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工作思路(精选5篇)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支行信贷工作心得体会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前行,身为中国农业银行发展银行的县支行信贷管理人员,承载着运转建设社会主义资金枢纽的重任,在感到光荣为之自豪的同时,更深感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工作中我像每一位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一样,不辞劳苦,成年累月奋斗在信贷流程线上,重复着对别人来说单调,对社会建设却无比重要的使命。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付出与收获同行,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在不断学习、工作中,我越来越认识到信贷管理文化的重要性。在市场竞争中,银行要占领市场取得佳客,就要不断改善经营活动,开展创新信贷业务,建立起一种不断开拓、敬业爱岗的信贷精神,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银行信贷管理中,为极有成效地防范信贷风险,银行就要通过有形的制度来规范职员的活动和行为。这时也更需要一种无形的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对信贷管理人员进行软性约束,使信贷管理人员在观念上确立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从而自觉地防范信贷风险。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信贷产品日益丰富,信用主体、信用方式、信用投向等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信贷风险更难把握。与此同时,也因外部监管的进一步规范、严格,如何在依法、规定经营的基础上,信贷管理既能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更上一层楼,保持灵活的适应性,同时又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保障业务稳健发展,对农发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就需要信贷文化发挥它的作用,信贷管理文化建设对防范信贷风险,促进银行各项业务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逐渐工作过程中,我深有体会,深刻地认识到,信贷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构成,信贷文化有着很强的专业性。身为一个合格的信贷人员,不仅要真正掌握并熟练地运用银行内部的各种规定和程序;而且还要求我们每一位信贷人员应具备银行知识以外广泛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和效益。身为农发行信贷管理人员,还有较大的责任性。目前信贷业务是银行业务经营的主体,信贷资产质量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责任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信贷管理文化的这种责任重大性特征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这让我们感到身上重担不容我们丝毫放松,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在平凡而又艰巨的工作中做出伟绩来。

先进的信贷文化既能够为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思想和信念支持,又能弥补制度的不足,为银行信贷业务的有效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近几年来,通过全行上下信贷管理人员下的不懈努力,农业发展银行新型信贷文化的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以管理制度化、经营规范化、审贷专业化为特征,以团结、协作、务实、敬业为核心,鼓励创新、强调效率、崇尚科学管理、重视人才培养的新型信贷文化雏形。为适应新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管理工作要走出更大的辉煌,就应遵循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加快农行信贷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信贷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全面推行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着力建设有农业发展银行特色的新型信贷文化,要我们每一位信贷管理者,做先进信贷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培育者,充分发挥文化在制度约束中的重要作用,让信贷文化成为信贷风险的又一道防线,切实提高农发展主体业务风险控制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信贷经营管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让信贷事业因我而辉煌。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以经营品质的全面提升增强农行在县域市场的示范引领作用——对提升县域农行市场竞争力的调查与思考

通胀紧缩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路径探析

完善现行信贷业务流程的思考

对基层网点储蓄存款、基金、保险和自主理财产品销售与协调发展的调查报告

对对公业务营销组织体系建设及营销能力提升的调查与思考

浅析产业链融资及其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问题

激活优质客户资源战略路径的思考

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农行提升经营品质的理性选择

对黄冈农行县域法人贷款客户流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提升县域农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引领力的调查与思考——以农行罗田县支行为例

小业务撑起了大经营——农行浠水支行业务经营情况调查与思考

以供应链金融模式服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对农行黄冈分行“三农”信贷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农户小额贷款操作流程与运营模式的实践分析与思考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非现场审计探讨

