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教育论文(精选5篇)

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学素质。

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其一,强调化学“双基”教学,不只是为了升学需要,不只是为学生考进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升学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大纲”提出的“进一步学习”也不单指“升学”,还包括在实际工作需要时,以中学化学知识为基础,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如自学或业余进修等。

其二,“大纲”在提出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之后,紧接着就强调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中学是基础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基矗中学开设的课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课程,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将新编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和即将投入实验的新编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与过去的旧大纲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明显的区别是:新大纲都一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说,化学教学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这些教学目的,是主张“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迫使学生埋头于应考练习的“应试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二、设计好“教”与“学”的两种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应试教育”偏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的基本过程是: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例如:

第一步: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

第二步:观察实验(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启发学生思考,把生动的直观引向抽象思维;

第四步: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得出结论;

第五步:组织课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只有必修课的单一模式和课堂教学的封闭格局,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只设置单一的必修课程,只有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强调跟应考指挥棒对口接轨。教学视野封闭、狭隘。对全体学生不加区别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其结果是扭曲和束缚了人才发展;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课程结构。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主张人才资源的多样化、多层次。

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优化教学的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是根据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现在的社会已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21世纪,知识经济将在国际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75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对小平同志高瞻远瞩,83年为景山学校题词时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素质教育的提出,不仅是针对“应试教育”的,而且是根据时代的要求提出的。它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教育方针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优化教学的指导思想,就必须使我们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教育理论上来,统一到我国的教育方针上来,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语文不只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光是传授知识,培养读写能力,为了应试,它还担负有培养人才的任务。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既有语文知识的传授,又有生动活泼的人文教育。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把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到教学伪过程中,既教学生学会,又教学生会学,会做人。

二、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犹显重要。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课堂教学这幕戏演得如何,关键在于“导演”。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1.确定教学目标。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灵活性”较大,同一课书,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同,学生实际情况不同,教学目标往往也不同。每上一课书,都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正确可行的教学目标。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确定的目标来学习。

2.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就要求教师确定教学的具体内容,通过具体内容的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例如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审美素质教育应是教学目标之一。为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应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课文的内容。具体指导学生学习哪些章节,哪些语句,教师都要预先确定好。

3.确定重点难点,解答疑难问题。语文教师,需要对教材熟悉在心.对学生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注意理解和掌握,并给学生以准确精练的解答。

4.设计教学结构,调控教学节奏。教学目标的完成,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直至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调控好教学节奏.是优化课堂教学边要的一环。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教学过程要有学生的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伸缩性较大,教师的调控非常巫要。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教师耍把课堂教学“导演”很有起有伏,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5.确定教学方法。语文学科教法多种多样,“教无定法”,常见的有:朗读法、导远法、讲读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读写法、讲练法、比较法等等。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无论采用那种方法,都应力求做到精心设计,一法为主,多法优化配合,灵活运用。条件允许的学校,要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

三、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优化课堂教学,必须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既是认知的主体,更是发展成长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应试的工具。优化课堂教学,必须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迎接时代的挑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为重要,可行性更大。我们应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尽力做好以下几点:

1.优化教师的“讲”,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

2.优化教师的“问”,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已成为生产的主要要素,其所需要的就不能是死的知识.而应该是创新的知识。因此.教师的“间”,不应是一些繁琐浅显,学生信口就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应精心设计“间”题,要问得有价值、有广度、有深度。“问”还要求因人而异,对尖子学生,要激励他们去思考更深的一些问题。总之,教师的“问”要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3.鼓励学生质疑,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过去教学总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多,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人,就应该是学习的主动者。我们应满腔热情,欢迎学生突发奇想,随时提出问题。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君子之学必好问”。教师的“问”,不宜问尽,有的问题应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自己问。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都应提供闪光的机会。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老师也应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发问质疑。

4.优化课堂的“练”,把“练”纳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光讲不练,而要讲练结合。教师要安排好练的内容、练的时间。语文教学中的“练”,大部分应在课堂上完成。通过练来训练学生阅读、思维、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优化课堂教学的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文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就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要优化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氛围.必须发挥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师的优势,努力做到:

