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反思菁选
压强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压强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压强教学反思1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液体压强、气体压强与流 速的关系,它是第一单元的结束,也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想想做做”引入课题,经过探究实验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再利用手工制作的飞机机翼模型探究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进行“想想做做”中的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分析现象,引出探究的`问题。
实验探究较简单,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随手而来的器材,完全放手给学生。在学生得到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通过演示,将结论延伸到液体中,从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共有的 规律。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应用,学生可能想不到,可以练习的形式给出,让学生去分 析。飞机升力的获得也是探究实验结论的应用。机翼模型的制作可留作课下作业,制作竹蜻蜓或飞去来器,学生更感兴趣。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在球类运动中应用广泛,如果时间充 足,学生接受能力较高的话可作适当解释。
教学过程力求气氛宽松,师生交互活动融洽,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在“玩”中学到知识。
压强教学反思2
这是一堂《压强》的复习课。《压强》这一章共有压力压强、液体压强和流体压强三部分组成。对于初三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情况,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知识兼顾全面复习,始终以压强的概念贯穿整节课,以之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并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视课堂反馈,用以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在这节复习课中:
1.成功运用了多**,有效的进行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在这节复习课中,我将*时的powerpoint演示课件改成prontpage的网络课件,让学生以上网的形式在网上**浏览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由于是复习课,可以放手让学生复习自己薄弱的部分,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演示时间,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将整个复习的知识网络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时间充裕的学生还可以点击浏览相关的知识链接,在internet**解更多的压强知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有效利用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2.设计与生产生活有关的flas***,让学生从实践中复习巩固本节的重点知识
在复习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过程中,我选用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例如,锋利的刀口、铁轨铺枕木、骆驼的脚掌比较大等等实例,以flas***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讨论其中的道理,自然而然的知晓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使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3.寻求实际与知识点的有效结合
在复习到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我在网上搜寻并截取了一段关于龙卷风的视频,让学生亲眼见识到了龙卷风的威力。让学生很自然的想到这是空气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链接到飞机的外型与升力的关系。
4.设计有答案提示的反馈练习
在本节课最后,我精心挑选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这些习题都是当学生作出自己的答案之后会给出详细的分析是对还是错,完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己把握复习的深度。
在这节复习课中,学生充分体会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效性,能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网络教学中考虑到知识应用和链接的问题,却忽视了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互相结合,使学生课堂更加有效而丰富多彩。
压强教学反思3
这是一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实验教学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需要和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多**、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刚开始利用潜水员穿的不同的潜水衣、深海中的鱼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引入铺垫了良好的开端,在课结束时,请同**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解释这几个图片所蕴含的道理来结束这节课,为本节课的学习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通过观察的的现象去体验,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体验液体存在压强时,我利用自制的教学演示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未装入水时容器底部和侧壁橡皮膜的形状是*整的,装入水后橡皮膜形状的变化,思考形状变化的原因,引入液体的压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谈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时,我主要采用了引导学进行思考得出: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但本节课仍有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少了一些,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探究中来。
2、有些环节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最后的练习没能完成。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时间比较少,以至于有些问题提出后很难有预想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预习。
4、教学中细节处理的欠妥。学生在探究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时,没有提示学生:橡皮膜朝上、朝下时注意橡皮膜深度有所变化,学生知识简单的探头盒子旋转了,使得橡皮膜朝上和朝下改变了一下方向,但在转动的过程中橡皮膜的深度已有2cm左右的深度差距,致使测量橡皮膜朝上和朝下时的压强有较大的误差。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加默契。
压强教学反思4
上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课前我们备课组做了很多准备,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无处不在,我们设计了十几个实验,这些实验都利用我们*时随处可见的物品。本来觉得现象非常明显,结论肯定很容易得出,可是却发生了没有料到的情况。首先,我用热水涮了一下矿泉水瓶子,然后把热水到处,迅速的把瓶盖拧紧。不一会伴随着咔咔的响声瓶子就瘪了。学生还说“劲可真大”我问同学们,是谁把瓶子压扁的?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是空气。接着我又拿出两个玻璃片,很容易的就把玻璃偏分开了。然后我又在玻璃片上面滴了几滴水,让一位同学把这两个玻璃片拉开。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拉开。我又问大家“是谁压着玻璃片,不让我们把玻璃片分开呢?”大家很坚定的说“空气”接着我在矿泉水瓶子侧壁钻了一个孔,然后到满水,水从小孔喷***,然后我迅速的把瓶盖拧紧,小孔不在向外喷水了,接着问大家“是谁不让水往外l流呢?”大家说“是空气”。这时候我观察到班级里一位*时成绩很不错的同学,一直在思考什么,并且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兴奋。等到其他同学都不说了,他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你在做实验的`时候都用到了水,怎么能说是空气呢,没有液体压强的原因吗?”大家也七嘴八舌的附和起来,我让大家仔细观察实验,小孔在什么时候流水,什么时候不流水,大家说不拧盖子的时候水可以流出来,拧紧盖子水就不流了。那么两次水都是一样的水,有无盖子的区别就在于液面上方是否与大气联通。是谁影响水的流淌呢?他这是恍然大悟,确定是因为空气的因素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首先就是备课的角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要自认为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就觉得学生在理解上没有问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我们不能只凭经验判断,要注意引导,注意自己表述的语言是否到位。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如果这节课上,我忽视了这个同学的想法,他一定会觉得知识是和实际脱轨的,要去背知识,这样势必会打消他学习的积极性,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动脑思考了。如何正确的引导他才是最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透视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找到学习知识的方法,途径。教学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反思,实践的过程。
压强教学反思5
大气压强这节课是我参加明星教师评选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用喷泉实验引入,然后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运用探究思想,突破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1、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大气压强概念贯穿全节,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生活-物理-社会这一设计思路。大气压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设计题的训练。
3、教学中重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在本节课教学中,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设计了大量的实验,重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的探究思想还没体现的淋漓尽致,教师讲的还是有点多,学生的发散思维没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同学们上好每一节课。
压强教学反思6
《压强》是九年级物理十四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四部分内容,压强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在力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我们整个备课组对该单元的教学非常重视,无论从备课、上课、实验构思、作业设置、单元检测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反复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备课组也进行了认真的课后反思和讨论,总结得失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非常成功。一是突出重点,尽量**学习难度,保持学生的学习信心;二是每个课时的教学我们都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如视频、图片、实物、模型、实验等等,首先从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这些素材也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三在实验的安排上努力创新,一方面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器材,简单有趣,容易操作,同时改变实验的教学形式,变演示实验为操作实验,变操作为竞赛、变实验为魔术,如《压强》一节的踩鸡蛋魔术,《大气压强》中的“瘦身大法”“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硬币跳高比赛、吹纸带大赛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可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科学探究卓有成效。本单元教学紧紧围绕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来开展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依托了“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液体深度、方向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物理知识,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实践得出科学结论。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等各方面均有所收获,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明显效果,此类教学方法如果能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发现许多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比较高,同一个实验在器材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方式也多种多样。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实践,同时也要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潜移默化教给他们正确的科学方法。另外还要通过种种措施和**,激发学生在课后仍然保持科学探究的热情,由课内到课外、由被动到主动,逐渐使学生自然地学会科学的想事情、做事情,这也是**科学探究活动最终目的'之一
3、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有效课外延伸。每个课时精心设置足量练习,有机穿插在各个知识点后,一方面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反馈;一方面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动口、动脑*台,体验物理思维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练习中有比例进行课外延伸拓展,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丰富课外知识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不足之处:
1、发现课堂教学时间普遍比较紧张。一是课堂容量设置过大,二是实验安排较多,特别是探究实验耗费了大量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则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会使一个问题的讨论面太大,时间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浪费时间。三是练习量的**不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再讨论。
2、一些重难点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如压力和重力还是有些混淆不清;压强的计算问题中对叠加物体压力的确定容易只考虑一个物体产生的压力,缺乏整体意识,面积大小的确定也经常出错;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压力问题的求解程序错乱、混淆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出现预先已有心理准备,但没有提前拿出有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3、注意对实验课堂的有效**。本单元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实验的教学功能,四个课时都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内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个别环节有点失控,一是时间方面的失控;二是研究内容方面的**;三是实验是否只是表面的热闹繁荣,还是真正解决了问题;四是纪律方面**。这也是我们备课组成员需要去认真反思、积极改进的地方。
压强教学反思7
压强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前一章力学的延续,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
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力概念和大小,压强概念、单位和计算,难点是压力概念和大小,受力面积确认和压强概念的`理解。
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结构主要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由于本块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力、二力*衡等知识,思考有关问题,解决有关现象时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科学探究和演示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第二个板块引入了压强的概念,在引入压强概念时,通过比值定义的方法,让学生给压强下定义,让学生自主得出,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个板块同样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挖掘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并通过对日常事例的分析,最终总结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使物理学科和生活结合起来。
回顾整堂课,成功之处在于教学思路比较清晰,首先运用气球引入新课,爆破声能顺利将学生***吸引,再开展学生自主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压力的概念,压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因素有关,理解了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运算。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的情境,学生在交流和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简单问题,培养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开展实验时学生过于兴奋,有些学生又过于紧张,此外概念的教学需要重点强调。
本节课需要改进之处:1、课前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备好学生。2、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3、概念需着重强调。
这次的教研活动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教研组成员对我的帮助和提点使我在教学上受益匪浅。科学教学是知识联系生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一个**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交流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进一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
压强教学反思8
通过钉床视频引入新课,很快把学生带入了课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再通过歌曲《脚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后再对此问题进行探究。进而得出压强的概念。
在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的教学上,本节课没有采用根据公式p=f/s进行理论分析,而是通过书包带子比较宽,图钉尖比较尖等生活用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品出发,归结总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本节课内容较多,没有进行压强的定量计算。
压强教学反思9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评课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压力概念是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轻视了对压力概念的认识。
二、本节课我利用比赛捏鸡蛋引入新课,出人意料的结果创设出讨论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关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这是部分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拉进教师和后进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两种不同的方案让学生相互交流,使其从触觉、视觉不同角度认识压强。但在施教的过程中,我给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照顾到可能有不同想法的这一部分同学来进一步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以让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四、压强的知识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但对概念很陌生,我在教学中通过类比速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去归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施教中引导学生时,没有及时把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联系结合探究实验进一步强化,帮助学生构建压强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一缺陷,迫使教师又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用时过多。
五、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压强教学反思10
通过对压强、液体压强的复习,学生对压力、压强、液体压强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尤其是对重难点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是压力与重力两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二是对p=F/S与p=ρhg两公式的理解。通过课堂上知识回顾与归纳,重难点突破、易混点辨析,应用练习等环节的复习,觉得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应该能会正确应用。
但通过作业反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仍将重力与压力混为一谈,不能区分,总认为无论容器形状如何,容器中所盛液体的重力等于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的错误观点。绝大部分学生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错误,值得任教者的反思。
难道是在复习时没有给讲透彻讲明白,还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清,通过进一步的问卷**发现,错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认真读题,马虎大意,做题不仔细导致错误,总认为压力就等于液体的重力,没有考虑到容器的形状即上大下小容器侧壁也承担了一部分液体的重力;
二是基础中等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区分清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对两个概念混淆不清,导致错误,尤其是不同形状的容器所所液体对容器底部了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做,原因也很简单,上课从来没认真听讲过,作业都是抄人的,他人错也就跟上错。
针对以上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
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仔细、认真审的习惯,因为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前题;
二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
三是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四是在教学中多关注中等生和后进生,力争中等生通过复习能不断提高,使后进生也能学有所获,有所进步。
