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精选5篇)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收稿日期:2023-08-14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3316);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丁云飞(1967-),男,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暖通空调技术的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在分析“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提出将传统的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制订了融合递进式企业实践环节培养方案。

关键词:“卓越计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培养方案;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3)03-0018-05 2023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卓越计划”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1],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进入企业联合培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时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城市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成的[2]。该专业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3],但仍然存在着学生创新能力不足[4]、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5]。文章以建环专业为例,对“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要求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方案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对学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该方案实施“3+1”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图2是广州大学在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拟订的融合递进式实践环节培养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对建环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将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生产实习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一体,内容循序渐进。如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概论及专业导论课程后安排认识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可以为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到设备生产企业学习设备制造工艺,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的融合递进式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融合和促进。

图1 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图2 广州大学建环专业融合递进式培养体系

二、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卓越计划”强调夯实理论基础,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1.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

“卓越计划”的实质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系统化过程,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环节。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重授人以“渔”,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就业需求。

2.工程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要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卓越计划”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内容,但理论教学的地位并未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互相融合,互相补充。

3.建环专业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建环专业的人才培养面向各类建筑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技术经营、建筑节能规划、设计、施工、改造及检测等,而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程能力的培养

1.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建环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3周)、课程设计(附属于各专业课,共计4~5周)、毕业实习(2周)和毕业设计(13~15周),存在着实践环节时间不足、系统性差等问题。而且实习环节又多以参观为主,学生缺乏对实际工程的深入了解,达不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要求;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也未能有效地与实际工程接轨,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作为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建环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还要满足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卓越计划”实行“3+1”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需有1年的企业培养过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使教学实践环节更加系统化,彻底改变了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的现状,使学生能系统地深入实际工程,加入企业设计队伍,真正地参与工程设计,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设计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应建立稳定的企业培养基地

与传统的以校内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卓越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上校企联合。除了校内培养方案以外,还要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为了保证企业的有效参与和培养质量,应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是“卓越计划”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

3.应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

“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必须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了解工程动态,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此外,应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队伍。

(三)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计划”的灵魂

1.打造创新训练平台,强化创新能力考核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培养过程,逐渐形成一套适合学生能力拓展的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方案,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充分利用课程实验、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能力学分,即学生完成规定的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核,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纳入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

2.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应利用国家、省、学校各级部门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行业组织的各类知识竞赛、设计大赛等平台,引导学生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自觉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保障条件的良性机制。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提出各类研究课题,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项目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3. 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

积极引导教师将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型实验,形成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充当科研助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在科学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

4.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实验课程应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探究实验结果,积极开设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改革教学方法

在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增加有关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学术动态等向学生作引导性讲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是实施“卓越计划”面临的最大挑战

“卓越计划”要求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要使学生具有未来“卓越工程师”素质,必须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但目前在高校,特别是广大地方高校实施国际化教学的条件不够,经验不足,渠道不畅。因此,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

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走出去,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这方面可借鉴交换生、联合培养“2+2”或“3+1”等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此外,可充分利用港澳优势,全方位加强与香港、澳门同类院校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应重视“本土国际化”的培养,利用在国内举行的各类国际性展会、学术会议等平台,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接受国际化训练。同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加大双语教学力度,提高学生获取本行业国际先进技术信息的能力,使多数学生在国内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训练。

(五) 质量监控体系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校内,各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卓越计划”要求学生到企业接受一年的培养学习,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企业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卓越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培养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因此,严格的质量监控是保障“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由教务处牵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织协同,建立“全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企业指导教师)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企业培养环节等)的监控,并确保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

2.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监控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经历一年的企业培养过程,学生到企业接触实际工程,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与传统的实习环节不同,“卓越计划”企业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培养过程,学生在企业学习时间长,学习内容多,这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尤为重要。在学生进入企业培养环节之前,要制订详细的企业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对企业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编制详细的大纲,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逐步做到企业培养过程的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接轨。

3.建立完善的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基地负责人制度,细化各负责人的职责

专业负责人要组织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规划,落实实习基地建设、课程负责人、骨干课程教师的安排、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加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和跟踪本专业教学实施过程。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建设,课程负责人要承担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制订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工作。

基地负责人要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制订基地建设规划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工作,并负责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企业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在建环专业的有效实施,除了要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制订与建环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4):21-29.