1.把真爱带进课堂。教师站在讲台上,应该看到面前的学生都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跨世纪的人才。我们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应把真爱带进教学课堂,把春风带进教学课堂。揽得爱的教师,才能算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语文教师应是最懂得爱的教师。我们应把爱的目光投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让自己的真爱充满整个教学的课堂。

2.把情境教育引进课堂。语文教师的感情应是最丰富的,一走进教室.就应是激情洋溢,做到全心身的投入。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得很美的情境,蕴含着丰富的美好的思想感情。我们抓住了这些情境,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体验到其中美好的思想感情,精神得到陶冶,又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3.把激励引进课堂。兴越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例如巴金的《灯》一文中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那么我们还靠什么活着呢?对这一问题,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纷纷议论,争着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用充满信任、赞美的语言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激励:“你很机灵!”,“你的意见有独到之见!”,“你的意见非常正确!”,“你说得比老师还好!”,对发言意见不够完满,不太准确的,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加以启发和点拨.尽量挖掘他们发言的闪光点:“你的表述能力很好,再慢慢想想,别着急”,“你的思路很正确,还差一小步……。”,“你前面的意见很好,还差一点点,先坐下想想,相传你能想出来……”。有时教师可搞点“挑拨”性的启发:“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完满.还有比他说得更深刻的吗?”“第一组的同学说得很好,相信第二组的同学会说得更好!”

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1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与传统课程没有良好衔接

很多高校都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架构适合本校实际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大量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但很少有高校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中,没有建立相应课程建设标准,这就使得网络课程建设呈零散状态,缺乏网络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之间也没有很好地衔接,出现两者脱节甚至不相关状态。

1.2投入不够,课程建设举步维艰

很多高校对网络课程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常常只是在申报精品课程时给予一定支持以丰富申报内容,多停留在上传课件、电子教案、一般性教学资料层面。因此,网络课程内容编制不太理想,不能很好地体现网络教学的特性和价值,网站设计创新不足,难以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没能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此外,网络课程师资培训投入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课程建设难以深入推进。

2大学生网络学习特征分析

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特征直接关系到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由于大学生个人差异性及学习需求不同,对其网络学习特征主要从学习动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方面进行分析。

2.1缺乏深层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学习效果最核心的影响要素。一些高校开设了文化素质类网络课程,但不少学生在修读时,并没有从自身发展规划角度出发,思考自己到底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哪些课程为自我成长寻找更多资源。一部分学生是从授课模式新颖角度出发选课,还有一部分仅是为了拿到学分而盲目选课,并没有真正将网络课程学习当做促进个人成长的途径。说到底,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自我认识不足现象,不能从自身寻找深层次学习动机,因此难以保持网络课程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2.2自主学习能力差

很多大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不知道如何正确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如何调整学习方式以适应网络学习需要。一旦脱离了教师的约束,就变得不会学习、不善于学习,不能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也懒于向教师询问,自主学习效果不佳。

2.3自控力不强

面对网络课程新颖的学习方式和环境,部分大学生难以抵制网络纷杂信息的诱惑,无法对课程内容保持长久的注意力,边学边玩,甚至只将网络教学视频打开以保证学时的正常计算而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不能真正保障高质量的网络学习,学习效率不高。

3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途径

针对网络课程建设现状和大学生网络学习特性,结合现阶段课程建设从传统以知识教授为重心向以课程学习为重心的转变、从传统关注结果向突出学习过程的转变以及从传统重视资源向强调教学环境的转变,架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体系,注重提升网络课程的内涵,增强吸引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引导,设计结构较为紧密的教学活动,以保证网络教学的顺利开展。

3.1明确网络课程建设目标,优化课程设计

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作为与传统课程并行的一种课程类别,首先,要将其与传统课程同等对待,提高广大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认识,明确对其要按照正规课程规范建设的思路,避免将网络课程建设简单等同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其次,确定每门网络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研究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到底“教什么”问题,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设计相应课程结构和活动。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如何教”问题,确定教学计划,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和过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3.2注重与传统课程的衔接,完善课程体系

