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技术论文(精选5篇)

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目前,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方面的文本资料繁多,识记理论复杂,在传统的学习与交流方式中存在着形式单一、学习媒体落后、怠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的主体性等许多不足,这些因素已经妨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在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的方面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的交流。为此,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交流,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对知识丰富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扩展其艺术文化视野。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属于当代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在我国学术界,通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或以后所发生的具有传统音乐形态的音乐,划归于传统音乐的范畴。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民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在它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从律制、音阶、宫调、音乐形态特征、文化传统到民族思维方式,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东方文化的集中表现之一,有着独特的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可以开阔文化视野,了解与把握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与特质,加强的历史责任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存在的问题

1.1人类思维网状结构与传统教材组织上的线性有序特征之间的矛盾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思维记忆具有联想特征,在阅读或思考问题时经常从一个概念或主题经过联想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是一种非线性的、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目前国内出版的所有中国传统音乐教材,在学习内容组织上均体现出线性、有序的特征。在这种线性的内容组织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对知识的摄取难免被动、程式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其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1.2文本资料过多、识记理论复杂趣味性少与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

国内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纯文本资料过多、各民族传统音乐独立单处、针对性研究、形成不了一条主线的缺憾,这是专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进行的单一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造成的。

1.3手段陈旧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繁重的学习与交流内容

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交流一般都以专家口头传授为主,加入一些视听资料,无法及时地展现知识信息,专家的讲授受到限制,授课的视听效果不能做到步调一致,讲授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地反馈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者。如中国传统音乐讲授、中需要介绍到各个时期大量的谱例,传统的讲授方法只能通过专家的板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观看,然后做谱面上的分析,或者利用钢琴即兴演奏,动作示范只能是局部的,学习者很难把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毕竟钢琴的音色是单一的,表达音乐风格的准确性不能尽如人意。

2多媒体技术对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的积极作用

2.1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展和放大信息空间

用多媒体技术处理的信息可以呈现出多样化和多维化,使那些抽象难懂,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一目了然。多媒体课件利用“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在课件中重新组织编排讲授信息,将讲授内容整合为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专家在授课时就可根据讲授思路在不同章节之间、章节内容知识点之间灵活“跳转”,及时获取课件上的相关信息来辅助讲授。

2.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学习者将信息转变为知识的过程.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散发式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多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正符合中国传统音乐讲授的需要,它可以实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非线性的信息传输与交流,帮助学习者建立思维、改善思维、减少思维过程中的弯路,较快的接近学习目标;多媒体的引入还能把声音和谱例完美结合,实现音色和风格的统一,完成音乐风格的具象化,使学习者能够身临其境。

2.3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符合时代要求

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我们传统的外国音乐讲授手段和方法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这是中国传统音乐讲授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学习者的认知当然需要从别的教材、工具书中汲取一些专业信息作为补充,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讲授手段的信息集成优势,则会大大扩展原有的讲授资源。

3多媒体技术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中的应用

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流媒体 流技术 网络传输

0 引言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网络从最初的传播文字、图片等资料到现在的各种形式的网络视频和三维动画,人们获取信息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上网人数的增加和网络设备的局限性直接让文件的大小成为网络传输过程中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一方面:在网络上看到生动、清晰的多媒体信息演示;另一方面:网络速度制约着文件的下载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流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流媒体是指在互联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多媒体文件的媒体,实质是应用流技术在网络上传输的多媒体文件,数据从发送源端同时向目的接收端传输,它可以作为连续实时流在目的地被接收。其原理是将连续的多媒体文件或信息进行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技术,它不是一门单一的技术,融合了多种网络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技术,包括流媒体数据的采集、压缩、编码、存储、网络传输和网络通信等多种技术。

1 流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

现在,流媒体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朝阳产业。有专家预言,流媒体将成为未来因特网上应用的主流,实现沟通和传播的多向性,使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流媒体技术广泛用于新闻出版、证券、娱乐、电子商务、远程培训、视频会议、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总结起来有三大应用。

1.1 网络视频直播 目前,流媒体技术作为第四代媒体技术中的一种,很多大型的新闻娱乐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地方电视台等,都在互联网上提供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节目,目前流媒体的视频直播应用突破了网络带宽的限制,实现了在低带宽的环境下的高质量影音传输,其中的智能流技术保证不同连接速率下的用户,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应用流媒体技术在网络上观看多媒体信息。

