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节除夕的古诗句(春节除夕古诗大全50首)
小学春节的古诗50首1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3、《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4、《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5、《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6、《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头六十人。
7、《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8、《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9、《除夜》
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10、《卖痴呆词》
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小学春节的古诗50首扩展阅读
小学春节的古诗50首(扩展1)
——小学春节的古诗
小学春节的古诗1
1、《人日思归》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2、《除夜雪》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3、《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4、《除夜》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
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
又将憔悴见春风。
5、《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6、《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7、《癸巳除夕偶成·其一》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
8、《癸巳除夕偶成·其二》黄景仁
年年此夕费吟呻,
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
枉抛心力作诗人。
9、《凤城新年词》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
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
闺中针线岁前多。
10、《迎春》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
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
春在千门万户中。
11、《已酉新正》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1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3、《田家元日》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14、《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5、《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16、《除夜》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17、《除夜》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18、《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9、《春节看花市》*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20、《春思》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21、《玉楼春·己卯岁元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22、《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23、《新年有感》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25、《元旦试笔(选一)》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小学春节的古诗50首(扩展2)
——春雨的古诗句全首
春雨的古诗句全首1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滁州西》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本事诗十首·选二》
清·苏曼殊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田家》
宋·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更漏子·柳丝长》
唐·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垂,梦长君不知。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落梅风·斜阳外》
元·李致远
斜阳外,春雨足,风吹皱一池寒玉。
画楼中有人情正苦,杜鹃声莫啼归去。
小学春节的古诗50首(扩展3)
——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两首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小池》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池、惜”等7个生字。会写“立”1个生字。
3、抓住诗眼“惜、爱”体会小池之美、画面之谐、诗人之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重点:
以朗读和背诵作为基本训练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来逐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可爱,接受美的熏陶。
四、说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细流”与“泉眼”透过字面意思挖掘诗句背后的意蕴,感受到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五、说学法:
对于一首古诗,在一年级学生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繁冗枯燥的解说,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把诗的言语肢解为有关言语,捎带情理的空洞说教的教学,让学生对诗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终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诗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这样学:
1、强调吟诵传情法。前面已经讲述,诗歌学习缺少吟诵,就等于是鱼离开水一样。诗歌应有的意境就会丧失全无。所以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以正确读—熟练读—感情读为途径,配以音乐读,体会情趣读,从而使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感染。
2、玩索养趣法。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本诗也不例外,抓住古诗中“惜、爱、立”,品味、深挖,让学生走进诗境,体验小池的情与爱,才能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诗味诗情,感受作者对小池的喜爱。
3、想象展情法。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实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因此,古诗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动物立上头。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淀了语言,更重要能使学生获得小池不仅景色美,而且**美,也可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4、多**整合法。本诗虽是描写初夏的小池的景色。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言语积累能力比较低,理解起来更不容易。于是在教学古诗前运用多**以图说话引入,以诗找景,以图解诗,以景悟情,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观图说话,激趣导入
1、出示小池图,思考**:图上画了什么,怎么样?
2、**学生说说画面的景色。(从训练学生根据图画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古诗的语言品味学习,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反复诵读、品味诗语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教师示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3、学生继续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4、提炼词语品味(出示词语)
(1)学生读
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尖尖角 细流 晴柔
(2)这些都是小池中的景物,你能从刚才那幅图中找到这些景物吗?然后找景物,乘机理解“ 泉眼、细流”等词。
(3)学生可能找不到“晴柔”,可以通过组词让学生找到。
出示:晴——晴空、晴天
柔——柔和、柔软
师:晴可以组成晴空、晴天,柔可以组成柔和、柔软,晴柔就是柔和的晴空,它在图中的哪里?学生找到水中的晴空。
(对于一年级学生读图相比于读字,更感兴趣。从读图到读字,再从读字到读图,这种图文结合一是合乎学生发展规律,二是有机的把识字与理解结为一体,既能让学生识字读书,又能使学生在图理解词的意思,突破了学生阅历少,对于古诗文理解的难度。)
5、师:这幅画十分美丽,有泉眼、小荷、树阴、蜻蜓构成了一副**的小池图。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哪一句。学生以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诗意、诗味、诗情原本就存在于诗的言语中,通过反复诵读,自然诗歌的意味情也会明晰起来,当然在学生述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时,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头脑之中,这与作者的喜欢也具有一致性。)
(三)、走进诗境,体会诗情
1、你们都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喜欢这些景、这小池,诗中哪些字是说喜欢的意思?
(1)学生找出惜、爱,教师随机也**:谁惜谁,谁爱谁?同时理解简述诗句。
(2)还有谁喜欢谁,为什么?同时理解简述诗句。写“立”。
2、在这样美丽的小池里,小荷刚刚露出了漂亮的尖尖角,喜欢小荷的蜻蜓早已立在上头,还有哪些动物立在上头呢?想象说话。
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3、可见,小池是多么美丽,而且每种景物都喜欢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谁来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指导,读出美丽、**、喜欢,配乐朗读。
(借助图画,抓住诗眼“惜、爱”引领学生走进诗所描述的意境,在诗境中表达想象,学生也自然成了小池中的某某景物,他们能体会出什么是美,什么**、什么喜欢。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诗的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走近作者,加深印象
1、师:这是一首描写初夏小池的写景诗,它表达美、表达爱、表达**。诗人爱小池吗?我最爱小池中的什么?为什么?
诗人最爱小池的 ,因为 。
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朗读训练,读出诗人的爱池之情,特别要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吟诵。
2、诗人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诗人不仅是爱小池的人,还是一位爱自然、爱田园风光的人,具有爱心的人。出示杨万里的两首诗,学生诵读。
(从认识一首诗并进行感情吟诵到吟诵两首诗,从学习一首诗到认识一个人,杨万里在一年级学生的心里再已不是诗人,而是见得到,摸得着的朋友,学生争着读诗的兴趣也会因此大增。)
七、说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能够达到激励、导向、调控作用。在这节以诗歌诵读的古诗教学课堂,我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当学生朗诵出现误差时我给予纠正安慰,当学生了解找不到方向时我给予尊重引导,当学生理解感悟呈现连珠妙语我给予表扬放大。这样及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予以鼓励、评价,以建构**、互动、**的课堂,让课堂诗情飞扬!
古诗两首说课稿2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
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进行《锄禾》的复习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春晓》这两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当然,对于补充的《咏鹅》、《春晓》两首古诗,要求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行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谢谢。
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两首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古诗《所见》是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mei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
3、能背诵古诗。
三、说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说难点:
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五、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多**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通过图、文、声、动画等直观、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再现,使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
3.质疑法:通过一连串的**,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4.以读代讲法:本诗语言朴实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六、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看、找、读、思、品、背”等方法学整首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并且使学生逐步掌握其学法,达到自求得之的目的。
七、说教学程序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第一,运用多**,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时,我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到的,启发小朋友充分想象当时森林中的情景。然后通过听蝉鸣声,请小朋友想象牧童当时的心理活动等。这样在小朋友在真正学习古诗之前已经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础,对后面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于是,在学习古诗时,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当然,在我实施教学的时候,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小朋友理解“歌声振林樾”时,引导不好,究竟是谁的歌声就是引不出来,最后有小朋友说到了是牧童的歌声,但有很多小朋友仍不肯同意,说是蝉的叫声,我只好以它们共同的歌声结尾。
古诗两首说课稿4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1)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古诗两首说课稿5
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习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检查读书的情况。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学生读时**全班评价。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最后,指导学生背诵。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 )( )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 )( )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习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习古诗中学习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古诗两首说课稿6
一、 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
第一教时:
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
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 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
2、 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
4、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 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二、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共享知识,在交流中得到知识。
三、 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
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四、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两首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诗人程颢所作。每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江南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二、说学法教法
(1)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3)**——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挂图等辅助教学。
古诗两首说课稿8
一、说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
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读读这首诗?
