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曹操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谈讌 一作:谈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海 一作:水)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注释:

  1.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2.几何:多少。

  3.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4.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5.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6.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7.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8.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9.鼓:弹。

  10.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11.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12.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13.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为“?”)。

  14.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15.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赏析: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基础,打击*的**豪强**,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全*。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像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子·形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此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路线和**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曹操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阅读


曹操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1)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短歌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翻译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的两份。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蒙冤受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依靠的主要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百姓深受恩惠。

  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也非常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注释

  贡献:谓进奉,进贡。

  节:礼仪、规矩、纪律。坠,失去。一作“隆”。

  见:被。

  赦原:赦免原谅其过。斧钺,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的斧子。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仲尼,孔子字。

  殷:朝代名,即商。

  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谲:诡诈。

  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

  庙胙: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

  小白:齐桓公名。

  尔:这样。

  天威:天子的威严。

  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

  咫尺:指距离很近。

  圭瓒: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鬯,古代祭祀用的酒。彤弓,朱***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

  卢弓:形似戟的一种弓。

  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

  虎贲:勇士,武士。

  亚:次于。

  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

  是:一作“是以”。

  纷葩:亦作“芬葩”。多貌,盛貌。葩,花。

  创作背景

  《周西伯昌》,学术界也难以确定其具体创作时间,只能大致推断为建安十七年(212)至二十二年(217)之间。

  赏析

  《周西伯昌》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意在借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的史事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通篇以时间先后为序,结构层次分明:开头“周西伯昌”十五句写周文王;中间“齐桓之功”十五句写齐桓公;最后“晋文亦霸”十三句写晋文公。曹操写他们,强调了他们的功业和德行。此外还特别突出了他们虽然有盖世的功业,但始终尊奉天子的事迹。

  在诗中,曹操赞颂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成就伟业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借他们来抒发自己的雄伟志向。周文王姬昌在殷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意在表明当时天下形势与当年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效法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终守臣节的事迹。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曹操之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率诸侯以尊周,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不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曹操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曹操此诗,是对如孙权辈等外内**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

  这首《周西伯昌》是诗人从《史记·殷本纪》中采辑西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尊奉殷室“臣节不坠”的美德,从《左传》中掬取齐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晋文公“躬奉天王”“威服诸侯”的史迹,加以裁剪,成为诗章,既是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具体阐释,又是对敌手“妄相忖度”疑其有篡汉自立之心的有力回击。

  曹操的四言诗,在《诗经》之后独树一帜。他的四言诗,句式整齐,有明显的节奏感。而这第二首《短歌行》不同,诗中主要主要用四言句式,但又有变化,如有少量的.五言、六言句式,还有不少散文句式。这说明曹操在诗歌形式上,并不拘泥,而能灵活地根据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随时变化。

  曹操的《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是咏怀,在对酒当歌的燕礼现场,就事兴感,即景抒情,心苞天下,思接千载,在沉郁悠长的忧思中,激荡着抗志任事的慷慨之气,抒发了为重建大汉王业而求贤若渴的情怀;《周西伯昌》是咏史,文笔质直,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以大事小而造福天下的大德,申明自己只有殚精竭虑扶佐汉室之志,而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雄深雅健为其诗品。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

  短歌行

  【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古诗简介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调曲》。曹操《短歌行》共二首,其中第一首非常著名。此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为曹操的**名作之一。

  翻译/译文

  【其一】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为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其二】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

  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

  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

  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

  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 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

  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深受他的恩惠,制服荆蛮无左人。

  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

  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的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

  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部传遍,名声只次于齐桓公。

  佯装称周王出去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

  以臣召君乖于礼 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也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叫的声音。

  鼓:弹。

  苹:艾蒿。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

  另解 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为“?”)。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斧钺(yuè):古代兵器。

  谲(jué):诡诈。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胙(zuò):古代祭祀时供的肉。

  圭瓒(zàn):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

  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

  卢弓矢千,虎贲(bēn):勇士 武王。

  葩(pā):花。

  赏析/鉴赏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基础,打击*的**豪强**,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全*。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路线和**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曹操作此诗时,是时赤壁大战,孙曹实力悬殊甚大,对于曹来说胜败已无悬念。而孙吴一灭,天下已然*定,此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时也是曹操胸中正邪纠缠最凶恶的时候,此时他也感到为了功名和抱负,如今却也骑虎难下。是功成退隐留的美名,还是废除汉庭自己**?若功成身退,但汉庭对手下之人来说早已没有威信,故无法安置部署,就算部下真的各有所得,拜将封侯,但仍只服从曹管,若曹只将这些人拜将而后撒手不管的话,手下必然也不从,或是寒心或是起兵,天下必然再次**。若是文臣武将得官禄之后天下太*再无战事,则曹操满门便无安全可言。另方面顾虑,若*定天下之后,回都便废帝自立,则篡汉之名成为事实,一腔的抱负,一生的经营却落个像董卓一样的千古骂名。而他自比周公,借此隐含的表达了自己誓不负汉的决心,在当时道义礼法的之下,负汉将会失去许多忠于旧汉庭的学子之心。全诗虽带有明显**目的,却因诗词的隐喻的委婉和辞藻的大气,而拥有很高的艺术性。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短歌行

  朝代:魏晋

  作者: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海 一作:水)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之歌。当,是唱歌的意思。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没有实际意义。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鼓:弹。苹:艾蒿。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讌(yàn):同“宴”(原文中讌为“讠燕”)。匝(zā):周,圈。

  赏析: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3]?曹操*定了北方割据**,**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浪静,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四海,使天下太*。现在只东方人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接着,他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2)

——短歌行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

短歌行原文赏析及翻译1

  短歌行

  魏晋 陆机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

  译文

  因为人的寿命短促,虽然临觞作乐,也只能悲歌慷慨,难以忘怀忧愁。人生在人世间,就好像早晨的露珠一样,转瞬就会逝去。时间不会重新再来,花也不可能再次开放。苹只在春天绽放光彩,兰只在秋天发出芬芳。剩下的日子苦短难耐,过去的日子让人感到苦闷惆怅。人应当及时享乐,因与友人相会而快乐,以分别而感到悲伤。哪里会没有这样的人生感触,只是因为见到我的朋友而忘却忧愁了。我的酒肴十分美好,就让自己尽情地品尝享受吧!去吟咏短歌,及时取乐,而不至于荒废岁月。

  注释

  朝霜:早晨的露水。这里形容转瞬而逝的短暂。

  华不再扬:指花不能再次开放。

  苹(pínɡ):一种水草,春天生长。

  来日:指自己一生剩下的日子。

  去日:指已经过去的日子。

  蟋蟀在房:这里借用《诗经》的诗句:“蟋蟀在堂,岁律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经》原意是教人及时依照礼制而适当取乐。陆机在这里运用此意。

  旨:美好。

  臧:好。本句出自《诗经》。

  “短歌”两句:意为吟咏短歌,及时行乐,而不至于荒废时间。与《诗经·蟋蟀》中的“好乐无荒”意义相同。

  简析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人生短促,应当及时行乐。诗中有的句子有意效法曹操,本诗虽也叙友情,不过并没有曹操在《短歌行》中表现出的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

短歌行原文赏析及翻译2

  原文:

  仰瞻帷幕。

  俯察几筵。

  其物如故。

  其人不存。

  神灵倐忽。

  弃我遐迁。

  靡瞻靡恃。

  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

  衔草鸣麑。

  翩翩飞鸟。

  挟子巢栖。

  我独孤茕。

  怀此百离。

  忧心孔疚。

  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

  忧令人老。

  嗟我白发。

  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

  怀我圣考。

  曰仁者寿。

  胡不是保。

  译文

  抬头望这帷幕,低头看着几筵。

  东西还是原来样,亲人间已不在人间。

  他的魂魄是这样匆忙,把我丢下,弃我于人间。

  我无依无靠不见亲人面,止不住两眼泪涟涟。

  走著的母鹿叫声不停,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

  翩翩的么鸟啊,带著小鸟么回巢边。

  只有我孤苦零丁,满怀悲苦痛难言。

  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

  古人有过这样的话:“忧愁会使人衰老”。

  可怜我的白发,生得多么早!

  长歌复长叹,把父亲深深怀念。

  古语说:”仁德的人可以长寿”。为什么我的父亲不长寿百年?