[2]肖勇全.深入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暖通空调,2003,33(3):49-51.

[3]王海涛,沈恒根,程海峰.注册工程师制度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制冷与空调,2023,26(5):521-525

[4]邹国荣.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改革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90(1):72-74.

[5]董春桥,杨家宽.建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23,19(6):49-52.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alent cultivation plan

DING Yunfei, WU Huijun, ZHU Chihui, XU Xiaon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 联合培养 培养模式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北京印刷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该计划的实施: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二是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改革完善校内实习、实训。

一、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形成

目前,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相关的签约校外实习基地有五家可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工作重点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1+2+1”的培养模式。大学第四年学生要进行专业实习20周、毕业设计16周,鼓励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印刷机械方向)第四学年实践教学安排如下:(见表一)

三、是改革完善校内实习、实训

四、结语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2-0032-02

收稿日期:2023-04-29

作者简介:魏天路(1970―),男,黑龙江甘南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农业机械装备研究。

基金项目:202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工科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课题 “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KA2023-058)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加快培养适应黑龙江省“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需要的大批应用型人才,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佳木斯大学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形成高校和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一、“卓越计划”实施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的时期。但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状况来看,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缺口较大;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最缺乏的是既懂现代科学技术,又懂经营和管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并促进此类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高等工程教育加快改革步伐,也要求企业加强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共同构建起现代化的、立体交叉的教育结构和终身学习体系。

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放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加以全盘考虑。科学设置合理安排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增加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具体的实践操作环节,逐步形成科学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成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创新发明、创业模拟、创业指导、咨询服务的综合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国外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美国的国家战略是“加强科学、工程和技术教育引领世界创新”;欧盟实施“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加强欧洲工程教育”、“欧洲工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三项大型工程教育改革计划;日本高等教育重点集中在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关系的理工科教育。

国际工程教育共同发展趋势是:1.强调工程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加强工程师综合素质培养(技术交叉、科技集成创新、管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3.实施领导力培养计划,培养工程师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学习和借鉴能力。目前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自学能力,这有利于引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包括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市场需求分析能力;创意与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

(二)“卓越计划”实施的意义

我国工程教育在过去60年取得巨大成就,培养本专科生1500多万人,研究生58万人,现在校本科生370多万人,研究生47万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人才素质达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023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是第一批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之一,佳木斯大学是黑龙江省第一批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之一。

二、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建构

本课题研究目标是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型教学体系,进而培养具备广博专业知识,富有创新思维,勇于开拓,善于沟通与合作,具有良好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胜任工科专业工作技能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搭建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培养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突破传统课程设置,搭建课程新体系

在总体思路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佳木斯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服务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为重点,借助综合性大学优势,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作用,联合国内一些知名企业,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探索适于区域与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重点大学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与方法,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形成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具有龙江特色应用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推动黑龙江省从工程教育大省走向工程教育强省。

(二)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平台上,搭建 “实验、实习、实训”三位一体的“递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借助现代教育资源,减少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减少课堂教学学时数,增加课外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和实训,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培养辐射到“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使课内和课外形成良好互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工作,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方式由“活动主导”向“项目主导”转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增加创新学分(含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对学生予以认定和鼓励。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的预期结果

佳木斯大学在2023年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2023级和2023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已经招收两个“卓越工程师”实验班,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四年制本科,采取“3+1”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在企业累计学习和实践一年,即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中短期课程学习、工程实践以及长期的专业实习、工程实践,并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真刀真枪”开展毕业设计环节,重点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校企联合培养、强化实践。部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向计划学生开放;加强与产业的合作,与知名企业合作建设专用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预期研究成果:通过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搭建,满足“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多方向、求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以道德养成为根本,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实现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高级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获得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训练,可获得见习机械工程师技术资格,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2023“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

练计划实施工作指导全书[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2]张君威.新时期高校院系自主建设与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实务手册[Z].北京:中国社会教育出版社,2023.

