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小诗歌(精选5篇)

普通话小诗歌范文第1篇

某个周日的午后,在小镇博物馆内,有暖暖的阳光从玻璃天窗斜照下,整个大厅笼罩在一层金光中。此时,手捧一杯清茶,品着小甜点,倚靠在华丽的落地玻璃前,安静的听着作者朗诵诗歌,诗歌的间歇,长笛独奏者送出悠长的乐音。这便是康州小镇的诗歌会,它充分体现了美国生活的闲适与悠扬,艺术不再是专属于少数人的价格不菲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

诗歌会是由poetry group举办的,每月一次,或免费向大众开放,或象征性地收点费,地点设在小镇的博物馆。来自小镇的那些热爱诗歌的市民们会聚集在这里,消磨一个半小时。听众是普通的百姓,或为银发的老妪,或为稚气的学生,或为时髦的职业女性,或为全职的家庭主妇,或举家来听,或独自前往,总之,诗歌不再遥不可及,它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个精神舒展的渠道。

作者也是来自附近城市的当地市民,穿着打扮普普通通,平日有自己聊以谋生的职业,诗歌是其爱好与精神寄托,写下来,与喜爱诗歌的人分享。朗诵的诗歌中,有其已出版的,也有刚刚拟就的,作者会在朗诵每一首诗前,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之后便开始朗诵。因无炫技之念,故而用语都是朴实的词语,是大家能听懂的语言。诗歌于作者,无他,不过就是一段性绪的记录。

一位从事生物研究的年过60的女士,新书中收集了多年前与其母亲通话后所写下的诗歌,她在朗诵时,睹“诗”思人,因想起已然仙逝的母亲,不禁有泪音,之后,她不好意思地说,我有些情绪化,因我和我的母亲感情非常好。此时,台下有一黑人女士,亦声音哽咽,说我明白的,我也想起了我的母亲。作者与听众的心灵于此时碰撞,好的作品不就是要于平凡中抓住那份永恒,然后再传达出来,使得受众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么?

再有一位在大学图书馆工作的中年男士,新诗中描述了早晨去学校上班时听到的各种声音,包括开会他在台上讲话时,前排手初铃声大作,最后却发现那是自己放在大衣口袋中忘了消音的手机的尖叫。诗歌中,不乏幽默与逗趣,而作者也用一种欢快的语调来轻快地朗读,非常有趣,听众中不时有会心的笑声与掌声,也有人赶紧低头看看自己的手机是否调到了静音。而此时,恰好门口有火车经过(博物馆紧邻火车道),因此现场又混入了汽笛的长鸣声,可谓“声声入耳”,大家不禁轰然大笑,作者也在台上搞笑地耸耸肩,一副看这汽笛声多切题的表情。

间歇时,有一位身型高挑的女孩,手持一把长笛,吹奏出悠扬的乐音。演奏之后听她娓娓道来,原来竟是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乐曲中有淡淡的忧伤。

普通话小诗歌范文第2篇

摘 要:劳伦斯的诗歌作品是他一生中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生活经验和创作激情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劳伦斯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的晚期创作,作品中探讨了寻求新生的自我之路——死亡。他在诗中对死亡唱起了颂歌,把死亡视为一个失去了活力的躯体获得新生命的必要途径,视为自我实现之路,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获得了新的生命。

英国20世纪的小说家大卫·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在小说方面不仅为世界文学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诗坛上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本人一直认为诗歌创作是自己整个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创作贯穿了他的整个写作生涯。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诗歌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表现出了以文学的形式进行 哲学 探索的特点。中期的诗歌着重处理人与 现代 社会的关系,进而揭示 自然 与现代文明的对立关系。而最值得关注的是他晚期的诗作,在这个时期的诗作里,诗人最为关注的是灵魂的重要性,突出了灵魂不灭、死而复生的观点,着重描写寻求新生的自我之路——死亡。

劳伦斯的一生经历了多种坎坷,其作品长时间受到官方的查禁,他的思想和观点在他有生之年一直被看成谬误和下流的东西,他寻求自我实现的途径一直未能成功。晚年疾病的折磨增强了他渴望死亡,摆脱不幸的欲望。但他相信死亡不是一切的终结,而是通向新生的门坎,于是他转向歌颂死亡,企盼在死亡之中获得新生。死亡成了他这个时期大多数诗歌的主题,这些诗歌主要收集在《三色紫罗兰》《荨麻》《三色紫罗兰续编》和《最后的诗》中。

