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论文(精选5篇)

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首先,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应是中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但是,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来看,教师为中心仍占统治地位,教学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多媒体指责中学语文教学“侵占了学生学习的自”,不无道理。造成中学语文教学如此尴尬局面的—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在双边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没有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来对待,严重一点的,便蜕变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彻底辱没。

要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就必须打破这种旧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可由同桌和前后排学生组成课堂学习小组,映射大课堂教学环境,将师生双边活动转化为学生之间的自由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频率。也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预习,做好课堂教学准备操,让学生上讲台示范操作。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对应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自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远比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来得更主动、更有效。

其次,要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快乐是—种氛围,是一种修饰,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快乐对促进积极思维、培养完善智力和人格结构的作用,已被教育界瞩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一堂课上,仅仅拘泥于图解教参,并以书本或自己的答案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简单、呆板地满堂提问,满足于一定的程式;把语文神秘化,把目标架空、虚化;没有激情,不爱学习,视学生为容器;自己不快乐,也不让学生快乐……诸如此类的行为发生后,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开始封闭或滞后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这样的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相应的贡任。因为他们所亵渎的不止是语文教学,其所作所为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学生乐于学习使他们感到快乐的东西。快乐之于兴趣的引发,之于能力的转化,之于素质的养成功不可没。从这个意义上讲,挖掘快乐因子,也就是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措施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说话风趣、幽默,呈露个性风采。语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快乐的语言会使来往的车辆畅通无阻。语文教材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快乐的因子,就看你有没有去悉心发掘,语文教师具有这方面的素质。在教学中,要有意设置教学障碍,或曲径通幽,或连环出击,或将错就错,学生会乐此不疲,获取新知所带来的欢乐,有时一堂课便能筑就他们学好语文的坚定信念,并为之拼搏而无悔。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教师要善于找到与之内应的快乐因子,和学生共享,并以此为触点,督促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笔者发现,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现身说法,或穿插名人名家轶事,或涉及一些书本外的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能极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难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至于学生作文中一些错的有些滑稽的内容,讲评时可以采用“揭短法”,让学生玩味,在欢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一句话,语文教学不要太“规范’”,应该潇洒一点,多一些自由,多一些笑声,要有前瞻性。

再次,追求课堂美好境界。语文课的教学境界,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审美信息的感悟和体味,是融知识性、科学性、形象性和情感性为一体的教学艺术氛围。它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和提升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上面提到的快乐,一旦升华,便是一种境界。关于美好境界,首先要再现课本内容的个性特征。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深刻发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才能创造这种境界,并辅以与之内应的教学处理手段,让学生品味其情调,领略其主旨,激扬其情怀。其次要讲究文章的整体效应。整体本身是一种至美,人为地将分割成各种“点”,线性排列,切块分析,孤立训练,不利于学生对各种知识能力的完整把握。任何一种人为肢解课文教学的方法,都是对教学境界美的伤害和破坏。将美文作试卷化的分解处理,更是这种破坏的极致。学生泡在类似试卷题目的提问里,看上去热热闹闹,定点到位,孰不知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堆泡沫。整体理解课文,将诸知识点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才是达到这种境界的先决条件。

另外,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不是表层翻新搞美,而是对学生审美的唤醒和呵护。当创新教育作为一种体系刚提出来时,便有了无限的生命力,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敢于质疑,大胆发表独特见解,说有创意的话,写有创意的话,写有创意的文,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大语文教育所营建的氛围中任意翱翔,以心灵的自由撞击出创新的火花。最后要留下一点空白。齐白石的画以空白见美,语文教学何尝这样。此外,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也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美境界。