[3]刘志强.高校院系自主建设与规范化管理使用手册[Z].

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卓越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

新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最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

工程实施操作[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

与国家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Z].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23.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实施操作指导全书[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易后余(1974-),男,安徽金寨人,宁波工程学院学生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地方文化。(浙江宁波315211)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23年度科研计划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索”(课题编号:Y202318879)的研究成果、宁波市2023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借助‘三维管理’育成‘四方通才’——‘卓越人才’培养中加强学风建设的路径探索”(课题编号:YGH-04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7-0028-03

2023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全国有61所高校成为首批试点单位。该计划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师后备人才,对于高等教育对接社会需求、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意义深远。学风建设在推动工程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卓越计划”中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并适应工程技术需要的应用开发型人才,是当前试点高校的迫切任务。

一、树立“德育为先”的学风建设思想引领机制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学风建设必须要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因此,明确学风建设的思想引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的现代人才观首先要求一个人要品质卓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明确指出教育学生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教育部颁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及实现途径”也明确指出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因此,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风建设必须要坚持“德育为先,品行为本”的学风建设思想引领机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成才意识,解决“培养什么人”的关键问题。

明确了“德育为先,品行为本”的学风建设思想引领机制,在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中就要更加注重学生伦理道德、诚实守信、社会责任等人格品行的完善。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等。把德育渗透于学风建设的各个环节,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成才意识,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这对于整个学风建设规划的组织与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

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我们的政党就是这样的政党。”①“卓越计划”的实施,着眼于优秀工程人才的脱颖而出,这与我国党建的核心思想高度一致。“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两者互相促进又互相渗透,其良性互动对于培养卓越人才、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大有裨益。因此,所有试点高校的党建工作应该围绕教书育人这个中心来展开,通过学生党建凸显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以及其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从而增强高校党建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亲和力、感染力。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与学风建设水融,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形成百舸争流、万帆竞发的良好局面,这样的党建工作才有吸引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学风建设是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良好平台,试点高校在推动学风建设中,要做到党员发展规范化、党员教育全程化、党员引领示范化、机制创新常态化,明确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要达到学生党建促进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要做到学生党员发展的规范化。“在大学生心中,培养和发展什么样的人入党,是一种导向,一个标尺。大学生在感受这种导向和标尺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理解,从而自觉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②因此,“德才兼备”“民主公平”“从优吸收”的原则必须要坚持。二是坚持学生党员的教育全程化。各级党组织都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党建的重要内容,并将之作为学生支部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强化学生党组织的学习型特征,实行学生党员的公开答辩述职机制,陈述集体或个人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取得的成效等,以增强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三是重视学生党员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试点高校应以学风建设为支点,积极开展学生党员学风示范寝室、学生支部创新奖、学生党员先进集体、优秀学生党员等评选活动,激励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创先争优。四是注重学生党建工作机制的互动创新。注重学生党员和普通同学的互动、教师党员和学生的互动、党建带团建的互动、学校与社会的互动等,整合各种资源,为试点高校学风建设夯实基础、积聚力量,提升大学的办学层次和水平。

三、实施第一、二、三课堂联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施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的联动,开展适应“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改革,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风建设机制。一是实施课程体系重组等第一课堂改革工程。依据教育部的“卓越计划”培养通用标准,遵循工程集成与创新的特征,重构现有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推动专业课程和工程伦理等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着力推动CDIO和基于项目等研究型、经验型教学方法的改革,聘请企业一线的工程专家执教工程前沿、工程经验等方面的课程,鼓励常态化和工程能力导向的考试制度的创新,加大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加强“卓越计划”配套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教学改革成果的培育,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

