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论文(精选5篇)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博雅教育思想 萌芽 演变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2-0047-05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被译成“文雅教育”、“自由教育”)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它的基本精神一直在传承和发展。时至今日,博雅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特别是高等教育,仍然是重大的,博雅教育仍然在提升、发展着现代教育的知识观、人才观。这也是现代大学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办学理念问题。今天,我们梳理博雅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于发展完善博雅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一、博雅教育思想的渊源
博雅教育思想渊源于古希腊,学者们普遍认为,亚里士多德是博雅教育的创始人。其实,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已经出现了博雅教育思想的萌芽。
(一)博雅教育思想萌芽于毕达哥拉斯
希腊的古风时代(公元前800至前500年)既是希腊教育制度的成型时期,也是希腊教育思想的发生时期,产生了希腊最早的教育思想家。被黑格尔誉为希腊“第一个民众教师”的毕达哥拉斯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毕达哥拉斯把数当作世界的本源,认为数具有完全、匀称、和谐三种特性,这些特性乃是天心所示,也是人心所求。因而,如何化天心为人心,就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他进一步认为,生活的全部目的和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通过对数的研究、体会、领悟以及日常生活的训练,实现灵魂的净化,达到和谐、完善的境界。这种教育价值观就是要求为知识而求知识,为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净化接受教育,而不带任何功利的目的。这可以说是博雅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生活有“鄙俗”和“高尚”之分,前者通过实用、谋利为目的的“劳作”使人得以谋生;后者是一种以深思作为最高理想的闲暇生活。“闲暇”的生活才是自由人的生活,而“劳作”的生活则是奴隶的生活。基于对生活的这种理解,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分为“自由教育”和“偏狭的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是以人的理性的自由发展和德性的完善为最高目标的教育。“自由”就是不“鄙贱”、不“卑陋”。“任何职业、工技或学课,凡可影响一个自由人的身体、灵魂或心理,使之降格而不复适合于善德的操修者,都属‘卑陋”’,“人们所行或所学如果是为了自身的需要,或是为了朋友,或是为了助成善德的培养,这不能说是非自由人的作业;但相同的作业,要是依从他人的要求而一再操作,这就未免鄙贱而近乎奴性了。”如果某一科目只是针对受教育者未来要从事职业的要求而提供训练,这一科目就是“鄙贱”的;另一些科目是为了对受教育者提供普通训练的“基础课目”,使他们适应闲暇的生活,它们就是“自由”的。
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是帮助自由民享受闲暇的教育。这种教育只适合于自由民,自由民不仅要工作,还要享受闲暇。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勤劳和闲暇的确都是必需的;但这也是确实的,闲暇比勤劳更为高尚,而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获致闲暇。”闲暇应有“内在的愉悦与快乐和人生的幸福境界”。在闲暇中,人们发展自己的理性,操修“善德”,以造就“豁达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
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思想体现了雅典自由民的文化性格,他们重视理智、德性和审美修养,轻视知识的实用价值。概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观的基本思想是:博雅教育意在发展人的理性,使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各方面和谐发展,目的是为了个体能积极享用“闲暇”,为从事“沉思”准备好条件。博雅教育排斥任何为从事某种职业或其他实用目的做准备。只是为献身于理性的思维和为对客观真理的探索做准备。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思想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关,他的教育思想是有阶级局限性的,但他所提倡的这种发展人的理性,通过对人的闲暇教育来体现对人生目的的终极关怀的自由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史的宝贵财富,影响了人类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二、博雅教育思想的传承
西欧中世纪时期,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为世人所遗忘,基督教成为一切文明的载体。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人只有皈依上帝才可以获得自由。在教育目的上,理性不再成为自由教育的终极目的,而成为论证上帝的补充性手段,这从根本上背离了古希腊自由教育为发展人的理性、提升人的价值的宗旨,其结果是神性压倒了人性。中世纪漫长的岁月在强调“无知”及歌颂“信仰”高于“理性”中度过。
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使人们回归古代西方的文明,使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又重新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强调人性尊严,注重自由抉择,提升人文气息,成为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甚至出现在一些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中。“在那个时期,经典学问被等同于博雅教育。”博雅教育被赋予了“人文教育”的含义。率先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意大利学者弗吉里奥撰写了专题论文《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认为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青少年施以博雅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弗吉里奥对博雅教育的定义是:它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致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他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截然对立。
雅典时代之广博及优雅教育,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者所钦慕。身体发展要优雅,心理发展要均衡,这些应取法古希腊、古罗马的七艺教学。以拉伯雷为代表的博学派认为,人的自然要求人作为“全人”,即一个全面和整全的人:他有强健的身体,灵巧的双手,艺术的造诣,要穷尽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博雅教育只有全面把握人类的知识。才能满足人的自然根本需要,因此,博雅教育的首要原则,不是规定知识门类,而是确立以知识总体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博雅教育是“贵族式”的教育。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宫臣、绅士等。
三、博雅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当历史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阶层结构越来越复杂,人们所需要的谋生技能也越来越专业化。古希腊及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们所倡导的重理智、
