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篇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本节教材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本节教学不进位的乘法,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精心创设情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计算的用处却是极其广泛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用处,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利用在情境图中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时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编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著名数学***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借助旧知,**去探索,去尝试计算。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并在互相欣赏、评价的过程中,学着去质疑,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3、 精心设计练习,培养数学能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失误,比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学**惯。因此,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当评委的活动,通过辨别对错,提醒学生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以外,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使学生能够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找鞋”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积的末位和首位的数判断积的大小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检验能力。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计算一篇课文共有多少个字的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目的,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进位的问题,这就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够新知识的网络,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2

  计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们计算的兴趣。我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先引导学生估算。由于刚学过估算,放手让学生们进行估算,然后汇报估算的结果分别是200、240。这样我认为能帮助学生巩固估算的方法。同时也为笔算作了铺垫。

  这时我就问学生24×12准确值是多少呢?你们试着算一算,用你自己的方法计算。学生们开始计算时,我就把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王召鑫:用竖式计算。毕左雪:24×10=240,24×2=48,240+48=288。李文彬:240+48=288。他们三个写完后,底下就有同学就说李文彬和毕左雪的一样,我说:“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三位学生是怎么想的。”李文彬说:“我和毕左雪想的不一样,我是20×12=240,4×12=48,240+48=288。”他一说完大家就说写的不清楚,不能让人一眼看明白,讨论后觉得就种方法只给5分。毕左雪虽然方法和李文彬一样,却写得比较清楚,但是这种写法比较麻烦,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计算。这时,我在小结这种方法时表扬了这位学生爱动脑,这为以后的简便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同学们给毕左雪打了8分。

  最后由王召鑫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一下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味口,都觉得这样计算简单。于是我们就来研究用竖式计算24×12,我发现学生们都进入了学习状态,最后教学效果也很好。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然后进位和连续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20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一共有多少盏灯?学生很快分析并解答了出来:20个12是多少?即24个十。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前面口算的基础上,我又提出如果是23根灯柱呢?学生很快说出求23个十是多少?有的说前面的20个12再加3个12,师顺势引导先用竖式计算20×12=,再用竖式计算一下3×12=,学生算出后,再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2=,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习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惯。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如:对学生估计过低,学生已经表达清楚地内容,总要自己再重述一遍。

  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乘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教学第一课时是不进位的,课堂上我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当时的例题是没套书有14本,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当时这道题是先用口算方法想,先求10套多少本,用14×10=140(本),在求2套多少本,用14×2=28(本),然后140+28=168(本),学生对口算方法都能明白,所以这道题改成竖式时,学生对于算理都能明白,没有疑问,只是有个别学生习惯写上竖式中140的那个0,这个慢慢可以改掉。有了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算理上略微有些吃力。课上再通过纯竖式计算,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且一开始我要求学生写清楚你每一步是谁和谁相乘得来的,学生能写清楚,必然是能理解的。练习的过程中适时请学生**板演,再结合错题进行分析,加深理解,通过两课时的教学发现针对不进位的都能很好的掌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必须让学生明白算理。再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生才能彻底学会。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5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本节教材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本节教学不进位的乘法,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精心创设情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计算的用处却是极其广泛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用处,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利用在情境图中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时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编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著名数学***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借助旧知,**去探索,去尝试计算。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并在互相欣赏、评价的过程中,学着去质疑,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3、精心设计练习,培养数学能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失误,比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学**惯。因此,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当评委的活动,通过辨别对错,提醒学生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以外,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使学生能够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找鞋”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积的末位和首位的数判断积的大小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检验能力。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计算一篇课文共有多少个字的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目的,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进位的问题,这就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够新知识的网络,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6

  1、该课时的内容是属于计算教学。它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笔算基础上开始教学的。在学习这一内容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了。

  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教学的内容,它主要的教学目标是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能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其教学的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这一学习能很明确地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遭遇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整节课的时间把握是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也影响了整个的教学设想。但是时间的**和每个环节中时间的把握实际也是跟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着很大的关联。首先,第一环节中口算的部分在题目的数量上可以相对的减少,或者也可以不要,如果再当时的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处理好时间和学生的回答,较快地完成这一环节的话也可以为下面的内容有个更好的时间安排。

  另外,失败也让自己清晰地看见,这一内容在重点和难点的达成和突破上,自己是没能很好地完成的。首先,在巩固练习时学生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就是对自己教学前面所忽略的东西有了一个很好的提示。这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在教学中显然是给于学生说的机会是有了,但是没有达到一个预期中能说清算理的效果,教师在引导课堂的时候没能适时地把握住时间由教师来讲清楚算理。让学生对于这一重点还处于一种不清晰的状态之下。同时课堂中更多得看到一些好的学生所表现的情况,而忽略一部分的中下生,以至于他们对于这一算法还是未能达到掌握的程度。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7

  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总觉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上过第一课时后,要磨好几课时,同学才干掌握。因此,有老师劝我不要上这个内容,我自身也有这个想法。业务学习那天聊起这个话题,有不同的声音:难上的课,就应该研究研究。对呀,挑战一回,看当堂课能不能学会。我不再犹豫了,决定研究课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一、关注同学的起点,突破难点。

  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实现知识链接和战略方法的沟通,引导同学沿分步算式去寻求竖式中的对应数位、两层积和两积之和,从竖式的各层积动身质疑其横式中的实际含义,相机借助板书把算理进行有序梳理,指引同学在反复体味中感悟横竖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延伸至思维深处。利用生成型资源,启发同学想出好方法——用小正方形纸片遮挡住某一数字,防止“交叉乘”。真是小纸片用处大!

  二、将估算、口算、笔算、验算有机结合起来。

  用计算来解决一个问题,首先需要我们根据题目的特点做出判断,再根据需要将估算、口算、笔算有机结合,为确认结果的正确性,最后的验算是必需的。

  三、**分层练习,重视反馈。

  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练习:

  (1)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

  (2)试一试

  (3)会验算吗?一组做一题33×21

  45×12

  13×52

  23×14

  (4)改错。

  (5)竞赛。同桌2人一组,

  每人完成两题,先做好的可以指导另一人完成,比一比哪一组合作的好?

  14×52=

  26×24=

  同学已掌握了算理和算法,但对计算并不很熟练,如何让同学主动去计算,以达到熟练计算的效果呢?我布置了竞赛这一环节,让同学通过竞赛来提高计算的积极性。完成得较好,只有个他人错。所以顺理成章地推出我的奖励——今天你们表示得非常出色,课堂上基本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身手,出乎老师的意料,所以老师将给大家一份惊喜:你们吃过“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吗?老师给代伙的同学烧了一样菜,给不代伙的准备了点心,老师公*吧。

  餐后辅导,让同学做了四道竖式计算,34人中,3人积的对位错、4人计算错、只有3人“交叉”乘。第二天交上来的家庭作业,有5人错,其中2人“交叉乘”。跟我当时教的三(2)班比,错的少多了,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培养同学细心计算的习惯。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既要一步一步口算,又要将每次口算的结果写在相应的位置;既要算乘,又要算加;计算过程还有进位问题。首先我要求同学书写一要清晰,二要有条理,其次还要求同学理清计算的各个环节,在计算过程中有效地对各环节实施自我**,特别要关注自身易出错的环节。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8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和方法,例2教学用估算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解决具体问题。在设计和教学本节内容的过程中,我始终是围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一、围绕具体问题的解决开展估算活动。

  估算不是抽象的乘法估算,而是在解决问题的生动情境中因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我从一开始的创设情境就开始进行着辅垫。课件演示的是会场座位的分配。我引导着:全校有350名学生能坐下吗?这一个引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有关估算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估算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估算产生一种亲切感,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在例2的教学中,我也是充分利用课本中所提供的问题背景,引导学生围绕“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的这个实际问题进行估算的。使学生体会到“22╳18≈”是为了解决我们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把数学与生活更好联系在一起,是我们的新课标的重要思想,也是让更多学生更爱学数学的一种途径。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互相交流的广阔空间。

  对于例2中“22╳18≈”的估算,学生中肯定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多种不同的估算结果。在教学中,我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既能体现自主探索又能体现合作交流的估算活动。

  具体操作如下:

  ①**估算。在引出算式后,我请每个学生应用已有的估算经验独自估算“22╳18≈”,并写出估算的过程。

  ②小组交流。在**估算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然后总结出本组认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种估算方法。

  ③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部分小组派**汇报本组的估算情况。最后**学生对交流出来的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进行评价,使多数学生形成共识,并找出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结果、计算方便可行的估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9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惯。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本节课在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本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请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

  2、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每做一道题,都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优秀生教后进生;充分利用多**,形象的展示笔算的过程;设计层次性强、生活化的练习,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数学。

  本节课虽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课堂中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者用语言表达思路有困难时,总是害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害怕别的孩子听不懂,因此我经常性的把本应该学生说的抢着说了出来,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不利。

  在今后的有关计算教学中,我要坚持把枯燥的计算插上生活的翅膀,注入生活的灵性,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能说、能做的,教师坚决不代替、不包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围绕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展开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心引领者的角色带领学生理清:

  1、掌握乘的顺序。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在实际教学时,估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算出结果是多少,所以本课基本思路是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同时也提倡算法多样化。

  实际教学中,在**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有用加的方法进行分拆,有拆因数法,有坚式计算。所以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复习、尝试、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将新知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在整堂课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合理的运用学生生成的问题资源,让学生在展示个性思维的时候,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的反思中的想法与口算方法的算理巧妙的合并到一起,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把现在的想法在竖式中如何表示出来,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不断完善中,关注到了学生的错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对于+的省略,它是一个习惯问题;他们在相互交流、自我反思中不仅突破了建构了知识的障碍,让学生自己感悟错误所在,从而牢固建构建构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坚式格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层出不断。有人说,创造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课堂中的问题信息其价值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背后的创造过程,实现了问题背后的创新价值,才真正使课堂中的问题变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动态的,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倾听他们之所想,**他们交流思维的火花,在师生交往、生与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正是有了他们的参与,才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充满了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突破预设的囚笼,变预设为生成,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加以利用,让课堂教学涌动活力。当然捕捉这种闪烁不定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妙手,能及时抓取,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而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正是我们课堂教学**要努力达到的境界。同时教师的教学必须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从而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达到教人以渔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篇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然后进位和连续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20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一共有多少盏灯?学生很快分析并解答了出来:20个12是多少?即24个十。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前面口算的基础上,我又提出如果是23根灯柱呢?学生很快说出求23个十是多少?有的说前面的20个12再加3个12,师顺势引导先用竖式计算20×12=,再用竖式计算一下3×12=,学生算出后,再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2=,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习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惯。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如:对学生估计过低,学生已经表达清楚地内容,总要自己再重述一遍。

  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2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本节教材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本节教学不进位的乘法,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精心创设情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计算的用处却是极其广泛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用处,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利用在情境图中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时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编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著名数学***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借助旧知,**去探索,去尝试计算。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并在互相欣赏、评价的过程中,学着去质疑,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3、 精心设计练习,培养数学能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失误,比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学**惯。因此,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当评委的活动,通过辨别对错,提醒学生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以外,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使学生能够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找鞋”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积的末位和首位的数判断积的大小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检验能力。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计算一篇课文共有多少个字的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目的,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进位的问题,这就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够新知识的网络,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

  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总觉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上过第一课时后,要磨好几课时,同学才干掌握。因此,有老师劝我不要上这个内容,我自身也有这个想法。业务学习那天聊起这个话题,有不同的声音:难上的课,就应该研究研究。对呀,挑战一回,看当堂课能不能学会。我不再犹豫了,决定研究课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一、关注同学的起点,突破难点。

  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实现知识链接和战略方法的沟通,引导同学沿分步算式去寻求竖式中的对应数位、两层积和两积之和,从竖式的各层积动身质疑其横式中的实际含义,相机借助板书把算理进行有序梳理,指引同学在反复体味中感悟横竖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延伸至思维深处。利用生成型资源,启发同学想出好方法 ——用小正方形纸片遮挡住某一数字,防止“交叉乘”。真是小纸片用处大!

