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译文
《孙权劝学》译文(精选15篇)
《孙权劝学》译文 篇1
选自《资治通鉴》
孙 权 劝 学 作者:司马光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2002/10/01
《孙权劝学》译文 篇2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中国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辅助周瑜等大破曹军于赤壁,并领兵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三、朗读全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四、疏通文意 五、理 解 与 运 用 (1)有关“吴下阿蒙”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XX同学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不再是吴下阿蒙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上节课,某某同学朗读的《黄河颂》非常好,真叫人刮目相待。 六、分析文章: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全文都围绕“学”来说明的。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目的、方法) 3、 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的批 评)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 处) (2)因为劝,所以吕蒙终于开始就学。 (3)再看鲁肃赞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 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鲁肃行动:遂拜蒙母,结友而 别。 (4)此做法有何含义?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5)用图表再做归纳: 孙权劝学 恳切、关 心 力陈必 要:当涂掌事,不可不 学 提出目标:涉猎见往事 献身现身说法:多务孰若孤 吕蒙就学 无法推 辞 先 :辞-军中多务 后 :就-学有小成 鲁肃赞 学 今者才略,非吴下阿 蒙 惊叹、佩 服 蒙: 自得、自豪 六、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 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 气。 再读课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七、归纳: (1)掌握下列加点的词语 A 但当涉猎 只 B 见往事 了解 C 乃 于是 D 吴下阿蒙 E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 、蒙辞以军中多务。A、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托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学官吗? C 、 蒙乃始就学C、吕蒙于是开始去学习。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D、长兄认清这件事太晚了啊。 (3)古今异义:辞 古:推辞 及 古:到了……的时候 今:美好的词语 今:以及 过 古:到 孤 古:古时王侯自称 今:经过 今:孤独 更 古:重新 但 古:只,仅仅 今:更加 今:转折连词,但是 博士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学位名称 (4)一字多义 就: 蒙乃始就学 接近,靠近,趋向 当: 但当涉猎 应当 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当窗理云鬓 对,对着 以: 辞以军中多务 用 可: 不可不学 可以,能够 以钱币乞之 用 皆有可观者 值得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把 以为 认为 (5)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孰若孤? 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6)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七、拓展延伸: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八、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 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 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九、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 (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学计教设 时间 教 学 活 动 教师手记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 语 设 计 5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1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导学达标 一 竟读课文 ⒑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导 学 达 标 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9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5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导 学 达 标 四 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8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5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作业 1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司马光投影展示处 司马光 重点字词句 《资治通鉴》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投影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1、能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3、能在熟练朗读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4、通过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5、能够从文中得到有关人生方面的启示。 投影展示的目标是对学生所定目标的规范、补充和加深,这样学生学起来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投影设计之二 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环节可训练学生断句和停顿之能力,且有助于熟练朗读。 投影设计之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一、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荆州,终不能如愿。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手中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抱憾而逝;蜀汉由盛而衰。可见“学”的重要性。请课外搜集最初不学,后来勤学的事例,并整理成文,在班内组织一次以“学习改变了他们”或“开卷有益”为题的读书交流会。二、开放探究1.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问题。