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设计3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1

  战争能给人带来的是什么?战争使一座座城市变成废墟,使无辜的百姓流离失所,使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它带来的只能是一双双无助失神的眼睛,是一阵阵捶胸顿足的呼喊,是长久的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作家无不痛恨战争,渴望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杜甫的《兵车行》就是这样一篇反战的檄文。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课件】

  1 杜甫 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早年漫游各地,后居长安多年。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诗作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高》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

  2 解题 《兵车行》

  行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但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体,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民歌的形式,深刻反映人民的苦难。

  【检查预习】 字 词 句 【课件】

  3 让我们首先通过诵读来领略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和抒发的感情吧。

  【教学目的】

  一、在诵读中体会语言、感受形象、再造形象。

  4 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注意:要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指出缺点和不足!) 语速 停顿 语调 重音 感情

  四 教师范读

  指出:要想读好,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你要对诗词内容要有深入的理解,要充分体会诗人的情感。 也就是说如果你脑海中要有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清晰的语言,充沛的情感,才能打动别人。

  五 带着这些感悟我们来看一下第一部分。(车辚辚,--------,干云霄)

  同学们小声读一下看,假如你就是杜甫,在这一段中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场景?

  【提示 】 这里面有什么? 车 马 人 我们可以想象:(1)远景:天空,满天阴霾。一队队人马全副戎装(人数是多少?数十万计,可以想象出征士兵之多,多少人家妻离子散),又小时在天际处。大道两侧,无以计数的百姓。……(2)中景:马踏黄土,黄土扬天,昔日的咸阳桥也遮蔽不见,士卒疲惫,脸色凝重,一言不发,扛着长枪、腰插弓箭走来。军官模样的人挥动马鞭催促队伍行进。人头攒动,张目远望……(3)特写:人群中一阵骚动。军官模样的人勒马回视,扬鞭大喝:“还不快走!”老父亲看着即将远去的儿子无奈地流下两行浊泪,他抖抖擞擞地抚着独子的头发。白发苍苍的老妪,望着中年汉子的背影,呼天抢地,跺脚长嚎。一衣服褴褛的青年妇女奋力挤出人群冲向队伍,拦住了丈夫的行进。一童子踉踉跄跄跟上,牵住青年汉子的征衣……青年汉子回头无语,两行清泪落下。这一别是诀别。一个老兵已是两鬓染霜,已无人相送……

  4.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轰隆隆驶过的战车声、号哭声、队伍行军的脚步声、战马嘶叫声、马蹄声、风吹旌旗声、喧闹的混杂不清的人声。)

  5.补充问:你听到的最清晰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最清晰的是交织成一片的哭声、呼叫声,压过车声马声。)(以上是学生可能构想的场景的举例,实际课堂上,学生应有更丰富的想象力。) “干”是“冲”之意,要读出哭声震天、怨气冲天、生离死别,要读出怨愤之情,要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不是百人、千人,而是数万人的哭声,要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这里语调要上扬,语速加快。

  6.这里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这里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些所见所闻,使你有何感受?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师生讨论)(你为这场景所震撼:既有吃惊、紧张,又有沉痛,语速稍快,基调就应该是无限凄凉的。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真是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这种情感要通过重音、语调、停顿、语速的变化来强调。)

  【补充:】“车/辚辚,马/萧萧”--“辚辚”“萧萧”语速可稍快,因为这里的场景使诗人吃惊。“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被震撼,诗人甚至不忍述说,逗号后可以有一个心理上的停顿、延时。“哭声/直上/干/云霄”--“直上”要读出动态趋势,“干”是“冲”之意,要读出哭声震天、怨气冲天、生离死别,要读出怨愤之情,要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不是百人、千人,而是数万人的哭声,要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这里语调要上扬,语速加快。

  【 补充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记载:天宝十载(751年)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虽然不能肯定地说《兵车行》就是再现了这一段史实,但可以想见唐明皇大肆开边,连年战争,这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的确是存在的。(学生齐读)

  师 :比第一遍读得更好了。诗人开篇就给我们生动地描述了一幅惨别图,把感情寓于记叙之中。

  六 那么,这种场面描写在诗歌的结尾也有,请大家找找是哪几句。

  (生8: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师: 这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哪位同学能根据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大家要尽量地展开想象。

  (生9: 地点在青海的古战场,天气阴沉,还下着蒙蒙的细雨,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白骨累累,还不时地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师 : 说得非常好,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恐怖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那我们一样为这幅图画取一个名字,什么图画呢?