二是实施企业实习实践等第二课堂改革工程。实施3+1的教学模式,在企业顶岗实习的一年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双导师”,即一名学校的专业导师、一名企业的工程师导师。双导师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工程项目,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联合行业、企业建立工程教育实践中心,探索学校、企业、政府的合作教育机制,为学生提供获取工程经验、工作经历等的工程环境,鼓励学生在工程历练中提炼毕业设计选题,在顶岗实习中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对毕业设计的考核从知识阐述为主转向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主等。

三是实施学生社会实践等第三课堂教育工程。大力开展以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专业训练、社会调研、生活磨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青年领袖培养计划等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服务教育、体验教育,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下勇于担当、善于合作、长于实践、乐于奉献的完善人格,并将各社会实践载体纳入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团队化组织、项目化运作、课程化管理和学分化考核,实现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的对接,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第三课堂的全面联动,为卓越计划中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搭建教学改革及实践的平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无论是第一课堂、第二、还是第三课堂,都要注重工程能力训练,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对工程素养和工程技能提出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有相应行业的质量、环保、安全、服务意识,还需要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等。有鉴于此,“卓越计划”试点高校的学风建设应围绕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而展开。各试点高校一是要出台工程能力训练实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扎实基础的工程人才。工程能力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应由校长领导,分管校长负责,教务处统筹,各二级学院组织实施,分别通过工程训练、科技竞赛、设计研发、职业素能拓展等途径,实现优良学风的培育及优秀学生的培养。二是要注重工程师资的培养及校内工程技术教育环境的建设,解决“卓越计划”学风建设中学生工程开发能力的提升问题。试点高校应大力引进优秀工程师和有工程师背景的博士、教授等担任专兼职教师,与相关联的企业合作实施“双合作”战略,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锻炼,掌握工程技能,提高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建立一批与“卓越计划”相适应的工程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机制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试点高校作为卓越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要调整人才培养思路,转变办学理念,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卓越计划”具有十大通用标准,如人文素养、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学习能力等。学科竞赛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思维、团队精神、学习能力等。在新的形势下,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机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卓越计划”顺利推行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机制,值得试点高校深入探索。

构建科学、系统的“卓越计划”学科竞赛体系必须坚持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为指导,各试点高校应该依托学校的专业、学科特点,在设计学科竞赛体系时考虑针对性和全面性,着力于通用标准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卓越工程师的成长需要大量实践过程的积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学科竞赛体系设计的阶段性,在不同的节点设计不同的竞赛项目,以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大学一年级应设计量大、面广的学科基础知识竞赛、工程创意设计竞赛等普及性的竞赛,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年级应侧重于学科专业的课程设计竞赛、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等,重在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运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三年级以上则要侧重学科综合竞赛、科技发明竞赛等高层次竞赛,注重实践和创新的结合,培养创新能力。上述螺旋式上升的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并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实践证明,“学科竞赛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专业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推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起到学科竞赛反哺教学的作用”③。因此,各试点高校要积极谋划,更好地组织和有针对性地实施学科建设体系,发挥其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五、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学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

要让“卓越计划”中学风建设规划得以顺利推行,有必要建立学风建设的工作考核机制,把学风建设作为院系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将之列入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学风建设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因此,所有试点院校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学风建设考核评估办法,对学风建设的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判,从而改变学风建设成效难以衡量、考核标准随意性强的现象。考核评价机制应该符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设置合理、紧扣“卓越计划”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形成由学校对学院考核、学院对班级考核、班级对个人考核的三级联动机制,强调学工部、教务处、团委、科技处等部门共同参与评估,增强“卓越计划”学风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

建立学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突出“卓越计划”的导向。因此,各试点高校要根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校办学目标,构建指标完整、操作性强、权重合理的形成性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应该包括专业竞赛获奖、精工实习能力水平考核、专业实践成果、就业率、英语通过率、科研成果、升学率等关键指标,再因校制宜地设定其他的考核指标,并根据权重设置不同的系数,使指标的设置有的放矢,突出导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解决“卓越计划”学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

此外,为让学风建设向纵深推进,各试点高校还可以从校园文化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始业教育等方面积极开展学风创建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总之,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卓越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工程人才的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这也意味着学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试点高校应以此为契机,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出发,紧扣“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及要点,着眼于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为“卓越工程师”的精细化培养铺路架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98-06-20.

