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论文(精选5篇)

西方音乐史论文范文第1篇

一、西方音乐在中国文化上的定位

全球的迅速发展,国际上已经不单单是在政治、经济上的保存着密切的联系,国与国在文化上的交融上已经由互联网传播为中间介质飞速的传播。在国际上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更加国际化,贸易也在随着文化发展而发展和完善。国际文化上的交流已经改变了各国的文化生活,各国的文化学习者也重新审视了原有的文化研究视角,作为无国际性的文化传播“音乐”成为了国际性的语言,并凭借音乐审美的独特特征使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西方音乐作为西方文化的先锋,率先传播到中国,影响着中国的文化生活。

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国人的思想逐渐被开放,国家的经济建设也逐步进入了稳定的发展趋势,在物质精神上国人也有了广泛的追求。而这时外国的音乐家开始出现在中国的乐坛上,使得中国的音乐文化精神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随着外来音乐文化的进入,使得西方音乐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上凸显了出来,西方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上的凸显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中国近十年来,西洋乐器的演奏家多次登上国际性的舞台,并且受到了国际上的欢迎与认可,也让中国更多的音乐学者想学习西洋乐器演奏;另一方面从中国数多的音乐餐厅、歌剧院等音乐表演性质的场所的来看,外国表演团体与外国音乐的演奏逐渐频繁增多,线如今更多的欧美流行巨星也受到当代中国人的狂热追捧。由此看来西方的音乐文化已经成为我国音乐文化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方音乐史在中国学术上的研究

自2023年开始,中国的《音乐研究》为西方音乐设立了笔谈专栏,主要探讨的是西方音乐史学科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节目组还特别邀约了一批在西方音乐领域的学者共同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在进入21世纪中国西方音乐史学科位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因为它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而这个挑战并非仅仅来自于音乐学科领域的思潮转变和研究视野的转化,它还来自音乐学者本身对音乐姿态的定位与深入音乐学科“肌体”的文化思考。

如果将此话题作为2023年9月在沈阳音乐学院举行的第四届西方音乐年会的中心议题,那么联想起来思考,更能体现出当下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前景、处境,西方音乐今后在中国音乐领域的重要性。

“西方音乐史研究”在中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研究,西方音乐史研究在中国音乐学术的语境中有两层含义:一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研究,二是西方音乐学术历史研究的审思。而其中主要研究对象是前者,后者是在主要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承载历史意义的深层的学术考量。

对中国的音乐学界来说,对比与其他学科,最让学者们感到纠结的一个学科就是西方音乐史的研究,这一纠结主要在于,研究西方音乐史时让中国学者感到自己处于“他者”的地位上,感受到了”学术生存“的艰难。而西方音乐史的代表“古典音乐”与“艺术音乐”已经传入中国有百年的历史,它的传入对中国的音乐史有着很深刻影响。这也就表明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的音乐创作、表演、教育、研究、音乐的接受都与西方的音乐文化息息相关。

三、以中国视野探索研究西方音乐史

以中国视野探索西方音乐史的主要目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的立足,对中国具有特色的西方音乐文化史研究的理论视域的探索,全力搭建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能有共同、平等的对话平台。中国学者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特色,就是由中国学者去发现、创造“既具有西方音乐史的特色,又具有中国文化深邃、丰富、多元的特点”。

(一)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成果

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成果,是建立早中国学者对西方音乐研究的方式基础上,并且它还是是否拥有话语权的一种表现,也就是除了西方音乐学者对西方音乐的研究范例之外,中国学者还应该努力的以自己对西方音乐史研究的方式在中国音乐史上构建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简单来说在研究西方音乐史时能够运用自己的“中国视野”去尝试。

(二)“中国视野”研究西方音乐史

中国学者运用“中国视野”去研究西方音乐史的意义就在于:追求中国音乐史与西方音乐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融合与对应。这样不仅可以找到中国音乐发展史的拓展空间,还可以改变一直以西方的方式观念来研究西方音乐史。同时也改变了大多数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音乐史时只见于普遍性的观念上,因而忽略了西方音乐的特殊性的这一现象,因此这一做法有着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学者运用“中国视野”是可以改变西方音乐史语境的,同时也是中国学者研究西方音乐史被边缘、被矮化境况的有利途径之一。不然,中国学者研究西方音乐史就可能成为西方文化的话语独白的追随者。