  (生10: 白骨图。)

  (生11: 冤鬼图。)

  都不错。不过既然是“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着重突出了哭声,我们不如改为“鬼哭图”。

  (4)“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人们的思绪从咸阳桥头带到了青海战场,在生者和死者的悲痛中,新鬼和旧鬼的烦冤中,去加深对眼下战争的人事,去领悟战争究竟给国家、人民带来了什么,全诗对战死疆场、为国**的无数战士,虽然着墨不多,但落笔惊人,字字是血,声声有泪。我们可以想象:昨天在青海战场战死的“新鬼”,是前日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今天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明天又将是青海战场的“新鬼”。这种“新鬼烦冤旧鬼哭”,可以在此映照前面的“牵衣顿足拦道哭”。结尾四句是全诗的**。“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愤慨,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令人悲痛欲绝,尤应重读,声调是凄楚的。

  3、下面的内容,可用反复的形式诵读,想象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诗人的感情?注意:要读出情感的递进,有时“弱”和“慢”也是一种强调。“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反复)“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一段,是全诗最精彩、抒情之处,可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朗读。这里会是这节课的**。)

  诗歌从开头的“惨别图”到结尾的“鬼哭图”,我们听到了一个相同的声音:哭声!开头的人哭,响彻云霄,结尾的鬼哭,哀怨凄厉。那么造成这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七 请同学们迅速在诗歌第二段找出三个字和一句话来进行概括。

  造**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点行频”,关键字”频”写出战争之多,朝廷频繁地征召百姓们去边疆打仗。这和第一小节征兵图,惨别图形成吻合.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频繁的战事发生在“边庭”,不是保卫疆土,而是为了“开边”,即用武力扩张疆土。这种扩张的战争,虽然伤亡惨重--“流血成海水”,但君王开边之意犹“未已”,仗还继续打下去。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

  师 : 正是**者的穷兵黩武,不断征召百姓去边疆服役,导致百姓们家破人亡。那么我们来一起朗读诗歌的主体部分,(提示:理解内容、把握感情)由老师领读第一句,男生读“或从十五北防河”到“武皇开边意未已”,女生读“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到“被驱不异犬与鸡”,再齐读“**虽有问”到“生男埋没随百草”。 (合作朗读主体部分)

  师 : 好,这三个层次概括地很准确。那么“点行频”给人民带来了那些灾难?

  提示 : (物质上、精神上) 征兵 逼租 逼税 【课件】

  超期服役,必赴死路

  家庭破碎,亲人离散

  田园荒芜,生产凋敝

  生计困难,租税难缴

  传统观念发生改变

  (补充)那么“点行频”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通过哪些语言来表现的呢?请同学们就你感触最深的诗句进行赏析。

  (生:“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去。 “或从“与”便至”,“去时”与“归来”,说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顿生,**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

  (生14: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农业生产极度荒废,函谷关以东大片农田荒废,人烟稀少,千村万落长满荆棘和杞柳,“禾生垅亩无东西”,生活无着,民不聊生。神州大地到处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十分荒凉。)

  (生答:“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伤亡如此惨重、生产如此荒废,“山东”已无兵可征,**依然一意孤行,征调秦地(关西)士卒。这些士兵能够耐苦战,但“被驱不异犬与鸡”,根本不把人当人,士卒与鸡犬没有什么不同。寓怨愤于嗟叹之中,全段于叙事之中情感浓郁。)

  (生答: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岁从何出?写秦兵家庭遇到的困难。到了“今年冬”,仗继续打;农事依然无人照料,可是“县官(朝廷)急索租”,一个“急”字,索租不问百姓死活之嘴脸毕现!“租税从何出”没有人生产,何来租米?)

  由此于是有了人生的`感叹:“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生16: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一向重男轻女,可是由于战争,男丁大量**,这里百姓却宁愿生女孩,这种反常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严重摧残。)

  师 : 三位同学都分析地很精当,把“点行频”对百姓带来的灾难从物质生活到精神变化都剖析到了,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诗歌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哭声,诗人借此批判了**者穷兵黩武的**,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在透析全文的基础上,我们回到诵读的训练中来

  八 【听读、诵读点拨:】-

  (1) 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2) 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下面就让我们踏着杜甫的思想足迹,再次诵读全文!