很多高校都通过开设众多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此类课程在实际运行中常常不受重视,大学生修读积极性缺乏,学时也在不断压缩。对此,高校应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及长远发展需要,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调研,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类别划分、结构框架和课程方向等做出整体性规划设计。一方面要精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资源大力开发网络课程,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在架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时,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比如,不少高校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分模块建设,网络课程也要按相对应的模块进行整体设计,注重与传统课程的衔接补充,体现其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而对于要开发建设哪些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就要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而定,但无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某些在整体课程体系中有要求,但希望通过网络教学扩大学习主体和影响力的课程实行完全网络教学,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来获得该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针对某些因学时限制难以在课堂上完成授课任务的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通过网络学习完成该课程所要求的部分教学任务。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网络课程,都应在文化素质教育整体课程体系之下进行开发和建设,以更好地形成网络与课堂的互动。

3.3基于网络平台的特殊性,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及活动

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脱离了课堂束缚,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基于网络平台的特殊性,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及互动方式都将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延伸。

(1)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保证网络课程顺利开展。

在网络课程界面要专门开辟“学习指南”板块,告知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必备条件、操作方法、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步骤、教学活动开展方式以及要注意的事项等,并且最好在学生修读该课程前告知,让其提前做好接受网络教学的准备,以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

(2)充实、扩展学习资源,增加网络课程信息承载量。

高校学生由于高中文理分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文化素质差别较明显,学习需求不一致。因此,可以将大量学习资源上传、链接到网络课程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学生可根据自身知识储备情况选择性地学习,以体现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较好满足其不同需求。

(3)鼓励师生自由交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网络课程平台上,教师可选择主题进行专题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也可以就自身关注的某个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探讨,教师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帮助其内化知识,深刻体会课程内涵和精神,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突破传统教学知识灌输的局限性,使互动更加深入,更加有针对性。

(4)创新网络课程表现形式,提升吸引力。

网络课程不论是界面设计还是内容形式,都要灵活多样,力求新颖性和创新性,既要全面、准确表现课程的内容,又要顾及网络表现形式的特殊性,用生动、美观的界面来展示文化素质课程特色,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来表现课程的内涵和精神,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尔雅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尝试,在网络教学视频资料基础上,增加试题测验、网上相关资料阅读等环节,加入大量生动直观的PPT、图片资料,增强网络教学的可视性和趣味性。

(5)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课程在设置上要力求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视频教学、资料查询、试题测验以及师生互动讨论等环节穿插设计,比例恰当,给大学生呈现清晰的网络学习步骤。培养大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和喜好,自主选择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或做试题的习惯,通过自我检测调节学习进度和深度,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由“课程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

(6)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不断提升课程内涵。

教师可通过师生网络交流互动或组织课堂讨论等方式,解答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听取学生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加快课程建设步伐。

3.4完善网络文化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加强大学生网络学习监管力度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本身难以像某些可以量化的学习一样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各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价基本都是根据学生所修读文化素质课程的成绩来确定,考试要么开卷,要么教师划定考试范围。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不能真正评估学生文化素质课程学习效果。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更多地在于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教师只能监管课堂学习部分,对于课后学习无从监管。网络文化素质教育要大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有效监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下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局限性。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主要根据学生考勤、平时表现和最终考核成绩测评教学效果,还要考虑学生网络学习时数、网络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网络互动参与情况等。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监管也需要不断通过网络技术来改进,如当学生打开一个网络教学视频后,不能再打开其他窗口;在视频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设计若干问题,学生只有回答正确才能继续观看后面的视频,否则需要重新学习该部分知识,直到回答正确。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监控数据,实时掌握学生网络学习时间、进度、相关资料阅读情况以及问题回答正确率等,全面掌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提高网络学习实效性。

3.5加强管理,保证网络课程的良好运行

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配备基础设施和专门工作人员,统筹管理全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落实各授课教师的任务,将网络课程建设纳入日常教学工作范畴。制定详细的网络课程建设方案、计划和实施步骤,科学、合理地计算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学分和成绩,并给予相应资金支持用于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网络应用技术。改进网络课程后台管理系统,补充教学资源,确保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顺利开展。

3.6优化学生课程修读引导机制,鼓励学生修读网络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1新市民传统思想较严重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地方新市民道德观念的改变比较困难,封建意识仍然严重制约了许多新市民思想的进步,对于现代文化的接受缓慢。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的新市民出现价值多元化的趋势,新旧道德观念交织,使得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起点低,发展缓慢。