做好信贷审查“五部曲”提升信贷资产发展品质

电子银行业务法律风险及防范策略思考

农村金融服务:ATM能否补位——以农行黄冈分行为例

基层农行电子银行渠道建设思考

农行团风支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基本做法

建始县中医院

坚持求真务实

推进武陵地区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的研究报告

把握战略机遇做好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金融服务

关于做好金融服务积极支持黔江经济发展的思考

新经济态势下的县域经济与农业银行经营策略——以湖南省怀化市轄县域为例

提升恩施农行价值创造力的思考

对湘西州商业银行困境与出路的解析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警示及应对措施

发展低碳金融业务推动增长方式转型——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农行业务经营转型的思考

低碳经济时代金融支持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

湄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金融服务工作试点启示

县域农行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对农行张家界分行县域业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发展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思考

浅析县域农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

试论农行业务发展中的理性营销问题

增“动力”添“活力”挖“潜力”农行遵义分行保险业务发展迅速

做强保险业务提升价值创造力

对后危机时代农行信贷经营思考

好的班子要有“五气”

把握本质内涵着力客户建设

深化服务“三农”“3510”发展规划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农行资产“空心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当前中间业务发展态势与建议——农行湖北分行营业部中间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现行考评体系传导执行特点、问题及对策——农行湖北分行绩效考评调研报告

零售业务实现跨越式大发展思考

如何运用金融工具规避贸易性汇率风险

在完善与创新中发展——对农行武穴、罗田支行惠农卡及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调查

县域农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思考——农行英山支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调查

在服务“三农”中创造价值

对小额贷款发展与风险管理的思考

贫困山区农行资产营销调查与思考——以农业银行浠水县支行为例

如何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给新入行大学生的一席话

与农有缘

当前资产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股权质押贷款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如何当好支行行长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贷政策;影响;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0-0071-03

在2008年12月2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制定了2009年GDP增长8%的目标。由此,全国上下“保八”战役开始打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冲击中国金融稳定、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下,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保八”目标,可谓十分不容易。由于原来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条件已不复存在,政府从“保增长、扩内需”出发,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适时出台了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财政政策方面,包括4万亿投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灾后重建等领域的政府投资等;就货币政策方面,政府出台了降低存款准备金、存贷款利率等措施,以期通过创造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为私人部门、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此来刺激经济的增长。

从实施结果来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银行信贷在上半年屡创新高,舆论形容为“天量”信贷。与之相伴随的,是各项经济指标开始好转,以及股市、楼市的火热。在经济处于复苏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当前的信贷政策及今后的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天量”信贷带来的影响

据央行的数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银行业信贷发放总额即达到7.4万亿,如果再加上7月的3559亿元和8月的3000亿左右的投放额度,今年前8个月的信贷投放达到8万亿。与此相伴随的是,我国各项经济主要指标自6月起,均已出现明显企稳回升势头。可以肯定,由于银行信贷为实体经济注入大量资金,使市场中资金流动性大大增强,为我国经济避免遭受更大冲击立下汗马功劳。

我们在关注“天量”信贷规模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信贷的结构、质量。就信贷结构而言,信贷资金至少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到了以下3个领域:其中为配合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绝大部分资金通过银行贷款进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体经济领域中;一小部分资金通过票据贴现方式被企业借出后,又再度被企业存入银行;此外,不排除还有一部分资金进入到了资本市场。就信贷质量而言,大量信贷涌入某些行业是否导致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且,绝大多数信贷投放项目属于银政联姻,其中一些项目缺乏充分的风险评估。在地市财政负债比率上升的同时,如果项目本身缺乏商业的可持续性,加之再把官员任期因素考虑进来,未来银行出现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不可忽视。

所以,在看到银行信贷对经济复苏支撑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些经济中的隐忧。

(一)部分信贷资金可能流入股市、楼市,被用于投机,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从而形成了新的泡沫风险

这里关注的问题是巨额信贷资金是否进入了实体经济,是否能对“保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今年以来,先是银行天量信贷,接着是股市、楼市连创新高。到底有多少信贷资金流入了股市、楼市,虽然目前没有十分具体的数据,但市场对流动性充裕助推资产价格新的上涨这一观点并没有分歧。如果信贷资金只是在“体内循环”,信贷政策的效果就完全得不到发挥,只会积累新的更大的资产价格泡沫,影响股市、楼市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市场对担心巨额贷款质量有效性的一些担扰。