  九 拓展能力【课件】

  如果老师用超时空运载车请来了杜甫、唐玄宗、杨贵妃、征夫以及他们的亲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可以是其中的一个人)

  【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朗读中品味了诗歌语言,通过想象补充了诗中的空白、细节,再现了《兵车行》中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然而战争阴云,始终无法遮挡和*的阳光。就让伤痛成为过去,让战争成为记忆,让诗人笔下的“人哭”“鬼哭”永远成为历史吧!下课!

兵车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兵车行》的主旨及其表现手法。

  2、赏析《兵车行》的构思技巧和场面描写。

  教学步骤:

  一、解题: 行,古代诗歌的一体。如《琵琶行》。

  二、诵读课文:(正音)耶娘 yé 干云霄gān 点行频háng 荆杞 qǐ

  三、 理解思想内容

  1、阅读课文注释①,整体把握诗作:

  ①诗史: 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

  ②主旨: 再现时代的苦难,并揭示苦难的根源。

  ③时代: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发动频繁进攻,百姓苦不堪言。[资料]

  2、结构分析

  见——送行的场面

  闻——征夫的述说

  3、阅读第一段:送行的场面

  走[仓促、焦急] 牵衣[留恋、不舍] 顿足[悲痛、愤怒] 拦道[阻止] 哭[无奈、愁苦]

  南朝文学家江淹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诗人的浓墨重彩的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4、阅读二、三段——征夫的述说

  ① 串讲诗歌二、三段内容

  ②讨论:从内容上看,你认为那些语句对表达诗歌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行人但云点行频”“点行频”是全诗 的“诗眼”,点出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土地荒芜的根源。

  四、艺术特点赏析

  1、构思技巧 ①客观叙述 ②见闻结合

  2、场面描写 ①喧嚣混乱,令人同情的送行场面 ②凄惨阴森,令人恐惧的战场镜头

  五、再读课文,布置作业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谈谈《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2、简析《兵车行》的构思技巧

  3、谈《兵车行》中的场面描写

  六、板书设计:

  兵车行走(惨别)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果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点行频(惨事)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因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兵车行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杜甫《兵车行》3篇

杜甫《兵车行》1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耶娘 一作:“爷”)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注释

  1.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对西南的****不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

  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2.辚(lí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3.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4.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5.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6.走:奔跑。

  7.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8.干(gān):冲。

  9.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10.但云:只说

  11.点行( xíng )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12.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13.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14.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15.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16.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17.还(huán)

  18.边庭:边疆。

  19.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

  20.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21.汉家: 汉朝。这里借指唐。

  22.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古代秦居**,秦地以外,统称山东。

  23.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24.陇(lǒng)亩:田地。

  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间种植农作物。

  25.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26.况复:更何况。

  27.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28.**: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29.役夫:行役的人。

  30.敢:岂敢,怎么敢。

  31.且如:就如。

  3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33.县官:官府。

  34.比邻:近邻。

  35.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36.烦冤:愁烦冤屈。

  37.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杜甫《兵车行》2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解】:

  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韵译】:

  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

  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

  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

  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

  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轻轻说:频繁地点名征兵。

  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到了四十岁,还编入屯田的军营。

  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卫戍边境。

  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

  你没听说吗?

  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多个州,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

  虽有健壮的妇女,把握锄犁种地,但是庄稼杂芜,阡陌也难辨东西。

  再说关东士兵,素以苦战称第一,如今被人驱赶,与狗鸡并无差异。

  要不是你这个老人家来问究竟,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

  且说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县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税,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

  早知生男孩招来许多麻烦,倒不如生女孩还来得适宜。

  生女孩可以嫁给隔壁邻居,生男孩**埋在战场草地。

  你没看见吗?就在青海头的那边,自古来白骨堆成山,没人去料理。

  新鬼含冤烦恼,旧鬼不停地哭泣,倘若是阴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评析】: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句为第一段,写**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遍野,令人不寒而?的情况。全诗把唐**穷兵黩武的**,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杜甫《兵车行》3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讽刺诗,可能作于天宝十载(751)。天宝以后,唐**对我国边疆****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资治通鉴》卷216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疬,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首诗大概就是为此事而作的(沈德潜认为此诗乃"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唐诗别裁》),不确)。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写送别的惨状。"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由征夫诉苦,是记言。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的苦难而写作的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中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音调**动听。另外,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感。《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兵车行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兵车行》教学设计3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在诵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把对诗歌的理解通过诵读表现、传递出来。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人背诵《论语》片断,并作翻译及讲析。