重伦理、重个人优雅品质这样一些悠闲、博雅的知识观受到了功利主义知识观的强烈冲击。教育突出其职业性、专业性,专门性的价值取向逐渐成为世界教育的总体特征。然而,博雅教育思想顽强地与日益躁动的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育观对抗着。
在近代,博雅教育在英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很有影响的博雅教育思想论述者。18世纪是英国博雅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专门论述博雅教育的代表性论著有英国科学家普莱斯特里1765年撰写的论文《面向公民和积极生活的博雅教育课程》,以及英国教育家维塞斯莫?诺克斯1781年的著作《博雅教育:或,关于获取实用与文雅知识的应用性论文》。这两个人的著作在当时影响非常大。普莱斯特里的论文在1826年前改版了16次,而诺克斯撰写的《博雅教育》一书在1781~1789年间就发行了10版。到了19世纪,英国博雅教育话语激增并日益体系化。英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赫胥黎及著名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约翰`亨利?纽曼丰富发展了博雅教育思想。
博雅教育在20世纪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直坚守博雅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赫钦斯、列奥?施特劳斯等。
(一)赫胥黎的博雅教育观
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博雅教育受到了挑战,科学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英国近代科学教育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赫胥黎虽然也顺应时势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但他却是坚定地站在博雅教育的立场上,对当时教育实践中基于对科学教育的重视而忽视人文学科教育的现象提出了批评:“看到一种为了科学而扼杀或削弱文学与美学的倾向,我感到极大的遗憾。对教育性质所持的如此狭隘的观点,与我所坚持的应当把一种完整的和全面的科学文化引人到一切学校的信念毫无共同之处。”不过,他的博雅教育观已与传统的博雅教育观不同,他对“自由人”作了全新界说,为博雅教育做了新的诠释:要使人在现代意义上获得自由,就必须用与人在这个社会条件下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知识去武装自己,这些知识就是“艺术与科学”。在他看来,真正的博雅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理智训练这一唯一日的,而是包含了广‘泛的内容,深入到一切可知的领域,赋予科学与艺术以重要的意义。他指出,在学校教育中,自然科学的课程和人文学科应当保持平衡,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狭隘的、不正确的,都将给理智的发展带来损害。大学应当文理科相互渗透,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扎实的文科与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思想的颠覆,是博雅教育观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赫胥黎使自己的教育观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存在条件,使它在抵抗功利主义教育观时获得了新的力量。
(二)纽曼的博雅教育理念
约翰?亨利?纽曼是19世纪博雅教育的伟大倡导者。在科学教育、专业教育几乎成为教育潮流的时代,纽曼的《大学的理想》一书雄辩地维护了博雅教育。
纽曼写作《大学的理想》时,构成博雅教育的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开始发生变革。一方面,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人人都能从业,且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科学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逐渐上升。但以牛津和剑桥为代表的英国大学固守传统,注重理性培养和性格养成,排斥科学教育。为扭转这种局面,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英国资产阶级把目光转向高等教育。英国在传统的大学之外建立专门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大学和学院,出现了所谓的“新大学运动”。新大学重视实用技术教育以培养实用的专业技术人才。英国传统的大学理想已岌岌可危,在这样的背景下,纽曼以人文主义学者的身份,全面、综合地对大学教育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与论述。
纽曼把整个论述的逻辑起点建立在他对大学的性质所作的解释以及他对所有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认识基础之上。他在《大学的理想》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他认为大学教育应提供普遍性的知识和完整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专业知识。他认为“知识是一种心智状态和条件”,追求知识是一种精神追求。而精神追求的最大目的在于精神本身,所以,“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种知识应被称作自由知识或绅士知识。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取这种知识,应把它纳入大学的范畴”,“知识之所以真正高贵,之所以有价值,之所以值得追求,其原因不在于它的结果,而是因为知识内部含有一种科学或哲学的胚芽。这就是知识本身即为目的的理由。这就是知识可以被称为自由知识的原因。”
基于这样的认识,纽曼认为大学教育应为自由教育而设,他反对在大学里进行狭隘的专业教育。纽曼认为,所谓自由教育是指“通过这种教育,理智不是用来造就或屈从于某种特殊的或偶然的目的、某种具体的行业或职业抑或是学科或科学,而是为了理智自身进行训练。为了对其自身故有的对象的认识,也是为了其自身的最高修养”。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培育绅士的地方。“成为绅士是好事: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公正、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恭的风度是好事――这些都是广博知识天生具有的本质。它们都是大学的目标。”
纽曼反对狭隘的专业训练,但并没有否认专业或职业训练的价值和需要,而是强调专业或职业训练必须由博雅教育作为先导,因为使人的理智更加完善的博雅教育能够使一个人为更多的专业或职业做准备。他在演讲中指出,“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对心智的培养既包括我所讲的自由教育或非专业教育,也三包括评论家们所讲的实用教育”,“自由教育尽管并非专业教育,但它却具有真实和充分的实用性。”纽曼“反对把专业的或者科学的知识当作大学教育的全部目标”,但是他又明确表示,他不想“不尊重专门的研究、技艺、职业和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对于专业训练,首先需要的是博雅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学生学会了思考、推理、比较、鉴别和分析,提高了审美趣味,形成了独立的判断力、深邃的思想见解”,总之,人通过接受博雅教育之后,“已经进入一种智识状态,可以从事我所提及的各种科学或者志业,或者任何别的他感兴趣的或要求他具备特殊才能的专业,而且他一旦干起来就会干得得心应手、优雅、灵活、马到成功。”
纽曼的《大学的理想》一书可视为博雅教育学说的集大成之作,在所有论述“博雅”教育的著作当中,纽曼的论述最成体系,也最为详尽深入。纽曼上承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奥古斯丁的思想以及18世纪的绅士教育传统,下启赫钦斯的思想,在博雅教育思想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赫钦斯的博雅教育思想
赫钦斯是美国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有影响的大学校长之一。赫钦斯
曾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名誉校长达22年,他一方面实践着博雅教育,同时也发展了博雅教育的理论。