(二)经济面临“通胀”压力的预期加大

历史经验表明,过多的货币供应和通胀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通胀有一个滞后期。虽然目前国家统计局监测的CPI还处于负值状态,但下降幅度已收窄。未来一旦CPI转正,经济面临的“通胀”预期将会有所抬头,这对受金融危机冲击还在复苏中的中国经济又是一重考验。

(三)银行业经营风险增大

这里关注的问题是贷款的高增长是否会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天量”信贷带给银行的后遗症是“银行缺钱”。在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等硬监管指标的约束条件下,信贷资产的增长使银行面临潜在的信用风险增大,资本充足率会降低,拨备覆盖率会提高,从而给银行业带来极大的经营压力。如果未来经济复苏仍然缺乏内在动力,银行在该期间形成的信贷资产将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而这对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将构成极大的威胁。

(四)经济复苏基础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从更深层次角度考虑,在目前外需持续萎缩、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国内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问题日趋明显,单靠信贷推动投资,进而拉动经济的模式是否能长期持续下去?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来支持经济的复苏,在一定时期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也就是说,信贷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是属于一定时期与一定范围的。目前,未来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稳固。一旦信贷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开始减弱,在未来出口仍未好转、内需还未很好启动的情况下,经济复苏将会失去重要的支撑力。而这样的局面又会反过来遭遇实体经济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影响。这是对信贷支持经济发展不可过于依赖的分析。

二、今后信贷政策操作的思路探讨

总体上看,货币信贷的强劲扩张是上半年“保八”成功的关键所在。不过,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企稳,一些问题可能也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步体现出来,需要及时的调整。如此巨额的信贷肯定不能持续,未来信贷政策必然会进行调整。在经济复苏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对于未来信贷政策的操作思路,笔者认为应把握好如下几点:

1、处理好巨额信贷不可持续与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的予盾,把握好定量宽松的信贷政策的调整时机。在当前还需要金融对经济“输血”的情况下,不可贸然转变定量宽松信贷政策。首先是关于宽松信贷政策的退出时机和力度的把握。理论上,退出应以危机的影响基本消除、经济恢复增长为前提。但在实践中,需要对退出时机和力度做出准确的判断。否则,政策退出过快,可能给复苏带来压力;退出过慢,则可能引发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和恶性通胀。其次是关于信贷等货币政策与财政等其它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要保证在经济复苏时既可以较快地回收大量流动性,又不会使信贷市场发生较大波动,这非单一信贷等货币政策可以实现的目标。最后是关于宽松信贷政策退出工具的选择。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前景下,不能通过直接行政命令方法控制信贷政策,也不能给社会以强烈的信号传达定量宽松信贷政策的结束,更多地采取市场化方法来进行宽松信贷政策的调整。比如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等硬指标等提高来内在地约束其信贷投放规模。

2、信贷总量的适当控制。在总量上,应适度控制信贷增长速度,并对信贷资金流量进行一定的监控,避免资金直接或间接地进入资本市场。从国际顶级商业银行在过去一年多的经历,我们已经看到了金融市场波动对商业银行可能产生的危害。适度规避资产泡沫是维护银行体系稳健的首要问题。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将会给银行带来极大的信用风险,也并不是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治本良药。在信贷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应依据经济复苏的情况,通过市场化等手段来对信贷总量进行动态微调,既给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力,又不致由于信贷过度带来负面影响。