四、西方音乐史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研究西方音乐史的理论发展上来说,当今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音乐史涉及的问题之一,也就是在单一的西方话语体系向多元化西方话题体系的转变。构建“中国视野”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模式之一。从学术的角度上看构建“中国视野”的基础理论,黑格尔曾给沃斯的一封信中的一段成为了“中国视野”研究西方音乐史的理论依据,它不仅仅符合了宽容与多元化的时代精神,也顺应了一些西方学者的观念和意识。同时这一理论也进一步的说明了,中国学者的理论研究是跨国界的一种超出原地域的霸权话语,并具有中国本土文化意义的话语,也就是“中国话语”。

中国学者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构建中国学者自己的研究方式以及对话语权的重视。当中国学者将中国话语融入到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时,话语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范畴,反之,话语又成为了连接众多问题的核心。所以以此为基础点,再次展开对西方音乐史的新的认识。而在这样理论的构架下,不只是使“中国视野”的观念来研究西方音乐史冠有了原创的特点,还为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同时它也保留了中国学者对研究西方音乐史发挥其特有的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西方音乐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方音乐;学术研究;定位与评价

西方音乐传入我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中我国围绕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西方音乐的美学特征、形态结构以及西方音乐的学科定位与发展等展开了一系列的话题研究与探讨,而我国音乐学者也对此展开了学术性的大讨论。特别对改革开放以来的这几十年里,围绕着西方音乐的学术反思、研究方向、视野,未来西方音乐的发展前景等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思维上有了更深层的探讨。

一、西方音乐在中国文化上的定位

全球的迅速发展,国际上已经不单单是在政治、经济上的保存着密切的联系,国与国在文化上的交融上已经由互联网传播为中间介质飞速的传播。在国际上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更加国际化,贸易也在随着文化发展而发展和完善。国际文化上的交流已经改变了各国的文化生活,各国的文化学习者也重新审视了原有的文化研究视角,作为无国际性的文化传播“音乐”成为了国际性的语言,并凭借音乐审美的独特特征使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西方音乐作为西方文化的先锋,率先传播到中国,影响着中国的文化生活。

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国人的思想逐渐被开放,国家的经济建设也逐步进入了稳定的发展趋势,在物质精神上国人也有了广泛的追求。而这时外国的音乐家开始出现在中国的乐坛上,使得中国的音乐文化精神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随着外来音乐文化的进入,使得西方音乐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上凸显了出来,西方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上的凸显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中国近十年来,西洋乐器的演奏家多次登上国际性的舞台,并且受到了国际上的欢迎与认可,也让中国更多的音乐学者想学习西洋乐器演奏;另一方面从中国数多的音乐餐厅、歌剧院等音乐表演性质的场所的来看,外国表演团体与外国音乐的演奏逐渐频繁增多,线如今更多的欧美流行巨星也受到当代中国人的狂热追捧。由此看来西方的音乐文化已经成为我国音乐文化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方音乐史在中国学术上的研究

自2023年开始,中国的《音乐研究》为西方音乐设立了笔谈专栏,主要探讨的是西方音乐史学科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节目组还特别邀约了一批在西方音乐领域的学者共同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在进入21世纪中国西方音乐史学科位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因为它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而这个挑战并非仅仅来自于音乐学科领域的思潮转变和研究视野的转化,它还来自音乐学者本身对音乐姿态的定位与深入音乐学科“肌体”的文化思考。

如果将此话题作为2023年9月在沈阳音乐学院举行的第四届西方音乐年会的中心议题,那么联想起来思考,更能体现出当下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前景、处境,西方音乐今后在中国音乐领域的重要性。

“西方音乐史研究”在中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研究,西方音乐史研究在中国音乐学术的语境中有两层含义:一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研究,二是西方音乐学术历史研究的审思。而其中主要研究对象是前者,后者是在主要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承载历史意义的深层的学术考量。

对中国的音乐学界来说,对比与其他学科,最让学者们感到纠结的一个学科就是西方音乐史的研究,这一纠结主要在于,研究西方音乐史时让中国学者感到自己处于“他者”的地位上,感受到了”学术生存“的艰难。而西方音乐史的代表“古典音乐”与“艺术音乐”已经传入中国有百年的历史,它的传入对中国的音乐史有着很深刻影响。这也就表明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的音乐创作、表演、教育、研究、音乐的接受都与西方的音乐文化息息相关。