  注释

  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属《相和歌·*调曲》。乐府诗嗟尚有《长歌行》,短歌、长歌的分别在声调的长短,不是指诗的篇幅长短或词句的多少。

  仰瞻(zhān):抬起头来谦恭的观看。意恃“瞻仰”。

  俯察:低下头来仔细的看。几:矮小的桌子,古代人用以倚凭身体。筵(yán):**。

  如故:恃原来一样。

  倏忽:疾速。

  遐(xiá)迁:远离。此指去世。

  靡(mǐ)瞻靡恃:没有企望了,没有依靠了。靡,没有。恃,依靠。

  泣涕连连:泣涕:眼泪。连连:泪流不止的样子。

  呦呦:鹿的叫声。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

  草草:心不能安定。一作“衔草”。麑(ní):指小鹿。

  挟子巢枝:鸟携带着幼雏栖息在巢嗟。枝,筑巢之物,一作“栖”。

  孤茕:孤独。茕:指孑身一人。

  百离:种种痛苦。离,恃“罹难”,忧苦。

  忧心孔疚: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孔,甚,很。疚,病痛。

  莫我能知: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

  忧令人老:成语,《古诗》有“思君令人老”句,此化用。令,使。

  嗟:叹息。

  一何:多么。

  圣考:指曹操。父死称“考”。圣,对先父的敬词。

  仁者寿:语出《论语·雍也》篇,意为仁者安静,故多长寿。

  胡不是保:意即为何(我父亲)不能(像仁者那样)长寿呢!胡,何,为何。

  赏析:

  公元220年(汉献帝建安****)正月,曹操病死。二月,葬高陵。此诗当作于曹操葬后不久。曹操《遗令》:于铜雀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穗帐”,“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乐府诗集》卷三十载《古今乐录》:“王僧虔《技录》云:《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遗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歌者云:“贵官弹筝。”贵官,即魏文也。’此曲声制最美辞不可入宴乐。”所以,曹丕写这首乐府诗,并且自己“抚筝和歌”是由于父亲的急速死去使他悲痛不已,同时也是为了践行父亲的遗令。

短歌行原文赏析及翻译3

  短歌行

  魏晋 陆机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

  译文

  因为人的寿命短促,虽然临觞作乐,也只能悲歌慷慨,难以忘怀忧愁。人生在人世间,就好像早晨的露珠一样,转瞬就会逝去。时间不会重新再来,花也不可能再次开放。苹只在春天绽放光彩,兰只在秋天发出芬芳。剩下的日子苦短难耐,过去的日子让人感到苦闷惆怅。人应当及时享乐,因与友人相会而快乐,以分别而感到悲伤。哪里会没有这样的人生感触,只是因为见到我的朋友而忘却忧愁了。我的酒肴十分美好,就让自己尽情地品尝享受吧!去吟咏短歌,及时取乐,而不至于荒废岁月。

  注释

  朝霜:早晨的露水。这里形容转瞬而逝的短暂。

  华不再扬:指花不能再次开放。

  苹(pínɡ):一种水草,春天生长。

  来日:指自己一生剩下的日子。

  去日:指已经过去的日子。

  蟋蟀在房:这里借用《诗经》的诗句:“蟋蟀在堂,岁律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经》原意是教人及时依照礼制而适当取乐。陆机在这里运用此意。

  旨:美好。

  臧:好。本句出自《诗经》。

  “短歌”两句:意为吟咏短歌,及时行乐,而不至于荒废时间。与《诗经·蟋蟀》中的“好乐无荒”意义相同。

  简析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人生短促,应当及时行乐。诗中有的句子有意效法曹操,本诗虽也叙友情,不过并没有曹操在《短歌行》中表现出的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


曹操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3)

——《短歌行》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短歌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

  短歌行

  【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古诗简介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调曲》。曹操《短歌行》共二首,其中第一首非常著名。此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为曹操的**名作之一。

  翻译/译文

  【其一】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为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其二】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

  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

  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

  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

  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 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

  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深受他的恩惠,制服荆蛮无左人。

  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

  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的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

  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部传遍,名声只次于齐桓公。

  佯装称周王出去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

  以臣召君乖于礼 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也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叫的声音。

  鼓:弹。

  苹:艾蒿。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

  另解 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为“?”)。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斧钺(yuè):古代兵器。

  谲(jué):诡诈。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胙(zuò):古代祭祀时供的肉。

  圭瓒(zàn):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

  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

  卢弓矢千,虎贲(bēn):勇士 武王。

  葩(pā):花。

  赏析/鉴赏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基础,打击*的**豪强**,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全*。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路线和**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曹操作此诗时,是时赤壁大战,孙曹实力悬殊甚大,对于曹来说胜败已无悬念。而孙吴一灭,天下已然*定,此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时也是曹操胸中正邪纠缠最凶恶的时候,此时他也感到为了功名和抱负,如今却也骑虎难下。是功成退隐留的美名,还是废除汉庭自己**?若功成身退,但汉庭对手下之人来说早已没有威信,故无法安置部署,就算部下真的各有所得,拜将封侯,但仍只服从曹管,若曹只将这些人拜将而后撒手不管的话,手下必然也不从,或是寒心或是起兵,天下必然再次**。若是文臣武将得官禄之后天下太*再无战事,则曹操满门便无安全可言。另方面顾虑,若*定天下之后,回都便废帝自立,则篡汉之名成为事实,一腔的抱负,一生的经营却落个像董卓一样的.千古骂名。而他自比周公,借此隐含的表达了自己誓不负汉的决心,在当时道义礼法的之下,负汉将会失去许多忠于旧汉庭的学子之心。全诗虽带有明显**目的,却因诗词的隐喻的委婉和辞藻的大气,而拥有很高的艺术性。

《短歌行》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短歌行

  两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谈?一作:谈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过去的日子;苦:患,苦于。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用于感叹光阴易逝之语。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无实际意义。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慨慨子衿(jīn),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慨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鼓:弹。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即停止的意思。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yàn):通“宴”。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鉴赏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求贤若渴,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曹操在其**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基础,打击*的**豪强**,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

  全诗分为四节,逐而一一分析。

  第一节主要抒写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一节中有两处都提到了“酒”,酒在魏晋时期,多受到魏晋诗人的喜好。无论心情愉悦,或是悲伤,感慨时都不难找到酒的影子。本诗中,第一句话就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一节最后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中“杜康”相传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也是指代酒的意思。其中我们如去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改变乱世局面,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第二节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慨慨”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慨慨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慨慨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慨慨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路线和**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五是王慨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短歌行》原文及翻译赏析3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谈? 一作:谈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五是王慨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过去的日子;苦:患,苦于。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用于感叹光阴易逝之语。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无实际意义。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慨慨子衿(jīn),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慨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鼓:弹。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止的意思。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yàn):通“宴”。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鉴赏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求贤若渴,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曹操在其**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基础,打击*的**豪强**,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

  全诗分为四节,逐而一一分析。

  第一节主要抒写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一节中有两处都提到了“酒”,酒在魏晋时期,多受到魏晋诗人的喜好。无论心情愉悦,或是悲伤,感慨时都不难找到酒的影子。本诗中,第一句话就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一节最后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中“杜康”相传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也是指代酒的意思。其中我们如去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改变乱世局面,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第二节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慨慨”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慨慨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慨慨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慨慨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路线和**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曹操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4)

——《短歌行》教学设计10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人的

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

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

多**课件

  

【具体教学步骤

  一、

导语

  *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黄巾**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196年),迎献**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袁绍后,成为北方**最强的**,并逐渐**了

*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

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

*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

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

**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

  三、整体感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学生读诗、交流。

  四、课文讲读

  导析: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

  释忧:诗言志,歌咏怀,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短歌行》全

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一忧“人生苦短”。二忧“求贤不得”。三忧“功业未就”。

  析结构析诗句: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分解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激疑: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

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

评价的,能够

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

评价。

  警醒: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其实,人生苦短,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创造条件,把握现在,服务明天。

  分解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析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朗读、思考、交流。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继而多样解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析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诗的内容可作哪些解读?