  二、将估算、口算、笔算、验算有机结合起来。

  用计算来解决一个问题,首先需要我们根据题目的特点做出判断,再根据需要将估算、口算、笔算有机结合,为确认结果的正确性,最后的验算是必需的。

  三、**分层练习,重视反馈。

  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练习:

  (1)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

  (2)试一试

  (3)会验算吗?一组做一题 33×21

  45×12

  13×52

  23×14

  (4)改错。

  (5)竞赛。同桌2人一组,

  每人完成两题,先做好的可以指导另一人完成,比一比哪一组合作的好?

  14×52=

  26×24=

  同学已掌握了算理和算法,但对计算并不很熟练,如何让同学主动去计算,以达到熟练计算的效果呢?我布置了竞赛这一环节,让同学通过竞赛来提高计算的积极性。完成得较好,只有个他人错。 所以顺理成章地推出我的奖励 ——今天你们表示得非常出色,课堂上基本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身手,出乎老师的意料,所以老师将给大家一份惊喜:你们吃过“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吗? 老师给代伙的同学烧了一样菜,给不代伙的准备了点心,老师公*吧。

  餐后辅导,让同学做了四道竖式计算,34人中,3 人积的对位错、4人计算错、只有3人“交叉”乘。第二天交上来的家庭作业,有5人错,其中2人“交叉乘”。跟我当时教的三(2)班比,错的少多了,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培养同学细心计算的习惯。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既要一步一步口算,又要将每次口算的结果写在相应的位置;既要算乘,又要算加;计算过程还有进位问题。首先我要求同学书写一要清晰,二要有条理,其次还要求同学理清计算的各个环节,在计算过程中有效地对各环节实施自我**,特别要关注自身易出错的环节。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4

  这几天我教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现作出如下反思:

  一、优点: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问题情景。教学时,我充分的利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他们创设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入迷的听讲中,顺势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A、教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B、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c、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D、效果明显。

  二、不足:

  (1)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既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5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对整堂课的教学顺序初步打算是,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围绕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展开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心引领者的角色带领学生理清:1、掌握乘的顺序。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在实际教学时,估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算出结果是多少,所以本课基本思路是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同时也提倡算法多样化。

  实际教学中,在“**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这一环节上,教师处理上有不当之处。学生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有拆因数法,有正确的坚式计算,也有错误的坚式计算,**讨论时教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观察黑板上同学的算式,你有什么意见或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于是学生就从错误的坚式入手,说明它的错误点,导致再去观察其他坚式时出现了重复现象,破坏了层次感。其实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从横式即拆因数法出发逐一去分析,将错误的方法放在最后处理,这样层次感更强些,也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6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然后进位和连续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20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一共有多少盏灯?学生很快分析并解答了出来:20个12是多少?即24个十。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前面口算的基础上,我又提出如果是23根灯柱呢?学生很快说出求23个十是多少?有的说前面的20个12再加3个12,师顺势引导先用竖式计算20×12=,再用竖式计算一下3×12=,学生算出后,再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2=,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习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惯。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如:对学生估计过低,学生已经表达清楚地内容,总要自己再重述一遍。

  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7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乘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教学第一课时是不进位的,课堂上我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当时的例题是没套书有14本,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当时这道题是先用口算方法想,先求10套多少本,用14×10=140(本),在求2套多少本,用14×2=28(本),然后140+28=168(本),学生对口算方法都能明白,所以这道题改成竖式时,学生对于算理都能明白,没有疑问,只是有个别学生习惯写上竖式中140的那个0,这个慢慢可以改掉。有了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算理上略微有些吃力。课上再通过纯竖式计算,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且一开始我要求学生写清楚你每一步是谁和谁相乘得来的,学生能写清楚,必然是能理解的。练习的过程中适时请学生**板演,再结合错题进行分析,加深理解,通过两课时的教学发现针对不进位的都能很好的掌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必须让学生明白算理。再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生才能彻底学会。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8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本节教材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本节教学不进位的乘法,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精心创设情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计算的用处却是极其广泛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用处,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利用在情境图中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时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编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著名数学***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借助旧知,**去探索,去尝试计算。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并在互相欣赏、评价的过程中,学着去质疑,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3、精心设计练习,培养数学能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失误,比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学**惯。因此,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当评委的活动,通过辨别对错,提醒学生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以外,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使学生能够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找鞋”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积的末位和首位的数判断积的大小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检验能力。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计算一篇课文共有多少个字的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目的,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进位的问题,这就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够新知识的网络,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9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课的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上的灯柱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惯。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努力做到编排练习深浅适宜,分量适当,搭配合理,使学生在自己临近的思维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在设计本堂课时都比较注重练习的强度和层次性,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作业设计方面重新设计了一份星级挑战题,分三个层次。由于这堂课的重难点是计算顺序,为突破这一难点,巩固算理,第一个星级作业我设计了填空练习,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算法,特别是对学习较弱的学生。二星级作业是请学生写出每个笔算乘法中两个积分别表示什么,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算理,为以后的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三星级作业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

  本节“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为计算法则教学课,我按照传统的模式:导入,新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设计的。

  良好的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下围棋这一情节,就是针对新课中的“围棋”我设置了“专心致志”的故事而过渡到新课。巧妙地将“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的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之中,使单纯的数学教学变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复习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本节课的亮点部分生生互动环节“蜜蜂采蜜”没有实施。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新课练习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做错。原因是两个数的和没有加反而也用乘法。针对错误指出错误让全班的同学引以为戒。避免这种错误再次发生。

  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并没有上出我理想中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分析如下:

  (1)导入过长。导入过长直接影响后面的教学。

  (2)复习注重梯度练习。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练习多设置些有梯度性的题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消化。

  (3)时间分配上要调整。

  (4)尽量避免口误,注重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

  虽然存在种种遗憾,但是我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争取上好每一堂课,少上遗憾的课。在遗憾中反思,在遗憾中完善,在遗憾中成长。让学生学到学好更多的知识!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篇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

  1、该课时的内容是属于计算教学。它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笔算基础上开始教学的。在学习这一内容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了。

  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教学的内容,它主要的教学目标是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能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其教学的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这一学习能很明确地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遭遇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整节课的时间把握是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也影响了整个的'教学设想。但是时间的**和每个环节中时间的把握实际也是跟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着很大的关联。首先,第一环节中口算的部分在题目的数量上可以相对的减少,或者也可以不要,如果再当时的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处理好时间和学生的回答,较快地完成这一环节的话也可以为下面的内容有个更好的时间安排。

  另外,失败也让自己清晰地看见,这一内容在重点和难点的达成和突破上,自己是没能很好地完成的。首先,在巩固练习时学生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就是对自己教学前面所忽略的东西有了一个很好的提示。这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在教学中显然是给于学生说的机会是有了,但是没有达到一个预期中能说清算理的效果,教师在引导课堂的时候没能适时地把握住时间由教师来讲清楚算理。让学生对于这一重点还处于一种不清晰的状态之下。同时课堂中更多得看到一些好的学生所表现的情况,而忽略一部分的中下生,以至于他们对于这一算法还是未能达到掌握的程度。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2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然后进位和连续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20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一共有多少盏灯?学生很快分析并解答了出来:20个12是多少?即24个十。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前面口算的基础上,我又提出如果是23根灯柱呢?学生很快说出求23个十是多少?有的说前面的20个12再加3个12,师顺势引导先用竖式计算20×12=,再用竖式计算一下3×12=,学生算出后,再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2=,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习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惯。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如:对学生估计过低,学生已经表达清楚地内容,总要自己再重述一遍。

  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

  1、该课时的内容是属于计算教学。它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笔算基础上开始教学的。在学习这一内容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了。

  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教学的内容,它主要的教学目标是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能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其教学的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这一学习能很明确地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遭遇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整节课的时间把握是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也影响了整个的教学设想。但是时间的`**和每个环节中时间的把握实际也是跟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着很大的关联。首先,第一环节中口算的部分在题目的数量上可以相对的减少,或者也可以不要,如果再当时的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处理好时间和学生的回答,较快地完成这一环节的话也可以为下面的内容有个更好的时间安排。

  另外,失败也让自己清晰地看见,这一内容在重点和难点的达成和突破上,自己是没能很好地完成的。首先,在巩固练习时学生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就是对自己教学前面所忽略的东西有了一个很好的提示。这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在教学中显然是给于学生说的机会是有了,但是没有达到一个预期中能说清算理的效果,教师在引导课堂的时候没能适时地把握住时间由教师来讲清楚算理。让学生对于这一重点还处于一种不清晰的状态之下。同时课堂中更多得看到一些好的学生所表现的情况,而忽略一部分的中下生,以至于他们对于这一算法还是未能达到掌握的程度。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4

  计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们计算的兴趣。我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先引导学生估算。由于刚学过估算,放手让学生们进行估算,然后汇报估算的结果分别是200、240。这样我认为能帮助学生巩固估算的方法。同时也为笔算作了铺垫。

  这时我就问学生24×12准确值是多少呢?你们试着算一算,用你自己的方法计算。学生们开始计算时,我就把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王召鑫:用竖式计算。毕左雪:24×10=240,24×2=48,240+48=288。李文彬:240+48=288。他们三个写完后,底下就有同学就说李文彬和毕左雪的一样,我说:“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三位学生是怎么想的。”李文彬说:“我和毕左雪想的不一样,我是20×12=240,4×12=48,240+48=288。”他一说完大家就说写的不清楚,不能让人一眼看明白,讨论后觉得就种方法只给5分。毕左雪虽然方法和李文彬一样,却写得比较清楚,但是这种写法比较麻烦,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计算。这时,我在小结这种方法时表扬了这位学生爱动脑,这为以后的简便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同学们给毕左雪打了8分。

  最后由王召鑫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一下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味口,都觉得这样计算简单。于是我们就来研究用竖式计算24×12,我发现学生们都进入了学习状态,最后教学效果也很好。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5

  两位数进位笔算课上完了。课堂上,我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算理与计算方法,反复向孩子们强调在乘的时候要记得“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得数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要求,但是在练习中部分学生仍然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1.漏进位。在计算时孩子们常会出现贪快不进位的情况,一旦漏掉进位,在下一个数位的计算上就容易遗忘出错。