三、以中国视野探索研究西方音乐史

以中国视野探索西方音乐史的主要目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的立足,对中国具有特色的西方音乐文化史研究的理论视域的探索,全力搭建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能有共同、平等的对话平台。中国学者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特色,就是由中国学者去发现、创造“既具有西方音乐史的特色,又具有中国文化深邃、丰富、多元的特点”。

(一)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成果

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成果,是建立早中国学者对西方音乐研究的方式基础上,并且它还是是否拥有话语权的一种表现,也就是除了西方音乐学者对西方音乐的研究范例之外,中国学者还应该努力的以自己对西方音乐史研究的方式在中国音乐史上构建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简单来说在研究西方音乐史时能够运用自己的“中国视野”去尝试。

(二)“中国视野”研究西方音乐史

中国学者运用“中国视野”去研究西方音乐史的意义就在于:追求中国音乐史与西方音乐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融合与对应。这样不仅可以找到中国音乐发展史的拓展空间,还可以改变一直以西方的方式观念来研究西方音乐史。同时也改变了大多数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音乐史时只见于普遍性的观念上,因而忽略了西方音乐的特殊性的这一现象,因此这一做法有着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学者运用“中国视野”是可以改变西方音乐史语境的,同时也是中国学者研究西方音乐史被边缘、被矮化境况的有利途径之一。不然,中国学者研究西方音乐史就可能成为西方文化的话语独白的追随者。

四、西方音乐史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研究西方音乐史的理论发展上来说,当今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音乐史涉及的问题之一,也就是在单一的西方话语体系向多元化西方话题体系的转变。构建“中国视野”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模式之一。从学术的角度上看构建“中国视野”的基础理论,黑格尔曾给沃斯的一封信中的一段成为了“中国视野”研究西方音乐史的理论依据,它不仅仅符合了宽容与多元化的时代精神,也顺应了一些西方学者的观念和意识。同时这一理论也进一步的说明了,中国学者的理论研究是跨国界的一种超出原地域的霸权话语,并具有中国本土文化意义的话语,也就是“中国话语”。

中国学者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构建中国学者自己的研究方式以及对话语权的重视。当中国学者将中国话语融入到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时,话语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范畴,反之,话语又成为了连接众多问题的核心。所以以此为基础点,再次展开对西方音乐史的新的认识。而在这样理论的构架下,不只是使“中国视野”的观念来研究西方音乐史冠有了原创的特点,还为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同时它也保留了中国学者对研究西方音乐史发挥其特有的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五、结语

我们应该很清楚地意识到,由于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我国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距离西方对音乐史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作为有着不同文化的背景和不同国家的音乐研究者,他们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研究西方音乐文化的,而且还可以就角度问题来提出西方人并未发现西方音乐史不同的特质。因此,研究西方音乐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人类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些认知,同时还要虚心借鉴西方音乐发展的经验和其精华,使其融入到我国的音乐文化中去,进而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孙国忠.西方音乐史学:观念与实践[J].音乐艺术,2023,(02).

西方音乐史论文范文第3篇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更注重的是对作品的理解及音乐分析方面,学科方面也只注重学科内的单一研究,而忽略了学科与学科之间沟通和交汇,比如音乐与美术的交叉,音乐与哲学的结合等。所以,只是表面上的对于音乐的理解和研究,而不去发掘其历史、文化背景所表达的意义,缺乏对音乐文化的深度思考与透彻了解,那么再多的研究也只是井底观天,研究结果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西方音乐史是一门阐述西方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的学科。遥望西方音乐历史的长河,无论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还是弥漫着宗教情怀的中世纪音乐;无论是宣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还是注重理性逻辑思维的巴洛克时期音乐;无论是中规中矩的古典主义时期和彰显个性的浪漫主义时期,还是到后来别具一格的20世纪音乐,无处不渗透着西方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韵味。以宗教音乐为例,在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中,宗教音乐占有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宗教音乐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各个时期都会看到宗教音乐的踪影,许多伟大的音乐家都进行过宗教音乐的创作。比如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D大调庄严弥撒曲》、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李斯特的《加冕弥撒曲》、柏辽兹的《安魂曲》、威尔第的《安魂曲》等,都是在表达音乐情感的同时体现出极高艺术价值和哲学思想的宗教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既是真实的心灵呼唤,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作曲家们试图营造一个舒适常态的氛围,创造一个澄明的时刻,让听者的心灵得到满足,让学者看到真正的内涵所在。

