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捞铁牛》5篇
语文教案《捞铁牛》1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语文教案《捞铁牛》2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些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个叫怀丙的和尚把沉入河底的大铁牛捞上岸来,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要求认识的字:捞陷淤搭绑铲减绷丙
2、要求会写的字:捞笨潜绑铲减越丙程
“淤”读yū,不读yú;“潜”读qián,不读qiǎn
3、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第一部分(1):写为什么要捞铁牛。
第二部分(2-3):写怀丙为捞铁牛做的准备。
第三部分(4-6):写怀丙捞铁牛的经过。
第四部分(7):简介怀丙和尚。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一)、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二)、**读课文2、3自然段,
1、引导学生理解“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他么在议论什么?
2、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什么?在文中把这句话画出来。
3、请大家**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4、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完成填空:(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每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6、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默读课文4、5、6自然段。
1、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指名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2、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3、用同样的方法自学5、6自然段。
4、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5、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6、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四)、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学习文章写法。
你觉得怀丙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三、课外扩展: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用这样的办法捞铁牛,现在科技进步了,如果是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捞铁牛?(学生各抒己见)
四、小结:怀丙虽然不是身体上的大力士,但是却是知识上的“大力士”,他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了奇迹,“知识就是力量”啊!他巧用水的浮力,依靠科学的力量把铁牛从水里捞上来,这种做法足以说明他是无愧于“出色的工程学家”这个称号的。
板书:
铁牛被冲走
怀丙做准备 摸清位置 准备沙船
捞铁牛 拴船搭架 绳拴铁牛
铁牛被捞出
语文教案《捞铁牛》3
教学要点:
讨论学习课文,理解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过程:
1、读课题,在预习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四段,请给"出色"、"工程家"标上"……"
3、"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特别好的设计,主持各项工程的专家。
4、请小声读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5、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6、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一段后答,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起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7、可是,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请默读第二段,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8、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指着灯片上的图说吗?——学生说。
9、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不行吗?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0、请小声读第三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先请同学讲,然后课件演示。
11、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12、检查落实后,师生分读,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讨论。——因果重叠(不要求理性掌握,只是感情认识),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齐读,注意体会联系,强调变化。
13、铁牛从淤泥里***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4、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15、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6、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知道吗?
17、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民族自豪,齐读第四段,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18、学到这儿,你的疑难问题都解决了吗?
19、请用"出色"、"熟悉"各说一句话,写在作业本上。
语文教案《捞铁牛》4
【内容简析】
本课写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让学生读后懂得要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捞、拴”等生字,会写“府、拴”等字。
2.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教具准备】
多**课件(或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打捞铁牛的情景。
2.激趣:你想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结果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捞铁牛》。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用“△”把生字标出来。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互相纠正读错的字,还不懂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
3.(出示生字卡)开火车检查认读生字。重点指导“陷”字的右部“?”。
4.**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错字,读得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并用序号标出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范读课文(或借助录音机),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小组讨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汇报归纳,教师随堂点拨,指导朗读。
语文教案《捞铁牛》5
教学目的
1.从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事中,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懂得利用科学原理解决问题的道理。
2.给课文分段并学习正确概括段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4.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怀丙和尚的出色表现。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小张填空片,准备有关水浮力试验的工具、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自古以来,**民族就是最勤劳、最聪明、最勇敢的,为世界人民所称颂,历史上像祖冲之、李时珍、李春等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材为数很多。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家,他就是一千多年前宋代的和尚怀丙。
二、齐读课题、激发兴趣
(一)读课题。
(二)**题。“看到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疑问:谁捞铁牛?为什么捞?在哪捞?怎么捞的?结果怎样等问题。)
三、带着疑问自读课文
初步了解内容,提出自读要求。
(一)边读边划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二)标出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四、检查自读情况
(一)找几名同学按自然段读书(查生字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流利。)
(二)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多音字“没”,本课读m音。
(三)提出难懂词语。
五、利用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同座位的同学之间查找词义。
(二)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重点理解的词语有:
淤泥 浮桥 宋朝 熟悉 出色
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一)回忆分段方法:
一读 二想 三并
(读:读全文。想:想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并:把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段落合并在一起。)
(二)分别找七名同学读书,其他同学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三)议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和自然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再选择相应的段意。
1.出示投影,读给提示的段意。
2.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
3.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4.想想各段段意为什么这样概括。
(抓住重点,不遗漏主要意思,语句简练。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故此段意的句式可以是: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答案为1、3、4、2)
七、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八、作业: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达到对课后内容的深入理解,懂得利用科学的原理来解决问题的道理。
二、请四名同学读书
大家思考:捞铁牛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课文第几段有描述。
三、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比较句子
体会“出色”一词的作用。
(一)出示投影,读句子。
(二)分析每句的意思。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
(第一句点明和尚的名字,交代不是一般的和尚,而是工程家。第二句话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什么时候的工程家。“当时”一词指的就是宋朝的时候。第三句具体写出怀丙是宋朝时什么样的工程家。“出色”一词指的是格外好,超出一般。这里用这个词突出强调怀丙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和能力,是个了不起的人。)
过渡:这个怀丙和尚到底有什么聪明的智慧,为什么被人们称为出色的工程家,究竟出色在哪里?请深入学习课文。
四、抓住重点段和重点词语,认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1)为什么要捞铁牛?(2)捞铁牛有什么困难?(3)大家议论些什么?
2.讨论回答。(为什么要捞铁牛?要从两点回答。(1)是大水冲走了铁牛。铁牛共八只相当于八个铁柱,拴住浮桥。(2)是修桥需要铁牛,所以就要捞出来。)
3.**题:“就在人们毫无办法,一筹莫展的时候,和尚说了什么?他到底有没有办法?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有把握,请划出来。
4.读一读“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体会意思。
(这句话说明和尚说话留有余地。但却充满信心,并且已经想好了捞铁牛的办法。)
过渡:和尚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也就是怎么捞的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
2.找四名同学分别读这四句话,找出关键词,运用关键词说出意思。
3.讨论:
(1)这几步准备工作能前后颠倒吗?为什么?
(2)练习用“先……然后……再……最后”这些顺接词说说准备工作的过程。想想还可以怎么说。(运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组连词练习说。)以后遇到类似表示先后的句子就可以用上这些连词。这段话前后承接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不能颠倒。
3.**:从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中你了解到什么?
(了解到怀丙和尚准备工作细致,周密,有条不紊,显示出他高超的工程技术水*。)
4.回忆这段的学习方法。
(是通过读、找、议、悟来学习的。)
(三)学习第三大段。
1.运用第2段的学法,自学第3段。
2.出示投影,做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1)读这段话,共说几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找出带点的词,看看它们之间的联系。(一句接一句,它们之间是顺承关系,不能随意变换前后顺序。)
(3)用连词说说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3.演示操作捞铁牛的经过。(学生可喊号助威。)
4.边演示边**。
(1)做准备时,为什么要往船里装沙?(尽量让船下沉。)
(2)拴好铁牛后,为什么又把沙**?(船上泥沙减少,木船才会逐渐上升。)
(3)拴铁牛的绳子是松的还是紧的?为什么?(紧的。拴得越紧,铁牛和船之间的绳子就越短,船对铁牛的作用力也就传递得越快,随着船的浮起,铁牛也就很快地浮起。)
(4)捞铁牛利用了什么科学道理?(水的浮力。)
5.齐读第6自然段。
**:(1)这样的办法指的是什么?
(2)课文为什么不详写捞其它几只大铁牛的经过?
(3)结尾点明怀丙和尚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捞铁牛过程中,人们就对怀丙和尚从了解到敬佩,此时点出“出色”,有如水到渠成。令人信服,也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思考议论:
(一)在捞铁牛的过程中,怀丙在哪个字上下功夫?冲走铁牛,水给人们带来什么?送回铁牛,水又给人们带来什么?