  二、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背诵《石壕吏》。

  2、“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石壕吏》中的诗句。诗歌表现了诗人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下蒙受的苦难和对人民深深的同情。这些诗句至今还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耳边。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他为人民呼喊的杰作。这就是诗人在天宝年间目睹**者穷兵黩武,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的凄惨景象时而写的《兵车行》。

  三、初步感知,把握基调

  1、根据课文注解,疏通诗意。

  2、朗读全诗

  提示: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士,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无,叹息肠内热”的感情,声音应沉重一些。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当用较柔和的调子读,而后半段则应低回,声调凄楚。

  四、诵读指导

  (一)指导第一段

  1、假想你就是阅尽人间沧桑的诗人杜甫,这一段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哪些镜头在你头脑中越发清晰?

  (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2、你觉得整个画面基调应该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结合写作背景,共同讨论交流)

  提示:第一段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

  远景:天空,满天阴霾。一队队人马全副戎装,从天际处行来,又消失于天际处。路旁是无以计数的百姓。……

  中景:马路黄土,黄土扬天,昔日的咸阳桥也遮蔽不见,士卒疲惫,一言不发,扛抢插箭走来。人头攒动,张日远望……

  近景(特写):军官扬鞭唱斥催促,老父流泪,老妪呼天抱地,跺脚长嚎。妇女拦道,儿子征衣……这一别乃是诀别。

  3、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最清晰的是什么声音?

  提示:轰隆隆驶过的战车声、号哭声、队伍行军的脚步声、战马嘶叫声、马蹄声、风吹旌旗声、喧闹的混杂不清的人声。

  最清晰的是交织成一片的哭声、呼叫声、压过车声马声。

  4、这些所见所闻,使你有何感受?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提示,为此震撼:有吭惊、紧张,又有沉痛。

  语速稍快,基调是无限凄凉的。这种情感要通过重音、强调、停顿、语速的变化来强调。

  (二)指导第二段

  1、“行人”向“道旁过者”讲了他们怎样的凄惨经历?朗读时应是什么口吻?

  提示:**者连年征夫作战,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点行频”应重读。“十五”“四十”“头白”“北”“西”等字应重读。它们主要强调时间久、地域广。

  2、你认为诗中哪句话反映了人民痛苦的根源?如何读?

  提示:“武皇开边意未已”。

  读时既要强调武皇穷兵黩武地开边的“气势”,“武皇开边”重读。又应读出愤怒的指责和讽刺意识,“武皇开边——意未已”,后面停顿可稍长,“意未已”真是苦不堪言,要表现出叹婉无奈。人民对**者敢怨而不敢言,只有无奈地叹息,低声责怨。

  (三)指导第三段

  1、教师范读,串讲此段大意。

  2、注意把握以下诗句:

  ⑴**虽有词,役夫敢申恨?

  ⑵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⑶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⑷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朗读中品味了诗歌语言,通过想象补充了诗中的空白、细节,再现了《兵车行》中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体会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我们通过读又把这种情感准确地传递了出来。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通过《兵车行》的学习,希望大家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能有一些感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兵车行》;

  2、完成《优化设计》中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兵 车 行

  杜甫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 **人怨

  3、悲惨生活

  “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兵车行》的主旨及其表现手法。

  2、赏析《兵车行》的'构思技巧和场面描写。

  教学步骤:

  一、解题: 行,古代诗歌的一体。如《琵琶行》。

  二、诵读课文:(正音)耶娘 yé 干云霄gān 点行频háng 荆杞 qǐ

  三、 理解思想内容

  1、阅读课文注释①,整体把握诗作:

  ①诗史: 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

  ②主旨: 再现时代的苦难,并揭示苦难的根源。

  ③时代: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发动频繁进攻,百姓苦不堪言。[资料]

