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篇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

  常听人说,如今的孩子真幸福!可事实上孩子们却不是这么认为。孩子们虽然吃得好,穿得好,家长们又对他们非常宠爱。与此同时家长们也对他们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习的各种压力已经使他们渐渐地觉得学习只是一种负担,一种折磨。对学习很烦!很讨厌!每个孩子都从心底期待他们想要的那种学习感觉。怎样的学习感觉呢?那就是乐学,是能让他们快乐学习的感觉,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就像米卢所信奉的“快乐足球”一样。只要孩子们找到了这种感觉,孩子们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膨胀学习的欲望,根本不用担心孩子怕学,学不好了。为了帮学生们寻找这种感觉,我在*时的教学中不断努力着,探索着。

  片段: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变魔术吗?

  生:想。

  师:请你们从桌子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拼组。(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合作进行。)

  [反思]: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学具(长方形的纸、正方形的纸、三角形的纸、圆形的纸)五颜六色、大小不一。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材料,拼出自己心中的图形,自己喜欢的图形。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喜欢一个人**操作的可以单独,喜欢与同学合作的或者一个人操作有困难的可以合作完成。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他们个人和集体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悟数学的奥妙,体会图形的变化多样。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不一会儿,学生们拼出许多不同的图形,有用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的,有用六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的,有用九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的,有的.把圆变成了正方形,有的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了shou枪、汽车、机器人……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是你老师无法想到的。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异常丰富,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培养了各种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欣赏到了自己的成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里真正体现了新课程创导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既不是上学期知识的再现,更不知识的拔高,而是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并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具和电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组。

  课的开始先复习了上学期学过的一些*面图形有什么?学生回答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个时候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看一看、动手验一验、折一折,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点难度,因为学生们还从来没有自己动手验证过一些物体的特点,这个时候我就进行了提示教学“动手折一折”;下一个环节是研究正方形边的特点,由于刚才验证了长方形,学生有了思路,照猫画虎进行了验证,这个时候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鼓励学生。接下来让学生轻松轻松,动手做一个风车,这个是学生爱做的事情,但是在做风车的过程上,我提出了要求,就是让学生观察在做风车的过程上,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学生能够回答出,刚开始是长方形,然后是正方形,接着是四个三角形,风车转开以后又看到了圆形,从而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做完风车后,开始用*面图形进行图形的拼组,学生这时只能拼出极简单的图形,比如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一个大正方形等等,老师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现成的作品,进行作品欣赏,学生看了以后觉得大开眼界,顿时有了自己的拼法,这时的课堂又一次进入了**。

  最后在练习环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脑,拼组熊猫的拼图,可是我却忽略了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小孩,还不会用电脑,就临时改成了学生说**作,这一点是我的疏漏。总而言之,这节课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但是老师引导的还是多,可是过后一想,如果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这节课的任务根本完不了,因此有哪一位老师有好的想法,请留言转告,谢谢!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3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6让学生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例7让学生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为图形面积的学习打基础。

  成功之处:

  1、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组。首先让学生用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依次进行拼摆,让学生发现在拼摆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有什么区别,使学生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而用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仅可以拼成*行四边形,还可以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2、出示由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范例,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不足之处:

  对于用三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和至少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没有强化拼摆。

  再教设计:

  注重不同图形之间拼摆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拼摆的图形所具有的特征。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4

  《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第三单元的内容,其中*面图形的拼组是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本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所学的*面图形的边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来描述。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是通过摆、拚、剪等活动,体会*面图形的一些特征*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面图形的特征及从图形拼摆活动中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课前请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通过这些立体图形又知道了哪些*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当学生都回忆起来后我们就从最常见的*面图形(长方形与正方形)入手,先观察长方形它有什么特点,着观察正方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折一折,共同总结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的)结合实物增强想像、理解,从中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概括归纳能力,并重视学生语言描述,然后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

  二、通过学生**拼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发现各种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充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出示2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学生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2个短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2个长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又出示4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还能最先拼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角与角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面对学生的不同拼法,教师及时给以鼓励,尊重学生的选择,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理念。

  三、出示教材中想一想进行拓展延伸练习,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交流自己成功经验及解决过程。学生据猜想动手验证;在组内、组间互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获得的经验;学生通过操作,自已获取经验。这里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时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生有成功体验。

  四、最后引导学生作小结,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并互相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展示表达能力的机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上完这节课,感觉学生们的兴趣很大,效果也很好.这说明低年级学生还是对动手操作和直观认识比较感兴趣,自己动手得到的结论印象更深.这就要求我们低年级老师要多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请老师们放手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吧,孩子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大胆让他们去尝试吧.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5

  《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学生认识图形后开展的一次动手活动。在教学中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如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然后在这基础上,做一个小风车,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这节课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感悟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如:长方形、正方形、吸管等,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多去尝试,多去动手。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概念尚未形成。这可能是与这一概念相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原因有关。教师在这过程中,机智的在长方形纸对折之后,适时的用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一画重合的两条边,在长方形纸上抽象出边的概念,一方面,在打开对折的长方形纸之后,学生还能直观的看出这是两条相对且相等的边,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接下去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奠定良好基础。

  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挖掘无形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感知层面入手,通过大量动手操作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等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生本位”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体验、经历、思考、观察、分析、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

  适时的教学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只要给低年级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材料,就可能会在空间观念方面有较好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使用吸管作为参照物、利用方格纸数格子、用尺子量、折叠这四种方法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在教学中,教师对班级学生了解,让教师能够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准备材料,这**提高了本节课的效率。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充分,同时,长达分钟的操作活动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感悟长方形对边相等。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不断进行思考。学生在对几何实物的操作中,易形成鲜明的几何形体表象,发现几何体的特征;学生还会在动手测量、作图等活动中逐步加深对空间关系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结束之后,在对照班使用了同样的课件、教案、材料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在为对照班的学生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的基础上,不能**思考出这四种方法,还需要教师适时介入。所以,我们大胆的进行推测,经过数月的培养,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已存在差异,部分学生由于智力及接触环境的因素空间观念较同年龄学生有一定差距。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教学过程融生活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通过学生亲手拼组图形,在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亲身体验图形的特征和转化规律。让学生在操作中丰富图形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个**有趣,具有数学思考价值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给足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在高涨的热情下,**有序地操作,积极思考。

  上课一始,抓住学生*时比较喜欢拼图游戏的心理特点,以游戏为“借口”促使学生对三角形和四边形各种图形的观察、比较,加深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让学生积极动手,努力创新,用三角形拼组出不同的四边形,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不断发现拼组图形的方法和规律。

  课中的操作活动,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操作引导,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足够的材料,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有计划、有策略、有步骤、有秩序,能较好地完成操作任务。在小组交流小结中,以每一组完成一张图文表格为依托,启发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充分交流、积极体验,在交流中吸取、接纳、反思、创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培养,图形表象得到充实丰富,图形拼组经验得到积累。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7

  《*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动手进行拼组,了解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中我主要是依据学生已经掌握的*面图形,结合我们校本课程剪纸课,开展了拼图游戏。我让学生**的进行拼组。有的学生拼出了松树:三角形和长方形;有的学生拼出小鸡:圆形;有的学生拼出了房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还有的学生拼出了花朵。我则把他们拼组出的图形一一进行粘贴,组合,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碧绿的草地上,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房前几只小鸡在吃着虫子,房子旁边是高大挺拔的松树,蓝蓝的填空飘着几朵白云,一轮红红的太阳……学生欣赏着美丽的图画,欣赏中掩藏不住的喜悦。这喜悦来自对自己作品的喜悦,来自对自己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活动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图形的奇妙和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既不是上学期知识的再现,更不知识的拔高,而是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并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具和电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组。

  课的开始先复习了上学期学过的一些*面图形有什么?学生回答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个时候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看一看、动手验一验、折一折,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点难度,因为学生们还从来没有自己动手验证过一些物体的特点,这个时候我就进行了提示教学“动手折一折”;下一个环节是研究正方形边的特点,由于刚才验证了长方形,学生有了思路,照猫画虎进行了验证,这个时候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鼓励学生。接下来让学生轻松轻松,动手做一个风车,这个是学生爱做的事情,但是在做风车的过程上,我提出了要求,就是让学生观察在做风车的过程上,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学生能够回答出,刚开始是长方形,然后是正方形,接着是四个三角形,风车转开以后又看到了圆形,从而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做完风车后,开始用*面图形进行图形的拼组,学生这时只能拼出极简单的图形,比如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一个大正方形等等,老师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现成的作品,进行作品欣赏,学生看了以后觉得大开眼界,顿时有了自己的拼法,这时的课堂又一次进入了**。

  最后在练习环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脑,拼组熊猫的拼图,可是我却忽略了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小孩,还不会用电脑,就临时改 成了学生说**作,这一点是我的疏漏。总而言之,这节课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但是老师引导的还是多,可是过后一想,如果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这节课的任务根本完不了,因此有哪一位老师有好的想法,请留言转告,谢谢!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9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6让学生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例7让学生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为图形面积的学习打基础。

  成功之处:

  1、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组。首先让学生用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依次进行拼摆,让学生发现在拼摆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有什么区别,使学生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而用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仅可以拼成*行四边形,还可以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2、出示由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范例,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不足之处:

  对于用三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和至少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没有强化拼摆。

  再教设计:

  注重不同图形之间拼摆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拼摆的图形所具有的特征。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

  《*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体会*面图形的特征。

  课的设计着重体现*面图形的这样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

  (1)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的关系;

  (2)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

  (3)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拼组图形,能很好的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并能从图案中得到美的感受。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面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把从画的***当中转移到*面图形的知识点上。既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旧知,又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认识。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课的设计要有些改动:

  1、可以启示学生:不一定要拼出有规则的图形。

  2、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这部分可以删除不上,一方面可减少教学量,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实践;另一方面,这部分与教学重点“图形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没有太大的联系。

  3、整节课的重点应改成研究图形之间的转换。

  4、在剪圆的活动中,应该为学生准备两个圆,第一个圆是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第二个圆是在大家交流得到方法后再实践证实一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先尝试,再得结论,不要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要注意和改进:

  1、小组合作时,小组长和小组成员之间要分配好工作,要确立小组长的**。并培养学生学会动静结合。

  2、对学生的作品要有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从“多、好、新”三方面评价学生“创作的速度、作品的美观、作品的与众不同”,并且在黑板上开辟一块展示区,写上小组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荣誉感。

  3、在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语言表达完整,如:“我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应该说成“我用完全一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出……”。类似于“同样大的、一样的”等关键词不能漏掉。

  4、是否要限制学生用基本图形的个数还值得探讨。

  5、要将“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分清楚。学生在拼图形的时候,一部分学生拼出的是图案,一部分学生是用小图形拼出了大的图形。如果在这个时候,我适当的加以引导,可能学生能很快的被引导过来。

  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一年级的学生还有待于课堂常规的训练,这将是我在近段时间内要好好思考和有效改进的地方。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篇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

  《图形的拼组》是在认识了*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之后教学的,既不是上学期有关内容的重复,又不过于拔高要求,整堂课都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能用所学的形状拼搭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与图形学习的主要目的。针对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开始,通过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大量活动,逐步形成对图形的认识目的,将促使我们必须从生活中常见的*面及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总结认识各种图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折叠等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认识*面图形的简单性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向来做:

  一、课前请学生每人准备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通过这些立体图形又知道了哪些*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当学生都回忆起来后我们就从最常见的*面图形(长方形与正方形)入手,先观察长方形它有什么特点,再观察正方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折一折,共同总结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的)结合实物增强想像、理解,从中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概括归纳能力,并重视学生语言描述,然后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

  二、通过学生**拼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

  让学生发现各种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充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出示2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学生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2个短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2个长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又出示4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还能最先拼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角与角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面对学生的不同拼法,教师及时给以鼓励,尊重学生的选择,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理念。

  三、出示教材中想一想进行拓展延伸练习。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交流自己成功经验及解决过程。学生根据猜想动手验证;在组内、组间互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获得的经验;学生通过操作,自已获取经验。这里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时、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生有成功体验。

  四、最后引导学生作小结。

  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并互相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展示表达能力的机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上完这节课,感觉学生们的兴趣很大,效果也很好。这说明低年级学生还是对动手操作和直观认识比较感兴趣,自己动手得到的结论印象更深。这就要求我们低年级老师要多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请老师们放手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吧,孩子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大胆让他们去尝试吧。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教学过程融生活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亲手拼组图形,在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亲身体验图形的特征和转化规律。让学生在操作中丰富图形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个**有趣,具有数学思考价值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给足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在高涨的热情下,**有序地操作,积极思考。

  上课一始,抓住学生*时比较喜欢拼图游戏的心理特点,以游戏为“借口”促使学生对三角形和四边形各种图形的观察、比较,加深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让学生积极动手,努力创新,用三角形拼组出不同的四边形,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不断发现拼组图形的方法和规律。

  课中的操作活动,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操作引导,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足够的材料,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有计划、有策略、有步骤、有秩序,能较好地完成操作任务。在小组交流小结中,以每一组完成一张图文表格为依托,启发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充分交流、积极体验,在交流中吸取、接纳、反思、创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培养,图形表象得到充实丰富,图形拼组经验得到积累。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3

  *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以及*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感悟。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风车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动手折风车活动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只注意折风车,而忽略了老师让他们通过折找长方形和正方性的边的特征。但在整节课的开头正是由于我导入设计的不够好,导致了在折风车时大多数同学只管自己做,根本没有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有一部分学生体会出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如果在这个时候,我适当的加以引导,可能学生能很快的被引导过来。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自己没有很好的处理好知识和学生兴趣的关系,没有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做到学有所进步。还有就是感觉一年级的学生还有待于课堂常规的有效规范,怎样有效的规范,这将是我在近段时间内要好好思考和有效改进的地方。

  我还感觉这节课的内容很多,很难完成,如果上校研课的话就需要好好处理教材。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4

  《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学生认识图形后开展的一次动手活动。在教学中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如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然后在这基础上,做一个小风车,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这节课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感悟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如:长方形、正方形、吸管等,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多去尝试,多去动手。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概念尚未形成。这可能是与这一概念相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原因有关。教师在这过程中,机智的在长方形纸对折之后,适时的用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一画重合的两条边,在长方形纸上抽象出边的概念,一方面,在打开对折的长方形纸之后,学生还能直观的看出这是两条相对且相等的边,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接下去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奠定良好基础。

  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挖掘无形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感知层面入手,通过大量动手操作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等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生本位”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体验、经历、思考、观察、分析、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

  适时的教学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只要给低年级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材料,就可能会在空间观念方面有较好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使用吸管作为参照物、利用方格纸数格子、用尺子量、折叠这四种方法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在教学中,教师对班级学生了解,让教师能够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准备材料,这**提高了本节课的效率。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充分,同时,长达分钟的操作活动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感悟长方形对边相等。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不断进行思考。学生在对几何实物的操作中,易形成鲜明的几何形体表象,发现几何体的特征;学生还会在动手测量、作图等活动中逐步加深对空间关系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结束之后,在对照班使用了同样的课件、教案、材料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在为对照班的学生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的基础上,不能**思考出这四种方法,还需要教师适时介入。所以,我们大胆的进行推测,经过数月的培养,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已存在差异,部分学生由于智力及接触环境的因素空间观念较同年龄学生有一定差距。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5

  《*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动手进行拼组,了解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中我主要是依据学生已经掌握的*面图形,结合我们校本课程剪纸课,开展了拼图游戏。我让学生**的进行拼组。有的学生拼出了松树:三角形和长方形;有的学生拼出小鸡:圆形;有的学生拼出了房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还有的学生拼出了花朵。我则把他们拼组出的图形一一进行粘贴,组合,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碧绿的草地上,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房前几只小鸡在吃着虫子,房子旁边是高大挺拔的松树,蓝蓝的填空飘着几朵白云,一轮红红的太阳……学生欣赏着美丽的图画,欣赏中掩藏不住的喜悦。这喜悦来自对自己作品的喜悦,来自对自己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活动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图形的奇妙和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6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6让学生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例7让学生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为图形面积的学习打基础。

  成功之处:

  1、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组。首先让学生用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依次进行拼摆,让学生发现在拼摆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有什么区别,使学生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而用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仅可以拼成*行四边形,还可以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2、出示由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范例,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不足之处:

  对于用三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和至少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没有强化拼摆。

  再教设计:

  注重不同图形之间拼摆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拼摆的图形所具有的特征。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7

  “图形的拼组”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版第二册的内容,能在学校**的这次教研活动中来执教这节课,我感到很幸运,尤其是市教研员王红老师能亲自来到课堂听课,****的评课,让我倍受感动和鼓舞,多难得的一次与专家面对面零距离的接受指导与学习的机会呀,虽然这节课留下了一些遗憾,但是,本次活动让我充分的感受到了“遗憾”带来的“美丽”。

  这节课虽然内容不多,时间不长,但是,课后重新来回顾重新来审视的时候,却给我留下了很多的思考,首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而且教学设计能紧密的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环节很清晰,课堂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一系列活动,比如:折一折,量一量,减一减,拼一拼等,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但是,在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的特征的时候,处理的不够得当,我让学生自己找到证明边的特征的方法,但是没有让学生完全进入自己思考的状态,给学生一张纸,强调了纸的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总结的时候也仅仅说出了两种方法,没有展开。

  在动手做风车的时候,由于课前预设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小问题,由于让学生准备的纸比较硬而且比较滑,所以,学生用胶棒粘不上,浪费了许多时间,结果,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充分,没有充分的练习,整堂课前松后紧。在后面的拼组练习时,孩子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由于特别感兴趣,以至于,课堂没办法**,尽管我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吸引孩子的***,但是,最终的效果也不是很如人意。

  本堂课确立了教学重点,也很准确,只是落实的不够扎实,在教学难点的处理上,活动的设计较好,但是具体的实施上不是很顺利,在课堂上,感觉自己的应变能力不是很强,不能根据实际出现的情况随意**自己的课堂。一节课很少有完美的,关键是找到缺憾,努力弥补,认真反思,不要错过遗憾带给我的美丽,通过这节课我反思我的数学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在教给学生知识之前,一定要吃好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进行研究。

  二要转变旧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符合农村孩子的特点。

  三要结合具体的活动讲述知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形成发展观念。

  四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设,不仅要备知识,备学生,还要备教具,给学生的教具要自己先试试,看对学生是否合适。

  五课堂上要多问学生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六要学会正确的引导,而且引导要到位,注重小组合作,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要敢于放手,不要束缚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做到的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做,不要老师包办代替。

  八要注重所教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不要脱离开生活,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九课堂上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十课堂要保证全员参与,老师心里要清楚自己的学生是不是全学会了,哪里需要加强,哪位学生需要加强。

  以上,是我对自己执教的这节课的一点发现,一点思考,一点想法,一点感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的教学生涯还很长,我会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珍惜每一次“遗憾”带给我的“美丽”,相信,我的课堂会永远充满阳光!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8

  常听人说,如今的孩子真幸福!可事实上孩子们却不是这么认为。孩子们虽然吃得好,穿得好,家长们又对他们非常宠爱。与此同时家长们也对他们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习的各种压力已经使他们渐渐地觉得学习只是一种负担,一种折磨。对学习很烦!很讨厌!每个孩子都从心底期待他们想要的那种学习感觉。怎样的学习感觉呢?那就是乐学,是能让他们快乐学习的感觉,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就像米卢所信奉的“快乐足球”一样。只要孩子们找到了这种感觉,孩子们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膨胀学习的欲望,根本不用担心孩子怕学,学不好了。为了帮学生们寻找这种感觉,我在*时的教学中不断努力着,探索着。

  片段: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变魔术吗?