在赫钦斯时代,实用和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主导作用。他对当时的教育沦为科技与实用的附庸,陷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迷途非常不满。他极力揭示博雅教育的真正价值,把西方正统的博雅教育与美国民主政治哲学的理想、自由社会观点、人性教育主张、永恒价值的课程观相整合,提出了“人人的博雅教育”口号,希望使已经趋向于商业化的教育,重新回归自由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赫钦斯认为,博雅教育是最具价值的,最适合于现代工业社会,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教育,也是各国教育制度中至为重要的一环。他认为自古以来博雅教育都是培养人的优秀品性,以人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因此具有人性的价值。而“其他种类的教育或训练皆以人为其他目的的工具,例如赚钱谋生等,并非以人为终极目的”。赫钦斯认为:博雅教育的目的是心灵的陶冶,更是进行训练以产生智慧的行动,换言之,博雅教育目的是在培养拥有智慧的公民。由于博雅教育是训练正确思想、陶冶智性美德与心灵,并养成标准正确的行为价值观的教育,因此,也被认为是个人终身教育的基础。赫钦斯认为博雅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并非背道而驰,而是相辅相成。博雅教育正可为各种专业教育提供一种共同的学术基础,从而强化专业教育的实施,在现今经验科学迅速发展、信息剧增的情况下,相同的基本教育显得更重要。赫钦斯明确主张,没有博雅教育,就没有大学。博雅教育应成为大学各高深学术或专业研究的共同基础。所有专家学者或研究人员,在开始专业研究之前,必须先接受博雅教育的陶冶,建立广泛的共同知识基础,培养起与别人交流的技能与兴趣,才能成功。
赫钦斯的博雅教育思想推动了美国20世纪中叶的通识教育改革,并成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已超越国界,对世界上许多国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国开始转变以往过分强调职业训练和专业教育的大学办学方针,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注重文理科目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四)施特劳斯的博雅教育思想
列奥?施特劳斯是20世纪美国的一位政治哲学家。他一生执教于美国若干著名大学,多次从其政治哲学的高度来阐释他对博雅教育的主张和见解。施特劳斯以“文化”为“博雅教育”的逻辑起点。他认为博雅教育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博雅教育是指对人类心灵的培育,是培养完美的贵族气质和优异的人的教育,它要唤醒一个人自身的优异与卓越。培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接近“最伟大的心灵”及其留下的杰作。
概括而言,施特劳斯的博雅教育是使人脱离庸俗,赠予人以美好经历的教育。施特劳斯把博雅教育总结为“作为与最伟大心灵们的不断交流,是一种在温顺而不只是谦卑的最高形式之中的试验。它同时是一次勇敢的冒险:它要求我们完全冲破智识者的浮华世界,它和他们的敌人的世界完全相同,冲破它的喧嚣、它的浮躁、它的无思考和它的廉价。博雅教育是从庸俗中的解放。……而博雅教育将赠予我们这样的经历,在美好之中。”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当前博雅教育已被广泛地认同为理想的大学本科生教育模式,它更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升思政工作品质。推行博雅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只有通过有效途径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才能使博雅教育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实行和贯彻。
博雅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Liberal education),也称自由教育。从事博雅学科的实践,要能进行清晰的逻辑思考,理智的阅读和生动的演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对“博雅”的论述。《论语·述而》:“子所言雅,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荀子·劝学》:“吾常而望全,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可见,博雅教育这一西方教育理论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不谋而合。它的内涵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累广博的知识面,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一、在高校中推行博雅教育的意义
1.博雅教育更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才
当今社会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创新经济的时代。信息革新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无法教会学生一生所需的知识,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更新和充实。现代博雅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它已不再是单纯地教导专业知识,培养职业人才为目的,而是要给予学生能适应动态社会发展的全面的个人素质。
2.博雅教育更有利于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2007年12月,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的一大战略步骤。博雅教育倡导的正是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并且其培养兼具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广博知识、高雅品格的教学目标也将引导教师改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
3.博雅教育更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品质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特点变化等诸多挑战。在学生中还存在一些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疾病增多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对新情况、新问题还不够适应。针对这些挑战,不应只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站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反思固有的思政工作方式,将思政工作纳入到博雅教育的轨道上来。
二、博雅教育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要求
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中存在学历不高,就业规划、心理健康等学生指导专项知识缺乏,与学生交往疏离淡漠,关注事务性工作疏于创造等现象。博雅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更是对大学教师和教职员工的教育。推行博雅教育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
1. 以科学理论、政治素养引导人
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自由灵魂的人提倡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开放式讨论和研究,希望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锻炼,这于以往将学生“圈养”在象牙塔中不同,更需要思政工作者增强敏感度,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习党的各项科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指导我们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博雅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2. 以人文情怀、爱心奉献温暖人