  讨论、交流、

小结: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

  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小结:《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

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

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五、作业:《学海导航》习题

《短歌行》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句所流露出的曹操的思想感情。

  2、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经叱咤风云,几经起落,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无限风光。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的辉煌难掩火烧赤壁,华容道败走的凄凉。作为***,面对社会**、民生凋敝,他曾吟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千古悲音;但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让人看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枭雄姿态。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极度张扬的英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他就是—曹操。他多重性格,让我们难以给他的品行下一个准确的定论,到底曹公何人?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掀开她神秘面纱的一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短歌行》,走近曹操。

  二、作者简介

  采用简历形式介绍作者主要文学成就,**作品,诗歌风格。

  三、吟咏诗作,整体感知

  (1)**诵读

  张开想象的翅膀,让自己的思绪回到1800多年前,想象自己就是一代枭雄曹操,入情入境的**朗读。

  (2)比较朗读

  生朗读,学生评价

  听录音,感受诗歌情感

  四、品析诗句,探寻情感

  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你能否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情感?忧。

  竟然是“忧”,这么一个具有豪迈气概,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你是从何处探知曹操心理的?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

  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求贤若渴,求的是****)

  问题探讨:

  1、诗人为何要感叹人生短暂?

  此时的曹操已54岁,忧人生短暂,是感慨自己的壮志没有实现,感叹得不到贤士来帮助自己实现**霸业。面对短暂的人生,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一种积极进取,为国效力的人生态度,曹操面对人生短暂,他想到的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广招贤士,为我所用,实现****的愿望。

  思考:曹操只是感叹自己的人生苦短吗?

  不仅说自己的人生短暂,还告诉那些贤士门,你们的人生也同样短暂,在还没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情况下,为何不来投靠我曹操呢?我帮助你们实现你的梦想。

  2、诗人是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的?

  (1)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诗人是如何对待人才的?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3)“周公吐哺”

  以《鸿门宴》刘邦项羽对人才的态度来拓展,以刘邦评价自己得天下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得出对待人才也很重要。而曹操面对人才,始终是一种尊敬之情,一种近乎谦卑的姿态。

  思考:诗人已拥有许多人才,那他为什么还要“忧”?

  曹操一生戎马倥偬,在汉末风云突变的乱世中纵横驰骋三十年,于官渡一举击败兵力十倍于己的袁绍,当他不断取得成就的时候,他的**抱负会逐渐膨胀,相应的遇到的阻力也就越来越大。随着年事渐高,急于在有生之年完成大业的心情会更加急迫。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来帮助他完成****的毕生奋斗目标。

  4、贤士此时是何种境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这里的“乌鹊”比喻贤才。意思是说,就好像月夜里的乌鹊找不到可靠的归宿那样,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在四处寻找自己的依靠。

  思考:

  (1)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没有贤主。

  (2)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何弦外之音?

  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曹操有忧,但他的忧并非杜康所能消解,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短歌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曹操,一个爱才惜才的曹操,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

  再次吟咏,体会情感。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一个求贤若渴的曹操,一个尊重贤才的曹操,并且站在诗歌鉴赏的高度对他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此时,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怎样的曹操形象?

  五、布置作业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是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白脸奸臣;

  在《短歌行》中,曹操又是一个爱才惜才,胸怀宏大志愿的人。

  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

  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100字左右。

《短歌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如此,当今时代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那么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期,被称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又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短歌行》,体会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二、解题

  “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音节的长短区分。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知人论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并北征乌桓,**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孙刘联盟”,**天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年过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回到三国,与曹操对话。)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营造氛围: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

  (鲍国安的吟唱,慷慨悲凉,扣人心弦。曹操当年是不是也是这么唱的?请大家注意,《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么个唱法已经失传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重新谱曲演唱的。)

  (指出版本的区别,见幻灯片。)

  2、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无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诵读。学生齐读课文。

  4、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课文,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

  忧(板书)——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5、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为何而忧?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难得(板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到诗作当中去,进一步和诗人对话,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的。)

  五、分析鉴赏

  ㈠人生短暂

  1、诗人是怎样表达“人生短暂”之忧?请同学们把相关的诗句大声读出来。

  2、前四句运用什么手法写“人生短暂”的?

  明确:比喻。朝露,太阳出来一晒就没有了,转瞬即逝。“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大有人在,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会发出“时间过得真快呀”的感慨。)

  3、诗人在宴请文武众将时,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该如何理解?他要那么多时间干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建功立业,****。(板书)

  (播放《三国演义》片段)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击吕布,败袁术,灭袁绍,征乌桓,现在又列阵长江,为了实现***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此时,曹操已年过半百,**天下的大业尚未完成,所以才会忧人生短暂。但他雄心不减,依然图谋大志。我们初中学过曹操的《龟虽寿》,***两句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意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曹操之忧,是积极进取的英雄之忧,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

  4、“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之酒真的能解诗人之忧吗?

  明确:

  当然不能。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曹操忧人生短暂,杜康之酒并不能延长其人生。(如果曹操活到现在,我会向他推荐一首歌:韩磊的《向天再借***》)

  ㈡贤才难得

  1、既然作者觉得人生不够用,那么他要实现****的抱负,此时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明确:招揽人才。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讲的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汉高祖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辅佐,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也可以成为开国之君!

  2、诗人是如何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用原文回答,并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3、诗人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是直接抒发出来的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⑴引用《诗经》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出自《诗经 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我想念你的心,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诗人不直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呦呦”是鹿的叫声,说是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苹草,就发出快乐的叫声,招呼同伴们都来享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国君的口吻。他说,我今天要宴请你们大家,不但为你们准备了美好的宴席,还准备了美好的音乐。而曹操引用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们来归附我,我也要为你们准备这样美好的宴席,好好地招待你们,共享君臣之乐。简而言之,礼遇贤士。

  ⑵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将贤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得使诗人的担忧从内心当中抒发出来,绵绵不断。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这几句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其中却有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说,你们这些有才干的人还在犹豫什么呢?你们要找一个贤明的主人,为什么不投奔到我曹孟德这儿来呢?只有我这里才是你们最好的归宿!

  ⑶巧用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曹操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招揽人才。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周公的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而这正是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做的艺术的回答——投奔我这个思贤若渴的明主才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也是卒章显志,诗人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天下的大业了。

  板书:**天下

  (诗人委婉曲折地表明心迹。诗人引用《诗经》语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仰慕和思念,妙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贤才难得,巧用典故说明自己要尽情地招揽贤才,并且像周公一样礼遇贤才。)

  ㈢小结:何以解忧?

  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而真正的忧在于**大业还未完成。何以解忧?——唯有贤才!

  六、朗读体悟(把握诗歌风格)

  (幻灯片)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 《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 《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为什么会形成曹操这样的风格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幻灯片)东汉末年的战乱带来的饥荒和**,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是历史上空前的。史书也多有记载,如《三国志》中记载说:“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世语》:“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涕之哀……或举族而丧。”此时的人们似乎是第一次认识到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古诗十九首》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这种哀叹并没有走向完全否定人生的悲观**。建安文学在此之后,它也发出人生无常的哀叹,但这哀叹已经同这社会灾难,以及如何结束这社会灾难,重新建立**繁荣的国家的热望和努力结合在一起。这首先鲜明的表现在曹操的诗作中。

  (曹操的****抱负和这种抱负实现的艰难,形成了曹操诗文的慷慨悲凉的特色。也是那个时代英雄诗文共有的特色。曹操这首诗的风格就是“建安风骨”的主要体现。)

  (幻灯片)

  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

  七、课堂小结

  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抱负的人又不一定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二者兼而得之,所以《短歌行》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这首诗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无论是忧人生短暂,还是忧贤才难得,实际上都是因功业未就而忧,而且这种忧是与诗人心中的志向并存的,他希望的是能够**天下。我想可以这么说,《短歌行》这首诗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能够向曹操学习,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就增加生命的厚度吧,做一个“及时当勉励”的有志之士。

  八、巩固与训练

  1、背诵并默写《短歌行》。

  2、把《短歌行》与刘邦的《大风歌》作比较阅读,体会两词在内容上和风格上的异同。

《短歌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曹操诗歌的特点及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诗中用典修辞手法及豪放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学会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诗人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难点:鉴赏诗中用典、比兴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不知不觉又是冬季,让人想起*的《沁园春o雪》中的句子(师生共同背诵)自信之感由此可见,但是他似乎忘记了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也是能文能武的,他就是曹操。

  二、知识交流(学生完成)

  曹操文才武略: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三十举孝廉,以参加**黄巾**,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习“唯才是举”的**,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后,追尊为武帝。曹操又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不仅为建安文坛的**,而且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孙权**。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2、学生**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试读,互相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进行相关点拨,找到诗眼。