同学们的朗读水*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总结我们学习的古诗学习的方法步骤
1、读熟练
2、猜意思
3、提疑问
4、背熟练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五)课堂检测
学习与巩固
古诗两首说课稿9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春节除夕古诗大全50首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古诗两首说课稿10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记生字。
⑵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古诗两首说课稿11
一、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 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 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 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 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 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 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 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
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 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
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古诗两首说课稿12
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提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我上的《古诗两首》是千古传送,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同是送别诗,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因为孟浩然要到柳如烟,花似锦的扬州去,诗人李白在诗中流露出的是欣羡之意。而元二即将出使的安西乃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前途茫茫,生死难料,所以诗人内心自然无限凄凉。整首诗从语言文字上看,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快,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看,它离现在的时代较远,写的人和事都和学生实际相距甚远。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被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我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我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的教学充分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优势,拓宽古诗教学的领域,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有利于解决古诗教学中的难点;
3、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局限;
4、有利于实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三、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方法
(一)、运用多**,创设古诗教学的最佳情境
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情自然融入诗的境界。
1、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配上一曲《阳关三叠》,那优美苍凉的旋律一下子就能渗透学生大心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人由于朋友远去的惆怅,音乐与诗那种天衣无缝的结合,创设了古诗学习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插**想象的翅膀,拓展了思维空间。
2、借助画面,感受情境。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很多诗人追求的境界,而李白与王维的诗所表现的画面感就越强,我在教学时,为两首诗都设置了相应的画,用丰富的色彩,整合的画面,将诗中无形的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感受画中的情,画外的音,领略文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意境。
(二)、运用**,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1、课前查诗人及写作背景。上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李白和王维的资料以及写诗的背景,上课伊始,让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教师帮助梳理总结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不但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而且为学习古诗打下了基础,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2、运用**,自主理解诗意。传统的古诗的理解就是老师详详细细讲,学生原封不动的记,老老实实的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时,利用一个古诗学习的资源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不同的界面获取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学生经过合作学习,互学互补的过程,体会到了尝试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真正做到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帮助者、促进者。
3、借助**,领悟诗情。在上课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多**的介入,所以学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很容易从柳如烟、花似锦的美景中体会到李白的羡慕之情,也能从他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会到诗人对朋友的这份友情。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体会到诗人的这份凄凉与伤感。
(三)、拓展情境空间,使用古诗写作。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是将《送元二使安西》作为重点来学习的。当学生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这份难舍之情时,我趁势而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从渭城到安西,中间整整相距了三千多公里啊,横穿了大半个*。阳关以西那可是除了荒漠还是荒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满眼的荒野,满野的凄凉,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得走整整半年啊。而我的好朋友元二要到遥远而荒凉的安**了,这一去,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你有什么话要叮嘱元二吗?”学生此时将所有的体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补充: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阅读。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利用多**,为那些有余力的学生拓展阅读空间,使学生尝试个别化的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主要要求进行同主题的拓展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将搜集下来的送别诗放在班级的学习交流*台上,作为大家学习交流使用。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对一线教师驾驭整合的技术与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愿借此学习的机会,以此为新的起点,在这块实验园中求索、奋进。同时也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与帮助。谢谢!
古诗两首说课稿1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但
人语
返景
深林
复照
朝
辞
白帝
轻舟
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2.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两首说课稿14
【说教材】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诗文.这一课安排了《草》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草》是一首咏物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善于形象思维。
【说教法】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枯荣”2个生字,会写“枯、烧、荣”3个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很强。
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步步深入,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二、初步感知,读准字音。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四、读背全诗,升华情感。五、课外延伸,巩固拓展。六、指导写字,美观工整。七、小结全诗。
【说学法】
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说教学过程】
开课出示实物草,请大家说说你对草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读准字音中我出示了标有停顿符号的诗文并范读,渲染了气氛,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示范。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在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中我注重学法的渗透。例如运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离离”是茂盛的意思。运用两幅水粉图自然而巧妙的解释了“枯、荣”的意思。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尽的意思。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在分步理解诗意之后我让学生加上动作、想象画面生气并茂的诵读,让诗文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整体理解力诗意之后我设计了朴实能够点明诗中心的过渡语:“一棵棵小草,低矮、*凡、随处可见。可就是这貌不惊人的小草却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怪不得诗人情不自禁的这样赞颂小草。”指导学生引读全诗,指导背诵。*古诗博大精深,诗人笔下的草也各具特色,在拓展环节中内外相结合,不仅有草的后四句,还逐句出示了课外的四句描写描写草的诗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草香)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草细)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的颜色青)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小)让学生欣赏到了不一样的小草。写字环节中只安排了本首诗的三个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老师范写,学生跟写。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以此课为例,请老师们多指教。
小学春节的古诗50首(扩展4)
——春节的古诗10篇
春节的古诗1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除夜》
唐。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会中赋得新年》
[唐]顾非熊
**如昨日,一年加一晨。暗生无限事,潜老几多人。
归路旧侣尽,故乡回雁新。那堪独惆怅,犹是白衣身。
《悲新年》
[唐]卢仝
新年何事最堪悲,病客遥听百舌儿。
太岁只游桃李径,春风肯管岁寒枝。
《喜入新年自咏时年七十一》
[唐]白居易
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值新正第七旬。
老过占他蓝尾酒,病余收得到头身。
销磨岁月成高位,比类时流是幸人。
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
《新年呈友》
[唐]
许棠
一月月相似,一年年不同。清晨窥古镜,旅貌近衰翁。
处世闲难得,关身事半空。浮生能几许,莫惜醉春风。
《新年》
[唐]
无可