香港岭南大学在招聘教师时的首要标准是要有爱心。教育工作者关心博雅教育的目的原则,却往往忽略了博雅教育的实施机制。无论是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还是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是走访学生公寓、个别谈话、春游等都是实施博雅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教师特别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这些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始终不能孤立于广大的学生而存在。只有与学生实现了良好有效交流沟通,才能使他们积极加入其中,从中获益。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地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多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紧迫感,主动出击,改变现状。以人文情怀和满腔爱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与学生的交往之中,将机械的、缺乏人情味的说教转变为心与心的沟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师生交往中的信赖感、安全感和民主氛围。只有在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保证博雅教育实施成效。
转贴于
3. 以扎实专业、广博知识教育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里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良师益友。一定要在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特别是在博雅教育的推行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备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视野能增加其在学生中的威信,提升其个人气质与底蕴,也是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外的各项活动中受到示范作用和教育启迪的一项保证。
4. 以创新意识、人文精神激励人
现代工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使人们囿于现成知识、常规逻辑和技术规范里。大学生中部分存在目光短浅、趣味市侩、人情淡漠、竞争冷酷的风气。
大学就是年轻人的精神故乡,大学思政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年轻人精神引领的职责。首先要从自身做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未知真理探求的诚意和热情。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培养起的人文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后,必将能使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彰显出强烈的人文色彩和创新精神,以此激励大学生回归人文校园、博雅讲堂,坚定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途径
1. 针对博雅教育的专门学习及充分讨论
当前教育界就博雅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争论仍然存在,对博雅教育的原则目标和实施手段也是观点众多。广大思政工作者在确立博雅教育理念的同时,应首先详细了解博雅教育的起源、发展、历史和内涵,博览各家观点,学习之所长,并结合学校的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及充分的讨论。
2.定期的培训深造及交流访问
学校应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鼓励、支持思政工作者的深造、培训,将思政工作者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和其他诸如职业规划与辅导等专项培训结合起来,为思政工作者的自我提高和进步提供先决条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许多先行一步的大学实行博雅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思政工作者应有机会走出学校,走出地区,甚至走出国门去访问参观其他大学,开拓思路,总结经验,加快发展,避免陷入闭门造车,坐井观天的不利局面。
3.科学的监督、评价、激励机制
对加强思政工作者激励监督管理进行积极的探索,把加强思政工作者监督与强化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有据、激励有序的激励监督机制,实现对思政工作者激励监督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既保证了思政工作者在推行博雅教育中的工作积极性,又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 叶朗. 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呼唤[J]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2001,1
[2] 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7
[3] 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 孙劲松.高等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发展的历程[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4,6
[5]论语·述而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博雅教育理念的内涵
“博雅”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本义是“适合自由人”。这里的“自由人”与现在所说的意思不一样,是指在古希腊时期的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在古希腊时期提倡博雅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各种知识和有着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而成为卓越的人。但又不只是通晓各种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出具有个性思想的人。博雅教育随着时代变化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其所涉及的范畴,到了现代社会,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博雅教育虽然涉足的范围不同于以往,但是其内在的核心理念没有改变,依然是为了培养出一种适应社会所需的通才教育。《1828耶鲁报告》对耶鲁学院经典的博雅教育理念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其核心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要对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不单是适应于学生在现实中需要的知识,还要能训练和装备学生的心灵,也就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份报告是19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教育文献,在美国教育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后这份报告陆续被其他国家的教育者解读。在中国,博雅教育又被称为通识教育、全面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自由教育、素质教育等,虽然有着多种称呼,但其致力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对现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博雅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渠道来实施。