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章……甚有乡曲之誉。……时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1)请写出上面这段文字的大意。(2)请根据这段文字写出两个成语。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放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暮 炳烛 戏其君 昧行(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4)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1)车胤家贫常常没有灯油,夏天就用一个线袋装上几十只萤火虫,借荧光夜以继日地读书。成年之后,得到家乡一方的赞誉。在当时只有车胤和吴隐之两人,是虽家境贫寒却博学而知名于世的。(2)夜以继日 囊萤积雪(集萤映雪)2.(1)暮:晚。炳烛:点燃蜡烛。戏:戏弄。昧行:在黑暗中行走。(2)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国君呢?”(3)排比、比喻、对比。(4)“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4、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六、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惊赞)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 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A、魏国B、蜀国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A、关羽B、吕蒙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_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劝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十、课后反思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授课人:合肥市三十八中学 王华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翻译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2. 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一个三国故事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字断句。 1、集体朗读。 2、个别朗读。(师生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3、幻灯显示,教师示范朗读。 4、学生练习朗读后,个别朗读。 5、集体朗读。 三、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己翻译课文(2-3分钟),教师给予指导。 2、学生提出在翻译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师生共同答疑解难,师介绍:文言文的翻译五字法。 4、集体朗读。 四、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对话。 1、我们在读孙权的语言时,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才符合他当时的神态与心理呢?由此可以看出孙权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呢?——学生回答、试读。师板书。 2、在孙权的谆谆告诫之下,吕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回答。 3、我们在读鲁肃的语言时,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面对鲁肃的赞叹,吕蒙巧妙应答。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他当时的心理感受呢?由此可以看出鲁肃、吕蒙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呢?——学生回答、试读。师板书。 4、学生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 学生分角色朗读。 五、悟读课文,体验反思拓展。 问:吕蒙由不学到学继而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呢?文中孙权劝学,鲁肃赞学,对你又有什么启示? 六、作业 1、积累“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解释其意思并造句。 2、假如,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后不久,又去拜见了孙权,他会怎样向孙权叙说他的见闻与感受呢?请就此写一篇150字的小短文。 附: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关心属下 鲁肃——爱才敬才 吕蒙——善听好学 课 时 计 划 备课时间:(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2005年 上 期 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 孙权劝学 教材分析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4、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教学反思: 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孙权劝学》导学案 课型:新授 执笔人:李希国 审核: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揣摩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 4、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5、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6、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课文学习指导】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卿今当涂掌事治经为博士邪即更刮目相待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自以为大有所益及鲁肃过寻阳即更刮目相待 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这篇课文共7句话,其层次结构为“①②③‖④‖⑤⑥‖⑦”。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各层的大意。 —→—→—→ 2、选出对下面文言短句理解正确的项,在括号内打“√”。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 a、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 b、吕蒙辞掉了军中事情繁多的职务。() c、吕蒙说他军中有很多任务。() d、吕蒙说他在军中职务太多。() ⑵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a、大哥你预见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b、大哥你怎么看见事情这样晚呢!() c、大哥你怎么知道事情这么晚啊!() d、大哥你怎么天晚才了解这事啊!()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的语气是:() a、傲慢b、自豪c、埋怨d、轻蔑 4、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要想当权掌事,就必须读书。 b、读书就要认真深入地研究。 c、读书就要博览,以便全面了解历史。 d、不能因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5、下面两个成语皆出自本文,请指出出它们的具体含义,并用这两个成语分别造句。 ⑴吴下阿蒙: 造句: ⑵刮目相待: 造句: 6、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答案 1、劝学就学议论结友2、⑴a⑵c3、b4、d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 (2)形似字区别 (3)解词 权谓吕蒙曰(告诉)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事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孰若孤(谁比得上)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蒙乃始就学(才开始从事) 卿今者才略(语气词,不译) 士别三日(分别)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到) 见事之晚(认清事物) (4)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5)成语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6)多义词辨析 (7)古今异义 【重点句子分析】 本文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 (2)阅读知识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对理解文言文有什么作用 文章是作者用来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因此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遭遇处境紧密相连。如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者,其作品多体现平民百姓的疾苦;而那些无意仕途的作者,文笔就较轻松,多山水风景、儿女情长的作品;至于一些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作者,常会在作品中抒发郁闷伤感之情。所以了解作者的生平,对文言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写作背景对理解文言文也很重要。每篇文章都有其一定的创作背景,由于年代久远,文字上的障碍已经不少,若对内容理解再有困难就更不利于学习了。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背景知识 《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的意思。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层(“初”……“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2)中心意思及写作特点 本文通过孙权劝学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当涂掌事”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课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课文写作特色】 1.笔墨简约,言简意赅。 2.运用对话,刻画人物。 【课本习题提示】 一、示例: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题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同步达纲练习】 (1)给下列的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猎。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当涂掌事。 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 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权谓吕蒙曰() a.叫做b.说c.告诉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a.告辞b.言辞c.推辞 ③见往事耳() a.看见b.了解c.见识 ④孰若孤() a.第二人称,你 b.比得上,如,好像 c.这个 d.假如,如果 ⑤蒙乃始就学() a.于是,就b.才c.却,竟然 ⑤及鲁肃过寻阳() a.经过b.到c.离开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表示什么语气,并指出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哪个语气词相近?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师旷论学刘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了。”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①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昧:暗 ①分别指出下列加粗字的用法和意义。 ②解释下列词语。 暮()戏()问于师旷()闻()善()为人臣() ③“平公曰:‘善哉!’句中“善”字的字面意义和蕴含的深层意义分别是什么? ④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意在说明一个_的道理。 【典型热点考题】 例1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题目。 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__________,由绚烂到__________。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__________。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果粒,牢记着他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zhuì()的落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里,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1)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三个最恰当的,分别将其序号填在文中横线上。 ①安详②安逸③平静④平淡⑤体尝⑥体察 (2)根据拼音把相应的汉字写在其后的括号里。 (2002,山西) 辨析:这是一道检查同义词辨析和汉字识记的题,同样离不开日常的语言积累。解答时,一*语感,二要联系语境,单纯从词义角度理解,是不灵活的。“激越”、“安详”与“绚烂”、“平淡”是两组相对应的表示一个动态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两个词语,语义、语境都相吻合。“体尝”的意思是“体会品尝”,下文中的“苦涩”、“甘甜”两个词是你选择它的提示。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①④⑤;坠。 例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相声的关键在于创作。现在专门进行相声创作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市场变化造成的。随着文艺的多元化发展,其他艺术门类规模逐渐变大,相声创作人员却在分流,__________ a.因为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远远多于看相声的,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所以有的改行写小品了,有的写电视剧了。 b.因为相声创作的酬金低于电视剧和小品,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所以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有的写小品了。 c.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有的写小品了,因为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远远多于看相声的,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 d.