  2、结构分析

  见——送行的场面

  闻——征夫的述说

  3、阅读第一段:送行的场面

  走[仓促、焦急] 牵衣[留恋、不舍] 顿足[悲痛、愤怒] 拦道[阻止] 哭[无奈、愁苦]

  南朝文学家江淹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诗人的浓墨重彩的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4、阅读二、三段——征夫的述说

  ① 串讲诗歌二、三段内容

  ②讨论:从内容上看,你认为那些语句对表达诗歌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行人但云点行频”“点行频”是全诗 的“诗眼”,点出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土地荒芜的根源。

  四、艺术特点赏析

  1、构思技巧 ①客观叙述 ②见闻结合

  2、场面描写 ①喧嚣混乱,令人同情的送行场面 ②凄惨阴森,令人恐惧的战场镜头

  五、再读课文,布置作业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谈谈《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2、简析《兵车行》的构思技巧

  3、谈《兵车行》中的场面描写

  六、板书设计:

  兵车行走(惨别)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果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点行频(惨事)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因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杜甫《兵车行》教学反思?

杜甫《兵车行》教学反思?1

  一.回顾本堂课教学流程:

  1、导入如下:“暮投石壕吏,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安史之乱后,杜甫悲愤的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杜甫写过很多,今天,我们来共同体会他在天宝年间目睹**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而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又一杰作《兵车行》。

  反思:由学生已学知识《石壕吏》、写作背景导入,可以让学生以旧知新,大体了解杜甫诗的诗风,同时为整首诗的理解创设了感情氛围。

  2、关于“歌行体”常识的指导,由教师以课件展示。

  反思:对术语“歌行体”概念的理解由教师直接指导,关于比较简单的作者常识由学生七嘴八舌的补充讲述,很好的照顾了“教师讲”和“学生讲”内容的不同,此处引导得法。

  3、诵读,初步感知环节,由学生齐读,并总结出全诗可分几大部分。

  反思:此处教学显然失误,学生齐读仅为将诗歌分出层次?记得去年教学时是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初步感知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的,这样设计好多了。当然,将诗歌分为两部分以备深入研讨,虽说肢解了诗歌的整体美感,但利于文本的深入研讨,还是值得肯定的。

  4、问题探讨:“行人”向“道旁过者”(诗人)说了些什么?应怎么读?

  (注意:1.分清叙述语言与抒情语言。2.依据叙述内容的不同,讨论思考具体应怎么读。)四人一组讨论思考(3分钟)

  反思:讨论该不该限时?这一直是困扰我教学的问题之一。学生会在限制的时间内深入探究清楚吗?不限时,学生明确该何时停止探讨吗?也或许,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表情举止来加以猜测评定该何时结束探究吧。但如果问题较难或学生意见分歧较大而争论不休呢?

  二.如果我再上《兵车行》这节课,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1、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比如首段中所写的“车辚辚,马萧萧”,让学生体会诗歌中叠音词运用的妙处,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来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这连续四个动作蕴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戊边”,体味“头白”与“还”中所蕴含的苍凉、悲愤。

  2、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

  应该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如“县官”一词,正确的解释应是“官府”;“防河”是指在黄河西面驻防;“营田”即屯田,利用士兵和农民垦荒以取得**的给养或税粮。

  诗中末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原是作为课下作业引导学生想象那幅悲惨画面的,现在我觉得这点应该由学生在课上主动思考,并品味凝炼的文字中浓缩的情感。


兵车行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3篇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

  头饰的设计依据头饰的用途来确定,同时要按带头饰人的头部来确定大小。

  过程与方法:

  按预定的设计用彩色纸剪贴、加工制作头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用简单的材料美化生活,初步培养事先预想和计划行为的习惯,进一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重点:

  根据用途确定头饰的设计,并完成头饰的制作。

  难点:

  巧妙利用材料及创新表现。

  教学过程:

  一、**教学,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用一分钟的时间做个纸条变头饰的游戏,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将纸条漂亮的戴到头上?”

  2、师生一起比赛。

  3、将学生与老师的头饰进行比较:“我们俩谁设计的头饰漂亮?为什么?”