  2.忘记了要“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在计算乘加混合式题的口算时,加法也“依次加多位数的每一位数”了。

  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必须严格按照计算顺序一步一步去乘,碰到有进位时,要先对准前一位下面进几,千万不要漏掉把进位的数与乘积相加。为了减少计算上的错误,需要多练习乘加混合式题的口算(如:6×8+7等),这类口算的熟练可以**提高一位数乘多位数的正确率。在教学中还要通过各种形式适时地多补充些相关练习,以强化学生计算技能,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6

  计算类教学一直被冠以枯燥、乏味的标签,学生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反复强调但仍有学生不会计算,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也痛苦。因此,如何上好计算课成为了我的困扰。上个学期我们创新街基地校便以计算类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渐渐发现可以借助直观模型架起算法与算理之间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很庆幸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了吴正宪老师的亲临指导,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下面我将针对到《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作以说明。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做过了表内乘法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些都将成为本节课学习的依据,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已经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根据吴正宪老师的儿童教育观,在明确了这节课的知识地位之后,为了更真实的了解学生情况,我进行了学前**。对班上随机抽取的20名学生进行了**。**结果显示:有少数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家长或课外班辅导能计算出正确答案168,但对算理并不清楚,竖式的书写格式也不规范,对于给出的电子图,并没有起到帮助理解算理的作用。

  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我对教材进行了研读。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经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可见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新旧教材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中加入了点子图的直观模型并在练习十中安排了相应的习题,教材的用意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认真学习了教师用书。书中明确指出在教学笔算的时候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因此点子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点子图,我又阅读了一些相关的饿书籍——《小学数学基本概念解读》《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书中对电子图的一些解释也为我备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研读,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方法。首先要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算式12X14,学生借助估算的知识来分析12X14大约是多少,这一环节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二是为他们准确计算提供依据,同时也渗透了准确计算的方法。接着借助点子图让学生尝试准确计算结果,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出与笔算一致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分布计算的形式写成竖式,并对照着点子图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同时也渗透十进制和位值制的思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难点在于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时,结果和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如何对齐,因此,我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

  通过一节课的探索,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加深了,点子图将“冰冷”的算法和“神秘”的算理深层次融合,让学生清楚感受到“法中见理,理中得法”从而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当然,在课堂中为了加深对点子图的理解,花费的时间较多,感觉竖式的规范书写没有练习到位,课下仍要继续规范,这也是本节课的一点遗憾。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7

  1、该课时的内容是属于计算教学。它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笔算基础上开始教学的。在学习这一内容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了。

  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教学的内容,它主要的教学目标是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能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其教学的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这一学习能很明确地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遭遇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整节课的时间把握是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也影响了整个的教学设想。但是时间的**和每个环节中时间的把握实际也是跟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着很大的关联。首先,第一环节中口算的部分在题目的数量上可以相对的减少,或者也可以不要,如果再当时的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处理好时间和学生的回答,较快地完成这一环节的话也可以为下面的内容有个更好的时间安排。

  另外,失败也让自己清晰地看见,这一内容在重点和难点的达成和突破上,自己是没能很好地完成的。首先,在巩固练习时学生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就是对自己教学前面所忽略的东西有了一个很好的提示。这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在教学中显然是给于学生说的机会是有了,但是没有达到一个预期中能说清算理的效果,教师在引导课堂的时候没能适时地把握住时间由教师来讲清楚算理。让学生对于这一重点还处于一种不清晰的状态之下。同时课堂中更多得看到一些好的学生所表现的情况,而忽略一部分的中下生,以至于他们对于这一算法还是未能达到掌握的程度。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8

  最近,笔者参加县实验小学**的数学优质课评比,听了三位教师同上的课——《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人教版第六册上数学教材),颇有一番感触。评比采取的是教师抽签后定时备课,然后借班上课的方式。三位教师通过创设购物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并让学生列出30×10的算式,再让学生在比较算法中优化算法,最后让学生用“先算3×1=3,再算30×10=300”进行说理,完成教学任务。

  在听课中,有两个班的两位学生对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30×10=300?”执教老师想了一下解释说,因为30×1=30,所以30×10=300(即1个30是30,10个30就是300),这位学生对老师的解释似乎还不理解,满脸疑惑地坐下了。我们也感到老师的这一解释,好像是在解释一种算法,而没有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去解释算理。

  类似于这种算理教学,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备课中应予认真考虑。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面对学生的疑问。

  领会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质疑

  弄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没听明白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这样容易伤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以后不愿意再**题。这一节课在最后的练习中,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50×40=2000,计算结果得数后面是三个零。”老师因为听明白这一问题是针对30×10=300的反驳,就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顺序:先算5×4=20,再算50×40=2000(20后面的两个数用红粉笔标出)。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结果是三个零,而不是两个零。总之,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问题时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只要问题是围绕上课的主题,老师都应先予表扬、鼓励。要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在老师的表扬激励下不断产生的。

  对待疑难问题,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

  “为什么30×10=300?”这是一个算理教学问题,学生原有的认知水*是已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如10×9,30×9。因此教师在复习导入时,应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通过变式让学生得到算式:10×10和30×10,从而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再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当学生对于30×10=300就有一定的认知准备,他们会想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这一新知识,就会说:因为30×9=270,而30×10可以表示成9个30再加上1个30,即270加上30一共是300,所以30×10=300。这一教学策略,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通过“以旧迎新,促迁移”的方法来解决算理这一疑难问题。可惜我们很多教师把这一传统的教学策略忘掉了,以致不能正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回答不了问题,要借助学生的思维来解决

  上述问题教师若一时回答不了,可让全班学生思考一下:怎样来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时,有很多学生想到“30×10”也可以用“30×5+30×5=300”得到结果,这也是一种解释算理的算法。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出乎意料,并能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应树立一种观念,教学是*等的,学生是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个体。教师要相信学生,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这样,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教学相长,是永恒的教学原理,学会向学生学习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

  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在课后求助专家

  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采用应付了事,不善反思的态度,绝不是一位好教师。当前的课改,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建议,教师的实践反思和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也说明了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疑难、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采取一种逃避、马虎应对的态度。如在上这一节课中,有两位教师在课后还认为自己的算法解释是对的。固执己见,往往会误人子弟。敢于正视教学疑难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许多优秀教师的可贵品质。

  教学要创设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在这节课教学进入最后阶段时,有位教师让学生口算一道题“340×50=?”很多学生口算不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先算34×5,再在得数后面补上两个零,学生学得非常主动而且有兴趣。最后老师强调,今后一定要学会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而且这一方法仍是我们今后深入学习经常要运用到的一种重要运算技能。适当渗透今后即将学习的新内容,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很好教学策略。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出拓展性教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9

  关注要点 把握关键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是笔算乘法的通法,是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不需要进位,就一个例题,重点让学生明白乘的顺序和乘得的积书写位置两个问题就可以了。这部分内容看起来简单,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却是很难理解的。

  在备课时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

  1.学生的起点。

  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应该具备的必要技能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到这一起点,让学生能够在课伊始就能清楚地知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及方法,特别是通过“24×2”用竖式计算的过程,由学生自己说出需注意的问题,然后把这三条贴在黑板上,以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完整的笔算思路。为下面类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也提供了方法基础。通过课堂的实际效果看,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2.转化思想的渗透。

  从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练习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是把它们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设计时想从这个地方开始就让转化在课堂中发挥作用,让孩子能够对转化思想有一个切身的体验;当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例题用口算做出来时,再让学生感受到没学过的内容可以转化为学过的口算来解决;最后探究出用竖式计算时,总结算法,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原来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就是用第二个因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其实就是转化成了两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设想的过程是这样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让孩子从知道转化这个词,慢慢明白原来就是这么回事,简单易懂,不用非得描述出“转化”是什么,但是心中已经明白了“转化”是为了干什么。

  3.习题的设计。

  像这样的计算课,除了让学生明白了算理,知道了算法,更多的功夫应该放在练**,只有在大量的练习中,学生才能逐渐掌握计算的技能和技巧。因为是计算,如果只是一种形式的练习,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所以在本课的习题设计上,采用了多种形式结合,体现由扶到放的层次性。

  第一道题就体现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着画有方框的竖式填写计算的结果,然后再填写后面的横式结果,这是给学生固定出积的位置再填写,在填横式结果的过程中巩固对算理的理解;第二个层次给写好了竖式,直接计算;第三个层次只给横式,自己写竖式计算。

  第二道题,依然还是列竖式计算,但是要求同桌为一组,每人完成两个,然后互相检查,反馈后全部做对了,每人都可以给自己画一枚喜欢的标志,这样捆绑评价,可以调动起练习的积极性,忽略掉做计算题的枯燥感。

  第三道题,给出算式和竖式中关键位置的积,让学生根据竖式去判断对应算式,这道题以游戏的形式出现,里面蕴含着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理解,只要理解了如何去算,就可以轻易根据关键的几个数找到对应的算式。想在趣味性十足的练习中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在课堂上,主要把握了以下几个关键:

  1.知识基础。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让学生及时认真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很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踏实进行复习。

  2、乘的顺序。

  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关键,让学生深刻理解两位数乘的顺序很重要。所以在全班交流的环节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说自己怎样计算的过程,就成了重头戏。可惜在这个过程中,课堂上我处理地并不好。对学生的引领不够科学有序,问题缺乏清晰的条理性,所以没能达到我预想的效果。

  3.积的书写位置。

  在计算第一层积时属于原来的知识基础,学生不会有问题。当计算第二层积时,学生就遇到了困难,解决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如何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的过程,把握了这一点,学生自然就明白结果是几个十就该写在十位上。这一点容易理解但需要强化训练才能熟练掌握,所以在探究交流完后的师生梳理时还要进行“重笔涂墨”,我启动了一个问题“像说用个位上的2乘24那样,说说用1乘24的过程好吗?”这样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认识“用24乘十位上的1,过程跟用24乘个位上的2笔算顺序和方法完全一样”,只是跟个位上的4乘后的积应该写在十位上,其他的道理都相同。不知是因为强化了这一点还是学生感悟能力强,从最后做的练**看,正确率比我想像的要高。

  我的感受:

  忐忑。

  在接到任务时因为是作为骨干教师,同联小教师同上这节课,很怕自己会有愧于这“骨干引领”的任务,希望自己能够呈现给大家一堂有自己风格的课,最好是能有所创新。但是这样的课型*时评优课很少有人触及,因为它不好创新,只能踏踏实实地去上,花哨不得。于是忐忑不安地进入了备课、思考的过程。时间很短,从接到正式通知到最后一共8天的时间,***周六、周日两天学校**去蒙山进行了拓展训练。备课、研讨、修改、试讲,每天晚上都对着教参、教材和教学设计就这么静静地坐在电脑旁,即使什么都不干,也哪都不去,就这么静静地坐着,大脑却一刻不停地思考:如何才能让整个过程显得更清晰、更有实效呢?忐忑不安中,最后决定既然创不了什么新,那就把它上踏实,这才能体现课的高效和内涵。