总之,复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水*的提高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才能使复习方法更加合理,成效更加显著。
压强教学反思11
压强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掌握**变量法。
一、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我是直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例子来描述压力,利用压力的'示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压力,并对压力的概念下定义,接着让学生画出已知的重力的示意图,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说出重力和压力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压力不等同于重力。
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在讲解例题时,通过让学生计算大象和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强,让学生深入理解压力是指力的大小,而压强是指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学的兴趣,落实物理――社会。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讲解中,从公式P=F/S、生活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运用来巩固。在总结时注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进一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
二、存在问题:
对学生了解不够好,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勇跃,进度比较缓慢。学生看书回答问题,不能很好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致使学生利用书本上的将要讲的知识进行回答,常常使教师陷入窘境。
三、今后改进措施:
要认真备好学生,改进时间安排,争取在25分钟内结束课程,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备课时要灵活,以便能应对时刻出现的突发事件,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
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压强教学反思12
压强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主线,同时又是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本节课的.设计,突出压强概念的建立,坚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首位。引导学生自己改进实验装置、层层深入,总结得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和压强的概念。
本节课通过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实验、**变量等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创新意识。课堂中带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估算处理,让学生初步体会估算的思想、方法。
压强教学反思13
1. 引入:利用小魔术直接引入大气压强。瓶子变瘪,瓶子周围只有空气,空气使瓶子变瘪,比较两个瓶子受大气压强的作用,应该用相同的瓶子,体现**变量法。
2. 语言要规范,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物理量一定要带单位。
3. 演示注射器吸取水时,应该用带颜色的水,实验就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时,给学生图片展示,创设情景。
5. 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大气压与气压,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学生的`亮点,顺着学生的问题拓展开。
6. 交待清楚托里拆利实验,让那个学生明白,不管玻璃管怎么变,但是水银槽液面和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是不变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形状,倾斜角度,水银槽内水银多少以及提压管子均无关系。
7. 分析托里拆里实验时,不妨取一个液片,水银柱对液片有一个向下的压强,大气压通过液体的传递,给液片一个向上的作用,而液片静止不动,受力*衡。所以大气压就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 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托起10.3m高的水柱,向学生说清10.3m高的概念,可以举例一层教学楼高约为3m,而10.3m大约为4层楼高,如果用水代替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在普通教室不宜操作,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水不代替水银的原因,但是得说请,任何液体都可以做次试验,只不过水银的密度是最大的,方便操作。就着这个问题,可以再解释一下覆杯实验,纸片掉不下来的原因,若水柱的高度超过10.3m,大气压就托不住纸片,纸片会下落。
压强教学反思14
在沪粤版初中物理《9.4神奇的升力》这一节中,安排了三个“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实验活动:实验A(a)吹气时,互相*行的两张纸条相互靠拢;实验A(b)吹气时下垂的纸条向上飘动;实验B通过漏斗向下吹气,乒乓球在漏斗内不会掉下来;实验C用一根塑料吸管做个简易喷雾器。这些实验现象,新奇明显,通过亲身体验,可让学生感受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并可尝试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验A,一方面实验简单易行,有些学生已作课前预习,已有体验,课堂上重复实验已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一个班准备那么多的纸条,从某种角度说,随意撕纸条是一种资源浪费,同时制造了“垃圾”。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实验B,受条件限制,一般只是演示一下,但乒乓球在漏斗内不会掉下来,有时可能是因为球和漏斗是湿的,被水“粘”住了。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对于实验A来说,我们可以借用人教版的硬币“跳高”比赛实验,硬币、笔——“栏杆”,一般学生都随身带有,取材更容易,现象更新奇有趣,极具吸引力,若以比比谁的硬币“跳”得更高的方式进行,更富挑战性。人人都可实验,参与者广。再者,不存在资源浪费问题。对于实验B,应确保球和漏斗是干爽的,应该先将乒乓球在漏斗内但不吹气,松开手试一下,表明乒乓球在重力的作用下是会掉下来的。可请几个学生进行查验并完成实验,以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压强教学反思15
这是一堂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循序渐进,多点开花,以此来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上我具体体现在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猜想做到必须有理论依据上: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比如在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或让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据,以此先做出简单的'判断。防止学生进行胡猜瞎说,使他们在掌握物理学中“科学猜想”这一常用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
压强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压强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压强》教学反思10篇
《压强》教学反思1
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主要由“流体压强和流速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和“飞机的升力如何产生”两个核心问题组成,如果只是简单的'进行知识讲解,学生接受效果不会很好,对知识也没有兴趣;所以要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己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制作、实践等各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过观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遵循以下设计思路:选取哪些器材?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改变的?改变的实验条件引起研究对象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的热爱。
《压强》教学反思2
《压强》教学反思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它又是贯穿本章的核心和知识重点,也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知识的基础。我力求通过课件投影和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充分参与,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游戏引入的方法,让两个学生戳气球比赛,一个学生手拿一根针,一个学生用自己的手指头,把气球抛向空中,看谁在30秒内戳破的气球多。瞬间就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让失败的同学讲讲失败的原因。老师根据学生讲解顺理成章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老师再出示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压力效果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在教学实验环节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时,我把实验进行了改进,首先老师进行演示实验:压力小桌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老师要注意小桌的腿脚要尖,把海绵换成沙的效果要好些。其次要教会学生运用**变量法来分析问题。本实验教师演示只是让学生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如果让学生实际操作,学生掌握的更加牢固。因此,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提供不同的器材让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一组:海绵,矿泉水瓶。第二组:细线,粗线,橡皮泥。第三组:刀,萝卜。第四组:带钉子的小桌,钩码。第五组:钉子,塑料泡沫。第六组:两块砖,海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不仅熟练掌握了实验的方法,还对实验的结论有更深的认识。在压强的概念引入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利用表格对比当受力面积不同时,压力不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会是怎样的呢?引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水到渠成,紧接着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压强公式的运用。第三个板块同样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挖掘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并通过对课件中对日常事例的分析,最终总结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使物理学科和生活结合起来。
回顾整堂课,成功之处在于教学思路比较清晰,首先运用气球引入新课,爆破声能顺利将学生***吸引,再开展学生自主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压力的概念,压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因素有关,理解了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运算。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的情境,学生在交流和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简单问题,培养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开展实验时学生过于兴奋,课堂的纪律没有**好,有些学生又过于紧张,有些实验变量不好**,实验现象不明显。在讲例题时,时间紧迫,没有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降低了教学效果。在分析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把方法总结出来,学生只是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如果再让我讲这节课,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压强》教学反思3
《压强》是沪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是学生学习了前两章有关力学基础知识的延续,又是学习后面浮力有关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压力概念,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压强。难点是压力概念,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概念,同时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中也经常用到。但是由于本块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力、二力*衡等知识,思考有关问题,解决有关现象时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合理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
对于新课引入,我采用了让一个大力士男生和一个小巧女生比赛订钉子,结果小女生出乎意料的赢了,这给**调动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对于压力概念的提出,我以小孩坐在木板上,木板发生形变,图钉按进墙壁,墙壁发生形变的图片为例,让学生从共同点归纳压力的概念。再通过学生生活中有关压力现象的举例来认识压力。压力的大小是一块较为复杂的内容,物体水*放置、竖直放置和斜面放置,压力大小和重力大小的关系均有差异。考虑到作为第一课时的新授课,教学中运用多**课件直观、形象进行讲解,以免增加学习难度。
理解压力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而压强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通过科学探究,从产生的现象出发,提出问题。首先我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谈谈感受。考虑到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因素,而课本中的活动仅从一个因素体验,对学生科学探究的顺利开展有一定困难。为此,我又设计了用手指轻压和重压铅笔尖,比较手指凹陷程度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学生建立猜想,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活动前,我特别强调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方法——**变量法,以减少设计难度。接着派两个小组成员**实验演示讲解,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结论。这样便顺利提出了压力作用效果用一个物理量——压强来表示。把压强的运用提到压强的计算前来上,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跟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有利于战胜学习压强计算这一难题心里。最后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有关三块砖块立放在海绵宝宝头上时压力和压强的比较,让学生解决如何让海绵宝宝舒服些,学生们积极地回答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接着又让同学体验一下从超市买一大袋的东西要顺利提回家,用什么办法更舒服,同学们的办法可是让你大开眼界,这体现了把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的目标。
回顾整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活动开展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压力的概念,压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因素有关,理解了增大、减小压强的办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的情境,学生在交流和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简单问题,培养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器材,课后又让他们解决最常见的提重物,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不局限与老师分发的实验器材,所进行的实验、解决方法多种多样,这时你会深深的感受到学生的**性及独特性。
课后,通过教研组其他教师的建议和帮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在许多方面需要改进,比如:
1、 在教材分析中,对于压力大小的讲解花的时间过少,可以增加物体不同放置情况下
的压力大小比较,适当的知识拓展有利于一些优秀学生的有效学习。
2、教学流程中有些细节设计需要完善改进,比如展示图钉按进墙壁的图片,墙壁变形
不明显,如果教师亲自实物演示效果会更好。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时,应该对器材进行具体介绍和展示,对探究开展有帮助。在实验演示时,没有考虑到后排学生的可视情况,应该将实验器材位置放高,这样展示就清晰明了了。
3、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把最后的压强知识应用提到压强的计算前来上,压强公式的提出太突然。
这次的'教研活动不但给我一次锻炼的机会,更多的是教研组成员的帮助和提点使我在教学上受益匪浅。科学教学是知识联系生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一个**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交流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压强》教学反思4
这是一堂《压强》的复习课。《压强》这一章共有压力压强、液体压强和流体压强三部分组成。对于初三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情况,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知识兼顾全面复习,始终以压强的概念贯穿整节课,以之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并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视课堂反馈,用以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在这节复习课中:
1.成功运用了多**,有效的进行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在这节复习课中,我将*时的powerpoint演示课件改成prontpage的网络课件,让学生以上网的形式在网上**浏览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由于是复习课,可以放手让学生复习自己薄弱的部分,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演示时间,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将整个复习的知识网络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时间充裕的学生还可以点击浏览相关的知识链接,在internet**解更多的压强知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有效利用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2.设计与生产生活有关的flas***,让学生从实践中复习巩固本节的重点知识
在复习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过程中,我选用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例如,锋利的刀口、铁轨铺枕木、骆驼的脚掌比较大等等实例,以flas***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讨论其中的道理,自然而然的知晓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使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3.寻求实际与知识点的有效结合
在复习到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我在网上搜寻并截取了一段关于龙卷风的视频,让学生亲眼见识到了龙卷风的威力。让学生很自然的想到这是空气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链接到飞机的外型与升力的关系。
4.设计有答案提示的反馈练习
在本节课最后,我精心挑选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这些习题都是当学生作出自己的答案之后会给出详细的分析是对还是错,完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己把握复习的深度。
在这节复习课中,学生充分体会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效性,能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网络教学中考虑到知识应用和链接的问题,却忽视了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互相结合,使学生课堂更加有效而丰富多彩。
《压强》教学反思5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应当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世界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与利用,发展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兴趣,鼓励学生在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课内和课外的交流互助,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习惯。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与生活中许多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验的设计上,我努力寻找学生熟悉的、现实的,学生又非常感兴趣的例子和实验,在引入课题时,我用电影中的一个片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在吹杯子的实验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实验多。为了防止实验过多造成课堂混乱的局面,我将实验分成几个层次,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根据学生层次的需要,我通过图片提示的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因此在课堂上充分挖掘生活中和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例,并用所学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体现了中考的理念。。
本节课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两艘轮船并排同向行驶容易发生相撞事故的例子,可以在学生展示两个泡沫相靠近的实验后直接引出,这样可以使知识与应用衔接得更紧密一些。
2、学生在展示分组实验的时候,如果能用实物投影,效果会更明显一些。
《压强》教学反思6
《压强》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的重点内容,它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掌握**变量法。
一、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我是直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例子来描述压力,利用压力的示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压力,并对压力的概念下定义,接着让学生画出已知的重力的示意图,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说出重力和压力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压力不等同于重力。
在引入压强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复习了压力的作用效果,即使物体发生形变,进而通过生活常见现象和小实验,例如,风筝线切香蕉,菜刀切菜,压路机轧路等,初步感受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猜想,正阳及让学生体会的知识的演变过程,和知识间的联系,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中,分组实验,可以形成互相比对,公*竞争的课堂氛围,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较多器材方便他们发散思维,学生找到了很多种验证猜想的方法。介绍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在讲解例题时,通过让学生计算大象和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强,让学生深入理解压力是指力的大小,而压强是指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学的兴趣,落实物理——社会。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讲解中,从公式P=F/S、生活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运用来巩固。在总结时注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进一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