  4、板书:色彩有变化;形状有变化;图案有变化。

  5、探究纸条的变化。

  (1)师生合作探究美化头饰的方法。师:我想用两种色彩的纸条,剪花纹一样的花边装饰我们的头饰。

  大家快帮我想想能用什么办法?生:学生边说边演示制作方法。

  (2)从学生想的办法中提出问题:

  a装饰的这个花边明显吗?为什么?(色彩搭配)

  b剪下的部分还可以利用吗?

  (3)“ 你还会用哪些制作方法来做头饰呢?

  ”——课件展示补充制作方法:剪、挖、刻、粘贴、折,摞在一起剪、插。

  6、了解头饰文化,探究头饰装饰方法。

  (1)在生活中,你都见过什么样子的头饰?

  (2)课件欣赏,补充头饰用途——头饰文化。课件欣赏,补充头饰用途——头饰文化。

  a课件展示“伪装——**”、“美化——****”、“寓意表演——京剧、斑马头饰”等头饰图片。

  a看看头饰上装饰了哪些内容?想一想头饰还有哪些用途?

  b课件展示:老师在博物馆看到过的古代头饰。在多年前的敦煌壁画中人物的头上就有了头饰。这是秦始皇时期兵马佣头饰。既能用来防御又可以用来装饰,显示出军威!头饰,是最古老而又被人们沿用到今天的用来美化头部的一种工具。欣赏头饰图片,一起来研究装饰方法。请小组按照图片资料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一会儿请大家来介绍你们小组了解的头饰。学生研究,讨论。研究问题:头饰上出现了哪些形状?它们被安排在头饰的什么地方?想想用纸条怎样表现?头饰上有哪些色彩?想想用纸条怎样表现?比一比,头饰的外形有什么不同?想想用纸条怎样表现和组合?小组学生汇报欣赏研究头饰作品,探究装饰制作方法。 请小组长将纸条头饰戴到头上,大家一起来研究:头饰上装饰了哪些图形?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方法多?请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说一说。学生制作,教师辅导。提出作业要求:两人合作完成一个造型新颖、色彩漂亮的头饰。开始制作:鼓励学生给头饰起名字,引导变花样戴头饰,表演节目。三、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四、展评:**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戴上你们制作的头饰***,摆个造型,让我们一起欣赏。

  谁愿意戴着头饰来表演节目?或介绍你们的头饰?小组评议讨论:请小组同学数一数共得了多少小红旗?谁为小组的贡献最大?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课后延伸:快过节了,想想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还可以做什么来装扮自己呢?

  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头饰?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

  1、知晓头饰的构成,学习用彩色纸剪贴、加工制作成头饰。

  2、通过设计制作过程与方法的体验,理解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成功的乐趣。

  3、培养学生事前设想、制作过程有计划、有步骤的良好习惯和

  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根据用途确定头饰的设计,并完成头饰的制作。

  三、教学难点:

  巧妙利用材料及创新表现 课程资源准备与开发 羽毛、彩纸、

  胶水、剪刀等工具。

  四、课前准备:

  1、多**课件、剪刀、胶水、色卡纸、各种废旧软材料。

  2、水彩笔、剪刀、胶水(双面胶、透明胶)、色卡纸、其它彩

  色手工用纸。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了些以前收集的图片,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请大家注意观察他们的头部。(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口头介绍解释)引出课题—头饰制作 (板书)

  (二)讲解分析

  1、讲解制作过程

  (1)出示头饰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2)分步骤讲解制作过程(教师板书步骤)

  2、分析制作的方法

  卷、折、穿编、刻、剪挖、粘贴(教师示范操作,并强调工具使用安全)

  3、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制作头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教师把准备好的材料分发到各组)

  (三)作品欣赏

  教师出示学生作品,学生分析评价。

  (四)学生制作

  1、出示制作要求(学生齐读)

  ①分小组完成头饰作品的制作。

  ②设计创作出更新颖的图形。

  ③比一比,哪个小组方法多?