  迷茫。

  课前的复习环节,进行了好几次改动。最初设计了一组口算训练,二是笔算训练。作为这节课前的热身,但是在做完这些题的时候我还想抽出要点分别总结概况它们的算法,以便为后来的学习奠定基础,于是就显得头大了,修改。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很出乎我的意料,本以为用口算的方式分解成三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课堂上孩子们并不是这样的思维,他们多是上来就用笔算,不管对不对全是列竖式的形式。于是就把情境进行了分解,改成了台阶式。利用情境第一步先解决笔算的基础问题,第二步口算,但即便这样,经过**,学生使用口算来解决的依然不多,利用竖式的很多,但多数都不对,***用竖式的样子,但结果其实是口算出来的却说不出笔算的过程。当遇到这样情况的时候,让学生表达说不出来,学生自己又提不出什么问题,只能由老师来讲,对此我真是迷茫了一阵。还是能力不够,不能准确把握课堂,处理问题的随机性不强,这些应该都源于自身业务水*还不高,还有待更进一步地去学习、去实践,让自己的能力再提高,争取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数学老师。

  遗憾。

  那天上完课,我觉得特别遗憾。

  在学生汇报交流环节,我的问题引领不科学,其实应该清晰地以两个问题呈现:分了几步算出来结果的?说出每一步是怎么算出来的。当学生有240的0省略写法时,**:怎么不写0你也认为是240?这样就可以了,至于24是怎么按照乘的顺序得出来的,可以放在师生梳理时强化,这样效果可能比我当时的处理要好。

  在处理学生错例上,学生已经明确知道算法后,应该给一个纠错的机会,不仅是对展台上展示的错题,开始尝试的错误都要有机会进行修正,这个环节漏掉了很遗憾。

  在对估算结果的使用,准确结果算完后,没有及时回头看,使估算的结果仅停留在开头的分析上,这里需要一个验证分析的过程,如果能有,会使课堂更有数学的理性美。

  总之,还需要多学习、多锻炼,人如果不逼自己,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这样的课原来我从没想过可以上公开课,多数数学老师也不愿意涉足这样的课题,一个字“难”。但是经过这番尝试,我竟然有点喜欢这样的课了,这种课可以不上的华丽,但是可以上得很有味道,至少以后看到这样的课型,我也可以对自己有信心了,因为我经历了整个思考的过程……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围绕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展开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心引领者的角色带领学生理清:

  1、掌握乘的顺序。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在实际教学时,估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算出结果是多少,所以本课基本思路是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同时也提倡算法多样化。

  实际教学中,在**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有用加的方法进行分拆,有拆因数法,有坚式计算。所以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复习、尝试、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将新知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在整堂课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合理的运用学生生成的问题资源,让学生在展示个性思维的时候,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的反思中的想法与口算方法的算理巧妙的合并到一起,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把现在的想法在竖式中如何表示出来,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不断完善中,关注到了学生的错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对于+的省略,它是一个习惯问题;他们在相互交流、自我反思中不仅突破了建构了知识的障碍,让学生自己感悟错误所在,从而牢固建构建构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坚式格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层出不断。有人说,创造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课堂中的问题信息其价值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背后的创造过程,实现了问题背后的创新价值,才真正使课堂中的问题变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动态的,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倾听他们之所想,**他们交流思维的火花,在师生交往、生与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正是有了他们的参与,才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充满了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突破预设的囚笼,变预设为生成,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加以利用,让课堂教学涌动活力。当然捕捉这种闪烁不定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妙手,能及时抓取,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而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正是我们课堂教学**要努力达到的境界。同时教师的教学必须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从而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达到教人以渔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以及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和掌握笔算的算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是下一课时进位乘的基础。

  本节课从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开始,为新课的学习作好准备,让学生把旧知迁移到新知中。本节先让学生课前完成前置小研究,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上课让学生分小组,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进行全班交流多种算法,在此基础上重点交流用竖式怎样计算,在交流中掌握正确的书写。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方法作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但是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新课结束后安排了多种题型的练习,基础的计算题帮助学生巩固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掌握,提高笔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同时明白验算的重要性,自觉养成验算的习惯。最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学生**探索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2

  本节“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为计算法则教学课,我按照传统的模式:导入,新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设计的。

  良好的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下围棋这一情节,就是针对新课中的“围棋”我设置了“专心致志”的故事而过渡到新课。巧妙地将“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的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之中,使单纯的数学教学变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复习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本节课的亮点部分生生互动环节“蜜蜂采蜜”没有实施。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新课练习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做错。原因是两个数的和没有加反而也用乘法。针对错误指出错误让全班的同学引以为戒。避免这种错误再次发生。

  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并没有上出我理想中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分析如下:

  (1)导入过长。导入过长直接影响后面的教学。

  (2)复习注重梯度练习。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练习多设置些有梯度性的题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消化。

  (3)时间分配上要调整。

  (4)尽量避免口误,注重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

  虽然存在种种遗憾,但是我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争取上好每一堂课,少上遗憾的课。在遗憾中反思,在遗憾中完善,在遗憾中成长。让学生学到学好更多的知识!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

  计算类教学一直被冠以枯燥、乏味的标签,学生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反复强调但仍有学生不会计算,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也痛苦。因此,如何上好计算课成为了我的困扰。上个学期我们创新街基地校便以计算类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渐渐发现可以借助直观模型架起算法与算理之间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很庆幸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了吴正宪老师的亲临指导,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下面我将针对到《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作以说明。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做过了表内乘法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些都将成为本节课学习的依据,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已经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根据吴正宪老师的儿童教育观,在明确了这节课的知识地位之后,为了更真实的了解学生情况,我进行了学前**。对班上随机抽取的20名学生进行了**。**结果显示:有少数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家长或课外班辅导能计算出正确答案168,但对算理并不清楚,竖式的书写格式也不规范,对于给出的电子图,并没有起到帮助理解算理的作用。

  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我对教材进行了研读。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经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可见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新旧教材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中加入了点子图的直观模型并在练习十中安排了相应的习题,教材的用意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认真学习了教师用书。书中明确指出在教学笔算的时候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因此点子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点子图,我又阅读了一些相关的饿书籍——《小学数学基本概念解读》《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书中对电子图的一些解释也为我备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研读,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方法。首先要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算式12X14,学生借助估算的知识来分析12X14大约是多少,这一环节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二是为他们准确计算提供依据,同时也渗透了准确计算的方法。接着借助点子图让学生尝试准确计算结果,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出与笔算一致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分布计算的形式写成竖式,并对照着点子图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同时也渗透十进制和位值制的思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难点在于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时,结果和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如何对齐,因此,我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

  通过一节课的探索,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加深了,点子图将“冰冷”的算法和“神秘”的算理深层次融合,让学生清楚感受到“法中见理,理中得法”从而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当然,在课堂中为了加深对点子图的理解,花费的时间较多,感觉竖式的规范书写没有练习到位,课下仍要继续规范,这也是本节课的一点遗憾。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4

  1、该课时的内容是属于计算教学。它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笔算基础上开始教学的。在学习这一内容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了。

  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教学的内容,它主要的教学目标是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能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其教学的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这一学习能很明确地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遭遇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整节课的时间把握是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也影响了整个的教学设想。但是时间的**和每个环节中时间的把握实际也是跟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着很大的关联。首先,第一环节中口算的部分在题目的数量上可以相对的减少,或者也可以不要,如果再当时的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处理好时间和学生的回答,较快地完成这一环节的话也可以为下面的内容有个更好的时间安排。

  另外,失败也让自己清晰地看见,这一内容在重点和难点的达成和突破上,自己是没能很好地完成的。首先,在巩固练习时学生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就是对自己教学前面所忽略的东西有了一个很好的提示。这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在教学中显然是给于学生说的机会是有了,但是没有达到一个预期中能说清算理的效果,教师在引导课堂的时候没能适时地把握住时间由教师来讲清楚算理。让学生对于这一重点还处于一种不清晰的状态之下。同时课堂中更多得看到一些好的学生所表现的情况,而忽略一部分的中下生,以至于他们对于这一算法还是未能达到掌握的程度。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5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设计原则之一:计算与应用结合,体验计算是有用。因此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寻找方法巩固方法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计算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设计原则之二: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并进行优化,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解决买24本树需要多少元时,学生寻找了很多方法。有的用了拆数,有的用了连乘,有的用了课外学习的竖式。到底哪些方法是通用的?哪些方法是有局限性的?教师应当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更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

  设计原则之三: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①掌握乘的顺序;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

  本节课是课本65页例题2进位的笔算乘”来加深进位的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同桌间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说说,指名说,以此方法突破教学重点。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6

  学生已有了竖式书写和不进位计算方法的经验,但由于计算中产生了进位计算难度比不进位乘有所提高,错误率也会相应增加。

  这节课我采用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是根据情境对19×19的结果进行估算,旨在培养学生先估后算的习惯。我重点指导了以下的估计方法:19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把它看成20,一共有几多少格?实际的格数比20怎样?从而很显然地得出“19×19“的积的大约范围。第二层次是探索出进位乘的笔算方法。我先让学生借助实际围棋棋谱,直观理解个位乘后的进位情况,然后用竖式进行计算。这一环节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的知识领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比较、验证,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中,我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学生说出了好几种的算法,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既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到不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我没有立即把对的算法呈现,而是让所有不一样的答案和计算方法都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来判断哪种方法才是正确的。这个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对错的对比得到了正确的计算方法,并且体会到了竖式计算的优点,对那些由于进位而产生的错误也有了了解,从而避免错误。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7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对整堂课的教学顺序初步打算是,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围绕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展开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心引领者的角色带领学生理清:1、掌握乘的顺序。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在实际教学时,估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算出结果是多少,所以本课基本思路是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同时也提倡算法多样化。

  实际教学中,在“**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这一环节上,教师处理上有不当之处。学生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有拆因数法,有正确的坚式计算,也有错误的坚式计算,**讨论时教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观察黑板上同学的算式,你有什么意见或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于是学生就从错误的坚式入手,说明它的错误点,导致再去观察其他坚式时出现了重复现象,破坏了层次感。其实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从横式即拆因数法出发逐一去分析,将错误的方法放在最后处理,这样层次感更强些,也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8

  这几天我教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现作出如下反思:

  一、优点: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问题情景。教学时,我充分的利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他们创设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入迷的听讲中,顺势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

  A、教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

  B、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

  C、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

  D、效果明显。

  二、不足:

  (1)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既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尝试计算24×12,在学生出现口算方法与竖式计算两种方法后,我先让学生交流口算方法与算理,为进一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奠定基础。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在交流竖式计算方法时,我出示了个问题:

  ①48是怎样算出来的?

  ②24是怎样算出来的?为什么不与48的数为对齐?

  ③这里的24表示多少?

  ④24既然表示240,为什么个位的0不写?

  ⑤240个位的0省略不写是时,4的位置能变动吗?为什么?

  ⑥288又是怎样得到的?

  通过讨论交流这5个问题,学生真正的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为了加深理解,我又对口算方法与竖式计算进行了沟通,找到他们的联系:方法一样,只是书写形式不同罢了!