二、存在问题:
由于压强概念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对学生引导不够,是学生探究方向性不明确,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勇跃。学生看书回答问题,不能够拓宽思路,致使学生利用书本上的将要讲的知识进行回答,常常使教师陷入窘境。
三、今后改进措施:
要认真备好学生,改进时间安排,争取在25分钟内结束课程,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备课时要灵活,以便能应对时刻出现的突发事件,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
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压强》教学反思7
20xx年12月27日在南汇区下沙中学听了静安区“七一中学”过志慧老师的“气体的压强”(牛津版)一课,颇有收获。
这节课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直观体验“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借助粒子模型,推理气体压强的产生;2、通过对系列演示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讨论,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认识到气压是可以改变。3、通过体积改变对气压影响的探究实验,学习实验设计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
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首先借助演示实验——“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和PPT微观粒子模型动画,推理气体压强的产生。接下来教师、学生分别演示瘪掉的乒乓球复原实验、给足球打气实验,分析温度、气体粒子的数量对气压变化的影响,并借助PPT加以微观说明。然后请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注射器设计实验来研究气体体积改变(粒子数不变)对气压的影响。最后,以黑板上的吸盘为什么不掉下来引出有大气压强存在;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并分析讨论马德堡半球很难拉开的原因,认识大气压的存在;演示实验如何让气球不吹自大并用气压改变的知识解释其原因。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的一个难点,知识抽象,思维量大,是一节很难上的课。但过老师的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借助于一系列的实验活动配以清楚的讲解,使学生明白了主要知识点。成功地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知识目标达成度较高。实验、PPT的设计有独到之处,是很好的经验。过老师教态亲切、始终面带微笑、十分注意鼓励学生,语言流畅、应变能力强、善与学生交流对话,这些都是上好科学课、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必不可少的教师素养,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是一节相当好的课。
但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方法与能力的角度来看,本节课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可能。例如,1、课的一开始就借助粒子模型来分析气压的产生,尽管用了“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的实验来说明,难度偏高,若能利用生活问题如“如何使瘪掉的乒乓球复原?为什么能复原?”从生活切入主题,更会引起学生兴趣。2、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注射器设计实验来研究气体体积改变(粒子数不变)对气压的影响的活动,学生两人一组,学生交流的范围太小,思维的碰撞不够,教师只和学生探讨了针管里气体体积变小时观察到的气压变化,而没有向学生询问针管里气体体积变大时观察到的气压变化是什么,而是采用了推理的方法加以回避,但学生肯定是有疑问的,是否可以在讲完大气压后进一步解释一下。3、演示实验“如何让气球不吹自大”的学生活动记录单的设计偏难,超过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欢迎指正。
《压强》教学反思8
这是一堂《压强》的复习课。《压强》这一章共有压力压强、液体压强和流体压强三部分组成。对于初三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情况,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知识兼顾全面复习,始终以压强的概念贯穿整节课,以之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并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视课堂反馈,用以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在这节复习课中,学生充分体会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效性,能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网络教学中考虑到知识应用和链接的问题,却忽视了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互相结合,使学生课堂更加有效而丰富多彩。
在诚惶诚恐中,我严格按照教材所设计的思路和步骤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注: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丝毫不敢有所改变。首先,我按教材所设图片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压力在不同条件下作用效果是不同的,顺势引入“压强”的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然后和学生们一起对“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进而导出“压强”的定义和公式,然后对公式中的相关物理量的单位和适用范围进行强化讲解,接着又对公式进行了变形拓展,最后讲解例题和联系生活实际。这一节课虽然有一些落堂,但总体上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然而在随后的一节习题课检测中却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一丝沮丧中,我认真反思,查找问题的症结。反思课堂之上,虽然我对“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定义讲授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大量时间,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
《压强》教学反思9
这是一堂《压强》的复习课。《压强》这一章共有压力压强、液体压强和流体压强三部分组成。对于初三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情况,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知识兼顾全面复习,始终以压强的概念贯穿整节课,以之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并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视课堂反馈,用以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在这节复习课中:
1.成功运用了多**,有效的进行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在这节复习课中,我将*时的powerpoint演示课件改成prontpage的网络课件,让学生以上网的形式在网上**浏览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由于是复习课,可以放手让学生复习自己薄弱的部分,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演示时间,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将整个复习的知识网络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时间充裕的学生还可以点击浏览相关的知识链接,在internet**解更多的压强知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有效利用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2.设计与生产生活有关的flas***,让学生从实践中复习巩固本节的重点知识
在复习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过程中,我选用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例如,锋利的刀口、铁轨铺枕木、骆驼的脚掌比较大等等实例,以flas***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讨论其中的道理,自然而然的知晓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使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3.寻求实际与知识点的有效结合
在复习到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我在网上搜寻并截取了一段关于龙卷风的视频,让学生亲眼见识到了龙卷风的威力。让学生很自然的想到这是空气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链接到飞机的外型与升力的关系。
4.设计有答案提示的反馈练习
在本节课最后,我精心挑选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这些习题都是当学生作出自己的答案之后会给出详细的分析是对还是错,完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己把握复习的深度。
在这节复习课中,学生充分体会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效性,能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网络教学中考虑到知识应用和链接的问题,却忽视了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互相结合,使学生课堂更加有效而丰富多彩。
《压强》教学反思10
复习压强和浮力后在解压强和浮力的综合计算题,学生普遍反应难,不容易理解,我在学生的单元测试中发现有少数学生甚至连公式都用错,那么如何在复习中有效的使学生掌握压强、浮力的运用呢?
1、理清基本概念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压强的定义,液体压强跟什么因素有关,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使学生获得关于压强、浮力的基本认识。
2、理清公式的基本运用
老师把公式整理好后,结合例题把公式简单运用一一展示给学生,使一些差的学生知道有个模板模仿下,由模仿到运用只能通过一些练习来达到这个效果。
3、要知道力学综合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确定题目中的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和运动过程,并对过程与状态进行受力分析。
(3)画出受力分析示意图。
(4)根据规律、公式及*衡状态列出*衡方程。
(5)运用数学方法解方程。
在复习过程中应将方法教给学生,使其清晰与明确,并结合实际的例题进行示范、引领,使学生有初步的体会。此后,更应让学生结合相应的练习题进行方法思路的深入理解与体会,并能达到灵活运用。这个过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一日之工,但有少数学生能通过方法的掌握能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压强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压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压强》教学反思1
《大气压强》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比较好。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演是实验;易拉罐压瘪,烧瓶吞气球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动手做覆杯实验,挤压皮碗实验,矿泉水瓶扎孔装水不流实验,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参与探究,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使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教材中提及的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开思维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分组讨论,看哪一个组举出的例子最多,学生会举出许多非常好的例子,例如:“医生上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挂衣钩”、“注射器吸药液”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大气压强解释,对解释不圆满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展示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画面。说明它们的工作都是利用了大气压强,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大气压的测量方法,首先做大气压支撑水柱的实验,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时应该用密度较大液体,在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水银,所以把水改为水银,量筒改为托里拆利真空管,这样逐渐过渡地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比较自然,效果好。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践后,发现与自己预设的还是有很大区别: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应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我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课堂中实验较多,但对实验进一步的剖析深度不够,有些同学可能还会存在一知半解现象。虽然小实验准备的较多,但是还是不够充分。如覆杯实验时,第一次选择的纸片不够*直,实验险些失败。
《压强》教学反思2
首先通过图片展示水坝上窄下宽,潜入海中不同深度时需要穿不同的潜水服,引出液体压强的概念,并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液体深度不同时压强可能不同,有助于学生体会学习液体压强的实际意义,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141页的迷你实验室小实验,让学生明确感受到容器侧壁也受到压强作用,并分析装有液体的容器底部,同样受到水的压力作用,因此水对容器底部也有压强。
在探究液体压强的过程中,先进行理论推导,再实验验证的思路和方法,突出了科学探究中的分析论证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液体压强的应用及传递,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出连通器的特点,以及帕斯卡原理的应用。
本节课虽然知识点不多,但需要理解应用的多,且原理复杂,对于简单地应用学生基本能理解,但对于较复杂的设备,比如课本上的液压千斤顶图,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液体压强推导时有些同学不理解,在作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压强和压力概念混淆,密度的字符书写不标准,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应用起来不熟练,这些问题在习题课时都需要加以强调,尤其注意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压强》教学反思3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压力概念是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轻视了对压力概念的认识。
二、压强的知识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但对概念很陌生,我在教学中通过类比速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去归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施教中引导学生时,没有及时把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联系结合探究实验进一步强化,帮助学生构建压强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一缺陷,迫使教师又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用时过多。
三、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压强》教学反思4
《压强》是九年级物理十四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四部分内容,压强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在力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我们整个备课组对该单元的教学非常重视,无论从备课、上课、实验构思、作业设置、单元检测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反复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备课组也进行了认真的课后反思和讨论,总结得失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非常成功。一是突出重点,尽量**学习难度,保持学生的学习信心;二是每个课时的教学我们都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如视频、图片、实物、模型、实验等等,首先从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这些素材也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三在实验的安排上努力创新,一方面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器材,简单有趣,容易操作,同时改变实验的教学形式,变演示实验为操作实验,变操作为竞赛、变实验为魔术,如《压强》一节的踩鸡蛋魔术,《大气压强》中的“瘦身大法”“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硬币跳高比赛、吹纸带大赛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可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科学探究卓有成效。本单元教学紧紧围绕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来开展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依托了“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液体深度、方向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物理知识,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实践得出科学结论。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等各方面均有所收获,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明显效果,此类教学方法如果能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发现许多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比较高,同一个实验在器材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方式也多种多样。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实践,同时也要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潜移默化教给他们正确的科学方法。另外还要通过种种措施和**,激发学生在课后仍然保持科学探究的热情,由课内到课外、由被动到主动,逐渐使学生自然地学会科学的想事情、做事情,这也是**科学探究活动最终目的之一
3、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有效课外延伸。每个课时精心设置足量练习,有机穿插在各个知识点后,一方面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反馈;一方面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动口、动脑*台,体验物理思维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练习中有比例进行课外延伸拓展,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丰富课外知识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不足之处:
1、发现课堂教学时间普遍比较紧张。一是课堂容量设置过大,二是实验安排较多,特别是探究实验耗费了大量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则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会使一个问题的讨论面太大,时间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浪费时间。三是练习量的**不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再讨论。
2、一些重难点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如压力和重力还是有些混淆不清;压强的计算问题中对叠加物体压力的确定容易只考虑一个物体产生的压力,缺乏整体意识,面积大小的确定也经常出错;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压力问题的求解程序错乱、混淆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出现预先已有心理准备,但没有提前拿出有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3、注意对实验课堂的有效**。本单元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实验的教学功能,四个课时都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内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个别环节有点失控,一是时间方面的失控;二是研究内容方面的**;三是实验是否只是表面的热闹繁荣,还是真正解决了问题;四是纪律方面**。这也是我们备课组成员需要去认真反思、积极改进的地方。
《压强》教学反思5
讲完《压强》这一节后,针对教学设计和仔细回顾教学全过程,结合学生作业和教研组会课情况,有一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1、压强是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概念,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在本章学习中又是一个重点,贯穿了后面的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而压力的概念又是学压强的基础,虽说把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却轻视了基础,既是一个败笔。
2、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的实验中,应用多**动画形象地表述实验过程和现象,效果很明显。结合前面的实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能够完整叙述实验结论,收效很成功。从触觉、视觉不同角度出发认识压强,积极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引导学生不断对压强有更深的理解和延伸。
3、在教学中结合身边中的实例,有效的应用于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求知欲,有效的把知识消化。
总体而言,从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中,突出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结合生活实例加强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乐中学提高学习效率,但在细节中更应把握地好。
《压强》教学反思6
这是一堂集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多点开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
课堂刚开始时,情景设置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后的课堂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器材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论的得出都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给每位学生提供探讨用的实验。
教学中我利用每次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步骤分明,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转化直观法、转化放大法、**变量法有所体会。坚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不足:
1、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超过规定要求。
2、没有板书,过于依赖多**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压强》教学反思7
(1)加强实验。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要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
