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发展论文(精选5篇)

金融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金融程度在不断深化,规模日益扩大,机制逐步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的经济增长也遭遇了一定的瓶颈,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和优化。因而,通过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在明晰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传导机制和作用机理后,运用区域金融发展来调控和指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衍生物,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它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国外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直是国外经济研究的永恒主题,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经济体系,但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金融支持还不是很完善。金融发展理论根据思想流派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分为:①金融结构论。Goldsmith(1969)开创性地用金融相关比率(FIR)衡量金融结构发展程度、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认为金融规模与结构的差异是解释各国金融发展和经济绩效差异的关键因素,金融发展的基本功能在于合理安排储蓄和投资、有效地配置资金,为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支持。并提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金融相关率不断提高但有限度,经济发展至一定程度,产业发展重心改变,速度更替。②金融抑制论。Mckinnon和Shaw(1973)认为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通过研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投资的利率弹性为正值。金融发展可以提高实际利率,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加,以此促进经济增长。③金融功能论。Merton(1995)和Levine(1997)从金融功能入手,依据80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选取4个金融中介指标和4个经济增长指标,通过实证手段研究金融中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系统通过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强储蓄的流动性、优化资源配置、施加公司控制、促进风险管理、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不仅能够加速资本积累的速度,而且有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增长。同时,国外学者认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所以金融与以产业结构变动为特征的经济增长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金融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国内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研究开展较晚,但发展迅速,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两者间的影响机制,希望找到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有效措施。在宏观层面上,范方志、张立军(2003)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结构转变与实体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联机制,然后具体实证分析了1978-2000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认为各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增长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金融结构的拉动作用由东部向西部递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差距是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1]。王纪全、张晓燕、刘全胜(2007)分析了我国金融资源的特点,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在东部、中部和全国范围内人均金融资源的增长确实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在西部地区则不存在这种稳定的关系[2]。在微观层面上,蔡红艳、阎庆民(2004)考察了中国金融发展对产业的影响,计算出中国39个工业行业的成长性指标,研究了资本市场内的资本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互动关系。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大多着重于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与作用路径研究,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只是在经济增长的机制中被简单提及,没有进行详细而深刻的论证,同时对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的界定还不明晰,因此,本文将重点剖析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作用途径,并以上海市为例,引用明晰的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指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探寻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3]。

三、上海市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上海进入了金融业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日益健全的金融机构和逐渐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中介机构吸纳资金的能力不断增强,并按照经济原则使储蓄在各产业部门之间高效流动,调整资源配置状态,提高投资效益和要素生产率,促进各种生产要素从萎缩部门向新兴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Goldsmith认为金融的发展是金融结构的发展,并提出了一直被视作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最广义的指标——金融相关比率,其定义为某一时点上金融资产总量与实物资产价值总额(即国民财富)之比,如果将存款资金存量及其变化看作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结果,那么贷款资金的配置就是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贷款存量也是各地区的一种重要的金融资产。而在区域层面,如果不计流通中现金的影响,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相关指标对金融发展水平的代表性在95%以上[4],这与我国的金融资产绝大部分以银行存款和贷款形式存在的事实相符,所以本文借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立、王子明以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表示金融资产总量的方法,选取金融相关比率(FIR=(L+S)/GDP,其中L表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S表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为区域生产总值)代表区域金融发展水平[5]。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存贷款余额的数值越大,在GDP一定的条件下,其金融相关比率越高,反之亦然。图1是上海市2005-2023年的金融相关率的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年鉴和上海市金融年鉴。自2005年以来,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从2005年的4.3826上升至2023年的5.2594,且从2008年至今,这种上升的幅度更为明显,说明上海市的金融活动较为活跃,区域金融蓬勃发展[6]。同时上海市每年的存贷款余额均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说明上海市的金融规模在不断扩大,且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表明上海市的金融机构吸纳资金和使用资金的能力在逐步提升,金融结构合理,环境相对安全,整个金融体系正在稳步健康发展[7]。