  在当堂课的测试中,有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位问题出现错误。还有大多是学生计算时错误,个别学生乘的顺序不对,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

  从数学知识、方法的角度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教学内容应该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三年级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这一年级的教学应多**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思维活动,注重知识的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感受数学的力量,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复习引入,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先出示了一组口算题,让学生进行会议旧知,然后在进行改编题目,明确本节课的主要解决问题,同时与旧知联系起来,使新知识与旧知能沟通好,从而为下面的学习任务做好铺垫。

  2、**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思考尝试解决问题,运用的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经历了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3、梳理思路,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通过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通过观察他人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为数学的交流做准备,并通过交流书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

  4、整理成果,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和合作的意识。,明白了要解决两位数呈两位数只要通过正确的分拆就可以把它转化为以前的知识,从而可以解决问题。然后在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明确只有在正确的分拆方法基础上,还要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拆,才能有助于计算,才能使计算更方便、更灵活。

  5、随堂小考,巩固新知

  通过随堂小考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检测学习情况,明确下课后的任务。根据自己的成绩来选择相应的练习。

  6、回顾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共同回顾,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我们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合理的分拆,选择一个能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优点:

  1、复习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做好铺垫,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去学习,理解更容易接受。

  2、小组合作效果好,学生对算理理解到位。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140(本),再用14×2=28(本),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140+28=168(本)或14×12=168(本)。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

  不足之处:

  1、列竖式计算中,有易错点没有突破。

  在列竖式计算中,出现了个位和个位相乘,十位和十位乘的现象,说明对竖式的算理理解不够透彻,对计算方法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对于老师的**与十位相乘的积的末位数字要与十位对齐,并且末尾的0不用写的原因说不清楚,表达不出来。也说明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没有突破。

  2、时间把握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完成。

  由于突发状况的发生,错误题的纠正,和学生说算理不清楚再加以练习等等,使得前面时间用的较多,导致后面练习没有跟上,学生对竖式计算没有形成熟练的技巧。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2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然后进位和连续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20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一共有多少盏灯?学生很快分析并解答了出来:20个12是多少?即24个十。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前面口算的基础上,我又提出如果是23根灯柱呢?学生很快说出求23个十是多少?有的说前面的20个12再加3个12,师顺势引导先用竖式计算20×12=,再用竖式计算一下3×12=,学生算出后,再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2=,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习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惯。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如:对学生估计过低,学生已经表达清楚地内容,总要自己再重述一遍。

  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3

  计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们计算的兴趣。我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先引导学生估算。由于刚学过估算,放手让学生们进行估算,然后汇报估算的结果分别是200、240。这样我认为能帮助学生巩固估算的方法。同时也为笔算作了铺垫。

  这时我就问学生24×12准确值是多少呢?你们试着算一算,用你自己的方法计算。学生们开始计算时,我就把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王召鑫:用竖式计算。毕左雪:24×10=240,, 24×2=48,240+48=288。李文彬:240+48=288。他们三个写完后,底下就有同学就说李文彬和毕左雪的一样,我说:“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三位学生是怎么想的。”李文彬说:“我和毕左雪想的不一样,我是20×12=240, 4×12=48,240+48=288。”他一说完大家就说写的不清楚,不能让人一眼看明白,讨论后觉得就种方法只给5分。毕左雪虽然方法和李文彬一样,却写得比较清楚,但是这种写法比较麻烦,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计算。这时,我在小结这种方法时表扬了这位学生爱动脑,这为以后的简便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同学们给毕左雪打了8分。

  最后由王召鑫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一下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味口,都觉得这样计算简单。于是我们就来研究用竖式计算24×12,我发现学生们都进入了学习状态,最后教学效果也很好。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4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本节教材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本节教学不进位的乘法,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精心创设情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计算的用处却是极其广泛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用处,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利用在情境图中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时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编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著名数学***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借助旧知,**去探索,去尝试计算。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并在互相欣赏、评价的过程中,学着去质疑,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3、 精心设计练习,培养数学能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失误,比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学**惯。因此,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当评委的活动,通过辨别对错,提醒学生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以外,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使学生能够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找鞋”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积的末位和首位的数判断积的大小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检验能力。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计算一篇课文共有多少个字的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目的,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进位的问题,这就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够新知识的网络,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通过现实生活情境为素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法,掌握算法,理解算理。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理解算法的多样性。

  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对于学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我在新授教学后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是把第二个因数的两个数字的乘积合并成一个数字的乘积,如“34×13”计算时变成34×3=102,再算34×10=3,最后34×13=3102。第二种是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乘54得数的末尾与个位对齐。第三种是忘记在乘的过程中加上进位。针对这几种情况的学生,我是先集体讲评,再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大家来找出问题所在的地方,再指导订正。经过这样的辅导练习,到最后还剩两三个学困生不会用竖式计算,对于学困生我先让他们练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再在这个基础上把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的第二个因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也就是说让学生做了两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再把这两个竖式乘得的积相加,在相加时注意把第二个竖式的积的末尾上的数与第一个竖式的积的十位对齐,再相加。这样经过几个竖式的练习,效果真的还可以,学困生基本都会计算。在这种方法熟练的基础上最后让学困生慢慢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对于初学的学生而言,一下子就全部学会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大人看来很简单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对于学生真的有难度,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举例,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反馈,才能完全掌握.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5篇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

  3、通过应用,初步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生活、数学应用中的广泛性,拉近算式与生活的联系,并体验探究、应用过程中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得数的末尾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预设: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听说小朋友这几天在学乘法,先来考考你们

  1、先后出示12×3 12×30

  师:12×3多少?是几位数乘几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你知道这个算式的

  乘法意义吗?(乘法意义)

  师:那12×30呢?是几位数乘几位数?(整十数乘两位数)它的乘法意义?

  2、师:老师对今天这节课小朋友的学习更有信心了。小朋友,你们有吗?好,现在上课。

  3、师:李老师来自镇小,在算我们学校***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临城小学*均每班有31人,那全校12个班有几人?

  (1)读题

  (2)怎样列式?31×12

  (3)这是几位数乘几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它的乘法意义你知道吗?那么谁能说说,31×12它的结果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计的

  (4)我知道了镇小大概的人数,那到底准确的有多少人呢?大家还没告诉老师呀,要计算这道题,我们以前学过吗?遇到新问题了怎么办?能不能把它变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自己试着把这题变成我们学过的旧知识,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试。

  2、师:你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有了一种方法,还有没有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在此期间请学生到黑板板书不同的方法)

  3、同桌交流整理。

  师:怎样才能使老师听明白?先同桌之间互相当小老师试试,看能不能使对方听懂。开始交流。

  3、全班汇报,汇总解答策略。

  师:我发现刚才在讨论的时候大家学**惯特别好,学习效果一定很好。谁想出了一种方法?有两种的吗?还有没有更多的?(把学生的方法写到黑板上来,并请学生来介绍)这是谁写的,请你来说说?

  可能会出现:

  第一种方法:31×10=310 31×2=62 310+62=372

  师:为什么这么列,这是什么意思?(31×12没学过,但我们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31×12表示12个31相加,可以把它看成10个31与2个31相加)你们明白了?

  或出现12×30=360 12×1=12 360+12=372

  师:这两题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把一个因数拆成两数之和,再与另一个因数相乘)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同一种方法)

  师:为什么要拆呀?

  师:看来大家很有自己的想法,想到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

  第二种方法:31×4×3 31×2×6

  那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把一个因数拆成两个因数的积)老师发现我们班小朋友真是了不得,你们知道吗你们刚才用的方法是我们四年级才要学的。

  [1][2][3]下一页

  第三种方法:

  1、他是用什么方法做的?用这种方法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若学生没出现竖式的形式

  师:我们以前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用竖式做,那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吗?自己试着做做看。用这种方法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 62是怎么来的?(2个31)也就是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

  3、310是怎么来的?(10个31)那3728呢?(板书:与第一种方法用线联系

  起来)

  31

  × 12

  ———

  62

  310

  372

  4、若学生还有其他不同的算式,

  31

  × 2

  ———

  62

  31

  × 10

  310

  62

  + 310

  372

  (1) 你为什么这么做?看来大家很有自己的想法。

  (2)看着这三个板书,你想不想说什么?是不是觉得有点繁?能不能再创造出一个算式,把三个算式的意思也能用一个算式也能明白?再试试。我已经发现很多小朋友智慧的火花了。

  4、请他板演后,问:大家能看明白是什么意思吗?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提醒:分几步做?)

  5、看着板书现在你想说什么?(第一种方法与笔算方法的思路是一样的,一个横式表达,一个竖式表达。竖式的形式以前我们也见过,我想今天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这种形式应该重点掌握。

  6、现在我们能知道镇小有多少学生吗?(板书完整横式)观察竖式,填一填2个班有( )人 10个班有( )人 12个班有( )人

  23

  × 13

  ———

  69

  230

  299

  7、尝试用竖式练习23×13。(学生再次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模仿上面一题也可以求助于你的同桌

  (1)谁愿意把你的解法展示给大家看(实物投影)并边介绍

  你的想法

  (2)你能看明白这个算式的每一步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

  思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有什么地方不懂的?想问大家的。(实物投影)

  8、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在学习什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碰到这个新问题我们是怎样来学习的?(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旧知识)今天我们用到了哪些旧知识?现在你能说说应该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吗?

  师:是呀,我们学习数学往往都是把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来进行的,今天的新知识,对于后面要学的知识来说又变成了旧知识,因此我们必须今天的知识学好,学扎实。

  23

  × 13

  ———

  69

  41

  × 21 230

  299

  9、理解个位“0”不写的意思

  31

  × 12

  ———

  62

  310

  372

  1)观察这三个竖式,跟以前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有什么地方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两层楼”的情况?(因为乘了两次,第一次是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第二次是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

  (2)除了要乘两次外,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第二次乘得的积的末尾都是“0”)为什么末尾都有“0”?那这个“0”不写可以吗?如果横式中不写可以吗?为什么竖式中可以而横式中却不可以?(竖式中有数位)“0”省略会不会影响计算结果?但要注意什么?因此我们通常把个位的 “0”省略不写。

  (3)其实个位不写“0”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观察板书)只要算第二个因数十位的时候,跟十位对齐就行了,这样两位数乘整十数就变成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但有一点算得的积必须与哪位对齐?(十位)

  (4)省略“0”以后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方法,推广应用

  1、现在我们用这种形式笔算完成34×12 41×21

  (1)做之前有什么要提醒自己和大家的吗?

  (2)(实物投影)学生笔算并汇报

  (3)现在同桌互相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应该怎么算?

  2、师:在我们生活中用没有用到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例子?(一学生举例可请其他学生笔算完成)

  3、师:老师也来举个例子并笔算。出示:

  一套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元?

  4、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出示:

  ⑴61个小朋友去看电影,买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认为还少了每张票的价钱)

  师:电影院售票窗口有这样一个告示 :**票每张50元 儿童票每张24元

  ⑵学生笔算

  怎样列式?为什么要与24相乘而不是50?

  ⑶多**对照

  61

  × 24

  ———

  244

  122

  1464

  ⑷ 1张票要( )元 60张票要( )元 61张票要( )元

  5、 11×11= 12×11= 13×11=

  14×11= 15×11= 16×11=

  师:要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必须进行大量练习。现在我报题,你们笔算。

  (教师随时报得数)我已经好了,你们呢?