(2)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知识。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取或深或浅、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但关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能力选择学习,给学生一个**空间。
(3)在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认识到:物理学是有用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教学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习题中尽量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压强是贯穿这一单元的主干,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对初中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原因是: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液体压强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学习本单元知识又需要综合运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衡等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答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由于固体、液体、气体它们的性质不同,因而对不同物态的压强量度和测量方法等都各不相同,那么,液体的压强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
(1)明确引入“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理解压强的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相等的压力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日常生活中不少实例可以说明。为了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需要引入“压强”这一概念。
(2)在讲压力概念时,可采用对比方法进行学习。如:将压力和重力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压力和重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压力不一定是由物体的重力产生的,但将一个物体放在水*支撑面静止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的大小与物体重力的大小相等。在讲解时可以画力的示意图举例说明。如:手用力往墙上按图钉,墙壁受图钉尖的压力,压力方向与墙面垂直。施力者是图钉,受力者是墙壁,与图钉受重力大小无关。还可用列表说明,如:以放置在斜面上的质量为m的木块对斜面产生的压力为例,说明这两个力的区别。
因此,放在水*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本身重力大小的事实,仅说明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相同,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3)明确由于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不同,因此在计算压力和压强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时,不但要总结一般规律,还要找出它们的特性,简化分析和计算过程。
通过观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是物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实验,不能做实验可通过看VCD,让学生知道实验的过程和事实,使学生了解大气压强大小的由来,并记住标准大气压强的数值。通过实例计算和介绍大气压强的应用,使学生感悟大气压产生的压力大小,并认识物理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对于气体的压强跟体积关系的实验是一个定性实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利用注射器做实验,还可以结合生理卫生课列举人的呼吸运动,联系胸腔、肺气压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
《压强》教学反思8
复习压强和浮力后在解压强和浮力的综合计算题,学生普遍反应难,不容易理解,我在学生的单元测试中发现有少数学生甚至连公式都用错,那么如何在复习中有效的使学生掌握压强、浮力的运用呢?
1、理清基本概念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压强的定义,液体压强跟什么因素有关,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使学生获得关于压强、浮力的基本认识。
2、理清公式的基本运用
老师把公式整理好后,结合例题把公式简单运用一一展示给学生,使一些差的学生知道有个模板模仿下,由模仿到运用只能通过一些练习来达到这个效果。
3.要知道力学综合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确定题目中的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和运动过程,并对过程与状态进行受力分析。
(3)画出受力分析示意图。
(4)根据规律、公式及*衡状态列出*衡方程。
(5)运用数学方法解方程。
在复习过程中应将方法教给学生,使其清晰与明确,并结合实际的例题进行示范、引领,使学生有初步的体会。此后,更应让学生结合相应的练习题进行方法思路的深入理解与体会,并能达到灵活运用。这个过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一日之工,但有少数学生能通过方法的掌握能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压强》教学反思9
20xx年12月27日在南汇区下沙中学听了静安区“七一中学”过志慧老师的“气体的压强”(牛津版)一课,颇有收获。
这节课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直观体验“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借助粒子模型,推理气体压强的产生;2、通过对系列演示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讨论,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认识到气压是可以改变。3、通过体积改变对气压影响的探究实验,学习实验设计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
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首先借助演示实验——“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和PPT微观粒子模型动画,推理气体压强的产生。接下来教师、学生分别演示瘪掉的乒乓球复原实验、给足球打气实验,分析温度、气体粒子的数量对气压变化的影响,并借助PPT加以微观说明。然后请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注射器设计实验来研究气体体积改变(粒子数不变)对气压的影响。最后,以黑板上的吸盘为什么不掉下来引出有大气压强存在;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并分析讨论马德堡半球很难拉开的原因,认识大气压的存在;演示实验如何让气球不吹自大并用气压改变的知识解释其原因。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的一个难点,知识抽象,思维量大,是一节很难上的课。但过老师的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借助于一系列的实验活动配以清楚的讲解,使学生明白了主要知识点。成功地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知识目标达成度较高。实验、PPT的设计有独到之处,是很好的经验。过老师教态亲切、始终面带微笑、十分注意鼓励学生,语言流畅、应变能力强、善与学生交流对话,这些都是上好科学课、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必不可少的教师素养,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是一节相当好的课。
但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方法与能力的角度来看,本节课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可能。例如,1、课的一开始就借助粒子模型来分析气压的产生,尽管用了“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的实验来说明,难度偏高,若能利用生活问题如“如何使瘪掉的乒乓球复原?为什么能复原?”从生活切入主题,更会引起学生兴趣。2、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注射器设计实验来研究气体体积改变(粒子数不变)对气压的影响的活动,学生两人一组,学生交流的范围太小,思维的碰撞不够,教师只和学生探讨了针管里气体体积变小时观察到的气压变化,而没有向学生询问针管里气体体积变大时观察到的气压变化是什么,而是采用了推理的方法加以回避,但学生肯定是有疑问的,是否可以在讲完大气压后进一步解释一下。3、演示实验“如何让气球不吹自大”的学生活动记录单的设计偏难,超过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欢迎指正。
《压强》教学反思10
这是一堂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循序渐进,多点开花,以此来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上我具体体现在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猜想做到必须有理论依据上: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比如在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或让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据,以此先做出简单的判断。防止学生进行胡猜瞎说,使他们在掌握物理学中“科学猜想”这一常用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
《压强》教学反思11
物理是一门和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与生活中许多现象尤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验的设计上,我努力寻找学生熟悉的、现实的,学生又非常感兴趣的例子和实验,如:乒乓弧圈球、足球香蕉球、草原犬鼠洞穴的空调系统等学生迷惑而感兴趣的事例,以疑生趣,以趣激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中,先复习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知识,告诉学生液体和气体能流动,统称为流体,并提出问题:流体流动时压强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然后让学生进行想想做做“硬币跳高”的实验,先教师演示,再学生探究,由于效果的差异,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让自认为吹得高的学生做给大家看,启发学生猜想:可能是硬币上方空气流动时压强变小了。布置课后实验:怎样能把硬币吹得更高、1元的硬币能否也吹过铅笔等。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再进行“吹纸片”的实验,先猜测纸片会怎样?然后进行实验,发现纸片向中间靠拢,于是得出: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让学生课后探究:吹的快慢不同时纸片靠拢的区别,纸张大小不同时的区别等。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直升飞机靠顶部的螺旋桨升空,固定翼的飞机顶部没有螺旋桨,它又是怎样升空的呢?秘密在机翼上。指导学生制作机翼模型并比赛谁做的精美、谁能演示让机翼尾部升起来,最后讲解(或用课件)介绍机翼升力的道理:空气对机翼向上和向下的压强差。
最后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题进行安全教育,题2进行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教育,指导学生*时注意观察、甚至可以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小制作。
大量的实验和现象是学***的关键,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做到在兴趣中寻找规律,理解规律。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教授主要内容后,还可以再补充一些相关实验,如:用漏斗吹乒乓球的实验,用水管的水冲乒乓球的实验等,可更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动手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进一步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总结,真正把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
《压强》教学反思12
初中物理新课程有着适应于时代的价值观和功能,有着全新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它的课程理念是:注重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要想适应新的课程,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课程理念,树立课程观,教材观,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在是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
新课程的实施为物理教学带来了许多变化,如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观,教师的素质等各个方面,下面就针对更新课程理念方面的案例进行评析;
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符合当前课改的重要理念,充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新不课改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关键,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探究学习的热情,另外在教学中注重创建**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还要学会指点,诱导,和启发。学法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勇敢,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压强》教学反思13
这是一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实验教学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需要和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多**、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刚开始利用潜水员穿的不同的潜水衣、深海中的鱼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引入铺垫了良好的开端,在课结束时,请同*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解释这几个图片所蕴含的道理来结束这节课,为本节课的学习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通过观察的的现象去体验,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体验液体存在压强时,我利用自制的教学演示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未装入水时容器底部和侧壁橡皮膜的形状是*整的,装入水后橡皮膜形状的变化,思考形状变化的原因,引入液体的压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谈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时,我主要采用了引导学进行思考得出: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但本节课仍有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少了一些,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探究中来。
2、有些环节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最后的练习没能完成。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时间比较少,以至于有些问题提出后很难有预想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预习。
4、教学中细节处理的欠妥。学生在探究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时,没有提示学生:橡皮膜朝上、朝下时注意橡皮膜深度有所变化,学生知识简单的探头盒子旋转了,使得橡皮膜朝上和朝下改变了一下方向,但在转动的过程中橡皮膜的深度已有2cm左右的深度差距,致使测量橡皮膜朝上和朝下时的压强有较大的误差。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加默契。
《压强》教学反思14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评课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压力概念是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轻视了对压力概念的认识。
二、本节课我利用“吞鸡蛋”实验引入新课,出人意料的结果创设出讨论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关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这是部分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拉进教师和后进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两种不同的方案让学生相互交流,使其从触觉、视觉不同角度认识压强。但在施教的过程中,我给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照顾到可能有不同想法的这一部分同学来进一步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以让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四、压强的知识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但对概念很陌生,我在教学中通过类比速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去归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施教中引导学生时,没有及时把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联系结合探究实验进一步强化,帮助学生构建压强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一缺陷,迫使教师又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用时过多。
五、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压强》教学反思15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非常好。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学示范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有效:
“瓶吞蛋”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帮忙把鸡蛋压入瓶内。
二、教学设计有效:
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设计合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大气压强的存在到大气压强的测量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有效:
不再是简单的设问,学生不是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大气压怎么把鸡蛋压入瓶内?让学生体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大气压强起作用。这样**有较强的启发性与针对性,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活动实在有效:
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例如:学生上讲台亲自拉马德堡半球、学生做覆杯实验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上来喝饮料,一位同学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时吸饮料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实验也有失败,请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学生学得有效:
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感染着学生、鼓舞着学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语言清晰、生动有吸引力,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问题得到合理、机智地解决,充分反映教师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的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我用逐渐增高的管子,把无形的大气压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难点。
六、多**使用合理有效:
一个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水银,不方便在课堂上演示;另一个是大气压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利用多**可以达到与实验同样的效果。
不足之处:课堂上两个女生拉吸盘偶然拉开了,应及时让他们解释问什么拉开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两位同学在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不慎将细玻璃管踢碎,给后面的讲解带来不便,我灵机一动用试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难得的有效教学示范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
压强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认识压强教学反思 (菁选2篇)
认识压强教学反思1
压强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主线,同时又是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本节课的设计,突出压强概念的建立,坚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首位。引导学生自己改进实验装置、层层深入,总结得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和压强的概念。
本节课通过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实验、**变量等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创新意识。课堂中带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估算处理,让学生初步体会估算的思想、方法。
认识压强教学反思2
通过钉床视频引入新课,很快把学生带入了课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再通过歌曲《脚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后再对此问题进行探究。进而得出压强的概念。
在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的教学上,本节课没有采用根据公式p=f/s进行理论分析,而是通过书包带子比较宽,图钉尖比较尖等生活用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品出发,归结总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本节课内容较多,没有进行压强的定量计算。
压强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压强教学反思菁选
压强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压强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压强教学反思1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必须由一定的物理情景和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掌握物理知识,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本着这一出发点,对义务教育版初二物理《大气压强》的课堂教学作以下思考,共同切磋。
1、用悬念式实验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我采用了自制教具“大气压强演示器”。实验的器材是:酒精棉球、火柴、广口瓶(3个)、气球、棉线。实验器材非常简单,但做起来效果非常好。具体的做法是:先把气球吹鼓,用细线把口封住,然后点燃酒精棉球,放入广口瓶中(注:勿将瓶口烧得很热,以免把气球烫破),快速把气球放在瓶口上,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广口瓶紧紧地吸在气球上,按照上面的做法,把其它两个广口瓶同样吸在广口瓶上,最后把气球提起来,发现三个广口瓶紧紧地咬住了气球,学生在集中精力观看实验,这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让广口瓶紧紧地咬住了气球”,接着很自然的引入新课大气压强。通过这个演示实验,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起来。
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
利用上面的实验引入新课之后,接着回忆前面学习的液体压强的知识。我们知道液体由于受重力,且易于流动,所以液体会产生压强。气体也受重力,并且也易于流动,那么它内部会不会产生压强呢?