(二)捞铁牛一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六、教师总结
我们从小要学好科学,认识事物,变害为利,为人民造福,长大做个出色的****建设者。
第三课时
一、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重点掌握12个生字新词。练习用“熟悉”、“出色”造句。
二、练习朗读课文,温习课文内容
(一)个人读。
(二)集体读。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一)个人读生字表内的生字和课后词语。
(二)分析每个字的字形结构,抓住特点,注意偏旁部首和书写笔顺。
(三)扩词练习,积累词语。
四、检查自学情况
(一)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二)说说每个字的偏旁部首。
(本课12个生字只有两个要强调一下,可让学生通过查
部。其它字比较容易判定部首。)
五、集体学习
(一)指导易错的字形。
潜:(1)什么结构?
(2)注意什么地方?(右边“替”的上半部分两个“夫”的最后一笔。一个是点,一个是捺。)
绑:(1)什么结构?
(2)哪一笔易错?(中间部分的第三笔,是提不是横。)
拔:与哪个字易混?(和“拨”区别)
(二)指导练习造句。
1.先理解“熟悉”和“出色”两个词的意思。(略)
2.教师出示范句。
熟悉——山娃熟悉上山的这条路,不会带错路。
出色——妈妈是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
3.学生练习造句。
(教学中一定注意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可以让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字形部分教学时,要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交流记忆方法。造句时,要充分让学生口头造句,然后再写下来。)
六、巩固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sng cháo héshàng shuān zhù
( ) ( ) ( )
shéng zi gōng chéng jiā
( ) ( )
(二)加偏旁,组词语:
付__() 本__() 全__()
产__() 木__() 替__()
(三)进行语言文字单项训练。
1.出示投影思考练习第3题。
2.注意带点的词,说说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有3句话,句与句之间是因果关系。)
3.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说铁牛往上拔的原因。
4.填空练习。
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 )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 ),船身慢慢地( ),拴住铁牛的绳子(
)。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 )。
七、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一)抄写生字词语。
(二)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动手做个试验,进一步了解有关浮力方面的知识,知道捞铁牛方法的科学性。
板书设计
建议 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怀丙
潜水摸牛
装沙行船
准备 并船搭架
粗绳搭架 利用浮力
粗绳拴牛
打捞 铲沙
使劲划船 出色的工程家
语文教案《捞铁牛》5篇扩展阅读
语文教案《捞铁牛》5篇(扩展1)
——捞铁牛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3篇
捞铁牛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拴()陷()论()
送()栓()滔()轮()
绳()绑()铲()拖()
蝇()梆()产()施()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捞铁牛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摸位置
准备捞:大船并排拴紧、结实木料搭架
装满泥沙、粗绳
捞回来→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第三课时(略)
(主要安排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学内容)
捞铁牛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会写8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
2、利用边读边想的办法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铁牛是怎样一步一步捞上来的,并学习复述课文。
3、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称象》,讲的就是人们用智慧称出大象的重量。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宋朝的历史故事《捞铁牛》,学习一下怀丙是怎么把铁牛捞上来的。
二、个性阅读,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文时画出生字。
三、自主学习
运用工具书及预习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四、指导读文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读准字音。
五、巩固生字词
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然老师曾经与大家共同探讨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什么是浮力?
二、朗读课文,概括大意
请学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个别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提出问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讨论:为了让水把铁牛送回来,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第一步:潜水摸牛。第二步:船装泥沙。第三步:并船搭架。第四步:粗绳拴牛。
填表:首先要(),然后(),再(),又()。
3、指名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说一说怀丙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拉上来的?引导学生把浮力知识与本文有机结合。
4、齐读第七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重点介绍了什么?(怀丙是一位和尚,是宋朝出色的工程学家。)
5、让学生举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浮力的.知识。
四、教师总结,指导读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完成书后习题
1、鼓励学生查字典做多音字的组词。
2、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3、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填空。
四、作业
板书:老铁牛
首先要(),然后(),再(),又()。
语文教案《捞铁牛》5篇(扩展2)
——《捞铁牛》教案菁选
《捞铁牛》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捞铁牛》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捞铁牛》教案范文1
教学目的
1.从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事中,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懂得利用科学原理解决问题的道理。
2.给课文分段并学习正确概括段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4.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怀丙和尚的出色表现。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小张填空片,准备有关水浮力试验的工具、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自古以来,**民族就是最勤劳、最聪明、最勇敢的,为世界人民所称颂,历史上像祖冲之、李时珍、李春等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材为数很多。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家,他就是一千多年前宋代的和尚怀丙。
二、齐读课题、激发兴趣
(一)读课题。
(二)**题。“看到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疑问:谁捞铁牛?为什么捞?在哪捞?怎么捞的?结果怎样等问题。)
三、带着疑问自读课文
初步了解内容,提出自读要求。
(一)边读边划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二)标出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四、检查自读情况
(一)找几名同学按自然段读书(查生字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流利。)
(二)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多音字“没”,本课读m音。
(三)提出难懂词语。
五、利用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同座位的同学之间查找词义。
(二)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重点理解的词语有:
淤泥浮桥宋朝熟悉出色
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一)回忆分段方法:
一读二想三并
(读:读全文。想:想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并:把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段落合并在一起。)
(二)分别找七名同学读书,其他同学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三)议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和自然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再选择相应的段意。
1.出示投影,读给提示的段意。
2.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
3.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4.想想各段段意为什么这样概括。
(抓住重点,不遗漏主要意思,语句简练。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故此段意的句式可以是: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答案为1、3、4、2)
七、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八、作业:
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达到对课后内容的深入理解,懂得利用科学的原理来解决问题的道理。
二、请四名同学读书
大家思考:捞铁牛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课文第几段有描述。
三、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比较句子
体会“出色”一词的作用。
(一)出示投影,读句子。
(二)分析每句的意思。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
(第一句点明和尚的名字,交代不是一般的和尚,而是工程家。第二句话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什么时候的工程家。“当时”一词指的就是宋朝的时候。第三句具体写出怀丙是宋朝时什么样的工程家。“出色”一词指的`是格外好,超出一般。这里用这个词突出强调怀丙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和能力,是个了不起的人。)
过渡:这个怀丙和尚到底有什么聪明的智慧,为什么被人们称为出色的工程家,究竟出色在哪里?请深入学习课文。
四、抓住重点段和重点词语,认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1)为什么要捞铁牛?(2)捞铁牛有什么困难?(3)大家议论些什么?
2.讨论回答。(为什么要捞铁牛?要从两点回答。(1)是大水冲走了铁牛。铁牛共八只相当于八个铁柱,拴住浮桥。(2)是修桥需要铁牛,所以就要捞出来。)
3.**题:“就在人们毫无办法,一筹莫展的时候,和尚说了什么?他到底有没有办法?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有把握,请划出来。
4.读一读“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体会意思。
(这句话说明和尚说话留有余地。但却充满信心,并且已经想好了捞铁牛的办法。)
过渡:和尚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也就是怎么捞的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
2.找四名同学分别读这四句话,找出关键词,运用关键词说出意思。
3.讨论:
(1)这几步准备工作能前后颠倒吗?为什么?
(2)练习用“先……然后……再……最后”这些顺接词说说准备工作的过程。想想还可以怎么说。(运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组连词练习说。)以后遇到类似表示先后的句子就可以用上这些连词。这段话前后承接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不能颠倒。
3.**:从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中你了解到什么?