  师:很奇怪是吧,是不是老师把这些得数全背出来了?其实这里就有数学秘密在,有兴趣的话下课可以去找找

  机动:出示图片《脑筋急转弯》每本16元 《小博士观察手册》每本24元

  三(2)班小朋友准备700元钱,想每人买一本相同的书,应该买哪种书?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习的?

  师:今天我很高兴,感觉真好!这种感觉是大家给我的,所以我要特别谢谢你们,以后有机会咱们再在一起上课,好吗?

  反思:

  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主要是能解决这几个问题,第二个部分积的末尾“0”能不能省?会不会影响计算结果?省“0”后要注意什么?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惯。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惯。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因此在探索检验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4道题:31×12 23×13 41×21 34×12 前两题主要是为理解算理服务的,后两题是为了巩固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从“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使今后学生面对没出现过的题目、类型或其他生活中的问题,不再惊慌不已、束手无措也是我本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原来新问题也不可怕,也只不过是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智慧的缺少,如课堂**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在今天部分积“0”问题的处理上就花费了大量时间,并且出现了很多重复教学的情况。我想了有了失败,才会去找原因,才会去思索,才会不断去实践,这样在实践反思中不段磨练自己,锻炼自己。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不进位的笔算乘法,重点是教学乘的顺序及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突出各部分积的实际含义。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中,首先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并要求学生用点子图把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让学生经历用图示表征解释算法的过程;然后在去全班交流展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学生的汇报使学生明确如何划分点子图、算式表征了哪种计算方法,沟通图形表征、算式表征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最后,在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时,让学生再次利用点子图,表示出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结果,进而更好地理解其含义,掌握好算法。

  借助点子图,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学会借助几何直观去解决问题,去表达和交流,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在学生探索14×12=?时,学生出现了多种算法:(1)14×10=14014×2=28140+28=168(2)14×2×6=168(3)14×4×3=168(4)12×7×2=168(5)12×10=12012×4=48120+48=168

  (6)14×9=12614×3=42126+42=168……在学生交流多种多种算法时,让学生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应充分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计算方法和点子图的比较、归纳和分类,体验方法的异同,掌握解题策略。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这多种方法,都体现了相同的解题思路“先分后合”。师追问: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有什么优点呢?学生体会后说“这些方法都是先分后合,分开以后,数变小了,就会算了。分了以后就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答了。”这样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优化意识。

  三、注意培养良好的`学**惯。

  学生在计算时,容易产生一些错误。例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积的位置对错位;出现相加的错误等等。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产生不良的学**惯。所以在学生计算中一定严格要求,书写工整,计算细心,认真审题的良好学**惯。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体验上要达到以下几点:

  1、在实际情景里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探究算法中,让学生与他人交流,享受**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意识。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

  新课程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计算的教学,首先要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于是我根据学生特点,在导入部分主要借鉴了孙老师的做法:我在课堂开始就从学校购新书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惯。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同时作业也要注意层次性,教师在编排练习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和“齐步走”。避免差生吃不好,优生吃不饱。努力做到编排练习深浅适宜,分量适当,搭配合理,使学生在自己临近的思维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4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围绕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展开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心引领者的角色带领学生理清:

  1、掌握乘的顺序。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在实际教学时,估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算出结果是多少,所以本课基本思路是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同时也提倡算法多样化。

  实际教学中,在**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有用加的方法进行分拆,有拆因数法,有坚式计算。所以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复习、尝试、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将新知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在整堂课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合理的运用学生生成的问题资源,让学生在展示个性思维的时候,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的反思中的想法与口算方法的算理巧妙的合并到一起,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把现在的想法在竖式中如何表示出来,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不断完善中,关注到了学生的错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对于+的省略,它是一个习惯问题;他们在相互交流、自我反思中不仅突破了建构了知识的障碍,让学生自己感悟错误所在,从而牢固建构建构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坚式格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层出不断。有人说,创造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课堂中的问题信息其价值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背后的创造过程,实现了问题背后的创新价值,才真正使课堂中的问题变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动态的,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倾听他们之所想,**他们交流思维的火花,在师生交往、生与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正是有了他们的参与,才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充满了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突破预设的囚笼,变预设为生成,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加以利用,让课堂教学涌动活力。当然捕捉这种闪烁不定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妙手,能及时抓取,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而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正是我们课堂教学**要努力达到的境界。同时教师的教学必须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从而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达到教人以渔的目的。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5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和方法,例2教学用估算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解决具体问题。在设计和教学本节内容的过程中,我始终是围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一、围绕具体问题的解决开展估算活动。

  估算不是抽象的乘法估算,而是在解决问题的生动情境中因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我从一开始的创设情境就开始进行着辅垫。课件演示的是会场座位的分配。我引导着:全校有350名学生能坐下吗?这一个引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有关估算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估算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估算产生一种亲切感,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在例2的教学中,我也是充分利用课本中所提供的问题背景,引导学生围绕“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的'这个实际问题进行估算的。使学生体会到“22╳18≈”是为了解决我们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把数学与生活更好联系在一起,是我们的新课标的重要思想,也是让更多学生更爱学数学的一种途径。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互相交流的广阔空间。

  对于例2中“22╳18≈”的估算,学生中肯定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多种不同的估算结果。在教学中,我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既能体现自主探索又能体现合作交流的估算活动。

  具体操作如下:

  ①**估算。在引出算式后,我请每个学生应用已有的估算经验独自估算“22╳18≈”,并写出估算的过程。

  ②小组交流。在**估算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然后总结出本组认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种估算方法。

  ③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部分小组派**汇报本组的估算情况。最后**学生对交流出来的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进行评价,使多数学生形成共识,并找出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结果、计算方便可行的估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3篇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乘法估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59页的教学内容,包括例2以及相关的练习。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此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法的口算方法,能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学好本节课内容,能为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估算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解释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难点:合理选择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为了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我设计了估座位数、准备钱买书、师生互动等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热情,让学生主动结合生活情境进行估算。

  2、说学法:本课设计力求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的特点,采用个体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情境,使学法与教法****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教学。

  1、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2、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3、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4、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5、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口算

  20×20=24×10=40×50=12×30=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28×4≈62×7≈

  [这里通过复习旧知,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并由此引出课题。]

  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由全镇各校都在开展气象知识学习的情况入手,以气象局的叔叔来我校开展气象知识讲座为情境,出示主题图,并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紧接着问:“能坐下吗?”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明白,“能坐下吗?”其实就是要将座位数和人数作比较。]

  又问: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必须先求出什么?(座位数)你会列式吗?(板书算式:18×20)

  再问:只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需要知道准确的结果吗?(不需要)既然不需要,那我们就试着用估算去解决会比较便捷一点。

  2、尝试估算,探索方法

  让学生先**完成,再小组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

  方法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相类似,估算时可以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看成整十数,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看成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估算结果。但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呢?

  3、巧理信息,探究明理

  根据学习卡(一)的内容,四人小组交流误差产生的原因,完成学习卡,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分析小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能把因数看大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会把因数看小了,这时估算的

  结果比实际结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但都会与实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样设计促进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积极参与,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全面参与意识。]

  4、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得出3种不同的结果,那350人到底能不能坐下呢?

  引导学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逐步理清,在第(3)种方法中,采用估小的方法得到的360都大于350,那么实际结果应该比360还要大,肯定能坐下350人。

  同时指出:虽然估算的方法有很多,但在这道题中,用估小的方法来进行估算,相对而言比较有把握解决“够不够坐”的问题。

  [这样设计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合作交流、层层递进的认知环节,逐步形成了估算策略,从而让学生实现从多样化到最优化的过渡。]

  5、指导看书,质疑释疑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随堂练习,检验效果

  让学生**完成书本p62第10题第一行和书本p59做一做。

  [这样做是从本课的教学重点出发,在巩固新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达到本节课的的教学目标。]

  2、配对练习,突破难点

  《气象知识知多少》这本书每本19元,李老师决定买12本,你认为李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

  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帮老师拿个主意,应该选择下面哪种建议?

  A、12看成1010×19=190(元)

  B、19看成20xx×20=240(元)

  在学生的争论中,让学生逐渐明白:像这种准备钱购物的情况应该尽量选择估大的方法来进行估算,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

  同时作出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由于因数的不同特点,估算的方法可能有几种,但我们在解决不同的情景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本题练习设计和例题教学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根据具体问题情境来选择估算方法,有效提高估算能力,掌握估算的策略。]

  (四)、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设计学生采访的师生互动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内容A、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家每月水费支出大约是()元,一年大约支出水费元。我们是这样估算的。

  内容B、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每天批改作业()本,每个星期(5天)大约批改作业本,每学年(40个星期)大约批改作业本。

  看到这么大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估算的应用能力,还让孩子们在估算中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艰辛,老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育升华。]

  (五)、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互动总结: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外延伸:请你把你是怎样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故事记录下来,写一篇生动的数学日记。

  [这样设计促使学生把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思想。]

  四:说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18×22≈

  18×22≈40018×22≈44018×22≈360

  (20)(20)(20)(20)

  卡通头像卡通头像卡通头像

  答:能坐下。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菁选3篇)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1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3200×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每位乘积不满十)(43×2),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教学目标: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4、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课时安排:

  9课时

  口算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60×530×3300×7200×8

  12×424×213×332×3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23×30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59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40×1060×2030×40300×70200×80

  12×400240×2130×330×311×5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21868729535842

  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

  198×4305×6485×3182×5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

  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18×2222×18

  (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22≈2020×20=400

  方法二:18≈2022×20=440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计算、巧算的巩固练习。

  (2)、通过引导,得出十位乘积等于个位乘积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称算式的乘积相等,并理解掌握此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提出质疑、完善结论,上孩子们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培养探究意识。

  教学难点:通过引导,得出十位乘积等于个位乘积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称算式的乘积相等,并理解掌握此结论。

  三、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讲授法、探究法

  四、学习方法

  练习法、探究法、小组交流法、观察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从画画开始!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对称图形的一半)

  师:如果老师画的是整个图形的一半,谁愿意帮老师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让学生补充完整)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画的对吗?是的,图形当中有这样的对称现象!其实,在我们的语言当中也有这样的对称现象。

  (老师点击屏幕,出现——好人)

  师:大家想象着:如果在好人的后面也存在着那么一条对称轴的话,根据读音对称应该是:(大家一块说)人好。(点击第二个)我爱你——你爱我

  蓝天——天蓝,喜欢我——我欢喜,老师希望我们整节课都欢欢喜喜!好,上课!

  (二)新课教学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中也有这样的对称现象,我们今天就来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让老师随手写几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好不好?

  (老师出示21×36、41×28、36×42、96×46),老师写了几个算式,想一想,如果在这几个算式的后面也存在着一条对称轴,和它们对称的算式是什么?(**)可见,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还真的有这样的对称现象,是不是?是!可是,老师觉得,我们就这样写出几个对称算式,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这每一组对称算式之间的一些秘密,那是不是就更棒了?如果我让你们去研究,那你们会试着研究什么问题呢?或者说,你们会有些什么猜想呢?有没有?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两个算式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

  【设计意图:课始,老师利用对称算式引入,既使新知保持一种神秘感,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学生猜想:每组两对称算式的乘积是否相等?(老师复述)如果让你去研究,你就会研究它们的积是不是一样的,对不对?哦,我觉得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去研究!