1.2新市民科学技术基础薄弱

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加强了基层图书馆、文化娱乐室、远程教育和其他公共文化及体育设施的建设,但新市民的科学和技术基础薄弱,相关文化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轻用的通病。而且,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新市民对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的有效利用不足,参与度和认可度都不高。

1.3基层组织对新市民的文化素质缺乏

认识文化和娱乐活动可以影响和提高新市民文化素质,但由于协调组织不足,许多基层组织受领导干部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意识不明确,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使精神文明建设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2图书馆是加强和拓展新市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场所

2.1图书馆对新市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1)以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对新市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夯实基础,激发求知欲。知识需求是新市民的基本心理需要,优秀的文献信息资源是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要求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必须加强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满足新市民在专业方向的学习需求,加强新书、畅销书、文学书籍购买和推广,以满足新市民休闲和学习需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指导新市民读好书,创新社区读书活动,激发读书荣誉感。广泛吸纳新市民的参与,请优秀馆员作老师,定期举办读书交流,在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对阅读活动的杰出人物进行公开报道。推出年度图书借阅排名榜,对前若干名读者授予“图书馆自主学习”荣誉称号等。图书馆通过新市民阅读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2)以认知心理为出发点对新市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加强知识引导。知识是新市民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知识教育入手,引导新市民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培养和健全认知心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新市民通过在图书馆阅读和学习,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图书馆的主页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宏扬社会文化的主旋律,让图书馆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窗口。其次,要加强图书馆教育实践的指导工作。人类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检验标准。图书馆应成为新市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各种创新活动,使新市民参与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来。通过图书馆的业务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提高他们对图书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认知心理。

(3)以情感心理为出发点对新市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心理是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条件,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是情感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新市民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主导因素。首先,图书馆的情感心理教育需要馆员“以美丽的语言、外貌、气质和个性选择”等人格魅力,来指导、关怀和鼓励新市民、教育新市民,用高尚的行为和热心的服务,给予新市民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在情感上贴近新市民,与他们产生共鸣,必能产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化效应”。其次,发挥图书馆的人文环境优雅的特点,以清洁的学习场所、浓郁的学习氛围愉悦读者身心,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新市民。培育新市民的高尚情操,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新市民对美的情感追求和享受中。

2.2数字图书馆在新市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数字图书馆为新市民远程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学习资源。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的教育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新的公共文化素质教育的需求,更多的新市民会选择更加灵活的、个性化的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文化素质教育形式。面对机遇和挑战,对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新市民地域分散、工学矛盾复杂等情况,数字图书馆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将传统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加工成现代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并通过数字图书馆网络提供给新市民,可以使不同地区的远程文化素质教育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任何时间学习,极大地推动和提高新市民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数字图书馆为新市民远程学习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数字图书馆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提供远程教育教学的同时,还搭建了数据库资源、资源导航、文献传递平台,网络平台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高度融合,从而促进新市民自主学习时查询、下载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参考咨询平台,新市民在远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及时地得到解答,了解数据库的检索技巧,帮助自主学习者更好地利用电子资源。通过资源导航平台,可以帮助远程学习者根据分类导航快速找到电子资源。

(3)数字图书馆在远程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从远程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字图书馆可以让新市民通过网络远程搜索资源实现自主学习,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应用,不仅为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支持,而且也为文化素质提高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通过网络访问数字图书馆,还逐步培养了新市民的自学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和自主学习效率。所以,数字图书馆的远程教育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角色。

2.3图书馆对新市民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

(1)应注意新市民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交换平台的标准化、规范化设计和建设,包括数据收集、描述、分类标准组织、教育信息资源平台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数据应具备可移植性、可变换性和普遍性。因此,教育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要实现联合共建和资源共享的目标,必须在资源的选择上将规范化、标准化摆在首位,选择品质高、相对稳定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挖掘和组织,而不是简单的将收集的网站进行堆积,要有重点有系统的进行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使教育资源数据库具有实用价值,成为新市民读者自主学习的常用工具。

(2)提高新市民教育文献信息资源选择的准确性,保障知识创新。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选择是资源组织的首要任务,只有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才应该被有效地组织。知识创新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选择有特定的要求,通过一定的组织和技术手段,为用户建立起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选择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还是网络文献信息资源都存在价值效用明显差异的问题,良莠不齐的文献信息资源,不仅不能给知识创新提供保障,反而还会给知识创新带来障碍。