再如音乐与美学、与建筑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晚期的巴洛克时期,富丽堂皇的繁琐装饰表现的淋漓尽致,既显示了君主的贵族气势,又突出了建筑的庄严宏伟。这一艺术特征也在音乐中被广泛运用。在巴赫的音乐作品中,大量的装饰音以及将旋律由简到繁的转变使音乐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这也恰好体现了这一风格是在一定的历史沉淀上形成的。另外,许多作品在音乐美学方面广泛运用,音乐形象通过旋律与画面的结合体现出来。比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是作曲家对亡友画家哈特曼个人画展的描述,作品中用听觉触摸触觉的效果,也是音乐学与美学的完美体现。

由此可见,要想对西方音乐进行深入研究,仅仅局限在单一学科内是不够的,应该借助其他领域的学科来进行研究,这样才能达到充实和丰富西方音乐史的效果,才能更透彻的理解音乐与历史、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于润洋先生曾说:“考虑到我国音乐学学科的长远建设,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关注,即扩大学科的学术视野,加强理论与历史的相互融合和渗透,重视对音乐本体的研究。”要想将以上三点付诸实践,我认为还应从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和授课内容上入手。当今在诸多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西方音乐史这门学科教学范围还仅仅局限在巴洛克到浪漫主义时期,而对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中世纪时期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以及后来的20世纪音乐的学科指导只是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其后果导致学生对这几个时期的来龙去脉也相知甚少。可见,如果连最基本的整体西方音乐史教学框架都没有建立完善,教学模式没有进一步进行科学、严谨的改善,何以谈得西方音乐背后的大国文化。另外,纯粹叙述西方音乐历史事件而没有将与西方音乐相关的哲学、文化、历史、美学等恰当的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也成为了阻碍对西方音乐史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一大弊端。

西方音乐史论文范文第4篇

邢维凯著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情感论音乐美学是指西方音乐哲学、美学领域中一种将人的情感视为音乐本质所在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在整个西方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十分重要。①在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关音乐与情感关系问题的讨论从未间断过。情感论音乐美学在西方音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其对音乐实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西方音乐文化中的情感论音乐美学……邢维凯先生的《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以下简称《历程》)一书为我们找到了答案。通读《历程》全书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开情感论音乐美学专著之先河,填补国内外专著研究之空白

《历程》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论述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学术专著,内容丰富,论述严谨。众所周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一观念在西方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有关音乐与情感关系问题的讨论从未间断过。若干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始终进行不懈的开拓与探索。意大利音乐史学家恩里科?傅比尼在其《音乐美学史》中,将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为一个与巴洛克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历史范畴来看待,英国学者马尔柯姆?巴姆的《音乐与情感》一书对音乐情感问题进行了归纳与评述等,但作为一项完整的、独立的音乐美学史论研究,史无前人。在我国,音乐美学尚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更需要加强对该学科的研究,《历程》的问世乃应时应势之举也。

二、系统性与通俗性相结合

《历程》以西方音乐文化发展中的几个主要历史阶段为顺序加以论述,即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时期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的萌芽;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音乐思想与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冲突;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第四章:巴洛克音乐中情感论美学;第五章:18世纪启蒙运动麾下的情感论音乐美学;第六章:19世纪浪漫主义的情感论音乐美学;第七章:情感论音乐美学观念在20世纪的延续和演变;第八章:当代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对情感论音乐美学观念的修正与发展;在结语中对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历史发展进行了总体反思并对中西音乐美学观念之异同及其历史成因进行了论证,这些是对现代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发展脉络的一个合乎实际的科学论证和概括,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而以西方音乐断代史的顺序作为划分情感论音乐美学发展历程的顺序,使更多的音乐学习者在原已熟知西方音乐史、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通读全书,就变得易读、易懂。目前,国内有的音乐美学文章,把本来并不复杂的问题用一些生造的概念讲得玄之又玄,令人费解,而《历程》论述中并无此类,正如于润洋先生在《历程》的序言中所述:“作者的文风也是值得赞许的,在全书的论述过程中没有着意制造新词汇、新词语,没有生硬地套用时髦的新理论新概念,没有令人费解的话语叙述方式,行文平实、朴素,清晰、明快,这样的文风在今日是值得提倡的。”②这正说明了《历程》通俗性之所在。