  生:想。

  师:请你们从桌子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拼组。(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合作进行。)

  [反思]: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学具(长方形的纸、正方形的纸、三角形的纸、圆形的纸)五颜六色、大小不一。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材料,拼出自己心中的图形,自己喜欢的图形。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喜欢一个人**操作的可以单独,喜欢与同学合作的或者一个人操作有困难的可以合作完成。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他们个人和集体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悟数学的奥妙,体会图形的变化多样。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不一会儿,学生们拼出许多不同的图形,有用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的,有用六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的,有用九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的,有的把圆变成了正方形,有的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了shou枪、汽车、机器人……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是你老师无法想到的。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异常丰富,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培养了各种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欣赏到了自己的成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里真正体现了新课程创导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9

  1、突出主体强化过程重视操作鼓励参与

  教学力求体现自主性原则,运用问题,自主解决教学的基本模式,采用摸、看、想、说、描、涂、数、分、拼相结全的方法进行数学,尽量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模型,从亲身感知到图形辨认,自始自终强调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强调现实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呼为主动学,学生积极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手思考、动口表述,运用问题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密度。本节课使用许多教具和学具,力求借助这些**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2、创设游戏玩中学、做中学潜移默化渗透思想教育

  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让学生“举、辨、摸、找、说”的游戏活动,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让学生说中交通标志的名称,以及它们的面的形状,让学生寻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帮助加深对*面图形的认识,有机的渗透,注意交通安全,当个好公民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就在身边。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

  “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的*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拼摆出新的图形,体会*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针对新教材,我在设计本课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自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折中生趣,折中学知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面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首先,我利用多**展示大风车片片头情境,让学生玩风车,让他们进一步体验数学好玩,从而很自然的引出新知,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要求对折再对折,看一看可以折出什么形状?学生动手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折的.方法和折出的形状。大家发现一张同样的纸有的折出了四个长方形;有的折出了四个正方形;有的折出了四个三角形。由于对折的方法不同,竟然折出了那么多形状,他们兴奋地起名叫多功能的纸。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然、顺利地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之间的转换,他们不再为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犯愁。

  二、拼拼摆摆去创造

  学生按上次折的折痕剪下小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后,我鼓励他们再拼拼摆摆,当个小小***,比一比看谁能拼出好看的图案。学生纷纷动手拼起来。同学们拼出的图案还真多,出乎我的意料。我发现学生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大正方形的有几个,拼长方形的几乎没有,我出示了一道判断题: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只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好多学生都赞同只有一人意见分歧,当他出示自己拼的图时,大家顿时茅塞顿开。学生经过拼摆才明白:原来自己常常看到的美丽图案就是这样做出来的,数学真有趣还能学到这样有意义的知识。

  三、操作中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记得有人说过: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学生在亲身经历了做正方体的过程后,他们对正方体的空间位置感知的很好。所以我认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从直观感知入手。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篇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教学过程融生活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亲手拼组图形,在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亲身体验图形的特征和转化规律。让学生在操作中丰富图形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个**有趣,具有数学思考价值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给足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在高涨的热情下,**有序地操作,积极思考。

  上课一始,抓住学生*时比较喜欢拼图游戏的心理特点,以游戏为“借口”促使学生对三角形和四边形各种图形的观察、比较,加深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让学生积极动手,努力创新,用三角形拼组出不同的四边形,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不断发现拼组图形的方法和规律。

  课中的操作活动,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操作引导,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足够的材料,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有计划、有策略、有步骤、有秩序,能较好地完成操作任务。在小组交流小结中,以每一组完成一张图文表格为依托,启发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充分交流、积极体验,在交流中吸取、接纳、反思、创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培养,图形表象得到充实丰富,图形拼组经验得到积累。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2

  “立体图形的拼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星城初步的空间观念。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用数学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图形的拼组”这一教学内容时,是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提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到的。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一边欣赏自己的成果,一边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在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后,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3

  *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以及*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感悟。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风车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动手折风车活动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只注意折风车,而忽略了老师让他们通过折找长方形和正方性的边的特征。但在整节课的开头正是由于我导入设计的不够好,导致了在折风车时大多数同学只管自己做,根本没有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有一部分学生体会出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如果在这个时候,我适当的加以引导,可能学生能很快的被引导过来。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自己没有很好的处理好知识和学生兴趣的关系,没有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做到学有所进步。还有就是感觉一年级的学生还有待于课堂常规的有效规范,怎样有效的规范,这将是我在近段时间内要好好思考和有效改进的地方。

  我还感觉这节课的内容很多,很难完成,如果上校研课的话就需要好好处理教材。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4

  “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的*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拼摆出新的图形,体会*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针对新教材,我在设计本课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自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折中生趣,折中学知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面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首先,我利用多**展示大风车片片头情境,让学生玩风车,让他们进一步体验数学好玩,从而很自然的引出新知,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要求对折再对折,看一看可以折出什么形状?学生动手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折的方法和折出的形状。大家发现一张同样的纸有的折出了四个长方形;有的折出了四个正方形;有的折出了四个三角形。由于对折的方法不同,竟然折出了那么多形状,他们兴奋地起名叫多功能的纸。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然、顺利地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之间的转换,他们不再为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犯愁。

  二、拼拼摆摆去创造

  学生按上次折的折痕剪下小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后,我鼓励他们再拼拼摆摆,当个小小***,比一比看谁能拼出好看的图案。学生纷纷动手拼起来。同学们拼出的图案还真多,出乎我的意料。我发现学生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大正方形的有几个,拼长方形的几乎没有,我出示了一道判断题: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只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好多学生都赞同只有一人意见分歧,当他出示自己拼的图时,大家顿时茅塞顿开。学生经过拼摆才明白:原来自己常常看到的美丽图案就是这样做出来的,数学真有趣还能学到这样有意义的知识。

  三、操作中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记得有人说过: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学生在亲身经历了做正方体的过程后,他们对正方体的空间位置感知的很好。所以我认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从直观感知入手。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5

  《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学生认识图形后开展的一次动手活动。在教学中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如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然后在这基础上,做一个小风车,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这节课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感悟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如:长方形、正方形、吸管等,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多去尝试,多去动手。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概念尚未形成。这可能是与这一概念相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原因有关。教师在这过程中,机智的在长方形纸对折之后,适时的用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一画重合的两条边,在长方形纸上抽象出边的概念,一方面,在打开对折的长方形纸之后,学生还能直观的看出这是两条相对且相等的边,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接下去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奠定良好基础。

  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挖掘无形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感知层面入手,通过大量动手操作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等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生本位”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体验、经历、思考、观察、分析、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

  适时的教学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只要给低年级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材料,就可能会在空间观念方面有较好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使用吸管作为参照物、利用方格纸数格子、用尺子量、折叠这四种方法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在教学中,教师对班级学生了解,让教师能够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准备材料,这**提高了本节课的效率。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充分,同时,长达分钟的操作活动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感悟长方形对边相等。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不断进行思考。学生在对几何实物的操作中,易形成鲜明的几何形体表象,发现几何体的特征;学生还会在动手测量、作图等活动中逐步加深对空间关系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结束之后,在对照班使用了同样的课件、教案、材料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在为对照班的学生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的基础上,不能**思考出这四种方法,还需要教师适时介入。所以,我们大胆的进行推测,经过数月的培养,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已存在差异,部分学生由于智力及接触环境的因素空间观念较同年龄学生有一定差距。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6

  《*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动手进行拼组,了解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中我主要是依据学生已经掌握的*面图形,结合我们校本课程剪纸课,开展了拼图游戏。我让学生**的进行拼组。有的学生拼出了松树:三角形和长方形;有的学生拼出小鸡:圆形;有的学生拼出了房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还有的学生拼出了花朵。我则把他们拼组出的图形一一进行粘贴,组合,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碧绿的草地上,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房前几只小鸡在吃着虫子,房子旁边是高大挺拔的松树,蓝蓝的填空飘着几朵白云,一轮红红的太阳……学生欣赏着美丽的图画,欣赏中掩藏不住的喜悦。这喜悦来自对自己作品的喜悦,来自对自己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活动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图形的奇妙和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7

  《*面图形的拼组》 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体会*面图形的特征。

  课的设计着重体现*面图形的这样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1)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的关系;(2)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3)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拼组图形,能很好的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并能从图案中得到美的感受。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面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把从画的***当中转移到*面图形的知识点上。既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旧知,又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认识。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课的设计要有些改动:

  1、可以启示学生:不一定要拼出有规则的图形。

  2、整节课的重点应改成研究图形之间的转换。

  3、在剪圆的活动中,应该为学生准备两个圆,第一个圆是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第二个圆是在大家交流得到方法后再实践证实一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先尝试,再得结论,不要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要注意和改进:

  1、小组合作时,小组长和小组成员之间要分配好工作,要确立小组长的**。并培养学生学会动静结合。

  2、对学生的作品要有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从“多、好、新”三方面评价学生“创作的速度、作品的美观、作品的与众不同”,并且在黑板上开辟一块展示区,写上小组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荣誉感。

  3、在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语言表达完整,如:“我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应该说成“我用完全一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出……”。类似于“同样大的、一样的”等关键词不能漏掉。

  4、要将“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分清楚。学生在拼图形的时候,一部分学生拼出的是图案,一部分学生是用小图形拼出了大的图形。如果在这个时候,我适当的加以引导,可能学生能很快的被引导过来。

  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一年级的学生还有待于课堂常规的训练,这是我以后要不断摸索的地方。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8

  常听人说,如今的孩子真幸福!可事实上孩子们却不是这么认为。孩子们虽然吃得好,穿得好,家长们又对他们非常宠爱。与此同时家长们也对他们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习的各种压力已经使他们渐渐地觉得学习只是一种负担,一种折磨。对学习很烦!很讨厌!每个孩子都从心底期待他们想要的那种学习感觉。怎样的学习感觉呢?那就是乐学,是能让他们快乐学习的感觉,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就像米卢所信奉的“快乐足球”一样。只要孩子们找到了这种感觉,孩子们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膨胀学习的欲望,根本不用担心孩子怕学,学不好了。为了帮学生们寻找这种感觉,我在*时的教学中不断努力着,探索着。

  片段: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变魔术吗?

  生:想。

  师:请你们从桌子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拼组。(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合作进行。)

  [反思]: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学具(长方形的纸、正方形的纸、三角形的纸、圆形的纸)五颜六色、大小不一。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材料,拼出自己心中的图形,自己喜欢的图形。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喜欢一个人**操作的可以单独,喜欢与同学合作的或者一个人操作有困难的可以合作完成。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他们个人和集体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悟数学的奥妙,体会图形的变化多样。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不一会儿,学生们拼出许多不同的图形,有用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的,有用六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的,有用九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的,有的把圆变成了正方形,有的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了shou枪、汽车、机器人……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是你老师无法想到的。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异常丰富,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培养了各种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欣赏到了自己的成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里真正体现了新课程创导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9

  1、突出主体强化过程重视操作鼓励参与

  教学力求体现自主性原则,运用问题,自主解决教学的基本模式,采用摸、看、想、说、描、涂、数、分、拼相结全的方法进行数学,尽量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模型,从亲身感知到图形辨认,自始自终强调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强调现实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呼为主动学,学生积极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手思考、动口表述,运用问题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密度。本节课使用许多教具和学具,力求借助这些**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2、创设游戏玩中学、做中学潜移默化渗透思想教育

  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让学生“举、辨、摸、找、说”的游戏活动,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让学生说中交通标志的名称,以及它们的面的形状,让学生寻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帮助加深对*面图形的认识,有机的渗透,注意交通安全,当个好公民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就在身边。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一年级在认识*面图形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动手操作等方法了解*面图形,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简单图案,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与拼组”目的是主要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面图形的一些特征,感知*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到学生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中,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在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忆在一年级学过的哪些*面图形?带着这个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讨论热烈,有的动手画、有的写当一个个图形在他们的手中诞生时,他们兴奋异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面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体验到了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学生的兴趣的带动下,我又出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又一次的兴致勃勃的合作起来。

  但是在课堂教学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不足之处:在设计这些课时,我是以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活动,心想这样的活动一定会受学生的欢迎,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在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时,少数同学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大部分学生会动手但回报时表达能力不强,有的学生干脆不说,汇报结果时学生完全没了刚才动手操作时的劲头,而且课堂中没有了生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反思了良久……细想一下,我认为主要是我引导的不到位,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掌握。此外,在*常的教学中对学生之间的合作方面训练太少。学生没有通过探究*面图形活动获得知识的体验,只觉得好玩体会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其次,二年级学生自控表达能力能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口头表达的习惯。所以,我觉得在新课程的环境下,要想上好一节课,除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吸引学生,还应该培养学生课堂的表达能力能力,使学生完整的把自己的研究结果表达出来,体会到数学课不只是会算,还得把口语带到其中。总之这节课有喜有忧,喜的是学生真正学到了数学知识,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忧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太差,回答问题的连贯性不强。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多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学生的汇报能力。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重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转换,圆和正方形的转换,图形之间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拼组让同学充分感受几何图形的美与趣味性。

  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时,少部分学生能猜想并动手实践证明,这时最好多让几个同学说一说发现,再带着所有同学折折看体会一下。*面图形的转换这个环节学生掌握的还是很不错,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拼组这个环节,老师可以不一步一步的带着学生走,可以放手让学生选其中的一种图形,进行拼组,小组汇报的时候说一说:用几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了什么图形。

  最后让同学欣赏拼好的美丽画面,鼓励大家回家自己选彩色的*面图形进行制作。让学生感受几何美、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2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6让学生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例7让学生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为图形面积的学习打基础。

  成功之处:

  1、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组。首先让学生用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依次进行拼摆,让学生发现在拼摆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有什么区别,使学生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而用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仅可以拼成*行四边形,还可以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2、出示由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范例,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不足之处:

  对于用三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和至少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没有强化拼摆。

  再教设计:

  注重不同图形之间拼摆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拼摆的图形所具有的特征。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材料,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多去尝试,多去动手。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概念相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原因有关。

  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大量动手操作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等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形成。

  教学中,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使用吸管作为参照物、利用方格纸数格子、用尺子量、折叠这四种方法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准备材料,这**提高了本节课的效率。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充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感悟长方形对边相等。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不断进行思考。

  本课教学结束之后,反思教学中发现,学生不能**思考,这就需要教师适时介入。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教学过程融生活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通过学生亲手拼组图形,在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亲身体验图形的特征和转化规律。让学生在操作中丰富图形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个**有趣,具有数学思考价值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给足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在高涨的热情下,**有序地操作,积极思考。

  上课一始,抓住学生*时比较喜欢拼图游戏的心理特点,以游戏为“借口”促使学生对三角形和四边形各种图形的观察、比较,加深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让学生积极动手,努力创新,用三角形拼组出不同的四边形,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不断发现拼组图形的方法和规律。

  课中的操作活动,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操作引导,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足够的材料,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有计划、有策略、有步骤、有秩序,能较好地完成操作任务。在小组交流小结中,以每一组完成一张图文表格为依托,启发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充分交流、积极体验,在交流中吸取、接纳、反思、创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培养,图形表象得到充实丰富,图形拼组经验得到积累。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5

  第一次教学一年级下册的《图形与拼组》时,我让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学具(硬纸做各种*面图形、小立方体)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面图形,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是以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活动,心想这样的活动一定会受学生的欢迎,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在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时,少数同学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大部分学生不会动手,有的学生干脆在折叠其他的东西,学生完全没有探索知识的欲望,而且课堂纪律混乱。这一节课只得在学生的吵闹中草草收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认为主要是在*常的教学中对学生动手操作方面训练太少。学生没有通过叠纸活动获得知识的体验,只觉得好玩体会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其次,一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纪律习惯。所以,我觉得在新课程的环境下,要想上好一节课,除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吸引学生,还应该培养学生处理课堂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体会到学习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事。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6

  1、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做风车的手工活动中,先让学生思考:风车应该怎么做?在做的过程中,纸的形状每一步都会发生什么变化?带着这个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讨论热烈,有的带着大家一起研究书中风车的制作步骤,并按要求动手折一折,有的则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制作,当风车一个个在他们的手中诞生时,他们兴奋异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面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体验到了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通过学生**拼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发现各种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充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出示2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学生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2个短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2个长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又出示4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还能最先拼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角与角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面对学生的不同拼法,教师及时给以鼓励,尊重学生的选择,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理念。

  但是在课堂教学教学中也存在这这样的不足之处:在设计这些课时,我是以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活动,心想这样的活动一定会受学生的欢迎,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在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时,少数同学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大部分学生不会动手,有的学生干脆在折叠其他的东西,学生完全没有探索知识的欲望,而且课堂纪律混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反思了良久……细想一下,我认为主要是新课程标准教材这部分内容及课后习题,对本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太难,一下子难以理解掌握。此外,在*常的教学中对学生动手操作方面训练太少。学生没有通过叠纸活动获得知识的体验,只觉得好玩体会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其次,一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纪律习惯。所以,我觉得在新课程的环境下,要想上好一节课,除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吸引学生,还应该培养学生处理课堂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体会到学习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事。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一年级在认识*面图形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动手操作等方法了解*面图形,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简单图案,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与拼组”目的是主要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面图形的一些特征,感知*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到学生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中,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在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忆在一年级学过的哪些*面图形?带着这个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讨论热烈,有的动手画、有的写当一个个图形在他们的手中诞生时,他们兴奋异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面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体验到了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学生的兴趣的带动下,我又出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又一次的兴致勃勃的合作起来。

  但是在课堂教学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不足之处:在设计这些课时,我是以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活动,心想这样的活动一定会受学生的欢迎,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在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时,少数同学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大部分学生会动手但回报时表达能力不强,有的学生干脆不说,汇报结果时学生完全没了刚才动手操作时的劲头,而且课堂中没有了生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反思了良久……细想一下,我认为主要是我引导的不到位,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掌握。此外,在*常的教学中对学生之间的合作方面训练太少。学生没有通过探究*面图形活动获得知识的体验,只觉得好玩体会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其次,二年级学生自控表达能力能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口头表达的习惯。所以,我觉得在新课程的环境下,要想上好一节课,除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吸引学生,还应该培养学生课堂的表达能力能力,使学生完整的把自己的研究结果表达出来,体会到数学课不只是会算,还得把口语带到其中。总之这节课有喜有忧,喜的是学生真正学到了数学知识,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忧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太差,回答问题的连贯性不强。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多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学生的汇报能力。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8

  《*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动手进行拼组,了解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中我主要是依据学生已经掌握的*面图形,结合我们校本课程剪纸课,开展了拼图游戏。我让学生**的进行拼组。有的学生拼出了松树:三角形和长方形;有的学生拼出小鸡:圆形;有的学生拼出了房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还有的学生拼出了花朵。我则把他们拼组出的图形一一进行粘贴,组合,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碧绿的草地上,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房前几只小鸡在吃着虫子,房子旁边是高大挺拔的松树,蓝蓝的填空飘着几朵白云,一轮红红的太阳……学生欣赏着美丽的图画,欣赏中掩藏不住的喜悦。这喜悦来自对自己作品的喜悦,来自对自己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活动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图形的奇妙和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9

  有趣的图形拼组这一教学内容,我们主要从认识图形的特点,从对图形的巩固认知到练习,每个环节层层深入,从认知连洗到动手操作练习,每一个环节深深地吸引找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也很享受参与活动的乐趣,教学过程中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多**课件,让生加强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让同学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探索图形的特征,通过魔术袋让生通过摸一摸,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充分感知图形的特点,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内容,通过几个环节的游戏设计,A生能够很快的掌握学习内容,对于该组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过低,应该在知识内容方面在增加一下训练的强度和难度,B生的目标内容正适合该组同学的认知特点,所以在最后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并A生剪一剪,BC生动手贴一贴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并巩固了对图形的认知,初步感受有趣的图形带给同学们的惊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课堂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通过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对学生兼顾不过来,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A生带动BC生,这样A组的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其他孩子的学习也能够提高,今后应该在课堂中加强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惯。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的到不断的提高。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

  《*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体会*面图形的特征。

  课的设计着重体现*面图形的这样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

  (1)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的关系;

  (2)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

  (3)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拼组图形,能很好的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并能从图案中得到美的感受。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面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把从画的***当中转移到*面图形的知识点上。既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旧知,又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认识。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课的设计要有些改动:

  1、可以启示学生:不一定要拼出有规则的图形。

  2、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这部分可以删除不上,一方面可减少教学量,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实践;另一方面,这部分与教学重点“图形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没有太大的联系。

  3、整节课的重点应改成研究图形之间的转换。

  4、在剪圆的活动中,应该为学生准备两个圆,第一个圆是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第二个圆是在大家交流得到方法后再实践证实一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先尝试,再得结论,不要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要注意和改进:

  1、小组合作时,小组长和小组成员之间要分配好工作,要确立小组长的**。并培养学生学会动静结合。

  2、对学生的作品要有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从“多、好、新”三方面评价学生“创作的速度、作品的美观、作品的与众不同”,并且在黑板上开辟一块展示区,写上小组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荣誉感。

