刺作家和启蒙运动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蒲柏也被认为是领先的文学评论家和英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在蒲柏的主要作品中,《批评论》(An Essay on Criticism, 1711)集18世纪欧洲古典主义作家及古希腊罗马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霍拉斯、布瓦罗等人诗歌艺术之大成。这首诗包含744行,分为三个部分。诗人叹息当代诗歌评论界缺乏一种真实的文风,并号召人们向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寻求启示。蒲柏的这篇诗作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全面研究,对同时期作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倡导了古典主义标准,在英国普及了新古典主义。谨慎的措辞、引人注目的节奏模式、精确的含义、和谐的语言和结构、形式和风格的灵活性是新古典主义的特点。通过他自己的诗歌和他的文学批评作品,新古典主义的特征得以推广和标准化,但由于过于的精雕细琢,新古典主义似乎让现代读者感觉到缺乏活力和想象力。

亚历山大·蒲柏还是一个伟大的讽刺作家。蒲柏对18世纪的英格兰贵族资产阶级社会进行讽刺,描写当时伦敦上流社会发生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以达到反讽的效果,从而使诗歌达到了愉悦与说教的双重目的。作为一个诗人,讽刺在他的作品中被用来对抗社会腐败和贬值。几乎所有他的作品都是讽刺。讽刺的目的是燃烧虚伪和腐败,修复腐烂的世界,使社会恢复原来的健康。讽刺诗《夺发记》就是其中之一,描写了一家男孩偷剪了另一家女孩的一绺金发,从而打破两个家庭之间的友谊。《愚人志》(The Dunciad,1742)是蒲柏最好的讽刺诗,生动和无情地反映政府、社会道德、教育,甚至是宗教的腐败。更重要的是,他把重点放在对人类世界的研究,坚持理性主义。例如《人论》(An Essay on Man,1734)是一部关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巨著,体现了当时的宇宙观、神学观和道德观。

亚历山大·蒲柏是启蒙运动的代表,第一个将理性主义引入英国。他相信社会道德、古典文化和科学知识,他倡导继承和发扬传统,坚持理性,学习经典、艺术,提高品位和公共美德。他认为现有的社会制度是理想的,说“不管它是什么,他都是正确的”。但这并不表示他对道德、政治和文化的迅速恶化没有察觉。他强烈反对文学标准的降低。他认为,文学主要是智慧的工作,文学和社会文明以及生活在社会里的人们的社会关系息息相关。“他认为文学有影响和丰富生活的力量,有教育人和改造人的能力。他用众多诙谐的评论和讽刺诗以及完美的诗歌形式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法国大革命对威廉·华兹华斯的人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从开始的拥护法国革命变成反对,于是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找慰藉。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湖区,被誉为“湖畔诗人”。他见证了社会、政治和艺术的巨变,他的经历和态度在他的诗歌里无不体现。华兹华斯的诗显示许多浪漫主义的特征。他的诗以描写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村生活闻名于世。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浪漫主义诗风。

华兹华斯的短诗可以分为两类,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诗。他的这类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寓情于境,情景交融,情感自然的流露。华兹华斯被认为是“自然的崇拜者”。华兹华斯敢于运用大胆的富于想象力的语言。他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强大的、积极的力量,一个强大的富有想象力的生活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诗《我作为一个孤云》表达了华兹华斯诗歌的核心信仰。

华兹华斯认为文学的创作来源于平民生活。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是他表达的主题。他总是同情可怜的人。在他的诗歌像《荆棘》《水手的母亲》《迈克尔》《玛格丽特的苦恼》里面,华兹华斯将贫穷、犯罪、精神错乱、孤独的痛苦,甚至是绝望呈现在读者面前。《露西诗》用简单的语言和抒情的节奏描述了一个年轻女孩普通的乡村生活。《男孩》华兹华斯更深入地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本质。

威廉·华兹华斯是以激进创新的理论和实践著称的。华兹华斯的诗歌呼吁用淳朴的语言表达平凡的主题。他倡导文学革命,提倡用普通的语言来写普通人的生活,从不平凡的角度来表现平凡的事情。他认为诗歌语言应强调简单性。华兹华斯将诗定义为“普通人之间的谈话”,他认为诗歌是“强大的情感的自然溢出,它发源于平静中集聚的情感”。他用他的诗歌来表达自然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大自然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情绪。他可以穿透事物的内心,让读者看到自然生活的本质。华兹华斯是自然的亲近者,他的灵感是自然赋予的,他的成就来自于自然的生活。对他来说,自然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理解;自然是老师;自然是人与神之间的垫脚石。