3、信贷结构的优化。在经济还处于复苏的过程中,今后一段时间信贷政策的主要思路我们认为应是“总量微控、结构优化”,而且重点在于信贷结构的优化。我们在关注巨额信贷规模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信贷结构、质量。信贷结构、质量的优化能够对我国内需的启动、中小企业的融资产生实质的效果,从而加快经济的全面复苏。实现信贷结构的调整,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是客户结构的调整。这里指两个方面:企业贷款与居民贷款结构与国有企业与中小企业贷款结构的优化。私人部门消费信贷的发展有利于内需的扩大,这意味着信贷政策应该在消费信贷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企业贷款在信贷总量中占据了绝对的比重,居民部门贷款占比较低。虽然近年来,居民部门贷款增长较快,但大多集中在住房按揭贷款方面,消费信贷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对内需拉动的支持相当有限。应通过信贷政策的引导特别是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来鼓励居民等私人部门的消费,以促进我国当前内需不足、过于依赖进口的失衡的经济结构的改善。此外,企业贷款内部结构也应进行调整。在目前阶段,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已引起更大关注,因为中小企业在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加税收、推进技术创新、提升外贸出口地位等方面日益彰显重要作用。因此,信贷投放要改变过去偏好国有大型企业的思维,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

其次,是信贷的产业分布的调整。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信贷政策对经济的支持仍然要遵循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模式转变的方针。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前景将日趋暗淡,而清洁技术和新能源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对银行来说,适时调整信贷的产业投向,不仅会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有效地趋避传统产业衰落可能导致的风险。同时,应防止信贷投向过量涌入某些行业带来的重复建设问题,注重形成合理的信贷投向产业结构,以既有利于经济复苏,又能给银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4、加强信贷监管,保证信贷质量。银行信贷对经济复苏支撑作用的实施效果不仅取决于银行与市场的关系,还在于政府的监管。在目前宽松货币信贷为“保八”目标实现立下汗马功劳的情况下,监管层也应看到巨额信贷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防止信贷资金在实体经济外循环,从源头上保证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发挥作用。应根据当前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适时通过制定信贷政策来引导信贷资金的分配,以提高信贷投向的质量。总体思路应遵循“总量的市场化微调、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应密切监测当前信贷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复苏产生的影响效果,研究信贷投向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重点关注信贷的质量、结构,以期使银行信贷更好地为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三、结束语

经济体的复苏固然需要资金量的配合,需要宽松流动性的支持,但是,单纯依靠宽松的流动性无法堆积起经济复苏。我们在关注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的同时,千万要注意,不要让它虚高了股市、楼市;不要让它给银行增加过多的坏账;不要让它带来的通胀威胁转化成现实的通胀。同时,在经济复苏还不稳固的背景下,今后的信贷政策操作上应遵循“总量微调,结构优化”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姜瑞红、冷淑莲.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思考[J].价格月刊,2009,(01).

[2] 曾刚.货币信贷与“保八”目标的实现[J].中国金融家,2009,(08).

[3] 潘成夫.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和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08).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担保文化;偿债来源错置;负面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3)06-006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3.06.15

我国银行业的信贷业务经历了多年“政府干预”的局面之后,关系放贷、盲目放贷的行为目前已基本杜绝,但信贷业务问责制致使商业银行在经营贷款业务时变得过分小心,在发放贷款时必须寻找确定的还款来源,导致银行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贷款决策过分依赖担保物,贷款偿债来源严重错位。

一般而言,贷款的第一偿债来源是借款人未来的现金流,而担保物只作为第一偿债来源的补充,仅在借款人未来现金流出现问题时才启动其还款功能,因此称为第二偿债来源。但在目前商业银行的实际工作中,担保物的质量已替代了借款人未来的还款能力成为银行发放贷款的第一决策要件,只要借款人能提供合格的担保品,银行甚至可以无视第一还款来源。银行这种过分依靠担保物进行决策、偿债来源错位的信贷思维,已经导致其在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不断累积风险,并使商业银行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系列消极的放贷习惯。因此,片面强调本金偿还的“担保文化”是“不健康”的,因为这种文化已开始弱化银行对市场应有的判断力,并在担保物价格不断升值的过程中逐步积累风险,这一切都将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商业银行信贷“不作为”的负效应