四、上海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分析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备受瞩目。上海市从实际出发,积极地进行了三次工业改组,使产业结构逐步从重化工业到轻工业再向服务业调整,率先实现以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的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转化,1990年以来的浦东开发又加快了这一进程的推进,在开发开放的重要契机下,制造业开始经历从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的迅速转型,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扩展,金融、贸易和国际航运服务能力强化,对上海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1999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大关,意味着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开始以服务经济为主,2023年,比重首次超过60%,基本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从开始到基本形成,上海用了12年时间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8]。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情况是三次产业的产值均在不断增加,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比在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之和相应上升,但由于地区主导产业的差异、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不同,各区域的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并未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因此,采用产业结构优化率(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在GDP中的比重)来衡量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占比来衡量各个产业的优化程度[5]。图2是上海市2005-2023年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年鉴。近年来,上海市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占比较低,且在逐步下降,由2005年的0.8776降至2023年的0.5985,降幅高达31.80%;第二产业比重除在2009-2023年有小幅上升外,其他年份均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在近年内一直保持着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比重迅猛增加,2023年达到62.24%,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变化趋势大致相符。同时在日益完善的金融体系的支撑下,上海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在完成“工业化”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五、上海市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用Eviews对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进行回归,探索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一)样本数据及模型设定本文选取2005-2023年上海市的金融相关率(FIR)来表示其金融发展水平,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该区域GDP的比重(CY)来衡量其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分别用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比(CY1、CY2、CY3)来表示上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的优化程度,数据主要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年鉴和上海市金融年鉴(2005-2023年)。由于时间序列模型一般是不平稳的,为了更好地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设定了以下相关模型:①利用单位根(ADF)检验单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②分析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得出具有长期稳定关系的回归方程;③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由于存在变量的非平稳性而出现虚假回归,需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于时间序列一般是不平稳的,但可以通过差分形式将其变为平稳,仅当回归的两个时间序列都是同阶单整序列,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为防止伪回归,先确定区域金融发展水平(FIR)、产业结构优化程度(CY)、第一产业结构优化程度(CY1)、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CY2)及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程度(CY3)的平稳性。本文采用Eviews中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检验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FIR、CY、CY1、CY2和CY3的水平值在三种形式下和10%的显著水平下均接受原假设,即它们的水平值是不平稳序列,而它们一阶差分形式则在10%的显著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即它们是一阶单整的,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三)协整检验由于FIR、CY、CY1、CY2和CY3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如果它们的线性组合是协整的,则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为了验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采用Engle-Granger二步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1)首先对FIR和CY、CY1、CY2、CY3序列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方程。(2)然后运用ADF检验对以上回归方程的残差项进行单整性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拒绝了是不平稳的原假设,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即FIR和CY、CY1、CY2和CY3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四)格兰杰因果检验由以上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可知,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其总体产业及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但是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明晰,需要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对此问题进行说明。由上可知,在1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不是产业结构优化和三次产业优化的原因,接受了上海市总体产业和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不是影响其金融发展水平的因素的原假设,表明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是其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和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的决定因素。随着上海市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总体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会不断调整和优化,即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促进了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六、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由以上回归结果和因果检验可知,从总体上来说,上海市高度发展的金融水平,通过影响资金流向的变化,调整区域生产要素的分配,使得上海市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高级化和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上海市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但基于产业划分的三个层次,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对三次产业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具体表现为金融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一、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9]。结合回归方程可得,每当上海市的金融发展水平提高一个单位,上海市的总体产业结构会有0.002491个单位的优化,对第一产业的结构优化会产生0.002491单位的负效应,同时,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也会遭受0.087332单位的负面影响,只有第三产业能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受益,能够得到0.089818单位的产业结构优化。这是因为目前上海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现代服务业,所以会加大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支持,因而难免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对策建议

金融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托,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

一、当前信托公司金融业务分类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信托公司是一类金融机构,其从事的金融业务分类目前没有权威的方法,监管机构、信托公司、社会中介机构各有标准。传统的分类方法有按投资人个数不同分单一和集合类;按委托人交付信托财产的形态不同分资金信托、财产信托、财产权信托;按受托人在运用信托财产时行使权利不同分委托人指定类和受托人代定类;按信托财产投资运用的领域分房地产信托、证券投资信托、基础设施信托等;按信托财产运用的方式分股权信托、贷款信托、受益权购买加回购结构化信托等。

这几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在于比较直观地反映了信托财产的来源与运用,简洁明了、易于理解,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对监管层而言,最大的局限在于没有区分信托业务的金融特性,不同类型信托业务,其服从和满足的相应市场、监管规则是不同的,而信托投资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这些分类方法都没有从信托产生的原始节点出发高度概括信托业务的金融本质区别,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1.无法准确描述信托计划的基本收益风险特征,不利于投资者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由于受托人在各信托计划中承担的角色不同,信托资金运用的性质千差万别,投资者无法根据标准化分类判断信托计划风险基本特征,于是将信托计划风险和发行信托计划的信托公司信用等同考虑。