  4、学生思想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事业的宏伟抱负。

  四、具体研习重要诗句: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

  明确:为了实现***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o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理想。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自己认为很有表达特色的句子画出来。

  4、品析所画出的句子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发言。

  明确:

  (一)引用成句,不露痕迹。“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郑风o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形容思念不已。“悠悠我心”后面原有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在,子宁不来?”本意是传达女子对情人哀怨和企盼的心情。这里作者暗用这两句诗意,比喻热烈期待所求贤才的到来。“呦呦鹿鸣”四句,引自《小雅o鹿鸣》,本意是写宴会上主人殷勤待客的盛况。这里表示对贤才的竭诚欢迎。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古朴深成、自然妥贴。

  (二)诗歌采用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二句,以明月不可掇停,喻得不到贤才的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喻指贤士;“绕树三匝,何止可依”则喻指贤士急于寻找可供依托的明主。诗歌以乌鹊的形象,寄予贤士尚在徘徊择主之意,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四句,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五、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曹操评价:英雄还是奸雄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六、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七、知识拓展

  豪放风格:创作视野较广阔,气象恢宏、雄壮。

  练习:屏幕投影一些名句,学生判断其风格是否属于豪放。

  八、课文小结:

  不论何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座各位同学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我相信少年强则*一定强!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

《短歌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

  ⑴ 初步体味(熟悉内容),

  ⑵ 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

  ⑶ 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

  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步骤】

  一、简洁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朗读全诗

  三、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⑴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⑵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⑴ **: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⑵ 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

  求贤若渴,求的是****

  3、解决忧和求贤的**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

  (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

  英雄之慷慨悲歌

  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 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 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小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短歌行》教学设计6

  一、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运用典故等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板书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时期,风云动荡。孙权靠父兄基业坐断江东,刘备凭皇叔身份、仁义情怀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曹操又凭什么一统北方呢?同学们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玩权术,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我负天下人”——自私

  “京剧脸谱中曹操是白色脸谱”——奸诈,阴险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军事家,历史自有公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领略它作为文学家的风采,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二、解题、背景介绍。

  1、解题:(点击幻灯片)

  “行”是一种文体。短歌行,汉乐府曲调名,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长歌”、“短歌”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2、写作背景:幻灯展示:(点击幻灯片)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孙刘**。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鸣叫往南飞去,曹操深感此景,横槊赋诗《短歌行》。

  预习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疑问,一起来梳理一下,****,一起解答

  三、解答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生解答

  2、教师检查重点词语(点击幻灯片)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感叹句、陈述句一般读降调,问句一般读升调。请同学们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朗读体会。

  四、朗读诗歌。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1)节拍:二二节拍 (点击幻灯片)

  (2)语调(句式) (点击幻灯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

  进一步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可以抓意象,有些诗歌可以抓诗眼,《短歌行》是有诗眼的,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哪些句子写了“忧”,找一找。

  五、品读诗句,理解内涵。

  1、听配乐演唱,把握诗歌情感——“忧” (点击幻灯片链接) (板书)

  2、品读含“忧”的句子(点击幻灯片)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3、把握“忧”的内涵。(点击幻灯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人才难得(板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忧功业未成(板书)

  4、 小结:忧人生短暂,忧人才难得,忧功业未成,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写解忧,必须求得贤才。《短歌行》实质上就是一首“求贤歌”。我们心目中的曹操嫉贤妒能,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其实求贤若渴。建安十五年,十九年,***年,曹操三次颁发求贤令。点击幻灯片

  5、 资料链接:曹操的《求贤令》点击幻灯片

  原文: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是曹氏有限公司明明白白的人才招聘广告,《短歌行》就是一份含蓄委婉的古诗版本的人才招聘广告。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贤才们愿意投奔曹操吗?曹操在这份古诗版人才招聘广告中开出了怎样的诱人条件来吸引人才呢?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6、品读句子,理解诗人如何“求贤”。(点击幻灯片)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板书)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板书)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板书)

  7、总结: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曹操自比周公,想求得贤才来****,解百姓战乱流离之疾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其间,所以此诗又读来慷慨激昂。“悲凉慷慨”是此诗风格,又恰恰正是“建安文学”的“风骨”。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者。同学们来听听《短歌行》演唱,来感受一下这份悲凉慷慨的情怀。(解释版本问题)

  六、拓展延伸:

  1、经典永远是经典,《短歌行》给了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你从中悟到一些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2、曹操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当时时代精神展示,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人张扬自己的**理想,展现自己的个性才情,关注时代的发展脉搏,这种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多后世文人志士都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3、 幻灯展示:(点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七、课堂总结:

  曹操老矣,故人已去,而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所以我们无须感慨人生短暂,只要好好珍惜当下。泱泱**,盛世繁荣,国泰民安,直追盛唐。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同学们,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努力学习,志存高远,张扬自己的理想抱负,展示自己的个性才情,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课外查阅资料,阅读曹操的《蒿里行》,朱永嘉先生的《论曹操》,进一步了解曹操。

  板书:

  短歌行

  人生短暂

  忧 人才难得

  功业未成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求贤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

《短歌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所热衷的是**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面下,想实现进步的**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淡自然,*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很*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2.鉴赏《归园田居·其二》,体会陶诗*淡自然的风格。

  附:板书设计

  爱田园—个性、思想

  陶渊明—《归园田居》 田园美—虚淡、静穆 超俗不羁的品质

  *和、淳朴 闲适愉悦的心境

《短歌行》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找到本诗的诗眼“忧”,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诗人人物形象和诗歌情感

  (2)简单了解建安风骨和歌行体的特点,学习并把握诗歌鉴赏中常用手法:比兴、用典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新旧知识联想、师生共读、反复吟诵等方式进行文本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带领学生感受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在乱世的豪情壮志和求贤若渴的心情,引导学生树立时不我待、应有担当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曹操的“三忧”(人生苦短,求贤不得,功业难成),体会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贤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使用的用典、比兴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吗?我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学习过曹操的哪些诗句?

  《观沧海》《龟虽寿》

  结合你之前的阅读经历,曹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从名著、电视剧等分析)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当年曹操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解题:1诗歌体裁:歌行体

  “行”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常与“歌”并称,可配乐歌唱,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

  “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通常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所以我们可以从音律节奏和风格来判断长短歌行。

  2.建安风格:(三曹**人物)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二)初读,整体把握

  1.全班齐读,感受诗歌节奏,纠正读音

  2.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这就是本诗的诗眼,你能找到它吗?忧

  诗中哪些诗句出现了忧呢?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多次出现忧这个字,那么他是因为什么忧愁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再次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此情此景下的感受

  (三)再读,分层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请你根据诗歌内容为诗歌划分层次,一起寻找诗人“忧”的原因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手法:设问(人生几何?何以解忧?自问自答)、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借代(杜康,本是造酒的人,现在指酒)

  从中我们看出诗人为何而忧?(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忧)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手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指姑娘思念情人,在这里指渴望得到贤才。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表现宴会场合的盛况,这里指对招纳贤才的热情。

  你知道以上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吗?(用典)

  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古籍中的词句和故事就叫做用典。

  请你找一找在本诗中还有哪些地方是用典?引用了什么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

  周公吐哺(周公广纳贤才)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在第三层中出现了许多意象,请你将这些意象找出来(明月、乌鹊)

  这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比兴,将明月比作贤才,将自己比作无枝可依的乌鹊,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和自己惟恐贤才不至的忧愁)

  通过第三层,我们可以分析出诗人在忧什么?(贤才难得)

  第四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天下归心:天下人都归顺于我(志向)

  将用典和比兴的手法结合起来,引用了周公广纳贤才的典故,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渴望天下归心的志向。

  从第四层我们能看出诗人为何而忧?(功业难成)

  知人论世:介绍曹操,了解本诗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人“忧”的原因。

  小结:

  这首诗紧紧围绕一个忧字,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我们鉴赏了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我们站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所以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勉励自我,只因为“时不我待”。

  拓展:

  1.通过这首诗歌,我们了解到了不一样的曹操,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写一篇200字小练笔

  2.诗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已经充分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之情。那么后面的诗句是否可以删去呢?

  不能,本诗中诗人表达贤才难得的心情看似重复,其实也存在内在的逻辑性。他用一咏三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礼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来吸引人才。

  曹操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那么现在你作为**,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你们想成为这样的人才吗?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才呢?