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紫阁未归日,青门又见春。
掩关寒过尽,开定草生新。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除夜》
唐。白居易
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
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
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
《江外除夜》
唐。曹松
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
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
宁无好鸟思花发,应有游鱼待冻开。
不是多岐渐*稳,谁能呼酒祝昭回。
《除夜》
唐。成彦雄
铜龙看却送春来,莫惜颠狂酒百杯。
吟鬓就中专拟白,那堪更被二更催。
《除夜》
唐。方干
玉漏斯须即达晨,四时吹**风轮。
寒灯短烬方烧腊,画角残声已报春。
明日便为经岁客,昨朝犹是少年人。
新正定数随年减,浮世惟应百遍新。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头六十人。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
唐。李世民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
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除夜》
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除夜作》
唐。薛能
和吹度穹旻,虚徐接建寅。
不辞加一岁,唯喜到三春。
燎照云烟好,幡悬井邑新。
祯祥应北极,调燮验*津。
树欲含迟日,山将退旧尘。
兰萎残此夜,竹爆和诸邻。
祝寿思明圣,驱傩看鬼神。
团圆多少辈,眠寝独劳筋。
茜旆犹双节,雕盘又五辛。
何当*贼后,归作**身。
《故乡除夜》
唐。周弘亮
三百六十日云终,故乡还与异乡同。
非唯律变情堪恨,抑亦才疏命未通。
何处夜歌销腊酒,谁家高烛候春风。
诗成始欲吟将看,早是去年牵课中。
《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除夜有怀》
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
还将**寿,更谒九重城。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除夜》
唐。徐铉
寒灯耿耿漏迟迟,送故迎新了不欺。
往事并随残历日,春风宁识旧容仪。
预惭岁酒难先饮,更对乡傩羡小儿。
吟罢明朝赠知己,便须题作去年诗。
春节的古诗2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写得热闹生动,有新年的欢乐气息,也有清新的涵义,因此在民间广为传颂,历经数代而难被人遗忘。
《爆竹行》
食残豆粥扫尘罢,
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
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
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
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
八方上下皆和*。
却拾焦头叠床底,
犹有余威可驱疠。
《除夜雪》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春节的古诗3
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新年作
唐代: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元日
唐代: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唐代: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应诏赋得除夜
唐代: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守岁
唐代: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除夜宿石头驿
唐代: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岁夜咏怀
唐代: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唐代: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春节的古诗4
《除夜》
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夜》
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除夜》
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头六十人。
《田家元旦》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岁除夜》
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春节的古诗5
年代:宋作者:范成大
《丙午新正书怀十首》
穷巷闲门本閴然,强将爆竹聒阶前。
人情旧雨非今雨,老境增年是减年。
口不两匙休足縠,身能几屐莫言钱。
扫除一室空诸有,庞老家人总解禅。
年代:宋作者:葛起耕
《除夕》
爆竹传声又岁除,流年不驻隙中驹。
屠苏未用斟春酒,馎饦先教促晓厨。
彩绚户庭更郁垒,欢传院落竞樗蒲。
老来乐事关心懒,吟对梅花捻断须。
年代:宋作者:*
《元日》
元日欢情客里稀,追陪人事强开眉。
不知爆竹催年去,但怪屠苏到我迟。
梅蘂欲撩东阁兴,宦情终愧北山移。
未甘直道犹萧索,詹尹何辞为拂龟。
年代:宋作者:刘克庄
《岁除二首》
儿童烧爆竹,妇女治椒花。
独有龙钟叟,凄凉感岁华。
年代:宋作者:舒邦佐
《和洪龟父岁暮韵》
两鬓点秋霜,黑白交相互。
倒指数行年,如日斜岁暮。
始污千佛经,颇叹儒冠误。
夜声喧爆竹,晓炬惊鸦树。
又是一年新,三百六十度。
年代:宋作者:苏辙
《次韵王适元日并示曹焕二首》
放逐三年未遣回,复惊爆竹起春雷。
祈年粗有樽中桂,寄远仍持岭上梅。
莫笑牛狸抵羊酪,漫将崖蜜代官醅。
二君未肯嫌贫病,犹得衰颜一笑开。
年代:宋作者:吴锡畴
《癸酉元日》
一声爆竹又惊春,荼垒中间写此心。
忽忽行年周六甲,便便痴腹拟三壬。
酒泉郡里宁甘饮,饭颗山头尚苦吟。
强健得闲元是福,何妨终老住云林。
年代:宋作者:吴锡畴
《旅舟度岁呈范尧臣》
柏琖椒盘且罢休,吕蒙城下泊孤舟。
昏独照还乡梦,久客新添别愁。
爆竹无声惊寂寞,梅花有意伴淹留。
明朝例是加年事,不信公侯不白头。
年代:宋作者:阳枋
《癸守岁职儿桃源黄溪村居》
今年爆竹楚江滨,别岁迎春仅隔辰。
小筑偏边聊尔尔,幽居心远自申申。
儿从豹变当斯世,我得鸥间着此身。
学易假年天若许,横书长作傍梅人。
年代:宋作者:杨公远
《春夜雪再用韵十首》
数声爆竹入新年,万子千红信为传。
巽二搀先施妙手,花开倾刻更堪怜。
年代:宋作者:杨万里
《除夜宿石塔寺》
醉後先眠客莫嗔,谁能守岁费精神。
幸无爆竹惊寒梦,休羡椒花颂好春。
今岁明年才隔夕,人情物态顿趋新。
遥怜儿女团栾处,政欠屠酥第十人。
年代:宋作者:杨万里
《乙丑改元开禧元日》
开禧元祀更元正,宿两新收放晓晴。
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方知人喜天亦喜,作麽锺鸣鸡未鸣。
老子年龄君莫问,屠苏饮了更无兄。
年代:宋作者:姚孝锡
《岁晚怀二弟》
和易成欢老易伤,壮游垂白未还乡。
烟尘无复音书到,魂梦犹疲道路长。
爆竹又惊新荐岁,屠苏空忆旧传觞。
年年此日遥相忆,鸿雁何时续断行。
春节的古诗6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春节的古诗7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春节的古诗8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春节的古诗9
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春节的古诗10
1.年代:宋作者:孙惟信
《水龙吟》
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
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
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
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
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
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
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
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世。
2.年代:宋作者:刘辰翁
《鹧鸪天》
旧日桃符管送迎,灯毯爆竹斗先嬴。
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
梅弄雪,柳窥晴,残年犹自冷如冰。
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
3.年代:宋作者:刘辰翁
《金缕曲/贺新郎》
岁事峥嵘甚。是当年、爆竹驱傩,插金幡胜。
忽晓阑街儿童语,不为上元灯近。
但笑拣、梅簪公鬓。莫恨青青如今白,愿年年、语取东君信。
巾未堕,笑重整。他年不信东风冷。
鼓连天、银烛花光,柳芽催迸。
漫说沈香亭羯鼓,自著锦袍吟凭。
待吹彻、玉箫人醒。
不带汝阳天人福,便不教、百又馀年剩。
歌此曲,休辞饮。
4.年代:元作者:邵亨贞
有关春节除夕的古诗句
《恋绣衾辛丑元日》
门前爆竹儿女喧,野人家、时序尚然。
尽说道、春来好,老来人、长怕换年。
东风到底无崖岸,也殷勤、相过小园。
第一是、朱颜改,纵花开。
5.年代:元作者:王寂
《转调蹋莎行元旦》
爆竹庭前,树桃门右。
香汤□浴罢、五更后。
高烧银烛,瑞烟喷金兽。
萱堂次第了,相为寿。
改岁宜新,应时纳祐。
从今诸事愿、胜如旧。
人生强健,喜一年入手。
休辞最后馀、酴酥酒。
6.年代:宋作者:陆游
《丁酉除夕》
浮生过五十,光景如飞鸿;寒暑俛仰间,四序忽已终。
殊方感漂泊,晚境嗟龙锺。
桃符舆爆竹,嬾复随儿童。
不寐非守岁,燕坐夜过中。
气定神自凝,海日何曈曨。
岂惟三彭逃,坐觉六人空。
徂年勿惆怅,阅事方无穷。
7.年代:宋作者:陈与义
《除夜二首》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8.年代:元作者:高士谈
《庚戌元日》
旧日屠苏饮最先,而今追想尚依然。
故人对酒且千里,春色惊心又一年。
习俗天涯同爆竹,风光塞外只寒烟。
残年无复功名望,志在苏君二顷田。
9.年代:宋作者:苏辙
《次韵王适元日并示曹焕二首》
井底屠酥浸旧方,床头冬酿压琼浆。
旧来喜与门前客,终日同为酒后狂。
老大心情今已尽,尘埃须发亦无光。
江南留滞归何日,万里逢春思故乡。
放逐三年未遣回,复惊爆竹起春雷。
祈年粗有樽中桂,寄远仍持岭上梅。
莫笑牛狸抵羊酪,漫将崖蜜代官醅。
二君未肯嫌贫病,犹得衰颜一笑开。
10.年代:宋作者:陈天麟
《除夕偶成呈同舍兼简陈仲恕》
东皇送暖下青都,雪在梅梢半有无。
爆竹旧闻驱罔象,传杯今旧饮屠苏。
暗中石火频过眼,忙裹银丝欲上须。
不解玉堂供帖子,双扉聊与换桃符。
11.年代:宋作者:邓深
《除夕把酒》
爆竹惊今夕,屠苏荐诘朝。
去来时转眼,新旧岁中腰。
立地符先钉,倚门钱未烧。
土人珍裂饼,聊以荐金蕉。
小学春节的古诗50首(扩展5)
——《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说课稿1
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习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检查读书的情况。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学生读时**全班评价。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最后,指导学生背诵。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 )( )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 )( )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习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习古诗中学习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古诗两首》说课稿2
一、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 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 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 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 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 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 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 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
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 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
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古诗两首》说课稿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但
人语
返景
深林
复照
朝
辞
白帝
轻舟
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2.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两首》说课稿4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文章
《古诗两首》说课稿5
一、 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
第一教时:
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
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 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