最后,给予动态评价。语文因其答案的不唯一性和隐秘性,其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能简单地以对和错来评判,否则就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道,甚至死胡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应是一种动态评价,所体现的应是一种思维的延续和发散,主观而又不失更实与合理,这就要讲究语文课中的评价策略。首先,教师的评价用语与素质教育思想同一。虽然语文教育界时兴什么“无错评价”,但笔者认为,通过优化评价用语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对错误和不规范的答案。其次,评价的量化、量化了的东西往往可视可触,有实感,学生容易掂量。笔者十分推崇钱梦龙等老师的激励评价,他们将评价目标量化为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的操作点,一旦达到,即给以满分,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量化的评价还能体现真实、公正的原则。笔者曾成功地量化了一堂辨论课的评价,将评价正方和反方胜负的标准简化为累计滞留时间的多少,由于评价相对科学和唯一,学生都致力于积极思考和快速反应,其思维品质在—定程度上得到了良化。语文课中的评价可以不拘一格,直指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教育方向的评价,都是成功的评价。

综上所述,优化教学过程,发挥主渠道作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工作者能基于这样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把握好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高效课堂的实施对教学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学管理理念的要求

针对高效课堂的教学管理要求在全面掌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对“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过程实施的管理。

2.对教学管理定位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管理侧重于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学过程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采取千人一面的机械式的管理方式。而高效课堂则要求融入学生学情,考虑学习的差异,尊重教与学的个性差异。

3.对教学管理环节的要求

高效课堂的教学管理环节,应该深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管理建立在教学与学的每一个需求之上,而不是为完成管理任务而管理。

4.对教学管理措施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终结性评价管理,也就是通过检查一段时间的教学常规之后给出评价性的检查结论,以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建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教学管理措施则要求一定措施实时动态的监测通过教学过程,根据教与学的实时回馈进行动态的管理。

二、实施高效课堂下教学管理创新策略的原则

1.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服务本身就是必不可少,高效课堂下的教学管理同一般教学管理一样,首先关注的是管理的服务功能,在高效课堂背景下这种服务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教学无论是目标还是教学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表面上来看,对教学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从实际上来看,在具体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各学校学科都研究出不同的上课“模式”。要想老师们理解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不进行大量的培训和实践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之前做好教学管理方面的服务工作。

2.关注全过程的原则

以高效课堂为背景的课堂教学要想成功地实现新课程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核心理念,就必须有对教与学全过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策略,这些教学管理策略重点应该关注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指导实施上,为加强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课前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老师要组织一系列的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材料和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管理。而教学管理部门也应该有一系列的对教师的管理。这些管理要以更加全面、更加精细的方式呈现,一般来说它包括:编(学案)、备(整合教材),上(课)、辅、批(作业和学案)、设(交流探究主题)、评(组织学生互评)、改(反馈改进教学)等环节。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无论是新课程还是与之相应的高效课堂,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该注重教师个人的特色,在关注模式教学的同时,也不能要求所有教师是千人一面,这样对教学是无益的,用一个模子将所有教师套起来,不仅实现起来有难度,在某种程度上说来还是错误的,教师个人的特色的魅力往往是课堂的生命线。这就要求教学管部门尤其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把握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在教学管事中把握“抓大放小”原则,就是在教学管理把握教学管理的命脉或者方向,即对新课程和高效课堂方向上的管理做到一丝不苟,而对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方式上的管理则更应该讲究百花齐放。

三、高效课堂下教学管理创新策略的实施

1.构建“多层次”的教学管理框架

针对新课程的特点和高效课堂背景下教学管理的要求,结合目前各种课堂的具体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教学管理策略中应该以多层次的教学管理为主要模型,形成各负其责的教学管理局面。多层次的教学管理的参与者不再只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包含教与学的所有参与者: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不同的对象参与管理的内容也不同,学生参与的教学管理主要侧重于对课前自主学习的相互监督和管理、课时的学习探究方式的管理、课后学习交流的管理等,管理的方式主要以学习小组内部的形式呈现。任课教师参与的教学管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以及以备课组内的教学交流管理,专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则包括课程的管理和日常教学常规的管理。

2.开辟“自下而上”的教学管理渠道

常规的教学管理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这种管理模式对规范学校的教学秩序在一定时期起到很大作用。新课程改革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尽管针对高效课堂出现了许多教学模式,但是这些模式的出台并不代表教学上的生搬硬套,而是对新课程核心理念的强调,“自上而下”教学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开辟“自下而上”的教学管理渠道就是要将对教学的各环节的管理还给教学与学的参与者,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管理,让者参与教学的组织、教学材料的取舍、教学过程的呈现的管理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全方位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3.形成动态实时反馈的教学管理策略