2.监管机构监管所依据的监管文件和信托公司业务特征不匹配,监管找不到关键症结。比如指定和代定的边界在哪里没有准确定义,信托公司展业时无所适从。用资产管理类市场与监管规则来衡量约束具有基础金融产品融资服务特点的行为,显然会发生监管行为错位以至无法对信托投资公司在金融服务领域的活动作出正确判断和监管选择。

3.不利于信托业务模式及时总结归纳,信托产品结构、监管、业务模式无法标准化,业务无法规模化。

因此,有必要从引导信托业务长期稳定发展的角度设计具有本质性、针对性、概况性、前瞻性的分类框架。

二、信托公司金融业务的分类框架

(一)信托公司金融业务分类的方法论

本文分类方法从信托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从事业务的金融特征出发,以信托公司展业时在金融服务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和委托关系为依据,并根据金融机构从事业务时的利益取向不同对信托业务进行粗线条划分。

我们可以从社会生产和金融机构服务链开始分析,链条的左端是资金和财产的所有者,具有未消费完的可投资资产;链条的右端是吸收社会资金以进行社会生产的实体经济。各类金融机构一般在这个链条的某一点、某一段提供金融服务,即使是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金融控股集团,也是通过不同的子公司或有防火墙隔离的不同部门,以不同的业务规则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来完成业务。在服务链的左半部分是财富所有者的人,为财富增值寻找投资标的构建投资组合;服务链的右半部分是资金使用方的人,为融资方设计金融产品并出售获取资金。在链条中还有从事促进竞争提高市场效率的中间人衍生服务(描述如下图)。这三类角色由于利益取向适用不同的准入资格、业务规则、风险控制和监管方法。

(二)信托公司金融业务分类框架和信托公司职能分析

根据业务实践和思考总结,我们认为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目前所从事的主要金融业务可分为三大类:

1.财富/资产管理类信托。是指以资金(或资产)盈余方的财富管理需求为起点设计信托计划,主要为寻求信托财产的保值或增值而进行管理,资金信托多以金融产品为投资标的,多采用以分散化投资和资产配置为手段的管理方法。体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宗旨,一般采取集约化经营模式,收取信托报酬。

2.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是指以资金需求方的融资需要为起点设计信托计划,信托公司募集信托资金投向是信托成立时已经事先指定的特定公司或项目的管理方法。

3.中间信托。是指非以财富增值为目的,也非为特定资金需求方提供融资为目的,而是发挥信托制度的平台优势,由信托公司作为中间人提供纯粹事务管理服务的业务,如职工持股信托、股份代持信托、表决权信托等。

其他围绕以上三类业务的咨询、顾问等服务业务非信托公司可专营,随业务发展无法以以上三类划分的新业务可归为其他类。以上三类业务的完成需要除信托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参与。

金融服务领域专业分工日趋精细,业务外包日趋普遍,除了混业经营环境下的金融控股公司外,各类专业金融机构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方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作为一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无法完成全部的工作,需要会同社会外部金融服务资源共同参与。根据信托投资公司在各类业务中承担的角色不同也可分为三大类:

受托人+投资管理人/日常运营管理人:在财富管理类信托业务中采用,即所谓主动管理模式;

纯粹受托人:在三类信托业务中均可采用,即所谓被动管理模式;

受托人+其他角色:在三类信托业务中均可采用。

此种分类方法是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信托投资公司作为一类金融机构如何发挥直接投融资功能的独特优势,以在混业趋势和全球化趋势下信托公司可涉足业务领域为立足点进行的分类,有利于从最根本节点把握信托业务实质。

从目前绝大部分信托产品的特征看,信托公司似乎横跨整个金融服务链通过信托计划将资金所有者和资金使用者直接联系起来,是彻底的直接金融服务提供商。但仔细分析可发现绝大部分信托计划都是以资金需求方为业务触发点,基本为融资方设计融资方案,然后通过信托计划直接私募出售给资金所有者,本质上是创造了一个基础金融资产—信托计划并自身作为承销机构作营销。从利益取向上看基本上是融资方的利益人,从事的是公司金融和投资银行业务。内部组织架构和项目决策机制基本都是围绕项目展开。而监管机构似乎在作为保护资金所有方利益的人,通过严厉的监管措施来制衡信托公司,使信托产品尽量在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可以发现作为投资者人的财富管理业务缺失使信托市场缺乏内生的生态平衡机制。因此应当将信托公司业务按其承担角色不同分类,并建立内部的包括防火墙在内的利益平衡机制,财富管理类信托计划和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计划应当分别设立,适用完全不同的准入、决策程序和风险措施。允许财富管理类信托计划投资于自身和其他信托公司的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计划,并对外开发其他投资标的。对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计划初期应仅限机构投资者,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流通,个人应通过财富管理类信托计划投资于此类信托计划。