学生分组做模拟马德堡半球的实验,把两个塑料挂衣钩凹面对挤,尽量挤出里面的空气,然后用力拉挂衣钩,结果费很大的力也不容易把它拉开。这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也体会出大气压强是很大的,然后让学生向着各个方向拉挂衣钩,不论在哪个方向上挂衣钩都不容易拉开,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样通过做实验许多问题就很容易的解决了,不用教师再费很多口舌。
3、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教材中提及的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开思维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分组讨论,看哪一个组举出的例子最多,学生会举出许多非常好的例子,例如:“医生上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挂衣钩”、“注射器吸药液”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大气压强解释,对解释不圆满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可以利用多**展示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画面。说明它们的工作都是利用了大气压强,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4、从覆杯实验引伸出托里拆利实验
介绍覆杯实验:把玻璃杯盛满水,用硬纸片盖住,再倒置过来,看纸片能否托住杯中的水。(注:杯水与纸片严密结合不留空气,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此,要求杯口的一圈与纸片都要*整。)学生分组做实验,结果水和纸片都不落下,给学生强烈的兴趣剌激。有覆杯实验的启发,演示盛满水的试管倒插在水银槽中,试管中的水不落下,再把试管换成更长的量筒,同样做上面的实验,发现盛满水的量筒的水,仍然不落下。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时应该用密度较大液体,在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水银,所以把水改为水银,量筒改为托里拆利真空管,这样逐渐过渡地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比较自然,效果好。
5、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介绍用取代法测大气压强
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大气的高度很大,大气分布复杂,大气的密度是个变量,所以求它的压强就不能套用液体压强的公式。托里拆利实验揭露了上方为真空的水银柱与大气压两者对同一水银面产生的压强相等的客观事实。根据它们的*衡关系,难以测算的大气压强就被该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取代了。它化难为易是实验设计思想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这是托里拆利的伟大功绩。教学时向学生讲清这种取代作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本节课教学的思考充分运用了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达到快捷地表达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效果,让学生得到一个全面的具体的、真实的物理图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压强教学反思2
压力与压强的知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压强这一节内容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删去了压力的概念,降低了压强的计算要求,增强了压强的应用以及要求学生进行压强的探究性实验。同时在探究实验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变量**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老师做引导者,设计趣味实验,多**影片教学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学会自己分析、自己设计、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得到了压强概念和公式并掌握其相关知识,并通过生活中关于压强的应用,分析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从而进一步的激发学习知识并应用于生活的`能力。也许有部分学生的理解较差,如果要保证学生学**的良性循环,让这部分基础较差学生共同参与进来,其实也可以采用让学生实验过程由放羊**式改为可控半自动式,比如压力与受力面积分**实验,同时加强课后巩固练习,这样可以考虑全体学生的感受,让各类差生也尝到成功学习的喜悦。
压强教学反思3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促进能力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必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它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二是它要指向形成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压强专题复习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设计教学的,从学生乐意设计的探究实验引发问题,围绕压强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努力贯彻和落实新课程理念。
一、目标合理定位,体现科学本质。
本专题复习课中将“知识和技能”作为解决问题的载体或素材,将“过程和方法”作为问题设计的基本内容,整堂复习课凸显科学探究的思想,在探究实验设计中贯穿知识点的复习,在随堂练习中辨析一些易混淆的知识,在整堂课中积极渗透科学方法的应用,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科学本质。
压强是力学重要概念,液体压强又是这一专题主要难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压强的计算为教学重点;液体、气体压强是固体压强知识的延伸、应用和深化。根据学情认定液体压强,压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教学难点。
探究各种科学现象和过程设计的实验,如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大小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关系,都可以通过**变量法来完成;压强概念的复习渗透科学方法中的比值定义法;对压力的正确理解,我们通过画三种不同形式压力的方向图进行比较,为突破对液体压强深度的误解,外加练习对比深化理解,为区分固体和液体压强,通过满瓶水或半瓶水正放到倒放,分析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和瓶对支撑面的压强变化情况,科学采纳了对比法;通过压强公式归纳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液体压强具有的特点,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从生活现象归纳液体沸点和液面气压的关系、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等,都采用演绎归纳法,通过这些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寻找到科学知识间的异同,能明晰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归纳出科学规律的特点。
二、模式力求创新,凸显探究思想。
本专题复习课改变以往以问题为中心的复习模式,推行以探究为中心的主题复习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习的起点,终点是问题的解决,在起点和终点间的过程则是科学探究,我们称之为探究性“主题式”复习模式,即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以压强为中心,创设探究(实验)的情境,选择合适器材:沙堆、空矿泉水瓶、水(包括开水、盐水)、大头针,设计尽可能多的有关压强(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压强)的实验,这探究的情境就是创设这样一种类似真实科学研究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最终形成自己对知识的建构。
三、启发分析引导,知识自我重构
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的要素与已知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的内容。先前的知识回顾,清晰了原本的知识网络,构建了最简单的知识网络。通过教师课堂的精心引导,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及时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方法知识体系,从而实现自我建构,这也是学生学习素养的升华。
本专题复习课创设探究的情境,围绕压强中心展开实验设计,从固体压强的实验设计启发引导分析,归纳出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单位,从液体压强的实验设计中,归纳出液体压强的特点,从气体压强的实验设计中,归纳出大气压的存在、测量、液体沸点和液面气压的关系等。这样从确定以压强问题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并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懂一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这种建构也不是教师强硬灌输,而是融入在开放性的实验设计中,在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唤醒状态下的积极主动地建构。
四、评价方式多元,学生能力提升
新课程不但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更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把评价的**还给学生,将充分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结合开放性的实验设计,让学生们在相互质疑和相互评价中一步步改进,最终完善。学生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也学会了合作,并在合作中发展,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各种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也促进了人格的发展。
本专题复习课评价方式变得多元,有时采用生生互评,如设计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有学生说只用一个矿泉水瓶,通过不同水量对沙堆形变程度的差异比较,有学生说必须用两个矿泉水瓶盛不同量的水,这样容易形成对比,有学生说用一个矿泉水瓶仪器简单,操作方便,让学生互辩,产生思维的火花,更好地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有时采用生生自评,如设计气体压强的实验,有学生开始汇报说利用矿泉水瓶、大头针和热水等器材,在空的矿泉水瓶中装入热水,然后倒掉,发现瓶变扁了,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时有学生抢着说可能是烫扁的,为了消除这样的误会,教师请学生自评,该方案有哪些不足?该学生说瓶壁太不牢固易变形,那如何改进实验方案呢?该学生想了一会儿说用茶叶铁罐做实验,先在茶叶铁罐里加些水,然后在火上烧干水,离开火焰及时盖上罐盖投入水中,观察会不会变扁?学生自评更加凸显学生自我反思行为意识和能力。
教师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学生开放实验的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或总结汇报等等,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其实很活跃,有的话甚至出乎教师的意料,由此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压强教学反思4
《压强》是沪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是学生学习了前两章有关力学基础知识的延续,又是学习后面浮力有关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压力概念,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压强。难点是压力概念,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概念,同时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中也经常用到。但是由于本块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力、二力*衡等知识,思考有关问题,解决有关现象时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合理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
对于新课引入,我采用了让一个大力士男生和一个小巧女生比赛订钉子,结果小女生出乎意料的赢了,这给**调动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对于压力概念的提出,我以小孩坐在木板上,木板发生形变,图钉按进墙壁,墙壁发生形变的图片为例,让学生从共同点归纳压力的概念。再通过学生生活中有关压力现象的举例来认识压力。压力的大小是一块较为复杂的内容,物体水*放置、竖直放置和斜面放置,压力大小和重力大小的关系均有差异。考虑到作为第一课时的新授课,教学中运用多**课件直观、形象进行讲解,以免增加学习难度。
理解压力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而压强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通过科学探究,从产生的现象出发,提出问题。首先我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谈谈感受。考虑到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因素,而课本中的活动仅从一个因素体验,对学生科学探究的顺利开展有一定困难。为此,我又设计了用手指轻压和重压铅笔尖,比较手指凹陷程度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学生建立猜想,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活动前,我特别强调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方法——**变量法,以减少设计难度。接着派两个小组成员**实验演示讲解,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结论。这样便顺利提出了压力作用效果用一个物理量——压强来表示。把压强的`运用提到压强的计算前来上,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跟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有利于战胜学习压强计算这一难题心里。最后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有关三块砖块立放在海绵宝宝头上时压力和压强的比较,让学生解决如何让海绵宝宝舒服些,学生们积极地回答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接着又让同学体验一下从超市买一大袋的东西要顺利提回家,用什么办法更舒服,同学们的办法可是让你大开眼界,这体现了把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的目标。
回顾整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活动开展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压力的概念,压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因素有关,理解了增大、减小压强的办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的情境,学生在交流和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简单问题,培养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器材,课后又让他们解决最常见的提重物,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不局限与老师分发的实验器材,所进行的实验、解决方法多种多样,这时你会深深的感受到学生的**性及独特性。
课后,通过教研组其他教师的建议和帮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在许多方面需要改进,比如:
1、 在教材分析中,对于压力大小的讲解花的时间过少,可以增加物体不同放置情况下
的压力大小比较,适当的知识拓展有利于一些优秀学生的有效学习。
2、教学流程中有些细节设计需要完善改进,比如展示图钉按进墙壁的图片,墙壁变形
不明显,如果教师亲自实物演示效果会更好。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时,应该对器材进行具体介绍和展示,对探究开展有帮助。在实验演示时,没有考虑到后排学生的可视情况,应该将实验器材位置放高,这样展示就清晰明了了。
3、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把最后的压强知识应用提到压强的计算前来上,压强公式的提出太突然。
这次的教研活动不但给我一次锻炼的机会,更多的是教研组成员的帮助和提点使我在教学上受益匪浅。科学教学是知识联系生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一个**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交流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压强教学反思5
这是一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实验教学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需要和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多**、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刚开始利用潜水员穿的不同的潜水衣、深海中的鱼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引入铺垫了良好的开端,在课结束时,请同**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解释这几个图片所蕴含的道理来结束这节课,为本节课的学习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通过观察的的现象去体验,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体验液体存在压强时,我利用自制的教学演示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未装入水时容器底部和侧壁橡皮膜的形状是*整的,装入水后橡皮膜形状的变化,思考形状变化的原因,引入液体的压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谈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时,我主要采用了引导学进行思考得出: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但本节课仍有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少了一些,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探究中来。
2、有些环节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最后的练习没能完成。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时间比较少,以至于有些问题提出后很难有预想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预习。
4、教学中细节处理的欠妥。学生在探究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时,没有提示学生:橡皮膜朝上、朝下时注意橡皮膜深度有所变化,学生知识简单的探头盒子旋转了,使得橡皮膜朝上和朝下改变了一下方向,但在转动的过程中橡皮膜的深度已有2cm左右的深度差距,致使测量橡皮膜朝上和朝下时的压强有较大的误差。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加默契。