《短歌行》教学设计9

  一、教学设计的说明

  《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这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作。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

  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应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点拨,领悟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发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是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要拥有宽广的胸襟,树立远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揭示诗人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表现手法掌握不好的现状,我们把难点定在探究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上。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②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集体探究,得出答案

  ③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

  三、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常山赵子龙于曹营几十万大军中救出吴蜀后主刘禅,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赵云无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正是曹操的这句话我们看到了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义举。这是小说中曹操爱惜人才的生动体现。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曹操的诗作,看看其内心深处是如何渴求贤士的,感受一下他作为***的抱负和情怀。

  2、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军事家、文学家。他横**河*,***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也常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的形象,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那么我们后世人对曹操的看法真的如曹操自己所言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吗?我看未必,作为后世人,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地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人们对他的三个评价:***、军事家、文学家。

  3、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定北方后率百万挥师南下,饮马长江,想一举消灭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饮到夜半,忽然听到乌鸦在悲鸣声中向南飞去。曹操感此景而持矛吟唱了这首千古传颂《短歌行》,尽抒了他的内心世界。

  4、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一步:学生**读。朗读时,让学生读出四言诗的音律节奏,体会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我认为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在创造过程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由此,呈现出每个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

  第二步:听音频朗读后,找学生仿读。

  第三步:全体学生齐读。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说明:本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放手让学生读,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古典诗歌语言文字的魅力。

  5、鉴赏评价,把握感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首诗,我将该诗划分为四个小节,再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一小节,让学生动起来,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地引导学生,目的是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问1、请每组同学找出他们最欣赏的诗句,并用最短的语言概括一下。

  第三组同学答:我们认为最有特点的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句。因为曹操把对贤才的渴望即一将难求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用最短的语言来概括的话,我们认为是“忧之至极”。

  问2、很好,刚才第三组的同学回答的非常好,那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除了刚才第三组同学找到的曹操的“忧”外,还有哪些语句反映出曹操的“忧”了?

  它们又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第一组同学答:第一节诗中还有两个“忧”字,通过这两句诗,我们感受到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

  问3、你们找的很准确,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那么在这两句诗中,你看到曹操意志的消沉了吗?如果不是,那又展现了曹操怎样的人生态度啊?

  第二组同学抢答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这是借酒明志啊!也就是说,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问4、在第二节诗中,作者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将《诗经》中的诗句信手拈来有什么意图呢?

  第四组同学答:《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啊!言外之意是,人才啊,你们都到我这里来吧!

  问5、第四组的同学回答得太好了,同学们掌声鼓励!有这样一则材料:曹操*定北方后,几次下《求贤令》,打破了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作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为贤,网罗四方名士,而具有**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这样大“喜”的局面,曹操还“忧”什么呢?我们能不能分析一下,他“忧”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组同学答: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在我们对“忧“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贤才难得的渴望,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曹操“忧”的就是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人生苦短。

  问6、同学们还有哪些诗句没有理解,可以提一下?

  第二组同学问:我们没有想透作者为什么引用这几句诗?又为什么把它放在文章的结尾?

  师答:好,这个问题同学们问的非常好,因为这四句诗很有探讨价值。“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作者引用前人成句,意在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也可以说,在这里曹操向贤才们表达了诚心和自己的广阔胸襟,这句话等于曹操拍着胸脯向人才保证:我就是高山我就是大海,请放心我一定不会“才”满为患,快来投奔我吧,让我们一起来干大事吧!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但不管哪种,结果都是“天下归心”。曹操最终的梦想是要****,万民归心,这就等于为天下贤士勾勒了一幅砰然心动的宏伟蓝图。

  问7、同学们体会到这四句诗运用了是什么手法了吗?

  学生甲:是化用典故。诗句都有出处啊!

  问8、好的,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其他的手法吗?

  师背诵:《关雎》一诗的前四句,让同学们对比感受。

  学生乙:是比兴的手法。

  总之,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完全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质疑发问,教者点拨后,自主生成的。实际上,就是学生“悟”出来的。

  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强化理解,迁移训练

  ⑴显示曹操的另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同是曹操的四言诗,试比较二者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此练习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其次结合练习题,深入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说明:《观沧海》一诗中的“碣石”景观就在葫芦岛市绥中县。)

  ⑵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曹操的宽广的胸襟,远大的志向以及对人才的渴望,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同学们体会到曹操的这些情感后,有什么触动呢?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们的目的就是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7、作业布置

  ①背诵《短歌行》

  ②评价曹操

  8、板书说明:鉴赏过程中的黑体字是板书的内容。“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人生苦短”分别写进“忧”字的左侧的偏旁之中,而“思想”二字写进“忧”字的右侧的“横”之中,“艺术”写在“思想”的上面的“竖”之中,“忧”的“撇”之中写上“比兴”二字,“忧”的“捺”之中写上“用典”二字,“忧”的那一“点”里写上“悟”字。这样在黑板上显示出来的便是大写的“忧”字,“忧”字里面包含了这节课所有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我们很难说学生在一节课中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我想:理想的一节语文课,应解决好“两个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是处在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下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的个体。相互联系,是指二者都是同一活动——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其共同的目的。整个教学活动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及学生的配合下完成四十分钟的教学任务。相互**是指教师和学生分别是**的个体,思维、习惯、能力、个性、素质都存在其独特性。如何把这些方面**起来,并且趋同,有效地加以利用,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在一节语文课上,相对而言,知识既具有固定性,又具有灵活性。通过这些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惯,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节课最终应达到的目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环节,必不可少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另外,创造性应贯穿其始终。教师应在知识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灵活地并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学生思维的扩展有助于进一步形成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当然,这一关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在一起的。

  就我这节课而言,我认为学生基本上在我的调动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既有的教学思路下,我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最闪光的地方就是对曹操“忧”的含义的理解。因为这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横向的和曹操《观沧海》一诗的对比,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再度考查。但在教学形式上,思维的张力还不够,形式还不够灵活。

  经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语文课应关注生活。远离了鲜活的生活世界,语文课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作为一位教师,我应适时地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学生对知识要求日益提高的现实。

《短歌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体会诗句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了解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一、导语(以俗语引入对作者的介绍):

  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曹操,曹操就到),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俗语的意思?“devil”一词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把“**”翻译为曹操呢?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曹操。

  (展示幻灯片)

  【作家和题解】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黄巾**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196年),迎献**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袁绍后,成为北方**最强的**,并逐渐**了*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或教师范读。)

  2、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4、再听示范朗读。感受诗歌寄寓的情感意蕴。

  5、学生**诵读5分钟,将诗歌读顺读熟。

  二、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

  1.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他忧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明确:忧;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2.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师:作者在此感叹什么?

  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师:仅仅是在悲叹自己的人生短暂吗?

  明确:言外之意为“贤士们,你们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赶紧把握有限的时光,及早建功立业吧。只要来投靠于我,我一定会帮助你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

  第二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那么诗人在此借古人之语,抒发的是自己的何种情怀呢?

  (补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言外之意即“贤士们呀,即使我不去寻访你们,你们怎么就不能主动给我个音讯呢?”)

  明确: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师: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来归了吗?

  明确:没有。

  师:那么,作者在此吐露的是什么之忧?

  明确:求贤不得之忧。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明确: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言外之意即“我就是你们所要寻求的明主,不要再犹豫徘徊了,赶紧来投奔于我,我助你们实现你们的人生理想,你们助我实现**大业”。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的愿望。

  师:作者渴望人才,渴望实现**大业,那么人才来归了吗?**的愿望得偿了吗?

  明确:没有。

  师:那么,由此观之,作者还忧什么?

  明确:功业未就。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全诗落脚点:志(****)。

  三、作业:

  背诵默写此诗。


曹操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5)

——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5篇

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全文,梳理文意。

  2、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学习本诗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解说:《滚滚长江东逝水》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诗的风格、诗人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

  一、整体感知

  [预设互动1]美美地忆

  一提起曹操人们便会脱口说出对他的评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周瑜说:“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裴松之认为:“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唐太宗如是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易中天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于雄。”

  鲁迅先生也曾于1927年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当年曹操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以学激思

  请写出你的疑惑,由组长整合后交老师。

  三、合作学习

  [预设互动2]美美地读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建安风骨”的**作,情感真挚,境界开阔,慷慨深沉。

  [预设互动3]美美地思

  1、通过朗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诗人心中之“忧”,他到底在忧什么?是如何解忧的?