1.2 远程教育 Internet的使用开创了远程教育的里程碑,它促进了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传递日趋现代化,这种教育形式能跨越校界、区界甚至国界。流媒体技术应用突破传统的远程教育以文本为主、没有声音和视频,解决了教学模式单一、交互性差的问题。教学模式多样化体现在教师的在线直播授课和授课视频观看,学员可以由针对性的选择想要学习的章节和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节省时间。此外,流媒体技术也使远程教育的交互从单向通信的方式,如通过Email、在线聊天、BBS等。采用流媒体技术,把流式视频、音频加入答疑系统将提高它的完整性和交互能力。流媒体的VOD技术还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像Flash、Shockwave等技术就经常应用到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学习经验。大型企业可以利用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远程教育对员工进行培训。

1.3 视频点播及电视电话会议 视频会议系统指互联网上或者其它数据网络上开展的一种交互式多媒体通信业务。视频会议系统与流媒体技术应用相结合,利用流媒体技术的良好的可访问性、可扩展性和对带宽的有效利用性,实现视频会议内容的广播和录播,并且由于流媒体终端播放软件大多是免费的,因此利用流媒体机制:点对点(unicast)、多址广播(Multicast)和广播(Broadcast)可以很好地满足视频会议的如上需求:首先可以使大量的授权流媒体用户参加到视频会议中,扩大了会议的规模和覆盖面;而且利用流媒体技术的记录功能,视频会议在召开完以后可以实时存储,流媒体用户就可以通过点播的方式来访问会议的内容。

流媒体进行PHP的通信,最常见的就是可视电话。只要两端都有一台接入Internet的电脑和一个摄像头,在世界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音视频通信。此外,大型企业可以利用基于流媒体的视频会议系统来组织跨地区的会议和讨论。

2 流媒体技术的研究现状

目前,流媒体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编码器(编码技术)、播放器(播放支持)和流服务器,三者缺一不可。在数据网络上传输流媒体,需要解决从音/视频源的编码/解码、存储,到网络端的媒体服务、媒体流传输,到用户端的播放一系列问题。

怎样使较好质量的流媒体实时播放,需要考虑媒体流传输的各个环节。其中,影响传输质量的三个最关键的因素是:编码和压缩的性能、媒体服务器的性能、媒体流传输的质量控制。

2.1 编码及压缩:流媒体文件需要在网络上实时传输,因此必须考虑传输中数据丢失对解码质量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采用先进的编码技术,例如错误弹性编码(ErrorResilient Encoding):在编码中通过适当的控制使得发生数据丢失后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质量的影响。此外,媒体流的压缩/编码还需要考虑速率调节的能力,网络的拥塞状况是实时改变的,流媒体的编码应该最大限度适应网络速率的变化。

2.2 服务器的性能提高:流媒体应用规模和范围的扩大,流媒体服务器的性能也成为制约流媒体服务扩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包括CPU能力提高,I/O总线带宽和传输速度,存储带宽扩展等。

2.3 媒体流传输的质量控制:由于流媒体传输对网络带宽、延迟、丢失率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提高流媒体系统的整体扩展性和降低单个服务器性能要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此外还有流媒体技术研究还有流媒体传输协议和流媒体文件格式的兼容和压缩的研究上,流媒体在网络上传输需要合适的协议,TCP需要较多的开销,故不太适合传输实时数据,流媒体一般采用HTTP/TCP来传输控制信息,而用RTP/UDP来传输实时多媒体数据,流媒体中协议有三种:实时传输协议RTP与RTCP;实时流协议RTSP;资源预订协议RSVP。流媒体文件的格式主要有三类:RealSystem的RealMedia文件格式;微软高级流格式ASF简介;QuickTime电影(Movie)文件格式。针对流媒体传输协议的研究和文件格式的转换上也是当前研究的一个方向。

3 结论

流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以网络和互联网为平台,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于丰富多彩流媒体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流媒体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主流媒体形式之一,而新兴3G业务的推广也将成为驱动流媒体发展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高奎.实时流媒体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2007.(02).