②徐霞,劳建民.试析大学生党建工作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23.

③严巍.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107-108.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3(17).

[2]李曼丽.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欧林工学院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23(2).

[3]董方旭,况晓慢.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23(14).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创新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1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以更好地融入企业的工作当中。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具备竞争优势,为我国社会化大发展贡献力量。2023年6月,教育部首先在天津大学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决定了61所高校成为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试点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越来越广泛,全面提高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势在必行[1]。

合肥工业大学在加入卓越工程师计划后,依据本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地区经济建设和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提供支持,将机械类专业的培养计划重新修订,改革教育方法,希望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合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

为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工科类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国家从战略层面组织实施的创新工程[3]。机械和电子类专业是我国高校中普遍开设的工科专业,也是我国很多工科院校的传统专业之一,素有工科类“第一专业”之称。但是长期以来,机电类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划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没有将对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其他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培养出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数量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机遇,培养既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工科学生已成为目前工科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国内外创新教育的启发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想做好创新,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创新活动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正是有了创新意识的指导,从古至今,人类都在进行着自觉或不自觉地创新。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强,各个国家都开始认识到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就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因而高校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4]。

在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创新素质教育,起步也较早,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因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较早,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和知识创新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这使西方的经济学家、教育家等较早地认识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与培养创新人才密不可分。二是,西方国家教育传统里包涵了对创新教育的重视。根据对国外创新教育的研究,我们应更新教育理念,顺应时展的要求,重点突出创新教育重要性,树立创新观念[5]。

3 我国卓越工程师创新培养具体方法

3.1 创新观念方面

更新观念、构建创新性教育理念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高校应站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着眼于培养符合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教育观念是影响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核心因素,要做好创新教育,需要实现以下四个教育观念转变:教育目的要向培养创新人才方向转变;教育功能要向个体与社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教育模式要向“主体化教育”方向转变;教育内涵要向文化传承与文化革新并重的方向转变[6]。我们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确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2 课程体系改革方面

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课程体系要随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和要求而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体现全球化和人文化,树立全球化课程理念,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方案,通过课程创新来培养创新人才[7]。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增加大学生课外实践环节,通过课外实践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师生一体化学习模式,增强师生沟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改变大学生实习的形式,加强与企业合作,让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的工作当中,通过实地的工作实习,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3 教学方式改革方面

教学方式的改革关键是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学校自身教学特色,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良好的教学团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因此要提高教学老师的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教学团队中教师创新素质、创新意识的高低强弱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败[8]。

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机电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中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五个子计划,每个子计划包含若干项目类,每个项目类由若干具体活动项目组成。同时,针对课外训练效果,制定相关分析和评价指标,为分析评价各类活动执行的效果提供科学的依据,进而便于进一步的持续改进。

图1 创新创业计划包含的五个子计划

4 总结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工程师培养最终关心的问题是人才质量,为确保“卓越计划”能培养出符合目标的人才,需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法。纵观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大学生创新的理论和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与途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我们应制定更加详实的措施与具体化的实施方案,本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全方位多样式的培养机制,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立章,刘光连,宋招权.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计划课程建设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7.15:2-3.

[2]张彦.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设计课程层次化递进教学模式[J].科技视界,2023.12.25:1-2.

[3]何高法,胡桂川,刘成俊,谭勇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23.1.8:4-5.

[4]孔蓉.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思考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23.6.15:3-4.

[5]李慧勤,郭晓静.国外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5.09.30:6-8.

[6]贾琼.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20:3-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