  3、在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语言表达完整,如:“我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应该说成“我用完全一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出……”。类似于“同样大的、一样的”等关键词不能漏掉。

  4、是否要限制学生用基本图形的个数还值得探讨。

  5、要将“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分清楚。学生在拼图形的时候,一部分学生拼出的是图案,一部分学生是用小图形拼出了大的图形。如果在这个时候,我适当的加以引导,可能学生能很快的被引导过来。

  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一年级的学生还有待于课堂常规的训练,这将是我在近段时间内要好好思考和有效改进的地方。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1

  1、突出主体强化过程重视操作鼓励参与

  教学力求体现自主性原则,运用问题,自主解决教学的基本模式,采用摸、看、想、说、描、涂、数、分、拼相结全的方法进行数学,尽量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模型,从亲身感知到图形辨认,自始自终强调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强调现实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呼为主动学,学生积极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手思考、动口表述,运用问题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密度。本节课使用许多教具和学具,力求借助这些**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2、创设游戏玩中学、做中学潜移默化渗透思想教育

  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让学生“举、辨、摸、找、说”的游戏活动,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让学生说中交通标志的名称,以及它们的面的形状,让学生寻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帮助加深对*面图形的认识,有机的渗透,注意交通安全,当个好公民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就在身边。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2

  1.在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

  本单元所设计的活动,不论是做风车、折飞机,还是图形的拼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

  (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图中的文字说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

  (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

  2.注意通过多种层次的拼组活动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拼组活动,教材只呈现了一些简单的范例。教学中,可以**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如*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

  (1)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同样形状的图形。

  (2)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不同样形状的图形。

  (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新的图形。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3

  “立体图形的拼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星城初步的空间观念。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用数学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图形的拼组”这一教学内容时,是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提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到的。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一边欣赏自己的成果,一边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在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后,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4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形的拼组》是在认识了*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之后教学的,既不是上学期有关内容的重复,又不过于拔高要求,整堂课都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能用所学的形状拼搭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与图形学习的主要目的。针对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开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大量活动,逐步形成对图形的认识,促使我们必须从生活中常见的*面及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总结认识各种图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折叠等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认识*面图形的简单性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向来做:

  一、课前请学生每人准备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通过这些立体图形又知道了哪些*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当学生都回忆起来后我们就从最常见的*面图形(长方形与正方形)入手,先观察长方形它有什么特点,再观察正方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折一折,共同总结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的)结合实物增强想像、理解,从中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概括归纳能力,并重视学生语言描述,然后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

  二、通过学生**拼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发现各种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充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出示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学生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两个短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两个长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又出示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还能最先拼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角与角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面对学生的不同拼法,教师及时给以鼓励,尊重学生的选择,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理念。

  三、本节课通过拓展延伸练习,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交流自己成功经验及解决过程。学生根据猜想动手验证;在组内、组间互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获得的经验;学生通过操作,自已获取经验。这里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时、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生有成功体验。

  四、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并互相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展示表达能力的机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上完这节课,感觉学生们的兴趣很大,效果也很好.这说明低年级学生还是对动手操作和直观认识比较感兴趣,自己动手得到的结论印象更深.这就要求我们低年级老师要多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请老师们放手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吧,孩子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大胆让他们去尝试吧.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5

  《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学生认识图形后开展的一次动手活动。在教学中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如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然后在这基础上,做一个小风车,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这节课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感悟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如:长方形、正方形、吸管等,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多去尝试,多去动手。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概念尚未形成。这可能是与这一概念相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原因有关。教师在这过程中,机智的在长方形纸对折之后,适时的用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一画重合的两条边,在长方形纸上抽象出边的概念,一方面,在打开对折的长方形纸之后,学生还能直观的看出这是两条相对且相等的边,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接下去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奠定良好基础。

  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挖掘无形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感知层面入手,通过大量动手操作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等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生本位”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体验、经历、思考、观察、分析、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

  适时的教学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只要给低年级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材料,就可能会在空间观念方面有较好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使用吸管作为参照物、利用方格纸数格子、用尺子量、折叠这四种方法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在教学中,教师对班级学生了解,让教师能够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准备材料,这**提高了本节课的效率。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充分,同时,长达分钟的操作活动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感悟长方形对边相等。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不断进行思考。学生在对几何实物的操作中,易形成鲜明的几何形体表象,发现几何体的特征;学生还会在动手测量、作图等活动中逐步加深对空间关系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结束之后,在对照班使用了同样的课件、教案、材料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在为对照班的学生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的基础上,不能**思考出这四种方法,还需要教师适时介入。所以,我们大胆的进行推测,经过数月的培养,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已存在差异,部分学生由于智力及接触环境的因素空间观念较同年龄学生有一定差距。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

  《*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体会*面图形的特征。

  课的设计着重体现*面图形的这样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

  (1)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的关系;

  (2)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

  (3)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拼组图形,能很好的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并能从图案中得到美的感受。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面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把从画的***当中转移到*面图形的知识点上。既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旧知,又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认识。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课的设计要有些改动:

  1、可以启示学生:不一定要拼出有规则的图形。

  2、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这部分可以删除不上,一方面可减少教学量,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实践;另一方面,这部分与教学重点“图形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没有太大的联系。

  3、整节课的重点应改成研究图形之间的转换。

  4、在剪圆的活动中,应该为学生准备两个圆,第一个圆是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第二个圆是在大家交流得到方法后再实践证实一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先尝试,再得结论,不要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要注意和改进:

  1、小组合作时,小组长和小组成员之间要分配好工作,要确立小组长的**。并培养学生学会动静结合。

  2、对学生的作品要有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从“多、好、新”三方面评价学生“创作的速度、作品的美观、作品的与众不同”,并且在黑板上开辟一块展示区,写上小组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荣誉感。

  3、在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语言表达完整,如:“我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应该说成“我用完全一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出……”。类似于“同样大的、一样的”等关键词不能漏掉。

  4、是否要限制学生用基本图形的个数还值得探讨。

  5、要将“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分清楚。学生在拼图形的时候,一部分学生拼出的是图案,一部分学生是用小图形拼出了大的图形。如果在这个时候,我适当的加以引导,可能学生能很快的被引导过来。

  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一年级的学生还有待于课堂常规的训练,这将是我在近段时间内要好好思考和有效改进的地方。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2

  《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第三单元的内容,其中*面图形的拼组是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本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所学的*面图形的边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来描述。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是通过摆、拚、剪等活动,体会*面图形的一些特征*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面图形的特征及从图形拼摆活动中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课前请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通过这些立体图形又知道了哪些*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当学生都回忆起来后我们就从最常见的*面图形(长方形与正方形)入手,先观察长方形它有什么特点,着观察正方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折一折,共同总结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的)结合实物增强想像、理解,从中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概括归纳能力,并重视学生语言描述,然后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

  二、通过学生**拼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发现各种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充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出示2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学生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2个短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2个长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又出示4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还能最先拼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角与角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面对学生的不同拼法,教师及时给以鼓励,尊重学生的选择,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理念。

  三、出示教材中想一想进行拓展延伸练习,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交流自己成功经验及解决过程。学生据猜想动手验证;在组内、组间互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获得的经验;学生通过操作,自已获取经验。这里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时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生有成功体验。

  四、最后引导学生作小结,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并互相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展示表达能力的机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上完这节课,感觉学生们的兴趣很大,效果也很好.这说明低年级学生还是对动手操作和直观认识比较感兴趣,自己动手得到的结论印象更深.这就要求我们低年级老师要多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请老师们放手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吧,孩子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大胆让他们去尝试吧.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3

  1、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做风车的手工活动中,先让学生思考:风车应该怎么做?在做的过程中,纸的形状每一步都会发生什么变化?带着这个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讨论热烈,有的带着大家一起研究书中风车的制作步骤,并按要求动手折一折,有的则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制作,当风车一个个在他们的手中诞生时,他们兴奋异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面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体验到了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通过学生**拼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发现各种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充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出示2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学生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2个短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2个长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又出示4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还能最先拼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角与角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面对学生的不同拼法,教师及时给以鼓励,尊重学生的选择,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理念。

  但是在课堂教学教学中也存在这这样的不足之处:在设计这些课时,我是以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活动,心想这样的活动一定会受学生的欢迎,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在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时,少数同学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大部分学生不会动手,有的学生干脆在折叠其他的东西,学生完全没有探索知识的欲望,而且课堂纪律混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反思了良久……细想一下,我认为主要是新课程标准教材这部分内容及课后习题,对本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太难,一下子难以理解掌握。此外,在*常的教学中对学生动手操作方面训练太少。学生没有通过叠纸活动获得知识的体验,只觉得好玩体会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其次,一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纪律习惯。所以,我觉得在新课程的环境下,要想上好一节课,除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吸引学生,还应该培养学生处理课堂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体会到学习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事。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4

  “图形的拼组”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版第二册的内容,能在学校**的这次教研活动中来执教这节课,我感到很幸运,尤其是市教研员王红老师能亲自来到课堂听课,****的评课,让我倍受感动和鼓舞,多难得的一次与专家面对面零距离的接受指导与学习的机会呀,虽然这节课留下了一些遗憾,但是,本次活动让我充分的感受到了“遗憾”带来的“美丽”。

  这节课虽然内容不多,时间不长,但是,课后重新来回顾重新来审视的时候,却给我留下了很多的思考,首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而且教学设计能紧密的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环节很清晰,课堂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一系列活动,比如:折一折,量一量,减一减,拼一拼等,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但是,在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的特征的时候,处理的不够得当,我让学生自己找到证明边的特征的方法,但是没有让学生完全进入自己思考的状态,给学生一张纸,强调了纸的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总结的时候也仅仅说出了两种方法,没有展开。

  在动手做风车的时候,由于课前预设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小问题,由于让学生准备的纸比较硬而且比较滑,所以,学生用胶棒粘不上,浪费了许多时间,结果,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充分,没有充分的练习,整堂课前松后紧。在后面的拼组练习时,孩子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由于特别感兴趣,以至于,课堂没办法**,尽管我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吸引孩子的***,但是,最终的效果也不是很如人意。

  本堂课确立了教学重点,也很准确,只是落实的不够扎实,在教学难点的处理上,活动的设计较好,但是具体的实施上不是很顺利,在课堂上,感觉自己的应变能力不是很强,不能根据实际出现的情况随意**自己的课堂。一节课很少有完美的,关键是找到缺憾,努力弥补,认真反思,不要错过遗憾带给我的美丽,通过这节课我反思我的数学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在教给学生知识之前,一定要吃好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进行研究。

  二要转变旧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符合农村孩子的特点。

  三要结合具体的活动讲述知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形成发展观念。

  四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设,不仅要备知识,备学生,还要备教具,给学生的教具要自己先试试,看对学生是否合适。

  五课堂上要多问学生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六要学会正确的引导,而且引导要到位,注重小组合作,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要敢于放手,不要束缚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做到的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做,不要老师包办代替。

  八要注重所教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不要脱离开生活,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九课堂上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十课堂要保证全员参与,老师心里要清楚自己的学生是不是全学会了,哪里需要加强,哪位学生需要加强。

  以上,是我对自己执教的这节课的一点发现,一点思考,一点想法,一点感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的教学生涯还很长,我会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珍惜每一次“遗憾”带给我的“美丽”,相信,我的课堂会永远充满阳光!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5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要体现在: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立体图形的'拼组”,是让学生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边欣赏自己的成果,边体验成功的乐趣,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总结,我觉得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怎样落实从“零敲碎打”的线性思维向“条分缕析”式的宽度思维跃进,还应学习解决。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6

  今天**一节“图形的拼组”。课后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学的太多了,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再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

  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而本节课我采用了多**辅助教学,利用课件生动地演示了小动物盖新房、七巧板来历、守株待兔故事、建筑图片欣赏,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进行拼摆活动,快乐地学到了新的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观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去摸爬滚打,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让学生感到"我能行"。"实践出真知",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看一看,想一想,形成丰富的感性材料,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辩证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结出规律,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果教师不让学生动手实践,而是一味滔滔不绝地讲解分析,学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听得索然寡味。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教学不得法,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扼杀学生的实践能力,会抑制学生的聪明才智。因此,要多给学生实践机会,把抽象的符号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摸的具体实物,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感知,在愉悦的情景中获得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愿学,乐学,善学,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7

  《*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动手进行拼组,了解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中我主要是依据学生已经掌握的*面图形,结合我们校本课程剪纸课,开展了拼图游戏。我让学生**的进行拼组。有的学生拼出了松树:三角形和长方形;有的学生拼出小鸡:圆形;有的学生拼出了房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还有的学生拼出了花朵。我则把他们拼组出的图形一一进行粘贴,组合,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碧绿的草地上,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房前几只小鸡在吃着虫子,房子旁边是高大挺拔的松树,蓝蓝的填空飘着几朵白云,一轮红红的太阳……学生欣赏着美丽的图画,欣赏中掩藏不住的喜悦。这喜悦来自对自己作品的喜悦,来自对自己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活动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图形的奇妙和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8

  “立体图形的拼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星城初步的空间观念。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用数学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图形的拼组”这一教学内容时,是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提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到的。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一边欣赏自己的成果,一边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在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后,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9

  一、给了学生创新的空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尊重每个学生,理解他们异想天开甚至无理取闹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表现、施展创造力的空间,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在学习形式上,注意到合作交流。

  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单纯地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不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将知识简单地一塞了之,而是更多地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索的空间,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设计、创作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密切了同学间的关系。

  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就数学本身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应该利用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本教学设计中提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想不想用集体的智慧来创作一幅画?咱们举行创作大赛。”给了学生一个**、**的学习氛围。而创作大赛,是多么乐于让人接受,并令人跃跃欲试的一件事呀!由此唤起了学生追求美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从各种*面图形的拼组中,学生肯定会联想起生活中的许多物品,不但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到图形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存在,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简单的美,从而使学生神往而探索之,图案设计的巧妙、新奇、别致,更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既不是上学期知识的再现,更不知识的拔高,而是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并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具和电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组。

  课的开始先复习了上学期学过的一些*面图形有什么?学生回答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个时候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看一看、动手验一验、折一折,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点难度,因为学生们还从来没有自己动手验证过一些物体的特点,这个时候我就进行了提示教学“动手折一折”;下一个环节是研究正方形边的特点,由于刚才验证了长方形,学生有了思路,照猫画虎进行了验证,这个时候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鼓励学生。接下来让学生轻松轻松,动手做一个风车,这个是学生爱做的事情,但是在做风车的过程上,我提出了要求,就是让学生观察在做风车的过程上,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学生能够回答出,刚开始是长方形,然后是正方形,接着是四个三角形,风车转开以后又看到了圆形,从而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做完风车后,开始用*面图形进行图形的拼组,学生这时只能拼出极简单的图形,比如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一个大正方形等等,老师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现成的作品,进行作品欣赏,学生看了以后觉得大开眼界,顿时有了自己的拼法,这时的课堂又一次进入了**。

  最后在练习环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脑,拼组熊猫的拼图,可是我却忽略了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小孩,还不会用电脑,就临时改 成了学生说**作,这一点是我的疏漏。总而言之,这节课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但是老师引导的还是多,可是过后一想,如果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这节课的任务根本完不了,因此有哪一位老师有好的想法,请留言转告,谢谢!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1

  本课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

  第(1)环节:你认识以下图形吗?我主要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特别是边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好:设计了动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奋点,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对边相等。不足:在处理对边重合时,由于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时间过长,效果不好。(用手势,仍不明确。备课时是有准备一种情况,对折后对边重叠,但不相等的情况。)在探索正方形四边相等时,老师的问题指向性不够明确,应该提示说为了证明四边相等,就设法让四边重合,怎么让四边重合,该怎么折呢,这样的可能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更有目的性。

  第(2)(3)个环节,“摆一摆”这一部分,我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发现“共用”才能节省小棒,并感知如何用“最少”的小棒拼摆),“拼一拼”这一部分我则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学生操作了,但在后半部分,由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展示的不够,过得较匆忙。

  第(4)环节及最后喜羊羊的礼物一部分,主要介绍风车的制作方法,欣赏相同三角形的拼组,及课后思考题,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不足:虽然让学生操作,自主探究,但老师还是说得过多,怕学生答不上来折不过来,有些包办了。另外,目标中设定的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也觉得没落实到位。最后还有几个小问题想请教一下大家:1、“重合”这个词是否要求学生理解,还是只要学生明白把边对折相等就行,对一年级的学生是否有拔高。第二,在完成作业时,发现问题较多,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的应用起来。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2

  这节课是要求学生,在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这2种*面图形边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其特点来进行*面图形的拼组。

  我在这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以及边的特点,并充分利用电脑课件,在折的过程中还给图形的边编上号,这样便更清楚更直观的让学生知道折的方法,及“长方形对边相等”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

  我还在教学中设计了摆一摆、拼一拼的环节,让学生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我安排先认识长方形边的特点,再通过引导、对比的方式在得出长方形特点之后总结出正方形边的特点,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的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在认识每种图形这一环节之后,都设计安排学生利用其图形的特点拼大长方形和大正方形,做到一学一练,层层加深。后面还设计了综合练习,让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的特点进一步进行巩固、加深记忆。我还在教学中合理的插入了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学习,学会团结合作的精神,从小事做起,为08**奥运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完已达到了预先设计的目标,也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学生活动环节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尽管如此,但还是存在着不足,要加以改进的地方。在讲正方形边的特点时,对折正方形时只对折了三次,如带领学生折时多折一步,强调4条边完全重合会好些。在活动中多让学生讲一讲更好。还有就是在练习“练习6第2题”时不强调学生按规律去拼花,可能学生回有更好的发挥;在练习“练习6第1题”没有安排好,时间花得太多,以至于最后的拓展能力没能用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改进,认真探究,努力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工作做得更好。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3

  《*面图形的拼组》 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体会*面图形的特征。

  课的设计着重体现*面图形的这样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1)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的关系;(2)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3)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拼组图形,能很好的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并能从图案中得到美的感受。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面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把从画的***当中转移到*面图形的知识点上。既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旧知,又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认识。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课的设计要有些改动:

  1、可以启示学生:不一定要拼出有规则的图形。

  2、整节课的重点应改成研究图形之间的转换。

  3、在剪圆的活动中,应该为学生准备两个圆,第一个圆是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第二个圆是在大家交流得到方法后再实践证实一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先尝试,再得结论,不要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要注意和改进:

  1、小组合作时,小组长和小组成员之间要分配好工作,要确立小组长的**。并培养学生学会动静结合。

  2、对学生的作品要有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从“多、好、新”三方面评价学生“创作的速度、作品的美观、作品的与众不同”,并且在黑板上开辟一块展示区,写上小组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荣誉感。

  3、在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语言表达完整,如:“我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应该说成“我用完全一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出……”。类似于“同样大的、一样的”等关键词不能漏掉。

  4、要将“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分清楚。学生在拼图形的时候,一部分学生拼出的是图案,一部分学生是用小图形拼出了大的图形。如果在这个时候,我适当的加以引导,可能学生能很快的被引导过来。

  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一年级的学生还有待于课堂常规的训练,这是我以后要不断摸索的地方。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4

  1.在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

  本单元所设计的活动,不论是做风车、折飞机,还是图形的拼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

  (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图中的文字说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

  (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

  2.注意通过多种层次的拼组活动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拼组活动,教材只呈现了一些简单的范例。教学中,可以**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如*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

  (1)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同样形状的图形。

  (2)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不同样形状的图形。

  (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新的图形。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5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6让学生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例7让学生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为图形面积的学习打基础。

  成功之处:

  1、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组。首先让学生用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依次进行拼摆,让学生发现在拼摆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有什么区别,使学生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而用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仅可以拼成*行四边形,还可以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2、出示由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范例,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不足之处:

  对于用三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和至少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没有强化拼摆。

  再教设计:

  注重不同图形之间拼摆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拼摆的图形所具有的特征。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10篇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1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在方格纸上*移线段,用笑脸图在方格纸上*移,并在方格纸上贴出笑脸最初位置和最终位置。

  课始交流预习作业时,学生完成情况很好,也能根据预习作业知道把图形*移要弄清*移的方向和*移的距离。例题的学习也在此基础上很顺利的完成。 存在问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移图形学生不会搞错方向和距离,但现成的样图让学生填空是先向什么方向*移几个再向什么方向*移几格学生反而要混淆开始图和结果图,原因是学生没在意图中标注的便*移方向。