三、分类框架对监管制度建设和行业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为有效监管建立参照系

目前所有的行业管理办法和监管文件都是参照国际惯例来拟订。国际上投资信托公司的业务模式主要以投资信托为主,相应的法规都是要求受托人如何勤勉尽责作好受托人和谨慎投资管理人,即分类框架中的财富/资产管理类信托(投资信托)。但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类别和国际上不一样,由于我国的特殊历史发展阶段和独特的金融体系,信托公司实际上在从事直接金融的所有三类业务,以监管财富/资产管理类信托业务的思路来监管具有以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业务为主的信托业务难免出现药不对症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指定管理方式和代定管理方式是针对财富管理类信托业务的,在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业务中用此类标准区分和制定监管政策逻辑上不顺。例如某一个具体项目通过信托计划融资,由于项目确定按理应属指定方式,但项目和融资方式又是受托人推荐和设计的,受托人似乎又有代定的嫌疑,无法按一个统一标准衡量。

2.私募的定位和公募的要求相矛盾。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的发行实际是金融产品的创造过程,产品特征不同需要募集手段和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不同,由于对信托产品没有科学的分类,虽然目前信托产品是作为私募产品定位,但监管机构却选择最稳妥安全的公募监管标准要求信托公司进行信息披露。

3.分类监管的激励监管体系无法建立。对信托投资公司的分类由于没有从业务角度出发,很难将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规模做得大的公司和财富管理类信托规模不大但收益率高的公司在同一标准下比较。专注于一类业务的信托公司和综合经营三类业务的公司也无法在统一标准下比较。

4.产品无法标准化。当前各家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计划千差万别,无基本规律可寻,信托产品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基本分类框架的缺失导致信托产品无法标准化,业务无法集约经营。

因此,监管层有必要以三大业务分类为座标系,重新梳理监管文件,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别制定相应的监管办法,对各类业务中不同的管理方式作明确的定义。比如可以把出台的监管证券投资信托业务的文件整合,按监管财富/资产管理类信托的标准出台“金融产品投资信托业务管理办法”,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比较成熟的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业务按金融产品发行的监管标准出台相应的“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业务的风险指引”。对中间类业务信托公司纯粹提供平台和法律结构服务的业务出台“保管类信托业务指引”等。

其次,对各信托公司从事不同类别的信托业务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比如以基础金融产品的投资信托计划普遍授予资格,但对高风险权益类和衍生证券类投资业务区别准入。对有银行担保的成熟模式项目融资普遍授予资格,但对证券化、动产质押信托融资、证券融资等新业务区别准入。

最后,对不同类别信托业务建立不同标准的绩效评估机制和从业人员专业从业资格标准。

(二)有利于信托产品的标准化和信托公司走上集约经营之路

金融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2008年下半年以来,市场波动异常明显,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走高,企业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工成本攀升,世界经济增速下滑。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无独有偶,在上述困难肆虐下,又逢几十年来罕见的金融危机,恶浪席卷,波及面之广,之深,影响之大,为历史少见。

受其影响,大批中小企业深陷困境。不仅企业的资金流短缺,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困难,而且产品生产、销售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加之税负沉重,实在难以坚持。来自市中小企业局的调查报告显示,从去年9月以来,重庆部分行业和企业市场开始萎缩、订单减少、产量回落、库存增加,加之沿海企业进军内地分享重庆市场,给已显萎缩的重庆市场雪上加霜,而且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等增速也开始呈下降之势,经济下行压力骤然加大。

二、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手段,是增加地方财力的重要来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基础力量,它的健康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对此做过深度的剖析:从面上看,中小企业的税收占48%;GDP占58%;进出口占62%;就业占75%;新产品的生产和创新占80%;此外中小企业数量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例达99.5%。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情况是这样,我市情况也如此,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市中小企业经济增长值近3000亿,GDP比重超过50%。