二博雅教育理念对当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班级作为一种为了教学而存在的组织,其作用不单是在教授学生学科知识方面,而且在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法律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里所说的高级专门人才,是说大学应该要培养出既要具有一定专业性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同时也要塑造具有个性思想、创造性思维的人。这样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又有科学技术方面的文化修养。大学教育不是单纯为了学生的就业为目标,而是在摒弃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之外的,以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博雅特质的人为目的。本文引进博雅教育的理念,主要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育中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弊端的存在,博雅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时,是以班级组织为单位进行的。所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而博雅教育强调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塑造学生独特的气质,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同时,还要学会做人。所以思政教育和博雅教育理念是相容的,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引入博雅教育理念,有助于完善这门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一)将博雅教育理念融入到班级管理中
思政教育要求建设好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思政教育一个方面的反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保障思政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博雅教育反对功利性的教育,认为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健全学生的心智。所以教育不但采用显性教育,还要通过一些隐性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在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方面产生影响,利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班级文化虽然是由班级各个成员反映出来,但是班级文化反过来会影响学生,良好的班级文化会对学生的身心、学习、思想等方面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反之,班风很差的班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业和思想方面的发展。所以,在班集体这一个环境中,需要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风貌,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形成班级文化时将博雅教育的理念引入到其中,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在班级中做到关心、尊重、帮助和团结同学,自己所做出的行为要顾及他人的感受。此外,鼓励每个成员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班上多与同学交流讨论,从而成一种活跃的班级气氛。
(二)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
班级文化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动方式等产生影响,也就是成为学生思想、行动的引导。所以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来进行的。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思想引导,那么在学生走出校园后很容易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网上各种资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学生极容易受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实施人本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所以,要把班级文化建设要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形成社会主导的、班级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排除掉错误的思想观念,以此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塑造。这样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真正履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博雅教育理念在班级文化中的显现。
(三)提升教育者博雅教育的能力
引导班级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这一角色,班主任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人格塑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班级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班主任是否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班主任应该要具有一定的博雅教育能力。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班主任本身具有的思想观念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带领学生制定出民主、科学的班级制度规范,将主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的同时,班主任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要具有掌控全局、提高学生积极性的能力,要与学生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还要多了解符合时展所需要的信息资讯,看一些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职业道德的修养。此外,除了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提升博雅教育的能力,在教学中主动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把当下主流的思想结合到教学中,转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感兴趣的讲课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联系到实际生活、时事政治,启发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想塑造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总结教学活动经验,反思其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班级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思政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不足,提出了国外的博雅教育理念,通过对古今中外博雅教育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这一理念运用到当代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合理性,并结合我国高校班级建设实际,提出把博雅教育理念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蔡磊,乔学斌.基于博雅教育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评论,2023,(05):54-56.
[2]阳静.论高校班级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及实现途径[D].西南大学,2023.
[3]王同亚,付金兰.博雅教育理念对中国大学实施博雅教育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8.