  哎,我想问一问同学们,你们学过估算吗?对于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先用估算来试试看!

  生1:第一组算式,可以把21看作20,36×20=720;把63看作60,12×60=720,两道算式的得数相等。

  生2:如果把21看作20、36看作40,20×40=800;把63看作60、12看作10,60×10=600,两道算式的得数不相等。

  生3:我想把每个数都往小了估:如果把21看作20、36看作30,20×30=600;把63看作60、12看作10,60×10=600,两道算式的得数相等。

  师:奇怪了!用估算方法算出来的每组两道算式的积有时相等,有时却不相等。那么,用估算方法能否判断每组算式的积是否相等呢?(不能)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呢?

  生:笔算。

  那同学们还等什么,拿出你手中的笔和纸,选择其中的一组,算一算,好吗?(学生练习)算好的。可以坐直,心里已经有结论的,我们先把笑藏在心里。

  看到同学们都算的这样认真,我心里非常感动,同学们,我们只有准确的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学生交流计算结果)那通过我们的计算,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如果孩子们得不出结论,让提出猜想的孩子复述他的猜想)

  (学生得出结论)对称算式的乘积是相等的!(电脑呈现结论):

  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对称算式”的乘积相等。

  (老师反问)同学们现在都相信这个结论吗?相信吗?我再问一问,有没有人怀疑这个结论的?要不,老师再写一个试一试,好不好?(老师又写了一个算式62×39),孩子们写出了对称算式,并通过计算,得出结论依然正确。

  老师:现在还有没有怀疑的?看来同学们对这个结论已经深信不疑了。像刚才那样通过几个例子得出结论的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

  (老师板书)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那就是华罗庚爷爷讲给他的中学生听的,今天我也想把这个故事将给大家听,好不好?听完这个故事,我们再来说一说这个结论你是否相信,好吗?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主人买回了一只公鸡,第一天,主人给公鸡为了一把大米,第二天,主人仍然给公鸡为了一把大米,到了第三天,主人依旧给公鸡为一把大米,主人每天都给公鸡一把大米,连续给了九十九天,公鸡每天都会从主人那儿得到一把大米,此时,公鸡想:我每天都会从主人那儿得到一把大米,可是结果却不在美丽,到了第一百天,家里来了客人,公鸡没有再得到那把大米,而是被主人杀了。

  好了,同学们,公鸡通过九十九天的得到的结论居然是错误的,是的,不完全归纳法,有时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有时得到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后来人们把不完全归纳法得到错误结论的那一种情况戏称为“公鸡归纳法”。

  师:好了,现在我想问一问大家:你们对这个结论还深信不疑的请坐直,有怀疑的请举手?

  (大部分孩子都举手)怎么现在个个都怀疑了?为什么都怀疑了?如果你怀疑了,请说出你的理由!

  (一个孩子举例说明14×16不等于61×41)

  师:同学们,某某某不仅提出了质疑,而且他还在举例子,如果他举得例子是特殊的。你们试一试,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反例!(同学们拿出笔试着举例)同学们,你们找到反例了吗?其实。我们只要找到一个反例,是不是就可以**刚才的结论,哎呀,我看到同学们兴奋地眼神了,如果你真找到反例了,你可以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了!我看到每个人都在交流,我让几个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个孩子举例)46×61不等于16×64。

  师:我们都没有计算,只有他在计算,我想问一问大家,如果看到这组对称算式,你能否判断他们的乘积是否相等呢?你看的出吗?

  我看到已经有同学举起了智慧的手!

  (**)这位同学的发言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想到了估算,46×61他把这两个数都往小里估,把46估成40,61估成60,结果是2400,而16×64,把它们都往大里估,把16估成20,把64估成70,结果是1400,因为40×60=2400,20×70=1400显然这里不是等号,而是一个大于号,好了同学们,我知道大家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反例,但是我们知道只需要一个反例,就可以说明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那我现在问一问大家,你们失望吗?费了那么大劲找到的结论居然是错误的,什么不失望,为什么不失望?是的,我们并不失望,因为我们最起码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哎,我想现在有些同学的心里肯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师写的算式都符合这个规律,而同学们写的算式却不符合这个规律呢?难道老师写的算式里隐藏着什么秘密吗?有吗?

  (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我发现一些同学已经有想法了,难道老师写的算式里真有一些秘密呀?(学生交流发现的秘密)这位同学说:老师写的算式都符合十位上的数乘十位上的数等于个位上的'数乘个位上的数,真的是这样吗?(老师同学一块验证)

  师:那大家既然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那你们觉得我们这个结论该怎么改才能完善?(学生补充,老师总结)

  得出结论:十位乘积等于个位乘积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称算式的乘积相等。

  【设计意图:在“找到规律——怀疑规律——验证规律——否定规律——完善规律”过程中,学生不断肯定与否定自己的想法,不再轻信别人口中甚至于书中的答案,整个课堂充满了思辨的气息。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培养了有益于一生的思维品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师:现在大家对于这个结论,你们怀疑吗?如果还有怀疑,怎么办?大家商量商量,再举例验证。

  ……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一个反问,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交流。长此以往,数学的奥妙、数学的美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里,学生怎会不喜欢学习数学呢?】

  好了,同学们,思考是美丽的,看到同学们都能认真的思考。我很欣慰!我想,同学们心里可能都在想:这个结论到底正确与否?为什么会是这样?在乘法中怎么会有这么有趣的现象?在除法中、加法中、减法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有趣的现象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多少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都能带着这种精神,真正走进我们的数学世界!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59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解释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

  合理选择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口算

  20×20=24×10=40×50=12×30=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28×4≈62×7≈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分析引导:完整地说一说你收集的信息?

  “能坐下吗”是什么意思?

  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必须先求出什么?

  2、尝试估算,探索方法

  学生**完成,个人汇报,教师板书。(着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法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相类似,估算时可以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看成整十数,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看成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估算结果。

  3、巧理信息,探究明理

  师: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呢?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卡一,并对照黑板板书汇报成果。

  分析小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能把因数看大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会把因数看小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但都会与实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4、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得出3种不同的结果,那是不是每种方法都能比较有把握地判断出够不够坐呢?

  着重引导学生明白:在第(3)种情况中,是估小了,既然估小了都够坐,那实际结果肯定就能坐下。这种方法在这里相对而言更有把握解决“够不够坐”的问题。

  5、指导看书,质疑释疑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随堂练习,检验效果

  (1)、口算(书本P62第10题第一行)

  89×30≈32×48≈43×22≈35×19≈

  ()()()()()()()()

  (2)、(书本P59做一做)一页有23行,每行约23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字?

  2、配对练习,突破难点

  《气象知识知多少》每本19元,李老师决定买12本,李老师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选择答案:A、12看成1010×19=190(元)

  B、19看成2012×20=240(元)

  针对不同争议,同桌互议,然后汇报。

  难点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由于因数的不同特点,估算的方法可能有几种,但我们在解决不同的情境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四、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勇当小**,采访听课老师,巩固所学知识。

  内容A、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家每月水费支出大约是()元,一年大约支出水费元。我们是这样估算的。

  内容B、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每天批改作业()本,每个星期(5天)大约批改作业本,每学年(40个星期)大约批改作业本。

  看到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受?

  五、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互动总结: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外延伸:请你把你是怎样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故事记录下来,写一篇生动的数学日记。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1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能够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学生中表现突出,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进行研究、发现和创造不同的算法。

  如:“两位数件两位数的口算”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又抓又放的形式进行。

  在学习不退位减的时候,学生的困难很小,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因此在这里我重点介绍退位减。

  教学片段:

  在讨论计算方法时,我直接问学生:“44-25”这道题你会解吗?跟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纷纷把手举得很高,都像表现一番

  他们得出了以下几种计算方法:⑴44-20=2424-5=19

  ⑵45-25=20xx-1=19

  ⑶14-5=9 30-20=10 10+9=19

  ⑷44-30=14 14=5=19

  在回答到这四种方法以后,我们班的同学还是在举手,为了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了保证教学任务能够及时完成,我在课堂上不再继续讨论而是把讨论方法课后,在课后去听他们的算法。

  然后我就问大家:“你们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

  学生的回答是各种各样,因此我就鼓励学生,你们认为哪一种适合自己就用哪一种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叫给学习横,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为学生的方法作出评价,做到有抓有放。

  这一节课,我也深深感到作为一个老时,除了要备好教案,还要备好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其法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探索知识。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本节可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选择最优化”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新的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也是本节课的收获。这才是提倡算法的真谛。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2

  这是在学校有效课堂过关中上的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异常积极,课堂气氛非常好。细细思考每个环节,发现了学生积极地几点原因:

  1.比较分析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由于在新授时的基础,学生都能想出两到三种方法,所以对于说出“你是怎样算的”,学生思维活跃,举手积极,都争先恐后地想发表意见,这是新授时所没有的优越。

  2.数学书上第二题,我先在黑板上用写好数字的卡纸进行演示,指导学生如何先算出上、下两个数的和,再算出这两个数的差,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小纸条,同桌合作练习。学生们一个个边说边移动,这样的小组合作,**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练习容量,每生都说出了十条以上,而且有了学生的这种**的合作场面,课堂的气氛自然也不言而喻了。

  3.拓展练习是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并解答,这种开放性的题目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不错的策略,学生们都能思考出一二,所以也愿意说,也很想说,而且,每个**的学生都有机会喊一个同学来回答,这样的形式,学生感到很新鲜,故而也很乐意,气氛就好很多。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3

  这部分内容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与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口算方法,明确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的道理,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只是形式不同,但算理相同,计算难度不会很大。

  由于本节课是计算教学,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我请**孩子们所喜爱的动画人物——朵拉,让孩子们主动地跟着朵拉去探险,自主地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及加、减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他们算理也是完全相同的,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和类推来学习。在教学时,学生从图上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后,孩子们列式解决43+31时,已经下意识地计算出得数是74。我趁势予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有些学生已经能够完整有序地说出计算的过程。为所有学生都能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摆一摆学具,用我们的学具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边摆边要求说一说怎么计算,以达到加深理解和强化的作用。

  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不存在问题,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正确书写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竖式和计算顺序。教学难点是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顺序。我把竖式计算的重难点定为:数位对齐,个位算起。

  我觉得在教学竖式计算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很是重要,在边讲边示范板书时,让孩子们徒手跟着写一写。接下来放手让学生在下发的作业纸上来列竖式计算43-31,收集孩子们的各种作业,引导孩子们来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积累了竖式计算书写时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总结出在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如果单单是一个准则或是老师的一个要求,孩子只会一味地去遵守这一规定而已。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在练习后交流计算过程,学生有先算十位的也有先算个位的,对于该如何计算老师并不予以评价,只是提出疑惑:到底先算十位好还是先算个位好。第二环节,用竖式计算62+33、58-28、5+42、 78-6,生**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逐题让学生讨论交流算式中的“5”“6”该放在哪里。引着学生再来算一算,如果“5”放在了十位,个位上就没法进行计算了,引出在竖式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从“个位算起”。