《最后的诗》是劳伦斯晚期最著名的诗集,“歌颂死亡,赞美新生”是其中心主题,展现了劳伦斯从理解到接受死亡的内心挣扎与斗争。在这一时期劳伦斯致力于对生命问题的探讨,把死亡看成是新的自我实现之路,他的思想也达到了深化和升华。他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平衡物,通过毁灭腐朽和消耗殆尽的东西来实现再生的可能。在这部诗集中,《巴伐利亚的龙胆》《灵船》和《不死鸟》等诗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劳伦斯寻找新的自我,歌颂死亡的主题,同时也展示了劳伦斯辉煌的 艺术 成就和思想成就。

一、寄新生于死亡

《巴伐利亚的龙胆》是一首关于珀耳塞福涅神话的诗,珀耳塞福涅是女农神得墨忒耳的女儿,被普路托国王打下地狱,一年中有六个月必须与普路托一起呆在阴间。这首诗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开始部分的描写美丽、阴沉而又使人感到自信。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借助于冥王普路托和冥后珀耳塞福涅的神话故事,描述了一个人的生命灵魂走向阴间拥抱黑暗和死亡的经历。在诗人的笔下,阴间不但不阴森可怖,反而庄严神圣,充满爱情的幸福。诗人把龙胆花这一黑色花的庄严的意象比做火炬,这一联想奇特大胆,龙胆花成了一把指引诗人进入死亡疆域的火把,指引灵魂通向地狱之路:

给我一支龙胆花,给我一支火炬!

让这朵蓝色叉状火炬之花给自己引路

沿着那越来越黑暗的楼梯下去,蓝色越来越暗

……

到那看不见的王国去,那里黑暗醒着,

冥后只是一个声音,或是看不见的黑暗,

她投入冥王普路托的怀抱,他黑色的激情深深地打动她的心,

被浓厚阴影的激情穿透,

在黑暗火炬那璀璨的光华中,

黑色的光芒撒向沉湎于幸福中的新郎和新娘

“黑暗在黑暗中苏醒过来”集声音、思想和意象于一体。诗人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这一黑色意象,让它在神话故事的背景下显得神圣而庄严,指引着灵魂通向黑暗的地狱之路,同时又把它做为通向未来的明灯。全诗到处弥漫着黑暗,并且黑暗逐步加深,直到与普路托的黑暗融为一体。龙胆花从照亮到冥府之路的“黑暗中冒着幽幽蓝光的火炬形花”变成“照耀在沉湎于幸福中的新郎和新娘(普路托和珀尔塞福涅)身上”的婚礼之火炬。珀尔塞福涅手中火炬形的龙胆花,照亮她去普路托的寝室,走向冥王普路托的怀抱。龙胆花成为引入“看不见的王国”的向导。诗人发出一连串的沉思,借助龙胆花和神话道出了诗的深刻意蕴:拥抱死亡不但不阴森可怖,反而庄严而神圣。死亡是我们不可逃避的结局和命运,但死亡并不可怕,正如凤凰一样,珀尔塞福涅将得到重生,因为她是春季万物复苏的象征,她最终将会把我们引向光明和复活。因此,死亡从一种具有毁坏性的东西转化成具有神秘的毁坏兼具创造力的东西。这种作用通过诗中对看似矛盾的龙胆花的处理得到了加强,它因黑暗而显得明亮:

巴伐利亚的龙胆,又大又黑,唯有黑暗

用普路托忧愁的冒烟的蓝色

染黑火炬般的白昼……

发射出黑暗,蓝色的黑暗,像得墨忒耳的苍白的灯放出光芒

指引我吧,给我引路。

这里的神话典故作为和平死亡的前兆,有着黑暗的神圣感。为了加强它的象征性,劳伦斯运用了重复的技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急于踏上死亡之路这个神圣的旅程。在《鸟·兽·花絮语》中劳伦斯也写道:“啊,冥后普西芬妮,普西芬妮,从冥王哈得斯那儿带给我一个死人的生命吧。”