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创新办刊理念

办刊理念是期刊工作者在实践中通过理性思考所形成的思想和观念,它决定着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先进的办刊理念是对期刊出版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对办好期刊、提高期刊影响力具有总体性和根本性的指导作用。理念创新处于一切创新的顶层,办刊理念创新就是对整个办刊工作的顶层设计。“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发展遭遇“寒冬”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学术期刊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对科技期刊来说,尽管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纸质期刊不可能完全消失,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纸质期刊发行量将会大幅度减少。媒体融合将是期刊发展的大势,期刊工作者的重心将不再只是传统的三审、编辑、校对,传播特别是新技术传播将成为期刊工作者的一个新的工作重心。关注、学习和应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产品是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须做的日常工作之一,也应当成为现代办刊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创新不是完全推倒重来,办刊理念创新既要尊重期刊实际,也要认清期刊发展大势。对高校科技期刊(学报)来说,既要有坚守学术定位的阵地意识,又要有“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理念,认清大势,抓住机遇,才能做到因势而谋,在传统学术期刊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中找准新时期办刊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找准新的定位,形成新的办刊理念。在先进办刊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期刊编辑部才能在办刊实践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在媒体融合中更好地抓住关键,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数字化、工具化、网络化等新媒体技术融入今后的编辑出版工作全流程,使高校科技期刊(学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断提高高校科技期刊(学报)的影响力,为向国内外展示我国高校先进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学术价值决定传播力,内容仍是根本

期刊影响力受制于传播力。对包括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而言,主要读者对象局限于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有着小众性特征。尽管所刊载论文的影响力与期刊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但从根本上讲,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论文影响力决定期刊影响力。学术价值越高的论文越能得到相关学科专家及研究生的认可,即刊载论文的学术价值决定期刊传播力。刊载论文的传播力大,对应期刊的影响力才会大。因此,刊载论文的整体学术质量,即内容的生产仍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1.稿源拓展,着眼学术热点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已近6000种,其中高校科技期刊(学报)有1000多种,完全称得上是科技期刊的量产大国。但若以学术质量和学界认可度评判,中国科技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的国内外影响力则不容乐观。狠抓稿源建设,多渠道组约优质稿件依然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根本途径[3]。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可利用网络优势和文献资源大数据库,使用科学的文献检索和分析方法去发现学科热词,动态定位学术研究热点及相关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以此作为潜在目标作者群,着眼学术热点,定向约稿,持续拓展优质稿源并迅速处理刊发,抢到学术热点并及时传播,自然有益于提高论文质量和期刊影响力。此外,积极参与相关学科的重要学术会议,关注国家立项的各类基金项目等也是定位学术热点的有效途径[4]。在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建设一批与我国科研能力大幅提高相匹配的科技期刊已日益成为我国科研管理部门领导、科研工作者、期刊出版领域等专家学者的共识[5]。2023年底,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推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方案,为高校科技期刊(学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科技期刊(学报)要依托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导向和任务,着眼学术热点,组约优质稿源,构筑内容特色,提升特色栏目学术品质,通过优质内容吸引和集聚国内外读者群,培育潜在作者群,实现科技期刊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提高编辑加工质量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本质上取决于选题的创新及研究成果的层次和水平,但很多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发现,有些作者的研究选题非常新,也处于学科研究前沿,却由于水平有限,未能很好地将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因此,科技期刊编辑通过编辑加工工作来提高论文的撰写水平和表达层次是编辑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途径。需要强调的是,在网络大数据普及的环境下,论文能够在海量信息中被读者检索到,并能依靠内容质量“粘”住读者,无疑将极大提高论文直接被引的可能性。从检索角度来说,关键词是论文的首要检索标志,它在提高论文的被检索和引用概率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选用不当,他引自然不会高,同样也很难被第三方文摘库收录。因此,关键词的选用不宜片面追求新颖,应选用规范化的并收入正式主题词表中的叙词及其上位词、下位词或替代词,在此基础上可结合文章主题选用必要的或能彰显新颖性的自由词作为关键词,但总数应控制在3—8个。此外,提高科技期刊标准化水平也是提高编辑加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如计量单位的标准化、专业术语的规范化、英文摘要的国际化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论文被国际同行检索或被国际主流数据库收录的可能性,也关乎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水平。