[4]康许培,陈凤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班级文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0):137-139.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再具体落实到三门人文科学:第一学年连续三学期,内容是“文学、艺术、音乐”,其中,文学:西方历代诗歌、荷马史诗、圣经、莎士比亚、屠格涅夫、乔伊斯和美国作家选读;艺术:历代西方绘画作品、历代西方雕塑作品和历代西方建筑;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第二学年连续三学期,内容是“史学、修辞学、戏剧、小说、哲学”,其中,史学: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吉本;戏剧: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小说:奥斯汀、康拉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第三学年连续三学期,学生可以向几个不同专业方向选修:一、文学,二、批评理论,三、艺术与音乐,四、外国语言与文学(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有些重要经典在不同学科、不同学年里反复出现,意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作品,仅就这一点而言,课程设置者的良苦用心也不难领会。从以上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除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外,确有特别针对美国社会和一般针对现代社会愈演愈烈的多元化、离心力和权威崩溃等等现象进行补偏救弊的设想,这一点,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他们根本问题的背后有一个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的考虑:这样一个新的、现代的、离散性的共和国如何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有一个共同的language、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传承?实际上这是美国通识教育的中心。”[3]P317而斯坦福大学1987年的通识教育改革之所以会成为全美政治的风暴中心,正因为这次改革在原先的“核心课程”中加入了部分像《老子》、《论语》、《源氏物语》等等非西方文明的经典,被认为是颠覆了通识教育巩固学生“西方文明认同”的核心目的;由此引发的大辩论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贯穿到90年代,辩论的焦点便是集中在通识教育究竟是要贯彻“西方文明中心”还是“杂多文化主义”。
其实,单纯从表象上看,与国家大学教育理念向素质教育的自主转型不同,由部分学者倡议、部分大学(经有关部门同意)着手试验的通识教育或者叫博雅教育一开始便是模仿的,仿效的对象主要是美国,虽然模仿者言语中推崇的是英国、批评的是德国。这样一来,中国的通识教育一上来也就同样面临一个核心纲领问题,不过在这一点上,“文化自觉”的目标让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自觉追求一个自主的立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年轻的一代大学生如果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片土地一无所知,如果对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也是人文教育的大课题。”而一个更强意义上的政治意图则表现在对“更根本的问题”——精英——的关注:“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差序结构是否会消失。”然而,无论是看重综合素质而叫“人文(通识)教育”还是关注特殊精英而称“博雅教育”,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中心”和“杂多”的矛盾在这里不仅没能得到妥善解决,而且呈现出远较美国复杂的问题。与上述哥大、芝大的通识课程相应,下面我们重点考察中国山东大学的人文教育和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博雅教育的课程设置情况。山东大学:从2001年开始,山大决定依托自己“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在全校非文史类的本科生中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整个课程尝试与目前高校中开设的《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公共政治课程互相补充、互相深化,意在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积累一种“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经验”。全课程共分五个单元,以人物、事件和文化成果三大类贯串。第一单元:包括中国、中华、中华民族的由来,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论界定,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内容。第二单元:通过对史前至战国时期特定的历史人物(如屈原、孔子、孟子)、特定的历史事件(如“大洪水”)、特定的文化成果(如《尚书》、《诗经》)的讲授和讨论,使学生体认和领略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第三单元:讲授秦汉至隋唐时期特定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苏武、唐太宗)、特定的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特定的文化成果(如唐诗、敦煌、丝绸之路)。第四单元:讲授宋元至明清特定的历史人物(如宋太祖、岳飞、王阳明、郑成功)、特定的历史事件(如东林悲歌)、特定的文化成果(如科举制度、宋词与宋世风流、《牡丹亭》、《桃花扇》)。第五单元:讲授鸦片战争以后特定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孙中山、宋庆龄)、特定的历史事件(如晚清变局、抗日战争)、特定的文化成果(如京剧艺术、长征精神)。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中大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始得比较早,从1995年起就是当时国家教委选择的试点高校之一。
相比之下,博雅教育也是本世纪初才刚刚起步,其中2003年岭南基金会决定将资助中大的方向调整到“博雅教育”上,对此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05年4月,中大决定成立中大博雅学院,将“博雅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带有某种“精英教育”性质的素质教育方式来实验。鉴于目前中大博雅学院课程设置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我们姑且以2009级2023、2023年的课程设置为例,管窥蠡测,来了解一下其中所体现的博雅教育理念。2023年第一学期:希腊文;但丁《神曲》;古文字;拉丁文进阶;柏拉图;英语;科幻电影与后现代;宋诗、宋词与两宋社会;EnglishIdeaofChina.2023年第二学期:希腊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佛教治国教化传统;四书;海外中国研究;问题研究。2023年第一学期:早期西方现代(莎士比亚)[选修];7至19世纪的中国社会;专业日语;中国古代文学(宋元);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古信仰与传统观念渊源;宋代政治制度史;明代经济史;罗马帝制时代。2023年第二学期:《道德经》、《金刚经》;博物馆文化;与民主;弥尔顿;早期;专业日语。