1.偿债来源的倒置影响社会资源高效配置

众所周知,一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使经济增长的成本最小化。而我国作为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国家,银行在配置资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到信贷行为上则是指银行把存在于低效率领域的资金集中起来,通过实施对借款人尽职调查与筛选的义务,使闲置资金流向资金高效运作的领域。[1]

但若银行过份强调担保物,甚至以担保物的评估替代对借款人发展前景的评估,单纯以借款人是否提供担保物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那么,银行的经营行为便相悖于“优化资源配置”的经营初衷。对担保物的评估并不等同于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估,合格的担保物和“资金的高效使用者”之间并不能划上等号,一家高效成长的企业,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未来的现金流的增长,而不仅仅体现是否有足值的厂房、固定资产或者存单、有价证券等。按资金增值规律来讲,资金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在高效生产领域实现增值之后才能还本付息,而银行根据担保物作出的资源流向决策并不能保证社会资金最终流向高效领域。即银行如把关不严,使信贷资金流向了低效领域,即使银行可以通过追索担保物补偿自身资金损失,其也会造成社会资源低效配置。

2.抵押品价格与信贷贷金正向反馈机制使银行系统积聚大量风险

抵押物是商业银行为确保本息偿还而要求借物人提供的担保物,一直被银行界认为是“安全”贷款。担保文化的传统思维认为,抵押物在变卖后一般都能保证还本付息,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住房按揭贷款。这种一度被商业银行视为“黄金资产”的贷款业务从2004年开始得到了飞速发展,而其中的信贷“不作为”的现象十分普遍,以抵押物评估代替借款人评估的做法在行业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由于对抵押物过分倚重,银行对借款人未来还款能力的评价流程仅停留在形式上,借、贷双方没进行面谈便发放贷款的现象并不鲜见。但这种被银行视为贷款本息最可靠的保障物并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覆盖本息损失的风险,当房价波幅过大时,按揭贷款的危机便会显现出来。

一般来讲,我国商业银行的抵押率在60%-80%,中枢值为70%,在抵押物市场价格波动过大时,抵押物价格在高价位时所进行抵押物估值并不能完全覆盖本息损失的风险,只要抵押物在价值贬价至抵押成数,银行的贷款本金将被侵蚀。[2]如假设房价为100万,抵押成数为70%,即银行贷款本金为70万,当房价格下跌30%,当前房价仅为70万,万一购房者断供,银行必须出售房屋,即使能顺利变现抵押房屋,还要承担评估、拍卖等一系列费用(约要贷款总额的10%)。如此一来,银行不仅损失利息,而连本金也无法安全回收。可见,当发生借款人大面积违约,抵押物的大幅度贬值极易导致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3.“担保文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丧失继续“作为”的能力

就微观层面而言,单纯以担保物来保证贷款的还款来源,此种行为站在安全性角度似乎也无可厚非。本息安全是信贷业务的第一要旨,从短期来看,100%的足值担保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本息偿还的可能性,因此,在信用环境较差的我国市场中,以担保物作为贷款依据可能是一种最简单、成本最低的风险规避方法。

但是,银行竞争力的维持与提高是由长期的工作经验积淀而成的。在规范的信贷过程中,银行必须有所“作为”,即通过对借款人的经营、管理、财务、行业和环境等状况的分析与调查,有效预期和控制贷款风险,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和管理能力,这才是商业银行积累经验和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目前商业银行过分强调担保物,致使银行的信贷业务被简化为“放贷”与“收贷”两个行为,而省略掉贯穿于贷款周期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调查监督环节。可以说,这种简化甚至放弃必要的风险识别和信用评估等重要环节的“担保文化”,是以牲牺银行的长远利益和削弱银行的竞争力为代价的,将会使我国银行丧失今后继续“作为”的能力。