(了解到怀丙和尚准备工作细致,周密,有条不紊,显示出他高超的工程技术水*。)
4.回忆这段的学习方法。
(是通过读、找、议、悟来学习的。)
(三)学习第三大段。
1.运用第2段的学法,自学第3段。
2.出示投影,做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1)读这段话,共说几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找出带点的词,看看它们之间的联系。(一句接一句,它们之间是顺承关系,不能随意变换前后顺序。)
(3)用连词说说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3.演示操作捞铁牛的经过。(学生可喊号助威。)
4.边演示边**。
(1)做准备时,为什么要往船里装沙?(尽量让船下沉。)
(2)拴好铁牛后,为什么又把沙**?(船上泥沙减少,木船才会逐渐上升。)
(3)拴铁牛的绳子是松的还是紧的?为什么?(紧的。拴得越紧,铁牛和船之间的绳子就越短,船对铁牛的作用力也就传递得越快,随着船的浮起,铁牛也就很快地浮起。)
(4)捞铁牛利用了什么科学道理?(水的浮力。)
5.齐读第6自然段。
**:(1)这样的办法指的是什么?
(2)课文为什么不详写捞其它几只大铁牛的经过?
(3)结尾点明怀丙和尚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捞铁牛过程中,人们就对怀丙和尚从了解到敬佩,此时点出“出色”,有如水到渠成。令人信服,也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思考议论:
(一)在捞铁牛的过程中,怀丙在哪个字上下功夫?冲走铁牛,水给人们带来什么?送回铁牛,水又给人们带来什么?
(二)捞铁牛一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六、教师总结
我们从小要学好科学,认识事物,变害为利,为人民造福,长大做个出色的****建设者。
第三课时
一、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重点掌握12个生字新词。练习用“熟悉”、“出色”造句。
二、练习朗读课文,温习课文内容
(一)个人读。
(二)集体读。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一)个人读生字表内的生字和课后词语。
(二)分析每个字的字形结构,抓住特点,注意偏旁部首和书写笔顺。
(三)扩词练习,积累词语。
四、检查自学情况
(一)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二)说说每个字的偏旁部首。
(本课12个生字只有两个要强调一下,可让学生通过查
部。其它字比较容易判定部首。)
五、集体学习
(一)指导易错的字形。
潜:(1)什么结构?
(2)注意什么地方?(右边“替”的上半部分两个“夫”的最后一笔。一个是点,一个是捺。)
绑:(1)什么结构?
(2)哪一笔易错?(中间部分的第三笔,是提不是横。)
拔:与哪个字易混?(和“拨”区别)
(二)指导练习造句。
1.先理解“熟悉”和“出色”两个词的意思。(略)
2.教师出示范句。
熟悉——山娃熟悉上山的这条路,不会带错路。
出色——妈妈是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
3.学生练习造句。
(教学中一定注意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可以让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字形部分教学时,要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交流记忆方法。造句时,要充分让学生口头造句,然后再写下来。)
六、巩固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sng cháo héshàng shuān zhù
()()()
shéng zi gōng chéng jiā
()()
(二)加偏旁,组词语:
付__()本__()全__()
产__()木__()替__()
(三)进行语言文字单项训练。
1.出示投影思考练习第3题。
2.注意带点的词,说说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有3句话,句与句之间是因果关系。)
3.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说铁牛往上拔的原因。
4.填空练习。
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船身慢慢地(),拴住铁牛的绳子(
)。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
七、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一)抄写生字词语。
(二)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动手做个试验,进一步了解有关浮力方面的知识,知道捞铁牛方法的科学性。
板书设计
建议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怀丙
潜水摸牛
装沙行船
准备并船搭架
粗绳搭架利用浮力
粗绳拴牛
打捞铲沙
使劲划船出色的工程家
《捞铁牛》教案范文2
教学要求
1、通过学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3、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他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教具准备
自己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作者的简介)
三教学过程
(一)解析课题,激趣导学
你认识怀丙这个人物吗?汇报一下资料。
(二)指导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读生字,熟读记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2)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质疑训练。
2、自学反馈: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三)读课文,了解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请七个人读书,大家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组内交流汇报,达成共识。
3、全班反馈,如下。(略)
4、读读这七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分组讨论,围绕着“捞铁牛”这件事,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有关系,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加强组内合作学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提出能把铁牛捞上来。
第二段(3~6自然段)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第三段(7自然段)讲这个和尚就是出色的.工程家怀丙。
5、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说这段话。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捞?谁捞?怎么捞?)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把你读懂的内容说一说。(结合质疑,解决问题)
2、出示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和尚要试试,你说他有没有办法,从哪儿看出他有把握?用“——”画出这个句子。
(2)从“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看出了什么?
(3)指导朗读这句话。
3、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找四个人分别读这段话,每人一句。
(2)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概括句意,(最好用四个字)组内共同讨论学习。
4、出示句子。
(1)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摸清位置)
(2)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找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捞铁牛》教案范文3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扰铁牛的经过。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演示所需的材料:玻璃缸、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木尺、棉线、铁块。
2.覆盖式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捞铁牛》。齐读课题。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捞铁牛?捞铁牛有什么困难?怎样捞铁牛?铁牛捞起来了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读中,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宋、拴、尚、绳、绷”的字音。强调“拴、潜、陷、铲”是前鼻音,“潜”读去声。“宋、尚、绳、绷”是后鼻音。和尚的“尚”读轻声。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从课题上看重点应该写什么?
(2)默读,找出描写捞铁牛的经过部分。(课文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3)可见课文可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4)如果捞铁牛的经过部分再分为“准备工作”和“捞出一只只铁牛”的两部分的话,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四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四部分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三、深入深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因为八只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要修浮桥,必须要捞起铁牛。)
2.比较句子: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河水冲断浮桥,铁牛都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也”换成“都”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单就一句话说,“也”或“都”都可以,意思也明白。但就联系课文和故事来说,两个字的作用是不同的。“也”与上文呼应表示同样。如果不用“也”而用“都”,这句话就只是讲铁牛是被冲走这一件事。
3.铁牛有多笨重呢?据记载,黄河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没有)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没有)可见,要打捞这八只大铁牛是多么的不容易!
4.指导读句子:“人们议论纷纷。”理解“议论纷纷”
5.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怀丙站出来说话了,你们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他当时胸有成竹,所以才主动要求打捞铁牛的。
——他是一个虚心的人,明明胸有成竹,却还说“试一试”。
6.比较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要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还”换成“要”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还”常常用于讲同样的情况,有表示现象继续的作用。怀丙的这句话前后讲的都是水,铁牛被冲走的是水,把铁牛送回来 的是水。用“还”很自然。如果用“要”,就不一定有这种继续的意思。
7.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现在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请大家**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表示捞铁牛顺序的词语。(先……然后……再……又……)
2.学生**朗读,圈画重点。
3.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
4.用覆盖式投影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用上“先……然后……再……又……)师生评议。
5.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充分的准备。)
小结:认真读书,读懂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
五、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3、学生**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看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缸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儿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往上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利用了水的浮力。
(2)交流:带点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学生读这段话。
②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向上拔”,这些词语之间可以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强调:带点词语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词语要朗读的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这几个词语也要读出味道来。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3)学生读。
(4)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铁牛太沉了,没办法拉上船;即使拉上船也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5)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读。
(2)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从淤泥里拖了回来。)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要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六、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七、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可以分成四个部分:(1)铁牛陷进了淤泥,怀丙和尚说他有办法捞。(2)怀丙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3)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4)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2.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拴浮桥用的铁牛陷进淤泥,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他不愧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八、延伸课外。
1.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牛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泥沙,以现代的环保观点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实际上只要用四只船就可以解决问题。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的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在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再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用向黄河里铲泥沙。)
3.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
九、板书
捞铁牛
怀丙聪明了不起 谦虚
潜水找牛
准备工作 装沙上船
拴船搭架
拴牛连驾科学成就
铲沙下船浮力人民的智慧
打捞工作拖牛靠岸
拖牛上岸
十、布置作业
选做: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呢?(可以和同学讨论合作完成)
语文教案《捞铁牛》5篇(扩展3)
——《捞铁牛》教案菁选
《捞铁牛》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捞铁牛》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捞铁牛》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二类字,学会8个一类字,会用“出色”“议论纷纷”造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利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知道怀丙是怎样捞铁牛的。
3.通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立志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让学生理解能捞上铁牛的原理。
教学准备:
1.水桶、铁块和课件。
2.可以做有关水的浮力的试验(准备:两只杯子、泥沙、铁块、线)。
基础知识:
浮桥:在并列的船或筏子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
淤泥:河流、池塘等水底沉积的泥沙。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将沉在水中的铁块捞起来。
2.质疑:如果沉在水里的是52000斤的大铁牛,那该怎么捞呢?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读、指读。
三、学习生字。
四、理清课文思路。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 ),他指挥( )捞起了铁牛。
(2)课文是按照( )顺序写的。
a、时间b、方位c、事情发展
(3)捞铁牛的原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了解浮力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文,理解意思,激**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读思考: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
2.浮桥是什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习第2自然段
指读第2段,说说你对哪句话印象最深?(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读,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准备工作有几项?请用序号标出来。
3.请用最简单的词语归纳这四项工作。
(1)潜水摸牛(教师示范)
(2)船装泥沙
(3)并船搭架
(4)粗绳拴牛(演示)
4.将本段中的“很大的”、“装满”、“紧紧的”、“很粗的”、“牢牢的”去掉,与原文比较,体会这些词语的重要与准确。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6.这也说明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周密,也很符合科学道理,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出色的工程师。
(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默读这两段,说说它们各讲了什么?