三、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稳定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是接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社科院前不久通过对44.5万名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显示,36.2%的本科生和57.1%的高职、专科生受雇于中小企业。从企业规模看,3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雇用了48%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包括40%的本科生和55%的高职、专科生;中小企业还是容纳大量农民工的蓄水池。

中小企业兴旺则就业渠道开阔,中小企业衰败则就业之路狭窄,因此只有中小企业稳定,国家、地方财政才能稳定,就业才能稳定,社会才能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扶持中小企业,帮他们走出困境就是扶持就业,就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解决沿海农民工回来后进一步增大了的我市面临的双重就业压力意义更显重大。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渐加深,2009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艰难。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给予更多更优惠的扶持政策振兴中小企业,不仅关乎振兴经济,更关乎社会的就业与和谐稳定。

四、中小企业在危机中要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应对危机

在危机面前,从大的方面说,危机是体制危机,所以要从体制层面去解决,这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改良世界经济秩序和各国的金融政策;从小的方面说需要国家的支持,也就是需要国家的政策,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更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通过自身调整升级,内外兼修,才能应对危机渡过难关。

1.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冲击很大,中小企业因规模小、销售渠道狭窄,资金链脆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更容易深陷危机泥潭,而它们又无力改变经济环境,靠自身的力量自拔自助困难重重,因而亟待政府施救。

近段时间国家出台了包括出口退税、注资放贷等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企业自身要抓住和利用好历史机遇和国家出台的这些优扶政策来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2.要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当下确实显得很必要很紧迫,但企业不能总是等靠要。如果自身体弱多病,就算等到了、靠住了、要来了政策,最终也会被市场淘汰的。因此企业只有苦练内功,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是硬道理。

中小企业最宝贵的是要勇于面对危机才能积极应对,才能创造性地把危机转化为契机。

(1)抓住机遇,应对危机。中小企业在危机面前,在关注危情的同时,也要把握其中的机遇。重庆作为西部桥头堡,本身就是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之一,危机进一步凸现了重庆的地位和优势,重庆集中了水运、铁路、航空等交通优势,加之处于桥头堡的地域优势,使重庆必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随着保税港、城乡统筹系列政策的落实以及进一步推进农村城镇化,都会进一步加强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魅力,带给重庆更多的机遇。重庆与沿海中小企业主要依托出口加工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同,重庆传统的中小企业更多地依附于本市基础较为雄厚的支柱产业而成长,如装备制造产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产业、资源加工产业等,其受国际经济波动及出口汇率等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重庆作为西部重镇的地位提升,一系列如用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税收减免等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对外来或新建的中小企业极为有利,再加上金融危机降低了投资成本,有利于原材料等资源的储备,所以重庆中小企业的生存风险相对沿海较低,这些都为重庆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作为长江中上游迅速兴起的大都市,现代物流业、服务业、环保科技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也为重庆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勇于创新,应对危机。此次金融危机再次催热了中小企业的创新自强话题。创新,不是异想天开,是从思路到管理的全面谋变,是应对危机的核心措施。

①思维创新。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就是要有既能应对好的经济环境,也能应对经济萧条和市场波动、政策调整等各种复杂局面的新思维;要有放眼全球、着眼全国、区域布局、紧跟行业动态的思维。只有思维创新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技术创新,才能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也才能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才能改变在经济格局中处于产业链低端、赚取微薄辛苦费的不利地位。

②战略创新。企业创新重要的是战略创新,面对危机中小企业应该对自己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及能力情况作出总体战略思考,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在危机中利用和放大这些优势,从战略角度面对竞争化解危机。在危机面前中小企业要敢为天下先,创造性地谋划好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包括决策、市场、产品结构、技术创新诸方面。

a.决策创新,决策创新最重要的就是不仅要能够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既定决策,更要能够高屋建瓴,深谋远虑。目前急需着力的是顺应政府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势,谋求企业向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调整,早些谋断早做准备。

b.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是指对已有市场的拓展和完善,也包括新兴市场的开发。开发新兴市场就是开发新的处女市场,包括老市场的处女领域,还包括其他品牌退出后留下的市场空间。

c.产品结构创新,凡是涉及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中要关停闭的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企业应早做准备进行结构调整或转型;第二,中小企业要在国家产业调整升级中寻找新的机遇,分一杯羹;第三,包括软件外包,以及生产制造业,加工贸易业,新经济的服务业等外包服务业日益盛行,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些机会和广阔的市场进行产品结构调整。d.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一定都要耗巨资成立研究学院来培育或者花巨资招揽专门的技术创新人才,但企业始终葆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很重要的。