  第一步:自己诵读诗歌,寻找问题关键。

  第二步:小组交流合作,商定问题观点。

  第三步:小组**发言,师生共同探讨。

  板书:忧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礼遇嘉宾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曹操勾画了**天下的宏伟蓝图,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的悲悯,他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2、观看《曹操横槊赋诗》视频剪辑,思考几个问题。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

  海不厌深。——水不厌深。

  (2)“辍”和“掇”、“无”与“何”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我们从中可以分别体会出什么心境呢?

  点拨:辍,停止。比喻义为:“我对贤人的思念,何时才能停止呢?”掇,拾取。比喻义为:“皎洁如月的贤才,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呢?”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其行动较思念更进一层,更符合曹操那种想坐拥天下贤才的霸气。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塑造的。而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无”字,展现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没有可依之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而此时的曹操恰似那谦虚的山、博大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可供贤才依托的一枝。

  [预设互动4]美美地赏

  1、“莫道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刘邦、项羽、曹操、*莫不如此。曹操的抱负情怀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

  (1)用典及其作用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作用:引用典故可以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2)再次朗读,并按顺序找出用典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

  呦呦鹿呜,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2、比兴(在朗读中找出有关诗句)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四、课堂总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我们鉴赏了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我们站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所以我们更应该“及时勉励”,只因为“时不我待”。

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2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教学方法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

  二 读

  1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学生**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 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 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 分析

  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

  从哪里看出来?

  生1:标题

  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

  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

  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

  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成

  小结: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解忧,必须求得贤才。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生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生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

  生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

  四 小结及课堂作业

  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古人说“诗言志”,曹操在本诗中所言之志就是想求得贤才来****,解百姓战乱流离之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期间,所以读来慷慨激昂。下来,就请同学试带着这份激昂的感情再一次诵读全诗,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微型课来设计,我只选了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目标,即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主要安排以不同的诵读贯穿始终:学生**诵读、学生**读、教师指导诵读、学生集体读等等。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悟出全诗的核心主旨。

  引导学生读的过程基本顺利,但在问题的过渡上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在安排学生几轮诵读之后我抛出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得出诗眼“忧”字之后,我说了一段过渡语,给人一种跳出诗境之感。在李社教和王卫涛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20分钟的微型课,快速切入主要环节是关键。比如在学生找出“忧”字之后,就应马上抛出“诗人忧什么?”的问题,得出结论后再问“解忧靠什么?”明确是“人才”

  后马上再问“如何求取人才?”这样安排环环相扣,讲起来顺了许多。

  另外,我之前的板书设计过于简单,主要是三个关键词“忧”“求贤”“****”用两条横线贯穿起来,事后,李老师帮我重新设计了板书,让我明白了微型课板书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课堂上讲到的重点词还是得取舍有度地呈现在板书中,这样,整节课的重点内容看起来才能一目了然。

  当然,除了两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有各位同行老师为我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在这次微型课试讲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谢谢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会以这节课作为范例,在一堂课的结构安排上,在重难点的取舍与把握上,在师生互动的处理上多下功夫研磨,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上出更优质的课!

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句所流露出的曹操的思想感情。

  2、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经叱咤风云,几经起落,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无限风光。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的辉煌难掩火烧赤壁,华容道败走的凄凉。作为***,面对社会**、民生凋敝,他曾吟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千古悲音;但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让人看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枭雄姿态。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极度张扬的英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他就是—曹操。他多重性格,让我们难以给他的品行下一个准确的定论,到底曹公何人?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掀开她神秘面纱的一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短歌行》,走近曹操。

  二、作者简介

  采用简历形式介绍作者主要文学成就,**作品,诗歌风格。

  三、吟咏诗作,整体感知

  (1)**诵读

  张开想象的翅膀,让自己的思绪回到1800多年前,想象自己就是一代枭雄曹操,入情入境的**朗读。

  (2)比较朗读

  生朗读,学生评价

  听录音,感受诗歌情感

  四、品析诗句,探寻情感

  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你能否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情感?忧。

  竟然是“忧”,这么一个具有豪迈气概,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你是从何处探知曹操心理的?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

  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求贤若渴,求的是****)

  问题探讨:

  1、诗人为何要感叹人生短暂?

  此时的曹操已54岁,忧人生短暂,是感慨自己的壮志没有实现,感叹得不到贤士来帮助自己实现**霸业。面对短暂的人生,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一种积极进取,为国效力的人生态度,曹操面对人生短暂,他想到的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广招贤士,为我所用,实现****的愿望。

  思考:曹操只是感叹自己的人生苦短吗?

  不仅说自己的人生短暂,还告诉那些贤士门,你们的人生也同样短暂,在还没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情况下,为何不来投靠我曹操呢?我帮助你们实现你的梦想。

  2、诗人是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的?

  (1)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诗人是如何对待人才的?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3)“周公吐哺”

  以《鸿门宴》刘邦项羽对人才的态度来拓展,以刘邦评价自己得天下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得出对待人才也很重要。而曹操面对人才,始终是一种尊敬之情,一种近乎谦卑的姿态。

  思考:诗人已拥有许多人才,那他为什么还要“忧”?

  曹操一生戎马倥偬,在汉末风云突变的乱世中纵横驰骋三十年,于官渡一举击败兵力十倍于己的袁绍,当他不断取得成就的时候,他的**抱负会逐渐膨胀,相应的遇到的阻力也就越来越大。随着年事渐高,急于在有生之年完成大业的心情会更加急迫。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来帮助他完成****的毕生奋斗目标。

  4、贤士此时是何种境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这里的“乌鹊”比喻贤才。意思是说,就好像月夜里的乌鹊找不到可靠的归宿那样,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在四处寻找自己的依靠。

  思考:(1)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没有贤主。

  (2)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何弦外之音?

  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曹操有忧,但他的忧并非杜康所能消解,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短歌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曹操,一个爱才惜才的曹操,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

  再次吟咏,体会情感。

  五、鉴赏诗歌艺术手法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情感?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设问

  补充: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它重在事物的相关性。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运用典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诗经小雅子衿》篇,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反问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①以“乌鹊”比喻,喻贤者。

  ②后四句用典。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一个求贤若渴的曹操,一个尊重贤才的曹操,并且站在诗歌鉴赏的高度对他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此时,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怎样的曹操形象?

  七、布置作业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是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白脸奸臣;

  在《短歌行》中,曹操又是一个爱才惜才,胸怀宏大志愿的人。

  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

  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100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人生短暂

  因何而忧?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王晓永

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导入新课

  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有这样一个人,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功过成败至今还令人评说不尽。他就是——曹操。(说曹操,曹操就到。)——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乐府诗《短歌行》(幻灯片1)

  二、知人论世

  下面我们先走进作者,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

  (幻灯片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者。

  点评: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今天语文课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的抱负和情怀。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解题: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幻灯片3)

  2、李白边喝酒边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他在《将进酒》中更是高歌“与尔同销**愁”,可谓是豪气酒气冲天。喝酒的时候诗人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我们先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放录音(幻灯片4)

  3、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

  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4、下面就让大家自读这首诗。(学生自读)

  5、请二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

  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想现在一定很多人都想跃跃欲试吧,想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现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其他同学先自己酝酿一下。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几句。(请一学生朗读完后,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但没有起伏变化、抑昂扬顿。作者那种慷慨的情感还欠缺些点)

  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过渡: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其实,诗歌也有眼睛,即诗眼。诗眼就是最难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词、句。

  1、我们讨论一下,从全诗来看,大家认为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全诗的“诗眼”呢?你从哪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这种情绪?(幻灯片)

  明确: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体味诗人的情感。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齐读)(幻灯片)

  ⑴第一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忧”的是什么?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所以“朝露”是比喻什么的?(幻灯片)

  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一忧人生短暂

  作者用什么解忧呢?

  作者借酒浇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是*发明造酒的第一人,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

  作者借酒忧的是人生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的短暂、时光易逝,而自己功业未成。

  ⑵*诗人自古就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借着酒尽情挥洒着诗兴,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幻灯片)

  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思乡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______作者此时孤单的心情

  此时明明只有作者一个,他却说是“三人”之众。这正是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醉了的人经常说自己没醉”,咱们也可以说“孤独的人往往说自己不孤单。”

  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_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由此可见,*的诗酒文化源远流长。

  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诗歌中说: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李白说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要解忧只有找出“忧”的源头,诗人还在忧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二节。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幻灯片11)

  1、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大家找出是那两句?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那么其它诗句是谁写的?是什么意思?用这些诗句诗人是要表明什么?