三、媒体融合中要有所作为

1.主动参与,注重大读者思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加速步入以“数与网”为典型特征的互联网时代。作为传统媒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期刊,在出版发行模式、传播渠道、读者范围以及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都面临媒体融合大势的冲击和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须克服观望心理,不断转变传统办刊理念,积极适应国内外办刊环境变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不断开创媒体融合发展的办刊新局面。媒体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用户价值,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垂直化服务。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读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数量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潜在读者范围将会更加广泛,这对提高期刊影响力来说显然是个很好的机会。由于现实原因,我国不少高校科技期刊虽号称面向国内外,但很大程度上是为教师评职称或研究生获取学位服务的,读者范围更是局限于以作者本人为主体的少数人。新媒体时代,高校科技期刊(学报)要有大读者思维,要通过思维互换来夯实读者基础,想读者之所想;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现实途径分析所有潜在读者的信息获取习惯和喜好,在确保内容品质的基础上,传播力求简单,服务注重精准定位和方便互动,让读者参与期刊媒体的生产流程,让更多的读者成为高校期刊的“粉丝”。

2.树立技术先导理念,融合发展新媒体时代,技术已成为现代科技期刊融合的有力支撑,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要树立技术先导理念。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期刊融合发展所要依赖的新技术。树立技术先导理念,就是要结合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实际,勇于学习新技术,不断开发期刊出版传播的软件和技术,引领和驱动传统科技期刊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要在获取优质内容和条件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软硬件投入,搭建采编、出版发行网络平台,架构多媒体传播渠道,实现高校科技期刊和各种媒介资源、技术要素的有效整合,逐渐形成一体化的组织架构和人性化的传播体系。拥有相对稳定的网络平台和高质量的技术架构为科技期刊的弹性发展提供支持,将是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得以持久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数字化产品开发方面,力求兼顾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喜好,同时有利于第三方检索。一方面,专业读者既是读者又是潜在作者,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期刊的科技含量和文章的学术价值,吸引专业读者,也是培养潜在作者,是保持科技期刊生命力的源泉,是期刊之本。另一方面,方便快捷获取阅读内容是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对科技期刊的共同期待,数字化产品既要让专业读者及时获取和感受到其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和新颖性,又要让包括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在内的读者及时感受到其便捷性。此外,高校科技期刊在自身人力、财力、技术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与知网、超星集团等高端数字化平台合作的方式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如超星集团开发推出的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移动客户端,得到越来越多期刊的认可和使用,特别是在高校师生中颇受欢迎,可谓媒体融合中技术开发的成功案例。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应用好新媒体工具,积极探索开发适合作者、编者、读者全流程互动参与的出版传播形式,找到真正符合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道路,更好地与新媒体融合,不断增强期刊的品牌建设力和传播能力,不断应用新技术拓展期刊的影响力。

3.优化编辑出版流程目前,国际主流科技期刊大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立体化网络平台,以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和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verlag)科技出版集团为代表的出版巨头仍在持续投入巨资建设先进的数字平台,出版流程和管理模式也正朝着与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相适应的方向逐步完善,媒体融合程度日益加深。而国内科技期刊仍然停留在“观望者众、行动者寡”的阶段,甚至有些人仍认为“把论文电子版挂在网上就是数字化”了,媒体融合意识欠缺,改革积极性不够,期刊数字化水平明显滞后。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大众传媒领域,也是涉及学术期刊领域的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但目前国内还缺乏有关数字出版等网络信息产品的管理或指导规范,科技期刊基本上还在沿用传统的编辑出版流程和管理模式。要想在数字化大潮中持续绽放生机和活力,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必须行动起来,优化、升级采编流程和出版流程,积极推动学报编辑部改革创新,敢于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再造适应期刊融合发展的编辑出版体系。在经费使用上,改变以往大量资金单纯投入具体编辑业务的片面做法,大幅度向技术投入倾斜,增强开展数字化出版业务的自主研发能力。在流程分工上,不仅要打破编辑部内部不同角色、不同板块之间的分工模式,还要主动出击,打破科技期刊(学报)编辑部与现代媒体行业的业务边界,让传统科技期刊与现代媒体产业充分融合,以积极的心态解决媒体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创新传统编辑部工作机制,构建适合高校科技期刊(学报)的现代出版传播体系。