二、告别旧的自我——躯体,追随新的自我——灵魂

劳伦斯一生都在探索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他创作中的黑暗意识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为对于死亡和死后灵魂的想象和探索。在诗人看来死亡不仅仅是生命的等义语,而且是生命的再生,是告别旧的自我,追随新的自我的途径,他认为只有在死亡之中才能复生。这种死亡意识也体现在另一首诗歌《灵船》(the ship of death)中。在《灵船》中,两个基本的意象是秋天的果实和小小的灵船。从早期的生活开始,地中海一直是诗人想象力充分驰骋的天地,它的神秘性一直对即将死去的诗人有着不可抗拒的创作激情,诗人搭建《灵船》,乘着灵船在地中海上起航。灵船的意象取自《伊特拉斯坎古墓》中的“小青铜灵船”(the little bronze ship of death),就是这艘灵船把伊特拉斯坎(又名伊特鲁里亚人)带到“另一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死亡只是完整生命的自然延续。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的,秋天种子重生的意象使劳伦斯想到了完整生命的自然延续,腐朽在他的意识中不含有任何绝望之意。

全诗以秋的意象出现:时值秋天,掉落的水果通向湮灭的漫长的征途。秋天的苹果像大颗的露珠一样掉落,撞破了自己,为自己打开了一个出口。苹果掉到地上以后腐烂,释放出种子来获得新生。灵魂也一样,人死之时,灵魂脱离躯壳,因此,得制作灵船,装上逃离了躯壳的灵魂,告别旧的自我,通往湮灭之乡,乘坐灵船到另一个世界。“向自我道一声告别,从掉落的自我中寻找一个出口”,到达黑暗的湮灭之乡(the dark oblivion)。这小小的灵船使劳伦斯强调死亡的创造力并深化了死亡的概念——死亡是一段生命之旅的结束,同时,又是另一段新的生命之旅的开始。他将生命神圣进程中的死亡描述为“灵魂最漫长的旅程” (the longest journey),死亡从而成为了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这种意义上,死亡则是生命以另一种形态的延续。根据《圣经》,诗中 “ark”(方舟)一词暗示了劫后重生。短语“soundless, ungurgling flood” (无声的、不是汩汩作响的……洪水中)的运用使劳伦斯成功地把对感官的影响和引起感情的象征结合在一起,写作上的这种特色使得整个旅程既有说服力又富于联想。

诗的最后两部分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在劳伦斯看来,有黑暗必会有光明,黑暗过后,黎明就会到来,黑暗与光明、生与死在不停地相互转换,灵船在黑暗的死亡之海上没有目标地航行,从永恒中分离出一条线,破除黑暗,迎来黎明,灵船归来了,因此,灵船找到了新的自我,像玫瑰一样萌发,开始新生。“虚弱的灵魂从灵船中走出来,重新以宁静填充心房”,表明了劳伦斯对 自然 界的更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深信不疑。诗人在诗中恳求“把死亡处死吧,处死这漫长痛苦的死亡/摆脱旧的自我创造新的自我。”

三、凤凰涅槃——新我的实现

除上述两首诗外,“新生”在《死亡的欢乐》(gladness of death)《死亡之歌》(song of death)和《不死鸟》(phoenix)等诗中也受到了褒扬。诗人把死亡看作通往新生的门槛,“经过无比痛苦的死亡体验/便会出现生后的欢乐/巨大冒险中的奇特的愉快”,并且还说“我将像黑色三色紫罗兰那样绽放……很高兴地感觉到在死亡的黑暗阳光下展现自己并带着一种奇怪的甜甜的香水味……在死亡的巨大空间,生后的轻风把我们亲吻成人性的花朵”。《死亡的欢乐》这些诗句反映了诗人在死亡中寻求自我实现——新的自我的愿望。在《死亡之歌》中,他唱道:“没有死亡之歌,生命之歌就会变得愚蠢,没有活力”,诗人把死亡——对生命的冷酷的否定——看作是一种凸现生命意志的反衬。《不死鸟》一诗就集中寄寓了这种思想:

不死鸟要想恢复青春

只有燃烧自己,活活地燃烧,烧成

炽热的毛状的灰烬

然后,巢中有新的小东西微微动弹

带着缕缕柔毛,像漂浮的灰烬

显示出她已恢复自己的青春,如同雄鹰

永生不死的鸟

不死鸟(phoenix)是古埃及传说中的一种火凤凰,它身体巨大,有着漂亮的羽毛和悦耳的歌喉。传说它可以生长500年,在它死时它会用芳草和树枝造巢,然后点燃树枝,把自己烧成灰烬,最后从火中跳出一只新生的凤凰。劳伦斯非常喜欢凤凰的意象,在他自己设计的乌托邦“拉那尼姆”(rananim)中就选用了凤凰作为徽章中的图案,因为他非常清楚此鸟的特殊含义在于死而复生,象征长生不老。劳伦斯想从火凤凰的传说中对死亡进行新的探索。然而,凤凰涅槃只是一种传说,只是一种幻想,它不能给人以信服的解答,死神是无情的,它于1930年3月2日夺去了劳伦斯的生命,诗人的美好愿望也随之灰飞烟灭。然而诗人留下的诗集却是现实,是永恒。在这些诗中船与凤凰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死而复生美好信念的憧憬和迎接死神来临的泰然自若,诗人的情感、思想显得十分真挚、深沉而感人。

四、结语

由此可见,劳伦斯渴望死亡及强烈的复活和新生的思想已跃然纸上。他的死亡观并不消极,反而蕴含着乐观的精神和深奥的哲理。在他的创作意识中,光明和黑暗是统一的整体,二者对立地存在着,也可以相互转化。黑暗预示着光明,死亡则孕育着新生。他理解死亡、超越死亡,“超越死亡而进入一种新的存在”。死亡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半,生孕育了死,死又孕育了生”。尽管死后的精神复活是一种近乎臆想、多少带有本能求生的精神假定,劳伦斯死后也未能像《不死鸟》中的凤凰一样获得新生的躯体,但诗人正是通过这种看来是唯一现实的途径,来使他此在的世俗生命获得异在的可能,死亡不仅被转化为“一种活的东西”,而且“死亡有真正的尊严和美”,并“和生命一样被承认”。

叔本华说过:“从肉体上看,我们有肉体的生命,不过是一再拖延的死亡,这死亡,便是与生命既对立又统一的死亡。死亡是自然生命的一部分,是毁灭旧的自我开创新的自我的净化器。”劳伦斯用清新的语言、明快的旋律和奇特的意象,歌唱爱情,歌唱死亡,寄希望于灵船,去追随死后复生的新的自我,他的灵魂在他的诗歌中获得了新生,绽放出永恒的 艺术 光芒。

参考 文献 :

[1] 吴笛选编翻译. 劳伦斯诗选.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2] 段吉福编.劳伦斯随笔集(2).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

[3] 姚暨荣译. 安宁的现实——劳伦斯哲理散文选[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2.

普通话小诗歌范文第3篇

本诗原发于《今天》,后被《诗刊》转载。[2]民间刊物的作品被具有官方背景的刊物所接纳,对舒婷来说,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它意味着政治背景的更替和流变,也意味着具有反叛意识的这一边缘群体在某种程度上的“中心化”。舒婷的诗歌写作,尤其就《致橡树》来说,就是一个时代政治、审美意识流变的一个缩影,也可以说是“中庸美学”的一个典范。

“朦胧诗”与此前新诗的差异是明显的,在主题、修辞手段、话语风格方面都迥然不同。此前的文学普遍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其主题被严格限定在现实政治层面,对人性的写作无疑是违反规范的。《致橡树》的成就首先是主题的突破,它掀开了人性之上的阶级遮蔽,进入了一片,大胆地说出了一直被认为属于资产阶级的“爱情”。另外,对爱情的颂扬也符合当时人性解放的潮流,它以自己虽小却色彩亮丽的浪花汇入了时代的合唱,成为时代文坛上一只报春的紫燕。这首诗以树喻人,以爱情来写女人――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其实这是诗歌写作中很普通的套路,“五四”时期的诗人沈尹默就有一首以树喻人的诗: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着,/却没有靠着(《月夜》)。诗人艾青也有类似的诗:“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树》)。三首诗的主题十分贴近,甚至意象、构思也有诸多相似――除了时代的价值,《致橡树》似乎并无出色之处!