  (幻灯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其后还有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主动到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跟我保持联系,给我个音信呢?表达的是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我就像思慕情人一样思慕你们贤才啊!

  (幻灯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

  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礼遇嘉宾。

  3、这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幻灯片14)

  用典。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第二节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思——求贤若渴(齐读第一、二节)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幻灯片15)

  思考:这里运用什么手法?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幻灯片16)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也表达了诗人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师: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并没有来归,那么,作者在此吐露的是什么之忧?

  明确:求贤不得之忧。二忧:贤才

  曹操为什么会如此的渴慕人才?我们可以联系写作背景来谈。

  明确: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曹操写作这首诗的时候刚好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失败,而且当时他已经57岁了,在古代这已经是走到了人生暮年了,但自己**全国的大业仍未完成,而他之所以如此渴慕人才,也是因为要成就一番大业须有更多的贤才相助。

  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追求功业不得,是故“忧从中来”。**大业首先会忧贤士不至,因为有贤士相助,**大业自可早日实现。正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齐读)(幻灯片17)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用了什么修辞?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生:(幻灯片18)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而飞。绕树飞了三圈,有哪枝高枝可以栖息。

  师: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乌鹊南飞图。作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个概数,不能翻译成“三圈”。“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幻灯片19)。

  问题:这两句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怎样理解?

  比喻、用典(幻灯片20)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周公吐哺”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到这边我们就比较清楚作者真正的忧是什么了

  三忧:功业未就。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幻灯片22)

  明确:志————广纳人才,建功立业,**天下。(板书)

  五、朗读

  同学们齐读,我们再次体会和领悟诗人那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点评)

  为了让大家更能走进历史情景,品味三国气息,体会作者内心世界。(幻灯片22)现在我们听下《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在赤壁大战前夕横槊赋诗,演唱的《短歌行》。{《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么个唱法已经失传了,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根据当时的情景重新谱曲演唱的})(听后我们可以感觉到曹操的思想情感是那么的细腻、深沉且复杂,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这慷慨、苍凉、悲壮的歌声使曹操跨越了历史长河,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来到了我们的身旁。)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几年以后,十几年以后,哪个同学成为了一个团队的**,应该注意怎么样才能吸纳人才?

  要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当然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你说曹操,对关羽多么的好。送坐骑,送美女,送官印,有感情有待遇有事业,可是关羽还是走了。为什么,因为他对刘备的感情更深于曹操。当然,以情对人,总不会吃亏的。要不,关羽不会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让他的青龙偃月刀,喝西北风了。

  七、作业(幻灯片23)

  学了这首诗,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理解。

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所热衷的是**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面下,想实现进步的**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淡自然,*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很*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2.鉴赏《归园田居·其二》,体会陶诗*淡自然的风格。

  附:板书设计

  爱田园—个性、思想

  陶渊明—《归园田居》 田园美—虚淡、静穆 超俗不羁的品质

  *和、淳朴 闲适愉悦的心境


曹操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6)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5篇)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舞袖刚刚被撕裂了,手臂洁白得如秋天的明月。

  最美的时光,莫过于出出入入都在君怀里,那微风轻拂发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现在常常担心中秋过后,天气转凉,穿上大衣以后,不能再和君这样耳鬓思磨,情也会这样渐渐变淡变没了。

  注释:

  ①这一篇旧以为班婕妤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

  ②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

  ③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

  ④皎:译作“鲜”。

  ⑤团圆:译作“团团”。

  ⑥秋节:泛指秋季。

  ⑦飙:biāo急风。

  ⑧捐:抛弃。

  ⑨箧笥:qiè sì箱子。

  赏析:

  【注释】:这一篇旧以为班婕妤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鲜:一作“皎”。团团:一作“团圆”。飙:急风。箧笥:箱子。【简析】: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以下引自"国学网站"http://www.guoxue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近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 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熊笃)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古诗简介

  《怨歌行》是西汉女诗人班婕妤所作的一首宫怨诗。诗人以团扇自喻,借团扇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失宠妇女的痛苦心情。全诗语言清新秀美,构思巧妙,比喻贴切,形象生动,含意隽咏,耐人寻味。

  翻译/译文

  最新裁出的齐地上好丝绢,犹如霜雪一般洁白。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⑴怨歌行: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

  ⑵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wán)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

  ⑶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

  ⑷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

  ⑸团团:圆圆的样子。

  ⑹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

  ⑺动摇:摇动。

  ⑻秋节:秋季。节,节令。

  ⑼凉飙(biāo):凉风。飙,疾风。

  ⑽捐:抛弃。箧(qiè)笥(sì):盛物的竹箱。

  ⑾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鉴赏

  汉成帝建始**(公元前32年),班氏被选入宫,有文采,受汉成帝宠信,被封婕妤。后来,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入宫受宠后,十分嫉妒班婕妤在汉成帝心目中的地位,便设计陷害班婕妤。班婕妤从此不受汉成帝的宠幸,为防有生命危险,班婕妤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在漫长而寂寞的冷宫生活中,班婕妤的心灵无法得到慰藉,于是便作《怨歌行》以感伤自己的身世。

  该诗又题为《团扇诗》《纨扇诗》《怨诗》,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

  该诗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瑕,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也是写其内在本质之美。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圆的月亮。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象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两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候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对她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班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乐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怒之幽深,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丽感慨其不幸!

  该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光彩旖旎!后四旬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

  怨歌行

  曹植〔两汉〕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当忠文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王。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首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首的威严不可触犯。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首震怒降灾的根源。周公忠文大白首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注释

  怨歌行:属于乐府的《相和歌·楚调曲》。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显:明白,懂得。见:被。疑王:猜忌。“周公佐成王”: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金縢(tén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待罪:等待惩罚。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公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泫(xuàn)涕:流泪。泫:水珠下滴。流连:接连不断。皇灵:上首之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首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首。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首,镐(hào)京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大树拔起来。震:打雷。偃(yǎn):倒下。秋稼:禾。干:触犯,抗拒。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首时所穿。⒂端:原由,原委。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乃:于是。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赏析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所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眼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的怨”的真眼内涵是:的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的周公佐成王”至的成王乃哀叹”十结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眼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眼,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天威不可干”的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的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的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的吾欲竟此曲”结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的竟”,终也。的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结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的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的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的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结句,的难”、的患”、的刊”押韵,后十二句,的言”、的连”、的寒”、的干”、的端”、的叹”等押韵,声调**,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4

  怨歌行·十五入汉宫 唐朝

  李白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

  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

  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

  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

  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龙。

  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

  《怨歌行》译文

  十五岁来到汉宫中,正是青春烂漫羞年纪,她微微一笑就会让春天羞美景为之羞愧。君王选美女,她被选中服侍君王羞寝息。柔曼羞夕月下,她娇羞羞俏丽模样让君王不能自持,她羞侍寝更让君王恋恋不舍。可否知道赵飞燕,她夺宠后别羞女绝对她恨意无穷。但青春总是不能永驻羞,绿鬓终会变白,成为霜蓬。在宫廷中,只要一朝不得意,世事都会成空。一旦不得宠,就像司马相如一样只能用鹔鹴换酒喝,舞衣也是很寒酸羞。那样羞寒苦不堪言表,只能暗自伤悲,偷偷为君王奏琴一曲。肠断弦也绝,心中无限伤悲而不能成音。

  《怨歌行》注释

  玉色:美女。

  金屏:锦帐。

  荐枕:侍寝。

  卷衣:侍寝羞意思。

  赵飞燕:赵飞燕本为长安宫人,后为阳阿公主羞**。汉成帝见而幸之,召入内宫,为婕妤,后终为皇后。

  鹔鹴(sù shuānɡ)换美酒: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都,家里十分贫困,曾用鹔鹴换美酒喝。鹔鹴,传说中羞神鸟。另一说为“骕骦”,骏马名。

  丝桐:指琴。丝为琴弦,桐为琴身。

  忡忡:忧虑羞样绝。

  《怨歌行》简析

  《怨歌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这首诗借美人在宫中的得宠与失宠不定的悲惨命运,来抒发诗人自己得不到君王恩宠的失意心情。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5