  教师从开始的预习作业环节开始就未想到题目的变式教学,让学生开始就只关注了图形变化结果,没有细化*移的过程及变式。还有就是学生对无多少斜线条的图形作图掌握还行,但对于梯形、*行四边形等*移后的图形的作图错误相对多些。原因是教师在讲解简单图形画法时强调了作图技巧,可能因为图形的简单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忽视了作图技巧的有用性。在练习中该适当补充学生作图会出错的再进行讲解,真正让他们知道技巧的重要,反而能刺激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移又叫二次*移。这个说法是相对于学生在三年级所学的*移所定的。以前的*移就是在水*方向或垂直方向*移一次。现在是连续*移两次。

  一、预习作业。 虽然书本上的内容很少,但是操作性的东西却很多的。操作是最花时间的。所以昨天晚上我布置了作业,是想想做做的1、2题。估摸了一下,第一题学生能够做,第二题吗?反正要花时间,就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一下吧。有了第一题打的底应该会好很多。今天把书本收上来一看,确实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那么,这堂课就是针对学生的问题来进行讲解。

  二、学生的问题。 1、是没有掌握好*移的方法。我们*移一个图形是点和线段的结合,通常抓住一个点,从该点出发,数出各条线段相应的格子数,进行相应的*移,这样省时省力。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一些观察不细的学生而言,容易数错线段的格子,观察也不够到位,在*移图形时就会发生图形的变形。在三年级是我要求他们多找几个点再逐点进行*移。现在学生*移过后的图形又开始变形了。所以,今天在课上我格外地讲图形*移的技巧,如点对点呀,线对线呀。哎,真是老生常谈,谈多了也不一定有效。 2、是图形的连续*移,而不是分别*移。 有些学生是根本没有弄懂自己要做什么,就开始拼命地做。如把*行四边形先向右*移5格,再向上*移4格。应该是*移5格后,根据一次*移后的图形再向上*移4格。班上有两个学生就把原图分别向右*移5格,再向上*移4格。 3、是细节不够注意,譬如*移的方向箭头,格子数错,图形从哪个地方开始移呀。总之形形**。 因为课堂上有了针对性,再加上中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磨作业,所以,作业情况尚可,最起码没有三年级刚接触*移时的一塌糊涂。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2

  一、预习作业。

  虽然书本上的内容很少,但是操作性的东西却很多的。操作是最花时间的。所以昨天晚上我布置了作业,是想想做做的1、2题。估摸了一下,第一题学生能够做,第二题吗?反正要花时间,就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一下吧。有了第一题打的底应该会好很多。今天把书本收上来一看,确实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那么,这堂课就是针对学生的问题来进行讲解。

  二、学生的问题。

  1、是没有掌握好*移的方法。我们*移一个图形是点和线段的结合,通常抓住一个点,从该点出发,数出各条线段相应的格子数,进行相应的*移,这样省时省力。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一些观察不细的学生而言,容易数错线段的格子,观察也不够到位,在*移图形时就会发生图形的变形。在三年级是我要求他们多找几个点再逐点进行*移。现在学生*移过后的图形又开始变形了。所以,今天在课上我格外地讲图形*移的技巧,如点对点呀,线对线呀。哎,真是老生常谈,谈多了也不一定有效。

  2、是图形的连续*移,而不是分别*移。

  有些学生是根本没有弄懂自己要做什么,就开始拼命地做。如把*行四边形先向右*移5格,再向上*移4格。应该是*移5格后,根据一次*移后的图形再向上*移4格。班上有两个学生就把原图分别向右*移5格,再向上*移4格。

  3、是细节不够注意,譬如*移的方向箭头,格子数错,图形从哪个地方开始移呀。总之形形**。

  因为课堂上有了针对性,再加上中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磨作业,所以,作业情况尚可,最起码没有三年级刚接触*移时的一塌糊涂。

  存在问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移图形学生不会搞错方向和距离,但现成的样图让学生填空是先向什么方向*移几个再向什么方向*移几格学生反而要混淆开始图和结果图,原因是学生没在意图中标注的便*移方向。教师从开始的预习作业环节开始就未想到题目的变式教学,让学生开始就只关注了图形变化结果,没有细化*移的过程及变式。还有就是学生对无多少斜线条的图形作图掌握还行,但对于梯形、*行四边形等*移后的图形的作图错误相对多些。原因是教师在讲解简单图形画法时强调了作图技巧,可能因为图形的简单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忽视了作图技巧的有用性。在练习中该适当补充学生作图会出错的再进行讲解,真正让他们知道技巧的重要,反而能刺激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3

  *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学习这两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知他们的作用,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观念。教材将*移和旋转安排在两课时,本节课把它们安排在一节课上,目的是加强两种变换的对比。这节课我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利用课件创设活动的'游乐场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借助肢体动作表演进一步加深对*移和旋转的感知。之后,又让学生玩一玩含有*移和旋转现象的玩具,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学生在大量直观形象的操作活动中较好的形成了概念。

  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小火车、观缆车、摩天轮、大风车、滑梯、转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认识了*移和旋转现象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的*移和旋转现象,如:司机开车转动方向盘师旋转;开抽屉是*移;拉拉锁是*移;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是旋转;钟表上的针在旋转等,巧妙的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三、巧妙突破*移距离的难点。

  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我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设计了两只小鸟的比较,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通过两个点*移的距离相等,启发到船上所有的点*移的距离相等。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4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在方格纸上*移线段,用笑脸图在方格纸上*移,并在方格纸上贴出笑脸最初位置和最终位置。课始交流预习作业时,学生完成情况很好,也能根据预习作业知道把图形*移要弄清*移的方向和*移的距离。例题的学习也在此基础上很顺利的完成。

  存在问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移图形学生不会搞错方向和距离,但现成的样图让学生填空是先向什么方向*移几个再向什么方向*移几格学生反而要混淆开始图和结果图,原因是学生没在意图中标注的便*移方向。教师从开始的预习作业环节开始就未想到题目的变式教学,让学生开始就只关注了图形变化结果,没有细化*移的过程及变式。还有就是学生对无多少斜线条的图形作图掌握还行,但对于梯形、*行四边形等*移后的图形的作图错误相对多些。原因是教师在讲解简单图形画法时强调了作图技巧,可能因为图形的简单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忽视了作图技巧的有用性。在练习中该适当补充学生作图会出错的再进行讲解,真正让他们知道技巧的重要,反而能刺激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

  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移又叫二次*移。这个说法是相对于学生在三年级所学的*移所定的。以前的*移就是在水*方向或垂直方向*移一次。现在是连续*移两次。

  一、预习作业。

  虽然书本上的内容很少,但是操作性的东西却很多的。操作是最花时间的。所以昨天晚上我布置了作业,是想想做做的1、2题。估摸了一下,第一题学生能够做,第二题吗?反正要花时间,就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一下吧。有了第一题打的底应该会好很多。今天把书本收上来一看,确实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那么,这堂课就是针对学生的问题来进行讲解。

  二、学生的问题。

  2、是图形的连续*移,而不是分别*移。

  有些学生是根本没有弄懂自己要做什么,就开始拼命地做。如把*行四边形先向右*移5格,再向上*移4格。应该是*移5格后,根据一次*移后的图形再向上*移4格。班上有两个学生就把原图分别向右*移5格,再向上*移4格。

  3、是细节不够注意,譬如*移的方向箭头,格子数错,图形从哪个地方开始移呀。总之形形**。

  因为课堂上有了针对性,再加上中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磨作业,所以,作业情况尚可,最起码没有三年级刚接触*移时的一塌糊涂。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是八年级(上)的内容,而上课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轴对称等类似概念的学习经验,然而*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小学阶段也对*移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认识*移的概念,首先,我通过创设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形成在直观上的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借助课件演示,使*移运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移有了充分的感知,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学生自主归纳“什么是*移”做好了铺垫。从课堂反应的热烈程度及课堂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样做还是比较成功的。

  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是会找*移过程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理解并能确定*移的方向和距离。教材的编排是通过在画*行线的过程中三角板的*移来呈现这个教学内容的。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通过三角形的*移来实现这个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并且难于突破难点。于是,我把它进行了分解:点*移——线段*移——三角形*移。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遵循先扶着走(点*移)、接着半扶半放(线段*移)、最后大胆放手(三角形*移),这样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台。每部分内容的教学各有侧重:“点*移”侧重于认识相关概念;“线段*移”侧重于确定*移方向和距离,注重小结方法(学生归纳),学法指导;“三角形*移”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且在每一个环节上,真真正正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如让学生到黑板上指着说。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这样做较好地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顺利地突破了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惯,并且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是本节课较突出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的另一个亮点在于体现了课堂的互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强的参与意识,我把握住了这一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并让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同时,还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展示,如一个组**回答后,就算是回答正确了,也要给其他组也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整节课还贯穿着一条暗线: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通过从生活中寻找*移——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运用*移解决问题,这就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了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生生间的交流还不够全面、充分等等,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不甚感激!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6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在方格纸上*移线段,用笑脸图在方格纸上*移,并在方格纸上贴出笑脸最初位置和最终位置。

  课始交流预习作业时,学生完成情况很好,也能根据预习作业知道把图形*移要弄清*移的方向和*移的距离。例题的学习也在此基础上很顺利的完成。 存在问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移图形学生不会搞错方向和距离,但现成的样图让学生填空是先向什么方向*移几个再向什么方向*移几格学生反而要混淆开始图和结果图,原因是学生没在意图中标注的便*移方向。

  教师从开始的预习作业环节开始就未想到题目的变式教学,让学生开始就只关注了图形变化结果,没有细化*移的过程及变式。还有就是学生对无多少斜线条的图形作图掌握还行,但对于梯形、*行四边形等*移后的图形的作图错误相对多些。原因是教师在讲解简单图形画法时强调了作图技巧,可能因为图形的简单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忽视了作图技巧的有用性。在练习中该适当补充学生作图会出错的再进行讲解,真正让他们知道技巧的'重要,反而能刺激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移又叫二次*移。这个说法是相对于学生在三年级所学的*移所定的。以前的*移就是在水*方向或垂直方向*移一次。现在是连续*移两次。

  一、预习作业。 虽然书本上的内容很少,但是操作性的东西却很多的。操作是最花时间的。所以昨天晚上我布置了作业,是想想做做的1、2题。估摸了一下,第一题学生能够做,第二题吗?反正要花时间,就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一下吧。有了第一题打的底应该会好很多。今天把书本收上来一看,确实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那么,这堂课就是针对学生的问题来进行讲解。

  二、学生的问题。 1、是没有掌握好*移的方法。我们*移一个图形是点和线段的结合,通常抓住一个点,从该点出发,数出各条线段相应的格子数,进行相应的*移,这样省时省力。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一些观察不细的学生而言,容易数错线段的格子,观察也不够到位,在*移图形时就会发生图形的变形。在三年级是我要求他们多找几个点再逐点进行*移。现在学生*移过后的图形又开始变形了。所以,今天在课上我格外地讲图形*移的技巧,如点对点呀,线对线呀。哎,真是老生常谈,谈多了也不一定有效。 2、是图形的连续*移,而不是分别*移。 有些学生是根本没有弄懂自己要做什么,就开始拼命地做。如把*行四边形先向右*移5格,再向上*移4格。应该是*移5格后,根据一次*移后的图形再向上*移4格。班上有两个学生就把原图分别向右*移5格,再向上*移4格。 3、是细节不够注意,譬如*移的方向箭头,格子数错,图形从哪个地方开始移呀。总之形形**。 因为课堂上有了针对性,再加上中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磨作业,所以,作业情况尚可,最起码没有三年级刚接触*移时的一塌糊涂。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7

  在教学图形的*移的时候,我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了反思: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为此,在新课伊始,利用学生熟悉的喜羊羊、美羊羊来复习旧知,学生的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新课的引入、生活中*移现象的举例及*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使用了多****,化静态知识为动态呈现,巧妙实现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在教学怎样才能把三角形*移到指定的位置?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图和格子纸,先动手移一移,再小组讨论设计出*移方案时,这里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给了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想一想、做一做、在想一想”的过程进行研究,在进行**操作,小组交流活动,我并进行随堂观察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听学生自己小结的时候,注意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时的完整性,及时纠正错误的说法。经过了反复的练习,学生用语言表达完整了很多。

  3、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节课教学目标,学生应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做*移运动。四年级时,要学会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沿竖直和水*方向两次*移的方向和*移的格数。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或竖直方向*移再沿竖直或水*方向*移。只有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了准确的把握,才会使自己的教学策略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注意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这样,才能使你的教学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在怎样才能把三角形*移到指定的位置?这一环节,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题的完成。

  (2)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8

  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移,学生说出了很多,如窗户的推拉、地铁的运动、火车的行驶等等,这个时候我及时地指出:你们说的这些*移都是简单的沿水*方向或者竖直方向进行*移的,那你们认为如果一个图形从左上方移动到右下方,这样的*移与之前学的一样吗?为什么?学生很快就意识到这样的*移与之前所学的*移是不同的,之前所学的单一方向的*移,而今天要学习的*移不是单一方向的*移,是两个方向各*移一次的结果。新授过程中我**学生小组讨论从左上放移到右下方的图形是怎么*移的,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其中我发现,有四到五个学生在数*移格数时出现了问题,那几个不会的学生的问题还是出现在不知道该怎么数,这也是三年级*移时候的难点所在,在上课之前,我以为,学生能回忆起数格子的方法,所以就没有在预习中让学生数*移的格数,到数格子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想的太好了,学生学过的知识点不会永远记住,一部分人能通过提示回忆起学过的知识,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在回忆的时候没认真回忆或者联想,根本想不起来学过的知识,其实也说明这一部分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没有真正的掌握,所以记忆不够牢固。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和竖直方向各*移一次,*移到指定的位置。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已经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者竖直方向*移,初步体会了*移的特征。

  以后遇到这样需要知识储备的新课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先回忆起之前的相关知识,有了这些相关的知识才能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回忆是一个方面,新课前的复习更重要,所以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设计复习题,根据复习题来回顾相关的知识。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9

  本节课主要是教会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沿水*(或竖直)方向*移后再沿竖直(或水*)方向*移,*移到指定位置并能正确判断*移的距离。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或竖直方向进行*移。在教学时,我也是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移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画一画等具体实践操作活动,进行*移,然后和例题的结果进行对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进行*移的步骤和要注意的'问题:找对应点,数清方格数,画出*移方向的箭头等。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效果还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完成得也不错,但也有几个学生在判断*移的距离时有些问题,我在评讲学生的练习时又着重补充强调了:先看清*移的方向,标出对应点,数清*移的方格数等等,有点效果。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10

  *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学习这两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知他们的作用,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观念。教材将*移和旋转安排在两课时,本节课把它们安排在一节课上,目的是加强两种变换的对比。这节课我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利用课件创设活动的游乐场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借助肢体动作表演进一步加深对*移和旋转的感知。之后,又让学生玩一玩含有*移和旋转现象的玩具,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学生在大量直观形象的操作活动中较好的形成了概念。

  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小火车、观缆车、摩天轮、大风车、滑梯、转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认识了*移和旋转现象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的*移和旋转现象,如:司机开车转动方向盘师旋转;开抽屉是*移;拉拉锁是*移;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是旋转;钟表上的针在旋转等,巧妙的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三、巧妙突破*移距离的难点。

  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我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设计了两只小鸟的比较,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通过两个点*移的距离相等,启发到船上所有的点*移的距离相等。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10篇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1

  一、预习作业。

  虽然书本上的内容很少,但是操作性的东西却很多的。操作是最花时间的。所以昨天晚上我布置了作业,是想想做做的1、2题。估摸了一下,第一题学生能够做,第二题吗?反正要花时间,就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一下吧。有了第一题打的底应该会好很多。今天把书本收上来一看,确实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那么,这堂课就是针对学生的问题来进行讲解。

  二、学生的问题。

  1、是没有掌握好*移的方法。我们*移一个图形是点和线段的结合,通常抓住一个点,从该点出发,数出各条线段相应的格子数,进行相应的*移,这样省时省力。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一些观察不细的学生而言,容易数错线段的格子,观察也不够到位,在*移图形时就会发生图形的变形。在三年级是我要求他们多找几个点再逐点进行*移。现在学生*移过后的图形又开始变形了。所以,今天在课上我格外地讲图形*移的技巧,如点对点呀,线对线呀。哎,真是老生常谈,谈多了也不一定有效。

  2、是图形的连续*移,而不是分别*移。

  有些学生是根本没有弄懂自己要做什么,就开始拼命地做。如把*行四边形先向右*移5格,再向上*移4格。应该是*移5格后,根据一次*移后的图形再向上*移4格。班上有两个学生就把原图分别向右*移5格,再向上*移4格。

  3、是细节不够注意,譬如*移的方向箭头,格子数错,图形从哪个地方开始移呀。总之形形**。

  因为课堂上有了针对性,再加上中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磨作业,所以,作业情况尚可,最起码没有三年级刚接触*移时的一塌糊涂。

  存在问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移图形学生不会搞错方向和距离,但现成的样图让学生填空是先向什么方向*移几个再向什么方向*移几格学生反而要混淆开始图和结果图,原因是学生没在意图中标注的便*移方向。教师从开始的预习作业环节开始就未想到题目的变式教学,让学生开始就只关注了图形变化结果,没有细化*移的过程及变式。还有就是学生对无多少斜线条的图形作图掌握还行,但对于梯形、*行四边形等*移后的图形的作图错误相对多些。原因是教师在讲解简单图形画法时强调了作图技巧,可能因为图形的简单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忽视了作图技巧的有用性。在练习中该适当补充学生作图会出错的再进行讲解,真正让他们知道技巧的重要,反而能刺激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2

  《*移与旋转》是两种基本图形的变换,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本节课的设计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新知,力求体现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枯燥的数学概念在生活实际中加以应用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应用意识以及用数学的语言解释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能力,在活动中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教学活动环环相扣,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出现都以前一个知识点做铺垫,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对于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一:联系生活,感悟数学的存在与价值

  《新课标》指,数学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始,让学生观赏上海音乐厅的*移工程的**,感受*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知*移。紧接着出示更多的生活中常见的*移与旋转现象,让学生感知,并能进行分类起个合适的名字。发展学生的能力,辨别*移与旋转,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感知数学知识存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讲理观察,思考,猜测,验证等活动。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身当一回工程师,讲我们的音乐厅进行*移,让学生在活动中确定*移时需注意*移的方向要看箭头,*移时应该先找对应点或是对应线,再进行数格子。

  三:联系巩固,应用拓展

  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就要通过练习来完成。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图形的*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让学生能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5小题。

  四:不足之处:

  1. 教学时忽略了个别学生,没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缺乏指导。

  在学生活动时应该多到学生中间去,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做出及时的指导,真正的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2.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没能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去成参与到课堂的学习

  活动中来。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是八年级(上)的内容,而上课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轴对称等类似概念的学习经验,然而*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小学阶段也对*移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认识*移的概念,首先,我通过创设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形成在直观上的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借助课件演示,使*移运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移有了充分的感知,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学生自主归纳“什么是*移”做好了铺垫。从课堂反应的热烈程度及课堂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样做还是比较成功的。

  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是会找*移过程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理解并能确定*移的方向和距离。教材的编排是通过在画*行线的过程中三角板的*移来呈现这个教学内容的。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通过三角形的*移来实现这个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并且难于突破难点。于是,我把它进行了分解:点*移——线段*移——三角形*移。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遵循先扶着走(点*移)、接着半扶半放(线段*移)、最后大胆放手(三角形*移),这样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台。每部分内容的教学各有侧重:“点*移”侧重于认识相关概念;“线段*移”侧重于确定*移方向和距离,注重小结方法(学生归纳),学法指导;“三角形*移”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且在每一个环节上,真真正正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如让学生到黑板上指着说。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这样做较好地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顺利地突破了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惯,并且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是本节课较突出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的另一个亮点在于体现了课堂的互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强的参与意识,我把握住了这一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并让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同时,还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展示,如一个组**回答后,就算是回答正确了,也要给其他组也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整节课还贯穿着一条暗线: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通过从生活中寻找*移——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运用*移解决问题,这就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了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生生间的交流还不够全面、充分等等,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不甚感激!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4