确实,在过去的动乱年代,极左路线给民族造成了巨大创痛,斗争成为人们相处的基本方式,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缺乏起码的信任。动乱结束以后,人们渴望情感的抚慰、心灵的解放,人们迫切渴望文学能够承担这样的历史责任,渴望从文学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诗出现后人们的强烈反响就容易了。正如作者所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地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3]所以舒婷在“”结束之后的诗坛上充当的是一个与战地护士类似的角色,是情感的抚慰而不是北岛式的质疑与反叛。

虽然同为女性诗人,这首诗也反映了新时期以来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但舒婷与此后当代文坛上出现的女性主义诗歌不同,舒婷的诗歌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基本上还是传统型的――没有越出五四时期。本诗所塑造的就是一个忠于爱情的动人女性,她渴望能够和自己所爱的人共同承担命运,共同创造生活,不愿做一个“痴情的鸟儿”,亦步亦趋地追随男人的步伐。既突破了题材的限制,涉足描写普通人的情感――却没有走的太远――这种主题上的巧妙取舍,见证了舒婷诗歌美学的胜利。

要做到对人们的情感进行抚慰,在话语策略上,舒婷首先调整了诗歌的情感“硬度”,要对新时期以来的诗歌话语方式进行改造:以抒情话语代替铿锵豪迈的战斗话语。从整体上体会舒婷诗歌的情绪,许多都带有小夜曲般的风格:轻柔、明亮、温情脉脉,甚至淡淡的忧伤。方式之一是调整常用的意象,代之以新的意象,如舒婷的《群雕》所明确意识到的那样:“紫丁香和速写薄/代替了镰刀、冲锋枪和钢钎”。在《致橡树》中出现的木棉、凌宵花、橡树等意象迥异于此前带有政治象征意味的青松、翠柏、向日葵,它们和朦胧诗潮中的其他意象一起,成为文学花园中的抒彩浓郁的植物,共同承担了构建时代性情绪的目标任务。新的诗歌意象替代此前革命文学中象征意义固定的,因而很难激发想象的旧诗歌意象。也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这些新的意象,由于其和旧的革命文学中的诗歌意象不属于一个话语范畴,因而具有了新的审美可能性。

在诗歌的语气上,则努力更舒缓: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缘的凌宵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爱情属于个人私密性的情感范畴,不是公共话语,舒婷们还没有道德勇气如后来的文坛“宝贝”们那样,和盘托出自己生活隐私,兑换因社会注目而带来的巨大利益。她必须将自己的情感故事过滤,使之净化,符合公共话语的道德诉求。因此,她使用的是虚拟的“如果”呈现给公众的是一份小心翼翼的爱情。[4]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份自我陶醉的爱情,她是“半公共话语”,在抒发自己的情爱感受时加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5]这样的带有“中庸美学”特征的话语方式,这理所当然地使之加入了主流话语的合唱,成了被普遍认可的文学新经典。

注释:

[1]譬如在姚家华选编的《朦胧诗论争集》中,题目涉及具体诗人的四篇评论中,有三篇评论舒婷,并且对她的创作持肯定的态度,作者分别是孙绍振、周良沛、刘登翰,时间都是在80年代初期。

[2]舒婷. 致橡树[J]. 诗刊,1979,(4).

[3]赵威重. 论舒婷的朦胧诗[J]. 社会科学辑刊,1993,(3).

[4]洪子诚先生认为:“她的诗的转折,虚拟等句式的大量运用,以及在整体结构上各部分是有矛盾性质的对比,都在表现处于转折时期的‘选择’上的紧张状态。‘选择’虽然存在于人生的整个过程中,然而,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生命,会在某个时刻有更尖锐的体现。”见洪子诚:诗的语言分析举例――之一:舒婷诗的句式[J]. 名作欣赏,1989,(6)。

普通话小诗歌范文第4篇

为营造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提高语文素质,我校特举行本次诗歌朗诵比赛。

二、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20xx年6月1日

2、活动地点:南明小学操场表演台

3、活动对象:1-6年级全体学生

三、比赛规则:

1.朗诵篇目为诗歌或散文诗。参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切合主题,适合小学生朗诵。

2.参赛选手原则上要求脱稿朗诵。

3.参赛选手必须用普通话朗诵,发音准确,感情充沛,声音富有表现力,达到一定朗诵效果。

4. 参赛人数不限。

四、比赛评分细则:

1、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积极向上。

2.参赛者精神饱满,仪态大方、着装得体、动作适当,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诗歌的内涵。

3.参赛者朗诵熟练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正确把握诗歌节奏。

4.参赛者能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5. 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配以适当乐曲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 。

五.具体评分标准:

比赛采取10分制,其中:

(2)节目形式(2分):形式灵活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3)语言技巧(2分):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语速得当。

(4)形象仪表(2分):衣着得体,体态语适当,表演到位,台风大方。

(5)表达效果(2)感情充沛,感染力强,现场效果好。

六.奖励办法:

本次活动,高年级组、低年级组各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名。

十、组织保障:

1、现场总指挥:

2、比赛主持安排负责人:

3、比赛策划:

4、音响设备负责人:

5、进退场秩序及现场秩序负责人:

6、照相:

7、会场布置:

普通话小诗歌范文第5篇

一、俄罗斯的诗歌与其民族习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这是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有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消失,有的则在现实生活中仍为人们所遵循。如:

А.Пушкин在《小鸟》一诗里就曾提及古老的放生习俗:春天到来时,把养的鸟儿放飞以求一年的平安。

В чужбине свято наблюдаю

Родной обычай старины:

На волю птичку выпускаю

При светлом празднике весны.

诗人В.Жуковский在《斯薇特兰娜》一诗中曾提到旧时姑娘们占卜爱情和命运的各种方法。还有很多习俗迄今仍为人们所信奉,如:用野瓣占卜爱情,用布谷鸟的叫声算命,听到布谷鸟叫的时候,就问布谷鸟:我还能活几年,然后数布谷鸟能叫几声。П.Хмара在自己的诗歌中就表现了这一习俗:

Двести лет кукушка мне жить накуковала,

Что меня обрадует,знала наперед.

Но двести лет ,кукушка, ах ,как же это мало!

俄罗斯人认为看见陨落的星星会带来幸福,于是马上闭上眼睛许愿,相信这一愿望定能实现。Н.Добронравов在诗中写道:

Звездопад звездопад

Это к счастью друзья говорят

Мы оставим на память в палатках

Эту песню для новых орлят

再比如:人们相信花楸树结的果实能预示幸福或不幸福;猫用小爪子“洗脸”预示要来客人;出生在大雪纷飞的冬天的人一定能够接受住慌乱的年代;窗外生长槭树预示家庭幸福等风俗习惯都成了诗人作诗的题材。可见,习俗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俄罗斯的诗歌与其民族的

宗教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在俄罗斯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一书中写到:“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化中,宗教问题具有决定的意义。”

现在俄罗斯人主要信奉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的东正教(православие)。随着宗教的广泛传播,在俄语中涌现了大量的有关宗教人物、仪式、节日等方面的词语,如:ангел(天使)、акафист(颂歌)、бог(上帝)、владыка(大主教)、икона(圣像)、Исус(耶稣)、крест(十字架)、отец(神父、上帝)、рай(天堂)、поп(牧师)、собор(大教堂)、спаситель(救世主)、троица(上帝是圣父、圣子耶稣、圣灵三位一体的神)、творец(创世主)、Христос(基督)、эдем(伊甸园)、демон(魔鬼)等。如:

Спаситель мой,Творец,Владыка!

Вещанья уст моих,языка

И сердца помыслы Ты благостью внуши!

(Е.Костров)

Есть в мире чувство неземное:

Его божественный Христос,

Как достояние святое,

На землю с неба перенёс.

(Н.Сатин)

进入俄语词汇的还有宗教节日和礼仪名称,如:Благовещение(圣母领报节)、Введение богородоцы во храм(圣母进殿节)、Вознесение(十字架节)、Рождество богородицы(圣母圣诞节)、Рождество(圣诞节)、Троица或троицын день(圣三主日)、Успение богородицы(圣母安息节)、Покров пресвятой богородицы(圣母节)、пасха(复活节)、великий пост(大斋戒)、заутреня(晨祷)、обедня(日祷)、вечерня(晚祷),сояельник(圣诞节的前夜)等:

В день тронцын когда народ

Зевая слушает молебен,

Умильно на пучок зари

Они роняли слезки три.....

(А.Пушкин)

Тяжелешенько вздохнула

Восхищенья не снесла

И к обедне умерла.