2、 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
4、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 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二、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共享知识,在交流中得到知识。
三、 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
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四、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两首》说课稿6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古诗两首》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诗人程颢所作。每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江南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二、说学法教法
(1)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3)**——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挂图等辅助教学。
《古诗两首》说课稿8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1)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古诗两首》说课稿9
【说教材】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诗文.这一课安排了《草》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草》是一首咏物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善于形象思维。
【说教法】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枯荣”2个生字,会写“枯、烧、荣”3个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很强。
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步步深入,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二、初步感知,读准字音。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四、读背全诗,升华情感。五、课外延伸,巩固拓展。六、指导写字,美观工整。七、小结全诗。
【说学法】
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说教学过程】
开课出示实物草,请大家说说你对草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读准字音中我出示了标有停顿符号的诗文并范读,渲染了气氛,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示范。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在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中我注重学法的渗透。例如运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离离”是茂盛的意思。运用两幅水粉图自然而巧妙的解释了“枯、荣”的意思。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尽的意思。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在分步理解诗意之后我让学生加上动作、想象画面生气并茂的诵读,让诗文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整体理解力诗意之后我设计了朴实能够点明诗中心的过渡语:“一棵棵小草,低矮、*凡、随处可见。可就是这貌不惊人的小草却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怪不得诗人情不自禁的这样赞颂小草。”指导学生引读全诗,指导背诵。*古诗博大精深,诗人笔下的草也各具特色,在拓展环节中内外相结合,不仅有草的后四句,还逐句出示了课外的四句描写描写草的诗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草香)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草细)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的颜色青)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小)让学生欣赏到了不一样的小草。写字环节中只安排了本首诗的三个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老师范写,学生跟写。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以此课为例,请老师们多指教。
《古诗两首》说课稿10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
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进行《锄禾》的复习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春晓》这两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当然,对于补充的《咏鹅》、《春晓》两首古诗,要求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行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谢谢。
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两首》说课稿11
一、说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
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读读这首诗?
同学们的朗读水*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总结我们学习的古诗学习的方法步骤
1、读熟练
2、猜意思
3、提疑问
4、背熟练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五)课堂检测
学习与巩固
《古诗两首》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记生字。
⑵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古诗两首》说课稿13
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提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我上的《古诗两首》是千古传送,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同是送别诗,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因为孟浩然要到柳如烟,花似锦的扬州去,诗人李白在诗中流露出的是欣羡之意。而元二即将出使的安西乃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前途茫茫,生死难料,所以诗人内心自然无限凄凉。整首诗从语言文字上看,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快,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看,它离现在的时代较远,写的人和事都和学生实际相距甚远。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被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我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我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的教学充分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优势,拓宽古诗教学的领域,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有利于解决古诗教学中的难点;
3、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局限;
4、有利于实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三、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方法
(一)、运用多**,创设古诗教学的最佳情境
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情自然融入诗的境界。
1、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配上一曲《阳关三叠》,那优美苍凉的旋律一下子就能渗透学生大心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人由于朋友远去的惆怅,音乐与诗那种天衣无缝的结合,创设了古诗学习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插**想象的翅膀,拓展了思维空间。
2、借助画面,感受情境。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很多诗人追求的境界,而李白与王维的诗所表现的画面感就越强,我在教学时,为两首诗都设置了相应的画,用丰富的色彩,整合的画面,将诗中无形的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感受画中的情,画外的音,领略文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意境。
(二)、运用**,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1、课前查诗人及写作背景。上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李白和王维的资料以及写诗的背景,上课伊始,让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教师帮助梳理总结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不但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而且为学习古诗打下了基础,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2、运用**,自主理解诗意。传统的古诗的理解就是老师详详细细讲,学生原封不动的记,老老实实的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时,利用一个古诗学习的资源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不同的界面获取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学生经过合作学习,互学互补的过程,体会到了尝试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真正做到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帮助者、促进者。
3、借助**,领悟诗情。在上课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多**的介入,所以学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很容易从柳如烟、花似锦的美景中体会到李白的羡慕之情,也能从他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会到诗人对朋友的这份友情。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体会到诗人的这份凄凉与伤感。
(三)、拓展情境空间,使用古诗写作。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是将《送元二使安西》作为重点来学习的。当学生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这份难舍之情时,我趁势而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从渭城到安西,中间整整相距了三千多公里啊,横穿了大半个*。阳关以西那可是除了荒漠还是荒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满眼的荒野,满野的凄凉,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得走整整半年啊。而我的好朋友元二要到遥远而荒凉的安**了,这一去,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你有什么话要叮嘱元二吗?”学生此时将所有的体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补充: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阅读。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利用多**,为那些有余力的学生拓展阅读空间,使学生尝试个别化的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主要要求进行同主题的拓展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将搜集下来的送别诗放在班级的学习交流*台上,作为大家学习交流使用。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对一线教师驾驭整合的技术与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愿借此学习的机会,以此为新的起点,在这块实验园中求索、奋进。同时也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与帮助。谢谢!