第4段:水手们拔铁牛。
(1)一生读本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当时的场面。
(2)让学生进行实物演示(准备:杯子、铁块、线)。
第5段:水手们拖铁牛。
(1)为什么不把铁牛捞上来,放在船中,而是要在水中拖着走呢?(做实验)
(2)这就是靠了——水的浮力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指读思考:这段写了什么?
2.详写还是略写?
3.读到这里,你想对这位和尚说些什么?
《捞铁牛》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准备:
多**、让学生查找资料,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自古以来,**民族就是一个聪明、勤劳、勇敢的民族,为世界人民所称颂。我们已经知道的张衡、李时珍、茅以升等人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一个发生在宋朝的历史故事,大概了解了当时出色的工程家怀丙的事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捞铁牛》,看看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2、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三、指导学习,点拨解疑。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2、点拨: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名说。
据文件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带上感情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4、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用“——”划出来。
5、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6、指导朗读: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看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自信和智慧,用胸有成竹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语: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1、请默读第二段,找一找哪4项准备工作?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步、第二步等或先、然后等)
2、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一读,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指名说。)
3、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3、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男、女生轮读读第3自然段,你一句,我一句。
5、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2、先请同学讲,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3、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4、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5、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6、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7、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过渡语: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详写和略写)
8、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引申提高,鼓励创新
1、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向黄河铲入16船泥沙,你们觉得有没有问题?
(学生讨论,广泛发表意见,教师概括:
①污染河水
②可能造成水道阻塞
③浪费泥沙
④不方便,不快捷)
2、那么就当时的条件水*,你是否想到改进的方法,既能捞铁牛,又环保、又方便?
(再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①准备四只大船,两两并船搭架。
②泥沙装入**袋,装到两只并好的船上。
③水手们只需将装有泥沙的**袋搬到另外的`两只船上。
④将铁牛拖回岸。
⑤船循环往复,就能很快捞回八只大铁牛。)
3、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结合课前查阅、搜集的资料、交流汇报。教师也可适当介绍几种现代打捞方式,如: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等)
五、总结、谈话、鼓励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1、“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他几次利用水的浮力?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2、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说明了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3、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你会怎样评价他?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捞铁牛》教案3
一、导入
出示::总有一个人,默默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看世界万物,母爱其实是一种天性。动物也好,人类也罢,惟有母亲对子女的爱是默默奉献,不图任何回报的。为了子女,母亲什么苦都愿意吃,什么罪都愿意受;当生死攸关的时候,母亲总是义无反顾地舍弃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代。
1、**朗读
2、指名读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板书:母爱
二、初读课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牛的母爱》,一同去感受一头老牛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朗读课文
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
读着读着,哪一幕情景最让你感到揪心,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并反复读几遍,通过你的朗读把他表现出来。
3、指名读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还有哪些同学也划了这句?(英雄所见略同)没有划的同学老师建议你现在就把它划下来。
出示句子,齐读
三、研读课文
1、牛的主人是怎样地抽打?(狠狠)
从哪里看出牛的主人是狠狠地抽打?
A、“扬起”
什么叫“扬起”?你能做一个“扬起”的动作吗?
别说抽打下来,光这个样子,我们看看都害怕。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老师给你读前面——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
B、“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你们见过皮开肉绽的情景吗?我们想像一下,“皮开肉绽”在你的脑海中,是怎么样的情景?(皮破了、肉也露出来了、满是鲜血)
老师想问这位同学:如果你面前有一个皮开肉绽的情景,你敢看吗?
指导读出让人揪心的感觉。(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C、“恼羞成怒”
怎样的才叫“恼羞成怒”,读出“恼羞成怒”。
D、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师:同学们,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老牛?(可怜)
2、是啊!这真是一头可怜至极的老牛,可牛的主人为什么会 “恼羞成怒”呢?
读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回答
A、“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
所以主人很生气
B、“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
所以主人非常生气
C、“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所以主人恼羞成怒
D、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E、面对飞奔而来的**,老牛动了吗?面对骂骂咧咧的司机,老牛离开了吗?面对主人毫不留情地抽打,“皮开肉绽”的老牛动摇了吗?伤痕累累的老牛放弃了吗?可怜至极的老牛退缩了吗?同学们,此时出现在你面前的还仅仅只是一头可怜的老牛吗?(倔强、坚强、令人佩服)
F、指导读
就请你把老牛的倔强、坚强、令人佩服读出来吧!
师: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生:但还是不肯让开。
3、是的,这是一头可怜的老牛,是一头倔强的老牛,是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这只是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我不禁要质问,主人啊主人,你为什么会这么狠心呢?读读第二自然段
A、你读懂了什么?(极度缺水)
怎样的才是极度缺水?(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
知道三斤水是多少吗?(出示三斤水)
就是这样的三斤水,是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就是这样的三斤水,是人们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衣,包括喂牲口的全部用水;就是这样的三斤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水,对于当地的人们来说是多么珍贵呀!可是,这头老牛现在想要占用这珍贵的水,这怎能不使主人——恼羞成怒,再说主人为得仅仅是自己吗?纵使心中万般不忍,但为了大家,却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B、读: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C、我看见主人举起了鞭子,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1下,2下,3下……(接着读)
主人更生气了,他的`鞭子举得更高了,他再一次举起鞭子,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5下,6下,7下……(接着读)
恼羞成怒的主人失去了理智,他使劲了全身的力气,狠狠得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10下,20下,30下……(接着读)
D、(范读)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老牛的倔强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人,那位运水的战士哭了,那位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一向视**纪律为生命的战士,最后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
四、情感升华
他从水车上倒出半盆水——3斤左右,放在牛面前。老牛终于得到了三斤水——
A、配乐朗诵:“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B、为什么你的眼中含着泪水?看得出你被感动了,为什么?
C、是什么让老牛不怕冒被汽车撞伤的危险冲上公路;是什么让老牛不顾司机的骂骂咧咧、点火驱赶;是什么让老牛不惜被主人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是什么让老牛得到了水,却不舍得喝上一小口,全部给予了小牛。(母爱)
D、同学们,你觉得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是一头可怜、倔强的老牛吗?(伟大、无私的母亲)
是呀,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啊!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对老牛说吗?通过老牛你又想到了谁呢?
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此时心中最想说的话吧!
五、深情总结
同学们,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母爱是最惊天动地的,著名诗人汪国真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出示汪国真《母亲的爱》(配乐朗读)
母亲的爱
(汪国真)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芨芨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 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健康、长寿!