技术创新会催生企业自主专利和自有品牌,一旦拥有,企业如添双翼将会飞跃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③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就是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科学管理,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要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和金融危机中站稳脚跟,就需要管理创新,建立一套切实可行,适合其经营特点,能适时进行自我更新且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尤其是加强行政、经营、财务三方面的管理。

(3)开源节流,应对危机

应对危机的核心措施是创新,重要的办法是开源节流。

开源不只是设法增加收入,最主要的是以创新的视角去开发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管理中的活力与潜力、开发员工智能的活力与潜能,同时以筹资融资为开源的主要手段来保证企业运行的资金源:

①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要树立内源融资的价值观,提高中小企业实力,增强企业的内部积累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资金良性循环,努力寻求合资、合作、合伙、股份合作、股份制改造等途径,实现内源资金来源多元化。

②融资租赁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小企业可通过这条有效渠道开展外源融资。

③重庆市政府通过协调相关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了扩大银行贷款、加快批准筹建小额贷款公司、增加担保公司数量和资本金等一系列过冬方案。

④银监会近期也在重庆等部分大城市创设消费金融公司,这既是拉动消费内需的强心剂,也是拯救和激活中小企业的一剂猛药。

⑤融资信贷、电子商务平台和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平台的资本市场也是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分担风险、应对金融危机的长效措施。

节流不光是敢于断臂减亏,策略性地放弃亏损业务、困难业务、不景气业务,集中精力搞好企业的核心业务,还要在保障企业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剪锄虚浮的支付,科学使用好每一份钱财物,因此要特别把好财务工作这一落实开源节流的关键环节。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合理开支例行节约。这并非意味着单纯的减少支出,而是有针对性地减少,有的方面不但不能减少反而还要有所增加。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要从财务角度考虑合理配置人员和适度调整薪酬:中高层管理人员要减薪,一线员工,特别是技术员工的薪金就不能减少;对于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产品研发经费不能减少甚至还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实物管理,用好每一件财物,还要利用现代互联网,在可以操控的部分开展电子商务实施信息化管理,这也是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一种很好方式。

同时传统意义的压缩开支的节流方式仍然有现实意义,小到一张打印纸,一度电,大到精简部门,削减一切无关痛痒的开支,累积节约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第二,依法进行税收筹划合理降低支出。合理的税收筹划能显著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与竞争能力,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推动力。企业财会人员应充分了解国家现行税法的精神实质,熟练掌握税法的各种具体规定和实施细则,通过事前周密的税收筹划、事中及时调整、事后完善补充来降低自身的税收负担,增加财务盈余,增加现金净流量,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合法税收利益,从而更好地缓解目前普遍存在的资金瓶颈问题,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红旗逆风飘曙光在前头

在地震后的光秃山坡上最先长出来的一定会是野草,而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地震后最先发展起来的也一定是具有草根特点的中小型经济体。有人说经济危机已经见底,也有人说经济即将复苏,还有人说第二波经济危机业已开始。不管怎样,中小企业不能有机会主义靠投机求发展,而应该利用中小型经济体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抓住机遇,开源节流、勇于创新、锐意改革、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稳产增收来应对危机、保生存谋发展,加上政府的政策扶持,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逆势扩张和纵深发展,实现企业的蜕变。

参考文献:

[1]郑国中:不放弃,不抛弃,不背弃[J].金融大观,2008.09.

[2]贾银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渠道[J].中国经济评论,2004.11.

[3]武建冰: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4]杨速炎:中小企业倒闭潮来袭[J].经济观察,2008.09.

金融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保险业

保险业作为金融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金融一体化和保险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我国保险业发展总体情况

1980年,我国恢复开展国内保险业务,至1986年,我国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这一时期,保险公司的发展或者说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意志,完全是一种政府行为。1986年,新疆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成立,结束了人保独家垄断经营的历史。此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于1988年和1991年成立,90年代以后,市场主体不断增多,截至2008年底,我国保险机构达到120家。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仍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在众保险寡头中金融论文金融论文,国有保险公司是保险市场供给的第一集团,控制着60%以上的市场份额,平安和太保是供给的第二集团,控制着30%左右的保险市场。其他保险公司则是市场供给的第三集团,市场供给量低于10%。2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保险密度不断增长,保险深度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实现第一个500亿元用了15年,第二个500亿元用了3年,而2001年保费1年实现增长500亿元,2008年全国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了9784.10亿元,同比增长39.06%,应该说,目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机遇