На него она взглянула,

(А.Пушкин)

此外,《圣经》里的故事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也是作家创作的题材,如诗人И.Бродский创作的《1963年的圣诞节》,描写天使加百利预告童贞女玛利亚因圣灵感孕,所生的圣者必成为上帝的儿子,应取名耶稣。玛利亚在赶回伯利恒的途中生下耶稣,由于客店没有地方,玛利亚遂将耶稣用布包好,放在马槽里。40天后,带着耶稣回到耶路撒冷,将耶稣献给了主。

Волхвы пришли,Младенец крепко спал.

Звезда светила ярко с небосвада.

...

Волхвы пришли.Младенец крепко спал,

Крутые своды ясли окружали.

Кружился сне.Клубился белый пар.

Лежал Младенец, и дары лежали.

《圣经》里关于大力士Сомсон(参孙)的故事,以及关于“浪子回头”等故事也被作家作为题材写入诗歌中。

俄罗斯民间迷信各种鬼神,诗人П.Вяземский在《俄国的神》一诗中就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神:如бог метелей、бог ухабов、бог мучительных дорог、бог холодных等。诗人А.Пушкин在《致家神》一诗中,也祈求家神保佑村庄、树林、花园、家人。

三、俄罗斯的诗歌与希腊罗马神话

古希腊神话是居住在包括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色雷斯沿岸及小亚细亚西岸地带的民族,为解释和反映自然界、社会各种现象编造出来的故事和传说。古罗马神话是在古希腊神话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内容之丰富、情节之完美、气势之磅礴,对世界,特别是对西方文化、艺术影响之深刻,都是无与伦比的。也是世界各国作家、诗人、画家、雕塑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正如俄罗斯文学评论家В.Г.Белинский说的:“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窃了火,它的温暖和光芒烘热了人们业已死亡的身体。宙斯因此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对众神的背叛,为了惩罚普罗米修斯,就把他锁在高加索悬崖上,让秃鹰啄食他的肝脏……光是这一神话就足以成为发展伟大艺术性诗歌的源泉和土壤……”

19世纪和20世纪初,俄罗斯诗人大量引用希腊罗马神话,作为创作的素材和塑造作品的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阐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以古鉴今,以神喻人。

诗歌中经常引用的大家较为熟悉的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人与怪物名称及有关故事如:АВРОРА(罗)阿芙洛尔——朝霞之神、АГЛАЯ(希)阿戈拉娅——光明女神、ВЕНЕРА(罗,Venus)维纳斯——爱情和美的女神、КУПИТОН(罗,Cupid)丘比特,也叫阿穆尔(АМУР)——爱神等等。如:

Внезапно постучался

У двери Купитон,

Приятной перервался

В начале самом сон.

(А.Пушкин)

Дианы грудь, ланитыФлоры

Прелестны, милые друзья!

Однако ножка Терпсихоры

Прелестней чем-то пля меня.

(М.Ломоносов)

又如,ЗЕВС(希,Zeuc,又叫Зевес)宙斯——奥林匹斯神系中的神王。宙斯了他的父亲提坦神,成为神和人的主宰。他的象征物是神盾、帝王权杖、鹰。克洛诺斯担心被儿子,就把诺亚生的子女全都吞到肚里。诺亚最后生宙斯时,用布裹了一块石头冒充婴儿让克洛诺斯吞下,而把宙斯暗中送到狄克忒山,用阿马尔忒亚羊奶哺育长大。诗人普希金以这一故事为题材写道:

Где Зевса гром молчит где дремлет меч закона

Свершитель ты проклятий и надежд

Ты кроешься под сенью трона

Под блеском праздничных одежд

在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神,如战神МАРС、梦神МОРФЕЙ、命运女神ЦАРКА、死者王者之神ПЛУТОН,居住在地下的复仇女神ФУРИИ,幸福、幸运女神ФОРТУНА等等,他们都是诗人用于创作的源泉,也给人们带来遐想和美的享受。

可以说,与宗教、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希腊神话紧密相关,并以此为题材的诗歌,是20世纪俄罗斯一代诗人,如普希金、来蒙诺索夫等诗歌的一大特色,其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诗歌中蕴含着俄罗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福祥.20世纪俄罗斯诗歌选粹[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Стихотворение[M].上海平明出版社,195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