  2、学生制作,启发学生的创作、设计,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展示优秀作品。(播放轻音乐)

  (五)完成表演

  1、学生戴头饰,摆造型,谈创作思路。**评价其它作品。

  2、在音乐中**舞蹈。

  (六)课后提示

  还可以用这些方法设计制作其它东西,美化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课程的“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头饰设计》是我自行创编的适用于小学五年级的一节设计制作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教学目标我定了三点:

  1、知晓头饰的构成,学习用彩色纸剪贴、加工制作成头饰。

  2、通过设计制作过程与方法的体验,理解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成功的乐趣。

  3、培养学生事前设想、制作过程有计划、有步骤的良好习惯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在课的开始用一些头饰方面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讲解制作过程、分析制作的方法,并让学生应用生活中其他的物质材料运用,再欣赏以前学生设计制作的头饰实物作品。制作是分小组合作完成,完成后就让学生戴头饰,谈创作思路,**评价其它作品。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舞蹈。最后提示学生还可以用这些方法设计制作其它东西,美化我们的生活, 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制作出一个头饰对于学生来说再简单不过了,但是要做出一个既美观又实用且想象力丰富的头饰来却需要老师对他们的引导,在本节课中,我为学生准备了许多他们想也想不到的制作头饰的东西,比如:泡沫、树叶、羽毛、毛线等等,学生拿到了这些材料,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于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也就不断地出现,这时,再加以引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兵车行教学设计3篇(扩展5)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3篇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感受作品的真情。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二、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解释成语“情同手足”入手,导出这篇歌颂手足之情的文言文——〈人琴俱亡〉。

  (二)、整体感悟课文

  1、读: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

  2、说: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

  (三)反馈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共抽了5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时都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

  2、学生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找出重点字词,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出了以下重点的字词。

  文言实词:

  笃:(dǔ)(病)重

  索:要

  奔: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径:一直、直往

  素:一向、向来

  恸:痛哭,极度悲哀

  绝:气息中止

  卒:死了

  文言虚词:

  而子敬先亡不译

  语时了不悲完全

  弦既不调已经

  人琴俱亡都

  3、通译课文

  由于本课篇幅短小,意思浅显,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字句表面的意思,通译全文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教会学生表面的字词句的翻译,而不深入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合格的,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当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研读赏析,即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体悟手足情深。在这研读赏析中出现了本堂课的**,即精彩片段。

  三、精彩片段

  师:我们对本文的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了呢?同学们对本文中所描写的细节有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共同研讨。

  生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学生思考片刻,便有同学回答:

  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学生回答时将此字读得很重)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生3:我想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生1自己也笑了。

  生4: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讨论声。

  生5: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

  师: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体力,是吧?

  学生中有人在点头。

  生6:我觉得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生7(很兴奋地):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的话还未说完学生们便接了过去:“道是无情却有情。”

  师:黄俊同学的回答老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精彩绝伦。

  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师:大家看看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

  生8:弹琴,但“弦不调”。老师,为什么“弦既不调”呢?

  课室里弥漫着思考的气息。

  生9: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

  生10: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

  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很好,都能做到活学活用,而且老师还看出了他们*时学习时是非常注意积累的。

  生11: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师:是啊,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刚才同学的回答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吗?

  沉默了一会,没有发言。

  师: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一下(学生兴奋地看着老师)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生4:就是啊,我就觉得子猷这人的个性太过独特了。

  师:好吧,就是体现他独特的个性。哪个同学把它说得更深刻一点。

  生12:老师,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看过有关子猷——王徽之的资料。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可看出王子猷本身就是一个个性独特、与众不同的人。

  师:对,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都与众不同的人。杨娇同学善于查找资料这一点很好。我们要充分深刻的`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学会查找资料,希望以后大家能多查资料。大家下课后去查查这两个故事的内容,要不请杨娇同学下课讲给你们听听。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你的合理想象,掩卷讲述子猷悼子敬的故事。

  四、教学反思

  一堂课首先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就不要老师了,我们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怎样**教学,怎样点拨学生,怎样将学生的思想深化。所以在设计一堂课时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是由学生自学的,哪些是要教师点拨提升的,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还有就是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该摈弃那种死抠翻译而不顾文章内涵的教法,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去体悟文章的情感以及各种人文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注入我们的下一代的血液里的目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中所出现的精彩片段,我预先没有想到,学生的思想会如此活跃,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这里就给我提出一个更深的问题:教师应该怎样激活学生的思想,怎样撞击出他们思想的火花?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力求弄懂课文大意。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理解这则故事表现的兄弟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难点: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刘义庆,彭城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故事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新亭对泣、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二、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提**言语感。

  三、弄懂文章大意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弄懂大意。

  补充词语解释: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俱,副词,表范围,都。笃,(病)重。而,表承接,不译。