  《图形的*移》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结合生活经验和事例,让学生感知*移现象,并会判断*移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设计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对生活中的*移现象感知归纳*移,在头脑中初步形成*移运动的表象。首先,在教学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选取学生熟悉的、丰富有趣的生活实例——升降电梯、观光缆车、推拉窗导入*移。让学生感知*移,让学生初步理解*移的特点。在教学中,老师应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把问题抛出来:“这三种移动:上下移动、前后移动、左右移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能总结出来,那么就说明他们对*移认识明了。如果学生不能一次归纳,老师就应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表示*移,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来加深理解。而本节课*移的特点是我直接讲出来的,这是不足的一点。

  教学*移距离,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由我自己讲授,没有考虑学生自己的方法。在讲授时,没有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方法的讲授没有很详细、清楚,因此,学生数方格纸上图形的*移格数,以及画简单图形的*移,掌握得不是很好。

  本节课我有很深的体会:老师的**应考虑孩子到孩子的知识掌握能力,他们能不能够回答得出来。老师应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在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你的问题时,应耐心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课堂上不是几个孩子掌握好了就行了,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体。低年级的孩子动手能力和习惯都应加强,画图一定要用铅笔和直尺,教师必须严格要求。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5

  在教学图形的*移的时候,我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了反思: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为此,在新课伊始,利用学生熟悉的喜羊羊、美羊羊来复习旧知,学生的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新课的引入、生活中*移现象的举例及*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使用了多****,化静态知识为动态呈现,巧妙实现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在教学怎样才能把三角形*移到指定的位置?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图和格子纸,先动手移一移,再小组讨论设计出*移方案时,这里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给了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想一想、做一做、在想一想”的过程进行研究,在进行**操作,小组交流活动,我并进行随堂观察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听学生自己小结的时候,注意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时的完整性,及时纠正错误的说法。经过了反复的练习,学生用语言表达完整了很多。

  3、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节课教学目标,学生应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做*移运动。四年级时,要学会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沿竖直和水*方向两次*移的方向和*移的格数。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或竖直方向*移再沿竖直或水*方向*移。只有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了准确的把握,才会使自己的教学策略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注意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这样,才能使你的教学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在怎样才能把三角形*移到指定的位置?这一环节,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题的完成。

  (2)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6

  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移,学生说出了很多,如窗户的推拉、地铁的运动、火车的行驶等等,这个时候我及时地指出:你们说的这些*移都是简单的沿水*方向或者竖直方向进行*移的,那你们认为如果一个图形从左上方移动到右下方,这样的*移与之前学的一样吗?为什么?学生很快就意识到这样的*移与之前所学的*移是不同的,之前所学的单一方向的*移,而今天要学习的*移不是单一方向的*移,是两个方向各*移一次的结果。新授过程中我**学生小组讨论从左上放移到右下方的图形是怎么*移的,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我发现,有四到五个学生在数*移格数时出现了问题,那几个不会的学生的问题还是出现在不知道该怎么数,这也是三年级*移时候的难点所在,在上课之前,我以为,学生能回忆起数格子的方法,所以就没有在预习中让学生数*移的格数,到数格子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想的太好了,学生学过的知识点不会永远记住,一部分人能通过提示回忆起学过的知识,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在回忆的时候没认真回忆或者联想,根本想不起来学过的知识,其实也说明这一部分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没有真正的掌握,所以记忆不够牢固。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和竖直方向各*移一次,*移到指定的位置。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已经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者竖直方向*移,初步体会了*移的特征。

  以后遇到这样需要知识储备的新课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先回忆起之前的相关知识,有了这些相关的知识才能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回忆是一个方面,新课前的复习更重要,所以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设计复习题,根据复习题来回顾相关的知识。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7

  *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具体实例中感知*移现象,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图形*移的格数, 并结合课件的效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移的特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美。

  我通过三个层次来实现教学目标。第一层次是使学生感知*移现象,通过创设情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同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移,而且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观察几个运动现象并进行辨析,判断哪些是*移,哪些不是,为什么,使学生加深对*移现象的认识。

  第二层次是探究*移的特点,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活动中去。然后再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倾听中把自己的思路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理解和接纳别人的观点。在对*移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归纳*移的两大特点。

  第三层次是就是对所学知识的提高与升华,灵活运用*移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活学活用,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了两大特点:

  第一点在于让学生经历自主观察-探究-归纳-应用的整个过程。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刻地认识问题。

  第二点在于充分体现了课堂的互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强的参与意识,我把握住这一特点,利用参与游戏和实物投影仪让他们自己**操作,方便而又快捷实现了教学目标,又充分增强小组学生全面互动的学习频率,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

  同时,通过这节课,我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作到关注每一个学生,没有给予学生及时的积极的鼓励,亲和力还不够,需要多和学生

  沟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另外,讲课时语言不够优美,缺乏艺术性,需要在*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磨练。

  通过这次讲课的准备和参与,使我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业务水*更进一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8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在方格纸上*移线段,用笑脸图在方格纸上*移,并在方格纸上贴出笑脸最初位置和最终位置。课始交流预习作业时,学生完成情况很好,也能根据预习作业知道把图形*移要弄清*移的方向和*移的距离。例题的学习也在此基础上很顺利的完成。

  存在问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移图形学生不会搞错方向和距离,但现成的样图让学生填空是先向什么方向*移几个再向什么方向*移几格学生反而要混淆开始图和结果图,原因是学生没在意图中标注的便*移方向。教师从开始的预习作业环节开始就未想到题目的变式教学,让学生开始就只关注了图形变化结果,没有细化*移的过程及变式。还有就是学生对无多少斜线条的图形作图掌握还行,但对于梯形、*行四边形等*移后的图形的作图错误相对多些。原因是教师在讲解简单图形画法时强调了作图技巧,可能因为图形的简单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忽视了作图技巧的有用性。在练习中该适当补充学生作图会出错的再进行讲解,真正让他们知道技巧的重要,反而能刺激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9

  “*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认识*移的性质,并会利用性质画出*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及实例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移概念及性质,教学的难点是画*移后的图形。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是创设情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移。

  其次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归纳总结出*移的特点。

  其三是巩固提高,引导学生作*移后的图形,感觉效果不错。教材通过在方格纸**图形进行*移,使学生掌握图形的*移,并会画出在水*方向或竖直方向上*移后的图形。教材从生活中的是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图形的*移》教学反思10

  *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学习这两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知他们的作用,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观念。教材将*移和旋转安排在两课时,本节课把它们安排在一节课上,目的是加强两种变换的对比。这节课我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利用课件创设活动的游乐场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借助肢体动作表演进一步加深对*移和旋转的感知。之后,又让学生玩一玩含有*移和旋转现象的玩具,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学生在大量直观形象的操作活动中较好的形成了概念。

  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小火车、观缆车、摩天轮、大风车、滑梯、转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认识了*移和旋转现象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的*移和旋转现象,如:司机开车转动方向盘师旋转;开抽屉是*移;拉拉锁是*移;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是旋转;钟表上的针在旋转等,巧妙的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三、巧妙突破*移距离的难点。

  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我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设计了两只小鸟的比较,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通过两个点*移的距离相等,启发到船上所有的点*移的距离相等。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图形的拼组》数学说课稿3篇

《图形的拼组》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纪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面图形的特征和转化

  教具学具准备:

  2张长方形的纸、1把剪刀、1张正方形的纸、1根小木棍、1颗针、20根小棒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

  举例法、实验法、讲解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引入

  赏赐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来复习一下。说算式让学生抢答。

  随意的说。

  第二:先动手做一个折风车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和理解*面图形的特征。(详情见教材27页第一题:沿虚线折一折)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

  最后让学生明白:

  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正方形的特征:四边相等。

  第三:用几个*面图形来拼组一个*面图形。

  使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教材28页做一做)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

  *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圆变正方形、正方形变长方形等等。

《图形的拼组》数学说课稿2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面图形的特征,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

  教师**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

《图形的拼组》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立体图形的拼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课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认和区分所学的*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之间以及*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教材例题是一个拼组活动,要求学生用立体图形的实物进行拼组,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立体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如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形状等等,教材考虑了学生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学生容易操作,容易理解,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但要使学生的思维再上一个层次,在脑海里建立表象,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但有了Mp-lab教学软件操作,就化难为易了,它将抽象与形象相结合,例如: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通过拆分,拼组,将抽象的图形形象化,使学生初步体会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进行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 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通过用Mp-lab*台进行拼组,感知几何美和数学美。

  (2)、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体会探索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在Mp-lab*台上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除了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外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导入法;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奖星激励法。

  三、说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郭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学生:“想!”我便利用mp-lab出示一张活泼可爱的机器人图画,还显示了机器人的一句话:“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生很快说出“机器人!” 接着机器人说话了“你们知道我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组成的吗?”学生很容易地说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这样的导入,目的是通过mp-lab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一下子被吸引了,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是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的理念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新课标提出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大胆地调整教材,让学生充分运用mp-lab的软件进行操作,大胆尝试,始终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拼组。

  这部分内容我分为五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正方体的拼组

  (1)师:“请你用2个正方体在mp-lab的*台上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学生**操作,很快得出能横着拼、竖着拼都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斜着拼,此时进行评价:你是个善于动脑的孩子,目的是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建立初步的、最简单的空间观念。

  (2)师:“再请你用3个正方体拼一拼,看看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在2个拼的方法上进行让学生**拼组,学生还会说出能拐弯拼,由此可见,运用mp-lab的进行操作,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师:“老师想用8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你能帮帮我吗?”先让学生2人一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对不会的学生进行指导。

  接着反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拼的?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同时进行评价说对了的学生:你是个抽象思维很好的学生,你太棒了!

  这样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操作中,在操作中感悟用相同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组成其它的立体图形,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长方体的拼组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正方体的拼组,还要学会长方体的拼组,你能用4个长方体进行拼组吗?”学生**拼组,反馈出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用相同大小的长方体不仅可以拼组成更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组成一个大的正方体,突出重点,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数一数、猜一猜

  1、mp-lab的*台出示用长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数一数,老师用了多少个长方体?

  2、mp-lab的*台出示用正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猜一猜,老师用了多少个正方体?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这一活动的设计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获得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基础之上初步感知它们的位置关系及变化,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四:动手做一做

  用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做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动手试试看。由于mp-lab的*台不具备三维空间的功能,所以我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全班展示。

  意图在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操作,使他们初步体会到立体图形与*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五:小小***

  1、简单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学会了什么?

  2、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用正方体和长方体,利用今天学会的立体图形拼组的知识来当一名小小***。

  3、**:你想设计出什么图形或模型?

  4、小组合作,动手设计。

  5、汇报设计的作品。

  这一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mp-lab的*台,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来经历多种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由于练习六中的第三题一在第二个环节解决了,这里重点讲这一题, 这道题要用到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的特征,因为学生从图中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右面、正面,另外三个面看不到,只能根据看到的面来推测。而这个特征,学生并没有学过,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所以我用进行mp-lab的*台进行教学,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设计意图:运用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进行教学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面与体的关系。

  (四)、总结

  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中。在小结之后,我设计了“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摆出来的图形,想一想,说一说,你都看过了哪些?”这一步骤,还准备了几幅日常生活实例的情境图,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热爱数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反思

  在立体图形的拼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充分运用mp-lab的*台进行动手操作、观察等**,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MP-Lab培养全体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时的常规教学中因种种原因限制导致教具、学具满足不了需要,迫使我们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在小组学习中,往往只能由一个学生操作,其他同学在一旁观看。观看的学生失去了动手的机会,感到索然无味,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利用MP-Lab教学上课时,每人一台电脑,学生自己点击鼠标,动手去操作,去思考,去探索,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悄然增浓,真正做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利用MP-Lab教学比常规教学更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2、利用MP-Lab让每个孩子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在MP-Lab这个*台上,每个学生的操作都是富有个性的,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需求得到不同的发展。

  3、利用MP-Lab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学生在利用MP-Lab操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不仅要靠常规教学实现,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自己动手去画、移、拼、想,把视觉,听觉,触觉,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做就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思考:如何利用MP-Lab*台进行*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演变呢。初次参与这一课题组,对于我来讲是个成长的过程,成长中有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收获的,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中,MP-Lab*台的将会进一步提高我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说课:分数除法(一)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均分,第(1)题是*均分成2份,第(2)题是*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 ÷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 ÷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说教法:

  整节课以探索为主线,考虑到学生有多处分一分、涂一涂的探究活动,而MP_lab的*均分的功能恰恰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台,使探究变得更为乐趣和高效,于是,在教法和学法设计时,我力求充分发挥MP_lab的优势。

  1、利用MP_lab创设情境图,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新知的必要性,以此激发学生思维。

  2、利用MP_lab录象功能展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就是分一分、涂一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说学法

  1、以探索为主线。

  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操作法

  利用MP_lab(万用拼图板)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台,学生自主在MP_lab将图形分一分、涂一涂,在反复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MP_lab创设情境裁剪包装纸,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4/7÷2,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7÷2,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4/7÷3。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一) 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安排了三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一桶20千克的油,它的3/4是多少千克?(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出示一组数据,求各数的倒数分别是什么 。

  (二) 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我首先创设包装礼物的情境,并利用MP_LAB做出情境图,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想用这张漂亮的包装纸把送给妈**礼物包装起来,给她一个惊喜。可是这张纸太大了,把它的4/7再*均分成2份就够了,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示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MP_LAB提供的正方形“白纸”充当包装纸,先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再想一想、涂出这个正方形的1/2。教师要求学生用MP_LAB的录象功能记录操作过程,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4/7里有4个1/7,*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 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再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 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2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此时,学生再次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也用MP_LAB记录下来。当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自主操作思考后,还让他们进行了小组交流。

  根据MP_LAB操作的结果,学生发现把4/7*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发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除外)。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我再一次让学生举例不同的分数除法算式,并再次用MP_LAB操作验证。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三、教学反思:

  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感悟颇深。

  Mp_LAB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课堂上,我用Mp_LAB创设出包装礼物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而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充分给学生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功能强大的Mp_LAB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台。如果是*常的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让学生探究,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折法不**,不便于**研究;折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造成分得不够*均,把一张纸折成奇数份数,如*均分成7份,比较麻烦,较为费时。使用Mp_LAB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新版的Mp_LAB有*均分的功能,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操作探究任务。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使用Mp_LAB自主探究,去寻找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经过反复探究后学生得出了分数除以整数、将分数通分以及乘以整数的倒数等各种算法,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表现。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操作思考后,都能把算法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学生更是被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鼓舞着。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一次感受了Mp_LAB的强大功能对学生数学建构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数学教案图形的拼组 (菁选3篇)

数学教案图形的拼组1

  目标:

  对几何图形发生兴趣。

  用触觉感知圆形、方形的特征。

  辨别图形,学说词语“圆的”“方的”。

  准备圆形、方形块若干;圆形、方形卡片若干。

  圆形、方形纸盘若干(*面的),方手帕一块。

  摸箱或摸袋,里面装有若干方形块、圆形块。

  过程方的圆的不一样。

  辨认圆形和方形。出示圆盘子和方手绢,比较圆的和方的不一样。

  再出示圆形卡片和方形卡片,辨别圆盘子与哪个图形相像,方手绢和哪个图形相像,学说“圆的”“方的”。

  摸箱游戏真好玩。

  出示摸箱(或摸袋)。这是摸箱,里面有许多方饼干和圆饼干(圆形块、方形块的)。幼儿每次取一个图形卡片,再到摸箱里摸出一个图形块,告诉大家是什么饼干?或根据教师的指示摸图形块,如”摸一个方饼干”.

  分组活动.

  图形配对.供给摸箱(里面有圆形块和方形块).每人有圆形和方形的).幼儿每次取一个图形卡片,再到摸箱里摸出一个相同的图形块,放在上面,配成一对,如圆形卡片和摸出的圆形块配成一对,说说圆的和圆的是一对。

  分饼干。供结圆形和方形纸盘,摸箱(内装方形块和圆形块)。每人有圆形和方形的纸盘各一个,按盘子的形状到摸箱里摸饼干(方形块,圆形块),放到相同形状的盘子里,方饼干放到方形的盘子里,圆饼干放到圆形盘子里。说说是什么形状的饼干?两个盘子都要放上一些饼干。

  建议:

  把摸箱游戏材料放到数学角,吸引幼儿来玩摸箱游戏。

  玩“喂饼干”游戏,在数学角摆放立体动物头,动物的口型有的是圆形(如猫的嘴),有的是方形(如熊的嘴),将动物头放在幼儿够得到的地方。

  幼儿按动物的口型,到摸箱里摸出饼干,把饼干喂给相同口型的动物吃(嘴是挖空的)。如圆饼干喂给猫吃,同时说说喂的是什么形状的饼干?还要数数喂了几块饼干。

  在生活中找找像圆形的物品,找找像方形的物品,找到了,贴上这种图形的标记。

数学教案图形的拼组2

  目标:

  1、初步学习喷刷画,激发幼儿对喷刷活动的兴趣。

  2、体验喷刷作品的艺术美。

  3、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准备:

  1、各**形的彩纸、废旧牙刷、颜料(红、黄、蓝)、抹布、牙签、旧报纸等。

  2、范画两张(图形贴画和喷刷画)。

  3、事前已进行过图形拼贴活动。

  过程:

  1、出示图形贴画和喷刷画,引出课题。

  引导幼儿欣赏两幅作品不同的艺术效果,它们的绘制方法有什么不同?

  小结:两幅作品都运用了图形拼贴,内容都是一样的,但其中一幅的背景采用了喷刷方法,而原来的粘贴地方只留下了白**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好吗?

  2、讲解示范。

  (1)先做好图形拼贴画,拼完后放在画纸上,注意不要贴在纸上。

  (2)运用红、黄、蓝几种颜色搭配,在纸上喷刷背景。

  喷刷方法:可以先喷红色,用一把牙刷蘸上少量的红色,然后牙刷与牙签相互摩擦,红色均匀地喷洒在纸上;再喷黄色或蓝色,但必须等画面上的红色干了以后再进行,注意换颜色时也必须清洗原来蘸有颜料的牙刷和牙签。喷刷颜色的顺序可任意,可以喷三种颜色,也可任选其中两种颜色。

  (3)等背景色干了以后,取下图形彩纸,有彩纸盖着的地方没喷到颜色而形成白**案。

  3、幼儿练习。

  (1)提醒幼儿喷刷时不能移动画纸和放好的彩纸图形;协助能力较差的幼儿学习喷刷的方法。

  (2)提醒幼儿围好旧报纸后,再进行喷刷,注意保持桌面、画面的整洁。

  4、讲评。

  幼儿相互评价:哪些作品图案优美,色彩漂亮,作品干净。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利用牙刷、梳子、各种形状、材料等物品,发挥幼儿想象力,制作出一幅幅漂亮的喷刷画。该活动选材较有新意,能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作工具,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里学习新的画种--"喷刷画",本次活动趣味性、活动性较强。幼儿在活动中能边玩边学习,在娱乐中体验美术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此活动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美的表现力。促进了动手能力的发展。

数学教案图形的拼组3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对图形进行比较的兴趣。

  2、在周围环境中找出正方形、长方形的物体。

  3、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活动准备:

  1、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颜色各异)

  2、正方形卡纸两张(一张四条边画有四种不同的颜色,另一张对边画同一颜色);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彩色小卡纸幼儿每人一套(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边一样长)。

  3、“小客人”两个:一个嘴巴是正方形、一个嘴巴是长方形的宝宝

  4、用卡纸做成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饼干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活动引入:猜一猜。

  A、老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个可爱的宝宝,这个宝宝它有四条边、有四个角,而且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四个角也是一样大的。小朋友想一想它是谁?(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图形,加深幼儿对它们的认识

  老师:请小朋友把你们的小眼睛闭上,宝宝请出来了!(出示正方形)原来是正方形呀,小朋友欢迎它(拍手欢迎)。

  正方形娃娃:“嗨!小朋友,我是正方形宝宝,我有四条边,四条边都是一样长,我还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老师:小朋友,正方形说它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还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我们一块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2、通过量一量,感知图形的特征

  出示和正方形一样大的正方形,让幼儿通过用和它边一样长的纸条进行量一量,从而感知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引导幼儿说出正方形的特征)

  3、出示长方形宝宝,引导幼儿认识长方形

  老师:正方形宝宝请来了它的一位好朋友,大家看看它是谁?(长方形)大家看看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讲述)长方形也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通过量一量,知道长方形有四条边,但只有对边一样长,(引导幼儿讲述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小结: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有四条边,只有对边一样长

  4、幼儿操作,加深认识

  老师:老师给每一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小长方形,现在请你自己动手去量一量,看一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它们那些地方不一样?