小学春节的古诗50首(扩展6)
——***的古诗20首 (菁选1篇)
***的古诗20首1
国庆日,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各国之间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贺。每逢五年或逢十年的国庆日,有的还要扩大庆祝规模。为庆祝国庆日,各国*通常要举行一次国庆招待会,由国家元首、*首脑或*长出面主持,邀请驻在当地的各国使节和其他重要外宾参加。但也有的国家不举行招待会,如**、英国均不举行招待会。
小学春节的古诗50首(扩展7)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绝句》如细笔勾勒出祖国山河的美;《春日》则如**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 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
让学生学诗画画是最佳选择。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两首教学有所不同。《绝句》是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二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歧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既要鼓励学生的**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一首诗中“出”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苏轼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如,“出’是“出现”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饮湖上初晴后雨》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天门山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小学春节的古诗50首有哪些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古诗两首历来都是可难可易的教学内容。说它难,是因为做老师的既想把作者背景、古诗大意、重点词语、诗的意境都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有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又想把诗的背诵、默写同时完成。
说它易,是指完成古诗的背诵、默写即可,应付考试、作业绝对没有问题。
就我班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于背诵都能在较短的时间段内完成,即使后进生也能在一天之内追上其他同学。但是以往的测试中,古诗的默写是个难点,总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不住某些字的书写,究其原因是以为对易错字的意义掌握不牢。
结合这种实际,我在教学时把两首古诗用大字板书在黑板上,讲到重点诗句、字词时我就在黑板上相应字词的旁边写上意思等知识点,同样要求学生和我一样在书上记笔记,这样我才可以觉得踏实。记完之后,我在课堂上不断地强化**他们,以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对于书写,我先教他们按照诗歌的格式在本子上抄写,等背会之后,再教他们默写。
我想这种方法,能够使他们对古诗的学习有新的理解。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4
课文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春雨》、《春晓》。据我了解,几乎全班的学生都能熟练背诵《春晓》。然而,古诗的学习,仅仅做到熟练地背诵那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学习古诗,教师应带领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去。
读诗题,我们就感受到了无限盎然的春意。如何让学生流露出对春雨及春天的喜爱之情呢?张若田先生说:“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古诗词的教学更应以读为本。”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把全诗读正确流利。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插图引领学生逐句诵读领会。读第一首可抓住“好”、“知”、“当……乃……”、“润”、“潜”、“细”、“无”等字提醒学生注意;读第二首抓住“不觉”、“处处”、“啼鸟”、“多少”等词语让学生读好。
本以为二年级的孩子想象一定十分有趣,可是说话练习中发现许多孩子思维定势了。可能是设计的练习框住了他们的思路了吧。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5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教学中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
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
这首古诗同学们已经会背诵了,所以一上课我的问题时:你读懂了这首诗歌的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学生只能解释注释里面的词语。于是教学进入我为学生解疑的环节,我引导学生看图明白“一树高”意思是“高高的柳树”启发学生思考:春天来了,柳树上应该有什么?让学生弄明白,“碧玉”意识是青绿色玉,这里比喻成嫩绿的柳叶。让学生在整首诗歌中,在图中理解,“绿丝绦”是指绿色的柳枝,这里比喻成用丝编成的带子。我还让学生把第三句和第四句话的“裁”“剪”圈起来,告诉他们这两个词语互相解释。弄懂了整首古诗的意思,在煽动学生感情让他们读出感情。
学完这首古诗,我则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1、看注释。
2、看图理解。
3、根据语境理解。
4、发挥想象理解。
5、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出诗中的诗眼。
学习《春日》这一首古诗时,我则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自己学董古诗。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每当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弄懂了词语或者一句话的意思时,他们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
不同之处: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 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作铺垫。所以,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诗人生活年代的情况——“安史之乱”和“金兵南侵”的相关资料,为更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奠定基础。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而他的诗又记录了相关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第一快诗”。而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作诗九千余首,可谓“多产诗人”。《示儿》是他的“绝笔诗”,相当于遗嘱。
3、抓住插图,一是“意气风发”,一是“抱憾终老”。在教学中,我觉得书上的插图也应发挥作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分直观。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的陆游,在孤灯残烛的映照下显奄奄一息。在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之愁云。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催人泪下。
4、抓住“诗眼”,一是“喜”,一是“悲”。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
5、抓住文体,一是律诗,一是绝句。教学中,可相机让学生认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而《示儿》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
相同之处:
虽然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一喜一悲,难以掩饰的是杜甫和陆游拳拳爱国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效果一般,学生感兴趣的倒是“安史之乱”和“金兵侵宋”的史实。在诗意的理解上,由于学习基础的缘故,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我自己也是初次尝试这样的方式,所以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很多时候是自己在唱“独角戏”。我想:以后再上这一课的时候,第一课时的准备工作要做得更为充分些。如果有条件,可适当运用一些**资源来辅助教学。另外,在诗句的朗读上,我觉得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自己的范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8
1、 因为上个星期我重点让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规范,并没有开始文本教学。所以在本星期的教学中,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意思地让自己做端正,让自己的行为规范一些。
2、 “草”一课的学习对于孩子们而言是非常简单的。很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但对于小草的生命力顽强这一点,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和领悟,以至于在最后让学生表扬一下小草时并不是很顺利。而后一首古诗,我把重点放在对境色的描述上,在加上文章的故事结构性比较强,而且文章结构比较清晰,再加上课堂上我让孩子读得比较多,特别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在课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在朗读上带上一定的感情,而且在板书的帮助上大部分学生已经能把整首古诗读诵。
3、 在学校里孩子的学习行为已经比较规范了,但是到了中午休息时间,以及放学回家以后情况就不是很好。因为学生的书写作业表现出他们非常地不认真,写字时比较随意,他们会边吃东西,边说话基至还有玩耍,这样学生的字写得比较潦草。所以在本星期的日子里,我应该注重引导让学生认真写作业。
教学反思: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里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教学中让学生重点记忆,进行口头填空,诗歌接龙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且要求会读会写。同时重点学习这首诗歌中的一对反义词,枯荣,理解字义。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时,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让学生进入到这样一个春光灿烂的世界中,体会儿童的那种情趣和作者的细心观察。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情景,体感情”,“知诗人,解诗题”,先了解诗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重新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诗歌的题目,理解诗歌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
“抓字眼,明诗意”抓住关键的字眼,未,走,菜花等词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明白诗歌的含义。“想情景,体感情”,对于最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需要这样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意境。古诗琅琅上口,学生多数比较感兴趣,我感觉效果很不错。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9
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比如,可以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或向老师、同学请教。也可以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要加强对字形的指导,比如,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可以这样导入: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在学生回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后,再提出: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这样再读课文,使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不必专门死抠其中的词义,在粗通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5.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诵读时教师要做必要的技术指导,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读的时候,注意词与词之间节奏不要完全一样,有快有慢,要有变化。需强调的内容要读重音,比如谁春风东风总是春。
6.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句,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
7.关于课后思考练习题。第1题是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习。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如,因为有了东风,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花开的景象以后。春风徐徐吹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这几种表达都可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0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局部──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局部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局部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同学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需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这两首诗意思浅显,同学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同学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让同学理解“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含义,让同学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同学兴趣非常浓厚。
这二首古诗中出现的“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意义深远,假如能让同学学以致用,那就是最大的收获了。学了以后,不少同学已经能灵活运用。
学完《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诗后,我让同学理解了“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几句诗的意思后,再让同学想想现在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诗句,表示什么意思。根据这些意思出一些练习给同学做,对于这样的练习,同学很事情兴趣,纷纷表示今后,自身的文章中也要用上这些诗句。