简而言之,新古典主义的核心是“理由”,而浪漫主义是“激情”。

新古典主义是英国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早期的主要理论。新古典主义作家以古希腊和拉丁的经典作品为典范,力求实现完美的文学形式。新古典主义文学是以批判的眼光去解读社会和政治生活,注重形式,强调知识而不是想象力。古典主义将自然定义为人类的本性。社会比个人更重要。人被认为是社会人,是社会秩序的产物。古典主义注重世界的表象而不是真实的世界。

浪漫主义是始于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艺术和文学理论。在此期间,艺术、文学的重心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从18世纪强调结构化、知识性、推理方法的“理性时代”转变为以情感和想象力著称的浪漫主义时代。浪漫主义将自然定义为自然环境(森林、山脉等)。个人比社会更重要。人被认为是自然的人、自然的产品。浪漫主义强调奇特、原始的主题以及无限的渴望和理想。

【参考文献】

[1]吴伟仁.英国文学史选读[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2]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G].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廉政诗歌范文第5篇

这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普通读者》里对多萝西兄妹的生活充满诗意的描述。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妹妹多萝西?华兹华斯是一位日记作家、书信作家和诗人。由于长期被哥哥的光环所遮盖,她的生平经历鲜为人知。正如威廉在一首诗里所形容的那样:“她不被人知地活着,也几乎无人知她何时死去”。

多萝西1771年12月25日出生于英国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她是华兹华斯夫妇的第三个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儿。哥哥威廉只比她大1岁。父亲是一位律师,家境尚可。考克茅斯处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内,该地区跨坎伯兰、威斯特摩兰和兰开夏三郡,以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色而闻名。美丽的风光滋润了多萝西热爱自然的性情。

然而,不幸接踵而至。7岁那年,多萝西丧母。她被送给约克郡的哈利法克斯的姨妈伊丽莎白抚养。伊丽莎白充当了多萝西的家庭教师,多萝西生活得还算快乐。1781年,她被送往距离哈利法克斯3英里之外的寄宿学校。1783年,她的父亲又突然去世。这让5个孩子陷入生活危机。孩子们被分配给不同的亲戚抚养。多萝西被迫离开寄宿学校,转学到哈利法克斯的女子学校。学校课程都是极其实用的,但多萝西还是阅读了包括弥尔顿、莎士比亚、理查生、菲尔丁、哥尔德斯密斯等人的大量作品,包括荷马史诗《奥德赛》的译本。15岁的时候,由于经济原因,多萝西投奔佩陵斯的外祖父母,在那里见到了她的兄弟们。这里的生活与哈利法克斯的生活有天壤之别。外祖父身体不好,脾气暴躁,沉默寡言。外祖母严肃古板,经常冲着温和的多萝西大吼。她刚到这里不久,威廉就去剑桥大学了,其他几个兄弟也都先后离开,多萝西非常孤独。1788年秋天,多萝西随舅舅威廉?顾克森牧师一家搬到诺福克居住。她读书、写作、学习法语、帮助照料舅舅日益扩大的家庭,但她一直拒绝考虑自己婚姻的问题。1794年,多萝西与哥哥威廉一起去英国湖区旅行。此时威廉由于对法国革命理想的幻灭,精神正处于崩溃的边缘。1795年,这对兄妹终于在湖区的多塞特郡安顿下来。从这时起,多萝西一直同威廉生活在一起,终生未嫁。

多萝西聪慧体贴,观察力强而又善于描绘,不仅照料着哥哥的饮食起居,抚慰他带着伤痛的心灵,而且还是他热情的鼓励者和不知疲倦的助手,威廉成为划时代的诗人,多萝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也是在1795年,华兹华斯兄妹首次遇见诗人兼评论家塞缪尔?柯勒律治。1797年,华氏兄妹搬到柯勒律治家很近的奥尔福克斯顿宅。他们的关系密切起来,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见面。柯勒律治说“这里的三个人共有一个灵魂。”1798年,威廉?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合作出版了《抒情歌谣集》,这本薄薄的诗集一反古典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揭开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序幕。多萝西正是这场伟大的诗歌革新运动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1798年1月,多萝西开始记日记。《奥尔福克斯顿日记》是多萝西的第一本日记,主要记载家庭生活,同时也记载了她在湖区散步时所见到的景物,包括很多稀少而又极其美丽的动植物。她对大自然的观察极其敏锐,自然界的声音与色彩都逃不过她的感官。