1、经济体制的转型是保险业发展的契机

8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这是我国保险业恢复和发展的直接契机,人们对于不确定性风险预期损失补偿的需要刺激了保险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有财产,政府是承担风险的主体,企业并不需要承担风险,个人也几乎没有财产和人身风险来让保险公司经营毕业论文格式。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同时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风险,人们意识到许多风险难以避免且个人没有能力完全承担,因此,企业和个人不得不考虑风险的分散及转移问题。在这种体制背景下,保险业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起来。

2、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利于保险业日益发展

国民收入尤其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速增长,推动了对保险需求的增加。从个体来讲,人们对财产和自身安全进行投保,只有人们的财富积累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为已经积累的财富支付保险费,而这部分保费的支出,来源于新增收入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的安全和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从而对寿险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企业生产来看,根据加速原理,国民收入的增加促进投资的增长,人们为扩大再生产中追加的投资部分支付的保险费,也同样出资于新增收入部分。扣除物价因素,我国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在10%左右,而保费增长速度平均在30%左右,保险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3、积极的政策促进保险业繁荣发展

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渐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及保险监管政策对保险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为了应对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采取了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金融论文金融论文,提出保增长、扩内需、保民生、保稳定等一系列目标,2009年初推出4万亿刺激内需投资,2023年新4万亿投资又将投入,民生工程和基础建设拉动了对工程险、财产险等险种的需求,汽车振兴计划拉动了车险的需求。中央加大了对“三农”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直接推动了相关农业保险和涉农保险的发展。

三、我国保险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社会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仍是根本性的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小农经济社会,与西方的工业化社会相比,小农经济社会重实物而轻货币,重个人情感而轻法律契约,重近轻远,这些历史积淀无疑与保单契约性等典型特征相冲突。从中国的文化来看,中国文化推崇“富贵在天,生死由命”,信奉“养儿防老”,重视家庭共济,这些文化基因无疑与保险所具有的防范风险、转移风险、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担损失的社会机制特性相矛盾。从体制因素来看,自解放以后,中国搞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从保障的角度来说,这样一种传统的计划经济是以否定和忽视自我保障,而以政府保障为其基本特征的。保障程度虽然不高,但范围广泛,政府对国有部门的职工实行几乎“从摇篮到墓地”的全方位保障。改革开放以后,即使理论和实践都在逐渐发生变化,但传统体制对人们长期以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仍然是十分巨大的,这一影响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保险公司发展商业保险的挑战。

2、保险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近几年,保险业不断发挥这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参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功能,已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但总的来看,全行业基础较差,底子较薄,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保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保险还未渗透到经济各领域、社会各行业和人民生活各方面,覆盖面不宽,很多重点领域的投保率不高,无法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些迫切需要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保险保障的层次也较低,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的赔付率较低,以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为例,保险业分别赔付55亿元和10亿元,进展直接经济损失的3.6%和0.12%,与发达国家和地区3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明显。

3、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压力日益严峻

随着WTO承诺的兑现金融论文金融论文,近来保险监管部门大大放松保险公司的进入政策壁垒,外国保险公司的进入只是时间顺序问题。从总体上来说,国外保险公司从资金实力、产品开放技术、展业方式。业务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强于国内保险公司。已在中国开业的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士、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48家外国保险公司,以及目前在中国设有几百家代表机构,申请等待营业执照的有上百家外国保险公司,其经营历史和资产总额条件均大大超过保险公司设立的基本要求。许多公司的经营历史都在百年以上,资产总额大都在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美元以上。也就是说,在中国开放保险市场以后,中国的内资保险公司要与这些十分强大的外资保险公司进行竞争,其严峻性是显而易见的。

4、保险供给能力不足

从现在情况看,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仍表现在对现有保险市场占领上,即由保险公司通过提高保险供给能力,满足市场已出现的保险需求。例如目前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财产保险上,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和货物运输保险市场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寿险上,意外险和已出现的寿险市场占据了大半江山毕业论文格式。要改变这个现状,实现保险业可持续发展,要开发潜在市场,如责任保险市场、健康市场保险、养老保险市场等。

四、发展策略建议

为了提高我国保险业的整体效率,提升保险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建议。

1、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

近几年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监管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保险监管要根据保险机构风险程度的高低,实施分类监管,防范风险,扶优限劣,优化监管指标,对不同等级的保险机构采取差异化监管,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和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强化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执行力,防范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管和对保险资产的监管,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作为监管的根本目的。