二、我国信贷环境与“担保文化”

特定的环境造就特定的行为习惯,我国商业银行的“担保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归咎于金融政策、信贷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的信用缺失等经营环境因素。

1.金融政策导向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和各商业银行为了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消化不良贷款和提高资本充足率,都把防范风险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在此背景下,金融法规政策以及各家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实施细则倾向于过分强调抵押担保,而对于信用放款则持限制性态度。如《商业银行法》第三十六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商业银行应当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质)押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与此同时,在某商业银行的年度计划中也强调“贷款方式要求以资产抵押为主,对纯保证贷款或抵押贷款占比未达到70%的,对其保证贷款按基准利率上浮100%执行;抵押贷款比重不达到70%的,按月压缩保证贷款”。

在金融法规政策强大的导向作用下,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实施细则中也明显地贯彻了这一思路,普遍采取贷款责任制,而且对担保信贷业务的鼓励政策也越来越明显,甚至对抵押贷款比例不达标的行为实施相应的惩罚措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基层信贷人员必然会选择贷款决策风险最小化的风险规避方式,近年来尽量不发放信用贷款,从而导致过分依赖担保而忽视第一还款来源的行为已成为普遍现象。

2.亚洲传统信贷文化的影响

纵观历史,注重担保品尤其是不动产的抵押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银行界的传统。[3]而我国银行业在饱尝专业银行时期依靠行政命令放款的苦果,并且还在为消化遗留下来的不良资产而努力的同时,也发现了担保贷款模式带来的好处。因此,“有担保就是好贷款”的想法已成为国内银行业的共识,而当这种思路与做法逐渐成为信贷从业人员所共同遵守与奉行的规则与制度时,其便演变成了一种信贷文化。与行政放贷时期相比,担保放贷也是信贷文化的一大进步,但这种信贷文化不是积极主动的,国内已有学者引用日、韩的教训指出了担保贷款文化的种种弊端,而笔者认为最深远的影响是其对人的行为与习惯的影响。在“担保”信贷文化的影响下,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贷款决策依据的错位,把担保视为发放贷款的充分条件,并且把注意力过分投放在担保物的评估与管理上,当这种偏颇的做法上升为一种牢固的认同和自觉的习惯且成为行业的规则时,便会演变为全行业都认同的信贷行为。

3.社会信用缺失,借款人信息源真实性不高

社会信用化程度低下、借款人信息源真实性不高也是我国银行信贷“担保文化”产生主因之一。总的来说,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化程度都不高,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银行通过一般渠道很难获得真实准确的经营管理信息,与评估现实的担保物相比,对借款人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现金流状况作出科学评价的成本要高得多,银行很难通过实施尽职调查将高效借款人甄别出来。因此,在信用缺失的条件下,借款人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低,银行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应有的技能评估借款人信息,导致银行不得不放弃这一评价途径,选择成本较低、保障度较高的担保方式。

三、商业银行信贷“担保文化”化解之重――信贷环境的优化

1.政策环境优化

要彻底改善商业银行信贷过分依重“担保物”的问题是一个从上而下的过程。如前文所述,金融法规对微观主体的经营行为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对相应法规进行修改,货币当局在实施监管时,应把原有的硬性指标约束改为指导性条例。如欧美国家的监管多侧重于指导性,硬性的指标规定较少。因为不同的银行有各自的发展模式、风险偏好和盈利目标,因此各家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家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偏好也存在区别。因此,货币当局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监管不宜过细过死,尽量是指导性监管为主。同时,各家银行的经营思路也必须有所调整,通过修改实施细则和调整业绩考核重点来对信贷业务中过于偏重担保的行为加以修正与引导。