有的改行写小品了,有的写电视剧了,因为相声创作的酬金低于电视剧和小品,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 (2002,杭州) 辨析:这是一道考查语言逻辑的题目,只要掌握做题的规律,找到突破口,就会非常简单。空白处的前一个词是“分流”,“有的……有的……”承接它,很合适;“因为”后的两个原因中,“看电视剧和小品”与上文的“写电视剧、小品”联系紧密,所以应放在前边,而且“相声创作酬金低”也是一个次要原因,所以放在后面。所以本题应选c。 【易错例题分析】 例用词造句不恰当的是() a.和睦: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和睦的笑容。 b.诧异: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大家都很诧异。 c.蹒跚:望着蹒跚远去的父亲,我的泪涌了出来。 d.肆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今春风沙肆虐,再次引起人们对环保的重视。 警示:这四个词我们都不陌生,日常使用率较高,因而无形之中就会养成一种使用的习惯。由于大家的年龄特点,思维跟不上表达,往往随心所“语”,而不去探究正确与否,所以,答题时容易受平时表达习惯的影响,产生错觉。“和睦”一词的意思是“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用来形容“笑容”显然不合适,“温和”较恰当,所以正确答案是a。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qīng卿相jī唧唧liè猎奇là腊月(2)①古时王侯的自称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②只粗略地阅读③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道,当权。④重新⑤认清事物(3)①c②c③b④b⑤a⑥b(4)d(5)①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②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③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6)①他的,代词自己,代词;代词,代下文所言的事助词,的②晚戏弄向听说好做③字面意义:(讲得)好极了。深层意义:赞扬、佩服师旷关于学无止境的劝戒。④少年好学,(就)好像初升太阳的光华;壮年好学,(就)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芒;老年好学,(就)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⑤比喻、排比学无止境,只要想学,不懈追求,任何时候都会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朗读可分三步: ①初读:结合注释粗晓大意。 ②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③比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⑥“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③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④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武原镇中学陆海峰) 附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2掌握词语3、疏通文意 一、导入: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试问是哪个成语? 二、了解作者、作品: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三了解主要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孙权的大将。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孙权的谋士。 四查字典,弄清下列字读音。 五朗读要求。朗读文章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表演.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意:断句读音语气读1、权谓吕蒙曰2、卿今当涂掌事3、蒙辞以军中多务4、自以为大有所益5、蒙乃始就学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六齐读课文,在疑难字词上做记号 七关键词语: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 邪: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吗”但:只 见:知道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成语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八关键语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九考考你:1、初,权谓吕蒙曰 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孰若孤 自以为大有所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 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 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十结合注释,分组讨论把课文译成白话文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 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一)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五、寻找知识点 一、语气词的运用 二、成语集锦 三、古今异义 四、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1、劝学(详)—就学(略)—议论(详)—结友(略) 2、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3、情节以对话为主 六、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七、迁移训练 1、请说说你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2、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八、作业:《我来劝你多读书》 如果你的同学不爱读书,你能不能学习孙权的劝导方法劝导别人从学习态度上重视学习呢?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师:同学们,今天早自修时,发生了什么事? 众生:有几位同学昨晚上网吧,被班主任老师发现,叫去上“政治课”了。 师:大家都有过老师和你谈心的经历吗? 众生:有啊。 师:其中和哪件事最有关系? 生:和学习有关。 师:大家听了以后,感觉效果大吗? 生(七嘴八舌,有生喊有的,有生喊没有,有生微笑,有生沉默。反应不一) 师:刚才同学们的反应,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劝说我们同学进行学习,老师得有一定的技巧。这次,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国时期吴国国君孙权,他是如何成功地劝说了手下一名“大老粗”进行学习,并最终让著名的鲁肃为之刮目相看的? 师:大家翻开课文第170页,轻声朗读,同时了解全文大意。 …… 师:好的,刚才几名同学的翻译,大家疏通了全文的大意。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孙权能说服吕蒙进行学习呢?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 ……约过了五分钟。 师:好的,大家都讨论得很充分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主动畅谈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们小组感觉孙权最成功的地方,是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国君,用居高临下的语气和吕蒙说话。