2、规范市场运行秩序

在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保险机构相继设立,保险业务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格局,市场运行中也积累了一些问题,若要保险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要规范市场运行中出险的这些问题,确保保险机构依法合规经营,杜绝数据不真实和损害被保险人权益等违法违规问题,规范竞争手段金融论文金融论文,杜绝靠高手续费、高返还和变相降费等等恶性竞争现象。

3、提高保险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保险市场上,产品同质性严重,开发策略相似性极强,几乎都没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保险公司要形成核心优势,必须尽快形成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将经营方式从粗放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例如,人保这样的大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覆盖全国的网络优势,不断向综合性发展,以综合优势占领市场。而对中小型保险公司,则宜实行专业化的产业政策,例如市场上已经出现的长安责任保险公司。各保险公司在发展中要始终集中于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战略,不断推出各种服务方法。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可替代产品的自由进入、消费者投资意识的增强,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和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资金运用的效果才是保险企业竞争的关键,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这才是符合保险公司职能的定位,因为产品体现保险公司对客户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而资金运用则体现出公司对客户利益的保护。因此,保险公司最重要的首先是做好产品开发,也是公司资金运用的基础。其次是客户服务,维护已有的客户,并通过带动效应,扩展新客户;同时稳定的高收益的资金运用可以促进产品开发和保证客户利益。

山东省莱州市文化东路770号

金融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现代畜牧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饲料工业基础上的畜牧业。改革开放后,地处世界玉米黄金腹地的吉林省,现代畜牧业依托丰富的饲料资源有了长足发展。具有标志性示范性意义的是皓月(牛产品)、华正(猪产品)、光泽(乳制品)、德大(鸡产品)等大型肉蛋奶贸工牧一体化产业集团的发展壮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田向种田能手集中,全省现代畜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必将带动饲料基地和饲料工业的大发展。实践中,吉林省饲料基地按地区饲料资源和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实行分区建设。西部半干旱农牧区的草原地带,重点是保护植被,防止土壤“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打草原深井实施喷灌,建设人工草场(草库伦),放牧地与采草地实行分区轮牧,在牧区建立预防雪害的饲草储备。中部农业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周围,适应以鲜乳供应为特点城郊畜牧业的需要,确保青饲料的常年供应。

二、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建议

畜产品产出季节性与需求的常年性和节假日需求的集中性,为畜牧业带来市场风险。固定资金的集中投入与流动资金周转中出现的困难,也制约和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亟待政府利用财政、金融杠杆,协调相关利益主体,共同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财政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农牧业具有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等特点,属于公共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长期的投资渠道和投入机制。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畜牧业资源及利用现状制定出台不同的补偿政策,使财政投资发挥出最大效益。同时,重点在增量调整上下功夫,使投入到畜牧业的资金逐年有所增长。增加项目实施工作经费,逐步提高财政支持畜牧业支出增量占财政总支出增量的比例。二是充分发挥财政与金融政策配套形成的合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好的项目实施提供利息和部分保费补贴。三是从顶层设计开始,整合财政资金。解决多年就想解决而未解决的资金来源渠道多、交叉分散问题。同时,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政策、体制机制。建议中央管宏观调控;省为中观管理,主要是产业政策、布局、疫病、良种等;具体项目一律由市、县来管。四是建立各级财政支持畜牧业投资营运管理体系。一方面,编制切实可行的与当地畜牧业经济结构相配套的财政投入畜牧业的中长期计划;另一方面,统一管理财政投入畜牧业的资金,协调相关部门关系。要重点投向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养殖业生产体系,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要重点投向畜牧业结构调整,把产业结构和畜产品结构“调新、调优、调强”。在优化产业结构上,促进养殖业、加工业、饲料业和兽药业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统筹发展。在优化品种结构上,坚持做到“三个调整”,即向优质上调整,大力提高三元杂交猪、牛所占的比重,大力推广羊、禽应用优良品种;向食草型上调整,大力发展牛、羊、鹅,使秸秆和饲草资源得到开发利用,降低饲养成本;向特色上调整,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打造畜产品的特色品牌。在优化产品结构上,把优质、营养、安全、绿色的畜产品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扩大加工能力,延伸加工层次,按照国际质量标准的要求,加快畜产品开发。

(二)金融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