2.信贷文化优化

目前,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现金流信贷正受到学术界与业界的青睐与推崇。现金流信贷即是前文所指的以借款人未来的现金流作为第一还款来源,通过评价借款人未来盈利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发展前景来指导信贷决策行为的信贷文化。其实,这并不是新的信贷风险管理思维,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这绝对是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因为目前绝大多数信贷员在考虑发放贷款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担保物,这已成为一种习惯和行业规则。因此,只有当“以现金流作为贷款依据”成为一种习惯和规范时,才能称之为现金流信贷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使银行信贷行为由“懒”变“勤”。

笔者认为,要实现担保信贷向现金流信贷的转变:首先,规章制度的建设必须先行,因为形成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就相当于修正一种长期存在习惯,必须通过制度对每一位信贷工作者的行为进行规范;其次,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提高信贷员工个人素质和风险鉴别能力;此外,也离不开社会信用环境、监管环境以及银客关系等环境的优化配合。

3.信用环境优化

关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重视,这是社会性问题,且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总体而言,笔者认为必须把握三大主方向: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完善行政信用立法;二是社会信用数据库的开发与推广;三是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与规范。

4.微观信贷环境优化

除了上述外部环境的优化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必须强化内部微观信贷经营环境。在微观环境的优化工作上,除了摈弃“担保=安全”的错位信贷理念外,还必须将以“未来现金流”作为贷款评估重点的信贷管理措施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上。具体工作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修正企业评价体系,在偿债能力评价指标中加大考核未来现金流指标的分值比重,适当减少考核担保物指标的分值比重;[3]二是调整贷后管理重心,把贷款监管重心从对担保物的监管调整至对借款人在贷款期限内现金流变化情况上,并建立业务层面的日常管理操作机构,通常以基层支行为日常管理的主体,确保在日常操作中能够及时掌握信息,并通过信息平台进行综合监测、反馈和调控;三是建立借款人现金流波动监测反馈系统,对借款人现金流变动情况进行预测、监控和预警。

参考文献:

[1]张铃.试论行政不作为及其法律规制[J].云南人大,2007(2).

银行信贷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设银行是金融企业,也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既要受到广大股东的监督,又要受到银行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监管,更要执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所以,建设银行必须加快改革,调整结构,理顺关系,不断改进工作风,强化内部管理,倾听基层员工的呼声和建议,解决工作和业务发展中的一切弊端,提升基层建行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实现社会效益和银行企业效益的双丰收。笔者分析了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在信贷风险控制理念、控制力度、对企业风险控制及银行内部风险考核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从重塑信贷管理文化、建立全程防范风险监控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加强信贷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建议,来控制当前银行和企业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1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正确的风险控制理念。

近几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意识明显增强,大多数经营者在信贷经营过程中已比较重视信贷风险控制,但由于受决策环境、相关信息、经营水平、指标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经营机构不能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以致可能形成两个不利的经营局面:一是片面追求零风险,导致信贷业务日趋萎缩,市场占有率持续缩小,最终失去效益之源的不利局面;二是对投资项目和市场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了解和长远预测,导致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其关键主要在于经营者没有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缺乏科学平衡的风险控制理念。

1.2 信贷管理全程控制风险的力度不够。

防范风险最重要的是做好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工作,基层商业银行在贷前调查、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贷款责任等制度执行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贷中核保出现“真空”,贷后检查不严,错失防范资金风险的最佳时机。

1.3 对企业改革带来的风险缺乏刚性的约束控制。

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民营化买断改制,其中,由于历史原因,原在工行贷款开户的企业又占改制企业绝大多数,目前地方政府和银监局对企业改制中银行资产如何保全尚末出台硬性保护措施,给那些信誉意识差的改制企业提供了逃避银行债务的“空档”,为了逃避银行债务,大多数改制企业千方百计逃避债务,悬空银行资产,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