学习古诗,在领略诗句精炼的字词,领会深远优美的意境,我觉得学以致用,也非常重要。让同学学完古诗后,能在自身的文章中用上诗句,协助表达,我觉得也非常重要。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内容,大概缘于我对古人文化的情有独钟吧!所以在上古诗的时候,我特别有激情,也渴望着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灌输给我的学生们。虽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古诗的背景和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还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一些文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学生那似懂非懂的眼神中却还透露着些许的兴趣,个个饶有趣味的听我讲着……
《秋浦歌》《蜂》是唐朝著名诗人的巨作,在导入课题时,我运用本学期学过的一首古诗《回乡偶书》的作者引出李白(因为我在《回乡偶书》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过李白与贺知章是好友的事实),此环节也可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回乡偶书》的作者。然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李白浪漫**色彩中的丰富想象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学*白的诗歌时要多读多想。果不其然,学生对于浪漫**的概念犹如雾里看花,什么都不知道,但也按照要求在古诗学习中多读多想了,毕竟学*白的诗不是一根筋到底的事,还要多绕几个弯。
李白的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斥着浓浓的愁味,所以,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也紧紧抓住“愁”这一诗眼,开展了朗读教学的训练,来理解与体会诗人的情感。在中间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入了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的写作背景,个人认为写作背景的加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也确实投入进了古诗的境界中,细细地品着诗歌。只是我在教学环节中的些许失误以及课堂的时间关系,使学生缺少了一次锻炼想象表达能力的机会。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
这次学的古诗《草》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描写春天的诗,其中《草》学生已经都会背诵了,我把古诗的教学重点放在《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时。
上课开始,我先给学生讲了个有趣的故事:“春天来了,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一个住在乡村的孩子刚刚起床,推开家门,就看见一只黄色的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孩子被吸引住了,想趁着蝴蝶落在一朵鲜艳的太阳花上休息的时候抓住它。可是再怎么轻手轻脚,那只机灵的蝴蝶还是一拍翅膀飞走了,沿着乡间的小路,直飞进黄澄澄的油菜花中。孩子追啊跑啊,但茫茫如海的油菜花丛里,哪里还能发现蝴蝶的踪迹?大家想,这时,这个小男孩的心情会怎样?”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他一定很生气。”有的说:“他气坏了。”有的说:“他大哭起来,因为油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他找不着了。”我故意摆出一副神秘的样子,对他们的答案均无情地给予否定,顺势说:“请看图,这个孩子发现蝴蝶突然不见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很开心,很兴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一头雾水,一个劲儿地摇头。我连忙再趁热打铁:“大家认真读读古诗,再好好欣赏插图,就明白了。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你们能告诉我吗?”学生开始认真读古诗,看插图。才不过几分钟,一只只可爱的小手就已高高举起,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对这首诗有了很大的乐趣,于是我让他们进行古诗改文,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得挺不错,最后让他们写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对于诗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3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已经悠远。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通过欣赏动画朗诵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基调有一个大致了解。如教学
《村居》时我这样设计:看课件播放动画,听朗读。说一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在教授“处处闻啼鸟”一句时,播放清脆的鸟叫声,说说“鸟叫声从哪里传过来的?”,让学生理解“处处”的意思。在有了朗读基调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诗最讲究诵读,也许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的全部意思,但反复的诵读仍然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又是一番味道。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4
本课的两首古诗《锄禾》和《悯农》均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锄禾》描写了农民在烈日下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粮食的来之不易。《悯农》写了农民虽然辛勤劳作,但仍免不了**的悲惨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这两首诗,孩子们早已能倒背如流了。因此课堂上,我在朗读方面主要引导学生如何读出感情在,如何读出节奏来。因此,我先让学生了解五言诗的特点,然后划分停顿,找出重音,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学生读得都挺有感觉,而且一些学生摇头晃脑的,挺像小诗人的。
关于古诗的意思,我没有进行繁琐的讲解,主要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来理解。由于我们的孩子身处农村,经常会看到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辛勤劳作的身影,因此,更能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学完《锄禾》,我适时地创设情境:吃午饭时,小弟弟看见卖羊肉串的来了,就要把米饭倒掉,买羊肉串吃。爷爷劝阻他说:“你没学过‘xx’这句诗吗?可不能浪费啊!”学习《悯农》这首古诗,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农民丰收了却还是要**呢?于是,我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讲了剥削者的残酷与丑陋,讲了苛捐杂税以及人**的不*等现象。孩子们听了都很同情那时的农民,痛恨那些地主恶霸、**的官吏。课末,我还补充了《江上渔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烧》,通过让学生诵读这些诗歌,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也更加会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
新课标中讲:“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如:我让学生想象“贺知章”回到久别的家乡以后,村里的儿童见到他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我尽量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进行“贺知章”与见到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学生也能更加体会到贺知章回到久别的家乡后的喜悦与感慨之情。由此也就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学春节的古诗50首(扩展8)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的青山相互**,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与《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两首描写祖国风光的诗,重点是学生体会到从诗句中所反应出的意境,学习诗人的观察及表达。所以在同年级的老师问我怎么讲,我就想先让学生读读诗大概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再看图体会作者看到的景物美,再读诗,用自已的话说说诗人看到的景物,我想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并体会出美,那么学生就肯定已经理解了古诗,再带着感情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诗,说不定学生也能作诗了。所以课堂上我也这么做了,学生确实能自已悟出来,并比我想象得还要好,所以一节课就把两首古诗全部学习了,但课尾就没有时间让学生自已练习作诗了,只好留在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试着把祖国那美丽的山河之景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虽然我没有给学生讲诗的写法,因为自已实在也是个笨手,但我想学生学了不少诗歌可以比葫芦画瓢,说不定会有人写出更好的句子,到时可以让大家学习。下课后想想自已不禁脸红,学生也是刚学,我为什么不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学诗,一起来写,说不定我还能因此学会写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疗国欣***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习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
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近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时问题最多的蒙哲****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习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习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在我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充满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一课时上完了两首古诗后,再利用一课时来继续开展“西湖美”的古诗诵读会便应运而生。一课结束时,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我的课后小记。
一。诵读、吟唱入诗境,放手还给学生一片学习的自主天地
诵读乃学诗之根本,古人学诗为作诗,今人学诗为传承与怡情。在这次活动中,诵读的多样性被灵活的小组学习活动演绎和格外精彩。诵读组的由诵到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学习过程,虽然不全是在课堂中背诵出来,但课前的活动准备同样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在课前所准备的诗配乐的活动展中,让我真的惊叹,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他们选乐之合适,按排不同的人读不现的诗,其安排之合理使原本很陌生的一些古诗一下子就走进了课堂,是那么自然,那么流畅。这是学生在课外的自学准备中不仅具备了学诗、悟诗的能力,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处理学习中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这是我在开展此次活动之间多少次担心的问题,如今,他们小组成员的构成与诗的学习任务配对得恰如其分。诵读与唱歌能力较强的学生都集中在这两个组中,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课前那乐此不疲的身影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一时间,我不由地叹道:“诗海之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遨游!”有时候,再好的“耕种”也不如给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写诗、画诗入佳境,开拓古诗学习的新途径
一直以来,我们提倡简简单单、轻轻松松教语文、学语文,在不知不觉中很多教师在注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时,却丢失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与艺术性,使语文课直指品词读句的狭隘范围。回头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设置中,也不乏语言学习性强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写诗、画诗这两个实践活动,看似写写画画而已,但实则是本次活动进入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要求学生读诗,还要求学生把诗读懂、读好。写字,充分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画诗,则是检验学生是否用心读诗的绝妙之处,这个任务是隐藏在这个活动中的,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学生对品读古诗的畏难情绪的产生。一则发挥了这部分学生特长——画画,二则也让他们在“画什么”“画成什么样”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中真正走进他们能走近的古诗。特别是在学生解读自己的画作时,则掀起了不小的学习热潮。不仅解读的学生密切关注古诗,而且其他听的学生也关注古诗。特别是对于《苏堤春晓》一诗中“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的理解过程很让人回味。在画作中,学生画了一只鸟在晨雾的笼罩下,正在苏堤上飞。另一个学生把上指出他画错了,认为一个“过”字让画面应该停留在黄鹤已由远而近冲破晨雾,飞过苏堤向着朝霞出现的地方。在反复的推敲下,画作学生认识到了自己解读有误,其学生则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个“过”字在全诗中的重要与精彩。
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品味字词的乐趣,西湖美景也在这个辩析的过程中呈现她西子般的秀丽。
三。以教材为依托,再远也有回归的航线
以本为本,是我们在保障教学有效性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原则。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教材的作用,这是考验我们语文教师智慧的时候。正如很多教师所说,一个学期4个多月,就学26篇课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得到夯实呢?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而且是一个可以得到延伸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是很具有**性的,除此之外,还有与它相似的或迥然不同的,学生在完成课内学习时,我们就要着力于为他们寻求多维度的学习空间。在本次的诵诗会上,学生不仅能读会唱,还能写会画,更能说会品,这是由于学习空间的拓展所带来的学习能力的发展。这时,学生古诗的诵读、积累、感悟能力就与我们的教材要求达到高度的**。
四。“重诗轻人”,教与学的习惯都有待改进