  5、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引导幼儿先说,老师后说)

  相同点:都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一样大,都有四条边。

  不同点: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四条边不一样长。

  6、巩固

  给小客人送食物。(正方形嘴巴的小客人吃正方形饼干,长方形客人吃长方形饼干)

  活动延伸:启发幼儿找出教室里那些物品像正方形和长方形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篇(扩展9)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1

  《图形的旋转》学生已经对*移进行了初步地 学习, 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 事情, 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 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 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 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图形的旋转对于帮 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伊始,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从“转风车”游戏开始让学生们说运动 的方式, 这一活动的设计, 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 接着, 呈现两幅钟面图通过“观察这些旋转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此环节的设计又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 为之后的用语言描 述打下基础。

  2、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 动手实践、 合作 交流的机会, 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 引导学生开展观 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 12到 3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由 于学生们知道三整时十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度是90度,这样为例题中指针旋 转 30度、 60度的认识减少难度 , 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 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感悟不足。

  1、学生在探索后的对旋转现象的叙述中,学生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投入精力让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

  2、 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 90度之后的图形是本课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 组内交流, 在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到了找图形旋转角度的方法就是看图形中 一条边旋转的角度。 并且在画图形旋转之前安排了将一条线段绕一点旋转, 使学生们知道了画旋转 90度后的先导和原有的画垂涎的方法一样,最然后再画图形 的旋转, 但是学生们画起来仍然很困难。 之后百思问题所在,终于在之后的练习 中发现与图形的*移可以建立起联系, 设想如果课上练习图形的*移效果会不会 好一些?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 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 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 信心。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2

  摘要:“图形的旋转”是非常能够体现数学动态美的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应该注意既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到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发其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本文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教学反思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图形的旋转;小学教学;北师大版本教材;教学反思

  1引言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认识到数学之美是授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图形的旋转”这一课的授课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如何使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旋转构成复杂图形。

  2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图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的小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展示的是如何通过旋转,使简单的图案生成复杂的图案。学生学完这一单元后,应该能够明白如何将一个复杂的图案,使用简单的图案生成,要引导学生探究图形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3教学目标

  通过使用北师大教学的“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第一,认识什么是图形的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以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能够清楚旋转的性质,用数学语言描述使用一个简单图案如何通过旋转运动生成一个复杂图案。第二,空间想象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列举实例和图形进行一定的训练,有一定的想象能力,积累了几何运动的经验,能够举一反三。第三,激起学生对几何运动学习的兴趣,能够欣赏数学的动感之美,同时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欣赏数学的美和应用价值。

  4教学难点及问题

  本次教学内容的难点在于,如何运用旋转的三要素来清楚的描述一个图形旋转的具体过程。但是在教学实施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4.1学生兴趣低迷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就会使得学生上课时的情绪低迷,兴趣也不高,会使教学质量**折扣。尤其这一课的内容是几何运动,因此,把握学生这课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也十分重要。因此,为了防止学生情绪低迷,要设计有趣的情境。

  4.2注意渗透数学方法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所以要在设置的情境中不是单纯的使用生活中的实例,更重要的是渗透一些数学方法,不要舍本逐末。4.3把握重点和时间“图形的旋转”这一教学知识面比较广,范围也比较大,因此教学的时间也十分有限,要注意把握和学生的交流时间,尽量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加深一些深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力。

  5教学实施方法

  “图形的旋转”相对来说是比较有趣的上课内容,为了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技巧。

  5.1学生主动寻找图案

  为了激起学生兴趣,可以提前让学生寻找一些具有旋转特征的或者由旋转运动构成的图案,这样还可以使学生提前预习,对授课内容感到好奇,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5.2创造学习情境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的学习,可以创造一些情境,准备一些图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例如,准备一个三角形,通过不停地旋转绘制图案,可以引导学生旋转后的图案进行观察想象。

  5.3动手实践为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动手操作。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图案来创造一些新的旋转而成的图案,引导学生自己述说图案形成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能够发现美。

  6教学反思

  通过对“图形的旋转”的备课与教学实施,总结了一些教学时应该注意的方法。数学课主要锻炼的是思维能力,仅仅靠记忆和枯燥的学习来记忆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的方法是很不可取的,因此,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6.1以学生为主体

  如果采用被动式教学,即知识单纯地由老师给予学生,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式学习。那么教学的时候,就要注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老师授课为主体。

  6.2知识与生活结合

  如果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话,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兴趣,随时随地地巩固知识,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旋转的图案可以很好地将生活与学习接轨。使得数学和现实世界发生交叉,认识到数学的迷人之处,数学的美。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只是存在于课本当中,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6.3把握教学重点“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旋转的三要素就: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无论是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还是由学生自主创造图案,都不应该离开这个教学重点。否则只会分散学生的***,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能够把握好上课的节奏,不能让学生只沉浸于一些案例,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把握。

  7结语

  本文对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对于“图形的旋转”这一教学内容的实施进行了总结并且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吴煜.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图形的旋转》教学案例与反思[J].都市家教(下半月),20xx,6(11).

  [2]高俊生.小学数学教师“图形与几何”领域疑难问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xx.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3

  《图形的*移》教后反思:学生在已有的*移图形的基础上已经知道了*移一个图形时要抓住一些关键的点,通过数的方式先*移点,然后把*移的点连接。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马上学会了新知。与此同时,利用学生已学的八个方位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说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并说说为什么不直接移,需要分两步来完成,加深学生头脑中的移动印象。我认为在操作练习中,要注重教会学生数格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孩子们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图形的旋转》这一课,今天我们在多**教室**这一课,利用课件,把旋转的过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就需要孩子的空间想象了,三角形的旋转还好,但是我发现很多孩子在《补充练习》的第3题,把旋转后的梯形画下来,极大多数同学都是错的。同意汤小“一根木头”的话,相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后,学生会理解的。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4

  《图形的旋转》是在继*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我还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探索、验证、交流中学习数学。这一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我首先以有趣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播放了一组学生熟悉的有关旋转的画面,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进而引入课题,最后让学生列举身边有关旋转的例子,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点,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凸现,紧扣重点

  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的得到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和性质探究过程的教学。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本质,引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然后提出应该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引导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从运动的、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观点。

  3.合作交流,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能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本节课的教学片段中,我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串给予小组这样一个争辩活动,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辩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并且趋于一致时,及时表扬了学生,由于大家都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4.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在导入新课时,引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及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都使用了多****,特别是在探究图形旋转的性质时,在学生经历了实践、观察、总结后,再通过多**反复动动态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旋转的性质并加深印象。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扣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了他们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地、轻松地、愉快地获得新知。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在教学语言方面,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应该更丰富些,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查漏补缺、锐意创新,更加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力求把新的课程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5

  *移、旋转和轴对称是最基本的三种变换,一个图形不改变它的形状和大小,从一个位置变换到另一个位置,不外乎经过这三种变换。这三种变换只要教会学生每一种变换的要素即可。

  *移的要素要有三个:

  1.基本图形——是什么图形发生了*移?

  2.方向:向什么方向发生了*移;

  3.距离:*移了多远?

  旋转的要素要有四个:

  1.基本图形——是什么图形发生了旋转?

  2.旋转中心——是绕哪个点旋转的;

  3.方向:向什么方向发生了旋转,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4.角度:旋转了多大的角度?(一般旋转90度和180度)如下图中的图形是绕点O,顺时针依次旋转了90度。

  轴对称的要素要有二个:

  1.基本图形——是以什么图形为基本图形进行变换?

  2.对称轴——以哪条线为对称轴作变换?

  无论*移还是旋转运动,我们关注的是其运动过程,也就是说要看这个图形是经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变换到另一个位置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变换中的要素,一是要借助于操作将思考与操作结合起来,如:多让学生思考,操作并记录学习过程,然后汇报交流总结经验。在操作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按照“想一想、做一做、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在想一想”的过程进行研究,在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教师进行随堂观察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听学生自己小结的时候,注意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时的完整性,及时纠正错误的说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二要借助于方格纸进行操作和学习。方格纸呈现了*行和垂直的网络线,即可以看出变换的方向,又可以看出变换的角度和距离,直观方便,便于学生理解图中的各种关系。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6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延水*、垂 直方向*移后的图形,本节课的学习主要让学生掌握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感悟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旧知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内容的有趣从而让学生充满情趣学习数学知识。课伊始,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结合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始终将旋转的三要素分散**,由学生自己各个击破,准确的找到旋转时要注意的三个要素(旋转点、方向和角度),对后面的学习顺利进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课件逐步展示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出复杂图形的过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总结出的三要素来描述图形是如何旋转得到的,让学生从动态演示中体味图形旋转的过程,直观形成了知识的表象,为新课教学做了良好铺垫,让学生不会感到数学学习的枯燥,从而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学得高效,学得深入,学得开心。此外在教学中还需要侧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体会旋转90°的含义,并将之与所学的垂直知识进行联系,使学生初步掌握旋转的技能,一找:找出关键线段,二画:画出对应线段,三连:连线,四检:用三角尺检验原线段和旋转后线段之间夹角是否为90度。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

  第二、重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例如,通过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旋转半圆仪,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探索发现旋转的三要素,通过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对旋转产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利用三角板来体验旋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是绕固定点,按照一定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旋转。旋转变换带给学生奇妙的感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练习图形的旋转过程,既让学生演示了顺时针旋转,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逆时针旋转等不同方法得到图案,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最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移和旋转的图形,是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巩固与延伸。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7

  图形的旋转一课是课标修订后关于图形与变换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在图形与几何一节中新增了一部分内容,比如图形的*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等,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1.小学设置图形变换内容的意义

  小学数学为什么要学习图形的*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这部分知识?学习它们究竟有哪些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就其内容来说,图形的旋转是图形变换的一种形式。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知识,其改变了人们静止观察世界的传统方式,提倡从运动变换的视角研究几何问题。二是从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变换相关的现象,像机械传送带、升降的电梯、旋转的电风扇等,我们希望学生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这些现象。

  2.图形的旋转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课标的三个学段里面都涉及了图形的旋转,那么这部分内容在不同学段当中的具体要求又是什么呢?其实课标中将图形的变换之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分为了三个学段:第一个学段:结合实例感知旋转现象;第二个学段:了解图形旋转的相关内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其图形旋转90度后所形成的图形;第三学段:探索并理解图形旋转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根据题目要求作出旋转后的图形。这三个学段的目标设置是由易至难,是一个逐渐由直观思维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维的过程。这节课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就是继续和学生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的旋转概念,即能够识别旋转现象,会画图。纵观三个学段的教材,本学段内容其实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原有的旧知识推动四年级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学习相关性质等打下基础。教学时我们需要把握好具体目标,除了立足教材,还需了解学生。

  3.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1)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成: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图形的*移、旋转及轴对称变换,通过具体实例能够辨别这三种基本变换,但这种辨别是浅层次的,在认识上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

  (2)需要关注学生因年龄不同从而引起的思维变化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到新奇,从而会好动,他们的思维还是从具体形象的物象感知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一个阶段,所以他们在进行抽象思维时还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4.图形的旋转教学的实施与反思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认识顺时针、逆时针的概念。

  第二,理解角度旋转的概念。

  第三,基本掌握简单图形的旋转变换方法。

  教学时,可利用教具——钟表,根据分针的旋转规律,认识说明什么是顺时针方向(与分针走向相同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指出时针、秒针的旋转方向是什么方向,从感官上帮助学生建立顺时针旋转的基本概念;其次说明与指针走向( )的方向为( ),这个让学生自己尝试回答。举例强化训练学生对顺、逆时针方向的认识:大风车、生活小区门口转杆、 酒店旋转门、自行车脚蹬前进方向等,让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基本概念来分析并正确说出其运动方向特征。在描述过程中强调绕着某某旋转,帮助学生准确描述旋转现象的同时,可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旋转中心知识。究竟旋转到哪里?需要一个准确的数字来描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旋转的角度了。至此,学生就可以利用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正确地描述旋转现象了。之后开始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正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首先出示题目: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们用书后剪下的实物三角形进行旋转操作,再把正确位置画下来,之后的交流很重要,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画旋转图形的方法。

  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学习,学生不仅能正确描述一些旋转现象,也明白了不管是*移也好、旋转也罢,画变换后的图形,抓住对应点或对应边很重要,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为了达成目标,设置了教学重难点,为了攻破重难点,又将整个课堂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如何描述旋转现象是学生掌握旋转的关键要素,形成了一种将某图形绕着某点顺(逆)时针旋转( )度固定表达方式;学生在画将某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时,可以抓住关键线段先进行旋转,待画出对应线段后只要再连接另外的端点,即能达到目的。这些目标的达成将为学生以后第三学段学习旋转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从而不断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知识生长如同花开,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教师尽心尽力地培育。我们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便可静静等待学生知识之花盛开!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8

  一、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开课,首先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并紧接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旋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直接就拉近了本节课和学生的距离。紧接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研究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地

  教材选择钟表上指针的旋转引入本课,因为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他们可能从四五岁开始就认识钟表了,再加之小学低段对钟表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所以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用它引入,马上就能唤起学生已有的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对新知的探讨起到了有力的催化作用。在探究旋转的三要素时(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一画,比较逐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在这儿我要特别强调“体会”,不是在教师的传授中让学生认识到旋转的三要素,而是让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再认识。新课标提出不能只把学生仅仅看成知识的容器,而应立足于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所以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就特别注重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总结如何用语言描述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特别告诫自己不要从自己的嘴中告诉学生应如何描述,让他们通过对旋转三要素本质上的理解,通过自己说,听他人描述,经过比较,通过思考最终总结出如何来描述旋转现象。

  三、线上教学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到旋转的本质

  新知探究的最后一个层面: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当然对于一个班的学生而言,水*又是参差不齐的,那么在进行这部分的教学时,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通过图片画图功能,让学生直观的感知线段旋转的本质: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可以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旋转(即顺时针、逆时针),让学生感受到线段的旋转有用圆规画圆的感觉,同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旋转不会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为了照顾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同学,通过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新知。总之,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始终是以学生的学作为核心的,而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所以在这节课上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自建过程。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角。

  三、努力发挥好教师是引领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者、引导者、参与者。虽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老师的引领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师有效、有序的引导下让学生在正确的航向下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眼、耳、口各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在如何引导学生上我做了以下尝试:1、利用观察、操作进行引导。这个在第二部分中我已经谈到了,不再重复。2、有意制造思维上的矛盾冲突,在对比中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认识旋转中心时,我有意对指针的旋转作出错误的演示,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对于旋转现象首先要认清图形是绕哪个点旋转的。认识到旋转中心的重要性。3、借力发力,让会的学生引导不会的。这样一方面让会的同学真正体验一把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又让他们经历了一次再度深入思考的过程,毕竟,会画和会讲还是有质的区别的。

  四、两个取舍

  1、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最初我还想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这一思想,所以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欣赏利用旋转设计的美丽图案及利用旋转设计的舞台造型,如千手观音的舞台造型,还有其他的一些舞蹈造型图片。但又考虑到导入用时太长,有点喧宾夺主,所以舍弃了这一初衷。

  2、***复习"*移",并拿*移与旋转进行比较。最后考虑到本单元的第三节:图形的运动,就会综合运用到*移、旋转、轴对称,同时为了使本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所以也就放弃了这一想法。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9

  在众多老师的帮助下,教学设计几经修改,特别是在试教本节课后,心里有很多遗憾,有些是因为自身的理论水*的欠缺和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上的不足,有些是可以做到但没能……(这些都是借口)。面对日以临近的10月15日心里在想:慢些来,慢些来……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我还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猜测、想象、比划、探索、验证、交流、操作中学习数学。

  首先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我力图改变“注入”之嫌(采纳任景业老师、王雪春**等建议),以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学数学的状态,让学生伴着音乐走进美妙的图案欣赏中,让学生感受美,以至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昨天让同学们搜集了好多美丽的图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作品,选择你喜欢的,能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吗?)

  之后,以具体的图形为例,先以*移的图案为新知的引入。

  (它是怎样由这一幅图通过怎样的运动变换成这幅图形的?

  能否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说一说?

  生:它们先向右*移、再向下*移、再向左*还可以先向下*移、再向右*移、再向上*移)

  从而探讨旋转图案的特点,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利用学具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力争体现“做数学”。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再次练习以闯关的形式呈现激活学生利用新知解决问题的欲望。

  在课尾处,我创设了“设计图案”这一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将教学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欣赏不同的设计图案,在数学课中让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

  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在过渡和衔接上还不够精炼。

  2、通过观察图形中一条边的旋转角度,找到整个图形旋转角度的方法比较抽象,若能事先在黑板画好方格或在一张大纸上画好方格演示,再让学生在方格上旋转效果或许好些。

  3、学生在探索后的叙述中,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投入精力让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

  4、课堂开放的程度还不够高。

  5、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还不高,时间结构不合理。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10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75人,大部分学生学**惯较好,能积极动脑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空间想象能力较强,也有一部分学生各个方面需进一步提高。教材分析 《图形的变换》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垂直方向*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这是一只小朋友很喜欢玩的风车。

  请两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一玩。(生操作)

  其他孩子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谁来说说,在风车的运动中,你看出了什么?

  (解决旋转、旋转中心、旋转方向)

  出示钟面

  在数学里,我把向这个方向旋转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手势,比划。

  小结:在刚才的运动方式中,我们可以说,风车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 或者风车绕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

  会说了吗?

  二、 新授: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有的是简单的图形通过*移、旋转得到的。

  你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想知道吗?)

  那我们今天就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那么我们选一副简单的图案,由易到难研究它是通过怎样的简单图形,怎样旋转而成的,请仔观察。

  课件展示

  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还专门做了一个这样模型把它粘贴在黑板上。

  讨论:

  组内相互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形状、大小都不变)

  师:从图形A到图形B是如何变换的?

  是如何旋转的。(绕点O顺时针方向。。。。。。)

  旋转了多少度?

  你是怎样判断它旋转了90°的呢?

  (有什么方法,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结合图例,图中画出对应边,标出旋转角。测量。

  这个度数叫做旋转度数

  小结出,图B可以看作图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谁能完整地再说一遍。

  强调三要素。

  师:从图形B到图形C是如何变换的?

  图形A到图形C呢?

  同学们,我们可以说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图形C;还有其他的说法吗?(配合手势)

  逆时针方向

  看到这副图,你还能像这样说些什么吗?

  师小结,只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度数三者都确定了,旋转以后的位置才能确定。

  三、巩固练习:

  1.转一转。(动手操作)

  说一说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2. 自主完成p55“说一说”第1、2题

  四、欣赏,升华。

  感受旋转的美,数学的美。 由什么简单图形旋转而成的?