《捞铁牛》教案4
《捞铁牛》第一课时,学生**读课文一、二自然段,为了让学生对“笨重”一词有准确、具体的认识,教师向学生介绍收集来的关于铁牛的资料。学生明白后,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这么大”、“这么重”、“真大呀!”
生:这么重的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
师:是啊!这么重的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我们讨论这个问题。
(经过讨论,同学纷纷举手回答)
生:从插图看,铁牛不仅大还挺圆,所以洪水一冲,它就容易滚动。
生:铁牛在岸上,岸边到河里有坡度,铁牛向下移动就更方便了。
生:我们小组认为:课文上写“铁牛是拴住浮桥的”,那发大水时,水猛烈冲击浮桥,浮桥就会使劲拉动铁牛,就把铁牛给拉下水了。
师:回答得太好了,你们组深入到课文中,加上自己思考、推断、想象,终于找到答案。
师:课文讲怀丙和尚怎样捞铁牛,大家想不想做个实验呢?
生:想!
(课前布置: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槽,倒上大半槽水,水中放一对密封的、从侧面挖去了一块的易拉罐,再用皮筋捆扎在一起,用四根铅笔搭成架子,跨在两只“船”上;架子上拴一根细绳,另一头系住一块小石头,石头沉在水槽底部,两只易拉罐里装了不少沙子。实验开始,让学生用勺子将水舀走,绳子随之绷紧,拉动小石块慢慢离开槽底,沙减少得越多,石块就上升得越高。学生兴致勃勃地做着实验。)
师:在实验中除了弄懂怀丙使用水的浮力将铁牛捞起来的原来,还体会到什么?
生:搭架子不仅要跨在两只船之间,而且要正好位于船的中间部分,这样可以使船不倾斜。
生:架子的支撑点要固定,防止用力时滑动。
生:绑住架子与铁牛之间的绳子应该绑紧。
生:铲走沙子的时候应该均匀地铲,以保证船的*衡。
……
同学们明白怀丙所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了吧。可见铁牛能成功捞起来靠的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师:同学们想想,还有别的办法吗?
(全班立即热闹起来,让小组相互交流、探讨,发挥集体智慧。教室气氛活跃,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的才智。)
生:用直升飞机吊起来。
生:可以用一艘船,上面装一台起重机,直接把铁牛吊到船上就行了。
生:可以把船里的泥沙换**,开始人都站在船上,铁牛绑好后,再弄几只小船,停在大船旁边,到时候人全部下到小船,这样大船慢慢往上浮。
生:老师,这个办法要动用很多人。我们小组想把船上的泥沙换成水。先在船上装水,捞铁牛时,再将水抽到黄河里去。
师:你们小组为什么要用黄河水呢?
生:黄河本来泥水太厚,怀丙和尚每捞一只铁牛,要用两大船的沙,那不就使河底的泥水更多吗?会使水变得浑浊。
师:回答得太好了!还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
生:老师,我们可以再增加两只船和一台起重机,先把沙装在集装箱里,放在大船上,等绑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用装卸吊车把一个箱一个箱的沙吊在另一只大船上。用同样的办法来回几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这样既省人力,又不会对黄河有害处。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次讨论每个同学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不同的方法与怀丙捞起了八只铁牛。
案例分析:
一、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曾经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花。”怎样使学生的创新火花燃烧起来呢?先要引发并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主动地发现并探索问题。我国古代大***孔子教育弟子要“每事问”,倡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我们以住的应试教育,常常把充满好奇心、求知欲,什么都要问、都想知道的儿童,教成什么都不敢问,只想知道怎样拿高分的“乖学生”。新课标倡导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
(一)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为了让学生对“笨重”有更准确、具体的认识,学生收集资料,从中引起学生的疑问:“既然有这么重,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呢?”这样的质疑说明学生有发现,问有价值,达到了新课标中的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还要引发并鼓励他们敢于质疑、驳问的勇气和精神。
(二)探索疑问,解决问题。
学而有问,只是获得真知的.开始。经过思考、钻研、探索,解决了疑难困惑,把认识、思考引向深入、广泛,才是阅读、学习的目的。所以探索和解决问题时就要从“想办法→想别的办法→想更好的办法”的过程。课文中怀丙和尚是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进一步启发和鼓励学生,想想有更好的办法?学生经过评析哪一种办法更有实效性,哪一种不够完善。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动自己的脑筋想出“更好的办法”。
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
(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贵有思,有所思才能有所学,有所学必然有所思。“思”与“学”是循环往复、互补俱进的。我们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就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教程中重视引导并**学生讨论、实验和交流,这样不仅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而且提前开发学生的思维资源,拓展其思维空间。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标一再地要求学生对感兴趣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又提倡有创意的阅读。在课堂中同学们对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十分感兴趣,这一切表明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可以培养发展的,创新精神是可以激发的。
《捞铁牛》教案5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
网
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摸位置
准备捞:大船并排拴紧、结实木料搭架
装满泥沙、 粗绳
捞回来→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后记:
《捞铁牛》一课中,有许多学生对怀丙十分佩服,对他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因为他能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在当时机械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能运用智慧,把沉到河底的八只大铁牛捞上来,是多么了不起呀!
可学完课文后,有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怀丙这样把沙铲进黄河,实在是很大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很大,因而不值得大力提倡。他能有自己的见解,这说明他是用心读书,不唯书,不唯上,而且想法在现代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我首先尊重他的独特感受,没有让他完全跟着书本走。然后,我鼓励他:“你能不能再想一想,如果船上的泥沙不铲到河里,那该怎么办呢?”他陷入沉思中,全班一片寂静,都在冥思苦想,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锻炼。最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用四**并排,把泥沙铲进另两**里,这样一来,既不会污染环境,又能把铁牛捞上来,还能节省泥沙。
学生的独特见解就像火花一样,一瞬即逝,要给予燃烧绽放的机会,这很可能就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捞铁牛》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明白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记课文重点段落的内容,能复述怀丙捞铁牛的步骤、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准备:(捞铁牛的各种材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对课题质疑
2、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指名读课文,余生画出生字新词,读完评点。
2、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介绍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生字的字型记忆、书写
3、理解词义:陷、潜、绷、淤泥、笨重、出色、浮桥
4、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意义。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要捞铁牛?课文什么地方说明了原因?
2、学习1、2
自然段,分析捞铁牛的`原因
(1)大水冲走铁牛
(2)笨重的铁牛陷入淤泥里
(3)重修浮桥需要铁牛
3有感情地朗读怀丙和尚说的话(自信而不外露地),明白这样读的原因。
4、学生质疑:什么叫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怀丙和尚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课后的阅读说说
2、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
3、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了解怀丙和尚如何捞铁牛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准备捞铁牛
1、默读课文,思考:为了捞铁牛,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分几步?用竖线将它们划分**。先**思考,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1)(2)(3)(4)
3、想想:怀丙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准备?结合课文第四自然段说说。
4、试着给每一步的准备工作加小标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准备工作的不同层次,抓住重点词语。
6、试着复述准备工作
〈三〉、学习第三部分:捞铁牛
1、根据第二部分的学习方法,小组学习第三部分
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1) 捞铁牛的几个步骤
(2)给捞铁牛的步骤加小标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复述课文
〈四〉、课文小结
1、怀丙和尚为什么能捞起铁牛?原因有哪些?