毫无疑问,立足于“文化自觉”的中国大学人文教育不能是风花雪月的小资教育,理所当然有它的公共关怀。有的学者认为,一个民族能立起来,需要有力量的东西,因此希望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能“亮出自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政治的立场”。山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初步体现了这一政治意图的前半部分;相对于“杂多”而言,山大的课程有一个“民族精神”的“中心”。然而,即便如此,课程仍然引出几个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棘手的问题。首先,真正的中国传统是一种“天下”观念,“民族”观念是后起的、或者说更多是舶来的。从学术层面看,异议之一是,“中华民族形成于什么时候到现在还在争论。中华民族到底以什么时代的民族精神作为我们现在的精神”?其次,全球化的今天,两千年“大一统”中国文明在世界之中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总体上仍然悬而未决。史学家陈寅恪对此说得很沉重,认为“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销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较陈寅恪当年为剧,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如何凝聚出共同的东西作为今天人文(通识)教育的“中心”应该是关键所在。
中大博雅学院的课程设置粗粗一看让人眼花缭乱:希腊文、拉丁文、柏拉图、《道德经》、《金刚经》……还有罗马帝国,等等,虽然整体上可能受限于师资力量而略显纷乱,但也确实当得起中文的“博雅”二字。如果说山大的人文教育课程与哥大略有相似的话,那么中大博雅学院的风格就更近于芝大的特征。问题在于,芝大的课程设置完全围绕“西方文明”这个“核心”,中大博雅学院的课程则似乎把世界文明包罗殆尽。如果说,博雅教育的基本关注之一是“传统形成的智慧”,中大博雅学院课程体现的是什么“传统”、哪一种“智慧”?实际上,中大博雅学院的课程包含更大的政治上的雄心,它想创造一种新的传统;把中、西问题转换成古、今问题是策略之一。中大博雅学院的博雅教育启人疑窦的地方在于其“精英教育”中的“精英”如何界定。且不说按照中国政治传统“博雅”并非衡量“精英”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有朝一日这些像尼采一样自视为“稀世之人”的精英将如何对待我辈“庸众”?当前与这类精英理论大有瓜葛的施特劳斯主义恰恰在这一点上总让人疑心他们在秘密教诲“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博雅;党员教育;心智之美
当前“素质教育”正成为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而“素质教育”这一词又是从“博雅教育”一路发展演变而来。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普通教育、素质教育或养成教育。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作为广大青年学生中的模范代表,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生命力和党能否永葆先进性。学生党员教育中引入博雅教育,使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博雅教育的含义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称之为文雅教育或自由教育,它起源于古希腊。现阶段对博雅教育的解释,是以博与雅为合成体的教育理念,“博”乃知识渊博之谓也;“雅”则解释为高雅,指一种精神品格与道德修养。博、雅二字连用,乃指知识渊博而又精神品格高尚且道德修养高雅。这种以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为目标,同时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的熏陶结合在一块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过程,与中西古典教育的传统是一致的。像中国先秦儒家强调教人以“六艺”。所谓“六艺”,指诗、书、礼、御、射、数。这六艺绝不仅仅是实用知识,它们虽然有实用功能,但先秦儒家教人以“六艺”,其最终目的是要将人培养成“君子”。所谓君子,首先要有德行,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有高雅的文化修养。同样,古希腊时代的学者提倡“七艺”,它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音乐;学习这些知识,主要不是将其作为职业谋生的手段,而是为了成就一种人格。这些表面上看来是实用性的知识,其实都寄寓着内在的人格培养与精神修养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古希腊时代将这种文化教育视之为“自由主义教育”,一种以自由人的人格养成为目的的教育。
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引入博雅教育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主流还是好的,学生党员队伍整体上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广大学生党员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责任心比较强,并且富有进去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较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在充分认识到高校党员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值得关心的问题。
1.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教育重视不够。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重视入党前教育,轻视入党后教育”。在学生党员入党前教育工作抓的很紧,经过长期考察和教育培养,经过层层筛选、严格把关择优发展,能够入党的学生综合素质都相对比较高。在学生入党后,基层党组织就轻视入党后教育,习惯以管理、使用代替教育,对学生党员全面成长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缺乏关注。
2.党员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目前一般的党员教育主要以组织生活、党员培训等形式为主。组织生活一般以紧跟形式发展选择教育内容,如及时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等内容纳入党员教育工作中,但都缺少计划,缺乏总体安排。党员培训班一般是针对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的集中学习,主要形式也多以课堂教育为主,缺乏吸引力。但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对学生党员的影响和冲击很大。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党的力量不断壮大同时党内的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的抬头等纷至沓来。教育学生党员保持清醒的头脑,“拨云见日”、明辨是非、坚定信念成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必须要系统规划的重要课题。