  作业布置:

  P56“试一试”第1、2、3题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11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第一步我让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第二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换,学生都会发现风车上的每个三角形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度,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第三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画一画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一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经过提示学生明白了,只要找到三角形AOB的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把握重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抓住要点讲到点子上。

  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

  3、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2、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12

  《图形的旋转》是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4~55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面图形经过*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教学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明确是绕哪一点进行旋转的。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我在《图形的旋转》一课的教学时,在用课件演示图形旋转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图形是绕哪个点旋转的,图形是向什么方向旋转的,转动了多少度。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图形的旋转过程,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心明口不明,在描述过程中,有的漏掉中心点、有的漏掉旋转方向,总之,他们不能完整地描述图形的旋转过程。课后我在想,问题应该是我的引导不到位,如果在学生描述以后,教师还应该用规范的语言在课件上出示图形是怎样旋转的`,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描述图形的旋转时,要说出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以及旋转的角度,我想效果会更好。另外,图形旋转的角度怎么确定,我引导的也不够到位,虽然在课件上演示了怎样确定角度,但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动手去找一找、画一画、量一量。导致学生在完成第55页中的第一题时,虽然给学生留出了讨论、交流的时间,但学生用语言描述旋转过程时,在“旋转角度是多少”上学生还是不够清楚。可见,一个新知始的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还要注重教师的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每一个感官功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新的知识。

  二、充分利用多**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已经走进了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在用,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高。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要用到多**,什么时候可以不用,这给当代教师灵活应用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图形的旋转》这一课的教学中,用课件展示美丽的图案,形象演示图形的旋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中也有应用多**不到位的地方,在集体订正第55页的第一题时,图(1)、图(2)、图(3)分别旋转了多少度,学生的说法不一致,于是我们展开了讨论,最终虽然达到了一致意见,但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学生没有从思想上真正理解,我想在这个环节上如果应用投影仪来集体订正,让每个学生通过投影仪来了解角度的度量方法,我想每个学生都会知道如何去度量旋转的角度,不会再有什么争议。可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13

  《图形的旋转》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图形运动(二)的第3个知识点,承接“轴对称”和“*移”。本节课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入到旋转的实质,不仅要理解旋转的含义和三要素,还要认识图形旋转的特征,图形旋转的画法。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对比、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归纳概括、参与游戏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创设了图形旋转情境,展示了一幅幅动态美丽的旋转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说出图中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再让学生举一些旋转的例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兴趣。

  2、充分运用多**辅助教学,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在认识旋转三要素这一环节,我用多**动画播放简单图形的旋转运动,通过两个相同的图形不同的旋转运动,让学生认识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通过动画演示和对比,进而让学生用手比划,模拟,有效用多**制作的运动过程能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旋转的定义、旋转三要素及旋转图形的画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学习完新课后,我将本课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先欣赏由旋转创造出的美丽图案,感受旋转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和便捷,并能用旋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用旋转知识创造美的热情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旋转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本节课不足之处。

  反思本课的教学环节,我觉得不足之处有:

  ①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时,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关注度还不够。

  ②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

  以上是《图形的旋转》这节复习课的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锐意创新,更加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力求把新的课程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14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第一步我让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 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第二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在这节课中的教学中,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处理的比较到位:

  1、以游戏的方式引入课题,学生的兴趣很高。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题,学情把握充分,引导学生发现旋转的三要素,增加了学生的成功感。

  3、让学生始终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活动,是学生学的高效,学得深入,学得兴奋。

  4、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与点播,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和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但课后觉得还是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对顺时针逆时针的理解还是很模糊,需要下来做个别辅导。其次教学语言不够规范,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应更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15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我还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想象、比划、探索、验证、交流中学习数学。这一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伊始,**学生欣赏几组经过旋转的美丽图案,然后**:“你知道这些图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还没有上《图形的旋转》这个单元时,我就对本单元的内容提前进行了了解,让学生提前把书上所涉及的学具准备好,并进行检查。在引入新课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十字架”,亲自给学生演示怎么样旋转90度,让学生明确以哪个点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然后留给学生较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把自己事先准备的学具拿出来同位之间相互操作,在操作中体会、交流旋转的角度。而且在后面的作业中,我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际操作,然后全班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从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借助学具的旋转画旋转图形。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在熟练中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在处理57的第3题时,我提前把图规规矩矩地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试着**完成,全班交流时教师适当地进行点拨、指导。交流中我得到了意外地惊喜,学生们的答案各种各样,为了验证其正确性,我亲自让他们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同学们在交流中终于找到了成就感,更知道了解答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途径,那流淌在心底的高兴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

  3、注意数学和其它学科的整合

  教材中有些练习看起来微不足道,考试时一般都不会出现,但是这些边缘内容却能体现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教材58页的4题和5题。在教学第4题时我让学生同桌先进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真正让他们体会这些图形既可以通过旋转也可以通过*移得来。在教学第5题时,我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模型,然后确定旋转的中心点和旋转方向,以备在不明白时借用。结果,好多学生都综合利用我们学过的*移和旋转知识画出了一个个美丽的图案,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高兴。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审美意识,真正领悟数学知识和图案之美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的道理,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让他们探索到了这美丽图案的神秘性。让学生明白在学习中要做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还要在生活中做个会观察、会思考、会学习、会创造的有心人。

  4、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新课的引入、生活中旋转现象的举例及新课中*面图形是怎么旋转的,都使用了多**的**,把多**课件和学具有机结合,不仅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了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和基本图形旋转的过程,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实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我通过操作让学生看到了图形旋转的角度,也介绍了找图形旋转角度的方法就是看图形中一条边旋转的角度。但少部分同学不理解这种抽象的理论,还是从直观表象入手,凭感觉判断,我想,这只能让学生在课后多练习,教师多指导。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0篇(扩展10)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的拼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均分,第(1)题是*均分成2份,第(2)题是*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 ÷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 ÷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说教法:

  整节课以探索为主线,考虑到学生有多处分一分、涂一涂的探究活动,而MP_lab的*均分的功能恰恰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台,使探究变得更为乐趣和高效,于是,在教法和学法设计时,我力求充分发挥MP_lab的优势。

  1、利用MP_lab创设情境图,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新知的必要性,以此激发学生思维。

  2、利用MP_lab录象功能展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就是分一分、涂一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说学法

  1、以探索为主线。

  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操作法

  利用MP_lab(万用拼图板)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台,学生自主在MP_lab将图形分一分、涂一涂,在反复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MP_lab创设情境裁剪包装纸,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4/7÷2,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7÷2,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4/7÷3。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一) 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安排了三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一桶20千克的油,它的3/4是多少千克?(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出示一组数据,求各数的倒数分别是什么 。

  (二) 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我首先创设包装礼物的情境,并利用MP_LAB做出情境图,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想用这张漂亮的包装纸把送给妈**礼物包装起来,给她一个惊喜。可是这张纸太大了,把它的4/7再*均分成2份就够了,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示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MP_LAB提供的正方形“白纸”充当包装纸,先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再想一想、涂出这个正方形的1/2。教师要求学生用MP_LAB的录象功能记录操作过程,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4/7里有4个1/7,*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 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再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 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2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此时,学生再次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也用MP_LAB记录下来。当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自主操作思考后,还让他们进行了小组交流。

  根据MP_LAB操作的结果,学生发现把4/7*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发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除外)。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我再一次让学生举例不同的分数除法算式,并再次用MP_LAB操作验证。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三、教学反思:

  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感悟颇深。

  Mp_LAB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课堂上,我用Mp_LAB创设出包装礼物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而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充分给学生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功能强大的Mp_LAB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台。如果是*常的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让学生探究,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折法不**,不便于**研究;折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造成分得不够*均,把一张纸折成奇数份数,如*均分成7份,比较麻烦,较为费时。使用Mp_LAB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新版的Mp_LAB有*均分的功能,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操作探究任务。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使用Mp_LAB自主探究,去寻找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经过反复探究后学生得出了分数除以整数、将分数通分以及乘以整数的倒数等各种算法,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表现。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操作思考后,都能把算法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学生更是被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鼓舞着。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一次感受了Mp_LAB的强大功能对学生数学建构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2

  【说设计思念】

  针对新教材,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如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并感知*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

  2.教学目标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和创造的乐趣,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够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2)教学难点:*面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4.教具、学具准备:

  的风车,各种*面图形,固体胶、剪刀、纸

  【教法学法】

  我主要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并加以整合,设计恰当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说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首先,我将风车作为礼物呈现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趁机问:你知道这个风车是怎么做的吗?借此引出正方形、长方形,并说明本节课要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把这些图形拼一拼,引入课题《圆形的拼组》。

  2.创造性地运用电教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关键是在充分利用电教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实际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形的特点,会拼组一些简单的图形。

  3.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这一节课的收获、感受,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4.拼图大赛,课后延伸

  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实践创新活动的拼图大赛,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一些生活中有趣漂亮的图案拼在纸上,让学生既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兴趣盎然。教师鼓励学生课后拼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身边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教学,是有用的数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课应让学生动起来,动手操作,动**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发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是活泼的数学——数学与活动相结合;是生动的数学——数学与电教资源相结合;是亲切的数学——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是智慧的数学——数学与创造相结合。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第四小节的内容。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该内容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的基础上出现的,我认为教材出现这样一个内容有两个原因:首先在于为以后的*面图形,特别是*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做铺垫的,第二是为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未图形的面积打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边形,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玩乐学习中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活动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师生都准备用色卡纸剪出的各种三角形、图画纸。

  二、说教法和学法

  《图形的拼组》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体会*面图形的特征、*面图形之间的转换。针对教材,我在设计时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参与中真正认识图形的特征,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获得对数学的体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学过程(共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配上轻音乐),教师叙述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幅图有什么特别?(全由三角形拼组成的)

  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这节课咱们就研究图形的拼组,充分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各种漂亮的图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爱美这一心理特点,通过美丽的图案、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图形拼组的学习情境,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神奇。

  (二)教学实施(实践拼图)

  1、自主拼摆

  先出示例6,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我们首先来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好吗?

  ①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尝试拼一拼。

  ②想一想:用同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③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来拼四边形。

  要求:不仅要会拼,还要给大家讲清楚,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怎么拼的?(指名几位学生到前边操作,并讲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到前面操作并讲解,既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3)观察发现并归纳总结

  ①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

  ②请发现规律的同学到前边来拼给大家看。

  ③请全班同学动手拼一拼,验证一下该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④通过拼摆,学生归纳总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拼摆,**归纳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完成93页第7题,填书,读一遍。

  2、实践创新(完成例7教学)

  (1)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们拼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呢?(想)

  (2)我们来搞一个活动名字叫做"我是图案设计大师"(出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充分发挥你们想象力,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比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最美,最好。最后我们要来一个评比。

  出示要求:

  1、在拼图前,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开始了。

  2、如果哪一组同学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你们的的图案。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让学生设计,拼摆各种美丽的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①猜一猜,拼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说一说,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图形?

  ③各组派一个**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

  (4)师生共同评价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许多图案信息,获得美丽的感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练习(合作设计)

  同学们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爱护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集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

  1、集体欣赏。

  2、看图说话:看着这幅图,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把设计好的作品进行重组,与课前导入形成首尾呼应,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

  不知不觉又快到下课时间了,从大家的表情上老师看出了你们多么不想下课呀,回想这节课,我们从用两个三角形拼四边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丽的图案,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收获。大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比如:腾飞的龙、沙漠里的骆驼、温馨的家等等。同学们的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课以后,还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它,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出些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鼓励学生课后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些什么图形,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五)作业

  完成91页做一做: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创造学生玩数学的机会,在学生创造图形美的同时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体验收获,认识自己,建立信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思,方法策略意识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图形与拼组》第一课时,是一节讲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的新授课。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直观认识*面图形的过程,了解*面图形。本节课是在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设计一些操作活动,激发学生想做鸟巢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节知识内容,能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理念:

  结合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征,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理念的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个思想上,在教学中努力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

  本节课以“做鸟巢”为主题,提出“怎样做”的问题,引入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研究和对五边形的初步认识。依据情境的发展分四步展开教学。在“做鸟巢”的情境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解决的问题也是与情境的具体内容紧密相连,实现了“情境串”与“问题串”的有机融合。

  3、教学目标:

  在分析了教材后,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思想以及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探索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

  5、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头饰各1个;长方形、正方形纸、大纸张若干张。

  (2)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张,小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若干个(用彩色纸做成)剪刀、铁线、胶水、小棒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紧扣《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感知*面图形的特征及其关系”这一目标,通过课前铺垫、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教学程度,努力创设活泼、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更好学习,从而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课前准备,初步感知。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认识*面图形。课前,我要求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小块若干个。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这些图形及其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习兴趣。

  (2)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易转移,他们更需要新鲜、有趣的事物以吸引他们的好奇新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3)动手操作,体验内化。本节课通过学生折一折、做一做、摆一摆、拼一拼、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直观、形象、可操作性强的学习材料中亲身体验,把操作、感知知识紧密结合,突破重、难点,逐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并采用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巩固新知,让学生的学习达到**。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做鸟巢”为主题,依据情境的发展分四步展开教学,把学生带进神秘、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1)看到枝繁叶茂的大树和嬉戏玩耍的小鸟产生为小鸟做一个温暖的家的愿望。

  (2)研究鸟巢是怎样做成的,引导学生将立体图形转化为*面图形,由此引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3)动手设计鸟巢,在认识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运用这些图形自己设计、制作组成鸟巢的材料,既为学生做鸟巢作准备,也巩固了新知。

  (4)观察制作好的组成鸟巢的各种形状的纸片,想一想每组纸片会做成刚才研究过的哪一个鸟巢,将*面图形组合为立体图形,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㈠、观察情境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一上课,(出示情境图)由爱护小鸟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欣赏美丽而温馨的鸟巢。图中有什么?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你想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吗?揭示并板书课题“做鸟巢”。

  (设计的目的:以神秘、有趣的情境引入新课,看到枝繁叶茂的大树和嬉戏玩耍的小鸟产生为小鸟做一个温暖的家的愿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㈡、研究做鸟巢的方法,感知图形认识特征。

  1.观察鸟巢,感知图形。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小组中发到的鸟巢模型,让学生说一说,鸟巢是怎样做成的?自己小组中的鸟巢,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鸟巢,哪种形状的纸片用得比较多,由此展开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与研究:

  (1)鸟巢模型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什么是长方形呢?

  (2)鸟巢的左右面是正方形的,什麽是正方形呢?引起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边和角的角度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全班交流总结出长方形的特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知道这些特征的,并及时归纳出学生研究特征所用的方法: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②引导学生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自己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通过交流得到正确的结果。

  2.在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可以进到学生先创造名称,然后说一说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

  (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带着喜悦的心理完成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用课前准备的*面图形在小组中拼组图案。通过这个环节,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力;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美,以及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他们对新知又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与体会。)

  ㈢、设计制作鸟巢,巩固图形的知识。----完成自主练习

  1,引导学生在钉子板上设计鸟巢的正面,并说说用到了哪些形状?

  2.在实际制作鸟巢的时候,经常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改变纸片的形状和大小。比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剪出2个三角形,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可以得到哪些图形?换成长方形的纸呢?由此引导学生通过折剪,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观察制作鸟巢的各组纸片,每组纸片可以做成大家手中的哪个鸟巢?从而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设计了“制作鸟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手中的图形拼组图形。这样,在活泼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又加深一层。)

  ㈣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制作鸟巢培养情感。

  1、先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在哪里见过有关图形的拼图的物体?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用自己认识的各种图形,在爸爸妈**帮助下,用结实的材料,为小鸟做一个温暖的家。再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把你学到的“魔术”变给他们看,最后自己设计一幅图挂在自己的房间里。

  (通过这一环节,能让学生把课堂的学习带到课外,既巩固了新知,又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从合作操作发展到自主操作,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略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5

  我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材27页,课题是《*面图形的拼组》,说课的内容分为六部分:一、说教材; 二、说目标; 三、说教法; 四、说学情学法; 五、说教学环节; 六、说板书设计。

  一、 说教材

  《*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如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并启发学生感知*面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面图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启发学生感知*面图形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面图形的相互转换,以及*面图形的拼组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 说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2、技能目标:学会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用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感知*面图形之间的互换,对学生渗透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启蒙教育。

  三、 说教法

  我设计了“争上游”、“拼图大赛”、“争当百变小明星”等课堂活动,采取教师引导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理解,归纳出重点,从而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 说学情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语言**能力也相对较弱,再加上本节课活动性较大,容易出现课堂纪律涣散的现象,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引导学生在兴趣导入的基础上,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比一比,争一争,既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归纳表达能力等。

  五、 说教学环节

  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探索发现,学习新课;巩固运用,实践创新;运用技能,发展能力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演示:屏幕上出现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面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字?”简要地复习学过的*面图形。随后老师扭转话题:“老师今天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小朋友们,你们可得睁大眼睛看清楚哦!”课件演示:这些*面图形经过不同方式的拼组,变成了组合图形轮船、火箭等。通过这个“变魔术”的小环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并由此点明课题:这个魔术的名字叫“*面图形的拼组”。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指导学生沿虚线折纸,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去观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

  在折风车的练习中,通过课件出示折风车的四个步骤,让学生依据图示动手练习,并启发学生去探索折风车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感知*面图形可以相互转化的特点。

  (2)教学例2 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利用学具中的*面图形来拼组各种图案,拼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怎么拼就怎么拼,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和鼓励,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从而激励其他学生进行更多更好的创作。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利用课件出示综合拼图,告诉学生这是上届小学生图案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通过这几幅作品激发起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灵感,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以实现巩固运用,实践创新的目的。

  第四环节:运用技能,发展能力

  这一环节是利用学具中被拆散的大熊猫的卡片进行拼图,使学生能进一步运用技能,发展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重点的重现,按照教学程序展示教学要点,如: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折风车过程中*面图形的变化,以及在拼图过程中比较典型的作品,都要在板书中出现。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立体图形的拼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课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认和区分所学的*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之间以及*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教材例题是一个拼组活动,要求学生用立体图形的实物进行拼组,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立体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如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形状等等,教材考虑了学生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学生容易操作,容易理解,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但要使学生的思维再上一个层次,在脑海里建立表象,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但有了Mp-lab教学软件操作,就化难为易了,它将抽象与形象相结合,例如: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通过拆分,拼组,将抽象的图形形象化,使学生初步体会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进行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 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通过用Mp-lab*台进行拼组,感知几何美和数学美。

  (2)、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体会探索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在Mp-lab*台上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除了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外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导入法;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奖星激励法。

  三、说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郭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学生:“想!”我便利用mp-lab出示一张活泼可爱的机器人图画,还显示了机器人的一句话:“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生很快说出“机器人!” 接着机器人说话了“你们知道我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组成的吗?”学生很容易地说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这样的导入,目的是通过mp-lab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一下子被吸引了,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是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的理念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新课标提出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大胆地调整教材,让学生充分运用mp-lab的软件进行操作,大胆尝试,始终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拼组。

  这部分内容我分为五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正方体的拼组

  (1)师:“请你用2个正方体在mp-lab的*台上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学生**操作,很快得出能横着拼、竖着拼都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斜着拼,此时进行评价:你是个善于动脑的孩子,目的是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建立初步的、最简单的空间观念。

  (2)师:“再请你用3个正方体拼一拼,看看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在2个拼的方法上进行让学生**拼组,学生还会说出能拐弯拼,由此可见,运用mp-lab的进行操作,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师:“老师想用8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你能帮帮我吗?”先让学生2人一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对不会的学生进行指导。

  接着反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拼的?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同时进行评价说对了的学生:你是个抽象思维很好的学生,你太棒了!

  这样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操作中,在操作中感悟用相同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组成其它的立体图形,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长方体的拼组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正方体的拼组,还要学会长方体的拼组,你能用4个长方体进行拼组吗?”学生**拼组,反馈出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用相同大小的长方体不仅可以拼组成更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组成一个大的正方体,突出重点,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数一数、猜一猜

  1、mp-lab的*台出示用长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数一数,老师用了多少个长方体?

  2、mp-lab的*台出示用正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猜一猜,老师用了多少个正方体?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这一活动的设计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获得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基础之上初步感知它们的位置关系及变化,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四:动手做一做

  用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做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动手试试看。由于mp-lab的*台不具备三维空间的功能,所以我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全班展示。

  意图在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操作,使他们初步体会到立体图形与*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五:小小***

  1、简单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学会了什么?

  2、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用正方体和长方体,利用今天学会的立体图形拼组的知识来当一名小小***。

  3、**:你想设计出什么图形或模型?