4.完善学习和激励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与一切实践活动一样,从事编辑出版及传播工作的主体是人,因此,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最终也要归结为人的融合。传统期刊要进一步树立人力资本观念,促进传统编辑的身份、角色转型,完善学习和激励体系,倒逼传统期刊编辑向全媒体编辑转型。由于管理体制及技术人才稀缺的原因,高校科技期刊难以大量引进新媒体技术人才,宜通过改革现有的管理和激励体系,促进现有人员的融合转型。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一要结合当前的职称改革,完善编辑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激发编辑人员在组稿、编辑、传播等整个生产流程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强化整个团队的新媒体意识。二要加强与新媒体企业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对现有编辑队伍开展音频、视频、新媒体平台等内容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既具有期刊相关专业知识,又掌握编校技能,还通晓现代信息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支全媒体型科技期刊队伍,提升编辑团队的人力资源竞争力。

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关键性技术

目前,随着多元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为此,本文围绕计算机技术,对多媒体的内涵和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下列阐述。

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概述

1.1对媒体技术的含义

多媒体技术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打个简单的比方,对文本文件或者动画文件中的相关元素进行综合处理,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总结,然后采集并处理这些内容,充分运用多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建立多种媒体之间的相关联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机相互交流系统的一种技术[1]。这种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信息可以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实现和计算机交互功能的相互连接,促进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使文字、图像在被看见的同时还能后满足听觉的信息需求,对这种新型材料进行制作,这个过程就是多媒体技术[2]。

1.2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专业化是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所谓专业化就是多种媒体集中在一起的综合形态,能够同时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媒体信息进行交互的有效载体。数字信号是多媒体技术最基础的运行单位。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结合在一起。这也说明,多媒体技术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也正是这种多样性,相互关联的信息才能进行有效的传递,然后利用数字化信息来有效解决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问题。

2计算机多媒体的关键技术

2.1视频压缩技术

Shannon信息理论是传统压缩编码技术的基础。这一信息理论则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之上,然后利用统计概率的相关模型来对信息的来源进行描述。这种压缩编码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对信息接受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事件本身包含的具体内容、重要性、产生的后果等主要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因此,在Shannon信息理论的基础上,压缩编码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数据压缩编码技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被分成很多不同的类型。(1)以照信息来源的统计特点为划分依据,该技术可以分为转换编码、预测编码、小波编码、矢量量化编码和神经网络编码等5种;(2)将数据的视觉性特征作为划分依据,那么该技术可以被分为图像编码和以图像纹理和轮廓为基础的编码等两种;(3)从图像所表达的景物特点来划分,图形编码和以内容为基础的编码是两种最主要的编码方法。其中图像编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数据统计为基础的,将数据的冗余去除,是一种层次比较低的压缩编码方法。第二阶段则是以内容为基础,然后将其中的冗余去除,鉴别其中的对象和方法,就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压缩编码技术。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压缩编码方法,既是一种新型的压缩编码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压缩编码方法。

2.2视频点播技术

采用用户信息交流的方式进行自然进化的过程就是多媒体的交互。多媒体服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视频点播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相互融合是视频点播技术发展的技术。视频点播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视技术等,是一种将上述技术整合为一体的新型技术,充分发挥了视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彻底改变了被动收看电视节目的方式,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收看电视节目,还能够随意播放,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点播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同时,视频点播技术中传递方法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宽了教学的模式,影音、广播、语音、发送消息、网络影院、远程教育和点播教学等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视频服务器是该技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频系统完成功能和提高性能和质量的关键部分,所以在视频服务系统中是被重点研究的对象。视频服务除了要求保证端到端的播放质量之外,还需要观察系统各方面的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视频流编码压缩和传递技术、视频流调度技术、IP网与Cable网实现、存储和I/O调度策略、接入控制、流量控制与差错控制、视频服务器体系结构等是视频服务系统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3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多媒体信息中的非格式化数据所占的比例较大,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数据的特点归纳为三点,即对象的复杂性、数据存储的分散性和时空的同步性。其中关系数据库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多媒体资料的管理的质量依然不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基于对象数据库来管理多媒体资料并不能满足使用的需求,因为基于对象是一个新一代数据库应用,它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数据模型的基础良好。这种基于对象的方法适合用来描述非常复杂的对象,结合了封装、继承、对象、多态、类等概念,所以能够对多样对象和它们之间的内部结构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清晰地描述。目前,多媒体系统进行研究和开发的主要方向就是要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技术的相互结合,但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制定对象的统一标准。