2、这说明了什么?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解答。
3、再读课文开头怀丙的话,谈谈体会。
《捞铁牛》教案7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
《捞铁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地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俺国古代科学技术成绩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说明了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它自身的变化规律,告诉人们要想把问题解决好,必需要善于考虑,注重**研究,懂得利用科学原理的深刻道理。从而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主要内容”。教学时,俺们首先可让同学围绕着课题提出问题。同学可能提出:为什么要捞铁牛?谁去捞铁牛?他是怎样捞的?结果怎么样?这样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就可以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陷在淤泥里的铁牛捞上来的事迹。还可以引导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局部,每局部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局部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课的教学十分关键,为后几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资料处置上详略得当的写作能力。
(3)懂得关于水的浮力的知识。
2. 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同学的想象力及实验能力。
(3)培养同学有条理复述课文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初步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科学道理,激发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认识到无论处置什么事情,都要先进行周密的**研究,摸清具体情况,然后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使同学懂得谦虚是美德,无论个人能力多大,都应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4)教育同学从小要学好科学,认识事物,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重、难点是理解怀丙是以为出色的工程家。要重点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所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具体捞铁牛的过程,懂得怀丙捞铁牛方法的科学性。难点的理解可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词语弄清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从而懂得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二、说同学
同学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中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因此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注重让同学在语言实践中通过抓各种描写的句子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了解宋代怀丙和尚在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又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使同学明确遇事时要善于动脑考虑。 三、说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描述与课件演示相结合,导入新课
教师用生动、充溢激情的语言,借助课件演示“河中府”、“黄河”、“铁牛”,把同学引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河中府城外的黄河上,想象洪水冲断浮桥、铁牛深陷河底的情景,把同学的思维带入远古科技落后的宋代去体会故事内容。(这一步骤的设计,为理解怀丙捞铁牛方法在当时的科学性、发现怀丙的聪明才智做好了准备。)
(二).默读全文
用抢答的方式回答:捞铁牛的方法是谁想出来的?课文第几段有描述?(这么做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三).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比较句子
体会“出色”一词的作用。 1.出示投影,读句子 (1)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工程方面的专家。 (2)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工程方面的`专家。 (3)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方面的专家。 2.分析每句的意思,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 (这正是体现学科特点,提高同学语文素养的地方,突出强调怀丙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和能力,是个了不起的人。激发同学对怀丙的敬佩之情)
(四).品读重点句段,感悟怀丙的出色表示
1.请同学们**读文,边读边想边勾画。那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考虑,然后小组讨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2.汇报交流。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概括成三个方面。
(1)设想出色(叫水送回);(2)准备出色(准备周密);(3)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3.抓语言描写
“让俺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俺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怀丙正是认识和理解了水强大的浮力并很好的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4.抓局面描写(第二小节)
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想象人们都议论些什么?怀丙此时能主动承当打捞铁牛的责任,更烘托出他的过人之处。
《捞铁牛》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会写8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
2、利用边读边想的办法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铁牛是怎样一步一步捞上来的,并学习复述课文。
3、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称象》,讲的就是人们用智慧称出大象的重量。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宋朝的历史故事《捞铁牛》,学习一下怀丙是怎么把铁牛捞上来的。
二、个性阅读,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文时画出生字。
三、自主学习
运用工具书及预习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四、指导读文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读准字音。
五、巩固生字词
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然老师曾经与大家共同探讨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什么是浮力?
二、朗读课文,概括大意
请学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个别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提出问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讨论:为了让水把铁牛送回来,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第一步:潜水摸牛。第二步:船装泥沙。第三步:并船搭架。第四步:粗绳拴牛。
填表:首先要(),然后(),再(),又()。
3、指名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说一说怀丙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拉上来的?引导学生把浮力知识与本文有机结合。
4、齐读第七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重点介绍了什么?(怀丙是一位和尚,是宋朝出色的工程学家。)
5、让学生举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浮力的知识。
四、教师总结,指导读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完成书后习题
1、鼓励学生查字典做多音字的组词。
2、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3、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填空。
四、作业
板书:老铁牛
首先要(),然后(),再(),又()。
《捞铁牛》教案9
【内容简析】
本课写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让学生读后懂得要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捞、拴等生字,会写府、拴等字。
2.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教具准备】
多**课件(或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打捞铁牛的情景。
2.激趣:你想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结果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捞铁牛》。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用△把生字标出来。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互相纠正读错的字,还不懂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
3.(出示生字卡)开火车检查认读生字。重点指导陷字的右部臽。
4.**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错字,读得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并用序号标出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范读课文(或借助录音机),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小组讨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汇报归纳,教师随堂点拨,指导朗读。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默读课文,思考: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课件演示打捞铁牛的情景。
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着重理解捞铁牛的.过程,感知怀丙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朗读时,抓住重点词语,把这些词语突出出来。
怀丙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3)学习第3自然段。
着重理解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朗读时,抓住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这些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4)学习5、6自然段。
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五、通读全文,加深理解
1.再读课文,并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感情,再读给自己的学习小伙伴听。
2.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全文,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后懂得了什么?
二、指导朗读
抓住重点词、句指导,让学生读出感情。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读,指名读,齐读。
3.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指名在班上说说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
6.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四、积累词语
1.朗读课文,把生字在课文中的组词用 标出来读读,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齐读。
2.组词比赛,评选组词高手。
3.从课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现代打捞水底沉物有什么方法?
语文教案《捞铁牛》5篇(扩展4)
——《争吵》语文教案5篇
《争吵》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同学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课时布置 】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示,争吵这件事使俺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身读书,讨论解决)
二、自读课文、自同学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同学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俺”和克莱谛)板书:“俺”、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⑴自读1~4自然段。
⑵指名回答(克莱谛把俺本子弄脏,俺报仇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五、
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身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俺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这节课俺们继续解决上节课俺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同学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⑴讨论,当克莱谛弄脏俺本子后,俺为什么报仇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⑵理解“嫉妒”一词。
⑶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示”的句子:
⑴同学自读5~8自然段。
⑵讨论争吵后俺的表示:
①“俺觉得……多好!”
②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③指读。
⑶“俺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⑷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示?(克莱谛……悲痛)
⑸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⑹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⑺这时“俺”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⑴自读9~13自然段。
⑵请**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⑶指读9~13自然段。
⑷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⑸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俺们明白了什么?”
⑴自读14自然段。
⑵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8、请同学把懂得的道理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一说。
【板书设计 】
弄脏本子
“俺” 争吵 克莱谛
重归于好
《争吵》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同学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课时布置 】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示,争吵这件事使俺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身读书,讨论解决)
二、自读课文、自同学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同学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俺”和克莱谛)板书:“俺”、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⑴自读1~4自然段。
⑵指名回答(克莱谛把俺本子弄脏,俺报仇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五、
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身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俺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这节课俺们继续解决上节课俺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同学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⑴讨论,当克莱谛弄脏俺本子后,俺为什么报仇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⑵理解“嫉妒”一词。
⑶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示”的句子:
⑴同学自读5~8自然段。
⑵讨论争吵后俺的表示:
①“俺觉得……多好!”
②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③指读。
⑶“俺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⑷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示?(克莱谛……悲痛)
⑸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⑹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⑺这时“俺”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⑴自读9~13自然段。
⑵请**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⑶指读9~13自然段。
⑷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⑸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俺们明白了什么?”
⑴自读14自然段。
⑵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8、请同学把懂得的道理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一说。
【板书设计 】
弄脏本子
“俺” 争吵 克莱谛
重归于好
《争吵》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同学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课时布置】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示,争吵这件事使俺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身读书,讨论解决)
二、自读课文、自同学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同学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俺”和克莱谛)板书:“俺”、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⑴自读1~4自然段。
⑵指名回答(克莱谛把俺本子弄脏,俺报仇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五、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身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俺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这节课俺们继续解决上节课俺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同学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⑴讨论,当克莱谛弄脏俺本子后,俺为什么报仇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⑵理解“嫉妒”一词。
⑶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示”的句子:
⑴同学自读5~8自然段。
⑵讨论争吵后俺的表示:
①“俺觉得……多好!”
②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③指读。
⑶“俺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⑷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示?(克莱谛……悲痛)
⑸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⑹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⑺这时“俺”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⑴自读9~13自然段。
⑵请**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⑶指读9~13自然段。
⑷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⑸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俺们明白了什么?”