1.4 银行内部信贷风险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贷款风险责任不明确。贷款管理各个环节的职责、权限比较模糊,对贷款风险责任界定不明确,对贷款发放管理的各个流程岗位应承担的风险责任缺乏合理、明确的追究制度;其次,在激励机制上,轻重失当。发放贷款给予一定奖励,清收转化也给予重奖,而对信贷资产质量好的银行却奖励较少,这就形成部分银行由于多种原因不良贷款较多,丰富的不良清收资源使这些银行在清收数额上大而得到重奖,而长期以来注重质量的银行却由于无清收资源,清收数额小所获奖励甚少,在保证银行信贷资金安全、降低信贷风险上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2 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几点建议

2.1 调整信贷发展战略,重塑信贷管理文化

任何国家宏观经济波动、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对银行信贷资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改变以往的经验管理和行政控制的被动适应模式,建立全面的、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信贷发展战略,将银行信贷发展战略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减少决策失误,有效规避信贷风险的发生。基层商业银行应加强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建设,大力倡导“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遵循风险分散的原则”等信贷文化理念,使风险管理的战略变成每一机构、每一员工的经营行为,以先进的信贷管理文化来规范各项借贷行为。

2.2 建立全程防范风险的信贷风险监控机制

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中应将风险控制理念贯穿于整个贷款周期,使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全过程均有相应的风险监控机制。一是建议在各级银行推行“风险经理制”,由各级行的“风险客户经理”全面负责各个层次的风险控制和防范,通过认真把好贷款审查、检查管理关将风险控制到最低点;二是开发标准化的贷款“三查”系统,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分行业,分信用等级制定出明确具体、指导性强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操作标准;三是加强贷款核保制度建设,按审贷分离的原则,明确专门机构和专人贷款但保进行核保,确保贷款担保的真实、足值、有效、具有较强的担保能力。

2.3 在服务企业改制中创新信贷工作思路。

商业银行在今后的信贷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或完善:一是调整贷款对象,改变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过度集中于国有企业的状况,适当增加民营企业、个人消费的贷款占比;二是严格抵押贷款规范管理,做到手续合法、抵押有效,在抵押物的设置上坚持适用、宜于变现,可望增值的原则,如房屋、土地、票据,并依法对抵押物的实际价值进行评估,否则,坚决不予贷款;三是注重分散风险,积极推广银团贷款,鼓励并协助企业合理配置各行贷款比例与投资,使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

2.4 进一步加强信贷资产业务管理。

2.4.1 确定业务客户经理,实行严格的信贷责任制,严格信贷业务的审批程序。做到“分户到人,责任到人”,严禁越权发放贷款、出具资信证明等各项有关业务对审批权限和程序严格管理,从而减少不良贷款,降低信贷风险。

2.4.2 贯彻“有保有压”的思路,适时调整存量客户结构,认真开展事后检查工作。对于信贷风险大的,企业诚信度差、销售不能按期的客户,要分清情况,坚决退出,只收不贷。要对信贷客户有经常性的事后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如产权变更、法人代表变动等要及时报告。

2.4.3 加强抵押物质、保证人的管理。对于新增的信贷业务,抵押物品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执行,原则上不接受机器设备尤其是专用设备的抵押;要注重保证担保和权利质押担保的合规合法性。

2.4.4 加强信贷业务期限的管理。要强化信贷业务的期限管理意识,对于信贷业务的期限要经常进行清理,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2.5 改善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

一是建明确界定贷款从调查、抵押、申报、审批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细节和承担的相应责任,立权责分明的信贷审批流程。二是优化信贷风险考核机制。在考核贷款营销时,要重点考核贷款营销的质量,淡化对总发放量的考核,对完成不良资产的清收转化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给予适当奖励,而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以引导银行经营实现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 结束语

信贷风险控制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面对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改革和企业产权制度转轨改制等一系列新变革,商业银行如何认清经营现状,准确把握和防范信贷风险,是关系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媛.基于银行信贷改革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考[J].中国商贸,2023,(18):26-29.

[2] 李静.完善我国金融融资结构及金融制度改革[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9,(4):14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