无论教学管理的形式如何,教学管理始终是为了指导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所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及时反馈管理信息很有必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由于教学方式的更加灵活,教学策略的更加多变,教学材料的更加丰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实时反馈就显得尤其重要。

四、总结

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还学生以自主、时间、主动。改革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大家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下面我就本学科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语文课的性质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新课程标准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了这个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言语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越来越大。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

二、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习惯,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的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巧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巧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三、高效课堂的实施

高效课堂的实施,总结来说,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本课导入语。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课堂教学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

3.下放提问权。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然后让学生自己提问,这样的问题往往更有针对性。

(二)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政治学科的思辨性、逻辑性、推导性非常强,在当前的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结合政治的学科特点来预设课堂,存在弱化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思维含量不高、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和时间受到限制、教师的答疑解惑没有落到实处等问题。凡此种种课堂教学的不足都降低了政治课堂的有效性,课程目标的落实也不够彻底。例如《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进行消费选择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这一课从内容安排上来看很宏观,无论是分析价格变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还是讨论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程度不同等,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大多选择合作学习来完成。看似学生通过交流很轻松的掌握了知识点,但是由于这些内容并不如学生的实际生活消费中遇到的情形具体,而且学生对经济的参与度也有限,所以这样的讨论并没有给学生能力的提高带来多少帮助。这样的政治高效课堂广泛存在,课堂学习质量严重虚高,课堂有效性不足,课堂目标的落实也不彻底。

二、教师对政治高效课堂学习过程的把握不够准确,无效学习过程依然存在

高效课堂运行是按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总结反思的顺序进行的,教师僵化地理解了高效课堂理念的精髓,片面地认为合作探究是课堂的主要组织方式,忽略了在政治课堂上安排学生自学,没有为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将展示定性为标准答案的形成过程,点评十分随意,课堂总结简单而且不够精炼。这样的学习过程安排造成了学习的根基不稳,生成简单,学习过程无效。例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本课看起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明确,条理性强,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因此教师套用高效课堂的组织形式,将四个知识点全部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呈现,局限于课堂时间,合作探究并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出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教师的引导也难以更深刻。其实仔细分析本课,会发现这一课的内容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从自身生活实践出发分析、理解消费心理,而且要通过学习规划自己的消费行为、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教师只有充分引导学生分析自我消费理念,初步体会到消费与勤俭、艰苦奋斗的关系,在展示中汲取其他学生的有益见解,再加上教师的合理点拨,才能使整节课的学习过程充满思维含量并有实效性。

三、政治课堂的收缩与拓展的“度”难以把握,课程目标的完成不够完美

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对原来小学低年级思想品德、科学、社会、生活等学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原来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进行整合而产生的,课程设计努力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有机融和在一起。面对全新的品德课程,任何把握其综合性,上好综合课,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开发品德课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品德课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支撑课程改革。教科书是素材性的课程资源。但它又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要摈弃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认识。

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类课程资源呢?教师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自主整合”,即将教科书的课程资源和其他课程资源有机地组合起来,为教学服务,“整合”不是“拼合”,而是有机地“结合”。现阶段,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可以肯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小学品德课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优势是:

一、丰富了课程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教育论文,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带来了课程资源的变化。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共享性,它极大地丰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加大了课堂密度,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动画、图像、文字、音乐等音频、视频信息的融入,多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有利于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是再现课堂生命活力的有效办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例如,我在讲《宝岛台湾》一课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播放台湾风景图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看的这些图片美吗?想知道这是哪里吗?这个地方还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去领略的风光呢?这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台湾的美丽,激起了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cssci期刊目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整合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在学习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分析的能力。根据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将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整理的能力。学生将从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加工整理,用于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等特点,能够满足品德与社会包罗万象的课程需求,使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整合发挥优势。但我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影响学生道德行为完成和持续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激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整合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多媒体网络能提供文本、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的信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极佳的表现力、感染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奔腾而出。现结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我的祖国多辽阔》教育论文,谈谈自己的一点实践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激情氛围