  怨歌行 三国 曹植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怨歌行》译文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怨歌行》注释

  怨歌行:属于乐府的《相和歌·楚调曲》。

  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显:明白,懂得。

  见:被。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

  金縢(tén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等待惩罚。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

  泫(xuàn)涕:流泪。泫:水珠下滴。流连:接连不断。

  皇灵:上天之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天,镐(hào)京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大树拔起来。

  震:打雷。

  偃(yǎn):倒下。秋稼:禾。

  干:触犯,抗拒。

  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

  ⒂端:原由,原委。

  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

  乃:于是。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怨歌行》赏析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怨歌行》创作背景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巡幸长安,洛阳谣传**死于长安,从驾欲立曹植,因此明帝对曹植产生疑忌,曹植处境险恶,因作此诗以明志。


曹操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7)

——短歌行简单赏析 (菁选3篇)

短歌行简单赏析1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基础,打击*的**豪强**,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

短歌行简单赏析2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基础,打击*的**豪强**,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

短歌行简单赏析3

  “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曹操集子里现存《短歌行》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作为一位***兼军事家的诗人曹操,十分重视人才,这首诗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每八句一节。

  第一节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当”,对着。“去日”,指逝去的岁月。这四句意思是:在边喝着酒,边唱着歌时,忽然感叹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又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慨当以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当以”,没有实在好处,即指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杜康”相传是发明酿酒的人,那里作酒的代称。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诗人内心的忧愁还是难以消除。用什么来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有借酒浇愁。我们如何明白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点我们可从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中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二节抒写诗人对贤才的渴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那里指代有学问的人。“悠悠”,长久的样貌,形容思念之情。这两句意思是:你的衣领青青啊,总是让我如此挂念。原诗后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因此他使用这种含蓄的话来提醒他们,期望贤才主动来归。“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低声叨念,表示渴念。这两句意思是:只正因你的缘故,让我渴念到如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以女子对心爱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述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起兴,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述宾客欢宴的场面,那里引用的两句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第三节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贤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由于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无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前四句诗人把寻求贤才生动地比作“欲上青天揽明月”,借以证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后四句描述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的情景。

  第四节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乌鸦向南高高飞。绕树飞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树枝可栖息。这四句是说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诗人期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两句借用典故,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诗人用“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贤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证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期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忙自己建功立业,**天下的宏图大愿。这几句画龙点睛,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曹操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8)

——短歌行原文带拼音 (菁选2篇)

短歌行原文带拼音1

  duǎn gē háng

  短歌行

  cáo cāo

  曹操

  duì jiǔ dāng gē ,rén shēng jǐ hé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pì rú cháo lù ,qù rì kǔ duō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kǎi dāng yǐ kāng ,yōu sī nán wàng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hé yǐ jiě yōu ?wéi yǒu dù kāng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qīng qīng zǐ jīn ,yōu yōu wǒ xīn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dàn wéi jūn gù ,chén yín zhì jīn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yōu yōu lù míng ,shí yě zhī píng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wǒ yǒu jiā bīn ,gǔ sè chuī shēng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míng míng rú yuè ,hé shí kě duō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yōu cóng zhōng lái ,bú kě duàn jué 。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yuè mò dù qiān ,wǎng yòng xiāng cún 。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qì kuò tán yàn,xīn niàn jiù ēn 。

  契阔谈仯心念旧恩。

  yuè míng xīng xī ,wū què nán fēi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rào shù sān zā ,hé zhī kě yī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shān bú yàn gāo ,hǎi bú yàn shēn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zhōu gōng tǔ bǔ ,tiān xià guī xīn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原文带拼音2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曹操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9)

——短歌行古诗词

短歌行古诗词1

  古诗原文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译文翻译

  白天何其太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了。

  就连以长寿著名的仙女麻姑,头发也白了一半了。

  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了。

  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

  用北斗酌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出发。

  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注释解释

  短歌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列入《相和歌辞》,属《*调曲》。因其声调短促,故名。多为宴会上唱的乐曲。

  “白日”二句:此用曹操《短歌行》句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百年:一生;终身。

  苍穹:苍天。浩茫茫:原作“浩浩茫”,据王本改。

  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杨齐贤注:“劫,世也。儒谓之世,道谓之尘,佛谓之劫。”太极:这里指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气。

  麻姑:神话中仙女名。

  “天公”二句:传说天公与玉女在一起玩投壶之戏,投中者则天公大笑。玉女:仙女。

  “吾欲”二句:此化用《楚辞·远游》“维六龙于扶桑”句意。六龙: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扶桑:神话中的树,在东海中,日出于其上。

  “北斗”句:此化用《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酒浆”句意。

  与:一作“为”。驻:留住。颜光:一作“颓光”。逝去的光阴。

  创作背景

  此诗沿乐府古诗之旨,然加入游仙之辞。从诗意看,大约作于“奉诏入京”之前。黄锡珪先生《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认为此诗写于唐玄宗开元****(737)。

  诗文赏析

  《短歌行》是乐府相和歌*调七曲之一。古乐府中有《长歌行》与《短歌行》之分,关于二者的命意,《乐府解题》有两种说法:一是“言人寿命长短,有定分,不可妄求”;一是“歌声之长短耳,非言寿命也”。在李白之前,以此题为诗者,多为慨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李白的这首诗,却以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精神,在喟叹生命短促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时间本是个抽象的概念,用“白日”来指代,便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了。“短短”两个叠字,强调它稍纵即逝。由时光的流逝,自然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这样,诗意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起首两句,貌似**,实则恰到好处。既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又为诗意的拓展预留地步,而且格调质补,语势流走,转承自然。

  时间永恒,无始无终,漫漫无垠;生命短暂,代谢荣衰,转瞬即逝。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强烈的反差,进一步驰骋瑰丽神奇的想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上句从“空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时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万劫太极”,何其久远!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那曾经见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的麻姑仙女,如今也已两鬓斑白了。这种浪漫的夸张只能出自李白的笔下。据传为汉代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东王公常和玉女用箭作投壶游戏,每次要投一千二百支,若未投中,天便开口大笑,这就是下界所见到的电光。如今这种电闪雷鸣已历成千上亿次了。诗人巧妙地把这两个故事融入诗篇,将人们带进奇伟的神仙世界。这里有苍茫的穹宇,人世的兴替,麻姑仙女蝉鬓染霜,天公玉女嬉戏作乐,倏忽又是雷鸣电闪,风雨将至……,多么光怪陆离,神奇而诡谲!这些奇异的境界,极其有力地渲染铺排了“万劫太极长”的内涵。至此,空间的浩渺、时间的无垠,通过诗**胆而奇特的想象,表达得淋漓尽致。继而,诗人笔锋一转,拓出另一番意境。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诗人要揽住为太阳驾车的六条神龙,把太阳所乘之车挂在东方“日出之所”的扶桑树上,用北斗作酒勺盛满美酒,请六龙各饮一杯。这样便会使时光停歇下来,人生似乎便能得以长久。结尾二句道出诗人的意愿:“富贵非吾愿,为人驻颓光。”自古帝王们,即使秦皇、汉武一代雄主,也无不遣人访神仙,求长生,无非为了富贵永久。诗人要揽六龙、回朝日,“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绝非为个人富贵。对他人,为的是“老者不死,少者不哭”(李贺《苦昼短》);对诗人自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要拯物济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像大鹏一样要“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暂时受挫,也要“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吧。唐司空图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与李生论诗书》)。对诗人的意蕴似乎应作如是观。

  纵观全诗,诗人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美丽的神话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塑造出瑰奇壮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色彩。文辞如行云流水,极富表现力,体现了诗人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他以吞吐千古,囊括*的胸襟和气魄,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从思想到艺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在继承借鉴前人的同时作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北斗酌美酒”就是反用《诗·小雅·大东》“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典故。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颓废情绪。同样的歌题,在李白的笔下,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然而,全诗贯穿的却是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基调。这是诗人的个性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使然。再如,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吾令曦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徜徉”。李白显然对此是有所借鉴的。但同样的素材到他手里,便刻意铺排为新颖、诡谲的艺术境界、包蕴着更为深广的内涵。“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黑格尔语)李白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这一论断。正如皮日休对他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李白是当之无愧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