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1:书上有这么几句: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我们小组的同学注意到,课文的课后注释是这样解释“卿”字的:“卿,是古代君对臣、上司对下属、长辈对晚辈及朋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这说明,孙权称吕蒙为“卿”,一方面是君对臣的称呼,另一方面也是以朋友的身份对对方表示亲切之情。 师:好,这组同学很细心,能注意到人物称呼上的细微不同,其实包含了很多的内涵啊。吕蒙为什么听了能接受? 生1: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吧。我自己也曾经违反过纪律,班主任老师对我很亲切地劝说,后来我就改掉了毛病。吕蒙听到皇帝对他这么亲切,一定会心存感激,一定会想:我一定要学好,不负皇上的信任。 师(笑):这位同学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推想吕蒙的心态,很好。有没有不同观点的。 生2:我们小组很佩服孙权,因为他能以身作则。有些同学为什么会经常再犯一些错误,就是因为老师没有以身作则。 生(笑,议论纷纷:这位学生也忒胆大了,说老师的不对?) 师(笑):好的,接着说说你的理由。 生2:比如说男同学偷着吸烟这件事吧。班主任老师常口里一支烟,却教育我们不能吸烟,私下有些同学不服气。孙权就不同,他要自己的手下大臣学习,他自己就经常学习。文中说了:“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你想想皇帝自己都读书了,作为手下的不读书,说不过去。 师: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劝说学生读书,一定要以身作则啊。还有其他观点吗? 生3: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孙权很会讲话。 师:很会讲话?怎么讲?指孙权口才好吗? 生3:对,孙权的口才很好,能说服别人。我们都知道,带兵打仗的,有很多是大老粗,像张飞。打仗的人有很多不想学习,书看不下,一看眼皮就打架。 众生(笑) 生3:但孙权却最终说服了吕蒙读书,说明他用了很有针对性的方法。 师:采取什么方法针对哪一点呢? 生3:大家想想,吕蒙是将军,带兵打仗,对什么书会最感兴趣? 生4:战争的书。 师:也就是兵书。 生3:对啊,文中孙权有这么一句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们想啊,孙权说读书不是“治经”,不是“研究儒家经典”,言下之意就是可以看些兵书什么的,兵书,吕蒙就一定会感兴趣。 师:大家知道什么兵书吗? 生4:《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战争,一定是兵书。 师:吕蒙能看到《三国演义》吗? 生5(思考):不行,因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在三国以后才出来的,而吕蒙是三国时的人。 师:那可能看什么兵书? 生6:《孙子兵法》。 师:你怎么知道? 生6:《历史》课本上有。(众生笑) 生7:还有《孙膑兵法》。 师:很好,也是《历史》书上的吗? 生7:不是,但历史老师有说过,孙膑是孙子的孙子,所以我们记忆深刻。 师(笑):很好。其实我们学过看过的一些文言文,它所选自的书籍,也可以说是兵书,因为里面记录了一些战争的策略。像《左传》这一本书。大家能回忆一下,再举几本书吗? 生8:《战国策》? 师:对,还有? 生9:《国语》 生10:《史记》…… 众生议论,热烈。 生3:我还没说完。 师、生惊讶,笑。 师:好,请接着说。 生3:刚才说吕蒙可以先读兵书,但是(语气强调),伟大的吕蒙大人会只读兵书,这样就能让鲁肃信服? 生11(笑):那还有什么? 生3:因为大家刚才说的那几本古书,鲍老师以前就说过了,它们不仅是兵书,也是一些文学性很强的书。吕蒙这些兵书看得下去,看久了,他一定对文学也有些了解,有了适应,时间一久,也一定能读一些经书什么的书籍,从而加强了自身的内涵。 师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由此及彼的推断,有没有道理? 众生:有。 生3:这也和孙权的本意相同的,因为孙权说的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吕蒙看的书多,就是涉猎,就“见往事”,就长了见识,最后也就“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和他们小组的理解如何? 众生:很精彩。(自发地鼓掌) 师:还有不同看法的吗? 生:(主动站起)有,我们小组认为,孙权很会鼓励吕蒙,让他有了信心。 ……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教学 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 1课时 教学类型: 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 ,由 司马光 支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 从三国到五代 1362 年的历史。 司马光, 字 君实 , 北宋 政治家,史学家 ,……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 理清课文情节。 (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 1 )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劝学 ) ( 2 ) 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 辞 学—— 就学 ) ( 3 ) 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 ( 4 )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 结友 )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 学—— 就学 鲁肃 大惊—— 结友 3、请学生看 板书, 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 小黑板 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 思考:课文 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 情节? ( 人物对话 )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 ( 板书 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 容推辞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 教师 范读,学生跟读 5 、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 语气语调 揣摩得更准 。 )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 、 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 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 感 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八、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 :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 辞 学—— 就学 论议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 结友 教学建议: 利用复述和分角色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理解课文。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译文 篇3
《孙权劝学》译文 篇4
《孙权劝学》译文 篇5
《孙权劝学》译文 篇6
《孙权劝学》译文 篇7
《孙权劝学》译文 篇8
《孙权劝学》译文 篇9
《孙权劝学》译文 篇10
《孙权劝学》译文 篇11
《孙权劝学》译文 篇12
《孙权劝学》译文 篇13
《孙权劝学》译文 篇14
《孙权劝学》译文 篇1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