2.4现实虚拟技术

虚拟技术是信息技术行业少有的高新技术之一。该技术是一种集成化的技术,具体内容涉及到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传感技术、网络设计等非常广泛的领域。同时,虚拟技术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三维画面的合成,让用户获得逼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的体验。在虚拟技术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借助固定的设备,自然的参与到虚拟世界的体验中。现实虚拟必须通过计算机生茶,其基础必须是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具体的感官。在这种情况下,用户需要通过身体四肢的正常活动和虚拟环境交互。除了上述四种技术之外,计算机多媒体的技术还包括流媒体技术和音频技术等,而且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这些技术也必将在多媒体技术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不断成熟和完善。为了切实满足人们对现实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视频、视频会议、娱乐节目点播、军事等很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和视频压缩技术、视频点播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现实虚拟技术、音像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作者:张 萌 臧书雯 单位:辽东学院

参考文献:

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原则、建议

随着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信息传播过程发生了重大变革。目前,空军各飞行院校的校园网及多媒体教学系统局域网初步建成,并已投入航空理论(以下简称航理)教学中。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航理教学中的作用,能否起到提高航理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广大教员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提高教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航理教学中作用的前提

飞行员是空军战斗力的主体,航理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达21世纪军队的战斗力,关系到军队能否适应军队长远建设和高新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直接关系到新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军质量建设“两个根本性转变”战略决策的实施。目前,各飞行院校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航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不同看法,有少数教员片面认为航理进行多媒体教学是花架子,不适用,不如传统教学效果好。就其根本原因,这部分教员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认识,对多媒体不甚了解,不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更不知道如何创作与开发。为此,必须弄清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学术界专家对现代教育技术概念提出了五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体教学法;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法,即教学设计。

第二种解释:教育技术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几乎包括教育系统的所有方面,而现代教育技术仅涉及教育技术中与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方法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有关的内容。

第三种解释: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更注重探讨那些现代的科学技术有关联的课题。具体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学习资源是最近一二十年问世的信息、传递、处理手段和认识工具,如先进的电声、电视、电脑系统及其教学软件,而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又是与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指导分不开的。

第四种解释: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第五种解释: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上述五种解释,尽管表述不同,但它们都强调利用新技术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1998年李克东教授在给华南师大电教系研究生关于《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专题讲座中指出,应用于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模拟音像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由当初的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用于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体系,指出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把新科技应用于教育领域,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文字、图形、语言来表达信息,只能使学员大脑皮层中的一部分发生作用。而多媒体教学,将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媒体,融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于一体,满足学员同时接受视觉与听觉的全方位交互感官信息的要求,充分发挥大脑两个半球的作用。它不同于已往的电视教学,更有别于黑板教学。它既可以像电视教学那样丰富多彩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声音来进行教学,又大大节省了拍电视教学片需要的人力物力,只需要教员根据本专业内容自己进行设计、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即可达到甚至超过电视片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能够实现交互式选择,使教学方式灵活、方便。总之,进行多媒体教学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它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作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是21世纪教育的主要模式。

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质量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航理教学中作用的关键

目前,空军各飞行院校开展多媒体教学时间比较短,有的才刚刚起步,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就其原因,主要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缺乏,并不配套,课件质量较差,以至于影响到教员和学员对航理多媒体教学方式及其作用产生怀疑。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课堂辅助教学的助教型课件,另一种是用于学员个人自学的自学型课件。这些多媒体课件应主要由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员亲自设计制作。由于大多数教员没有接受过课件开发与制作的专门培训,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理缺乏了解,对全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缺乏研究,因此,掌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是广大教员当前的首要任务。