压强教学反思6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安排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探究性活动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变量法”,讨论完后又让各组派**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
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
(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
(3)、本实验中,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巡视并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派**汇报。充分体现了的导演作用,学生当好演员。
有待探讨的:
1、学生探究实验的时间少了些。
2、学生小组的人员(6人)多了些。
3、同一深度时的压强,各个方向实验现象不明显
4、盐水密度不太浓,实验现象也不明显,
压强教学反思7
在沪粤版初中物理《9.4神奇的升力》这一节中,安排了三个“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实验活动:实验A(a)吹气时,互相*行的两张纸条相互靠拢;实验A(b)吹气时下垂的纸条向上飘动;实验B通过漏斗向下吹气,乒乓球在漏斗内不会掉下来;实验C用一根塑料吸管做个简易喷雾器。这些实验现象,新奇明显,通过亲身体验,可让学生感受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并可尝试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验A,一方面实验简单易行,有些学生已作课前预习,已有体验,课堂上重复实验已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一个班准备那么多的纸条,从某种角度说,随意撕纸条是一种资源浪费,同时制造了“垃圾”。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实验B,受条件限制,一般只是演示一下,但乒乓球在漏斗内不会掉下来,有时可能是因为球和漏斗是湿的,被水“粘”住了。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对于实验A来说,我们可以借用人教版的硬币“跳高”比赛实验,硬币、笔——“栏杆”,一般学生都随身带有,取材更容易,现象更新奇有趣,极具吸引力,若以比比谁的硬币“跳”得更高的方式进行,更富挑战性。人人都可实验,参与者广。再者,不存在资源浪费问题。对于实验B,应确保球和漏斗是干爽的,应该先将乒乓球在漏斗内但不吹气,松开手试一下,表明乒乓球在重力的作用下是会掉下来的。可请几个学生进行查验并完成实验,以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压强教学反思8
今天**《压强》这节课,袁老师来给我和兰甜甜指导,每人各上两节课,过程很折磨但是真的受益匪浅。
周末接到袁老师要来听课的通知,电灯熬油的做学案,做课件,理清思路,周一早上急急忙忙准备实验,自认为准备还算充分,上过一课,自认为还算顺利,只是觉得学生不是很活跃不是很配合,但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所在,袁老师几番点评之后,恍然大悟。
袁老师指出了两个大的问题,问题一是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问题。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让学生有求知欲望,让他跟你“要”知识,而我却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制作学案,完成学案,完成教学任务,让课堂的知识点完整上,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停留在接受的层次上,他们并不兴奋,并不渴望得到知识。如关于压力作用效果的引入,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观察图片,也可以自己尝试图3的实验,完成学案中活动一的内容。很好的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机会就这样被完成学案的任务性给抹杀了,按气球,按笔,都是为了完成学案上的任务,而不是体验这种感觉,我本末倒置了,正像那句经常被说的话,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样,我们是用学案教,而不是完成学案。袁老师指导之后,下午的课上完,顿觉神清气爽,学生完全被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吸引,能感觉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我突然就觉得,同样是上午的设计,老师只不过变换了问法,创设了一点点小悬念,效果就完全不同,比如在学生整理了压强的基本知识之后,上午我就是直接介绍1PA是多大,压强的意义是什么。下午就是以**的方式,关于压强,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吗?学生果然问不出来,老师这个时候再说,“你们觉得都理解了,那我问你们一个吧,你知道1Pa是多大吗”这样一问,学生的好奇心马上就上来了,比之前的效果要好很多。但是下午在这个地方的教学仍然可以继续做深做大,但是由于准备时间还是较短,一些问题没有跟上,就过去了(比如关于将课前图片拿出来分析压强大小,帮助学生理解压强)
第二个大问题,是关于如何根据学生上课的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的问题。上午课学生的反应让我不舒服,但是在袁老师点评之前,我并没有想到这是由于我**的方式和教学设计的不得当造成的。比如小组汇报的时候老师给出了一些提示,要从哪些方面汇报,我自认为提示的'很细致,但是实际上,学生并不会回答,而且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是回答问题,而不是在演示和讲解实验,下午在重新上这个课的时候,我把问题进行了修改,把中间汇报的提示由考点改成了“你进行了怎样的操作,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提示很笼统,但是学生汇报的比上午要更顺利。而教师想要的那些“考点”完全可以利用点评这个好的机会和*台,这时候的点评学生不仅能听得进去,而且老师可以从学生的汇报中发现问题,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是这样做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前总是觉得,学生汇报的环节老师不需要准备什么,现在越来越觉得,其实小组汇报的环节才是教师需要下功夫最多的环节。1、任务布置要明确清晰,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记录什么2、教师心里必须要很清楚,希望学生汇报出哪些内容,如果汇报不出来怎样引导3、教师心里要很清楚,学生汇报的时候会有哪些不同的层次,我希望他们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这些教师提前都应该预设好,这个环节其实也是设计中最难的。4、教师的点评要有升华提升的作用,一些学生做不到或者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如实验的科学性问题,实验的次数问题等等。
本节课学生反应不好的除了探究实验部分,就是压强的应用部分,而这两部分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关于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上午我带着学生从公式分析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然后就让他们分析学案上的几张图片分别属于增大还是减小压强。我是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难度稍微降低,而甜甜的课上让学生自己去说,学生几乎答不上来。袁老师指导后我们知道了,是我们的设计出了问题,学生对于压强的概念本就陌生,而且压强并不像摩擦力那样常见,那样好理解,所以学生答不上来是正常的,那么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就应该体现出来了,老师可以从理论上分析了方法之后,举些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例子,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实用性,知道压强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又帮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的桥梁建立起来,如果想让学生更好的分析,在前面压强的概念教学时,应该把对压强的理解做透,怎么判断压强是大还是小,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应该看被压物体的形变程度。可见,一个重点的完成和一个难点的突破,并不是只要把这个知识点多讲即可,而是应该注意前后的联系,尤其是要将概念性的知识讲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很多内容的教学都能轻松很多,效果还会更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就要主要锻炼自己利用评价的机会进行教学的能力,和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这两方面去提高自己
压强教学反思9
1、一节课能做些什么?课后有老师提出我在和学生设计实验时怎么不考虑误差,我说:“如果我再考虑误差,这节课做得到吗?”很多老师在讲课时,总会发现讲的课中还很知识点没有讲到,主要是和某个教辅书上题目对应的方法或知识应该讲到。我想,每一节课题,让我们物理老师来说,可以拓展出很多知识内容题目出来,但这个课题的知识目标挖掘得那么充分,要一一实现,只有灌输,我们还哪有机会达成三维目标?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学,有时是该有取舍的,什么都想抓住到后来什么也抓不住。
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我们提倡把学生当作有血肉个性的个体,不是知识的容器。可是在交流中我感到,备课时很多人心里装的都是知识,唯独没有学生。如果老师每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来促进学生成长,一定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强。如何把知识准确而通俗地教给学生,每节课学生能学习到多少?他们有多大的成长空间。这是我们备课时特别要注意的事情。不要怕在形式上完不成教学任务,一定要让每节课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你什么都按部就班地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其实更高。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常常听到老师们说:我们的学生太差了。学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我们的物理教学是生动活泼的还是枯燥乏味的?我们有没有关注孩子们学习时的感受。如果老师有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如果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我们可以花时间先把这个障碍帮学生扫清再进行教学,注意并赞赏学生的一丁点进步,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喜悦,他们一定会用成长进步来回报老师。干脆不学习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习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让这个不学习的队伍变小,尽可能的小。
4、下面是温洲瓯海区第二高级中学校长陈汉初的话,与大家共勉:
☆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压强教学反思10
上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课前我们备课组做了很多准备,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无处不在,我们设计了十几个实验,这些实验都利用我们*时随处可见的物品。本来觉得现象非常明显,结论肯定很容易得出,可是却发生了没有料到的情况。首先,我用热水涮了一下矿泉水瓶子,然后把热水到处,迅速的把瓶盖拧紧。不一会伴随着咔咔的响声瓶子就瘪了。学生还说“劲可真大”我问同学们,是谁把瓶子压扁的?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是空气。接着我又拿出两个玻璃片,很容易的就把玻璃偏分开了。然后我又在玻璃片上面滴了几滴水,让一位同学把这两个玻璃片拉开。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拉开。我又问大家“是谁压着玻璃片,不让我们把玻璃片分开呢?”大家很坚定的说“空气”接着我在矿泉水瓶子侧壁钻了一个孔,然后到满水,水从小孔喷***,然后我迅速的把瓶盖拧紧,小孔不在向外喷水了,接着问大家“是谁不让水往外l流呢?”大家说“是空气”。这时候我观察到班级里一位*时成绩很不错的同学,一直在思考什么,并且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兴奋。等到其他同学都不说了,他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你在做实验的时候都用到了水,怎么能说是空气呢,没有液体压强的原因吗?”大家也七嘴八舌的附和起来,我让大家仔细观察实验,小孔在什么时候流水,什么时候不流水,大家说不拧盖子的时候水可以流出来,拧紧盖子水就不流了。那么两次水都是一样的水,有无盖子的区别就在于液面上方是否与大气联通。是谁影响水的流淌呢?他这是恍然大悟,确定是因为空气的因素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首先就是备课的角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要自认为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就觉得学生在理解上没有问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我们不能只凭经验判断,要注意引导,注意自己表述的语言是否到位。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如果这节课上,我忽视了这个同学的想法,他一定会觉得知识是和实际脱轨的.,要去背知识,这样势必会打消他学习的积极性,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动脑思考了。如何正确的引导他才是最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透视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找到学习知识的方法,途径。教学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反思,实践的过程。
压强教学反思11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应当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世界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与利用,发展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兴趣,鼓励学生在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课内和课外的交流互助,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习惯。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与生活中许多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验的设计上,我努力寻找学生熟悉的、现实的,学生又非常感兴趣的例子和实验,在引入课题时,我用电影中的一个片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在吹杯子的实验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实验多。为了防止实验过多造成课堂混乱的局面,我将实验分成几个层次,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根据学生层次的需要,我通过图片提示的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因此在课堂上充分挖掘生活中和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例,并用所学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体现了中考的理念。。
本节课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两艘轮船并排同向行驶容易发生相撞事故的例子,可以在学生展示两个泡沫相靠近的实验后直接引出,这样可以使知识与应用衔接得更紧密一些。
2、学生在展示分组实验的时候,如果能用实物投影,效果会更明显一些。
压强教学反思12
学习了压强后,给学生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一个空茶壶的质量为0。5千克,放在水*桌面上,茶壶底的面积为0。01*方米,用茶壶盛了1。2千克的水后,水的深度为0。1米。求,(1)水对茶壶底的压强(2)水对茶壶底的压力(g=10N/kg)
解法一:
已知:m=1。2kg,g=10N/kg,s=0。01m2
求:P,F
解:茶壶放在水*桌面上,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等于它自身的重力
F=G=mg=1。2kgX10N/kg=12N
P=F/S=12N/0。01m2=1200Pa
解法二:
已知:水=1。0x103kg/m3,
g=10N/kg, h=0。1m ,S=0。01m2
求:P,F
解:P=gh
=1。0x103kg/m3x10N/kgx0。1m
=1000Pa
F=ps
=1000Pax0。01m2
=10N
两种方法,两种结果,第一种方法显然错误。
于是,我把这两种解法写在黑板上,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第一种结果的错误原因所在,同学们也理解了本题的正确做法。通过这到题,要向学生强调:做题时,要注意计算液体压强时,要先压强后压力,计算固体压强时要先压力后压强。
压强教学反思13
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压强,它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基础。因此对压强的复习应是重点和关键。通过复习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努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探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与创新也应是本节复习课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为一节复习课,通过采用单元知识网络框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的体系结构,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物理属性变化规律的知识,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知识框架学生对各个局部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讨论、探索,从而熟练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技能,详细总结本单元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逻辑关系、思维过程。
但不足之处,学生对浮力公式的掌握还不够熟练,有乱用公式的现象,今后要加大这方面的练习。
通过这次研讨会使我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方法不改变就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将势必要失败。当前提倡魅力课堂是很有必要的,眼下受环境的影响好多同学有厌学的.心理,如何使课堂有魅力学生喜欢你的课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时一定要多思考如何在4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还能使学生积极的参入,主动学习,在乐趣中获得知识,以达到学生快乐,课堂高效的目的,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压强教学反思14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非常好。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学示范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有效:
“瓶吞蛋”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帮忙把鸡蛋压入瓶内。
二、教学设计有效:
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设计合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大气压强的存在到大气压强的测量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有效:
不再是简单的设问,学生不是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大气压怎么把鸡蛋压入瓶内?让学生体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大气压强起作用。这样**有较强的启发性与针对性,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活动实在有效:
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例如:学生上讲台亲自拉马德堡半球、学生做覆杯实验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上来喝饮料,一位同学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时吸饮料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实验也有失败,请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学生学得有效:
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感染着学生、鼓舞着学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语言清晰、生动有吸引力,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问题得到合理、机智地解决,充分反映教师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的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我用逐渐增高的管子,把无形的大气压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难点。
六、多**使用合理有效:
一个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水银,不方便在课堂上演示;另一个是大气压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利用多**可以达到与实验同样的效果。
不足之处:课堂上两个女生拉吸盘偶然拉开了,应及时让他们解释问什么拉开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两位同学在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不慎将细玻璃管踢碎,给后面的讲解带来不便,我灵机一动用试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难得的有效教学示范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
压强教学反思15
这是一堂《压强》的复习课。《压强》这一章共有压力压强、液体压强和流体压强三部分组成。对于初三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情况,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知识兼顾全面复习,始终以压强的概念贯穿整节课,以之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并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视课堂反馈,用以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在这节复习课中,学生充分体会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效性,能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网络教学中考虑到知识应用和链接的问题,却忽视了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互相结合,使学生课堂更加有效而丰富多彩。
在诚惶诚恐中,我严格按照教材所设计的思路和步骤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注: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丝毫不敢有所改变。首先,我按教材所设图片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压力在不同条件下作用效果是不同的,顺势引入“压强”的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然后和学生们一起对“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进而导出“压强”的定义和公式,然后对公式中的相关物理量的单位和适用范围进行强化讲解,接着又对公式进行了变形拓展,最后讲解例题和联系生活实际。这一节课虽然有一些落堂,但总体上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然而在随后的一节习题课检测中却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一丝沮丧中,我认真反思,查找问题的症结。反思课堂之上,虽然我对“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定义讲授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大量时间,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
压强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压强》教学设计3篇
《压强》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的核心概念。《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之一,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用重要地位。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学生还将学习另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功率。学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过程,为本章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样,理解压强概念,反过来有助于速度、密度概念的巩固、深化。
本节内容由“压强”“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两部分内容彼此关联,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和增大压强的问题。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策略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细沙、图钉、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观看图片1: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图1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吗?压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吗?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引导学生按图2实验:
思考:这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吗?
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相同吗?哪一个大些?
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什么变化?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观赏、体会。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现象: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在雪面上**自在地滑动。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雪地形变。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但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这是由于他们与雪地的接触面积不同引起的。所以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有关。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手指形变。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但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不相同。与笔尖接触的手指形变更大些。用力稍大些,手指感觉更痛。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和压力都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关。
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有意识地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进一步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压强
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现有如下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试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教师提醒学生:设计实验时注意思考如下问题:
怎样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怎样改变压力大小?
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大小?
设计和进行实验时要**哪些变量?
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
思考: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否运用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给压强下一个定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Pa)。
1Pa=1N/m2
1Pa表示物体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Pa。
投影课本中的例题,建议学生做后教师再讲评,从解题思路、书写格式、公式运用上,给予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积极参与教学。在活动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比如学生选择按照教科书所示的实验进行实验。
实验1:把小桌桌面朝上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2:在小桌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3: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1和2中,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1和3中,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
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公式为:
公式中各符号**的物理量和单位:
P──压强──帕(Pa)
F──压力──牛(N)
S──受力面积──*方米(m2)
锻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能力。
设计并进行实验时有意识地利用科学研究方法如**变量法、转换法。
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
使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有基本的认识。
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让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1、减小压强的方法
讲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你知道人们在造房子时是如何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吗?
学生讨论得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减小压强的例子?
2、增大压强的方法:
思考:你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
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
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学生举例:**拖拉机有宽宽的**、骆驼有宽大的脚掌、钢轨铺在枕木上等。
学生思考后回答:只要抬起一只脚。根据压强的公式,人对地的压力不变,抬起一只脚时与地的接触面积减小一倍,对地的压强就增大一倍。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兴趣。
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
联系自身创设情景,容易让学生感觉物理真实地就在自己身边。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压强》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习
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教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方便的。
4、实验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进行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对正确得出结论,非常重要,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认真实验,认真观察,对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有好处。
5、课本第三节课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进行讨论,可加深学生的实感,也可以巩固练习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再把结果写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再做一做更好。
《压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原理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各液面静止时相*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机同屏功能,展示录制的实验)
通过导管从四楼向一楼的压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观察瓶的变化。(**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容器底,容器壁有压强。拓展:水柱很深,高达10米,产生的压强很大。
(**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并且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二、进行新课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3、象征类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压强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压强》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压强》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原理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各液面静止时相*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机同屏功能,展示录制的实验)
通过导管从四楼向一楼的压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观察瓶的变化。(**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容器底,容器壁有压强。拓展:水柱很深,高达10米,产生的压强很大。
(**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并且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二、进行新课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3、象征类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压强》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难点】
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玻璃杯1个,粗玻璃管1根,小试管1个,烧杯1个,水槽1个,烧瓶1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注射器1只,马德堡半球一个,抽气机一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
(1)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怎样计算?
二、情境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实验演示:
(1)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
(3)试管放在长玻璃管中倒过来会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4)抽气机抽取马德堡半球内气体时,橡胶管会怎样?为什么会发生形变?受到了谁施加的力?这说明了什么?
三、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
师生分析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教材86内容。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有多大呢?你能否设计实验测量出来?
(二)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讨论:如何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
讨论后,给予鼓励
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
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活动]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试管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试管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想想议议]教材88页“想想议议”
学生计算,并讨论、交流。
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思考抽水机工作原理,并讨论、交流。
四、知识拓展
介绍大气压强发现的历史(见附页)
本节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
(2)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3)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2)练习册76页第7、8题
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多高的水柱.