由于活动丰富,学生在本次活动中主要以展示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顾,这也反映出本次古诗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诗,是诗人生命的再现,当我们接触到一首诗时,应首先读诗人,这在*常的教学中是注意到的,但在本次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大部分都忽略了一点。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诗人的生*与时代背景的了解,我们往往都只注重课堂的“简介”,而没有真正在课前、课后去了解诗人。因此,这导致了我们学生“重诗轻人”的学**惯,使得这次活动中,学生对诗的演绎缺少了一些真实生命的气息。因此,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教”的引导上。
一次尝试,一点收获,一些遣憾,在阅读教学之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生活动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是一块焕发教材魅力与教师魅力的“自留地”,古诗教学的在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发挥它的意韵无穷,让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诗洋溢出她最悠远的生命活力。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4
《古诗两首》一首是宋代***、**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我们知道,诗作讲究意境与情感,而诗人所作诗篇的时代背景又与诗作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暂且撇开诗作内容本身来看诗人作诗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诗人都有着同样的抱负,即革故鼎新。这两位大诗人都是当朝的大官,在朝廷中身居要职,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于是都极力主张**,推行一些新的举措,新的做法,然而不同的国君对新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宋朝的国君竭力**王安石的新政与**,于是,王安石除旧布新,一切都非常顺当,于是王安石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而柳宗元的新举措却遭到了反对,甚至朋友也被杀,自己被下放到永州做了一个司马,在这儿过了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朝廷的一些小人还要陷害他,朋友也杳无音讯,此时,他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两相对比不难看出诗人心境之差异,这正所谓“诗人心情不同,作品意境也不同。”
如果说王安石的《元日》是一篇得意之作,那么,柳宗元的《江雪》则是一篇失意之作。理解了这一点再让学生走进诗文,将两首诗对比着学,使这两首原本看起来不相关的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无论是对诗作的内容本身还是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与把握都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走近诗人,才能走进诗文。我觉得作为教者,必须引领学生穿越是时空的界限走近诗人,感知古诗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民族的精髓,使学生亲近古典诗文,感受古典诗文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意韵。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初读课文
1、**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二、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三、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记生字。
2)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四、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
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五、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1、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3、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⑴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⑵ 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参加比赛。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已经背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
一、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如果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的有关多**课件或幻灯片。
2.识字。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只有2个。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如,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记;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3.写字指导。“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正”字形比较复杂,建议边示范边指导学生一笔一笔地写。
4.这两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诗文意境美、形象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对诗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逐句讲解。
5.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如,配画、配乐、多**课件或幻灯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此外,诗中还有许多用词巧妙生动、意境优美的地方,像“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晴方好”“雨亦奇”,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6.课文中的两首古诗,也许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7.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冰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选做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请学生当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可以先分小组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再请同学在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课后多积累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5.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泊船瓜洲》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间”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体会“春风又绿”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讲述每首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游子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赠送给好朋友汪伦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亲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2.欣赏二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二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泊船瓜洲 游子吟
一水 数重山 慈母 游子
春风 绿 密缝 恐迟
还 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语言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力,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他们的人文和诗学素养。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每次教学古诗,基本上都是教师引领学生逐句讲解,再由学生背诵下来便大功告成了。虽然看似知识掌握了,但是古诗中所蕴含的深意以及语言的优美、凝练,学生却并不能很好地去体会。所以我就一直在想,怎样才能打破这种串讲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能主动去学习古诗,主动去感悟诗中的情感,进而有效地去品味诗中独特的魅力呢?所以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也在网上欣赏了很多古诗的教学课例,尤其是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枫桥夜泊》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学中他创设的那种幽深的意境,以及课堂上那浓浓的诗意深深地吸引着我,于是我便在自己的这节课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以“母爱”为主线,合二为一
《游子吟》《别母》这两首诗都是以表现母爱为主题,其中又都饱含诗人们对母亲的思念及感激之情。所以在教学中,我便将它们放到了一起来执教。由于《别母》相对来说是学生比较生疏的一首诗,所以在教学中,我便将它作为主讲来学习。而《游子吟》学生们比较熟悉,所以便放在学习《别母》这首诗之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再由学生来自学完成。当学习完两首诗后,我又将两首诗中最能体现母爱的诗句穿插在一起,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让学生深入地体会了两首诗中所表现的母子亲情。这样,有分有合,有教有放,不但使学生对两首诗有了整体的把握与感悟,又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母爱”为基调,引情入境
古诗,境界高远,蕴涵哲理,每一首诗都饱含诗人的深情,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更是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母爱”这个主题,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引领,并借助音乐、图片、语言的渲染,将学生紧紧地吸引在古诗的意境之中。比如当学生在朗读“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这句诗时,为了让他们更真切地体会母子间情之深,思之切,我进行了三次引读指导,同时配上凄婉的乐曲,孩子们早己身临其境,完全沉浸在了浓浓的思念之中,这样,诗意不用多讲,而诗情便自然地流进了学生们的心中。
三、以“母爱”为牵引,拓展升华
五年级孩子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并且经过前四年古诗词的滋润,已经具备一定的对古诗的品味感悟能力。因此在学习两首诗之后,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我适时地引入白居易、周寿昌和李商隐的有关描写母爱的诗句,一句“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母子分别时痛彻心扉的伤感,而“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又再次让学生们感悟到儿女对母亲的那份思念。当情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引出李商隐的这句“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又将学生的思绪落实到了如何回报母爱的思考之上,这样就使学生们的感悟更加深入一些。
当然,除了这几句古诗外,还有不少现代诗也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于是我就想,如果能将一些现代诗也融入本课之中,学生们是否会感悟得更加深刻呢?所以我便试着打破常规,将两首赞美母爱的现代诗引入了本节课,让学生们在读悟的过程中,感悟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这样,也将我们祖国古今语言文字的不同魅力贯穿在一起,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我觉得这样的拓展,或者内容相关、或者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找到共鸣点。同样的一节课,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透,学得主动,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9
古诗教学三步走《古诗两首》《锄禾》、《悯农》教学反思
本课两首五言绝句《锄禾》、《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的深切同情。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图上画的农民劳动的情景,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写农民伯伯种粮食的劳动场面,从“日当午、汗滴、辛苦”等词看出,第二首诗也写了农民伯伯的劳动,从“春种、秋收”等词看出。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还是照老规矩,六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总共也只有34个孩子,所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不是难题。最后,又让同桌进行了过关,每个孩子都完整地将诗意说一遍。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孩子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让他们体会到尽管农民们一年忙到头,但是换来的还是悲惨的命运。接着,我问孩子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们都说农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怜了。我又问:我们*时该如何做呢?孩子们表达了要爱惜粮食的决心。最后,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两首古诗,再次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时都是五言绝句。诗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应该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这两首诗浅显易懂,感情真挚,深受儿童的喜爱。
教学中,我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勤,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受其中。说到动情处,我配乐范读,出示画面,加上有感**彩的激励语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体会诗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诗人的感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应多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练读,并且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这样做既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也就能熟读成诵了。