3.高校基层党组织总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基地,因此基层党组织就应该为学生党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应该为学生党员提供加强党员教育的平台和既机会。由于各方面原因,学生管理层的人员缺乏,特别是党务工作者。就目前的在杭高校而言,大部分的在杭高校的学生党务工作都是由学院党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来承担,他们大多日常工作琐碎、繁杂。特别是政治辅导员,按照我校的比例,200个学生配备一名辅导员,事实上政治辅导员还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工作,繁忙的管理工作使辅导员不能专心于学生党务建设,那就更加谈不上党建工作的创新,以及党员教育的丰富了。
(二)针对学生党员教育现状,引入博雅教育的重要性
纽曼所强调的大学精神,即博雅教育,他所提倡的就是为社会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这里的“博”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单纯的知识积累,天文地理,鸡毛蒜皮,无所不知,而是指学识的融会贯通,养成一种全局和统摄的沟通事物细部的系统能力,它涉及到“心智的扩展”。所谓的“雅”可能是指心智的一种品位,涉及的是“心智之美”,它能为简单的思想赋予一种高贵的情怀。大学当然要学习各门专业知识,但大学最重要的是要提供给学生这种使得品性得以纯化、丰盈、充沛而且舒展的人文基础。纽曼说,我们要使人性变得完美,不能消除人性,而是要为人性添加一些超越自身的东西。
结合前面我们所分析的目前高校的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其实高校的学生党员在入党后对党的认识也因为党员教育问题逐步下降,更有少数学生入党动机不纯,一旦发展为预备党员或转为正式党员后就放松自己的要求。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的不断膨胀,科技的不断进步,也带了许多不同思想领域的观念,这对很多学生党员而言,和普通的大学生是一样的,他们会迷失自己的方向,甚至迷失自己的信仰。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是不一样,他们都是未来各条战线上的骨干,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是我党的新鲜血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的中流抵柱,是提高找党的执政水平、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对学生党员教育要从党员被教、党员受教转化为党员教育后的内省。博雅教育的“精神成人”、“心智之美”都符合现代学生党员教育的目的和目标,也能使目前学生党员教育从狭隘的形式领域中解脱出来,真正提升学生党员的素质,成为党和国家优秀的接班人。
三、引入博雅教育,深化学生党员教育
(一)加强学生党员系统性教育,构建党员教育体系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党的组织结构和党员教育工作网络,是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础。班级学习小组(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入党前集中培训)、预备党员培训班是我校党的教育的三级教育网络,是各级党组织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托。在发展三级教育网络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应把着力点放在党校阵地建设上。分党校应根据学校党校的政策要求,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并针对当时的事实政治开展专题教学,使学员从对时政的掌握来温习理论知识。在教学管理方面,实行教育、考核、测试“一条龙”管理模式,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考评,还可以选派优秀的预备党员担任辅导员助理、学习小组长,进行挂职锻炼。建立党员责任区,签订党员责任书。班级学习小组,由党员干部带领进行理论学习,促进学生党员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抓好学生党支部的系列主题教育。围绕各高校党委中心工作,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是对学生党员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在活动中,学生党员能够切实感受新时期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体验党内生活的严格训练,锻炼党性、提高觉悟、坚定信念,增强政治责任感,塑造党员的良好形象。
(二)利用“第二课堂”,丰富党员教育模式
第二课堂是围绕创新教育、创新型大学生党员培养的目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方面的创新教育。
1.通过“红色网站”,积极创新、开拓网上思想阵地。利用网络媒体,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如在网上学习《选集》《邓小平文选》和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著。
2.观看影片。如《生死抉择》《邓小平》《信天游》等教学录像。
3.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科技博览等栏目播出的内容,从身边生活和社会环境发展的实际看国家和世界面貌的巨大变化。
第二课堂可以丰富和加深对第一课堂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大学生党员更加直观、形象地把握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更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学习、研究课程理论的兴趣。
(三)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党员理性、感性双认识
社会实践侧重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科技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创新。它是第二课堂的进一步拓展,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创新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内化为思想素质、外化为行动的重要关键。它将课堂教学同各种社会调查、咨询服务、学生社团、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熏陶和锻炼,直接体验人生和社会,省悟自身的不足,完善自我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学生“三下乡”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直接与群众接触,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使大学生党员形成整体奋发向上的可喜局面。
学生党员教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发展,将博雅的理念、内涵、意义、真知贯穿于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使学生党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涵养,真正地的从一言一行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博雅教育的“心智之美”。
参考文献
[1]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蔡国春.新中国高校学生工作50年[J].思想理论教育.1999(10):56~59
[3]杨景振,刘玉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5(3):77~7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