  不足之处:

  1、虽然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理解,但学生说算理和算法说得不够。学生动手操作说说算法时,很多学生未能按要求边摆边说算法。

  2、对于学生的鼓励语和评价语有些单一。

  3、最后一题,我将题目改成了开放题,“你能看图用数字说话吗”。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多让孩子们来说一说。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他们今天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我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本组的计算方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积极创造,寻求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在展示交流中互相质疑,补充回答,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自主学习。作为老师的我,只是学生在出现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给予引导或补充,让学生自己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通过此节课,我明白了教学中的重点就是知识点,难点就是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所以,课前一定要熟悉教材,备好课,备好学生,加上老师的创新就能上好课。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会以这节课为起点,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反思自己,多钻研,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努力的我会迎来美丽的彩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5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口算方法。所以,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掌握口算方法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在备课时我预计孩子能想到计算57+29=86的多种口算方法,体现出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我认为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方法,所以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和算法的优化,帮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但是在算法的优化上,我觉得我的处理有些仓促,如果将孩子的各种算法出示在一张幻灯片上,通过交流、比较,这样效果会更好、更直观。

  而在计算57-29=的口算方法上我备课时就认为这个难度稍大些,因此我课件上设计了一种方法是:将29看成30,用57-30=27,27+1=28。但是课堂上出乎我的意料,有两个孩子想出了不同的算法。

  一个学生的方法是:将57看成59,

  用59-29=30,再用30-2=28

  另一个学生的方法是:把29看成27,

  57-27=30,30-2=28

  虽然我准备的方法和孩子们类似,但是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精彩的地方,因此我就没有出示我的方法,这也让我重新认识到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地放手,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课堂上有些情况并非我们主观臆测的,我应该善于抓住教学中学生精彩的地方并让它成为一个个亮点。

  其次是对于这两个孩子想出的好的方法时,我认为自己的评价语不够丰富,如果能多用些鼓励的话语表扬他们,同时鼓励其他孩子向他们学习,课堂效果会更加的好。

  本节课口算有些枯燥,总是孩子说算法,孩子会表现出厌烦的情趣,这是课前我想到的,因此我设计了男女生竞赛、小组大比拼的形式激励孩子学习的欲望,但是缺少了合理的规则和评价标准进行比拼,因此设计的游戏显得逊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小组大比拼环节,我的目的是想让孩子学习小蜜蜂之间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共同进步,但是并没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不成熟之处请各位老师们多多指正。短短的40分钟的课,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它再次提醒我: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反思、多学习。谢谢!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6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之前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退位的基本思想:“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作十”的想法,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并且懂得运用竖式计算,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教材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运用列式进行竖式计算。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就像刚学步的娃娃,虽须大人扶着、牵着,但他们也喜欢自己去闯。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们**阅读数学书的能力。先让学生带着“巴黎比**少多少票”这样的问题阅读教材,学习从例题中找出相关、有用的数学信息后针对问题展开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教材后试做习题的习惯。

  阅读教材只能供给知识的材料,若要据为己有,必须依靠思索之力。因此,当学生自主得出算式“56-18=”时,我让学生通过**思考、实践操作去发现方法。然后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达到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目的。汇报方法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不退位减法个位上6减2是够减的,可今天这道题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我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认同教材中提供的相对较好的方法。最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总结出笔算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十位退1后不要忘了减去退去的1等等。

  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把握不当,只做了一些基本练习,缺少了一些提高性练习,因此,没有办法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在今后教学中我应重视课堂中的练。

  由于学生学具带得不全,只有部分孩子进行了操作,而且很多孩子不能把操作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我就利用课件进行了操作演示,让孩子们跟随演示一起说过程,只有几个孩子能流利的表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7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比较容易懂,所以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讲口算的方法,很多学生挖空心思想方法,方法是想出来很多,但一堂课下来,学生用的较多的还是最初的那种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的分三步走的方法,至于其它的方法,只是出了一下场,根本没有学生想到用起来。那能说三步走的方法不好吗?不可以啊,因为他也算得很熟练,速度也挺快的啊。那究竟出示其它方法有用吗?又该怎样优化呢?这是上这堂课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边讲优化算法,一边又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似乎两者难以两全。因此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有意识的叫两步算的学生回答是如何口算的,让其他学生对两步走有一定的认识,慢慢地在他头脑中渗透,希望学生能有一定的感悟。

  另外,学生计算方法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学生在做题时总是容易出错,有的是粗心大意;有的是以前学过的加减法不过关。没有一定的训练,如何进行准确地计算呢?所以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新教材有很多优点,但有时我觉得新教材中给学生练习的系统性不强,虽说是加强了理解能力的培养,可是学生的计算能力无法提高,学生总是没有机会大量练习,这样形成了计算不太过关的现象。所以我们还是要让学生多进行训练,因为口算应该是必须人人过关的。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8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进行两位数的口算。(和在100以内)

  课前我先准备了几道整十数的加减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题目,学生做起来非常快。然后告诉学生,笔算是有效的计算方法,而口算方法灵活多样,可以更快速地进行计算。今天学习的口算就是要将复杂的两位数加减法转化成我们比较熟练的加减法,从而加快计算速度。这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为了使计算教学不至于太枯燥,使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以二年级四个班乘船去鸟岛游玩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探索口算方法时,让学生充分思考,把学生的想法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大家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爱动脑的好习惯。在口算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能理解的口算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练习过程中,我采取小组评比奖小红花的方法。每个组轮流派**进行口算,根据他们口算的正确、快慢、口算方法适当三方面来进行总体打分。这**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口算速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有疑惑和不足的地方。

  在创设情境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式时,我用了过长的时间让学生来**。学生思维活跃,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这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存在,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机智,并能够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从而更好地把握时间。我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由于学生先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先入为主”的观念使部分学生倾向于在心里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对于口算有种不重视的嫌疑,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另外,对于《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出现的算法多样化及优化的评价该如何实施,是本节课面临的又一个挑战。虽然教学过程比较**,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但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因此,本节课教学后,学生的计算方法依然停留在相同于笔算的从个位算起的方法上。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9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教学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主题图中观察到:二年级的学生正在码头上整装待发;从学生的说话中了解到,他们是去鸟岛参观;从各班的标牌上观察出各班的人数;当学生发现船上有限乘68人时,学生就会从各种角度去说明“限乘68人”的意思。接下来对于乘船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也从而列出了许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题,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口算的方法,最后全班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哪一种算法既方便正确率又高。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这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要把机会多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的真谛。我们的**才能有好的结果。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11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为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其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借1当10。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在教学中,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我先让学生写出竖式,不要计算,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该怎样计算。学生根据“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很快说出新知识的计算方法。”然后,我又让学生同位说一说,在此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边说出计算方法,边写出计算过程,并进一步掌握坚式的书写方法。例如:教50-26=学生是这样思考的:

  1、个位0-6不够减,到十位借1,借1做10。

  2、10-6=4

  3、十位借走了1还剩4,4-2=2。

  4、所以50-26=24。

  在合作交流过程汇报方法时,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思路,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借。

  4、十位被借走了1,要去掉。

  5、横式的结果不要忘记了。

  6、看清数字,不要写错了。

  7、看清楚符号。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受到,在课堂上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算法和见解,才能总结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加深记忆。整节课虽然老师对学生扶、放手结合来教学,通过计算、比较、发现、交流、总结来巩固新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讨算法的过程中来,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收获丰厚,老师教的也轻松。但是从课后学生的作业看,有很多的地方仍然出现错误,比如:有些学生在写竖式时,出现两位减一位的个位对了十位上;有的借了1十位上不点点,十位漏减借走的1,而做错。

  所以在今后课堂上,不但让学生能动口、动脑、更重要是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讨出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还待进一步地改进。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12

  这个星期一直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口算不退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与此前最大的区别在于现在学习的内容需要退位,因此在学习的层次和难度上就有了一个高度。为了突破退位这一难点,我利用“个位不够减”的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怎样减”的愿望,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例题教学中利用摆小棒和拨算珠,使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一当十。然后列竖式来写,注重介绍退位点的作用,让学生口头叙述计算的过程。在教学后面的试一试中,由于例题已经学习了个位上0减一个数不够减的特殊情况,对于个位上不够减的一般情况,学生有能力**探索,所以教师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自主尝试。然后把2种不同的算法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正确的写法。最后进行笔算减法计算方法的归纳,这里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而是在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体会、感受计算的方法以后,用自己的话说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些什么”,这是对自己进行退位减计算过程的一次回顾、体验、反思。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计算法则,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完整的认识。

  尽管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锤炼语言,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学生摆小棒时有的不知所措,有的在玩,学生思考问题不主动,回答问题不积极,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我想这些与老师的教学艺术有很大关系,如果我善于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能够吸引孩子们不断思考,教学效果肯定截然不同。这将是我今后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13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两点:

  第一,在操作之中,掌握算法。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小棒操作自主探究出:减法中个位不够减就需要将整捆的小棒拆开一捆当十根。因为有前面的学习基础,因此,部分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已经知道要拆一捆小棒,此时,我就追问:“你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小棒?”学生能够回答:“个位不够减我就拆一捆。”然后,让学生接着操作。最后,小结时我就进一步深化提炼:一捆就是一个什么,它是多少个一?

  第二,在练说之中,巩固算法。在后面的练习题中,我择题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计算过程说一说。因此,在本课结束时,学生基本都会表达出计算过程:个位上几减几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个十,个位上就是十几减几;十位上是几减一后再减几,差就是几十几。在这样的一个练与说相结合的过成中,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算法。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14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这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口算方法,明确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的道理,用竖式计算只是形式不同,算理相同,计算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教材把加、减法笔算合并在一起教学。教学首先从小学生出去游玩引入,为观察例题的图片做铺垫;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提出符合图意的问题,列出加法算式,借助学具进行计算,初步发现用竖式计算加法的运算方法,并把这一方法迁移到用竖式计算减法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竖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竖式计算的格式这一环节上,因为我认为只有学生真正懂得了竖式计算的格式,才能从根本上理解竖式计算的好处和用处,所以我着重强调两方面的教学内容:1、竖式的书写格式与规范;2、竖式的计算过程。因为是第一次接触竖式,学生在**列竖式时仍然出现一些问题:

  1、数位对不齐: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列竖式不成问题,一位数加减两位数错误比较明显,总会个位上的数对到十位上,造成计算错误。我觉得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涵义还是比较模糊,因此教学中要多次强调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

  2、横式上的得数不写。

  3、因为不进位不退位的竖式相对简单,有的学生口算了以后再把答案写在竖式上。还有的学生先在横式上口算答案,再列竖式计算。

  计算是个常抓不懈的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提升上来的,只有多将数学问题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来,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这样每个学生才有自主发展和创新的机会,我们的教学效率才会有所提高。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15

  本单元主要有这样的三个内容——口算、笔算和估算。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并说说口算过程以及要注意哪些方面。接着是复习笔算,我呈现几种类型的错例,让学生总结提醒要注意哪些方面,然后加以联系。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单元的一个难点,我要求学生只要能掌握简单的估算方法。整节课下来,思路还算清晰,要点都落实到位。

  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开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规范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