三、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结合

在《历程》的论述中,作者始终把历史的视角放在第一位,以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为序,把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放到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中去,进而揭示出这种美学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并将历史叙述与美学思辨相结合,这正是《历程》的一大特色。维也纳古典乐派创作主要贡献在于对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等主要音乐体裁结构原则的确立上,以及强化和完善了建立在大小调体系上的功能和声系统,即他们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对音乐形式要素的发展与完善方面。因此,一些持自律论音乐美学观点的学者们将其奉为至尊,他们的作品也被视为自律论音乐美学的理想范本而同“绝对音乐”这一概念联系在一起。更有一些学者把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同18、19世纪的情感论音乐美学完全对立起来,人为地将二者树立为两种截然相反的音乐美学观念的样板。针对这种观点,作者首先考察了古典大师们的生活环境,即以维也纳为核心;其次考察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即当时在文学艺术领域掀起的一场反封建专制、批判宗教蒙昧主义的“狂飙突进运动”,进而指出“运动”所宣扬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对包括音乐家在内的德国知识分子影响深刻,并通过对贝多芬青年时期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程这一历史事实来例证贝多芬是受“运动”思想影响者之一,再通过对其《第五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和《第九交响曲》等作品的分析来论证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形式上所做出的贡献,归根到底是出于情感解放的需要,是为了使主体的情感表现在音乐艺术中获得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最后,指出:“从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到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到,启蒙思想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在18世纪欧洲专业音乐的创作活动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传统的情感论音乐美学在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在人性的一般观念中融入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自觉意识和民主思想。而这恰恰是使得这种美学观念在音乐实践中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关键之所在。”③这些论断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把历史性、逻辑性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论点明确、论证充分、论据有力。

此外,作者在第七章、第八章中,以现象学、美学、释义学、当代心理学、社会学这些20世纪兴起的新型学科为视角对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了再次的审视,并对马克思音乐美学在音乐情感意义问题上的基本论点进行阐释,这些都是《历程》的闪光点,也充分体现出作者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辨力。《历程》值所读、值所学,笔者这篇小文正是读后有感而成,作为一个音乐美学爱好者在认识中难免不足,只是希望与更多的读者互励互勉。

参考文献

[1]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明言.《音乐批评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①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p1

②同上,p2

西方音乐史论文范文第5篇

他曾担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歌集成?天津卷》执行主编;《中国民歌集成》总编辑部特约编审,参与浙、苏、沪、闽、赣等省市分卷的编审工作;并曾任天津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多年来,先后应邀在河北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西南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兄弟院校做学术讲座;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1985年曾受文化部派遣,率中国音乐学家代表小组赴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考察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

在科研领域,他已发表数十篇论文。较重要者包括:《谈民歌的创作方式》(《音乐研究》1984年第4期),《和声根音进行问题刍议》(《音乐学习和研究》1985年创刊号),《关于唱名问题的几点看法》(《人民音乐》1991年第4期,后转载于台湾《中华乐志》),《苦音音阶的由来及其特征》(《音乐研究》1993年第2期),《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阿拉伯调式》(《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1期),《唐燕乐二十八调新解》(《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1期),《关于日本都节、琉球调式的成因及形成时间等问题的探讨》(《音乐研究》1998年第2期),《重新解读三种传统七声音阶的问世、彼此关系、性格特征及记谱诸问题》(《天籁》2003年第1期),《“同均三宫”是一种假象和错觉》(《音乐研究》2003年第3期),《一本舛误甚多的谱例集》(《音乐研究》2005年第3期,此文于2008年获得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一等奖),《正音音阶的由来及其无穷的贻患》(《天籁》2007年第3期),《与崔宪先生再商榷》(《中国音乐学》2023年第4期)等。2008年曾遴选有关传统乐学方面的论文以《中国传统乐学探微》(人民音乐出版社)名结集出版。还曾编选《成人钢琴直通车》(2004)、《儿童钢琴ABC》(2006)、《中外钢琴名曲101首》(2009),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另外,曾陆续发表数十首歌曲,其中部分作品曾在全国或省市范围内获奖。

罗艺峰 音乐美学家,音乐教育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1848年8月生于江西。1987年调入西安音乐学院工作,1992年被评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3年获国务院专家津贴及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同年担任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晋升教授,2004年获陕西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23年被评陕西省第七届教学名师。社会兼职包括: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及学术顾问、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学术讲坛”特聘讲座教授、新加坡华乐团海外艺术咨询委员、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特约研究员及学术顾问、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主编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