⑴自读14自然段。
⑵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8、请同学把懂得的道理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一说。
【板书设计】
弄脏本子
“俺” 争吵 克莱谛
重归于好
《争吵》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和1个部首,会写8个生字.
2、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角色感情.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人与集体的关系.
重点:学习生字,掌握字的音形义。
难点:学习生字,掌握字的音形义。
教具:图片
学具:字卡
相关知识点:运用学过的方法识字
教学突破点:生字的字音字形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朗读儿歌,这么多的标点符号你们喜欢吗?让我们把它们请到教室里,书本里,我们一起来看书。
二、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1、范读课文。
2、练习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学习认识的生字。
出示生字。
2、学习学会的生字。
读第一自然段。
学习“拴、芝、重、引、考”学习“略”
读一读省略号说的话。
学习“章”
出示字谜“早上站立”
读第6自然段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
特色作业设计:
区别字组词 略( )拄( )芝( )
胳( )住( )之( )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课文
1、**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重、考、弓、引”
四、完成课后练习题。
1、读一读
指名读
你有不懂的词语吗?
你用什么方法弄懂它?
2、讨论
我们在书中找一找都有哪些标点符号,看看它们都有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
3、背一背
五、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特色作业设计:
1、今天的空气真新鲜
2、哇 好大一棵树
3、春天来 花园里的花开放了 有红的 白的 紫的 黄的 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板书设计:
标点符号的争吵
思考 引人入胜 不可开交 反驳敲锣打鼓 连蹦带跳 断章取义 断断续续
《争吵》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认“嫉妒”等13个生字。会写“匠替”等14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石匠抄写”等14个词语。
2.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理解父亲说的话。
4.逐步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问题。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小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如一条小河不停地翻腾着浪花,而每一朵浪花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有时欢唱着优美的歌,有时倾诉着一丝烦恼。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同学难免有磕磕碰碰,你与同学有争吵吗?请小组内说说,然后找同学在全班讲讲。
而今天我们来看看意大利的学生的──《争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石匠 抄写 墨水 故意 报复 缩回 诚心诚意 承认 缘故 愤怒 独自 戒尺 不料 既然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课件简单介绍意大利。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
谁与谁争吵?
他们为何争吵?
争吵前后不同的表现是怎样的?……
(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地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对有一定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
四、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承”字8画,第2笔为“弯勾”。
“缘”字,注意右边的写法以及笔顺,
“愤”字,共有12画,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5.各自抄写。
A、把书中田字格中的生字用铅笔描红,特别注意写上下结构的字“替、墨、骂、毕”时注意上下部位的位置。
B、抄写在本子中,要求字的笔顺正确,间架结构恰当。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小事?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板书课题,课件出示问题:
a)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争吵?
b)他们为什么争吵?
c)“我”与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是怎样的?
3.请同学通过读书找出相应的答案,然后抽学生说说。
4.评读课文,体会泡泡的意思:
泡泡一: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样吗?
泡泡二:这里的“挨”用得真好!好在哪儿呢?
5.同学们细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表演。
6.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我”的扮演者:“通过表演,你体会到了争吵前后的心理变化吗?”
7.受克莱谛的优秀品质。
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克莱谛:宽容大度、吃苦耐劳、孝敬父母、生活俭朴、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8.反复读父亲的话,体会话的意思。
“我”从父亲的话中领悟到了什么?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四、拓展练习
1.同学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对吧?那请讲一件你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2.写一写你和同学发生过的一件事。
语文教案《捞铁牛》5篇(扩展5)
——《劝学》语文教案5篇
《劝学》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准确翻译文言词句
2、技能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翻译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一、导入新课,同层展评:朗读课文,并流畅准确的翻译。(5分钟)
二、结合学习建议,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
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
2、准确翻译文言词句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三、学生同层交流,小组展示、质疑问难(10分钟)
四、师生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15分钟)
(一)关键词句的翻译
1、关键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岂:难道
邪 :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 “吗”
但:只 见:知道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才略:军事方面或**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关键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3、积累成语:(2分钟)
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把握主题
理清文章发展脉络
1、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
孙权 学--吕蒙 学—鲁肃 学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四)拓展延伸: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五)、当堂检测(5分钟)
(六)、作业设置:(1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肯学) (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写法:对话描写
《劝学》语文教案2
一、导入
既来(升入高中)之,则安之,我教《劝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入课文二、作者简介
“性本恶”→“明礼而化之”
三、释题
关键字:劝——何解?
学——学什么?
四、朗诵
五、理清思路,内容分析
1、作者开门见山,引用了什么观点?
2、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
△变)(书与人、获得教养、学习改变一生……)
△怎样变?(比喻)
3、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又何在呢?
4、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与方法?
5、结构梳理:
第一段: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提高自己(两喻)第二段:学习的意义:(五喻)改变自己(三喻)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五喻)积累(四喻)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喻)坚持(四喻)正反对比专心(两喻)六、分类归纳总结文言文知识1.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日”
2.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A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我教《劝学》.》。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一词多义
《劝学》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朴素唯物**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
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诵读第2段。
(八)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揖”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九)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十)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劝学》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思想的**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
(1)kuǐ
(2)qì
(3)lòu
(4)zhòng
(5)yòu通“又”;pù
(6)zhì通“智”
(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
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
论述的。
4、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5、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
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6、课下作业: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诗歌文章。编辑《劝学名言录》。
2、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写一篇以“学习”为话题的诗歌或散文。
《劝学》语文教案5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前面是《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劝学》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起着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作用。基于以上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面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利用幻灯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通过**、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三、说学法:
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一课时:
1、导入:由孔子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现代学习有没有价值,针对现代学生厌学的现象讨论,引入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2、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
(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3、教师朗读范读,正字正音。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出观点,读出论据,读出论证思路。
根据预习,学生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鼓励学生质疑。
4、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
5、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
6、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7、总结:《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五、教学设计依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授课的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努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阅读的技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天光云影共徘徊”美的感觉。
语文教案《捞铁牛》5篇(扩展6)
——小池语文教案5篇
小池语文教案1
《小池塘》是一篇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的散文。
在教学的时候首先是看了拍摄下来的真实的小池塘的录象,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小池塘,以便接下来更好的来学习课文,之后就设计了画池塘的一个环节,让学生们学习小池塘哪些地方是美的,并画出来,既有趣,又能掌握课文要点,接着我就出了一个比较有弹性的问题,为了启发学生说话,交流得多一点。并把自己喜欢的来读一读。附如下:大家喜欢小池塘吗?(喜欢)你最喜欢小池塘的个地方,说说为什么喜欢。(小朋友们就畅所欲言了,有的说喜欢这个,有的说喜欢那个。)
你喜欢什么?我喜欢太阳的倒影。像鲜红的气球,很好看。
你呢?我也喜欢,太阳倒映在池塘里还像红红的还有喜欢其他的吗?
还有喜欢其他的吗?我最喜欢白云的倒影,就像一群白鹅,很可爱。白云倒映在池塘里还像什么?像白鸽、像绵羊。
我喜欢月牙的倒影,像弯弯的小船。它还会像黄的香蕉。
我喜欢星星的倒影。像珍珠一样,多漂亮啊!
我最喜欢白云的倒影,就像一群白鹅,很可爱。
我喜欢月牙的倒影,像弯弯的小船。它还会像黄黄的香蕉。如果是圆圆的月亮倒映在池塘里会像什么?像黄黄的气球。像个大圆盘。
我喜欢星星的倒影。像珍珠,多好看啊!