1800年5月,她在格拉斯米尔开始写另一部日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她在湖区的日常生活。她记下雨后的一天,风和日丽,她在田野碰到一头奶牛。“那头奶牛望着我,我也望着它,我只要轻微动弹一下,那头奶牛便停止啃草。”虽然只是寻常小事,但随着记述的展开,这本日记与其他日记的区别逐渐显露出来。朴实无华的记述紧扣所描写的事物,读者只要直接朝它指示的方向看去,就会分毫不差地看见她当初见到的事物。“月光映照在山峦,如雪一般。”“空气一片澄明,湖面暗蓝生辉,山色渐次又暗下来,湾流冲向低低的黯淡的湖边。羊群在休息,万物寂静无声。”一幅幅完整的风景画在读者心目中展开。多萝西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寄予无限同情。她记载了很多乞丐、流浪者的故事。她不做道德上的评判,也没有表明政治观点。但是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战争连绵、农民破产、人情冷漠的残酷现实。这本日记也提到了很多19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家,包括柯勒律治、司各特、兰姆等人,为他们刻画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肖像。

多萝西同哥哥威廉感情深厚。威廉在很多诗里提到她,例如《写给我妹妹》、《丁登寺》等,著名的《露西》组诗也有研究者认为露西其人就是多萝西。兄妹俩经常结伴在湖区漫游。他们喜欢做这样的游戏:并排在丛林中躺下,假装是在坟墓里。有的研究者认为两人之间存在强烈的吸引力,可能存在的关系,但威廉的诗歌并没有显露这一点。1802年威廉与玛丽?赫钦森结婚。尽管新娘是多萝西自幼相识的好朋友,但她还是受到很大刺激以至于不能参加婚礼。威廉结婚以后,多萝西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英国作家德昆西1807年在格拉斯米尔见到多萝西,根据德昆西的说法,多萝西的脸庞是棕色的,有点像埃及人的脸色,这在英国血统的妇女中很少见,好像一个吉卜赛人。由于激情与羞怯发生冲突,她讲起话来有些口吃。但是,她总能控制住自己。不过她生性情感强烈、容易冲动,她的一双眼睛常常带着狂热而又惊讶的神情。他们在格拉斯米尔一直呆到1813年,此后,搬到距离格拉斯米尔东南约2英里处的赖德尔山宅居住。

1803年,多萝西、威廉与柯勒律治一起游历了苏格兰,归来后她写了《苏格兰之旅的回忆》(1804),记录了她在苏格兰东南部的低地和西南部高地663英里的旅程,包括她的冒险经历、她的视野以及旅行中见到的还没有被人工破坏的浪漫风景。1820年,多萝西、威廉、玛丽一起游历欧洲大陆,多萝西为此写下《欧洲大陆之行》,这本书包含了她所叙述的威廉对瑞士的看法。她的作品还包括《汉堡与哥斯拉纪行》、《苏格兰旅行日记》、《漫步厄尔斯沃特湖畔》、《攀登斯科费尔峰》、《马恩岛之行》等,以及大量书信和一些诗歌。

1829年,多萝西患了严重的疾病,此后再也没有恢复健康。从1835年起,她患动脉硬化,接下来的20年,她饱受精神病折磨,经常玩肥皂沫,躲着不见客人。1850年,威廉去世。1855年1月25日,多萝西病逝于赖德尔山宅。

多萝西的日记是威廉?华兹华斯做诗的灵感的源泉之一。威廉主张诗歌是“在宁静中的回忆”,因此,他常常在多萝西的日记中寻找材料。例如他著名的诗歌《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并不是即兴之作,而是描述了他在两年以前偶然见到一片黄水仙花的美丽景色。多萝西在日记中早有记载。她用散文存储思绪,然后威廉沉浸其中,再把它转化为诗歌。柯勒律治说她是一位用散文写诗的诗人。她的日记对于威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以及那些渴望考察英国诗歌复兴的研究者来说,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多萝西的日记不仅具有传记方面的价值,而且完全可以在英国散文史上占有独立的地位。早期的一些作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她没有其它的目的,只是为了捕捉生活中一闪而逝的瞬间。她对自然的描绘充满想象力,她的语言经过精确的选择,散文优美得像诗歌一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