小学生由于受特有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热情、真挚、善良,心弦一旦被触动,情感很容易被激发,能表现出强烈的爱憎。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它可以把音乐和图片协调地融合在一起,营造氛围,渲染气氛,达到诱发学生情感参与的效果。

课始,伴随着学生熟悉的《龙的传人》音乐地缓缓响起,大屏幕上出现了从网上搜索来的雄伟壮丽的长城、秀丽神奇的黄山、碧波荡漾的漓江、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学生慢慢地溶入到旋律当中,陶醉在动人心悱的音乐声中。面对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学生发出一声声的赞叹,心中情不自禁地涌动起作为一个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龙的传人的自豪之情。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多媒体网络播放的音乐和呈现的画面像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心底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并为接下来文本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想进一步了解伟大祖国”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转向了对文本知识积极自主地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动情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把时间和空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动静搭配,弥补教材中插图和文字说明的局限性,使呆板的画面生动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活现文本内容,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现象或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以此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他们心中的情弦。

在“祖国幅员辽阔”这一版块中,文本只提供了一幅图,单靠这一幅图片,是很难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为了弥补文本中这一空白,我精心制作了“徒步旅行”,比较和感受四个行政区差异的活动。

首先,我问学生们:“我们湖北省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都齐声回答:“春天!”然后,我马上追问:“黑龙江和海南是什么天气,你知道吗?每天早上8:00,我们已经到学校里上学,新疆的小朋友却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吗?请随教师一起去看一看教育论文,看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点击地图上的黑龙江,链接到大兴安岭的雪景;点击海南省,链接到天气炎热的海边游泳场景;点击新疆,链接到繁星满天的夜景。操作完毕后,马上有学生疑惑不解:“黑龙江和海南的天气怎么会差别这么大呢?”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回答到:“我知道,因为它们之间相距很远。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首儿歌《祖国多么广大》,老师讲过的。”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坐的很多同学干脆念起了这首儿歌:“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cssci期刊目录。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看到他们那么眉飞色舞动情地念着,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知道那是对祖国妈妈的爱,这种爱不仅在孩子们的身上涌动,同时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祖国面积广大再也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它显得那么的清晰,那么形象。作为面积这么宽广,幅员这么辽阔的国家的一员,是多么的自豪呀!此时,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师、学生和文本中对祖国的情感互相交织在一起,那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这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道德,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主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模拟情境使人入情

学生的情感是在具体的情境和真正的情感氛围中产生的,学生只有入情入境,才能受到心灵的震动,情感的熏陶,教学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模拟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境育情。 在“风景线”这一环节中,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在学生观察地图汇报了长江和黄河所流经的行政区后,我问:“你们谁真正去过长江,到过黄河,游览过沿途秀丽神奇的风光呢?”很多学生面面相觑,一脸遗憾。这时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从网上截取的视频录像。

视频录像将学生带到了风光旖旎的长江三峡和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真实动人的画面教育论文,扣人心弦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们个个都被长江和黄河的美震撼了。他们个个瞪大眼睛,嘴里不停地发出:“哇……哇……”的赞美之情。再问他们观看后的感受时,有的说:“长江真美,我恨不得马上去真的看看长江。”有的说:“黄河气势好大啊!”有的说:“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爱长江、黄河!”……

通过以上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不仅延伸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还使分散独立的学生个体牢牢地凝结为一个学习团体,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同学们没有一个不被祖国锦绣河山的美景醉到,没有一个不为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到骄傲,对祖国的爱深深地写在他们稚嫩的脸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载体,抽象枯燥的品德教育课变得形象而生动,并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在无形中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底逐渐亮起了一盏笃行的明灯。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使它和传统的品德课堂有机地整合起来,让课堂激情飞扬,让学生心灵激荡、让情感之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