文章以比喻的方法赞美春天到来时明丽的小池塘美景。描写了小池塘如同明亮的大眼睛,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美感享受。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所以课**节也要体现出美来。
小池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且会写4个生字。
2.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大意。
教学难点:读诗联想画面,感受诗歌清新自然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3、观察字形:
廷:半包围结构,先写壬,再写建之。
4、师范写,学生书空。
5、引导学生口头组词。
6、描红,练写。
六、课外拓展
大自然的景色真美呀!大诗人看见了,把它写成了诗。那你们能不能把看到的美丽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下来呢!
七、板书设计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宋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教学中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录像直观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配以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教学**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虽然只作为一种辅助**,
但如果在教学中作恰当、适度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这一点在本教案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本教案将录像、图片都用**,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运作,变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小池语文教案4
设计理念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小池塘》一课,是一篇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意境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态和生命。我运用多**课件和扮演、画图等多种**来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同学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流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课文
上课起立,老师故意布置一位同学趴在课桌“呼呼”地睡觉。当其他同学感到奇怪,要去喊他(她)时,老师摇摇手,然后,走到这位同学面前,轻轻地朝他吹一口气,用柔和的声音说:“春天来了,该醒醒啦。”睡觉的同学在老师的呼唤下,睁开了眼睛,并朝四周张望。这时,老师和时引导:“呀,春风姐姐把这位同学吹醒了。现在,同学们朝窗外看看,柳树被春风姐姐吹醒了,发出了嫩芽;桃花也被春风姐姐吹醒了,开出了红花……一天,春风姐姐看到一个小池塘还结着薄冰,还在睡觉呢。春风姐姐是怎么做的呢?小池塘有什么变化呢?同学们想知道吗?那赶快读一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小池塘》吧。”这样,同学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迫不急待地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以同学自读为主。可让他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了解意思;画出自身喜欢的语句,对照插图,体会意境;画出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准备质疑。同学初读后,可进一步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交流一下阅读的感受,讨论一下提出的问题,探究一下不懂的地方,让每个同学都有互助学习、表示的机会。这样,通过两个层次的自主学习,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有了一定的体味,对课文的意境也有了形象性的感悟,这些都为下一步的精读品味打好了基础。
三、读演结合,放飞想象
老师请那位“睡觉”的同学说一说,刚才老师一口气吹在脸上的感觉。再请他(她)扮演小池塘,老师扮演春风姐姐,演一演。老师引导同学体会春风姐姐为什么要“轻轻”吹一口气。(体现着爱心)然后,多**展示:池塘里的冰融化了,水动了起来。让同学想一想:为什么水波“一闪一闪”的?(春风吹的结果)再把景拉远,让同学感受小池塘的整体形状:圆圆的,亮亮的,像一只大眼睛。之后,请同学观察一下周围同学的.眼睛,看看有什么一起点。(都长着眼睫毛)接着,启发同学:那么,小池塘的眼睫毛在哪儿呢?老师边用多**展示,边动情地说:“春风姐姐把小池塘周围的芦苇也吹醒了,芦苇也长起来了,同学们看,像不像给小池塘这只大眼睛镶**睫毛?小池塘美不美?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指导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在同学有了鲜活的感受后,老师激发同学探究:“现在,小池塘这只大眼睛要看东西了,它是怎么看的呢?”老师让同学一起参与做试验:端来几盆水,让每位同学就近凑上去看一看,发现水中就会有自身的倒影,以此来理解“倒映”的意思。
接着,老师进一步启发:“小池塘看到些什么呢?它不会说话,但只要看一下它的眼睛就能知道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把小池塘看到的东西画下来。”老师随着同学的回答,用多**分别展示动态: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老师点拨:“同学们,它们能一起出现在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吗?”让同学明白:在不同时间,小池塘倒映的东西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同学朗读,引导同学边读边想象水中倒影:白鹅在悠闲地游动,鲜红的气球似乎正要放飞;弯弯的小船在轻轻摇荡,颗颗珍珠在闪闪发亮……老师还要提示同学:前两句要读得明快而响亮,表示白昼的热烈;后两句则要读得柔和而缓慢,体现夜晚的幽静。
同学诵读第二自然段之后,老师再作启发:“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就倒映了这四样东西吗?”让同学充沛发挥想象,用水彩笔也来画一个小池塘,并给它倒映更多美丽的东西。注意必需是同一时间出现的。当同学绘出了一幅幅多彩的倒影图后,老师让同学模仿课文中句式,用“()倒映在池塘里,像()”来练习说话。在同学充沛描绘的基础上,老师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最后一段:“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再启发同学:“五彩就是五种颜色吗?”(是泛指有很多种颜色)“小池塘里的倒影仅仅是色彩多吗?”(事物的姿态也很多)“谁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多姿多彩)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读出赞美的语气。
四、背诵积累,升华感情
在同学对课文有了较深的体味后,让他们朗读全文,教师再作适当指点。接着,引导同学选择背诵自身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再把它们摘录到自身的好词佳句本里,这样,从背诵、选摘两方面进行积累,有利于同学语文素养的提高。
之后,教师提示同学观察课文插图:“图中一条小鱼在池塘里游动,嘴巴也在快乐地张合着。它在说些什么呢?”引导同学积极揣测小鱼的心理,说说小鱼的心里话。接着,再观察想象:“看图中小池塘边也有两个小朋友在拍手、欢呼,他们又在说什么呢?”在同学充沛想象、发表见解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小池塘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它们的美是要靠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的,而且,还要靠我们像维护自身的眼睛那样去维护它们。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该如何去维护它们呢?”让同学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升华感情,受到环保教育。
五、开展活动,拓展延伸
课后,老师可**同学去郊外活动,并带好笔和纸,观察一下池塘、小河、山林、田野等等,把自身看到的景色画下来(或描写出来),还可以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以和自身的感受记下来。回来以后,作一次交流活动,这样,从课堂上的描摹体味,到自然中的真实感受,同学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生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利于其认识的提高。
小池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河、海洋,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引导体会小池塘的美丽,激发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初步诱发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导入课题
二、揭示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先学后教流程
(一)字词学习
1.自学导航:A、**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B、和同桌比赛读读,谁更棒!(时间三分钟左右)
2.自学(或者合作学)
a.学生**读b.小组合作读
3.反馈点拨
a.抽读生字卡片。
b、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c.口头组词、扩词。
(二)初读课文
1.自学导航
A、**读课文三遍,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添字漏字。
B、和同桌比赛读读,谁更棒!
(时间三分钟左右)
2.自学(或者合作学)
3.反馈点拨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评议、正音。
b、师生比赛读课文
(三)生字教学
1.自学导航
读一读,认一认,想一想,下列生字(只,边,阳,红)该怎么记住,怎样写才好看。
(时间3分钟,完成任务不说话请举手。)
2.自学(或者合作学)
3.反馈点拨
观察一下生字表中的这4个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美观?
(四)学习小结(对照目标)
四、当堂训练(本课重点巩固,可以使用配套练习册相关题)
1、组词。
边() 波() 红()
进() 破() ()
2、说话。
用“像”说一句话。
语文教案《捞铁牛》5篇(扩展7)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捞铁牛》3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捞铁牛》1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教学后记:
《捞铁牛》一课中,有许多学生对怀丙十分佩服,对他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因为他能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在当时机械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能运用智慧,把沉到河底的八只大铁牛捞上来,是多么了不起呀!
可学完课文后,有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怀丙这样把沙铲进黄河,实在是很大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很大,因而不值得大力提倡。他能有自己的见解,这说明他是用心读书,不唯书,不唯上,而且想法在现代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我首先尊重他的独特感受,没有让他完全跟着书本走。然后,我鼓励他:“你能不能再想一想,如果船上的泥沙不铲到河里,那该怎么办呢?”他陷入沉思中,全班一片寂静,都在冥思苦想,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锻炼。最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用四**并排,把泥沙铲进另两**里,这样一来,既不会污染环境,又能把铁牛捞上来,还能节省泥沙。
学生的独特见解就像火花一样,一瞬即逝,要给予燃烧绽放的机会,这很可能就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