1、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对于航理中比较难于理解的概念、定理、原理等内容,往往具有抽象、微观、不可见等特点,可利用二维动画或三维动画、图片、声音等形式编制成多媒体课件,模拟出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演示教学,既有利于加深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在《空气动力学》教材中,流线、流管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流线、流管在实际飞行中不可见,讲起来非常抽象,学员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流线、流管用二维动画方式,将微观、抽象的空气“微团”流动情形“放大”,并配上气流流动声,展示在学员面前,让学员明白空气流过飞机表面时流线、流管的变化规律。注意在课件设计时,画面制作得不能太繁琐,画面要主次分明。又如,在设计附面层的形成过程这一课件时,利用二维动画把气流流过一物体表面时各层空气分子相互影响,流动速度渐变这一微观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让飞行学员仿佛看到了空气流过飞机表面时所形成的很薄的一层空气(附面层)。这样,不仅加深了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2、模拟实际飞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利用多媒课件模拟实际飞行是提高航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将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航理教学中的作用。通过模拟实际飞行,不仅可以增强学员对飞行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学员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而且能提高学员的驾驶技能。对于那些难度大、危险大且不易掌握的驾驶动作,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模拟实际飞行就能大大缩短培训时间。例如,《飞行力学》教材中,就可以把“斤斗”这一空战和飞行训练的基本动作之一制成三维动画。在设计和制作时,先展示飞机作斤斗的整个飞行过程,然后正反两方面演示进入斤斗的条件,最后演示完成斤斗这一飞行动作的操纵方法及操纵原理。再如,在《飞行力学》教材中“失速”这一节,失速这一不正常的飞行现象是飞行安全的大敌,在实际飞行中应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一节设计出模拟这一现象的多媒体课件。首先飞机在正常飞行状态下不断增大迎角,当迎角增大到失速迎角时,出现失速现象,然后操纵杆、舵改出失速状态。利用这一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学员“亲身”飞行实际,有助于学员对这一特情的判断和处置方法的掌握。

制作多媒体课件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循规性原则

循规性是指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符合航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员的认知规律。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必须是正确、准确的。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就是指多媒体课件的选择或设计要考虑到教材与学员的实际情况。内容要选择恰当,注意不要选择期望计算机代替教员能做的事,而应选择那些传统教学难以奏效的内容和形式。如选择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定理、原理以及在飞行实际中易出现的特情等内容。

交互性

多媒体教学中,知识是双向传递的,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能适合不同特点的教员要求。例如,对于“起飞着陆”这一部分内容,有的教员喜欢先讲原理,然后讲操纵动作,而有的则习惯于先讲操纵动作后讲原理,这样,教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习惯来选择内容及顺序。

启发性原则

充分调动学员学习航理的自觉性,引导学员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能够把航理知识运用到飞行实际中去。多媒体课件要体现出重视学员飞行员驾驶技能和全面素质方面的培养这一核心,要能体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动态性原则

利用多媒体运动功能,将航理教材中静态的图形、图片“运动”起来,充分深入飞行实际,让航理教学与飞行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设计《飞行力学》教材中“直线飞行中改变迎角的原理”多媒体课件时,就可以把“拉杆产生俯仰操纵力矩迎角增大俯仰安定力也随之增大。当两力矩平衡时,飞机就在这一新的迎角下飞行”这一变化过程用多媒体的运动功能表现出来,让学员的学习变得轻松,理解深刻,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智能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的智能性,最直接的应用是在学员把答案(图形或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自动判断答案正确与否,进一步的应用是学员只要与计算机进行短时间的人机对话,计算机马上就可以知道该学员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等情况,从而针对各个学员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

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就是指多媒体软件应该自成一体,不能要求一个课件在运行时必须在某环境下。课件唯一依赖的只是操作系统。

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航理教学中作用的最佳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员讲解为主,配合黑板、粉笔、挂图等零散的教学媒体。在这种方法中,教员首先对教学内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把教学信息通过语言、板书和其它辅助材料呈现给学员。其特点是:教员与学员之间存在情感交流,教员可以根据学员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但信息量不够,学员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体现不够。而多媒体教学则克服了以上的不足。多媒体课件包含了大量的视听信息,使用高科技表现手段冲击学员的思维兴奋点,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形、图像、二维、三维动画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使学员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航理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几点建议

1、空军要统一组织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飞行院校航理教学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训:

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方面的培训

教员要提高运用媒体的能力,就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技术的概念、特点、作用;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各教学媒体的原理、特点等。

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培训

主要使教员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指导实际教学。主要包括: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及其教学适应性、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知识、教学模式的评价与选择、教学媒体的优化与选择、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

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与技能、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课件开发工具及开发平台的使用、计算机教学应用模式等。

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上信息的下载、网页设计以及网上教学信息的开发、网络教学模式等。

2、空军各飞行院校之间应加强联系,在开发多媒体课件时,相同专业,相同学科,应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加强合作,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空军应定期组织多媒体教学经验交流会,推广好的经验、方法,使多媒体教学广泛开展起来,以适应未来高新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薛理银 《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人民邮电出版社97

杨学军《现代教育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 9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