  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矣,语言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3、语时了不悲。

  语,动词,说话。了,完全

  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索,要。奔丧,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素,向来,一向。琴,动词,弹琴。径,直往。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既,已经。掷,投掷,抛掷,扔。

  6、因恸绝良久。

  因,副词,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哀。良,很。绝,**。

  7、月余亦卒。

  亦,副词,也。卒,死。

  参考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四、当堂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兵车行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1

  杜甫《兵车行》

  【原文赏析】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解

  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

  韵译

  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

  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

  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

  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轻轻说:频繁地点名征兵。

  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到了四十岁,还编入屯田的军营。

  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卫戍边境。

  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

  你没听说吗?

  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多个州,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

  虽有健壮的妇女,把握锄犁种地,但是庄稼杂芜,阡陌也难辨东西。

  再说关东士兵,素以苦战称第一,如今被人驱赶,与狗鸡并无差异。

  要不是你这个老人家来问究竟,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

  且说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县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税,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

  早知生男孩招来许多麻烦,倒不如生女孩还来得适宜。

  生女孩可以嫁给隔壁邻居,生男孩**埋在战场草地。

  你没看见吗?就在青海头的那边,自古来白骨堆成山,没人去料理。

  新鬼含冤烦恼,旧鬼不停地哭泣,倘若是阴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评析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句为第一段,写**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遍野,令人不寒而的情况。全诗把唐**穷兵黩武的**,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兵车行教学设计3篇(扩展7)

——车行五一活动方案

车行五一活动方案1

  五一假期让大家开始放松,却让商家们开始紧张,对于汽车商家来说,更是如此,假期的到来,预示着五一汽车促销活动的开始。五一汽车促销的活动年年都搞,年年都有收获,但随着产品、促销样式等同质化,要想取得好效果,就得多费点力气了。

  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常用的汽车促销招数,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完成五一汽车促销活动。

  五一汽车促销活动招数之一:赠送礼品

  这是车商使用最多一种方式,即向购车客户赠送价值一定金额的礼品,如装潢、贴膜以及保养券等各类抵扣券,而最近送GPS的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果车商打出的广告中有“超值大礼包”这样的字眼,那么基本上就属于此类了。

  五一汽车促销活动招数之二:送交强险

  不少车商就利用消费者觉得交强险费用高的心理,推出买车送交强险的活动。交强险基本上没有折扣,而且是必须要投保的,因此有不少消费者觉得特划算,相当于车价减了1000多元。

  五一汽车促销活动招数之三:买车送油卡

  这也是车商普遍使用的招数。油太贵了,很多消费者因此对买车的事望而却步。车商往往一送就是几千元油卡,够消费者开一年半载的了。在这样的**下,很多消费者就会盘算一下第一年的养车成本,一看不高的话就会加快购车步伐。

  五一汽车促销活动招数之四:无息按揭

  无息按揭由杭州一家车商去年首推,顾名思义就是按揭款无需支付利息。购车人支付50%的车款后,余款需在两年内还清。一辆20万左右的`汽车,以无息按揭的方式购买的话,至少可以省下1万元利息。

  五一汽车促销活动招数之五:重奖老客户

  朋友、同事推荐,这是影响多数消费者购车的决定性要素。在汽车营销中,这叫口碑效应。于是车商就在这方面动起了脑筋,比如一汽丰田经销商就曾推出过此类活动:老客户凡是成功介绍新客户买车的,就能获得数千元的奖励。要是真有朋友、同事叨念着他开的车子如何好,不心动才怪呢。

  五一汽车促销活动招数之六:竞价销售

  几个消费者相互竞价,价格最高者享有购买权。曾经使用的经销商打出“我买车我定价”的**,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往展厅。

  五一汽车促销活动招数之七:买车送股票

  杭州一家上海大众经销商推出买车送股票的活动。凡购买一辆POLO,就可获赠100股上海汽车股票(600104),由车商为车主当场开户,并邀请证券分析师为车主剖析股市行情。

  五一汽车促销活动招数之八:包牌销售

  包牌销售即销售前就上好牌照。杭州发放“88”号牌时,天津一汽经销商打出了包牌销售的促销**,由于车牌号是“88”打头的,这批车辆很受欢迎,经销商仅有的8辆包牌车一抢而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