《锄禾》和《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脍炙人口的感叹诗。前者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后者则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抨击。
这两首古诗在《好书伴我成长》上有过,利用晨读的时间也教孩子们读过,背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无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悯农》。课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图画:在烈日炎炎的天气下,农民们在忙着干什么?他们种的地多不多?从而理解了“无闲田”一词。农民们种了那么多的地,按说应该收到很多的粮食,可在图上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老农却躺在了地里,旁边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们一看,就说,那个老农是**的。那他们的粮食都到哪儿去了呢?很自然的,学生就明白了,粮食都被那些贪婪污吏、地主收走了。“农民真是太可怜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恶了。”孩子们说。
而《锄禾》则为小朋友**生动的一课。读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农民伯伯种粮食的辛苦。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着他们中午在食堂里吃饭时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里边都包含着农民伯伯的汗水。看着课文插图,学生爱惜粮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古诗两首》真的很有教育意义哦!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0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篇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等相视,从而*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走近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1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
1、 因为上个星期我重点让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规范,并没有开始文本教学。所以在本星期的教学中,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意思地让自己做端正,让自己的行为规范一些。
2、 “草”一课的学习对于孩子们而言是非常简单的。很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但对于小草的生命力顽强这一点,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和领悟,以至于在最后让学生表扬一下小草时并不是很顺利。而后一首古诗,我把重点放在对境色的描述上,在加上文章的故事结构性比较强,而且文章结构比较清晰,再加上课堂上我让孩子读得比较多,特别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在课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在朗读上带上一定的感情,而且在板书的帮助上大部分学生已经能把整首古诗读诵。
3、 在学校里孩子的学习行为已经比较规范了,但是到了中午休息时间,以及放学回家以后情况就不是很好。因为学生的书写作业表现出他们非常地不认真,写字时比较随意,他们会边吃东西,边说话基至还有玩耍,这样学生的字写得比较潦草。所以在本星期的日子里,我应该注重引导让学生认真写作业。
教学反思: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里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教学中让学生重点记忆,进行口头填空,诗歌接龙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且要求会读会写。同时重点学习这首诗歌中的一对反义词,枯荣,理解字义。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时,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让学生进入到这样一个春光灿烂的世界中,体会儿童的那种情趣和作者的细心观察。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情景,体感情”,“知诗人,解诗题”,先了解诗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重新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诗歌的题目,理解诗歌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
“抓字眼,明诗意”抓住关键的字眼,未,走,菜花等词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明白诗歌的含义。“想情景,体感情”,对于最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需要这样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意境。古诗琅琅上口,学生多数比较感兴趣,我感觉效果很不错。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3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
不同之处: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 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作铺垫。所以,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诗人生活年代的情况——“安史之乱”和“金兵南侵”的相关资料,为更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奠定基础。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而他的诗又记录了相关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第一快诗”。而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作诗九千余首,可谓“多产诗人”。《示儿》是他的“绝笔诗”,相当于遗嘱。
3、抓住插图,一是“意气风发”,一是“抱憾终老”。在教学中,我觉得书上的插图也应发挥作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分直观。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的陆游,在孤灯残烛的映照下显奄奄一息。在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之愁云。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催人泪下。
4、抓住“诗眼”,一是“喜”,一是“悲”。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
5、抓住文体,一是律诗,一是绝句。教学中,可相机让学生认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而《示儿》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
相同之处:
虽然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一喜一悲,难以掩饰的是杜甫和陆游拳拳爱国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效果一般,学生感兴趣的倒是“安史之乱”和“金兵侵宋”的史实。在诗意的理解上,由于学习基础的缘故,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我自己也是初次尝试这样的方式,所以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很多时候是自己在唱“独角戏”。我想:以后再上这一课的时候,第一课时的准备工作要做得更为充分些。如果有条件,可适当运用一些**资源来辅助教学。另外,在诗句的朗读上,我觉得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自己的范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4
第一课时《山行》
随堂反思:
很多问题都是老师代劳了,今后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查字典的习惯还没养成,*时应多让学生查字典。
挂图应该用起来,老师的讲解还不够巧妙,缺少灵动的语言。学生的朗读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下节课古诗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虽已达到,但还要进一步提升。
反思小结:
1、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解题。二、了解作者以及创作作背景,引发感悟。三、自学古诗,整体感知。四、品读诗句,进入诗境。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六、合作探究延伸拓展。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2、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螺旋上升,感悟能力得以加强。
3、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韵味,只有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才能有所体现。
4、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度的**。在课堂上应尽量凸显。
第二课时《枫桥夜泊》
随堂反思:
每天进步一点点,教学内容根据本班的特点应降低难度。
课前的预**惯没有,也不会预习,要安排时间专门讲。还是查字典的问题,好多学生根本没有带字典上学的习惯。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查字典。江枫渔火对愁眠此处学生感受全无,不能理解,可能老师讲解上有问题,学生听不懂。语言、语言还是语言,师生的语言只有在*时练就。整节课只为一位学生上课,其他学生是看客。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前预习的时候忘记了让学生搜集一些写景的古诗,学习的古诗的兴趣还要慢慢培养。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首诗的意思,对于本班学生来说难度不小。整堂课目标还应明确点,抓点不要太多,集中一点进行训练,效果达到即可。
反思小结:
1、老师没有很好的进行情境创设,导致对学生没引导好,关键还是课前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应通多**课件创设氛围,等以后条件好了应重新上一遍。
2、上节课,虽然总结了自学方法,但是教的太生硬,学生根本没有接受,也不能领悟,让学生自学困难太大了,没有根据自己班上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今后,还应该实际一点,灵活一点。
3、学生精彩的朗读几乎没有,谈不上读出韵味,可能指导古诗诵读还不得法。朗读训练任重而道远。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古诗词的文章,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一方面因为文章简小精悍,很多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上的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情景导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另一个难点便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古诗是*文化宝库中的奇葩瑰宝,作为华夏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学好这些优秀的诗篇,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尽量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去领悟古诗的精华。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领悟水*,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他们总是在听我讲,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读古诗,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小学春节的古诗50首(扩展9)
——描写春节除夕的古诗
描写春节除夕的古诗1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2、《除夜太原寒甚》
明·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翻译】
给远离家乡的人们说几句话:天气虽然有些寒冷,但又何必为此而不堪苦闷呢?春天不久就要来到了,春风就在屋子的东头。
3、《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翻译】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4、《除夜有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翻译】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5、《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6、《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翻译】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7、《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唐·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翻译】
长期以来两家关系就很好,彼此相知亲密无间。天黑之后点起描画的红烛,排起守岁的宴席,友朋列坐其次。席间歌女唱起《梅花》旧曲,大家畅饮新蒸的柏酒,推杯换盏,间或会有行酒令的游戏。作者现在是四处漂泊随行处且行乐,一年一年的过去了也不见。
8、《玉楼春·元日》
唐·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
【翻译】
莲花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在井悬冻酒,晓寒侵人之时,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虽有佳人歌女劝酒佐兴,可词人却为早春的物候所惊,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故旧。构思新颖,饶有情致。
9、《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宋·苏轼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着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翻译】
冰冷的除夕夜,作者行走在江南道上,思绪千万,为自己**上的失意,且行且歌,为黎民百姓的生活担忧。远水,低星渐渐模糊,不眠不是为了守岁,而为不断的在思念,思念家乡,思念父老乡亲。重衾难暖这霜雪浸透了的心田,沐浴后头发倍感稀疏。应该谢谢这残尽的昏灯,在孤舟上与我一夜相依。
10、《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翻译】
回家团聚的渴望,牵动着我的喜乐和忧虑,转眼已成空。整夜里都怀着对万里外家乡的思念。最让人哀愁的是伴着阵阵报晓的鸡鸣,憔悴的人儿又迎来了春风。
小学春节的古诗50首(扩展10)
——春节对应的古诗
春节对应的古诗1
《除夜》
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夜》
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除夜》
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头六十人。
《田家元旦》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岁除夜》
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