(3)知识发现和有效协调的重要性。应特别注意隐含文献信息资源的揭示,使其成为新的文献信息资源或知识点,是知识创新的一种方式。图书馆不仅要找到和发现文献信息资源的现实和潜在作用,而且还要对新市民读者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施加影响。

3图书馆是新市民终身教育的最佳所在

3.1图书馆在新市民终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能够充分满足当前和未来的新市民终身自主学习的需求。学习的过程就是占有大量文献信息资源的过程,通过学习加以理解和整合,从而形成个人的观念。对于新市民自主学习者来说,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丰富的,应有尽有的。有古代的和近代的、现代的和当代的文献信息资源;有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和视听文献信息资源;有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和期刊文献信息资源等等。通过文献信息资源的编目、分类,便于新市民学习者检索和使用。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的范围被放大,可以是图书馆的现实馆藏,也可以是虚拟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的这种文献信息资源形式,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保障新市民终身学习的需要。

(2)图书馆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帮助新市民自主学习者掌握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的技能。2000年,国家教育部规定在小学和中学的教育中必须提供文献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目的是“通过文献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提高新市民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能力,利用各种方式有目的的针对新市民开展导读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市民终身学习的需要。

(3)图书馆安静优雅的环境,为新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终身学习的氛围和场所。阿根廷作家博尔赫说过:“我一直偷偷在脑海中想像,天堂就像一个图书馆。”作家把天堂看成图书馆,这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书馆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其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窗明几净的优雅环境,是新市民终身“泡”在图书馆中的重要理由。

3.2图书馆对新市民终身教育功能的保障

(1)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图书馆真正满足新市民终身学习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职能,第一要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的教育单位的任务、目标和分工。第二,确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图书馆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第三,建立不同教育部门(如学校、图书馆、情报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之间的教学协作体系。第四,逐步建立依托于各级图书馆的网络学校,实现文献信息资源、教师和教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终身教育功能的作用。

(2)筹集资金,改善馆舍条件。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水平,创造一个更好的终身学习环境。要大力发展基层图书馆,特别是社区图书馆。由于社区图书馆规模小、投资少,贴近新市民,使他们可以在门口轻松地借阅文献信息资源,满足新市民终身学习的需要。

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说到素质教育,有三个问题想提出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及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等问题。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没有考试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实上,随着考试方式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逐渐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学校及教师不要以为抓住了考试就抓住了一切。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还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很不好的。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它在人的行为或心理的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

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而非智力因素则认其自然发展,认为后者是学校和教师无法看到的,是社会和家长的事情。另一种态度则认为非智力因素也要像智力因素一样培养,使之与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的心理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任何一方出现“病症”,都会抑制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非智力因素应如何培养呢?它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

如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接着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要深刻、稳定、具体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为喜爱、爱好和热爱。当学习成果常与荣誉、理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时,喜爱、爱好和热爱就融有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稳定、持久而强烈的动力特征。

又如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形成也有一个知、情、意、行的谐调统一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开发和引导、稳定和巩固、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不仅如此,它还有一个特点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反复性,此外,也受到智力因素的制约。 转贴于 因此,只有让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其心理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发展。

三、化学教学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

“双基”教学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 重视实验教学

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 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

2. 重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采的。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化学小报、化学魔术表演、自制仪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实验、举办化学讲座、化学竞赛、搞社会调查、参观化工厂、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化学实验等活动。就拿这次全区义务教育化学样本班研讨会期间组织教师参观遂川火柴厂来说,与会者亲眼看到小小的一根火柴,制造出来竟要这么多的设备和工序。不仅验证了教材上写的:火柴盒侧面所涂物质是红磷、三硫化二锑等混合物,火柴头上的物质是氯酸钾、二氧化锰和硫磺等,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而且还体验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时,同样还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也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智慧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伟大创业精神。

3. 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

现在大家都知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很重要,可是如何来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指导阅读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最好的阅读材料是教材,初中化学教材图文并茂,思考性、可读性强。且正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兴趣。教师给出适当的阅读任务。教师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图像图画、数据等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