  4、小组合作,动手设计。

  5、汇报设计的作品。

  这一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mp-lab的*台,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来经历多种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由于练习六中的第三题一在第二个环节解决了,这里重点讲这一题, 这道题要用到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的特征,因为学生从图中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右面、正面,另外三个面看不到,只能根据看到的面来推测。而这个特征,学生并没有学过,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所以我用进行mp-lab的*台进行教学,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设计意图:运用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进行教学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面与体的关系。

  (四)、总结

  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中。在小结之后,我设计了“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摆出来的图形,想一想,说一说,你都看过了哪些?”这一步骤,还准备了几幅日常生活实例的情境图,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热爱数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反思

  在立体图形的拼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充分运用mp-lab的*台进行动手操作、观察等**,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MP-Lab培养全体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时的常规教学中因种种原因限制导致教具、学具满足不了需要,迫使我们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在小组学习中,往往只能由一个学生操作,其他同学在一旁观看。观看的学生失去了动手的机会,感到索然无味,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利用MP-Lab教学上课时,每人一台电脑,学生自己点击鼠标,动手去操作,去思考,去探索,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悄然增浓,真正做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利用MP-Lab教学比常规教学更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2、利用MP-Lab让每个孩子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在MP-Lab这个*台上,每个学生的操作都是富有个性的,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需求得到不同的发展。

  3、利用MP-Lab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学生在利用MP-Lab操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不仅要靠常规教学实现,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自己动手去画、移、拼、想,把视觉,听觉,触觉,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做就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思考:如何利用MP-Lab*台进行*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演变呢。初次参与这一课题组,对于我来讲是个成长的过程,成长中有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收获的,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中,MP-Lab*台的将会进一步提高我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均分,第(1)题是*均分成2份,第(2)题是*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 ÷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 ÷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说教法:

  整节课以探索为主线,考虑到学生有多处分一分、涂一涂的探究活动,而MPxlab的*均分的功能恰恰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台,使探究变得更为乐趣和高效,于是,在教法和学法设计时,我力求充分发挥MPxlab的优势。

  1、利用MPxlab创设情境图,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新知的必要性,以此激发学生思维。

  2、利用MPxlab录象功能展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就是分一分、涂一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说学法

  1、以探索为主线。

  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操作法

  利用MPxlab(万用拼图板)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台,学生自主在MPxlab将图形分一分、涂一涂,在反复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MPxlab创设情境裁剪包装纸,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4/7÷2,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7÷2,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MPxlab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4/7÷3。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MPxlab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安排了三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一桶20千克的油,它的3/4是多少千克?(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出示一组数据,求各数的倒数分别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我首先创设包装礼物的情境,并利用MPxLAB做出情境图,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想用这张漂亮的包装纸把送给妈**礼物包装起来,给她一个惊喜。可是这张纸太大了,把它的4/7再*均分成2份就够了,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示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MPxLAB提供的正方形“白纸”充当包装纸,先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再想一想、涂出这个正方形的1/2。教师要求学生用MPxLAB的录象功能记录操作过程,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4/7里有4个1/7,*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再运用MPxLAB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2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此时,学生再次运用MPxLAB分一分、涂一涂,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也用MPxLAB记录下来。当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自主操作思考后,还让他们进行了小组交流。

  根据MPxLAB操作的结果,学生发现把4/7*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发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除外)。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我再一次让学生举例不同的分数除法算式,并再次用MPxLAB操作验证。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三、教学反思:

  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感悟颇深。

  MpxLAB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课堂上,我用MpxLAB创设出包装礼物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而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充分给学生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功能强大的MpxLAB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台。如果是*常的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让学生探究,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折法不**,不便于**研究;折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造成分得不够*均,把一张纸折成奇数份数,如*均分成7份,比较麻烦,较为费时。使用MpxLAB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新版的MpxLAB有*均分的功能,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操作探究任务。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使用MpxLAB自主探究,去寻找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经过反复探究后学生得出了分数除以整数、将分数通分以及乘以整数的倒数等各种算法,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表现。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操作思考后,都能把算法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学生更是被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鼓舞着。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一次感受了MpxLAB的强大功能对学生数学建构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8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面图形的特征,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教师**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

  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猜想阶段,再让学生验证猜想。

  “解决这个问题前,老师提出一个要求:

  (1)请每一个同学都**思考,尽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方法。

  学生读要求后,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操作,寻找方法。

  小组交流汇报:

  师:大家稍停一下,很多同学都想出办法来了,下面小组交流。请看要求:

  (2)小组内的同学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要问。前面同学说过的后面同学不要重复说。

  (3)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向全班汇报:(你们小组想出那些办法?)

  (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对边相等。)

  教学设想:在学生猜想阶段,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再小组合作,每一步的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增加合作的实效性。

  2、正方形的边的特点。

  “小朋友真能干,自己找出长方形边的特点,老师想出道小题考考你们,敢做吗?你能把长方形纸变成做风车用的正方形纸吗?谁愿意上前来表演?”(要求边剪边说过程)

  “你能说说正方形里有几组对边吗?(要求学生指出来)你认为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呢?(四条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注意引导,怎样能让四条边对齐)

  汇报交流,总结并板书,四边相等。(过程同上)

  3、做风车感受图形的转换

  “小朋友们不仅能干而且聪明,现在我们放松一下,做个风车玩玩,谁愿意上来教大家做?(要求观察:正方形可以剪出四个一样的三角形)吹一吹,让你的风车转起来。看一看风车转起来象什么形状?”

  “你们做的风车真漂亮!老师有个建议,希望你们把风车送给我,让我布置学校的展览室,好吗?”(收集风车)

  教学设想:做风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作完风车后,教师设计用风车布置展览室的情景,既避免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转移***,有培养学生爱学校的意识。

  (三)简单图形的转换

  “我们只是用一张纸做了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发现正方形可以剪成四个一样的三角形,三角形一折,做成风车,风车转起来是个圆。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拼出更多的图形吗?”(学生用学具拼摆图形,展示。)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我发现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设想: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相同的图形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感受*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和数学中的图形美。

  (四)巩固应用

  1、“你们的表现让我忍不住要送给你们一件礼物,希望你们能用它们拼出一个新的图案。”给学生送礼物(29页的1题:用8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形状?)要求小组合作。

  各小组展示汇报,评议哪组好,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2、“你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设计那么多的漂

  亮的图案,简直就是小小的***。老师想请小***帮我个忙,行吗?老师搬家要铺地板砖,你能帮我设计一下地板砖的花色吗?”(学生用地板砖模型动手设计。完成教材29页2题。)

  展示,交流,你认为老师选哪一种呢?

  (五)圆形转化成正方形

  “你们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可是圆形一直没用,它可不高兴啦,我们现在把它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圆形)瞧圆形给你们出了一道难题,它说你能把我转化成一个正方形吗?(学生思考,尝试,在学生实在没有办法时,要求看书。)着急了吧,别急,让咱们的好朋友——数学书帮帮我们吧。”(完成28页做一做)

  “看书前,老师给大家提出要求:

  (4)请仔细看书,看懂后说给同桌听。不懂的地方向同学请教。

  学生仔细看书,交流,请同学向全班解释。

  根据书中提供的方法拿出圆形纸剪一剪。请一个同学示范讲解,带领大家一起完成。

  (六)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正方形再转化成圆形吗?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风车”,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合作的技巧。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面图形的拼组》,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拼组中的第一课时《*面图形的拼组》。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

  一、教材分析

  《*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一学期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了,本次学习是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在上学期已有涉及,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随处可见。学生有比较好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但在做拼组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思维局限性,不能大胆的用多个材料多种方法进行拼组,教师要适当引导和示范,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及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具体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合作探究与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拼组,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设想

  在教学《*面图形的拼组》这一课中,我结合《课标》中的教育理念,透析教材,把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观察、操作,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二是通过”摆一摆“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面图形间的关系,发现图形中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三是“做风车”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既体会*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感受图形美。

  六、教学流程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遵循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情境激趣、旧知导入——预习汇报、构建新知——夯实基础 发展技能的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情境激趣、旧知导入

  新课伊始,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班里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把它请进来!在掌声中出示米老鼠图片,米老鼠又建了一座新房子,邀请同学们去参观,你们高兴吗?这时出示房子图片。接着,让学生观察说出房子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情境的导入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既复习了旧知,又让学生初步体会到*面图形可以拼组成其他图形。

  第二板块:预习汇报 构建新知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的主旋律,提高课堂时效性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障,课前预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操作空间和探究空间,同时更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课前预习,课上汇报巩固的形式,完成教材中的三个活动:

  活动一: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认识不是一无所知的,只是他们的认知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自主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清“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或正方形边的什么特点””学生主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同时,我又通过课件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使学生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活动二:拼组图形

  学生通过预习数学书27页例2,对几个相同的*面图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我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课件汇报,巩固学生的认识。同时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图形,要求学生**尝试进行拼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作品展示、与同伴交流,由学生自己讲解“用了几个什么*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学生有了充分自我比较和与他人比较的机会,也就有了更充分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对比不同的拼组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面图形的关系,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

  活动三:做风车

  “做风车”这一活动,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否则就成了手工课。所以课堂中,我把重点放在讨论“风车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图形是如何转化的?”这一问题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我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既体会了*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纸是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三角形时,看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第三板块:夯实基础 发展技能

  检测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因此,本节课的第三板块我设计了课堂目标检测,检测中以闯关形式设计了五个活动:即第一关:快乐填一填。第二关:动手剪一剪。第三关:用心拼一拼。第四关:仔细数一数。第五关:神奇拼一拼。

  检测中前三关,重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后两关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用数学的能力,符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乐于竞争的心理,以争夺智慧星的小组合作赛形式进行检测。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强化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集体**观念。

  以上是我对《*面图形的拼组》一课设计理念的剖析与阐述,当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所以,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前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10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面图形的拼组》。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本课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一、说教学内容

  *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了,本次学习是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可以看到,教材利用随手可得的纸和小棒作为教学资源,并设计了折、拼、剪纸等活动,在设计上充分考虑的普遍性。但实际情况如何呢?采用传统教学,学生需要准备大量的图形,材料的准备异常麻烦。此外,由于一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弱,用实物拼接时操作上比较困难,效率低且易出现较大误差,久而久之出现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Mp-lab这一软件的展开教学。Mp-lab是为小学数学专门设计的数学实验操作*台,这一操作*台具备图形的拼、接、旋转等功能,同样能实现图形的拼组,且**节约了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和材料资源。

  接下来,我就具体的谈一谈我是如何应用Mp-lab 操作*台为教学服务的。

  二、说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教学环节:图形展示,激趣导入

  让学生欣赏上个学期学生用*面图形拼组好的美丽图案,这些美丽图案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环节:实践探索,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两个活动:

  1.活动一: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认识不是一无所知的,只是他们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层面,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学生主要用纸对折和测量的方法。但是,这样的探索是有局限性,学生只能对自己手中的一、两个正方形或长方形进行研究,即使全班有50人也只能说明这50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具有这样的特征,谁能保证第51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也具备这样的特征呢?这种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边的特征,从数学角度来说是不科学、不严谨的,不利于学生建构严谨科学的探索方法。可是,现实教学中,我们又不可能研究所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利用Mp-lab操作*台则恰好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幻灯:文字“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

  Mp-lab操作演示:

  方法一:教师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在Mp-lab**意画正方形,利用数据测量的方式验证,再利用“相似缩放”让学生看到无论正方形大小如何变化,四条边的长度都是一样的。而长方形边的特征可采用类似的方法。最后归纳出:所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特征。

  方法二:另外,还可以通过移动、旋转正方形的四条边并重合的方法,同样可以让学生清楚看到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

  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体悟一定是深刻的,从而有利于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学生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

  2、活动二:拼组图形

  首先让学生明确拼组要求:你能用几个相同的*面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面图形?接下来,Mp-lab*台就成为学生自主实验、探索的*台。(幻灯:照片“学生电脑”)

  Mp-lab操作演示:

  教师通过在Mp-lab*台建立图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图形,要求学生**尝试进行拼组。如:用两个这样的长方形既可以拼组成正方形,还可以拼组成另一个长方形。学生在对*面图形的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拼组操作、实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Mp-lab的操作方便且高效。Mp-lab*台更使得学生自己的多种思考方法和拼组结果可以同时呈现,打破了利用实物拼组时拼新图形要将旧图形拆掉的局限性,利于学生自已的多种拼组结果进行观察、对比和思考。

  学生**完成后,教师调用学生机上的作品用大屏幕进行展示,通过作品展示,互动交流等方式呈现学习效果。通过对比不同的拼组方法,初步体会*面图形的关系。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知识的建构上依赖于大量观察与动手操作。Mp-lab操作*台就如同一个小小模拟数学实验室,学生可以在上面进行充分的探索实验。每个学生有了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有了充分自我比较和与他人比较的机会,也就有了更充分的体验和感悟,更利于知识和能力的建构。

  第三教学环节:趣味拼图,激励创新

  利用Mp-lab的操作玩拼图游戏,将9块拼图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看拼成了什么,比一比谁拼得快,拼好后是一只可爱的小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感受几何美。

  三、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借助mp-lab操作*台,为学生搭建创作、交流、反馈的*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自主创作的*台。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图形的拼组,学生可以**选择喜欢的图形进行拼组,操作也更方便快捷,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更大了,个性思维有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

  2、展示交流的*台。在进行作品的展示交流时,可及时调用学生作品进行演示,**提高了学生课堂生成资源的使用率,让每个孩子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这一种无声的评价激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及时反馈的*台。教师的利用**台进行**,节约走动时间,使反馈更及时,指导更有针对性,评价更有效率,提高了教学效率。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教材分析: 我说的内容是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图形与拼组》的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有关几何图形知识的新授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直观认识*面图形的过程,了解*面图形。本节课是在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设计一些操作活动,激发学生想做鸟巢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节课的内容,能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理念

  结合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等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定位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在教学中努力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

  本节课以“做鸟巢”为主题,提出“怎样做”的问题,引入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研究和对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在“做鸟巢”的情境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解决的问题也是与情景的具体内容紧密相连,实现“情景串”和“问题串”的有机融合。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大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4、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教具学具准备:

  三个鸟巢模型,长方形纸、正方形纸,五边形、六边形、直尺、三角板

  二、说教法和学法

  青岛版教材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我在本节课设计中努力体现一种探究、合作和交流的学与教的方式,目的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此体现个性化的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通过学生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程度。

  语言训练法: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一上课,(出示情境图)由爱护小鸟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欣赏美丽而温馨的鸟巢。图中有什么?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你想加入他们的行列吗?图中的小男孩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做鸟巢吧!(板书课题:温馨鸟巢)

  张老师课前也做了一个鸟巢,漂亮吗?他不但漂亮,还隐藏着很多有关图形的知识呢!(补充课题:图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以有趣的情境引入新课,看到枝繁叶茂的大树和漂亮的鸟巢,产生为小鸟做一个鸟巢的愿望,同时渗透爱护鸟类的思想。要想做鸟巢,先要知道每个面的形状。)

  (二)自主探究,操作验证

  1、观察鸟巢,感知图形

  先来做这个鸟巢吧!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呢?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与研究老师手中的鸟巢(长方体的鸟巢)(1)鸟巢模型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2)鸟巢的左右面是正方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引起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

  2、观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①探究长方形。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借助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等学具,探究长方形的边与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指导。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叙述长方形的特征。

  (边出示课件边叙述:学生用学具量一量、折一折探究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就有必要把两组对边区别**,我们分别给它们起一个名字,我们可以把这组长边叫它“长”。,短边叫“宽”。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写上长和宽)

  (板书: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 引导学生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自己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通过交流得到正确的结果。

  (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它们的四条边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边长。

  ③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1、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要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来,还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直观教学,重视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自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我重视指导学生把动过手操作、数学思考和语言表述结合起来,以说促思,以做促思,并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青岛版教材的结构是开放的,具有一定的思维跨度,“板块式”编排结构,给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留有很大的余地,这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如果我们发现教材的空隙,就可以创造性的填补教材。在本单元,教材没有介绍有关长方形的长和宽的知识,也没有介绍正方形的边具体叫什么,只是在图形上做了一个标记。但在第十单元《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中直接运用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求周长。所以我果断的设计了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这一环节,填补教材的空隙。)

  3、练一练

  出示课件,(1)、你能分辨是什么图形吗?一个图形在判断的时候,要紧扣图形的特征,不要被图形的摆放位置所迷惑。

  (2)、想一想填什么?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填空。

  设计意图:一讲一练让学生及时消化所学习的新知识。

  4、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树上还挂着这样的鸟巢,出示另外两个。这个鸟巢是怎样做的?学生会发现这个图形有五个角和五条边,在数学上多边形是以它的边来命名的,所以叫它五边形。(出示另一个鸟巢),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叫它六边形。从*面图形抽象出我们用线段表示的图形。

  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课件出示耳环和足球。

  (三) 自主练习 回归生活

  1、我当“小小***“

  课本48页第三题:为了把鸟巢做得更漂亮一些,护鸟小队的同学还想请大家帮他们设计一下鸟巢的门和窗。你能在方格纸上设计一扇长方形的门和两扇正方形的窗吗?

  在设计之前先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设计。

  学生汇报展示,老师进行合理的评价。

  2、猜图形游戏

  课本49页第四题:老师按四幅图的顺序逐次说出袋中图形的特征,并进一步缩小图形的范围,最后让学生猜出是什么图形。通过游戏渗透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还比较的爱玩,喜欢展示自己,最后两道题的设计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带着兴趣去当“小小***”,充满乐趣去做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对本节课的学习来个系统的复习,加深自己的记忆。

  (四)课外拓展,制作鸟巢

  课后,用自己认识的各种图形,在爸爸妈**帮助下,用结实的材料,为小鸟做一个温暖的家。

  (设计意图:这个课外作业,小朋友都比较喜欢做,因为手工制作是他们感兴趣的事;再者在制作的过程中,会用到我们今天学过的新知,图形的特征,使学生把解决问题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在一个过程中,实现解诀问题能力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步发展。)

  四、说板书设计

  温馨鸟巢 图形的认识

  宽长 边长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将这节课所认识的各种图形贴在黑板上,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另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对应的板书下来,即整齐美观,又突出了本节课重难点。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12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面图形的特征,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

  教师**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纪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面图形的特征和转化

  教具学具准备:

  2张长方形的纸、1把剪刀、1张正方形的纸、1根小木棍、1颗针.20根小棒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

  举例法、实验法、讲解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引入

  赏赐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来复习一下。说算式让学生抢答。

  随意的说。

  第二:先动手做一个折风车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和理解*面图形的特征。(教材27页第一题:沿虚线折一折)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

  最后让学生明白:

  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正方形的特征:四边相等。

  第三:用几个*面图形来拼组一个*面图形。

  使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教材28页做一做)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

  *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圆变正方形、正方形变长方形等等。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14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已经系统的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并且前一节课以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做基础,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更好的理解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

  本课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节点生长”型。

  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是一棵树上两个一级节点,而退位是其发展下的二级节点,不退位减法完全可以迁移到退位减法中来。因此,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及时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重点也是难点。

  (2)重视发展学生的“活动指导策略”。

  教材安排了摆小棒的图,要学生从中解决退位减法的突破口,不同的操作,会得到不同的计算方法。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先**思考在小组交流合作,提倡算法多样化。

  (3)“用数学”与“计算”融会贯通。以往的计算教学都是计算与应用想隔离,此处没有将“用数学”单提出来,而是将实际的情景作为先导,牵出我们需要研究的算式。这样的安排可以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生活性与有用性。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指向策略:引导矛盾。

  在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经验上,再用原来的办法就绝不了了,强调“6—8不够减了,怎么办?”

  2.过程教学。

  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整节课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充分发挥解题的思维价值,突出体现“自主性思维性”。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体验摆小棒的过程,在其中感悟退位减法的算理,有助于形成清晰的口算思维。

  3.方法渗透。

  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分析(此处要明白退位减法的算理),才能把数学讲懂、讲活、讲深,才能使学生头脑形成一个具有“活性”的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4.问题解决。

  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现代教育的又一原则,注意设置问题情境,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数学的思维”。

  (二)学法

  1.迁移、推理。

  数学知识的积累是“堆积——压缩”的过程,是在纷繁的数学知识中抽取精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灵活的应用、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基础上,有了更大数的概念,积累了“不够减怎么办”的经验,从而推想出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能动性。

  2.自主操作、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法是新教育理念一直倡导的,也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与策略,是对学生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几个先决的条件,如:

  (1)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活跃思维,创造参与的全体性。

  (2)活动本身必需的物质材料。

  (3)展示机会。

  (4)及时鼓励和评价。

  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计算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已有知识基上,通过形象的动手操作,清晰退位减的过程,突破重点难点,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课件、小棒。

  设计理念: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部分第二课时。本课作为计算的一种类型,属于《新课标》四个领域之一“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数学的学习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教师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好的教学。”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从重视认识向重视发展转变,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尊(cn-teacher)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流的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题,教师要在万变中“扶植”课堂进行顺畅,以变应变。

  以下几点体现了“发展”的教学观:

  1、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

  布鲁姆说:“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在讲述新的计算类型之前,要正确且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对于这点的处理,可以在**的环节不压抑学生的问题。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认真思考,还可以顺势复习旧知,有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倡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

  “自主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师将大家带入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矛盾“6减8不够减了”,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在推理和思考过程中学会交流和倾听,进行体验,激发更多的思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新教学理念积极倡导的,也是我们正在进行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瞬间迸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比如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计算36—8时可以生成很多的算法,是一个方法创新的好机会。另外创新是在活动中生成的,要提供给学生活动的充足条件,这是创新的物质基础与可能性的前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