板书设计:14.3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三、大气压的大小:760mm高汞柱
标准大气压P0=1.013×105Pa
四、气压计
附页
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17世纪以前的人们认为自然界不存在真空,即所谓“自然界厌恶真空”。对于抽水机能把水抽上来,认为是活塞上升后,水要立即填满活塞原来占据的空间,以阻止真空的形成。
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害怕真空”的说法。人们曾用这种说法来解释抽水机为什么能抽水:活塞向上一提,水面和活塞之间形成了一段真空,自然害怕真空,于是水就升上来填补这段真空。人们还常常用“真空吸力”来解释这种现象,把钢笔吸墨水、用吸管喝汽水等都说成是“真空吸力”的作用。
1640年,在古老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制造了一台抽水机,准备用它把探矿坑里的水抽走。但是抽水机造成以后,用来一试,水被提到不足10米高的地方就不再上升了。**们千方百计地改进抽水机,保证活塞和水面间是真空,结果还是不能使水再升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们便去请教那位发现单摆规律的伽里略,那时他已经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了。76岁的伽里略曾经对“自然害怕真空”的说法产生过怀疑,他猜想:也许空气有压力吧?抽水机是不是靠压力把水压上来的呢?遗憾的是,不久伽里略便逝世了。
在伽里略去世的1642年,他的学生托里拆利设计了一个实验。证实了伽里略的猜想。
托里拆利预料,因为水银的密度大约是水的14倍,如果用水银代替水,水银升起的高度应该是水升起高度的1/14。托里拆利设计了用水银柱检验这个预想的方案。1643年他的学生做了这个试验,结果证明了他的预想是正确的。在托里拆利试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就是真空,可见自然界是可以存在真空的。托里拆利用一根大约1米长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往里面灌满水银,用食指封住开口的一端,然后将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里的水银就往下降,降到管里的水银面比管外的水银面大约高76厘米,水银就不再下降了。管里水银面的上边没有空气,叫托里拆利真空。管内的水银柱是被大气压**着的。托里拆利试验不但揭示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托里拆利试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帕斯卡推论说,如果水银柱是被大气压**着的,那么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水银柱应该较短。1648年他的朋友沿多姆山山坡从山脚到山顶设立了若干观察站,每个站上装一个托里拆利气压计,结果发现水银柱的高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证明了帕斯卡推论的正确。
同一时期,德国的科学家格里克也进行了大气压强的试验研究,他做了一个水气压计,水能升高到他住房的'第三层,格里克认为水的上升是大气压的作用。通过长期的观察,他还发现水柱高度的变化与天气有关,1660年他根据一次气压的突然下降,预报了一场大的风暴。
按照这个实验结果来推算,一个人的手掌面积大约是50厘米2,上边应受到大约500牛顿的压力,这相当于一个50千克的人踩在上面。1米2的桌面上,所受的大气压力相当于10吨重的物体压在桌面上。作用在人体表面上的大气压力相当于12~15吨的物体的重力。这似乎是难以相信的。但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事实使人们信服了。
《压强》优秀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的核心概念。《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之一,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用重要地位。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学生还将学习另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功率。学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过程,为本章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样,理解压强概念,反过来有助于速度、密度概念的巩固、深化。
本节内容由“压强”“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两部分内容彼此关联,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和增大压强的问题。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策略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细沙、图钉、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观看图片1: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图1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吗?压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吗?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引导学生按图2实验:
思考:这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吗?
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相同吗?哪一个大些?
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什么变化?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观赏、体会。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现象: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在雪面上**自在地滑动。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雪地形变。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但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这是由于他们与雪地的接触面积不同引起的。所以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有关。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手指形变。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但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不相同。与笔尖接触的手指形变更大些。用力稍大些,手指感觉更痛。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和压力都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关。
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有意识地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进一步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压强
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现有如下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试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教师提醒学生:设计实验时注意思考如下问题:
怎样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怎样改变压力大小?
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大小?
设计和进行实验时要**哪些变量?
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
思考: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否运用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给压强下一个定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Pa)。
1Pa=1N/m2
1Pa表示物体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投影课本中的例题,建议学生做后教师再讲评,从解题思路、书写格式、公式运用上,给予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积极参与教学。在活动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比如学生选择按照教科书所示的实验进行实验。
实验1:把小桌桌面朝上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2:在小桌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3: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1和2中,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1和3中,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
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公式为:
公式中各符号**的物理量和单位:
P──压强──帕(Pa)
F──压力──牛(N)
S ──受力面积──*方米(m2)
锻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能力。
设计并进行实验时有意识地利用科学研究方法如**变量法、转换法。
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
使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有基本的认识。
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让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1.减小压强的方法
讲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你知道人们在造房子时是如何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吗?
学生讨论得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减小压强的例子?
2.增大压强的方法:
思考:你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
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
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学生举例:**拖拉机有宽宽的**、骆驼有宽大的脚掌、钢轨铺在枕木上等。
学生思考后回答:只要抬起一只脚。根据压强的公式,人对地的压力不变,抬起一只脚时与地的接触面积减小一倍,对地的压强就增大一倍。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兴趣。
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
联系自身创设情景,容易让学生感觉物理真实地就在自己身边。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压强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原理。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各液面静止时相*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机同屏功能,展示录制的实验)
通过导管从四楼向一楼的压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观察瓶的变化。(**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容器底,容器壁有压强。拓展:水柱很深,高达10米,产生的压强很大。
(**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并且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二、进行新课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
3、象征类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
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
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液体物态中的体现。 因为该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少,并且还用到了密度和力的*衡的知识,所以对学生来说这是难点节。《课程标准》中本节没做具体的要求,但由于压强在不同物态中表现的特点不同,其计算和测量也有区别,另外,液体压强密切联系固体压强和气体压强,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压强知识,一定要重视本节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计算公式;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的连通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
2.体验和感悟游泳或泡澡时身体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3.通过连通器经历物理模型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接受到科学态度的培养;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自身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通过船闸的学习,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利用物理模型推导公式。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光盘、微小压强计、连通器、水槽、水。
学生:关于带鱼的**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创设情境
1.课前要求学生到水产市场上观察带鱼。查阅资料,**带鱼的生活环境。课堂上描述观察**结果:市场上没有获得带鱼。带鱼生活在深海中。
2. 展示穿着抗压服的深水潜水员
问题:1.为什么没有活的带鱼呢?
2.深水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抗压服?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那是因为液体中有压强。
(教学说明:新课导入环节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好奇心、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使学生参与实际的学习活动,学习兴趣会很高,同时,**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活动。带鱼也是生活中长吃的,学生很熟悉,由它引入新课,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
【推进新课】
一、活动与探究1:液体压强的特点
创设情境:在学生知道液体中存在压强的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生活中有关液体压强的亲身体验。比如游泳或泡澡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游泳或泡澡时感到胸闷,认识到身体四周的液体对身体都有压强,说明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在方向上有不同。
演示实验
问题:通过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现象进行归纳。
(播放光盘)
1. 液体内部不只有向下的压强,还有向侧面的压强;
2.液体中的压强与深度有关。
分析:液体受重力,同是液体具有流动性,容器壁阻碍液体向四周流动,所以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也就是说,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教学说明:通过带鱼和抗压服、图1、图2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液体中有压强;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进一步认识到液体中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实验论证:演示实验(播放光盘)
演示步骤:
1.介绍压强计:用手轻轻按一按探头的橡皮膜,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一点,管中的液面高度差变大,这表明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2将探头浸入水中,u形管中液面出现高度差。
3.将探头的橡皮膜在同一深度朝向不同方向,发现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基本不变。
4.将探头的橡皮膜浸在更深处,发现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变大。
5.将探头的橡皮膜浸入盐水中的同一深度,发现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变大。
学生活动: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教学说明:本实验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定性分析,增加学生对液体压强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液体压强在方向和大小上的特点。同时进一步熟悉**变量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将本实验变为学生实验,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活动与探究2: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通过学习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方向无关,而与深度、密度有关。到底有什么数量关系呢?
问题:如何知道液体某一位置的压强大小?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既然同一液体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那么只需要算出某一位置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就可以了。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探索公式。
(播放光盘)
液体某一位置处竖直向下的压强是由于该位置受到上方液体的压力产生的,并且大小等于上方液体的重力。根据压强的计算方法,还需知道受力面积。不如算出该位置液体横截面上受到的压强。
该位置上方水柱高为h,横截面积为s,液体的密度为ρ,则该位置上方的液体柱体积为v=sh 质量为m
压力为f=g=mg=ρshg
压强为p=f/s=ρshg/s=ρgh
深度为h处的`液体压强公式p=ρgh
总结: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模型法。
问题:1.公式中各个字母所**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单位是什么?
2.根据公式解释一下液体的压强特点。
3.根据公式说一说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与所取面积有关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学说明:公式的推导应该完全放给学生,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能够解决,教师提供填空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模型,做好引导,切不可教师推导出公式只要求学生记忆。公式得到后,还要充分解释各个字母的物理意义,特别是h**的是深度而不是高度。可以借助练习进行巩固)
问题:底面积分别为0.1m和0.5㎡的玻璃筒,分别盛有0.3m高的水柱,两桶水对桶底分别产生多大的压强?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解答。
(教学说明:多数学生受固体压强公式的影响,较难接受液体压强与容器底面积无关的事实。大多数学生在解答该题时会采取分别计算压强大小的方法,这样在加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通过计算结果有力的证实了这一问题,纠正错误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对问题的分析不能凭借想当然,凭空臆造)
【即学即练】
1.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拦河大坝为什么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答案: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 如图所示,拦河大坝高30m,水库水位23m,距水底7m处的a点压强有多大?(g取10n/kg)
答案: p=ρgh=1.0×103kg/m3×10n/kg×(23m—7m)=1.6×105pa
(教学说明:利用即学即练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利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练习2是为了强化“深度”的理解。
三、连通器
创设情境:液体压强的知识在自然界和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应用。利用自制的泉水演示模型演示泉水喷涌的过程。降低塑料瓶的位置,泉水喷涌的高度也降低。
问题:1。为什么泉水会涌出地面,并且会喷射较高的高度?
2.为什么降低塑料瓶的位置,泉水喷涌的高度也降低?
3 .如果降低塑料瓶的位置与泉眼相*,泉水还会涌出吗?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回答。
结论:这种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连通器?(播放光盘)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举例。如水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
师生共同分析所举事例是否是连通器。
问题:为什么连通器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展示如右图所示,假设在u形管底部有一小薄片,试分析薄片两端受到的压力压强的大小关系。
学生活动:讨论。如果不相*的话,......
(教学说明:将自然现象移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由喷泉到实验室中的连通器,再到生活中的连通器,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u形管底部薄片所受压力压强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液体的压强公式和*衡力。注意在演示连通器时,要使学生把***集中到同一水*面。学生对水塔可能不知道,教师可以(播放光盘)展示图片。为了更直观形象,学生所举事例,教师尽量(播放光盘)配以图片。)
【课堂小结】
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在浩瀚的物理学海洋中(配合课题)遨游了一番,虽然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习压力),但是这节课我们过得很愉快,那是因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疑惑,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播放光盘)
1.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都相等
(3)同一液体中,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增加,压强增大。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3.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船闸的工作过程。
4.建立模型的物理方法
【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1、2、3、4、题
2.查阅资料,了解各种潜水艇。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对液体的压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熟悉使用**变量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难点】
应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设疑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固体的压强,提出问题:液体内部是不是也有压强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学生列举生活中能体现出液体压强的事例。
1.潜水员必须穿潜水服潜水;
2.科学实验表明,水下100多米的深度连罐头也被压爆;
3.很多鱼类无法在深海生存;
4.水库大坝上窄下宽。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演示2:将水倒入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侧壁开口且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演示3: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讨论交流
橡皮膜总会发生形变,并且总是向外凸出。
总结:容器内的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我们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那么它的压强大小又如何呢?压强的大小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我们假想在液体内部深度h处有一很薄的小液片,小液片的面积为S. 小液片要受到它上面液体的压力F,这个压力就等于上面液体的重力G,而重力G大小与质量m有关,质量m与液体密度ρ和体积V有关。利用上述物理量,能否计算出小液片受到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
说明:(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2)公式中各符号**的物理量及其单位:p──压强──Pa;ρ──密度──kg/m3;
g──9.8N/kg;h──深度──m。深度是指从液面到所研究的那一点的垂直距离,而不是从该点到容器底或到封闭的容器上盖面的距离。
(3)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三)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
特点:静止在连通器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在同一高度
学生观察连通器,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连通器的特点、在生产中应用。
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应用连通器原理的例子。
环节三:巩固练习
环节四:小结作业
讨论回答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宽一些?
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应用和防止液体压强的例子。
四、板书设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